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态德育:原因、内容及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态德育:原因、内容及途径

2010-11-9

摘要:加强中小学生态德育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生态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现实的必然选择。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生态实践活动等方式,持久地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情感、坚定的生态信念和规范的生态行为,实现生态德育的生态伦理功能,从而促进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关键词:中小学,生态德育,人与自然,和谐

中小学生态德育是指在生态伦理学的指导下,着眼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要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一、中小学生态德育的必然性

1.生态德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价值观认为,无论是人类生命还是非人类生命,都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主体,人类和生命物种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他们的生存利益和命运都依靠生物圈的正常、安全、健康和持久的运行,生命共同体是地球居民的大家庭。①

人们在享受掠夺自然快感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自然惩罚之痛。由此人们开始重视审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人类有意识和非人类生命无意识的生存活动共同建造的,而要维持所有生命长期健康存在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在维持地球上适度的人类种群规模和起码的生物多样性之间进行生存环境的公正分配,才不会导致人类因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威胁生物圈的生态安全。为此必须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态道德教育,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新生态伦理观,促使学生具备起码的生态伦理教养,从而道德地对待人类自己的生态环境,对待人类后代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道德地对待所有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生态环境。

2.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小学生态德育的理论依据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促使学校必须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新型的“理性生态人”。所谓“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②通过中小学生态德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的发展观,使其能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其生态道德修养,成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3.生态德育是中小学德育工程的丰富与发展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小学生态德育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不仅要教育学生讲文明、遵守纪律、规范做人、心理健康,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生态、非人类生命体的道德责任,以平等的自然物和谐共生、友好相处、相互依存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自然万物都是主宰世界主体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完善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这是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

4.加强中小学生态德育是我国生态形势的现实选择

在世界气候异常变化的今天,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我国的污染已经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污染公害已在我国普遍出现,我国已没有继续支持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相比,生态恶化是在城市人的视野之外静悄悄地发生的,往往不被人们注意,然而其危害和后果比

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因为生态灾难的后果基本是不可逆转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和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将危害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高危的生态,一触即发的环境事故,呼唤全民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保护生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刻不容缓。中小学生态德育因此显得更为突出和必要。

二、中小学生态德育的基本内容

新的生态文明是在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的历史发展模式下建立的,和谐与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和境界。为推进这一历史的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德育总的要求是正确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正确认识自然,就是要中小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态观念;热爱自然,就是要中小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的感情,把自然看做是相互依存的朋友;保护生态,就是维护生态的平衡,同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改善环境,就是要优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生产空间。

1.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就是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当今人类的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对传统“人类中心观”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培养正确的生态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生态德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地球自然系统而言,人类也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也正是因为人与其他物种的这种联系,人类更要肩负起维持这个有机体和谐发展的重任。因而,中小学校要宣扬正确的生态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价值,从而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对于大自然,人类既有改造的权利和自由,同样有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应尊重自然环境存在的价值,应该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情感对待一切生物。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③

2.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就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爱憎、好恶的态度和感受。人只有对自然环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热爱之情,才能产生合乎生态道德行为的动力。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而且能激励人奋发向上,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进发出珍爱环境的良好行为。因此,养成人们良好的生态情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④“美是生活的要素,美丽如画的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客观的审美对象,人们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会唤起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审美情趣和美感。”⑤生态道德教育在养成良好的生态情感方面,要强化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良知。我国的山山水水,无处不是诗,无处不是画。生态的山水,大自然的瑰宝,亟需人们强有力地保护。只有加强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态情感,热爱大自然,才能形成实实在在的生态保护行动。

3.培养中小学生坚定的生态信念

所谓生态信念,就是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感,并使之升华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强烈的生态信念是调节个人生态行为并使其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培养坚定的生态信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证。⑥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⑦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生态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等于发展生产力。目前,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因而生态保护人人有责。

在我国,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即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均享有其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