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学生:学号:
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孔
孟之道。这是基于以下认识:第一,儒家学说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第二,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封建等级制度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及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不能相容。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民主在《新青年》创刊号中校称为“人权”。人权的含义,除了包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外,还包括个人人格的独立、个性解放。科学,是《新青年》提出的另一个响亮的口号。当时所提倡的科学主要还不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是指发扬科学的精神,即反对鬼神迷信,宣传唯物论,反对偶像崇拜,树立对真理的信仰,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观念和一切社会问题。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民主和科学比作“舟车之两轮”,提倡“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敬告青年》 ) 。这种民主和科学仍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的范围,共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于此同时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批判封建文化思想的同时,又向其表现形式——旧文学发起攻。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并行。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先导。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局限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国内背景
1.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而在经济上要求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代表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政治上要求进步和改革,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提高自身地位。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维护共和的斗争;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呼吁“实业救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激进的民
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反对封建旧文化、旧思想的文化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2.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搞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愈演愈烈,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下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先进的中国人必然要继续探索救国的真理,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的出路。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主义方面的延伸。
3.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封建士大夫的有识之士就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时,中国的改良派就将西方的启蒙思想介绍到中国。清末,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到20世纪初,这方面的书籍在中国已翻译了250多种,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为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努力宣传。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上台后,搞复辟帝制,还想用封建思想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废除了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这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为了捍卫共和,反对倒退,一批民主主义者针锋相对地发动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二)国际背景
20世界初期,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在中国的侵略!而在1917年中国的邻国——俄国,爆发了伟大的俄国十月社公主义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新青年》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发表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社会主义理论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同志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热烈欢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以后,又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阶级的要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二、新文化运动的初期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深刻背景,在内容方面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方面。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新文化时期的“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及其民主主义的制度,以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而“科学”,狭义的指自然科学,广义地说指那些包括社会科学在内运用了某种自然科学方法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1。那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为了给在中国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扫除思想的障碍,开通前进的道路。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主要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搭到孔家店”的进步口号。“新道德”就是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三)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第26页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文学的内容就是反对封建的思想斗争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文学形式就是如何表达反封建文学的问题。陈独秀等认为文体的改革和文学领域内的革命是同反对旧道德、旧思想,提倡新政治、新思想的斗争紧密相连的。
三、五四运动爆发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2
(一)脱离现实经济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二)思想方法形式主义
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有形而上学之嫌)。
(三)脱离广大劳动群众
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四、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影响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反对。至此,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
1.政治影响: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革命爆发以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作为运动的主力军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因为从世界革命战线看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
2. 对中共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3. 对学术界的影响: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时代,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4. 思想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2杨铨,《中国近三十年之社会改造思想》,《东方杂志》,1924年9月10日,第21卷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