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联合大学“东西方文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选修课之论文
课程名称: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
题目:《红楼梦》——中国封建文化下的
悲剧必然性
院系专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
年级班级: 2012级管理工商类1206B
*名:***
前言
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其所指称的东方是不同的。近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即把欧洲以东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亚洲)称之为东方。因此,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其中,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而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封建传统文化是其集大成者,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绵延不绝,源源不息,一直流转到满清时代。作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将封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是封建文化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时代缩影。而《红楼梦》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清朝末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深刻的批判,无疑构成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要研究或者解剖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我们必须要从宏观上选择一个具体的视角插入——从东方文化具体到中华文化,从中华文化缩小到封建文化,从封建文化浓缩到满清时代,再从满清时代聚焦到小说的巍巍昆仑《红楼梦》,在我看来来,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就以《红楼梦》为基点,从封建古代中国的男尊女卑方面和科举制度下的人伦忠孝方面来详细说说古代中国男女悲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这也鲜明体现了东方文化下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目录
前言 (01)
序文 (03)
1.贾宝玉——科举枷锁与封建忠孝的牺牲品 (04)
1.1.仕途文化——科举制度之枷锁 (04)
1.2忠孝文化——宝玉的必然性结局 (05)
2.林黛玉——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运 (06)
2.1林黛玉——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 (06)
2.2婚姻文化——黛玉死亡的无力控诉 (07)
3.封建文化的汇集——宝玉与黛玉成为牺牲品 (08)
4.尾言 (09)
序文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自其问世,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几成社会的一大时尚。美国学者莴斐德在《乡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一相对概念。认为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这多半是由思想家、宗教家反省深思所产生的精美文化”,“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或民俗所代表的生活文化”。纵观《红楼梦》,我们可以把它置于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即代表大传统文化的荣国府和展示小传统文化特色的大观园。从中发掘中华文化中封建文化的极具代表的传统文化特征。
《红楼梦》中尊荣显赫的荣国府,像一面透镜般地展示了封建社会较长历史时期里那种复杂的矛盾及社会关系、思想意识,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它对于贾府中的许多关键人物,如贾母、贾政、王夫人、贾琏、王熙凤等,这正是他们思想性格形成的土壤和表现的舞台。在他们的骨子里,无一不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性,即大传统文化特征。在他们看来,“读书、科举、做官、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模式,同时牢固遵循着男尊女卑思想、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等级观念等等,又深深暗喻了封建时代女性角色的卑微与无奈,以及男子必须走上仕途的禁锢性的人生命运,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小传统。但小传统与大传统之间又是无缝衔接的,两者的必然结合,形成封建时代一个必然的悲剧性后果。
贾宝玉
——科举枷锁与封建忠孝的牺牲品<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子转述了宁荣二公所嘱: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疾顽,或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有一段贾母与张道士的对话:张道士:“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模子!”说着,两眼酸酸的。贾母听了,也由不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象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还象他爷爷。”都表现出贾府对宝玉继承家业,力挽颓势的厚望,并要宝玉“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盂之问,委身于经济之道”。
但衔玉而生的宝玉从小就是贾府上上下下最为宠爱的对象,贾母就更不用说了。他生性浪漫,喜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传统男子强烈的仕途志向。写字念书抛诸脑后,整日与姑娘们厮混,吃些胭脂,喝些小酒,行些小令,这些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调,甚至是全部。随着年龄的日趋见长,考取功名的事自然而然被家父提上了日程。
从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可以看到贾政恨铁不成钢的那种悲痛之情与宝玉誓死也不向父亲低头的那种大胆任性,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象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纵观小说,我们知道贾政无论怎么从心底里爱惜心疼宝玉,宝玉无论再恣意任性,不向世俗低头,最后都只能被历史的大势牵着尾巴向前走。
仕途文化
——科举制度之枷锁作为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选人制度,科举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目的主要在于集权,而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封建统治的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弊病随着时间的流转愈现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方
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且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个古代中国的男子,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子孙,走上仕途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整个家族的必然期望,是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入朝为官从而继承家业、光宗耀祖、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个人毫无拒绝或选择的权利。宝玉再怎么厌倦科举仕途,鄙视儒学经典,在现实面前也毫无选择余地。
这种仕途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不可能由一人之力将它连根拔起。贾政作为一家之主,受到这股力的制约和驱动,是正常态,他也没有选择。纵使宝玉的反抗多么激烈,贾母有多么多么地疼爱他,现实从来都不会有半点感性,封建社会一天存在,走上科举之路就永远都是贵族家庭子弟的未来唯一之选。小说的结尾,宝玉走上了科举之路,但最后的他不是金榜题名,衣锦归家,而是在看透红尘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之后随着一僧一道回到了太虚幻境,远离了世尘,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抗。
忠孝文化
——宝玉的必然性结局忠诚与孝道自古在中国封建传统里从来就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中国人强调群体的利益和安危,而个人的愿望和追求是何时都无法摆在领先的位置的。这一坚固传统,也时时刻刻体现在古代中国的各部长篇小说里,无论是《牡丹亭》里作家以杜丽娘为父母敬酒时将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组织进杜丽娘的唱词,还是,《聊斋志异》很多篇目中,如《席方平》之席方平经历了巨大的折磨而为父亲伸冤昭雪、《水莽草》之祝生死后还回来照顾母亲,都承继了忠于家庭、孝于父母这一文化意识。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秋纹曾说到贾宝玉的举动:“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因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谁知他孝心一动,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