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文章感情读出来.doc
琅琅读书声,浓浓语文味——刍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琅琅读书声,浓浓语文味——刍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d1543f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8.png)
琅琅读书声 ,浓浓语文味——刍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摘要:学生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一直贯穿其中,而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而阅读是积累语文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朗读,对于学生更好地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这将会更加有利于对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朗读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学生进行指正。
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阶段教师教会学生朗读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朗读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不仅仅是指教会学生使用普通话把文章读出来,而是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眼、耳、脑、口并用,先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体会出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带入自身的感受,声情并茂、有感情的将文章朗读出来。
朗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有利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正确认识到朗读的必要性,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朗读。
如何培养学生更好的进行朗读也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课堂教学环节。
1、确定主体,归还学生朗读的权利1.1给学生划分朗读的标准教师在教会学生朗读的实际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制定出一个朗读的标准,使学生根据这个标准能够更好地实现有效朗读,教师也能够根据所定制的标准及时发现学生朗读的缺陷,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在制定朗读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主来体制定朗读的标准,这样根据学生的意见制定的标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来坚持朗读,避免学生不愿朗读找借口的情况。
教师在日常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要以达到朗读的标准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来使学生提高自己朗读的能力。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先根据学生朗读的文章内容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着问题“通过本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我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来达到更有效地朗读。
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方法
![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ea501d33186bceb19e8bb63.png)
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方法一、“入情入境”。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
”“入境”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二、用自己的方式朗读。
要注重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套,要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
三、可适当的根据文章加入一些动作,其实只要你进入文章加动作就很自然了四、不要通篇一个声调,要有适当的扬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
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
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
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c55a4bc1e87101f69e3195e3.png)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摘要: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也是关键性一环,只有朗读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终极目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达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下面从几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开展朗读教学:一、合理分配朗读时间,充分去体会和感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累计、理解、应用语言的本领。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同课本沟通,从中获取信息,增强学生对文字及语言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
老师要把朗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很多老师留给学生进行朗读的时间仅仅几分钟,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细致讲解,朗读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
想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朗读的才能,就需要留存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充分读。
这就需要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细致的规划与设计,缩短传统教学中枯燥讲解的时间,将节省的时间合理分配到朗读方面,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会自行体会,总结。
老师要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习惯,应用标准普通话,发音清晰、声音洪亮、断句整齐、咬字准确,让全班同学都能够读好、读完,不做表面工作,走过场。
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和情趣,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学生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创建良好朗读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热情想要使学生从内心喜爱朗读、愿意朗读,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爱好。
老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好动等特点,调动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进行朗读。
老师可以通过渲染教学氛围,为学生创建朗读环境和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如:老师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师范、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背景音乐等,使学生将课本中的情境与自身联系起来,体会作品中的文字美及意境美。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4f788e9b5901020206409c70.png)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有感情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一、有感情朗读能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课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思考朗读时怎样用自己的感情表达课文里的每一句话。
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课文的朗读方法和一次次地尝试朗读,无形中把教材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如教学《提灯女神》时,学生要想把南丁格尔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反对的一段读好,就必须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再联想平时生活中自己遭到家里人反对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和想之间,课文的内容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有感情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到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母亲的呼唤》中:“有一天,妈妈带我去海边玩儿。
我边玩儿边走,越走越远,渐渐离开妈妈的视线。
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便焦急地到处找我。
而我,一心一意要拾美丽的小贝壳,哪里注意到海水正在涨潮,又哪里听得到母亲急切的呼唤?等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夕阳就要西下了。
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
怎样做好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怎样做好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cddcf2aaf45b307e87197c4.png)
怎样做好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之一。
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实践证明,结合讲读课文的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来指导朗读训练。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因此,不断地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朗读教学水平。
一、小学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教学理念的误区。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正处于新旧更替阶段,新课改理念中大都是抽象的上位概念,如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交流合作、创新学习、自主探究等。
这些理论是各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一定切合小学语文的特点,却占“统治地位”直接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导致了朗读教学偏离了教学本位,重新陷入新的误区。
2.教学规律未揭示。
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未得到有效地解决,而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所以,当今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传统教学问题,又要探索新出现的问题,因而难免出现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
3.朗读内涵空乏。
多年来的语文朗读教学形成了固有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语文中的朗读教学潜移默化地演变成一般性的阅读。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老师只能滥用多媒体技术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郎读教学变得华而不实。
4.朗读兴趣的淡薄。
兴趣是阅读的动机。
但传统的一堂言教学却不注重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熏陶,朗读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学生当然毫无兴趣。
如对关键字词不加以引导,学生根本不能表现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只能是平铺直叙。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日积月累,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就日趋淡化。
二、采取各种教学策略来加强朗读教学1.演读与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纸船和风筝》、《回声》等。
这些文章非常适合于学生的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担当剧中角色,然后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66cfe3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e.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有助于学生提高发音准确性、语调抑扬顺畅性以及语速协调性。
以下是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
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正确的发音、语音语调等。
整体朗读:学生可以选择一篇短文或课文进行整体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准确的发音,流畅的语调,特别是注意停顿和语气的处理。
分段朗读:将一篇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学生分段进行朗读。
这样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合作朗读: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互相指导和纠正发音错误,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音标训练:对于一些发音困难的词语,可以进行音标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音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配音朗读: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朗读。
通过模仿角色的声音和情感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
除了以上的方法,朗读指导还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朗读、课外朗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2e876d192e45361066f55c.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
纵观大多数语文课堂,在朗读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
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读出情趣1、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
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
”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阅读教学中朗读活动设计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中朗读活动设计小学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a257a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2.png)
阅读教学中朗读活动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语音、语调等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活动设计。
一、诵读比赛诵读比赛是一种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活动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诗词、故事或者文章,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时间限制进行朗读。
通过比赛形式,可以让学生们在一定的压力下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互动的朗读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对话或者剧本类的文本,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并且在朗读过程中体验和表达不同角色的心情和语气。
三、情感朗读情感朗读是一种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朗读形式。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情感的诗歌或者故事,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重情感的表达。
通过朗读这些情感丰富的文本,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色彩。
四、速读朗读速读朗读是一种提高学生朗读速度和流利度的活动形式。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炼的文章,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朗读。
通过这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语音语调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五、音节朗读音节朗读是一种培养学生语音语调的基础活动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多音节的词语或者诗句,要求学生对其中的音节进行独立朗读。
通过这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划分和发音词语中的音节,培养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总结:通过以上的朗读活动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在设计朗读活动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希望本文的设计对小学语文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活动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把课文读出感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思考
![把课文读出感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e0ab4efbd64783e08122b6b.png)
把课文读出感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思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一至六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高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且也利于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使用恰当的语言对事物加以描绘,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和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具备正确表情达意的能力。
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平时都存在重写轻读的传统思想,并没有对朗读教学加以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出来要比写出来生动得多。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培養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成为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是加深课文理解,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充分体会、品味,直接理解。
二是朗读能培养艺术感觉,朗读可以用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去“感觉”课文的内容和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吕淑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三是朗读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朗读者从始至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
文章的脉络、层次、文气的贯通,对朗读者的逻辑力、分析力理解力、判断力都是极好的锻炼。
四是朗读能增强听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朗读是口语表达训练的组成部分,是说话的开始,可以放松大脑、愉悦身心,表达情感、增加自信、创造发挥、释放压力——有利于成长。
二、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加强朗读教学(一)注重范读,树立标尺“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业。
教师示范性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朗读的技巧和重点。
朗读也是对课文另一种形式的讲解,在教师的朗读中,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朗读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倾向。
在这里,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十分重要,好的示范,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把他们带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去。
在教师范读时,学生不仅能够生动地感受文章内容,而且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语速以及停顿的技巧,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https://img.taocdn.com/s3/m/93c1dafcba0d4a7302763a3c.png)
搞好默读教学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做好朗读向默读的过渡。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将大声朗读和小声朗读配合起来。小声朗读 阶段是默读开始形成时的有声阶段,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进入无声阶段(第二册下,第10课后),只用眼、 脑,不用耳、口,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直至四年级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想、边批画的 习惯。
5.要求背诵的课文得先朗读。朗读可以建立并促进学生视觉、听觉、思维三者间的联系,提高记忆的速度 ,所以背诵要建立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此外,诗歌、童谣以及课文中对话、抒情句要让学 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https://img.taocdn.com/s3/m/e9fc94129ec3d5bbfc0a74c8.png)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发表时间:2014-04-04T10:57:52.84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徐晶[导读] 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在着朗读指导的机,朗读教学存械匮乏指导方法单调、机、生硬等问题江苏省宝应县叶挺桥小学徐晶江苏省宝应县叶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培养语感的好方式,同时,也是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那么,何为“朗悟读”?据解释,就是响地把文念出来。
当然,我们字典清晰亮章语文课堂教学时,朗读不是这种简单的“念”,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开思维,激发情感。
新课程中的朗读指导,拓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是,“ 者,悲不,者,强哭虽哀强怒虽严不威。
”只有情动于中,方能神形相,心不到,则情无聚共鸣。
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在着朗读指导的机,朗读教学存械匮乏指导方法单调、机、生硬等问题。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分械析、理解之余来一句“ 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请某某的语气读出来”,如此类的做法,必然导致“无诸隔靴搔痒病 ”的相,自然也无法将朗读与感为一体。
有时,教呻吟窘悟熔师有指导不得要,只重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虽却领声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
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直涵截了当地诉学生,把一个,一个,读得重些或些,告某字某词轻把个句子读得快些或些,略了朗读情达意的要。
所以某慢忽表义许多学生一到感情比较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遇强烈道有时重音读,达的感情更。
轻表强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想到:什么样的朗读才到位了?禁算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经,他说:“设身处地的,激处还它典昂个激,处还它个,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昂委婉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换句话说,就是要努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会作者在作时的内心感受或所要达的思领写表想感情。
小学语文“朗读”“默读”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小学语文“朗读”“默读”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c7ed9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9.png)
小学语文“朗读”“默读”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作者:徐蕾来源:《天津教育·中》2020年第02期[摘要]“朗读、默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两驾马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方法之一;默读,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把握文本思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本文从朗读、默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策略的角度,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默读;课堂教学;创新策略一、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教学的现状研究(一)朗读默读环节普遍受到忽视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只要提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能想到的就是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家长、学生一提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时,也以提高说、写能力为主导。
而且,朗读默读又难以有效量化考核,这个教学环节就这样被忽略了。
(二)教学活动缺乏激情教材中提供了许多绝好的朗读教学材料,由于教师对朗读的忽视,这些极好的朗读材料却被教师毫无感情地读出来,学生能从这些毫无情感表达的示范朗读中得到什么样的情感陶冶呢?怎么能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呢?渐渐地,学生对朗读也就漠视了,整个教学活动都处于激情缺乏的鸡肋状态。
(三)方法僵化,难以指导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朗读教学相当于听、说、写能力的培养,缺少活泼的实践活动和变化多样的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形式传统、老化,课堂朗读教学还处于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原始状态,这种枯燥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对朗读敷衍了事,兴趣淡薄。
而默读,就连教师自身都不太清楚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默读。
二、朗读、默读并驾齐驱的教学实践(一)朗读教学策略1.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乐趣,点燃学习激情。
朗读,既是对字词发音、词语结构组织、段落文意的理解,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生体悟文本作者情感思想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师生依据文本,点燃朗读激情,是朗读教学要达到的最大目标。
朗朗读书声,孜孜勤学影——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探析
![朗朗读书声,孜孜勤学影——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f2054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c.png)
朗朗读书声,孜孜勤学影——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探析362500摘要:朗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它的存在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头戏的比例。
朗读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媒介,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的加速剂。
然而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和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低年级、策略、问题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人们常说,目标是指引人们前进方向的灯塔,引领着人们抵达成功的彼岸。
况且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由此可见,早上的时间对于运用到朗读教学中,那将是一种多么宝贵而珍稀的存在。
然而,许多学校的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往往却忽略了对朗读教学目标的追求,亦或者是朗读目标制定的得含糊,好比形同虚设般的存在。
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朗读课文或者相关语文知识是可有可无的行为,可见他们没有摆正对于朗读教学的看法,更没有把朗读教学放在非同小可的地位,他们给学生布置的朗读任务具有随机性和盲目性,在缺乏教师明确指导的情况下,导致了学生盲目的跟着洪流的声音去读书,好似王八念经,有口无心的局势一样。
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从朗读中获取有益的富有营养性的语文知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急骤下降,很难把语文朗读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缺乏明确的朗读对象有一句名言流传到今,依旧很经典。
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然而作为教师工作者的我们,万万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或者语文学习成绩不够突出,就彻彻底底的打压他,无视他的学习状态,将他放到一旁,弃之不理。
但不幸的是,部分学校存在着教师偏心成绩优异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尖子生身上,直接放弃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些吃力的学生,这样是万万不可取的,它的后果集中体现在朗读教学方面是最为明显的,这类学生会被教师安置在“遗忘”的角落,长期以往只能将朗读教学的福利发放至尖子生的身上,会让语文基础稍微薄弱一些的学生对朗读产生厌烦倦怠的心理,大大降低了朗读教学的集体参与性,不利于朗读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有效的感情朗读
![小学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有效的感情朗读](https://img.taocdn.com/s3/m/f3b16c2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7.png)
小学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有效的感情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管文章的题材,不管句段的情感度,只要是言语形式,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读不好,理解不到位,教师便以声形具备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
如何保证的有感情地朗读的有效性呢?一、找准文本,有情可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读者已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了,已经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是,有些文本并不适宜有感情地朗读,如《石头书》这课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告诉我们有关化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将来用科学的道理。
但是,一位教师在执教此课时,拼命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叔叔向川川、磊磊介绍化石的那一段话,这段话就是一个科学知识,文本根本就无情可读,可想而知学生也只能无病呻吟。
纵观,苏教版教材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也不过50%左后,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文本,根据课文特点、学生体验、实际教学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不是每篇课文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些只要正确、流利朗读即可。
只有立足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内容,目标定准了,才能保证课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效性。
二、感悟文本,有情可抒感情应该发自内心深处,来自灵魂的触动。
只有感悟理解了文本,学生才能情由心生。
“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要在尊重学生理解文本的的基础上再去“悟”,这样学生才能让自己“悟”出的情抒发出来。
读,只有一步一步来,在感知、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才能行之有效。
朗读指导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扎实、有效地深入地理解、感悟文本,从而让学生有灵气地抒发出自己从文本中悟出的那份情,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槐乡五月》一课时是这样教的:。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生:(站起来就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浅谈小学语文感情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感情朗读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953c8e481c758f5f61f6790.png)
浅谈小学语文感情朗读教学【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手段,朗读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其中,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感情朗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要从低年级开始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增强学生的语感,掌握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等,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使学生对字、词、句有了整体的感知,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这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1.老师示范,领悟感情朗读技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却很强。
因此,教师要适当示范。
教师范读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情境。
当然,教师的范读应该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理解去模仿,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教学时,除教师示范读,还可以采用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充分展示学生的特性,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激发感情朗读要让学生单一的从文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针对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理解课文,从而把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读出来。
例如:教学一年级课文《胖乎乎的小手》,在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家人吗?”学生说“爱!”,再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问“你用这双小手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呢?爸爸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呢?”学生很快地回想起自己为家人做事的情境和父母夸赞他的情境,以及他的心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c61913964bcf84b9d57b92.png)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它是小学生加深对教材理解的重要保障,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本文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研究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
朗读素质的优劣是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教学方式日益改革的今天,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就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对朗读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只起到点缀的作用,无需过多的关注。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随意朗读的现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无明确的目的。
2朗读的时间不充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讲问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视学生的朗读。
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学生的朗读时间却少得可怜,甚至有的朗读都不到5分钟,而且部分朗读都是来去匆匆。
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掌握教材的生字生词,但给予的朗读时间却很少,许多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完,教师就开始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这样轻易被忽视掉了。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 要教会学生怎样朗读和默读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 要教会学生怎样朗读和默读](https://img.taocdn.com/s3/m/e9142ba989eb172ded63b7a8.png)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要教会学生怎样朗读和默读教研资料要教会学生怎样朗读和默读一、朗读。
朗读一篇文章时,我们要注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如果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对加深课文的理解,培养形象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我们所说的正确,就是读文章时,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语音朗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
流利就是读得自然、流畅、有适当的速度,区别各部分间的轻重缓急。
最重要的还是要读得有感情。
首先在朗读时,对每一句话里的关键字、词或短语,都要读重音。
其次,注意停顿。
朗读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应根据标点符号而定。
逗号停一拍,分号和古诗节奏鲜明。
朗读时更要注意顿歇的处理。
最后,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
语调就是通常所说的腔调,也就是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
总之,朗读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要和作者想在一起,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二、默读。
默读是朗读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
默读时,我们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开始学习默读时,有人常常伴有小声读,嘴唇不停地动,这是借助读出的声音领会意思。
这不要紧,不过要逐渐纠正。
默读时,我们还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
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
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
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
可以划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最后,我们在默读时,还要注意速度,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时要牢固熟练地掌握字词,默读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词字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b51251c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f.png)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
1. 示范朗读: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正确的语音、语调、停顿和语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组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通过模仿不同角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朗读的表现力。
3.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 录音对比:让学生录制自己的朗读,然后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朗读进行对比,让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5. 情感引导: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文章的情感。
6. 朗读评价: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通过以上朗读指导的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97c059c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b.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第几段,学生刚读了没几分钟,老师一拍手,读完没读完的都停下了,接着教师开始讲讲问问,回答问题的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别的学生课文还没有读熟练呢,不会也不敢举手回答,而我们呢,也不敢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为他们读都读不对,找都找不到,叫起来多浪费课堂时间。
一节课,就在老师与好学生的问问答答中过去,大部分学生成了配角,终于煎熬到下课。
这个是我自己以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单就朗读教学来说,至少存在以下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老师的讲讲问问上。
因为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读不懂,要老师讲解才能懂2.朗读的目的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的面窄。
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朗读指导不到位。
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5.朗读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
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普遍存在于我们课堂朗读指导中的这些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要朗读?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要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才有实效?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有深刻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才能正确读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要语速适中,语调庄重,重点词语清晰沉稳;在朗读《桂林山水》一文时,则应用语轻盈,婉转流利。
朗读的基调找准了,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尽可能地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并自觉地将自己的感情融
入文字中去。
二、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
停顿恰当。
朗读文章时必须处理好停顿,以便有效地控制语速,更明快地传达语句和段落的意义。
如果停顿不当,或一口气读下去,或停顿得支离破碎,就会影响文章语意和中心思想的表
达。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端起这个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一句,在“碗”后稍顿片刻,就更能突出那碗鱼汤的来之不易。
轻重适宜。
朗读和说话一样,每个音节的轻重并不都是一样的,须强调的地方读重一些;次要的,一般的地方读轻一些。
朗读时有轻有重,才能把文章中生动活泼的描写表现出来,引起听者注意。
比如:“我们十分爱读《小学生导读》。
”重读“我们”,可以清楚地告诉别人是谁喜爱读:重读“十分”,是为了强调我们喜爱的程度;重读“爱”,可以强调出对《小学生导读》的态度;重读“小学生导读”,是为了着重说明喜爱的对象是哪份杂志。
(教学论文
快慢适度。
一般说来,欢快的情绪需要轻快的节奏,悲伤的情绪需要缓慢的节奏,一般的叙述语言要速度适中。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读时应当放慢速度,节奏沉稳,这样才能唤起听者对小女孩的无比同情;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则应节奏稍快,读出激昂、催人奋进之势;而读《林海》则应节奏轻快,以此表现出一幅欣欣向荣、国兴邦安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