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15量子力学基础4
大学物理教案: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大学物理教案:量子力学基础知识简介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并解释了许多奇特的现象。
本教案旨在向大学物理学生介绍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波函数等核心概念。
目标•理解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及其实验观测•掌握不确定性原理及其与经典物理的区别•熟悉波函数的表示和应用教学内容1. 波粒二象性•定义:波粒二象性指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质又具有波动性质。
•实验观测:通过双缝干涉实验、康普顿散射实验证明波粒二象性。
•特征:粒子表现出波动行为,如干涉和衍射;波动表现出离散行为,如能级和量子跳跃。
2. 不确定性原理•定义:不确定性原理是由海森堡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指出在某些物理量之间存在固有的不确定关系。
•区别于经典物理:经典物理中,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被准确测量;而在量子力学中,由于波粒二象性,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准确确定。
•数学表述:∆x * ∆p ≥ h/4π,其中∆x表示位置的不确定性,∆p表示动量的不确定性,h为普朗克常数。
3. 波函数•定义:波函数是描述微观粒子状态及其演化的数学函数。
在薛定谔方程下演化。
•形式:一维情况下可用复数函数表示ψ(x),三维情况下可用复数函数表示ψ(x, y, z)。
•解释与应用:波函数的平方模值|ψ|^2 表征了粒子在空间中存在的概率分布。
波函数可以描述能级、态叠加等现象。
教学方法与活动建议1.通过实验演示双缝干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波粒二象性。
2.运用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不确定性原理的公式推导过程,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3.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绘制波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不同态的波函数变化。
4.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总结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量子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
这些核心概念对于理解量子物理现象以及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以促进他们对量子力学的兴趣和深入理解。
大学物理课件-量子力学
(2)
1 2
(
x,
t
)e
i
px
dx
▲ 態疊加原理是粒子波動性體現,是量子力
學基本原理之一。
薛定諤
Erwin Schrodinger 奧地利人 1887-1961
創立量子力學
獲1933年諾貝爾 物理學獎
19.3
問題 提出
經薛典定粒諤子方程(SFchrodddt2r2inger equation)
三、波函數的要求 波函數的有限性: 根據波函數統計解釋,在空間任何有限體積
元中找到粒子的概率必須為有限值。
波函數的歸一性: 根據波函數統計解釋,在空間各點的概率總
和必須為1。 r, t 2 d 1
注意:若
2
A(r ) d A
則
1 A
A
(r )
2
d
1
1 ——歸一化因數
A
波函數的單值性:
其狀態用 2( x) 描述, 電子的概率分佈為P2 |Ψ2|2
雙縫 齊開時,電子可通過上縫也可通過下縫
通過上、下縫各有一定的概率
總的概率幅為 Ψ12 Ψ1 Ψ2
Ψ12 Ψ1 Ψ2
P12 |Ψ12 |2 |Ψ1 Ψ2 |2 |Ψ1|2 |Ψ2|2 P1 P2
即使只有一個電子,當雙縫齊開時,
▲ 在空間的某一點波函數模的平方和該點找到 粒子的幾率成正比。 波動性:某處明亮則某處光強大, 即 I 大 粒子性:某處明亮則某處光子多, 即 N大
光子數 N I A2
I大,光子出現概率大; I小,光子出現概率小。
2.數學表示 t 時刻,在
r
端點處單位體積中發現一個粒子
的概率,稱為概率密度。即
Ae
大学物理课件量子力学
量子通信与量子密码学
利用量子态的特性实现信息传输和保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量子通信 量子密码学 量子密钥分发 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密码学技术,能够提供更强的加密和认证能力,保障信息安全。 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实现密钥分发,能够确保通信双方拥有相同的密钥,保障通信安全。
量子纠缠与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纠缠 量子力学中的一种现象,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当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时,另一个粒子也会立即发生相应变化。 量子隐形传态 利用量子纠缠实现信息传输的技术,能够在不直接传输粒子的情况下传输量子态的信息。 量子隐形传态的应用 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实现更安全、更快速的信息传输和处理。
大学物理课件量子力学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时间:12月20日
Annual Work Summary Report
#2022
O1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catalogue
O2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目 录
引言
O1
量子力学的起源与发展
量子力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步提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期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物理学家,如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 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量子力学应运而生。
量子系统的演化与动力学是由薛定谔方程所描述的,该方程是一个偏微分方程,用于描述系统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薛定谔方程的解给出了系统在任意时刻的状态,从而可以预测系统在未来时刻的状态。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方程之一,是研究量子系统演化与动力学的基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演化与动力学
量子力学中的重要理论
O3
大学物理讲稿(第15章量子力学基础)
第15章 量子力学基础人们用经典物理解释黑体辐射、光电效应、氢原子光谱等实验规律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终于突破了经典物理的传统观念,建立起量子理论.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理论的诞生,对研究原子、电子、质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从此使物理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促进了原子能、激光、超导、半导体等众多新技术的生产和发展.本章前部分,分别介绍黑体辐射、光电效应、氢原子光谱等实验规律以及为解释这些实验规律而提出的量子假设,即早期的量子论.本章的后部分简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并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讨论说明量子力学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15.1 黑体辐射与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一、黑体辐射的基本规律1 热辐射组成物体的分子中都包含着带电粒子,当分子作热运动时物体将会向外辐射电磁波,由于这种电磁波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故称其为热辐射.实验表明,热辐射能谱是连续谱,发射的能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是随物体的温度而变化的.随着温度的升高,不仅辐射能在增大,而且辐射能的波长范围向短波区移动.物体在辐射电磁波的同时,也吸收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电磁波.理论和实验表明,物体的辐射本领越大,其吸收本领也越大,反之亦然.当辐射和吸收达到平衡时,物体的温度不再变化而处于热平衡状态,这时的热辐射称为平衡热辐射.为描述物体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规律,引入单色辐射出射度(简称单色辐出度)这一物理量,其定义为:物体单位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发射的、波长在λ+λ→λd 范围内的辐射能dM λ与波长间隔d λ的比值,用M λ(T)表示,即λ=λλd dM T M )( (15.1) 而辐出度定义为⎰∞λλ=0d T M T M )()( (15.2) 2 黑体辐射的基本规律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电磁波,可能被物体吸收,也可能被物体反射和透射.能够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能而完全不发生反射和透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绝对黑体是一种理想模型,实验室中用不透明材料制成带有小孔的空腔物体可近似看作黑体.图15.1为用实验方法测得的黑体单色辐出度M B λ (T)按波长和温度分布的曲线.关于黑体辐射,有两个基本定律:一个是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M B (T )=σT 4 ,即黑体的辐出度与其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其中σ=5.6705×10-8 W•m -2 • K -4 称为斯特藩—玻耳兹曼常数);另一个是维恩位移定律(λm T=b,即黑体单色辐出度的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 与其绝对温度T 成反比,其中b=2.8978×10-3m •K 为与温度无关的常数).这两个定律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通常用于测量高温物体(如冶炼炉、钢水、太阳或其他发光体等)温度的光测高温法就是在这两个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这两个定律也是遥感技术和红外跟踪技术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导出绝对黑体单色辐出度与波长和温度的函数关系,即M Bλ=f(λ, T) ,是19世纪末期理论物理学面临的重大课题.维恩(W.Wien,1864—1928年)假定带电谐振子的能量按频率的分布类似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然后用经典统计物理学方法导出了黑体辐射的下述公式T c B e c T M λ-λλ=/)(251 (15.3) 其中 和 是两个由实验确定的参数.上式称为维恩公式.维恩公式只是在短波波段与实验曲线相符,而在长波波段明显偏离实验曲线,如图15.2所示.瑞利(J.W.S.Rayleigh,1842—1919年)和金斯(J.H.Jeans,1877—1946年)根据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统计物理学导出了另一个力图反映绝对黑体单色辐出度与波长和温度关系的函数 42λπ=λckT T M B )( (15.4) 式中c 是真空中的光速,k 是玻耳兹曼常数.上式称为瑞利—金斯公式.该公式在长波波段与实验相符,但在短波波段与实验曲线有明显差异,如图15.2所示.这在物理学史上曾称为“紫外灾难”.234167895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瑞利—金斯线 维恩线 普朗克线 能量密度 m/μ波长图15.2二、普朗克的量子假设1900年普朗克(M.Planck,1858—1947年)在综合了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各自的成功之处以后,得到黑体的单色辐出度为)()(/11252-λπ=λλkT hc B e hc T M (15.5) 这就是普朗克公式,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1986年的推荐值为 h=6.6260755×10-34 J ·s.普朗克公式与实验结果的惊人符合预示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思想.普朗克指出,如果作下述假定,就可以从理论上导出他的黑体辐射公式:物体若发射或吸收频率为ν的电磁辐射,只能以ε=hν为单位进行,这个最小能量单位就是能量子,物体所发射或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总是这个能量子的整数倍,即),,,(Λ321=ν=ε=n nh n E (15.6)普朗克的能量子思想是与经典物理学理论不相容的,也正是这一新思想,使物理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宣告了量子物理的诞生.普朗克也因此荣获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业(P224):23§15.2 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提出后的最初几年中,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普朗克本人也总是试图回到经典物理的轨道上去.最早认识普朗克假设重要意义的是爱因斯坦,他在1905年发展了普朗克的思想,提出了光子假设,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金属在光的照射下,有电子从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中逸出金属表面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如图15.3所示.在一个抽空的玻璃泡内装有金属电极K(阴极)和A(阳极),当用适当频率的光从石英窗口射入照在阴极K 上时,便有光电子自其表面逸出,经电场加速后为阳极A 所吸收,形成光电流.改变电位差U AK ,测得光电流 i ,可得光电效应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5.4所示.实验研究表明,光电效应有如下规律:1)阴极K 在单位时间内所发射的光电子数与照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从图15.4可以看出,光电流i 开始时随 增大而增大,而后就趋于一个饱和值 ,它与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 发射的光子数成正比.所以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 发射的光电子数与照射光强成正比.2)存在截止频率.实验表明,对一定的金属阴极,当照射光频率小于某个最小值i s 时,不管光强多大,都没有光电子逸出,这个最小频率v 0称为该种金属的光电效应截止频率,也叫红限,对应的波长0λ称为截止波长.每一种金属都有自己的红限.3)光电子的初动能与照射光的强度无关,而与其频率成线性关系.在保持光照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电位差U AK ,发现当U AK =0时,仍有光电流.这显然是因为光电子逸出时就具有一定的初动能.改变电位差极性,使U AK <0 ,当反向电位差增大到一定值时,光电流才降为零,如图15.4所示.此时反向电位差的绝对值称为遏止电压,用U a 表示.不难看出,遏止电压与光电子的初动能间有如下关系a eU m =υ2021 (15.7) 式中m 和e 分别是电子的静质量和电量, 0υ是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最大速率. 实验还表明,遏止电压U a 与光强I 无关,而与照射光的频率v 成线性关系,即 0V K U a -ν= (15.8)式中K 和V 0都是正值,其中K 为普适恒量,对一切金属材料都是相同的,而V 0=Kv 0对同一种金属为一恒量,但对于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数值.将式(15.8)代入式(15.7)得 )(002021ν-ν=-ν=υeK eV eK m (15.9) 上式表明,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与入射光强无关.4)光电子是即时发射的,滞后时间不超过10-9s.实验表明,只要入射光的频率大于该金属的红限,当光照射这种金属表面时,几乎立即产生光电子,而无论光强多大.二、爱因斯坦光子假设和光电效应方程对于上述实验事实,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按照光的波动理论,光波的能量由光强决定,在光照射下,束缚在金属内的“自由电子”将从入射光波中吸收能量而逸出表面,因而逸出光电子的初动能应由光强决定,但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光强无关;另外,如果光波供给金属中“自由电子”逸出表面所需的足够能量,光电效应对各种频率的光都能发生,不应该存在红限,而且,光电子从光波中吸收能量应有一个积累过程,光强越弱,发射光子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这都与光电效应的实验事实相矛盾.由此可见,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为了克服光的波动理论所遇到的困难,从理论上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能量子的假设,于1905年提出了如下的光子假设:一束光就是一束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量子(简称光子);频率为v 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为hv ,它不能再分割,而只能整个的被吸收或产生出来.按照光子理论,当频率为v 的光照射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将吸收光子,获得 的能量,此能量的一部分用于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要的功(此功称为逸出功A);另一部分则转变为逸出电子的初动能.据能量守恒定律有(15.10)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002021ν-ν=-ν=υ↓eK eV eK m 比较 00eK νeV A eK,h === (15.11)由实验可测量K 和V 0,算出普朗克常数h 和逸出功A,进而还可求出金属的红限v 0.按照光子理论,照射光的光强就是单位时间到达被照物单位垂直表面积的能量,它是由单位时间到达单位垂直面积的光子数N 决定的.因此光强越大,光子数越多,逸出的光电子数就越多.所以饱和光电流与光强成正比;由于每一个电子从光波中得到的能量只与单个光子的能量hv 有关,所以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与光强无关.当光子的能量hv 小于逸出功A,即入射光的频率v 小于红限v 0时,电子就不能从金属表面逸出;另外,光子与电子作用时,光子一次性将能量 全部传给电子,因而不需要时间积累,即光电效应是瞬时的.这样光子理论便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爱因斯坦也因此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例题15.1 用波长为400nm 的紫光去照射某种金属,观察到光电效应,同时测得遏止电压为1.24V ,试求该金属的红限和逸出功.解:由光电效应方程得逸出功为1.87eV J 102.9919=⨯=-=-=-020eU λc h m υ21h νA 根据红限与逸出功的关系,得红限为Hz 1051410626610992143419⨯=⨯⨯==--...h A ν0 三、光(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一个理论若被实验证实,它必定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光子论被黑体辐射、光电效应以及其他实验所证实,说明它具有一定的正确性.而早已被大量实验证实了的光的波动论以及其他经典物理理论的正确性,也是无可非议的.因此,在对光的本性的解释上,不应该在光子论和波动论之间进行取舍,而应该把它们同样地看作是光的本性的不同侧面的描述.这就是说,光具有波和粒子这两方面的特性,这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既是粒子,也是波,这在人们的经典观念中是很难接受的.实际上,光已不是经典意义下的波,也不是经典意义下的粒子,而是波和粒子的统一.光是由具有一定能量、动量和质量的粒子组成的,在它们运动的过程中,在空间某处发现它们的几率却遵从波动的规律.描述光的粒子特征的能量与描述其波动特征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为(15.12)由狭义相对论能量—动量关系并考虑光子的静质量为零得光子动量与波长的关系为====Ph Pc/h c E/h c νc λ (15.13) 它们通过普朗克常数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质能关系还可得光子的质量为c P ch c E m 22=ν==作业(P224):26§15.3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的量子论经典物理学不仅在说明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遇到了如前所述的困难,而且在说明原子光谱的线状结构及原子本身的稳定性方面也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设等,创立了关于氢原子结构的半经典量子理论,相当成功的说明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实验发现,各种元素的原子光谱都由分立的谱线所组成,并且谱线的分布具有确定的规律.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其光谱也是最简单的.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是进一步学习原子、分子光谱的基础,而后者在研究原子、分子结构及物质分析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在可见光范围内容易观察到氢原子光谱的四条谱线,这四条谱线分别用H α、H β、H γ和H δ表示,如图15.5所示.1885年巴耳末(J.JBalmer,1825—1898)发现可以用简单的整数关系表示这四条谱线的波长6543,,,=-=n ,2n n B λ222(15.14) 式中B 是常数,其值等于364.57nm.后来实验上还观察到相当于n 为其他正整数的谱线,这些谱线连同上面的四条谱线,统称为氢原子的巴耳末系.光谱学上经常用波数 表示光谱线,它被定义为波长的倒数,即λ=ν1~(15.15) 引入波数后,式(15.14)可改写为Λ,,,),(~54312122=-=n n R ν (15.16) 式中172m 100967761B 2R -⨯==./,称为里德伯(J.R.Rydberg,1854—1919)常数.在氢原子光谱中,除了可见光范围的巴耳末线系以外,在紫外区、红外区和远红外区分别有赖曼(T.Lyman)系、帕邢(F.Paschen)系、布拉开(F.S.Brackett)系和普丰德(A.H.Pfund)系.这些线系中谱线的波数也都可以用与式(15.16)相似的形式表示.将其综合起来可表为)(~2211n k R T(n)T(k)νkn -=-= (15.17) 式中k 和n 取一系列有顺序的正整数,k 取1、2、3、4、5分别对应于赖曼线系、巴耳末线系、帕邢线系、布拉开线系和普丰德线系;一旦k 值取定后,n 将从k+1 开始取k+1, k+2, k+3等分别代表同一线系中的不同谱线. T(n)=R/n 2称为氢的光谱项.式(15.17)称为里德伯—里兹并合原理.实验表明,并合原理不仅适用于氢原子光谱,也适用于其他元素的原子光谱,只是光谱项的表示式要复杂一些.并合原理所表示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是原子结构性质的反映,但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予以解释.按照原子的有核模型,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绕核运动的电子将辐射与其运动频率相同的电磁波,因而原子系统的能量将逐渐减少.随着能量的减少,电子运动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与此同时,电子运动的频率(因而辐射频率)将连续增大.因此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带状光谱,并且最终电子将落到原子核上,因此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原子.这些结论显然与实验事实相矛盾,从而表明依据经典理论无法说明原子光谱规律等.二、玻尔的量子论玻尔(N.H.D.Bohr,1885—1962)把卢瑟福关于原子的有核模型、普朗克量子假设、里德伯—里兹并合原理等结合起来,于1913年创立了氢原子结构的半经典量子理论,使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是1)原子只能处在一系列具有不连续能量的稳定状态,简称定态,相应于定态,核外电子在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圆轨道上运动,但并不辐射电磁波;2)作定态轨道运动的电子的角动量L 的数值只能是)/(π2h η的整数倍,即(15.18)这称为角动量量子化条件,n 称为主量子数,m 是电子的质量;3)当原子从一个能量为E k 的定态跃迁到另一个能量为E n 的定态时,会发射或吸收一个频率为v kn 的光子(15.19) 上式称为辐射频率公式, v kn >0表示向外辐射光子, v kn <0表示吸收光子.玻尔还认为,电子在半径为r 的定态圆轨道上以速率υ绕核作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就是库仑力,因而有2202re πεr υm ⋅=41 (15.20) 由式(15.18)和式(15.20)消去υ,即可得原子处于第n 个定态时电子轨道半径为),,,()Λ321(1===n r n πme h εn r 22202n (15.21)对应于n=1的轨道半径r 1是氢原子的最小轨道半径,称为玻尔半径,常用a 0表示,其值为m 10291772495111-⨯===.2200πme h εr a (15.22) 这个数值与用其他方法得到的数值相符合.氢原子的能量应等于电子的动能与势能之和,即re πεr e πεm υE 20202⋅-=⋅-=814121 处在量子数为n 的定态时,能量为),,,()(Λ321n 81812n n =-=⋅-=220420h εme n r e πεE (15.23)由此可见,由于电子轨道角动量不能连续变化,氢原子的能量也只能取一系列不连续的值,这称为能量量子化,这种量子化的能量值称为原子的能级.式(15.23)是氢原子能级公式.通常氢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这个状态称为基态,对应于主量子数n=1, E 1=-13.6 eV . n>1的各个稳定状态的能量均大于基态的能量,称为激发态,或受激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会自动地跃迁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同时释放出一个能量等于两个状态能量差的光子,这就是原子发光的原理.随着量子数n 的增大,能量E n 也增大,能量间隔减小. 当n →∞时,rn →∞, E n →0 ,能级趋于连续,原子趋于电离. E > 0时,原子处于电离状态,能量可连续变化.图15.6和图15.7分别是氢原子处于各定态的电子轨道图和氢原子的能级图.使原子或分子电离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电离能.根据玻尔理论算出的氢原子基态能量值与实验测得的氢原子基态电离能值13.6eV 相符.下面用玻尔理论来研究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按照玻尔假设,当原子从较高能态E n 向较低能态E k (n>k)跃迁时,发射一个光子,其频率和波数为1n =2n =3n =4n =1r r =14r r =19r r =116r r =赖曼系巴耳末系帕邢系 图15.6 氢原子定态的轨道图hE E νk n nk -= (15.24) )~k n nk nk nk E E hcc νλν-===(11 (15.25) 将能量表示式(15.23)代入即可得氢原子光谱的波数公式)()(~k n nk c h εme ν0nk >-=22324118 (15.26) 显然式(15.26)与氢原子光谱的经验公式(15.17)是一致的,同时可得里德伯常数的理论值为173204m 10097373118-⨯=ε=.ch me R H 理论 (15.27) 这也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这表示玻尔理论在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同时也说明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子内部的运动规律.三、玻尔理论的缺陷和意义玻尔的半经典量子理论在说明光谱线规律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只能计算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光谱线,对其他稍微复杂的原子就无能为力了;另外,它完全没有涉及谱线强度、宽度及偏振性等.从理论体系上讲,这个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以经典理论为基础,但又生硬的加上与经典理论不相容的若干重要假设,如定态不辐射和量子化条件等,因此它远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但是玻尔的理论第一次使光谱实验得到了理论上的说明,第一次指出经典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原子内部运动过程,揭示出微观体系特有的量子化规律.因此它是原子物理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以后建立量子力学理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玻尔理论在一些基本概念上,如“定态”、“能级”、“能级跃迁决定辐射频率”等在量子力学中仍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虽然另有一些概念,如轨道等已被证实对微观粒子不再适用.作业(P224):27§15.4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关系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923~1924年间,德布罗意仔细地分析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历史,深入的研究了光子假设.他认为,19世纪以来,在光的研究中人们只重视了光的波动性,而忽视了它的粒子性.但在实物粒子的研究中却又发生了相反的情况,只重视实物粒子的粒子性,而忽略了它的波动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德布罗意大胆的提出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假设.他认为,质量为m,速度为υ的自由粒子,一方面可用能量E 和动量p 来描述它的粒子性;另一方面还可用频率v 和波长λ来描述它的波动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光的波—粒二相性所描述的关系一样,即h/p λE/h,ν== (15.28)式(15.28)叫德布罗意公式.这种和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叫物质波.德布罗意因这一开创性工作而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自由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均为常量,所以与自由粒子相联系的波的频率和波长均不变,这说明与自由粒子相联系的德布罗意波可用平面波描述.对于静质量为m 0,速度为υ的实物粒子,其德布罗意波长为220/c υυm h p h λ-==1 (15.30) 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假设,1927年首先由戴维孙(C.J.Davisson,1881—1958)和革末(L.H.Germer,1896—1971)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戴维孙和革末作电子束在晶体表面散射实验时,观察到了和X 射线在晶体表面衍射相似的电子衍射现象,从而证实了电子具有波动性.当时的实验中,采用50KV 的电压加速电子,波长约为0.005nm.由于波长非常短,实验难度很高,因此这一实验是极其卓越的.后来证实了不仅电子具有波动性,其他微观粒子,如原子、质子和中子等也都具有波动性.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在现代科学技术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电子的波动性,已制造出了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利用中子的波动性,制成了中子摄谱仪.既然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原子中绕核运动的电子无疑也具有波动性.不过处于原子定态中的电子的波动形式,与戴维孙和革末实验中由小孔衍射的电子束的波动形式是不同的,后者可认为是行波,而前者则应看为驻波.处于定态中的电子形成驻波的情形,与端点固定的振动弦线形成驻波的情形是相似的.原子中电子驻波可如图15.8形象地表示.由图可见,当电子波在离开原子核为r 的圆周上形成驻波时,圆周长必定等于电子波长的整数倍,即),,,(Λ3212==n n λπr (15.31)利用德布罗意关系便可得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应满足下面的关系),,,(Λη3212====n n λh πλn rP L (15.32) 这正是玻尔作为假设引入的量子化条件,在这里,考虑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就自然的得出了量子化条件.例题15.2 计算经过电势差U=150V 和U=104V 加速的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在U<104V 时,可不考虑相对论效应).解:忽略相对论效应,经过电势差U 加速后,电子的动能和速率分别为202,21m eU eU υm =υ= 式中m 0为电子的静止质量.利用德布罗意关系可得德布罗意波长nm 11.225m 1102512121000UU U e m h υm h λ=⨯=⋅==-. 式中U 的单位是伏特. 1nm 0150V U 11.=λ→=,0.0123nm V 10U 242=λ→=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电压下,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X 射线的波长相近。
量子力学基础
结论
对微观粒子,讨论其运动轨道及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波函数所反映的只是微观粒运动的统计规律。 区别 宏观物体:讨论它的位置在哪里 宏观物体:讨论它的位置在哪里 位置 微观粒子:研究它在那里出现的几率有多大 微观粒子:研究它在那里出现的几率有多大 几率
波函数的性质
(1) 波函数具有归一性 粒子在整个空间出现的几率:W = ∫ dw = (2) 单值性: 单值性: (3) 连续性 (4) 有限性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玻恩诠释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玻恩诠释) 玻恩诠释
不确定关系
ℏ ∆X ⋅ ∆Px ≥ h ∆X ⋅ ∆Px ≥ 2 ∆t ⋅ ∆E ≥ h ℏ ∆t ⋅ ∆E ≥ 2 尔格秒),因而在宏观 ℏ 是一个小量(1.05 × 10 −27 世界中,不能得到直接体现。
假如:X的位置完全确定,即∆X → 0 ,则粒子的 动量就完全不能确定,即∆Px → ∞ , 假如粒子处于 Px 数值完全确定的状态时( ∆Px → 0 ) ,则无法在X方向上把粒子固定住,即X的位置是 完全不确定的。
若体系具有一系列不同的可能状态, 若体系具有一系列不同的可能状态,{Ψ1, Ψ2···}, } 则它们的线性组合Ψ=C1Ψ1,+C2Ψ2+··· 也是该体系的 则它们的线性组合Ψ 一个可能的状态。其中C 为任意复常数。 一个可能的状态。其中C1, C2 ···为任意复常数。 为任意复常数 态叠加原理:统计规律中的几率幅相加律。 (而不是几率的相加律)
量子学说
能量量子化(能量子)的观点违背日常生活经 验,当时没有被人接受,而普朗克本人也 踌躇不前。 其实,从这个假说出发,如果再向前一步 ,就可以得出电磁场能量具有不连续性的 结论,甚至可以得出电磁场包括光在内还 有粒子性的结论,但他没有迈出这关键的 一步。
大学物理理论:量子力学基础
大学物理理论:量子力学基础1. 介绍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2.1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实验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解释光电效应需要引入光量子(光子)概念,并讨论能量、动量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2.2 德布罗意假设德布罗意假设认为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通过计算微观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可以得出与经典物理不同的结果。
3. 波函数和不确定性原理3.1 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波函数描述了一个系统的状态,并包含了关于该状态各个可观测量的信息。
通过波函数,可以计算出一系列平均值,用来描述系统的特征。
3.2 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涉及到测量的本质和粒子与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4. 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4.1 玻尔模型玻尔模型是描述氢原子中电子运动的经典物理学模型。
它通过量子化角动量来解释氢原子光谱,并提供了首个对原子结构和能级分布的定性解释。
4.2 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说明电子在同一能级上必须具有不同的状态。
这为填充多电子原子如何达到稳态提供了解释。
5. 薛定谔方程及其解析方法5.1 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方程。
它描述了波函数随时间演化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波函数求得可观测量的平均值。
5.2 解析方法介绍几种求解薛定谔方程的解析方法,如分离变量法、变换法等,并通过示例问题演示其使用过程和计算结果。
6. 哈密顿算符与算符方法6.1 哈密顿算符哈密顿算符是用于描述系统总能量的数量。
介绍哈密顿算符的概念和性质,并讨论如何通过其本征值和本征函数求解问题。
6.2 算符方法算符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可观测量的数学工具,介绍常见的一些算符,如位置算符、动量算符等,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对易关系。
结论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为我们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大学物理教学 51.量子力学基础-2
1
称为归一化
V
的波函数
a) 波函数的归一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若
ψ
2
dV
1,寻找一个系数k使得
k
ψ
2
dV
1,
V
V
这一过程称为波函数的归一化。
b) 波函数的归一化系数
2dV
2
CψdV1
V
V
C k 就称为归一化系数。 Cψ
,ψ所描述的粒子状态相同
5
例:讨论一维自由粒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
xPx 2 h h / 2
t E 2
同一微观粒子,其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被准确测定(波粒二象性)。
对y、z方向有类似的表达式。 不确定关系式一般用于估算。
2
●
波函数 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r,t)
0ei
2
h
( Et Pr)
●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统计解释)
(r,t)(r)e iEt
16
4. 定态 薛定谔方程的应用
[[22m22 ddx222V ((xr)]((xr))EE(x()r)
1)设求粒一子维处无在限势深阱、V方(x势)中阱中粒子的[2波m2函ddx数22VV( x()x)](x)E(x)
13
3. 定态薛定谔方程
i
(r,t
t
)[
2 2m
2
V
(r,t
)]
(r,t
)
设若粒粒子子的所波处函的数力为场:不随( 时r ,间t) 变化( r ,)则f( 薛t) 定谔方程可化简。
V
罗益民大学物理之15量子物理基础gPPT课件
1937年戴维逊与GP汤姆逊共获当年诺贝尔奖 (G·P·Thomson为电子发现人J·J·Thmson的儿子)
1937诺贝尔物理学奖
C.J.戴维孙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 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29诺贝尔物理学奖
L.V.德布罗意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 研究
2. 对物质波的描述
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设: 一切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都与光子
一样, 具有波粒二象性。 运动的实物粒子的能量E、动量p与它相关联的
波的频率 和波长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Em2ch
p m h
德布罗意公式(或假设)
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练习:设光子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均为λ,
试比较其动量和能量大小是否相同。
h
p光
pe
h
p光 pe
又
E光
h
hc
Ee mc2
mvc v
2
pc 2 v
c v
hc
c v E光
Ee E光
思考: E ehh u u ch c u cE 光
E eE 光 uc?
m0值:
U
或 12 .3 Å
U
当U=100伏
12.3 U
1.23Å
h 2em0U
二、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明 1.戴维孙 —— 革末实验 1923年 : 用电子散射实验研究镍原子结构
1925年 : 偶然事件后实验曲线反常,出现若干 峰值, 当时未和衍射联系起来。 1926年: 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
大学物理量子物理基础(stone)
金属来说,只有当入射光的
频率大于某一频率υo时,电 子才能从金属表面逸出,电 路中才有光电流,这个频率 υo叫做截止频率——红限.
0
Ua
红限频率
(3).线性关系:用不同频率的光照射金属K的表面时, 只要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截止频率,遏止电势差与入射 光频率具有线性关系,即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 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光强无关.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 和奠基人。 普朗克的伟大成就,就是创立了量子理论, 1900年12月14日他在德国物理学会上,宣 读了以《关于正常光谱中能量分布定律的 理论》为题的论文,提出了能量的量子化 假设,并导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 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从此结 束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劳厄称 这一天为“量子论的诞生日”。
1918年普朗克由于创立了量子理论而获 得了诺贝尔奖金。
1.普朗克公式
2hc2 1
M (T) 5
hc
e kT 1
2.普朗克假说
•谐振子的能量可取值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元ε 的整 数倍,即:E=nε , n=1,2,3,....ε叫能量子,n为量子数, 它只取正整数—能量量子化. •对于频率为υ的谐振子,最小能量为:ε=hυ 其中h=6.62610-34 J·s为普朗克常数 结论:谐振子吸收或辐射的能量只能是ε=hυ的整数倍.
里兹组合原理:任一条谱线的波数都等于该元素所固有 的许多光谱项中的两项之差,这是里兹在1908年发现的.
~ 1 T( k ) T( n )
T(k) R k2
T (n)
R n2
R=1.096776 107m1
量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学
量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学一、基本概念1. 波粒二象性在量子物理中,粒子表现出了波动性。
这意味着粒子不仅可以像经典物理学中的粒子那样具有位置和动量,还可以像波动那样传播。
这一现象成为波粒二象性。
著名的实验有双缝干涉实验,它展示了粒子具有波动性的特征。
2. 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物理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
它表明,对于一对共轭的物理量(比如位置和动量),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知道它们的数值。
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量的值,那么对于另一个量,我们就无法确定其精确数值,并且只能知道其可能的取值范围。
这个原理对于解释微观世界中的许多现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3. 物理量的量子化在经典物理中,我们习惯于将物理量看作是连续变化的,比如位置、速度、能量等。
然而在量子物理中,这些物理量被发现是离散的,只能取某些特定的数值,这一现象被称为量子化。
比如,电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级上,能量也只能以量子的形式发射和吸收。
4. 相互作用的量子描述在经典物理中,我们常常通过描述相互作用的力来理解物质世界。
然而在量子物理中,力被描述为一种粒子交换的过程。
例如,电磁力是通过光子的交换传递的,强核力是通过胶子的交换传递的。
5. 观察者效应在量子物理中,观察者的存在和观察行为会影响到物质的状态和行为。
这一现象是被称为观察者效应。
具体来说,当我们观察量子粒子时,它的行为会因观察者的观察方式而发生变化。
二、量子力学1. 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方程之一,描述了量子系统的演化。
它是线性、时间反演不变的方程,描述了量子系统的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
通过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预测量子系统在未来的状态。
2. 波函数和概率波在量子力学中,我们用波函数来描述粒子的状态。
波函数是一个数学函数,它包含了粒子的全部信息。
通过波函数,我们可以计算出粒子在不同位置和动量上的概率分布。
这个概率分布被称为概率波。
3. 微扰理论微扰理论是量子力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近似计算方法,它被用于处理那些无法通过精确解析方法进行求解的问题。
量子力学基础
M.Planck
h 6.626 1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
J s
1. 具有频率为ν的振子吸收和放出能量只能是 hυ 的整数倍,即 E=n h ν 。(n=0,1,2,……) 2. 振子的每一个可能的能量状态之间的差值也必 须是h ν的整数倍。
Planck 这个假定及其结论对科学家的思想观念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Planck 这个假定称为能量量
四、物质波的实验证明及统计解释
De-Broglie 关 于 实 物 波 的 假 设 , 在 1927 年 被 Tomson的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
实验现象: 当一束 54ev 的电子垂直射到镍单晶表面上时, 在与入射光束成 =650 角的方向上反射出最多的 电子数。
这个现象类似于 x 射线在单晶上反射时产生的 衍射,对于x射线的衍射图象,其入射波长和衍 射角 有如下关系 2dsin=n θ φ 式中 =(π- )/2 d是Ni单晶面间距,由x光测得 d=91pm, 对于一级衍射n=1,
子化假定,标志着量子化理论的诞生。
此后,在 1900 年至 1926 年之间,人们逐渐地把能 量量子化的概念推广到所有微观体系,不仅能量是
量子化的,许多其他物理量也是量子化的。首先应
用的是 Einstein ,他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应用于电
磁辐射,并用以解释光电效应。
二、光电效应和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使 金属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金属中的电子从光获得足够的能量而逸 出金属,称为光电子,由光电子组成的 电流叫光电流。
h 6.6262 10 29 6 . 6262 10 m 3 2 m v 1 10 1.0 10
这个波长与粒子本身的大小相比太小,观察 不到波动效应。
大学物理说课稿量子力学基础实验
大学物理说课稿量子力学基础实验大学物理说课稿:量子力学基础实验引言:大学物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重要门课之一。
在量子力学领域,基础实验是学生探索和理解量子力学的关键。
本篇说课稿将介绍一套适用于大学物理教学的量子力学基础实验方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一、实验一:双缝干涉实验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实验中最经典的实验之一。
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波粒二象性现象,并理解波的干涉与粒子的统计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实验通过在平行的两个狭缝上照射单一频率的光源,使光通过狭缝后形成两束相干的光波。
当光波通过双缝后重叠,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位置和间距,可以计算出波长和间距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双缝装置、光屏等。
2. 调整实验装置,使得光源照射到双缝上,并将光屏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3. 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记录条纹的位置和间距。
4.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波长和双缝间距之间的关系。
实验要点:1. 保持实验装置的稳定,避免光源的晃动和环境干扰。
2. 观察干涉条纹时要注意调整光屏的位置和角度,确保观察到清晰的条纹图案。
3. 记录数据时要准确测量条纹的位置和间距,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实验二:量子隧穿效应实验量子隧穿效应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现象之一。
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粒子在经典物理中无法解释的隧穿现象,进一步理解量子力学的特殊性质。
实验原理:实验使用一块非导电材料的薄膜,将两个金属板分别放置在薄膜的两侧。
当给金属板加上一定电压时,电子将从一个金属板通过薄膜隧穿到另一个金属板上。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薄膜、金属板、电压源等。
2. 调整实验装置,使得金属板与薄膜之间形成适当的距离。
3. 施加电压,记录电流的变化。
4.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实验要点:1. 实验装置要保持良好的绝缘状态,避免电流泄露和其他非隧穿效应的干扰。
大学物理学(下册)第15章 量子物理基础
5、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
1).爱因斯坦光子假设 ①.光是一束以光速c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子;
②.光子的能量: h
③.光的强度: SNh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爱因斯坦认为: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
一个光子的能量h,一部分消耗在使金属中电子挣脱原子
2020/12/10
2. 普朗克理论与经典理论不同
经典理论的基本观点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1)电磁波辐射来源于 带电粒子的振动,电磁波 频率与带电粒子振动频率 相同。 (2)振子辐射电磁波含 各种波长,是连续的,辐 射能量也是连续的。
对于频率为的振子,
振子辐射的能量不是 连续的,而是分立的, 它的取值是某一最小 能量 的整数倍
出的、在波长 附近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能量。称为单色辐
射出射度或单色辐出度。
M(T)
dM(T)
d
单位: W / m 3
2020/12/10
温度为 T 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所辐射
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能量总和。称为辐射出射度或辐
出度。
M(T) 0M(T)d
单位: W / m 2
太阳和钨丝的单色 辐出度曲线
即: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关系,而 与光的频率无关。与实验结果不符。
2020/12/10
红限问题
按上述理论,无论何种频率的入射光,只要其强 度足够大,就能使电子具有足够的能量逸出金属,不 存在红限问题。与实验结果不符。
驰豫时间
按上述理论,如果入射光强很弱,则电子逸出金 属所需的能量,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与实验结 果不符。
光的波动性用光波的波长 和频率 描述,光
大学物理中的量子力学实验探究
大学物理中的量子力学实验探究在大学物理学课程中,量子力学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量子力学实验是探究和验证量子力学理论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量子力学实验,并探讨其原理和应用。
1. 双缝干涉实验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中最经典也最具表现力的实验之一。
在实验中,通过一个光源将光通过两个狭缝间的干涉,观察干涉纹的形成。
这个实验既可以用来验证光的波动性,也可以用来展示光的粒子性。
实验结果表明,当光子一个个通过狭缝时,它们会表现出波动性形成干涉纹,但当每个光子被观测时,则表现出粒子性。
2. 斯特恩-格拉赫实验斯特恩-格拉赫实验是证明物质具有波动性的经典实验。
在实验中,通过将原子或电子束通过一个磁场中的狭缝,观察在屏幕上的分布。
实验结果表明,原子或电子将表现出干涉模式,显示出波动性。
这个实验提供了物质与光波的波粒二象性统一的证据。
3. 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利用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来实现。
在实验中,一根微细的探针通过隧道效应与表面产生相互作用,通过记录隧道电流的变化来获取表面的图像。
这个实验对于研究微观粒子、原子和分子级的表面结构非常关键。
4. 光子的量子纠缠实验光子的量子纠缠是一种特殊的量子态,两个或多个纠缠光子之间的状态无论是位置、动量还是自旋都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实验可以产生光子的量子纠缠态,然后将这些光子分开,观察它们的相关性。
这个实验不仅验证了量子纠缠的存在,还为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5. 原子钟实验原子钟利用原子的能级差来测量时间,是目前最准确的时间计量器。
利用原子的量子态和精确的激光制备方法,可以制造出高精度的原子钟。
该实验的成功不仅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也为基础科学和现代应用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标准。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原理,并验证其预测的现象。
这些实验不仅有助于物理学研究的发展,也在现代技术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量子力学实验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大学物理基础知识量子力学的波函数与算符
大学物理基础知识量子力学的波函数与算符量子力学的波函数与算符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它在描述微观世界的行为时,引入了一些令人惊奇的概念和工具。
其中,波函数和算符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它们为我们理解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关键的数学框架。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波函数和算符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波函数的基本概念**波函数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等)的状态。
波函数通常用希腊字母Ψ(Psi)表示,它是一个复数函数,即它包含了实部和虚部。
波函数的模的平方|Ψ|²表示了在给定位置找到粒子的概率密度。
波函数的一般形式如下:Ψ(x, t) = A e^(i(kx - ωt))其中,Ψ表示波函数,x是位置,t是时间,A是振幅,k是波数,ω是角频率。
波函数的这个形式是著名的德布罗意波(de Broglie wave)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展示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根据波函数的演化,我们可以预测粒子在不同位置和时间的行为,这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任务。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在于,它提供了描述粒子状态的数学工具,同时也与测量结果和不确定性原理密切相关。
波函数的平方|Ψ|²给出了粒子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概率密度。
对于一维情况,波函数的平方可以表示为:|Ψ(x, t)|² = |A e^(i(kx - ωt))|² = |A|²这表明粒子在所有位置上的概率密度都是常数|A|²,这并不提供有关粒子位置的任何信息。
然而,当我们进行测量时,波函数将坍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
**算符的基本原理**算符是量子力学中另一个关键的数学概念。
它们是描述物理量的数学对象,如位置、动量、角动量等。
算符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位置算符X,动量算符P。
算符作用于波函数时,产生一个新的波函数,用来描述相应物理量的期望值。
15.6--量子力学简介
三.ΨΨ*曲线下的总面积表示在全空间找到粒子的几率=1,表达 式为归一化式: +
d 1 -
面积=w xq dx xp
窄条面积= dw=ΨΨ*dx
xP
xq
0 x x+dx
x
•用电子双缝衍射实验说明概率波的含义
(1)人射强电子流
干涉花样 取决于概 率分布, 而概率分 布是确定 的。
(2)人射弱 电子流
注意:
rr,t 2 rr,t *rr,t 称为:概率密度
例题2:一维自由粒子平面波波函数
i 1( Px Et )
x, t 0e h
|
x,
t
|2
2 0
常数
这说明在空间各点发现自由粒子(如:光子) 的概率相同。
•波函数统计诠释涉及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观念
哥本哈根学派--爱因斯坦 著名论战
玻尔、玻恩、海 森伯、费曼等
•要研究的微观客体具有波粒二象性,应该满足德布罗意关系式
E / h, h / p
•对于一个能量为E,质量为m,动量为p的粒子
E p2 V (r) 2m
波函数应遵从 线性方程
•若Ψ1是方程的解,则CΨ1也是它的解;若波函数Ψ1与Ψ2是某 粒子的可能态,则C1Ψ1+C2Ψ2也是该粒子的可能态。
二、薛定谔方程
1、问题的引入—为了求出波函数的具体形式!
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由波函数来描写,状态 随时间的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1926年,薛定谔在德布罗 意关系和态叠加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薛定谔方程作为量子
力学的又一个基本假设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建立薛定谔方程的主要依据和思路:
0
a
a/2
2 dx
大学物理课件-量子力学
二. 康普顿效应(1922—1923年)
1 、康普顿效应实验规律
X射线7.1nm I
=0o
S
石墨晶体
A1 A2
C
W
探测器
B
I
准直系统
散射角
=45o
I
波长变长的散射称为康普顿散射
=90o
I 0
波长不变的散射称为正常散射
=135o
波长的增加量 0与散射角 有关。而与 散射物质的性质无关,与入射光波长也无关。
赖曼系
取 n3
n=3
巴尔末系
n=2 n=1
第四节 粒子的波动性
德布罗意(1892-1960) : 法国人,原来从 事历史研究,受其 兄影响,改学物理 ,1924年获博士学 位,1929年获诺贝 尔物理奖。1932年 任巴黎大学物理教 授,1933年被选为 法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节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一.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H
连 续
H
H
H
3645.7A0 4101.2 4340.1 4860.7 (线系限)(紫色) (蓝色) (绿色)
H
6562.1 (红色)
谱线是线状分立的
巴尔末公式(1885年)
B
n2 n2
4
,
n 3,4,5,6,
B=3645.7A0
~ 1
c
n0
0
2h sin2 mec
2
康普顿波长
该式说明了与散射物质无关,与入射光波长也 无关。
康普顿散射进一步证实了光子论,证明了光子能 量、动量表示式的正确性,光确实具有波粒两象 性. 另外证明在光电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能 量、动量守恒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l 0 ml 0 l 1
1 ms± 1个值 2 1 1 ml { 0 3个值 ms± 2 1
n=1 的电子,最多有 2 个 n=2 的电子,最多有 8 个
5个值 ms± 1 n=3 的电子,最多有 18 个 l 2 ml 0 2 1 2 n=n 的电子,最多有 ? 个 l n 1 ml { (2l+1)个值 ms± 1 2
―You are both young enough to allow yourselves some foolishness!‖
总结前面的讨论: 原子中电子的状态应由四个量子数来决定
me 4 1 En 2 2 2 8 0 h n
n
——主量子数
L l ( l 1)
LZ m
l 0, 1, 2, 3, 4, 5 s, p, d , f , g, h
44
3)电子的波函数和几率分布: 2 me r 2 d ( r 2 dR ) e2 )R R (E 2 dr dr 4 o r sin d (sin d ) sin2 m2 d d
1
LS
51 自旋角动量无经典对应,是一种相对论效应。
但是,经典物理学无法理解电子有内部结构。 自旋运动是一种内部“固有的”运动, 其本质目前还不清楚。
(用陀螺运动图象正象轨道运动图象一样 是借用了宏观图象,是很不确切的)
关于 乌伦贝克、哥德斯密特。 (泡利、洛仑兹 等的反对) (埃伦菲斯特的支持)
l l
电子自旋波函数 53
s
七、原子中电子壳层结构
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四个量子数如何确定? 1.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原子系统内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电子具有相同的状态. 即:电子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
同一能级上最多允许的电子数
?
即:n给定时,四个量子数的组合数目是多少?
49
同一能级上最多允许的电子数 n 确定:
l ——角量子数
m
——轨道磁量子数
LSZ m S
ms ——自旋磁量子数
每一组量子数(n, l, ml , ms)将决定电子的一个状态
并可得电子的波函数: nlml m s Rnl ( r ) lml ( ) ml ( ) ms 或: nlm m s Rnl(r)Ylm ( , )m
11
激光工艺
激光扫描投影技术
11
激光存储技术
光盘存储
11
激光光纤通讯
由于光波的频率比电波 的频率高好几个数量级, 一根极细的光纤能承载的信 息量,相当于图片中这麽粗的 电缆所能承载的信息量。 11
光导纤维
激光眼部检查
11
激光治疗
治疗近视眼
切除染色体致病基因 照射病灶 11
激光武器
地炮测距仪
m
2 1
Z
LZ m
m 0,1,2 l
m (或 ml ) (轨道)磁量子数
Z (B)
L L
对一个确定的 l ,m有 2l+1 个值 Lz 例如: l =2 的电子 L
0
–1 –2
角动量为: L l(l 1) 6
Lz 有5个取向
被允许取向:
m 0, 1, 2
1s 2
电 子 组 态
n 1 l 0
48
3.能量最小原理 原子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时,每个电子趋向 占有最低的能级. 1)主量子数 n越低,离核越近的壳层首先被电子填满.
2)能级也与副量子数有关,有时 n 较小的壳层未 满,n 较大的壳层上却有电子填入.
能级的高低由 n 0 7 l 决定 例:4S 和 3d 状态
第十六章 一、激光
简介
激光和半导体
普通光源-----自发辐射 激光光源-----受激辐射 激光又名镭射 (Laser), 它的全名是 “辐射的受激发射光放大”。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1
激光科学技术
激光加工技术
量 子 物 理
sin d (sin d ) sin2 m2 d d (3)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
解此方程组的结果:氢原子中电子的角动量在空间的取向 不是任意的,只能取一些特定的方向(空间量子化),这个 特征是以角动量在空间某一特定方向(例如外磁场方向)Z 轴 上的投影来表示的。
4s 2 4 p6 4d 10 4 f 14
Nn
32 18 8 2
n4
M
3s
2
l 0 l 1 l2 l3
4s 2 4 p6 4d 10 4 f 14
3p
6
3d
10
n3
L
2s 2
2
2 p6
n2
1s
K
l 0 3s 2 l 1 3 p6 l 2 3d 10 l 0 2s 2 l 1 2 p6
IS e
2m
L
L
在底片上原子的 沉积应连成一片。
事实正是这样! 若磁矩是空间量子化的 (即角动量空间量子化) 但是只有两条!! 在底片上应是条状的原子沉积线 注:斯特恩用处于S态的银原子 l 0, L l(l 1) 0 e L 0 应只有一条原子沉积线 50 原子轨道磁矩
48
六、电子自旋
1.斯特恩—盖拉赫实验
B 竖直方向受力: f z cos z
s态的银原子
s1
s2
非均匀磁场
S N
P
I
pm M p B m
pm IS
原子的磁矩 L
pm
e L Pm 可以证明
2m
分析:
在没有外场作用时, 原子射线将集结在 与缝平行的直线上 在非均匀的外磁场中,若原 它是什么磁矩 ? 子轨道磁矩 (或角动量L) 可任意取向 没有空间量子化:
0
2p
2p
dw2 p 令: 0 dr
5 6a0
r
解出:r 4a 0
d 2w2 p r 4a0 0 2 dr 故 r = 4ao 处为一几率 密度 极大值。
2p
3p 4p
r
同理可证r = 9ao 处为另一几率密度极大值.
47
电子角向几率分布
nlm ( r , , ) Rnl ( r )Ylm ( , )
z
y
x
其波函数: nlm ( r , , ) Rnl ( r ) lm ( ) m ( )
Rnl(r )Ylm( , )
归一化条件:
nlm (r , , ) dV
n 1,2,3, l 0,1,2, , ( n 1) m 0,1,2, , l
2m
2.电子自旋
1925年,乌伦贝克,古兹米特(荷兰)提出‘电子自旋’的假设 1)电子除绕原子核旋转外,还有内禀(内部)运动——自旋 因此具有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LS , S ) L
2)每个电子的自旋角动量为LS:
S
LS s(s 1)
其在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并在空间某 方向的投影只能取两个值:
4r Rnl ( r )
2
2
量子力学中虽没有轨道的概念,但有电子的空间 几率分布的概念,可以证明,玻尔理论中所谓的 轨道半径 r=n2r1(r1 =0.53Å), 在量子理论中, 是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位置。
46
例7. 证明氢原子 2p 态电子径向几率密度的最大值 位于距核 4a0 处,2p态电子波函数径向部分为: r 1 32 r R2 p ( r ) ( ) e 2a (式中 a0为玻尔半径) 2a 0 a0 3 解:在 r r+dr 的球壳内2p 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为: 4 r 2 a dr 2 w 4r R ( r ) r e 0
4s (n 0 7l ) (4 0 7 0) 4
3d ( 3 0 7 2) 4 4
电子先进入 4S 态
49
1.费米子和玻色子 • 费米子:自旋为 的半奇数倍的粒子 • 玻色子:自旋S=0或 的整数倍的粒子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不能有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n,l,ml ,ms 3.玻色凝聚 玻色子不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限制,一个 单粒子态可容纳多个玻色子—玻色凝聚。
电子在(, )方向立体角d 出现的几率: 2 dW w ( , )d Ylm ( , ) d z lm lm 例:l =0, m=0, 例:l =1, p态的电子 s态的电子 y m =0
L0
z
L 2
y m =±1
z
y
电子云
Lz 0
Lz
Lz
{
1 2
……
原子中 n 相同的电子数目最多为:
Nn 2 (2l 1) 2n2
l= 0 n-1
50
2.原子的壳层结构
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许多壳层, n = 1, 2, 3, 4, 5, 6 K L M N O P 主量子数 n 相同的电子属同一主壳层 在同主一壳层内, l 不同,有不同的支壳层 : l = 0, 1, 2, 3, 4, 5 s p d f g h N
L l ( l 1)
磁量子数: ——(轨道量子数) m LZ m 决定角动量空间量子化 2)特别注意各量子数的取值范围:
n 1,2,3 l 0, 1, 2, n 1 m 0, 1, 2 l
可取n个值 可取 2l+1个值
其中,角量子数不同的电子分别称为:
s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