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点总结
1819 第5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合 作
6.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 历程的第一步。
探
究
•
攻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难
返 首 页
自
当
主
堂
预
达
习
标
•
•
探
固
新
[概念阐释] “中学”与“西学”
双
知
基
“中学”意为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纲常名教。“西
合 作
学”则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产阶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探
究
•
攻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难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 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 思想特点
性和合理性 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 势力,被称为“思想界 思想作用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返 首 页
自
当
主
堂
预
达
习 •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探求西方新知识的影响。
双
知
基
(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 户”的。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难
返 首 页
自
【提示】 (1)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 当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 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抨击封建顽固势力,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② 梁启超
代表作:《变法通议》 主张: 抨击 …… 宣传 ……(变法图存)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1873——1929)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 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③ 严复
代表作:《天演论》 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 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作品:《海国图志》 时间:1842年
特点: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影响: 方法和目的; 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3.评价
进步性: (1)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体现 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和效仿。 (2)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封 闭,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后来洋务派思 想的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代表人物
论著
思想主张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孔子改制考》 ”“火山大喷火” 宣传维新变法
梁启超 严复
伸民权、设议院、变 《变法通议》 法图存 《天演论》 主权在民、民主君仆 、进化论观点
④ 影响 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一次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 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兴民权;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洋务派与维新派异同点
同(1)都主张学习西方; (2)都为了国家的强大(自强); (3)他们自强的目的都不能实现; 异(1)阶级立场不同(根本); (2)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所要实现的政治 目的不同; (3)对外国侵略的态度不同。
第14课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针对训练】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 方问题上有何异同点? 相同: ①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同: ①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抵抗派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等实践运动; 抵抗派实践较少。
早期维新思想(19C60S)
康有为
1、宣传方式:
《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革之 本主义的政治学 师是民权、平等的倡导者 ,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 说同传统的儒家 传维新变法
2、思想主张:
思想相结合
否定君主专制,宣扬维新变法必要性、合理性; 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救亡图存(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 开明君主制,撤并机构 发展农工商,改革财政 设新式学堂,派遣学 生,废八股 征兵、练军
实质
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近代化深入制度层 面的首次尝试;自上而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下资阶性质的改良运动
失败 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失败的原因: (1)列强的破坏 (2)顽固派的阻挠 (3)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阶级属性决定
要不要 祖宗之法不可变 变者天下 维新变法 宁亡国不可变法 之公理
意义:解放了思想,为中国文化的 要不要兴民 反对兴民权、 实行君民共 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权、实行君 设议院,实行 主的君主立
主立宪制 要不要提 倡西学,改 革教育制度 君主立宪 坚持科举取 土,反对西 学 宪政权
变法之本,在育人 才;人才之兴,在 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 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学堂、派留学生;
结果 破产: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Biblioteka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林则徐、魏源
维新变法
“师夷长技以制夷” (君主立宪)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特点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 的思想武器。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
金田起义
(2)西学东渐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3)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2、思想:“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1)含义:洋务派肯定_封__建__制__度_,强调以封建_纲__常_伦__理_作 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 ___科_学__技__术__。(★“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 废。”——张之洞)
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以夷制夷”
合作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对当时的思想解放 有启迪作用?(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 含义: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抵御西方的侵略。(内容——军 事科学技术;方法——向西方学习;目的——抵制侵略,维护清朝 统治。) 鸦片战争之前: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 鸦片战争之后: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 识界蔚然成风。 启迪:引导国人、开阔眼界。重新认识世界,寻求救亡御辱之 道)
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 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梁启 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 与科学,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 主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14课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5、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 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 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 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 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 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民族危机—强国御侮、救亡图存(目的)
一.“开眼看世界”
向西方学习
★ 林 则 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A、主张: 向西方学习,师 夷长技。 B、表现: 设立译馆,翻译 书籍;仿制西方 战舰 《各国律例》 《四洲志》 C、地位: 近代中国开眼看 世界的第一人
一.“开眼看世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向西方学习
……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
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1842年5月,道光帝问疆吏大臣
△船坚炮利的直观刺激△
一.“开眼看世界”
向西方学习
1.背景: a、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 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加深。 c、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了向 西方学习的思想。
★ 魏 源
《海国图志》 B、著作: C、意义: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向西方 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
3.评价: ⑴积极影响:
向西方学习
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C、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向西方学 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①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当东方人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陶醉在田园牧歌式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这说明什么?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明确课标知识见学案说明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概要2◎◎ ◎第四环节:师生合作交流问题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背景)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一课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本节重点: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本节难点: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1、开眼看世界:①概况:林则徐【措施、地位】魏源【《海国图志》—内容、影响】②特点:派别:地主阶级开明派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内容:军事技术学习方向:西方【欧美国家】目的:维护封建制度;③影响:开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开阔眼界和心胸,有利于思想的解放;④局限:没有付诸实践;⑤原因:列强侵略激化中国民族矛盾,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含义:引进西方的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②派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奕 等地方督抚和总理衙门,以汉族地主为主】③方向: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④学习内容:生产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二工的技术;⑤目的:维护封建统治;⑥影响:自身发展:加深学习西方,促进思想解放;指导实践: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⑦局限;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⑧原因: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的推动;3、维新思想①原因:洋务运动的展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西方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东渐】;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和康梁思想】③典型:早期:时间、代表、主张、局限;成熟期:时间、代表、作品、主张;④方向:西方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⑤目的: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挽救民族危亡;⑥内容:政治上;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改革教育,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⑧影响:思想自身:进一步加深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导实践:推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当堂练习:《学习指导》P57随堂基础巩固《高考调研》课时作业十四的12道选择题第二课时: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本节重点:三民主义的含义本节难点:三民主义的背景、内涵、影响1、三民主义的形成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19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民族矛盾和民主矛盾进一步激化;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实践和斗争;②派别:资产阶级的革命派;③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提出同盟会的纲领《民报发刊词》的阐发④内容:民族主义【含义、地位、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含义、地位、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含义、地位、民生革命】⑤影响:思想自身:促进思想解放,进一步加深对西方的学习【革命方式、民主共和制度】,指导实践: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力的愿望,推动辛亥革命的开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⑥局限: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不彻底;⑦性质: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2、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的提出①背景: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大革命的开展;②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③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④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在全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入发展;⑤比较:与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明确反帝,彻底反封】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反帝反封的相同点;阶级性的根本差异】⑥实质: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课堂练习:《学习指导》的当堂演练《高考调研》93页选择题。
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 (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3)戊戌变
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 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 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 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 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3.(2013年重庆高考7题)清廷兵部左侍郎 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 ,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 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 ,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 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编》
材 料 四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活动:编译书籍,介绍西方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
代表人物及主张:
★ 林 则 徐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 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各国律例》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 统的世界地理志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
2. 右图人物被称为近代中国 “ 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主
要依据是(
)
1 2 3 4 5 6
A.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 译“夷书”,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B.编成《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 以制夷” C.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 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
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
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最新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最新归纳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总结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总结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总结一、“开眼看世界”(新思潮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学器物1、背景:1)政治上: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阶级矛盾尖锐,闭关锁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加紧对外殖民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违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3)军事上:军备松弛4)思想上:天朝上国观念、骄傲自大、愚昧无知,传统观念受到冲击2、概况1)XXX: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民族英雄。
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2)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核心内容:研究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抵抗外来侵略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指导着人们存眷天下情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紧张启迪作用,启迪人们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研究的第一步。
但是没有进行实践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学器物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背景:内忧外患(内忧为太平天国运动,外患为西方殖民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思想的传播,对儒家文化产生猛烈冲击3)代表人物:XXX、XXX、XXX等人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直接目的:镇压农民起义5)实践:洋务运动--失败(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新式学堂等)6)影响:为中国近代产业奠基了开端根蒂根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甲午中日战役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完全破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3、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脱胎于洋务派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传入2)代表人物:XXX、XXX应等3)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贸易,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革新,实施君主立宪制度,文化上主张兴办黉舍,研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一、“开眼看世界”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
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疑点1】为何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点拨】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英雄,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译馆,辑有《四洲志》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意义: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早期维新派: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维新派: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主张:①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但最后结果失败。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资产 阶级
制度
系统施政纲领(实践)
趋势:渐进深入
思考题3: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 遇到强大的阻力?
(1)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 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 (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 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 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3)清朝统治者的闭关 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得民众思想保守, 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4) 封疆顽固势力坚守纲常名教,士大夫阶层思想保 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外洋事物,抵制新思想, 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和孔子名望来宣传变法?
1.借经学是人们的思想守旧顽固、借孔子的 名望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 束缚。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重点)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政治: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经济: 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D •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 ①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 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④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思考题1:
• 林、魏的思想为何未付诸实施?
答: P68历史纵横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点)
“中学”指什么? 封建纲常伦理 “西学”指什么?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西学”的地位: “中学”是根 “西学”是补充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阻挠李鸿章“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顽固派的阻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 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含义: 3、提出者:地主阶级洋务派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根本目的: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6、实践: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②洋务运动的展开;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 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的主张: (不断扩大“西用”的范畴)
(3)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中国古代华夷观: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 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 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 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清朝帝王的华夷观: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 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的信
“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 ……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 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1842年5月,道光帝问疆吏大臣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 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 倒在地。
——马噶尔尼
船坚炮利的直观刺激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封闭导致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必须思变 思变才能崛起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 未有若斯之亟” 严复(1854—1921)启蒙思想第一人
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2018/5/31
二、初学其“长”——中体西用 1、提出的背景
内忧外患
恭亲王 奕訢
两广总督 曾国藩
直隶总督 李鸿章
湖广总督 张之洞
中体西用
“中学”
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以孔孟之道为代 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是根本,“西学” 治国的手段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1)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2)标志:
(3)结果: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失败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 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
(4)意义
• 2018/5/31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林 旭、杨深秀、 刘光第、杨 锐、康广仁
民 用 工 业 : 师 夷 长 技 以 求 富
1877年 开平煤矿 李鸿章 1888年 1890年 湖北织布局 汉阳铁厂 张之洞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直接目的: 为辅助军事工业而兴办
• 2018/5/31
创办新式学堂, 选派留学生
1862年,为培养翻译及 外交人才,在北京设立同文馆。 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洋务学堂, 附属于总理衙门,1920年并入京 师大学堂。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地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地洋务派
李鸿章 张之洞
资维新派
早期维新派
康梁严
掌握: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 1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 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 制。 ( 2 )原因: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植根 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 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阻力太大。 借用儒学来宣传更适合中国国情,易 为国人接受。
②最根本的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由此导致民 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具有 软弱性和妥协性。面对强大的封建 势力,他们不敢打出自己鲜明的旗 帜,而只能采取曲折、隐蔽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主张。③民族资产阶级 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课本习题提示
一、学思之窗:魏源从反侵略的立 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 “制夷”为目的。但当时洋务派 “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 起义,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 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二、本课测评:激发人民的爱国思 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 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 的觉醒。 三、学习延伸:“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因 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而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提出古 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替王莽篡权 建立“新(王莽称帝后定的新国号)” 朝提供理论根据而伪造的,不是经过 孔子删定的“真经”。它是新莽一朝 之学,所以叫“新学”,属于伪 经”。实际上古文经不一定是伪造的 东西,康有为的考证,主要是为宣传 政治改革而制造历史根据,以论证变 法理论的合理性。
《新学伪经考》之“新学伪经”: 这里指古文经。在中国历史上,从 西汉开始有一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 学之争。今文经是在秦始皇焚书坑 儒后,后人根据一些老人记忆口授 用当时通行的隶书笔录的。而古文 经据说是从曲阜等地夹墙中发现的, 是用秦以前篆文书写的。历来统治 者都认为古文经是真的,用来作为 指导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人教版高二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一、“开眼看世界”1.代表反面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之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疑点1】为何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点拨】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英雄,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译馆,辑有《四洲志》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科折粉。
4.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5.意义:将地主阶级受命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派:(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为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面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维新派:(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意志力不断壮大; 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①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借助孔子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直接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点总结
一、“开眼看世界”(新思潮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学器物
1、背景:
(1)政治上: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阶级矛盾尖锐,闭关锁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加紧对外殖民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违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3)军事上:军备松弛
(4)思想上:天朝上国观念、骄傲自大、愚昧无知,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2、概况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民族英雄。
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2)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
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抵抗外来侵略
4、影响
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启迪人们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但是没有进行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学器物
(1)内涵:
“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背景:
内忧外患(内忧为太平天国运动,外患为西方殖民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思想的传播,对儒家文化产生猛烈冲击
(3)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4)目的:
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直接目的:镇压农民起义
(5)实践:
洋务运动--失败(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新式学堂等)
(6)影响:
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脱胎于洋务派
(1)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传入
(2)代表人物:
王涛、郑观应等
(3)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革新,实
行君主立宪制度,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
进步性:为康梁维新思想做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康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学制度(君主立宪制)
(1)背景
①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
壮大。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③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④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
(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办万古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主张君主立宪制,宣传维新变
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特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学经典相
结合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
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谭嗣同: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
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④严复: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实行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与顽固派的论战:
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4)实践:
戊戌变法(失败)
(5)影响: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课外补充与延伸):
四、民主共和思想——新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
(1)旧三民主义内容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旧三民主义评价
①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
命纲领。
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3)新三民主义内容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4)新三民主义评价
①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性。
③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
重难点解析:
1、比较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
2、理解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继承: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二者都主张变法,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2)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没有与实践相结合。
康梁维新思想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
而且,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发展成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3、“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4、“中体西用”的含义及其实质
(1)含义:“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2)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5、比较19世纪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6、深入理解西方的五阶段变化:
地主阶级学“器物”(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 ⇒资产阶级学“制度”和思想文化(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前夕) ⎩⎪⎪⎨⎪⎪⎧ 学习君主立宪——维新派 ↓学习民主共和——革命派 ↓学习“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走俄国的路”⇒“走自己的路”
史论结合
史料 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多年出使外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考察和学习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
”张树声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采西
人之体,以行其用。
”
解读史料充分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即遭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
它实在不是一条富国强兵之路。
史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
——郑观应《盛世危言》
解读郑观应曾是洋务派代表,后来思想发生了变化。
他认识到洋务派的不足: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
所以,史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史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
折》(1898年6月)
解读史料表明了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手段,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