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文学批评分期:文学观念演进期——周秦至南北朝

文学观念复古期——隋唐至北宋

文学批评完成期——南宋、金元至现代

前两时期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期,前一期:批评风气偏重文,重在形式;后一期:偏重于质,重在内容。

·儒家

孔子

孔门文学观的重要两点:尚文(与墨家不同处)尚用(与道家不同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思想到内容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志”有三解:

◆1. 作者之怀抱。

◆2. 讽谏之意。(献诗陈志)<《诗经》中提到作诗的地方,作

诗的意图不外乎讽与颂。。。。。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

◆3. 在公共场合的某种交流意图。(赋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

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断章取义只是借用

诗句作自己的话。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

孔门文学——文章、博学

就典籍性质而言,分为“诗”“书”二类;就文辞之体而言,别为“诗”“文”二类

文学指文献之学;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诗的政治功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可以群,(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可以怨,(孔安国曰:怨刺上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兴”: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感情,在感情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反映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区别。“观”:通过诗歌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观诗的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体现了孔子文艺观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群”: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使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强调诗歌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主体是对

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孟子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上篇中,针对咸丘蒙对《诗经·小雅·北山》的错误理解,支出要全面确切的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意”——从孟子和咸丘蒙的论辩,以及《孟子》一书引《诗》情况看,孟子对《诗》的理解还是比较接近诗歌本来意旨的。】如何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孟子认为必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情况。【“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批评和欣赏文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知言养气”

《公孙丑》上:(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知言:只足以知他人之言,固非自己对于立言之预备也(不是自己对于文学上的一种修养工夫)

·道家

老子:对文艺美学的贡献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从审美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描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从心理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强调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故此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命题。

“大音希声”:要有某种“声”来暗示、引导、象征(如: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见江心秋月白,这种无声的境界及作用离不开“有声”的衬托)

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庄子

心斋:专一心志,用内心去体会,用气去感应;气是以虚空容纳万物的。真道唯聚于空明虚静的心境,这就是心斋的妙义。

坐忘:毁坏形体。泯灭聪明,形智皆弃,与大道混为一同,从而没有好恶之情,与变化同游就不会滞执守常。

撄宁:外界的一切纷繁都无法扰乱心境的安宁,即在纷纭烦乱中保持心境的安宁。

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语言文字不过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是暗示人们去

领会“意”的一种工具。“言”只能起一种暗示、象征作用。言的目的在“得意”,但言本身并非意,是不能尽意的。庄子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许多更加丰富复杂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当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向,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

对后世的影响:言意关系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的流行,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代

毛诗大序

是《乐记》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方面的具体表现,明显表现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发挥了《礼记》中“温柔敦厚”诗教说,突出地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继承了抒情言志的传统。

主要思想:“发乎情,止乎礼义”——认为诗歌创造必须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过礼义大防,在揭露批判社会黑暗方面,必须以十分委婉的方式,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他们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