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文化协同进化思想的崛起
进化与文化探讨文化演化与生物进化的相互关系
进化与文化探讨文化演化与生物进化的相互关系文化演化和生物进化是两个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的概念。
生物进化指的是物种适应环境的过程,而文化演化则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观念、信仰、技能和行为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文化演化和生物进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 生物进化对文化演化的影响生物进化对文化演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生物进化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以及物种适应能力都反映在人类的文化演化中。
例如,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早期的人类通过观察和学习来适应环境,发展出了使用工具的能力。
这种进化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并且创造出更复杂的文化形式,如制造石器和狩猎技巧的进步。
2. 文化演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文化演化也对生物进化产生了影响。
文化行为的影响使得人类适应环境的方式有所改变,从而影响到生物进化。
例如,农业革命的发生导致人类改变了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进一步导致人类进化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居住在固定的地点,获得更多的食物资源,并且不再像狩猎采集时代那样频繁迁徙。
这种文化演化对人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物适应力产生了影响,例如,人类牙齿的变化和消化系统的适应。
3. 文化演化与生物进化的相互作用文化演化和生物进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文化演化的发展可以影响生物进化,而生物进化也能够塑造文化演化的方向。
例如,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会影响到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另一方面,人类的生物进化也会影响到文化演化的发展,从而塑造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演变。
总结:文化演化和生物进化是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的概念。
生物进化对文化演化产生影响,而文化演化也会对生物进化产生反馈作用。
生物进化和文化演化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类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且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与进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和生物世界的发展。
文化基因视域下京族旅游纪念品设计与评价模型研究
第43卷 第2期 包 装 工 程2022年1月 PACKAGING ENGINEERING 333收稿日期:2021-08-09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1KY0180);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2019JGB203)作者简介:刘付勤(1987—),男,广东人,博士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方法、地域文化创新设计。
文化基因视域下京族旅游纪念品设计与评价模型研究刘付勤,李丽凤,刘长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 536000)摘要:目的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其文化兼具海洋性和民族性。
将文化基因视作民族文化最小的遗传单位,构建文化基因图谱并转化为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之素材,建立旅游纪念品的评价模型。
方法 在文化基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基因复制法、文化基因植入法、文化基因共生法和文化基因变异法进行当地旅游纪念品的系列化创意设计,从而完成由文化基因图谱绘制到文化基因转译的过程。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得分,完成对方案的择优评价,以确定产品开发的优先等级和明确纪念品设计的关键指标。
结论 采用文化基因设计法可以加强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集成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评价提供了量化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方案择优过程中的主观性。
关键词:京族;文化基因;旅游纪念品;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2)02-0333-08 DOI :10.19554/ki.1001-3563.2022.02.044Th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s and EvaluationModel of Jing Nationality Tourist SouvenirsLIU Fu-qin , LI Li-feng , LIU Chang-xin(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hai 536000, China)ABSTRACT: The Jing nationality is the only marine ethnic minority in our country, and its culture is both oceanic and ethnic. Regarding cultural genes as the smallest genetic unit of na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aims to construct a map of cultural genes and transforming them into materials for creative design of tourist souvenirs, and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tourist souveni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cultural gene duplication method, cultural gene implanta-tion method, cultural gene symbiosis method and cultural gene muta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gene theory to carry out serialized creative design of Jing nationality tourist souvenirs, thereby completing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gene map to cultural gene translation. In the design evaluation stage,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re integrated to select the best evaluation to determine the priority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clarify the key elements of souvenir design. The cultural genetic design method can strengthen the lo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souvenirs. The integra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creative design of tourist souvenirs, which overcomes the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the best traditional schemes to a certain extent.KEY WORDS: Jing nationality; cultural genes; tourist souvenir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evalu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334 包装工程 2022年1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京族三岛”澫尾、山心、巫头是我国少小民族京族的聚居地。
小议_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_及其现实意义
小议"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张春颖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刊名:工会博览·理论研究英文刊名: A VIEW OF LABOUR UNIONS年,卷(期):2008(11)1.洪帆社会生物学在中国[期刊论文]-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3(01)2.E·哈奇;黄应贵;郑美能人与文化的理论 19883.怀特;曹锦清文化科学 19884.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林和生论人的天性 19865.赵敷华文化与基因有无联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进军社会领域的思想轨迹[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4(04)6.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查理斯·拉姆斯登;李昆峰普罗米修斯之火:对人类精神起源的沉思 19901.史少博.Shi shaobo论人类基因——文化协同进化[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5)2.陈红兵.栾贻信生态文化热点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3.赵敦华文化与基因有无联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进军社会领域的思想轨迹[期刊论文]-文史哲2004(4)4.苏富忠文化的人为性具体存在观[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5.张伟丽.成后龙拟南芥抗病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会议论文]-20056.李欣复文化生成涨落演化论——兼评文化进化论[期刊论文]-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1)7.黄淑亮.Huang Shuliang试论心理和谐的构建[期刊论文]-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7(1)8.袁建新.YUAN Jian-xin意识的神经相关性、自发性与意识空间的可拓扑结构化初探[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9.宋光明.张天羽啸.SONG Guang-ming.ZHANG TIAN Yuxiao中国传统文化的哈耶克视角[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6)10.包蕾萍心理承受力与文化价值选择[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2001(3)本文链接:/Periodical_ghbl-llyj200811065.aspx。
“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的差异:来自基因、大脑的证据
“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的差异:来自基因、大脑的证据摘要文章以“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这一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为基础,围绕文化、基因和大脑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当人类执行各种文化任务时,那些为人类生存提供有力帮助的基因会被选择和保留下来;在自我表征,注意和知觉,决策、情绪和意向推断等心理状态或过程上的“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脑功能的差异。
研究者先后提出社会脑假设、文化一基因协同进化论、神经一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等理论来解释基因、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的现象。
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化差异,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基因,大脑。
1 前言在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先天”和“环境”之争,随着来自两方面的争论不断的加强.研究者们也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寻求支持两方面的证据。
受到文化人类学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文化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对衍生出来的文化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最初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行为层面的研究方法来证明存在于不同种群中的心理现象的文化差异。
这样的研究,为文化差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在行为层面有时不能发现存在的文化差异,但并不表示文化差异并不存在,通过对神经机制的观察能够提供更充分的证据:其二,相同的外显行为背后到底是否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活动机制也有待讨论:其三,不同文化群体执行某种相同的文化任务时,认同程度也是不同的(Kitayama &Park,2010)。
这些都可以通过对神经机制的研究来获得。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研究者运用fMRI,ERP将大脑与文化差异研究连接了起来,发展出了像文化神经科学这样的学科。
同时,近期关于神经可塑性的大量研究成果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某些群体行为模式或脚本行为序列(也被称为文化实践和任务),如果出现长期的、大量的重复可能会塑造和改变大脑的神经通路,最终会造成不同种群之间的心理差异和行为羞异。
论述题
论述题1、评述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关于社会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人的行为像所有其他动物一样具有适应性,这意味着其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在决定人类在个体和文化的水平上的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各种行为的遗传成分都有其进化的基础。
30多年前,上述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生物学“新论”第一次出现在爱德华·威尔逊的煌煌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及随后的一些相关论述中,旋即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风波,至今仍还可以说余波未消。
理查德·勒沃汀(Richard Lewontin)和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他们宣称人类社会生物学不仅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同时还具有政治上的危险性,进而指责威尔逊是为一个旧的诡计提供一个新样本,“是按阶级、种族或性别为某些群体的统治现状和既得特权提供一种遗传辩护……”《社会生物学》之所以“恶名昭彰”,主要在于它的混合特性,尽管其本意不过是试图为人类行为的起源提供一个进化论的解释。
他自己做过总结,批评者主要反对的是他们所看到的两个所谓的严重缺陷:第一个是不合时宜的还原论,即认为最终可以将人类的行为还原到生物学中去理解;第二个缺陷就是遗传决定论,即相信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性。
威尔逊给社会生物学所下的定义是“有关动物社会行为与复杂社会组成这两者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
在他看来,社会生物学的“目的”在于获得关于整个社会的生物特征的普遍原理。
就人类而言,社会生物学的任务就是从进化意义上科学地解释人类行为的起源与进化的生物学机制。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生物学真正的学科意义,却被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争论掩盖了。
威尔逊坦言:“在1975年的时候,我可以说是个政治白痴。
”他称自己对意识形态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也为批评者认定他一定怀有某种政治动机而抱屈。
在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甚嚣尘上、以致平日里熟悉的同事都对他惟恐避之不及的时候,威尔逊也忍不住怀疑起自己来:“我把社会生物学这个主题扯上人类行为,是否犯了某个推理上的致命大错?”多年以后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处境:“当时我想到,我正面临被贬为贱民的危机——被认为是一个差劲的科学家以及社会上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多因子进化算法研究进展
多因子进化算法研究进展徐庆征;杨恒;王娜;伍国华;江巧永【摘要】Multifactorial optimization is a new category of optimization problems.Inspired by multifactorial inheritance model, multifactorial evolutionary algorithm can solve multiple cross-domain optimization problems simultaneously using a single population of evolving individuals.Regarded as belonging to the realm of memetic algorithm,it has become a hot issue emerging recently in intelligent computation. The biological basis and algorithm procedure of multifactorial evolutionary algorithm and the concept of memetic algorithm are first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Major theoretical and application results are then reviewed crit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king mechanism, algorithm improvement and typical application fields.Finally a number of futu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re proposed to help move the field forward.%多因子优化是一类新的优化问题.多因子进化算法受到多因子遗传模型的启发,利用进化个体的单一种群,能够同时求解跨域的多个优化问题.它属于一种文化基因算法,是智能计算领域新近涌现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多因子进化算法的生物学基础、算法流程,以及文化基因算法的基本概念.然后从工作机理、算法改进、典型应用领域等角度,系统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应用成果.最后,指出了将来研究所面临的若干挑战和机遇,以推动学科发展.【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年(卷),期】2018(054)011【总页数】7页(P15-20,40)【关键词】多因子进化算法;多因子优化;进化算法;选型交配;垂直文化传播;文化基因算法【作者】徐庆征;杨恒;王娜;伍国华;江巧永【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西安710106;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西安710106;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西安710106;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长沙410073;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 引言经过几亿年的发展,简单的细胞逐步演化形成了缤纷多彩的生物界和自然界。
论人类基因——文化协同进化
论 人 类 基 因
文 化 协 同进 化
史 少 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人 文学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50 1) 100
摘要 : 文化和 基 因的进化相互交 织, 一方面 , 文化受基 因作用 的限制和推 动, 另一方面 , 文化对基 因具有 巨大 的影响作 用 , 这样 , 人类就构成 了一个循 环式 的基 因文 化协 同进化 。其 中, 化是 由生物 学上 的需要 产 生和形 成 文
的; 同时, 生物学特征又 因对 文化发明做 出反应的遗传 进化 而改 变。在 此基 础上 , 通过人 脑和精 神发 育的“ 预成 规
则” 沟通人类基 因—— 文化 协同进 化。 , 关键 词 : 基 因; 文化 ; 同进化 协 中图分类号 : C 1 . 9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9 320 )5 05 l 1o —5r (0 90 —05 一a 7 4
环境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对基 因 的存 留也有 选择 作用 ,
一
定 的文 化 习俗可 以提高适 应 它 的基 因在群 体基 因
库 中的 比例 , 降低不 适 应它 的基 因的 比例 。总之 , 文
化 和基 因的进 化相 互交 织 : 一方 面 , 因限制 和 引导 基
*收 稿 日期 :O9—0 2O 3一o 7
带 有很 强 的生 物决 定 论 色 彩 。后 来 专 家 、 者 经 过 学 研 究对 其观 点进 行 了修正 , 出 “ 因— — 文化 协 同 提 基 进化” 理论 , 图把握 生物 进化 和 文化进 化 相互 作用 试 的具体 机制 。例 如 2 纪 6 0世 o年代 以 后 , 西 方 兴 在 起 了一 门新 的科 学— —社 会生 物学 。这 门学科 的主 要 创始 人是 美 国哈佛 大学 教授 爱德 华 ・ 奥斯 本 ・ 尔 威
基因与文化-精选文档
基因与文化、基因与文化有没有联系基因与文化有没有联系,是目前许多哲学家,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常常提到的话题。
最近赵敦华教授[赵敦华,2004]曾为文讨论这个题目,他认为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能够表明,人的基因与他们的行为或文化习俗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 同时,他又指出“没有科学上的证据表明人和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共同的来源。
”近年来,影响一些人类行为的基因,已渐次地为科学家们检定。
基因的数目虽少,但在这一方面收获的也算可观,在这一方面的科学证据也算足够(孔宪铎,王登峰,2006(a)(b))。
譬如说,最近有些学者在新西兰对400多位男童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不是所有受过虐待的男童都会变得具有反抗性的社会行为。
只在受过虐待的男童中携带有一种低活性的MAOy基因者身上[Caspi et al ,2002(b)],才会发生上述现象。
由此可知,促成这种反抗性的社会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曾受虐待,一是具有改变活性的基因,两者缺一不可,这就证明了,人的基因与他们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另外的一个例子是DRD4基因。
带有长型DRD程因的人,比带短型DRD僱因的人有较多的性伴侣。
对一个人寻求新异性的兴趣,也是由基因所主导的[Hamer&Copeland,1998]。
BDNF基因的发现,证明了一个人神经质程度的高低,也是由基因控制的 [Sen et al ,2003] 。
至于人和动物的社会行为是否有共同的来源这一点, 也有科 学的证据面世 [Insel ,Wilslow ,Wang&Youn ,g 1998] 。
最近也有 试验证明, 人类和动物间促成配偶的形成和维持, 就是由同一个 基因促成的。
草原地带的田鼠 (prairie voles) 会结成长期的配 对,很象人间的一夫一妻。
但是山地田鼠 (montane voles) 则仅 仅是短暂的结合,像猩猩一样,这种长期和短暂结合的差别,是 由基因主导的, 因为在草原地带田鼠的 Oxytoein 和 vasopressin- receptor 基因的启动子 (promoter) 碱基之长的DNA 片段,这个延长的基因成为促使草原地带田鼠结 成长期配对的动力。
人类的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之间的关系
结合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医 学工程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医 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持续进步
数字化与互联网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数 字化和网络化,促进了全球范围
内的知识共享和文化交流。
创意产业
电影、音乐、设计等领域的创新 推动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 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
促进文化交流
工具作为文化载体,促进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 播。
技术传播促进文化交流融合
技术传播推动文化扩散
01
技术创新通过传播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
同。
文化融合产生新的文化特质
02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产生新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
文化适应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
03
文化适应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
06 未来展望:生物技术和文 化创新共同塑造人类未来
生物技术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为人类提 供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可以精确 修改生物体的基因,从而治疗遗
传疾病、提高农作物产量等。
合成生物学
通过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部件、设 备和系统,合成生物学为医药、能 源、农业等领域开创了新的可能性。
生理结构对文化影响
人类的生理结构,如大脑、四肢和感官器官等,对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人类大脑的高度发达促进了 语言、抽象思维和创造力的产生,进而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
不同的生理特征也影响了人类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 策略,从而塑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例如,寒冷地区的人类 可能发展出更加耐寒的生理特征和相应的文化,如穿着厚重 的衣物和建造保暖的住所。
小议“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及其现实意义
特 点 ,威 尔逊 设 想 出两 种 实 际并 不 存在 的 物种 :艾地 龙 人 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就获得 了 “ 基因一 文化协 同进化” 的完 (iy o ed ln)和赞尼德林人 ( e i rn x n d i )。艾地 龙人的全部思 整 图景 :基 因限定精 神发育 的预成规 则 ,每 个人携带 的基 因 想和 行为都 预先在 大脑 中被设计安 排好 了 ,甚至 他们用 来综 不 同 ,指导其 精神 发育的预 成规则也 不 同 ;初级预成 规则调 合 句子的单 词都是 先天 固定好 的。尽管艾 地龙人 也在教授 和 节 感觉的接 受和心理 发育 ,次级预成 规则推 进和疏 通文化 的
着文化 的汹涌 向前— —通过 来 自外部 的发 明、新 思想和 新人 协 同进化论 ”的唯心主义倾向显而易见 。 “ 因一 化协 同进 基 文 工产 品的引入—— 它在某 种程度 上受到 基 因的 制约和指 导 。 化论 ”的不少结论实证性 还不够 ,主观臆断性很强。现在没有 与此 同时 ,文化 发明 的压 力 ,也 影响着 基 因的 生存 ,最终改 足够的科学证据能够表明人的基因与他们的社会行为或文化习 变着纽 带 的强 度和扭 力 。 ”。 尔逊认 为 ,精神 发 育的 “ ” 威 预 俗之 间存在着 因果关系。分子生物学现在仅仅能够证明基因与
好的理解人类的遗传行为和文化行为具 有重要的意 义。
一
些缺乏 或是略微具 备这 些规 则的人生存 的更好 ,从而 繁衍更
,
“ 因一文化协 同进化论 ”的主 要内容 基
多的后 代 。这 样 ,许 多世代之 后 ,更为 成功 的预 成规 则就会
为 了解释 人类精 神的起 源 ,威 尔逊 在 《 因 、精 神与文 伴随着 指令这 种规 则的基 因,在群体 中传播开 来 。这 样 ,文 基 化 一书 中提 出 “ 因一文化 协 同进化论 ” ,即生物 学影 响 化环境 就作为 一种进化 上的选 择压 力 ,通过对 行为和 心灵的 基
协同进化对基因注释方法
协同进化对基因注释方法协同进化是指自然生境中两个或多个物种,由于生态上的密切联系,其进化历程相互依赖,当一个物种进化时,物种间的选择压力发生改变,其他物种将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进化事件,结果形成物种间高度适应的现象。
协同进化现象显著的存在于传粉昆虫与植物之间。
协同进化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起源“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词是1964年Ehrhich和Raven在((Evolution》(进化)杂志上正式首次提出,用以阐述昆虫与植物(蝴蝶及其采食植物之间)进化历程中的相互关系。
今日地球上适合于生命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长达38亿年之久的生物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目前地球的状态依然依靠生物来维持、支持和调控。
在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协同进化。
人们对于生物协同进化的研究从20世纪就已开始,对于协同进化的研究也有利于人们了解地球生态的起源史、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
Nilsson(1988年)在实验条件下证实了达尔文的猜想,即传粉昆虫吻长的提高使得植物居群中具有较深花管变异的个体生殖适合度提高,从而规范了植物向长花管进化;反过来,具有长吻的传粉者将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从而使得昆虫的吻向长的方向进化。
专性共生关系被认为是由协同进化发展而来的。
这种关系潜在的存在一种冲突,即一物种适合度的增加必是以另一物种的降低为代价。
丝兰和丝兰蛾之间就属专性共生关系。
雌性丝兰蛾采集丝兰花粉后借放卵器产卵于丝兰的子房并爬上柱头将花粉压人柱头,完成传粉。
丝兰蛾作为丝兰的专性传粉者为后者的生殖所必须,而后者为丝兰蛾及其幼虫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
若丝兰蛾产生过量卵对植物的生存显然不利,同时必然危害其自身的生存。
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机制来确保这一关系的稳定:植物可以选择性地使昆虫产卵多的花粉败育。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视域下深度
2022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并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进行学徒培训、学徒培养,以此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真正面向市场,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随着该法律的正式颁布,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被推向历史新高度,作为国家政策而推进。
实施产教融合最有效的途径即实施现代学徒制,新职业教育法对现代学徒制也进行了相关论述,但现实困境是,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从试点阶段到全面推进、从理论探索阶段到拥有充分的法理基础,一直受上热下冷、校热企冷等瓶颈问题制约。
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互惠利他,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Edward O ·Wilson)提出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中的“后成法则”可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一、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的相关论述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是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最重要的学术成果,该理论认为生物基因决定着生物固有的文化属性。
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各方对该理论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该理论在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有机连接上实现了突破。
该理论中的“基因给文化拴着一条长长的绳索”生动诠释了生物基因和其所遗传的以及后天形成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理论的核心思想———“后成法则”,不仅说明了生物由基因进化到文化的发展过程,更搭起了该理论由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科学的桥梁。
其思想来源,即为解决达尔文进化论的利他主义困境所提出的互惠利他行为,则为有效解决现代学徒制深度实施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1.基因和文化根据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基因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是从基因中遗传过来的。
虽然后期,个体或社会群体受环境的改变以及外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会对文化进行相应调整,但是这种改变仍然逃脱不了基因天然划定的范围。
文化基因和遗传多样性的演化和传播
文化基因和遗传多样性的演化和传播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国家的文明、思想、习俗等非物质的遗产。
文化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融合和传播。
这种文化变化的过程被描述为“文化基因和遗传多样性的演化和传播”。
文化基因是一种类似于生物学遗传基因的概念。
它是一种非物质的信息,可以在文化环境中不断传递和演变。
文化基因的核心是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
当一个文化传递到新的环境中时,它会发生改变,因为新的文化环境可以影响文化基因的演变。
遗传多样性是现代生物学的概念,指的是同种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不同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变异产生的,包括基因突变、等位基因和染色体重组等。
遗传多样性也可以应用于文化领域,因为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文化基因的演变、融合和传播产生的。
文化基因和遗传多样性是文化演变和传播的重要元素,它们之间存在许多联系。
首先,文化基因的演变和融合可以增加文化的多样性。
从历史上看,文化基因的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这些文化代表了不同地区和部落的特征。
例如,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化基因融合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
同时,一个文化的遗传多样性也会影响其传播方式。
由于文化基因的演变和变异,文化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转变,这可能会导致文化在新的环境中被拒绝或者接受。
例如,传统的日本文化在国外受到了很不一致的反应,一些人喜欢日本的文化,而另一些人则讨厌它。
此外,文化的基因演变和遗传多样性也可能会影响文化的可持续性。
文化只有在长时间内得到传承和维护才能继续存在。
如果一个文化的基因演变过于快速导致它根本没有时间发展和扎根,那么这个文化很容易就会消亡。
同样地,如果文化的遗传多样性过小,那么文化的可持续性也很难保证。
这种情况下,文化在多种文化的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
最后,文化基因和遗传多样性的传播也直接影响文化的多样性。
当一个文化向其他地区传播时,它会受到新的环境和群体文化的影响。
基因文化演化理论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基因文化演化理论的提出及科学内涵基因文化演化理论是一种综合了遗传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的理论,旨在解释人类行为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该理论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被认为是进化生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
它的提出对于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内涵。
基因文化演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基因和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类行为和文化的进化。
基因是指构成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而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创造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非遗传信息。
道金斯认为,基因和文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基因通过影响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间接塑造了文化;而文化则通过社会传承的方式,影响人类的基因选择。
这种相互作用为人类的智能和适应能力提供了强大的进化动力。
基因文化演化理论的提出,为研究人类共同行为和文化的传递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考察人类行为背后的基因机制和文化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例如,道金斯提出的“擦屁股理论”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擦屁股的方式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既受到基因的影响,也受到文化的塑造。
此外,基因文化演化理论还对解释人类合作行为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基因的选择和文化的传承,人类发展出了合作和共同进化的能力,形成了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理解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基因文化演化理论的提出也对研究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研究基因对人类智力、个性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可以深入探索人类行为的遗传机制。
这不仅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还有助于启发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总之,基因文化演化理论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的探索为人类行为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
通过研究基因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文化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比较孙煦扬;田浩【摘要】Cultural psychology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re two new approaches to nowadays psychology. Both of them are produced in the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y. However,as their criticism and emphasis is different,there is a lot of opposi-tion in the explanation for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uman,the methodology and the view on environment. These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At the same time,the article attentions to the unified research trend between these two approaches,such as cultural evolu-tion theory,genetic-cultural coevolution concept and cultural neuroscience.%文化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两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
两者均产生于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但由于它们所批评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导致两者在对人的作用和意义的解释、方法论主张和环境观三个方面上存在诸多对立。
本文在论述这些对立的同时也将从文化进化、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及文化神经科学三个视角探寻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研究趋势。
【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299-302)【关键词】文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理论比较【作者】孙煦扬;田浩【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09文化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比较*孙煦扬田浩(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3)通讯作者:田浩,E-mail: tianhaoxx@126.com。
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
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阐发学之比力来源:中国心理教诲网作者:马向真(南京东南大学)社会生物学是近年来进化生物学领域中出现的重要进展之一。
是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个新生长。
这门学科的诞生的标记是美国哈佛大学传授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于1 975年颁发的专题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gy:The New Synthesis)一书。
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有两层寄义:既说明了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它是对习性学、群体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又说明了进化生物学从经典达尔文主义到现代综合进化论、再到社会生物学这样—种连续的相继生长干系。
从根本指导思想到具体研究要领,社会生物学与经典达尔文主义和现代综合进化论都是一脉相承的.社会生物学的奠定人威尔逊曾将它界说为“关于所有社会性行为的生物学底子的系统研究”(1)。
其中,既包罗动物的社会行为,也包罗人类的社会行为。
它研究他们的群体结构、社会品级、通讯交换以及一切社会适应背后的生物学内容,社会生物学家把人类行为看成主要研究领域。
在学派形成的初期阶段,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遗传决定,人的身体和运动都是为了基因的利益,人只是为了繁衍基因而生存。
这种基因决定论的看法无疑遭到了各界的批评,近几年来,社会生物学家认识到遗传进化和文化演进之间的干系,尤其注意到了文化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修定了基因决定论,提出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看法。
一、社会生物学的起源从生物学入手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前景。
在引发心理学思想的诸多生物学研究中,有三次大的运动特别引人注目,即达尔文进化论、习性学和社会生物学。
可以说社会生物学是进化论、习性学及现代生物科学生长的产物。
(一)进化论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进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
最早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粹者拉马克(mrck,1744-1829)。
他提出两条著名的纪律:一条是“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
从抑郁症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抑郁症看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国人患抑郁症的似乎越来越多了,不但媒体上常能见到这类报道,很多人身边也出现了抑郁症患者,他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整天提不起精神,不思茶饭,苦不堪言,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
抑郁症的机理至今尚未彻底搞清,但它和血清素(Serotonin)有很大关系,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血清素的另一个常用名叫做5-羟色胺,这是人脑中很常见的一种神经递质,负责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
血清素的多寡和人的情绪密切相关,含量低的人容易抑郁。
市面上流行的抗抑郁症药物多半是以血清素为靶点的,其中最有名的百忧解(Prozac,化学名称氟西汀,Fluoxetine)就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对血清素的再吸收来增加血液中的血清素含量,从而减轻症状,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血液中的血清素含量还和SLC6A4基因有关,这个基因负责编码血清素载体,它有两个常见亚型,一个短(S),一个长(L)。
S型的人对负面的信息较为敏感,遇到逆境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焦虑,易患抑郁症。
统计显示,70-80%的东亚人体内含有这个亚型,相比之下,只有40-45%的欧洲白种人是S型的。
但奇怪的是,早期的心理学统计显示,东亚人患抑郁症的比例反而比欧洲和北美要低,这是为什么呢?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琼・西奥(Joan Chiao)认为,这个看似很奇怪的悖论恰好说明基因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远比大家想象的要紧密的多。
她认为东亚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S型个体在集体的庇护下更容易生存,因此得以保留了下来。
反过来,S型个体因为对负面信息较为敏感,比L型个体更加善于感知同伴们的愤怒或者恐惧,因此也就更善于提前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避免冲突,使得集体主义这种思维模式变得越来越强大。
西奥博士目前任教于美国的西北大学,她组建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基因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是个典型的边缘学科,有个奇怪的名称,叫做文化神经科学(Cultural Neuroscien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思想的崛起——关于社会生物学所引起的争论郭小林哲学的反省精神在近十几年里愈来愈受到人类的重视。
虽然人类一直具备着审慎的考察和寻根究底的天性,但大多数人很难理解对于自己本性的揣测。
这一令人怵头的现象直到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威尔逊博士的巨著《社会生物学》[1]的出版才稍微有所转机。
要理解作为精神文化最重要因素的科学,一定要考察这些活动过去的历史才行,威尔逊作出了类比,要想了解人类的本性,必须从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入手。
从现代达尔文的意义上讲,有机体不是为了自己活着的,而是为不朽的基因的繁衍活着的。
人类的前面并没有特殊的目的,并由此推得,人类必须在自己的生物学本质所固有的伦理前提中作出选择。
因此威尔逊断言:一切社会科学将来都可能包括到生物学里去,社会生物学就是以把这些学科纳入现代综合的方式重组一些社会科学的基础为己任的。
威尔逊的支持者特里弗斯甚至认为政治学、法律、经济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及人类学或迟或早都会成为社会生物学的分支。
一、什么是社会生物学社会生物学就是研究一切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社会生物学”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的约翰·P·斯科特在1946年提出,当时不为人们所重视。
斯科特是动物行为研究委员会的秘书,1950年他主张社会生物学一词应当更为正规地用作一种“学科间的科学”,它主要在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这些学科与社会学之间。
1950-1970年期间,“社会生物学”一语零零散散地被用在一些学术性论文之中,直到1971年在威尔逊的《昆虫社会》一书中才给予了很高的地位。
此书最后一章的标题就是:“展望统一的社会生物学”。
他想在进化论的范围内解释从白蚁直至人类生命的全部“社会”活动。
威尔逊1975年出版的《社会生物学》是要把个体群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与战后迅速发展的比较动物社会学结合起来创立一门新学科。
全书共分27章,由三大部分组成:(1)社会进化:从探讨个体群生态学的数学方法出发,阐释种群淘汰、血缘淘汰等问题。
(2)社会结构:概述了动物界的信息传递、势力范围、等级体系等现象。
(3)各种社会性动物:广泛研究了从社会性昆虫直到鸟类、哺乳类动物的社会行为。
第27章里主要试图运用社会生物学原理去说明一些社会科学中的问题。
如说明美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中的各种现象。
威尔逊以笔锋犀利、富有挑战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后引用参考的文献多达2500种,足以说明他治学的严谨和诚实的态度。
二、历史的回顾早在60年代,英国的汉密尔顿就认识到亲缘在社会行为进化中的理论意义。
他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个体通过帮助其近亲,即使自己付出一定代价也能够得到遗传上的利益。
由此我们可以把亲缘选择过程作为自然选择的一种扩展,但是到底在多大的范围内对自然界的合作与利他主义是至关紧要的呢?这个问题在70年代初还悬而未决。
牛津大学的大卫·兰克在《鸟类繁殖的生态适应》中提出:大多数利他主义行为是在亲缘中进行的。
当然,在决定利他主义行为时,亲缘关系和躲避天敌的安全需要,竞争繁殖地点等生态压力在共同发生作用。
1971年,特里佛斯还提出了互惠利他主义进化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如果利他者选择性地施惠于那些能够回报的个体,利他主义就能够由于自然选择而维持下来。
80年代初,罗伯特·阿克赛劳特和汉密尔顿又进一步认为,只要在种群有足够多的回报者,便会使一个利他者遇到另一个利他者的概率趋向更合理。
例如长尾非洲猴对录音机里放出的抚养过它的个体的呼救声反应十分强烈。
另一方面,关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已需要从新理论中吸取营养。
实质上所有的文化变异在起源上都是表现型的,而不是基因型的。
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在一个世代的时间内发生变化,从本质上讲,这对于基因进化的变化来说是快得无法相比的。
极端正统的环境主义甚至认为在文化的传递中没有遗传的变化。
马斯洛关于人类需要层次理论或多或少地引起了社会生物学家们的思考。
另一位社会科学家乔治·C·霍曼斯于1961年接受了斯金纳关于使人类行为具有倾向性的理论假设,即在一段时间内奖励会成为一个人行为的动力,但过于频繁也会失败。
威尔逊对此说道:“个体生态学家马斯洛的梦幻世界似乎与行为主义者和还原论者霍曼斯的不相同。
然而他们的方法却是可调和的。
……按照进化理论,称心合意的东西是由遗传适应单位来衡量的,因而大脑的情绪中心也是照此相应被设计出来的。
在这种规则指向的那些目标之中,马斯洛的需求等级只是优先性的顺序。
”([2],第30页)社会生物学是进化理论发展的第三里程碑。
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时候,较多地注意到生物物种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的激烈的生存竞争,而对生物之间的合作行为和利他行为缺乏深入研究。
尽管克鲁泡特金认为:“互助”是生物的本能,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进化的真正原因,但终因他陷入了政治的纠葛而未能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60年代,汉密尔顿开始注意达尔文理论的这个缺陷,于1964年提出,利他行为有利于传播个体的基因,因而这种行为的主体被选择下来了。
利他行为虽不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但对群体的生存和繁殖是有益的。
他认为自然选择的单位不是个体或物种,而是群体。
70年代,特里弗斯、威尔逊综合了动物行为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汉密尔顿的学说。
他们认为自然选择主要发生在最低的水平上。
因此选择的基本单位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严格说来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
“有机体只是DNA 制造更多DNA的工具。
”基因既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三、威尔逊著作所引起的争论《社会生物学》的问世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
短短的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在20世纪科学史上是罕见的事情。
现在已出版了6种杂志,每年有几百篇论文发表刊出,还发行了一些教科书和专题论文集。
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范围,触动了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
人们对之毁誉参半,有人认为它是“生物学的一场革命”。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把它列为70年代世界社会科学所取得的四项成就之首。
但也有人认为它是“性岐视主义的理论”,是“种族主义的理论依据”为什么这位令人尊敬的昆虫学家威尔逊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论呢?这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激怒了一部分社会科学家、宗教界人士和自由主义者。
这些人坚持说是文化教养而不是遗传决定了人类的本质。
《社会生物学》刚一出版,1975年11月13日哈佛大学波士顿地区的16名学者、讲师、生物学家和医学系学生联合发表论文,批评威尔逊的观点。
1977年这一集团增至45人。
波士顿集团批评威尔逊的这种理论是一度被抛弃了的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翻版,甚至是为纳粹的种族优劣论扬幡招魂。
他们认为:如果威尔逊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现存人类社会的各种特点,甚至像专制独裁、各族差别、男尊女卑等丑恶现象都具有合理性,因而,波士顿集团说《社会生物学》是一本有害的读物。
威尔逊的赞同者在其态度的激烈程度上不亚于反对者,普林斯顿大学数理生物学家R·M·梅 1976年初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书评,支持威尔逊以达尔文主义适应尺度为中心的生物社会进化论。
同年,国际杂志《动物的行为》编辑部主持召开了《社会生物学》的“书评座谈会”,参加者有G·P·贝伦兹等14人。
大部分学者赞扬了威尔逊的浩繁工作。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主次问题早在1975年11月9日威尔逊会见《纽约时报》记者时已经指出“人类行动的90%来自环境,10%左右来自遗传。
”([3],第77页)威尔逊对于来自宗教方面的武断批评给予了严厉的回答。
他认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最危险的力量就是独断的宗教,他在《论人类的本性》一书中,用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了独断的宗教的无所不在并且经常是危险的力量。
他试图使社会生物学成为给神学的许多传统假想致命一击的炮弹。
他写道:宗教教义“对于采取交流仪式——婚姻、死亡等等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丸药。
我自己就愿意吞咽这些丸药。
它的危险在于太容易陷入民族主义和疯子的想入非非的圈套。
当代穆斯林极端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4]第 183页)威尔逊被反对者看成是一位种族主义者,这也是一种误解。
当然他讲过一些有利于种族主义的话,不止一次地猜想过排外症(即仇视外国人)有某种遗传学基础。
但是他不相信有“劣等人种”,也根本不是种族隔离的拥护者。
即使是社会生物学的某些结论被用来作为种族主义行为的托词,也不能证明威尔逊有这种带政治性的倾向,当年,社会达尔文主义利用达尔文的成就说过一些不利于人类伦理精神的话也丝毫没有影响达尔文及达尔文主义的历史地位。
实事上,社会生物学认为:生命是一个确保某些基因世世代代再现的过程。
某些基因的携带者试图控制和消灭其它不同基因的携带者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只是到了人类,由于文化的反馈干扰,或者说某种反思的力量抑制了这种作为人的原始的本性。
这样的解释才是合情合理的。
威尔逊甚至认为种族主义的反对者应当赞同社会生物学而不是去贬低它,因为只有对种族主义盲目的情绪力量的进化根源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把人从种族对抗中解放出来。
在性的本质的探究中,威尔逊相信基因增强了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这是威尔逊获罪的又一原因。
真理不是主观臆测的东西,男人和女人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生物学差异,甚至心理上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美国学者杰弗里·萨沃尔说过:威尔逊“并没有得出妇女因此应受歧视的过分简单结论。
相反,他相信性别的差异很好地表明了,社会生物学如何能通过社会体制的各种不同的可能安排的代价和益处提供更精确的预测,从而改进政治科学。
”([4],第185页)四、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英国社会生物学家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为论战的天平在倾向威尔逊一边增添了砝码。
他对基因的特性进行了反复、详尽的论证和描绘,最后得出结论:无情的自私性是基因的突出特性,进而推得任何被称得上自然选择单位的实体,无论是基因、个体、群体、物种,都可以发现这种自私性。
这样他把利他主义行为也归结是自私行为的一种表现,显然这与某些批评者所理解的自私完全不同。
国内甚至有人把社会生物学理解为仅仅是论证一下人性自私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认为它带有深刻的资本主义精神和道德危机的烙印。
据说这种理论“试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堕落并非由于社会的腐朽所造成,而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以此来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社会问题作'巧妙’的开脱。
”([5],第40页)在理想社会模式的设计中道金斯说道:“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因为这样我们生来是自私的。
让我们懂得我们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
因为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有机会去打乱它们的计划,而这是其他物种从来未能希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