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11章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最终版)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夏代● 法典:“禹刑”,夏代法律的总称,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左传·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刑”可能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改造、积累的习惯法,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崇敬。
● 罪名制度:昏、墨、贼,杀:昏、墨、贼是夏朝的三种罪名,杀是刑名。
“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自己有了罪而掠取别人的美名是昏;贪婪而败坏职责是墨;杀人而没有顾忌是贼。
可见,昏、墨、贼是三种罪名。
犯此三罪者,依照夏朝法律要处以死刑。
● 监狱(P28)据《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从此夏朝有了正式的监狱。
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
监牢的形象名称,在地下挖圆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以监禁罪犯,防止其逃跑。
《史记·夏本纪》载,夏桀曾将商汤“囚之夏台”,则夏台可以说是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
据说夏在都城阳翟“均(钧)台”还设有中央直辖的监狱。
商代● 法典(P30):《汤刑》是商代成文刑书,也是商代法律的总称。
《左传·昭公六年》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汤刑并非汤所制定,而是后人为纪念先祖以其名命之。
它是因乱政而作,主要是关于如何镇压奴隶和平民反抗的规定。
● 刑罚制度(P31)从《荀子·正名》“刑名从商”的说法来看,商代的刑罚制度似乎已形成体系,并且直接影响到后世。
根据文献记载,这一刑罚体系以五刑制度为主,包括墨、劓、刖、宫、大辟等刑名。
(一)大辟:(1)戮(2)炮烙:强迫人在烧红的铜格上赤足行走。
(3)醢:把犯罪者捣成肉酱。
(4)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
(5)劓殄: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
(6)剖心、剔刳(二)肉刑:(1)墨刑: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
(2)劓刑:割掉鼻子的刑罚。
(3)剕刑:也叫刖刑,就是断足的刑罚。
讲述“活着”的中国法制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曲阜师范大学

第一章测试1.隋唐时的死刑主要包括哪几种?A:车裂B:斩刑C:俱五刑D:绞刑答案:BD2.从社会心理看,哪种刑罚古人畏惧当代人并不担心?A:宫刑B:墨刑C:腰斩D:髡耐刑答案:D3.隋唐时徒刑最多为几年?A:三年B:一年C:二年D:五年答案:A4.隋唐时流刑的流放距离最远为多少?A:二千五百里B:三千五百里C:三千里D:二千里答案:C5.隋唐时杖刑最高可以打多少下?A:一百B:六十C:八十D:四十答案:A第二章测试1.古代统治阶级为何重视门当户对?A:实现强强联合B:阻止寒门上位C:保持血统高贵D:控制社会资源答案:ABCD2.某人在嫁女儿时,明确表示彩礼相当于父母养育女儿的抚养费,在古代,这种思想是一种共识。
A:对B:错答案:B3.对普通百姓来说,门当户对主要追求什么?A:力攀高枝B:良性传承C:家庭和睦D:生存无忧答案:BCD4.现代社会“门当户对”会考虑的因素主要有?A:生活习惯和经历B:属相和星座C:理想和追求D:财富、社会地位答案:ACD5.彩礼嫁妆在古代承担的功能不包括那个?A:缔结婚姻B:给丈夫预备私房钱C:构建小家庭基础D:潜在的“分家产”答案:B第三章测试1.在宋代,县令购买鸡蛋也需要按照市价付钱,体现了古代民事规则中的什么精神?A:等级性B:平等性C:自主性D:公权力主导答案:B2.宋代经常出现为了田土纠纷打官司的举动,这体现了什么意识的兴起?A:国家意识B:团体意识C:私权意识D:家族意识答案:C3.宋代土地买卖可以按照卖主心意随意处置?A:错B:对答案:A4.当代民法的制定与地方习惯不存在关系。
A:错B:对答案:A5.在古代,买卖房屋只需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即可。
A:错B:对答案:A第四章测试1.张释之为冲撞车驾的路人与汉文帝力争,主要反映了清官的哪种品质?A:兴利除弊B:轻徭薄赋C:不畏权贵D:廉洁自律答案:C2.清官就像是神灵一样,代表着完美无缺的一面。
A:对B:错答案:B3.清官文化的诞生代表着民众的什么心理?A:期待正义B:反抗权贵C:渴望权势D:渴望公平答案:ABD4.清官文化的局限性体现在哪里?A:清官离不开皇权B:清官代表民心C:清官被神圣化D:清官代表正义答案:AC5.迷信清官对法官形象塑造的负面影响有哪些?A:影响司法独立行使B:迷信法官个人魅力C:造成法律信仰缺失D:相信法官会公正裁决答案:ABC第五章测试1.符合调解内涵的表述有哪些?A:依据社会共识和一定规则操作B:第三方主持C:须有纠纷发生D:当事人独自行使答案:ABC2.据史料记载,西周时负责调解的官员是什么?A:司徒B:调人C:御史D:司寇答案:B3.明代法律规定,民间“耆民”可以主持调解事宜,这里的耆民指的是?A:聪明的儿童B:干练的妇女C:稳重的成年人D:智慧的老年人答案:D4.明代在民间设立的进行调解的公共场所叫做什么?A:白虎堂B:学堂C:申明亭D:祠堂答案:C5.目前,下列哪些法律中有关于调解制度的规定?A:民事诉讼法B:刑法C:立法法D:人民调解法答案:AD第六章测试1.古代监察制度中的封驳制主要指什么?A:弹劾官员B:劝谏皇帝C:审核法律D:参与审判答案:C2.古代监察制度可以有效阻止皇帝肆意妄为?A:对B:错答案:B3.在宋代,张御史发现王尚书有贪赃枉法行为,写奏章向皇帝揭发其行为的举措属于哪种监督模式?A:弹劾制B:谏诤制C:推事制D:封驳制答案:A4.在唐朝,门下省认为中书省起草的法律不合适,要求其重新起草属于哪种监督模式?A:推事制B:谏诤制C:封驳制D:弹劾制答案:C5.在明代,海瑞抬棺上书,指责嘉靖皇帝种种问题的行为属于哪种监督模式?A:封驳制B:谏诤制C:弹劾制D:推事制答案:B第七章测试1.唐代选官的标准包括哪些?A:书B:身C:判D:言答案:ABCD2.明清科举制的主要流程包括了哪些?A:乡试B:殿试C:会试D:院试答案:ABC3.明清科举制的选人模式主要是?A:考算术B:考法律C:考四书五经D:考诗词答案:C4.科举时代的另类入仕途径有哪些?A:抽签B:通过国子监求学C:捐纳D:封荫答案:BCD5.作为入仕途径,捐纳是指什么?A:因学业优秀得官B:因考试出色得官C:因向国家捐献财物得官D:因父辈当官得官答案:C第八章测试1.下列哪些属于传统农业社会对于腐败的深层抵触因素?A:社会观念要求人们贯彻中庸之道,减少内外矛盾B:古代出仕难度大,成本高C:仕途上有突破才能提高家庭家族的发展上限D:农业社会需要人们降低个人欲望答案:ABCD2.哪些属于古代家族反腐的措施?A:重视德行B:贪腐者出族禁葬C:奖励清廉D:言传身教答案:ABCD3.“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乡,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中国法制史课件完整版PPT课件

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三、中国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过程
发展阶段
法律制度特点
中国法早期发展阶 中国法律发展的源头起自于夏朝,与中国文明 段(夏、商、西周)的起源同步。商朝、西周确立起以“亲亲”、
——《史记·殷本纪》
案例2 禹杀防风氏案
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 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 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 稽。会稽者,会计也。
——《史记·夏本纪》
【课后习题】
一、名词解释 禹刑、汤刑、“率民以事神”、内服、外服
二、简述 1、夏朝的五刑主要是哪些刑罚? 2、夏朝法律中主要规定了那些罪名? 3、商朝的刑罚有哪些? 4、简述商朝“内外服”的司法机构。
绪论
一、 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
二、
中华法系的独特性
三、 中国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的主要过程
一、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
1.立法主体: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 转移;
2.指导原则: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
3.法律的主要内容: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4.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
二、中华法系的独特性
——《西周金文选注》
【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礼、《吕刑》、嫡长子继承制、质剂、傅别、世 卿世禄、六礼、狱与讼、五听
二、简答题 1、简述西周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2、简述西周时期的主要立法活动。 3、简述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 4、简述西周时期的婚姻法律制度。 三、论述题 1、试述西周宗法政权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试论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中国法制史第十一、十二章练习题

第十一章练习题(一)填空题1、清廷改革中央官制,御前会议确定按照“____”的原则进行。
2、中国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宪法意义的法律文件是_____。
3、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一种非法特权是_______。
4、清末修订法律,确定了“_____,博稽中外”的修律方针。
5、清廷在大理院内设立______,作为最高检察机关。
6、1908年清政府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共二十三条,内容包括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
7、清末新修订的刑法有两部,一部是______,另一部为________。
8、清廷为“新政”需要,在立宪的同时对旧律进行修订,为此设立修订法律专门机关____________。
9、清末成立的修订法律馆由当时刑部左侍郎______主持。
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化的专门刑法典是________,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_______,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为______。
答案:1、五不议 2、《钦定宪法大纲》 3、领事裁判权4、参考古今5、总检察厅6、君上大权臣民权利义务7、《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8、修订法律馆 9、沈家本10、《大清新刑律》《钦定大清商律》《大清民律草案》(二)单项选择题1、模仿资产阶级国家制定的我国第一个单行法院组织法规是()。
A、《民事诉讼律草案》B、《大理院审判编制法》C、《刑事诉讼律草案》D、《法院编制法》2、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
A、清朝初期B、鸦片战争后清朝C、中华民国D、天平天国3、鸦片战争后清朝专门负责来司法行政的机关是()。
A、大理狱B、大理院C、大理寺D、法部4、清末成立(),进行大规模的修律。
A、礼学馆B、修订法律馆C、刑部D、大三法司5、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法典是( )。
A、《中华民国约法》B、《清会典》C、《唐六典》D、《大清民律草案》6、中国封建王朝最后而且是最进步的一部刑法典是()。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
()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
()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
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
()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中国法制史(中国民航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的特征是:刑罚主义、礼教主义、权力主义、与宗教相分离。
A:错B:对答案:B2.中国古代社会当中民事和刑事是分开的。
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夏有乱政,而作A:禹刑B:竹刑C:吕刑D:汤刑答案:A2.夏朝主掌审判的官吏称A:大理B:刑部尚书C:大理寺卿D:司寇答案:A3.商有乱政,而作A:竹刑B:禹刑C:吕刑D:汤刑答案:D4.夏商两朝司法中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是A:慎刑原则B:刑讯制度C:秋冬行刑制度D:神判天罚制度答案:D5.商朝监狱的名称是A:夏台B:圜土C:牢D:狱答案:B6.司法制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是商朝法律相比夏朝法律而言的主要特点之一A:错B:对答案:B7.夏朝的主要罪名有A:杀人罪B:贪污罪C:强盗罪D:不孝罪答案:ABCD8.商朝的主要罪名包括有A:不孝罪B:矫诬天命罪C:颠越不恭罪D:弃灰于公道罪答案:ABCD9.夏朝的部门法有A:军事法B:环保法C:刑法D:行政诉讼法答案:AC10.商朝规定的“五刑”中包括有A:劓刑B:宫刑C:墨刑D:刖刑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西周的财产继承采用A:诸子均分制B:子女平分制C:长子继承制D:嫡长继承制答案:D2.西周以来规定妻子即使犯有“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的情况有A:恶疾未愈B:与更三年丧C:有所取无所归D:前贫贱后富贵答案:BCD3.下列情况中属于西周以来丈夫可以单方面休弃妻子的理由有A:窃盗B:口舌C:不事舅姑D:妒忌答案:ABCD4.下列属于西周破坏家庭伦理犯罪的罪名有A:不孝罪B:内乱罪C:疑众罪D:群饮罪答案:AB5.西周婚姻的原则相对夏、商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以下对西周“一夫一妻”制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限定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配偶B:法律限定名义上的正妻只能有一人C:实际的配偶数量并不加以限制D: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答案:BCD6.以下属于西周继承制度标的(实质)的有A:宗祧继承B:嫡长继承C:爵封继承D:财产继承答案:ACD7.下列法律属于西周时期制定的是A:吕刑B:汤刑C:禹刑D:九刑答案:AD8.西周时期凡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所使用的契约称为A:质B:剂C:傅别D:质剂答案:A9.西周“五礼”中的“吉礼”是指A:祭祀之礼B:冠婚之礼C:喜庆之礼D:吉祥之礼答案:A10.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是指A:惯犯B:故意犯罪C:偶犯D:过失犯罪答案:B第三章测试1.公元前536年,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是A:秦国B:楚国C:郑国D:赵国答案:C2.晋国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时间是A:公元前516B:公元前513C:公元前515D:公元前514答案:B3.公元前501年,自己制作了一部“竹刑”的郑国大夫是A:赵鞅B:荀寅C:子产D:邓析答案:D4.我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的是A:吕刑B:秦律C:法经D:汉律答案:C5.“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的是A:商鞅B:萧何C:吕侯D:李悝答案:A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部门法是A:经济法B:行政法C:社会法D:军事法答案:ABD7.在春秋时期曾拥有司法权的官吏是A:司寇B:郡守C:县公D:司败答案:ABCD8.《法经》的篇目中包括A:《贼法》B:《囚法》C:《捕法》D:《盗法》答案:ABCD9.商鞅变法时,把连坐分为A:军队连坐B:家庭连坐C:邻里连坐D:职务连坐答案:ABCD10.商鞅变法中,颁行过的法令有A:《营缮令》B:《公式令》C:《军爵令》D:《分户令》答案:CD第四章测试1.秦律规定:“盗封啬夫可(何)论?廷行事以伪写印。
中国法制史课件

一、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确立了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讨 有罚”、“恭行天之罚”等奉天罚罪的立 法思想 (二)法律形式 1、习惯法 2、王命(誓、命) 3、制定法
(三)主要法令
1、《甘誓》 最早的军令 2、《禹刑》 《左传 · 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 作禹刑。” 《尚书大传》:“夏刑三千条。” 《周礼 · 秋官 · 司法》:“大辟二百,膑 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2) 尧舜时代说。
《尚书· 吕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竹书纪年》:帝舜三年,命咎陶造律。
(3)黄帝时代说。
《商召书· 画策》:神农既没,以疆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召臣上 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2、法起源于商代(二三十年代)
程树德著《中国法制史》说:“殷时有法律,已无可疑。” 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说:“中国法律起源于殷代。”
2、刑罚制度
(1)五刑 墨、劓、剕、宫、大辟 (2)五罚 墨,百锾;劓,二百锾;刖,五 百锾;宫,六百锾;大辟,千锾。 (3)鞭、扑、流、赎 (4)圜土之制 (5)嘉石之制
3、主要罪名
(1)不孝不友 《尚书 · 康 诰》 : “元 恶 大憝 , 鈏惟 不 孝不 友。” (2)寇攘奸宄 《尚书 · 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 (3)杀越人于货 《尚书 · 康诰》:“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 (4)群饮 《尚书 · 康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 归周,予其杀。”
二、法律内容
(一)行政法律制度 1、王位世袭制 2、行政体制 九州设“牧”、军队设“六卿”
(二)刑事法律制度
1、刑法原则 《尚书· 大禹漠》:“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
2、刑罚制度
中国法制史(西北政法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中国法制史(西北政法大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第一章测试1.夏朝解释罪与刑的基本依据是参考答案:奉“天”罚罪的法制观2.商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点是参考答案:“听命于神”3.西周时,定罪量刑要考虑犯罪的主观要件,将偶犯称为参考答案:非终4.春秋末期,郑国公布成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参考答案:第一次公布成文法5.史书上说夏朝已经有了五种刑罚,共()条。
参考答案:三千条第二章测试1.1、睡虎地云梦秦简包括()等部分。
参考答案: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秦律杂抄;封诊式2.2、秦朝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是参考答案:身高3.3、汉中期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而制定参考答案:“左官之律”4.4、中国古代的录囚制度始于参考答案:西汉5.5、下列选项中对于南北朝时期律学发展的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中原律学,衰于南而盛于北”第三章测试1.格是对皇帝临时发布、命令性质的制敕加以编录整理后形成的“永为法则”法律形式。
参考答案:对2.唐代台院侍御史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吏。
参考答案:错3.《开皇律》篇章结构为20章,500条。
参考答案:错4.贞观年间确立了死刑京师五覆奏,诸州三覆奏制度。
参考答案:对5.宋神宗时明文宣布“律不足以周事情,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
”形成“以敕代律”传统。
参考答案:对6.宋代司法审判改换法官审理称之为“别移”制度。
参考答案:错7.南宋“以敕代律”进一步发展,遂将“条法事类”更名为“编敕”。
参考答案:错8.鞫谳分司强调鞫、谳两司独立行使职权,有利于互相制约,防止舞弊行为。
参考答案:对9.唐代有日本人甲与高丽人乙在洛阳发生斗殴,依据“化外人有犯”原则,应适用哪国法律参考答案:唐律10.以下不属于宋代适用的刑罚制度包括?参考答案:宫刑;发遣;充军第四章测试1.单项选择题:元朝把境内居民分为四个等级,地位最低的是参考答案:南人2.元朝中央审判机关包括参考答案:宣政院;刑部;大宗正府3.《大扎撒》是元朝建立以后的立法。
中国法制史部分重点内容

中法重点绪论(1)中国法制史发生和发展基本线索:中国法制的雏形,宗法制的法制,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制,人民民主法制(革命根据地法制)。
(2)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点(即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①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②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③法律以刑法为主;④司法从属于行政。
第一章夏、高的法律制度(1)中国法的起源:中国法起源的特点,对中国法发展的影响。
(2)夏朝法制的简况:"奉天罚罪"的法律观,"禹刑"及"肉刑"。
(3)商朝的神权政治与法制:"率民以事神"的法制指导思想及其主要表现、特点。
(4)商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天命"、"祖命"与"王命","五刑",神明裁判。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1)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主要内容:"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亲亲"、"尊尊"。
(2)宗法制与西周法制:宗法制的概念,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宗法制与西周法制的关系。
(3)西周的礼与刑:"周公制礼",礼的性质、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礼与刑的关系,"出礼入刑";西周刑法的主要原则,"九刑"。
(4)西周的所有权和契约关系:土地所有权及其演变,契约关系:"质剂"、"傅别"。
(5)西周的婚姻、家庭和继承:婚姻成立的要件,"六礼";解除婚姻的要件:"七出","七出"的限制:"三不去";嫡长子继承制。
(6)西周的诉讼和审判:"狱"、"讼"有别,"五听"。
曾代伟《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曾代伟《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目录内容简介目录局部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汉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宋元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明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清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概略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局部名校考研真题详解5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局部〕考研真题及详解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23理论法学〔法制史局部〕考研真题及详解4年中山20法律B卷〕考研真题及详解1年南开大学872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考研真题10年华东政法大学61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考研真题2022年南京大学法学院924法律史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局部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的神话传说时代。
此时的法表现为习惯法。
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国家社会,自夏、商至周,史称“三代〞。
这一时期礼与刑法制的两大组成局部。
夏朝法律制度直接源于原始时代的习惯法。
其法制中,既表现出神权法的价值倾向,又保存了较多的原始习俗的剩余。
公元前16世纪,商族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商人迷信鬼神,信奉“天命〞、“天罚〞观念。
神权法思想在商朝到达顶峰。
中国法制史形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第1—5章)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
传说因狱墙、狱窗皆为圆形而得名。
2、质剂:周朝时的买卖契约,买卖双方各执一半。
这种竹质剂:周朝时的买卖契约,简分为长短两种,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3七出:又称“七去”、“七弃”。
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
所谓“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所谓“七去”,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
4、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五听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包括:辞听,指听当事人陈述,理亏则语无伦次;色听,指观察当事人表情,理亏则面红耳赤;气听,指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理亏则气喘;耳听,指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反应,理亏则听觉失灵;目听,指观察当事人眼睛,理亏则不敢正视。
5、《法经》: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
它是我国封建社.《法经》法经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具。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把盗、贼放在开头部分,而把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放在了篇尾。
6、子产:子产“铸刑书于鼎”是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这是我国法制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
7、具五刑:秦汉时期的一种酷刑,即对一个囚犯几乎同时施用五刑。
《汉书?刑法志》:“当三族者,皆先默、剔、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其诽谤署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8、廷尉:秦朝和汉朝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
注意:其长官也叫廷尉。
二、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见P17——20)2、奴隶制五刑分别是什么?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劓、剕(刖)、宫、大辟。
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法制史9-11章练习

《中国法制史》9-11章练习题( 2001年06月12日)一、填空题1、宋朝初年出现了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叫做(红契)。
2、宋朝把日积月累的单行敕令,加以分类整理,删去重复矛盾之处,然后在颁布,使之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叫做(编敕)。
3、宋朝为了严酷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加重对“盗贼”的处罚,制定了(盗贼重法)和(重法地法)。
4、《大明律》专设了“(奸党)”条,以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接。
5、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的制度是(禁榷)制度。
6、清朝遇到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审理,叫做“(九卿会审)”。
7、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
二、单项选择题1、《宋刑统》与《唐律疏义》的重要区别在于(A)。
A《宋刑统》将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附于律后B《宋刑统》增加了凌迟、刺配之法C《宋刑统》一直被宋朝沿用,“终宋之世,用之不改”D每篇之下设门2、在宋朝,尚书省和中央其他官署对某事所作的指示或决定,被称为(B )。
A断例 B指挥 C申明 D看详3、以刑律为主,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而成的法规,在法典编纂体例上被称作(D)。
A会典 B疏义 C律例 D刑统4、元朝地方上的司法权,掌握在(B)的手中。
A宗正府 B扎鲁花赤 C审刑院 D御史台5、将传统的篇目改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各律的是(D)。
A《唐律疏议》 B《宋刑统》 C《元典章》 D《大明律》6、将民事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的法典是(D)。
A《宋刑统》 B《元典章》 C《大明律》 D《大清现行刑律》7、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B)。
A《大明律》 B《大清律例》 C《大清新刑律》 D《大清现行刑律》8、旧中国起草的颁布的第一部刑法典是(C)。
A《大明律》 B《大清律例》 C《大清新刑律》 D《大清现行刑律》9、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法典是(C)。
中国法制史(全)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前11世纪)学习要求:1、掌握中国法的起源。
2、了解夏、商两朝法制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法的起源二、夏商的立法指导思想三、夏商的立法概况四、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五、夏商的司法制度一、中国法的起源夏朝有了地域上的划分和居民,如将国家划分为九州等。
夏朝有公共权力机关设立,如作为行政机关的六卿、九牧,作为司法机关的士等。
原始的礼由习惯演化成法。
刑起于兵。
中国法的起源的特色:法的起源与战争的关系特别密切:《汉书·刑法志》记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
”二、夏商的立法指导思想奉天罚罪的法制观。
《甘誓》中有两段话:启宣布有扈氏的罪状有两条:首先就是“威侮五行”,所以“天用剿绝其命”。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尔尚辅予一人,改天立罚。
”三、夏商的立法概况1、《禹刑》夏朝法律的总称。
《左传·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崇敬,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2、《汤刑》商朝法律的总称。
《左传·昭公六年》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以汤为名也是表示对开国之君汤的崇敬。
四、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一)刑事法制1、定罪量刑的原则(1)罪及本人,刑不株连的原则(2)疑罪从轻的原则(3)不杀无辜的恤刑原则(4)过失从轻的原则2、刑罚(1)奴隶制五刑:墨、劓、髌、宫、大辟(2)法外酷刑:炮烙、醢、脯、剖心、劓殄、孥戮等。
3、罪名(1)不孝罪(2)不从王命罪(3)不事农业罪(4)弃灰于公道罪四、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二)(二)行政法制1、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商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三)经济法制1、土地管理:有内服外服之分其余为自己阅读材料五、夏商的司法制度(一)司法官1、夏商埋藏的司法官为“司寇”、“大理”、“士”或“理”等。
中国法制史答疑(更新完整版)

中国法制史题型单项选择题20题X 1.5分= 30分多项选择题10组名词的连线10分判断题10分名词解释5题x 4分= 20分问答题6选3,3题x 10分= 30分第一章中国法系的创立特点1.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2.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3.法律以刑法为主体;4.司法从属行政。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1.原始习惯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礼法;2.血缘纽带更加强韧;3.部族首领的地位不断强化并受到法律保障;4.作为战争产物的刑法和法官。
中国是祖先崇拜、化为神一样的崇拜夏朝和商朝利用鬼神的力量推行法律。
“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还有“夏刑三千条”的说法。
第二章西周公元前11世纪—771年(重点)西周的法制思想1.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周公是西周法制的奠基人。
(西周最早从陕北发展到关中平原)“天”取代“帝”成为最高神。
统治者侍奉上天除祭祀外,还必须遵守道德,才能得到保佑。
周公认为:老百姓代表天在说话。
明德:把德发扬光大;谨慎惩罚,否则天命就没有了。
2.亲亲、尊尊和有别亲属关系中强调对于尊亲属的尊敬和侍奉。
社会关系中强调对于社会地位尊贵者的尊敬与侍奉。
核心为“有别”,一切社会关系都要划分出等级。
法律形式:1.礼:习惯法的总称。
2. 成文法规:刑、誓、诰等第三章(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1 五百年)七出、六理、三不去一般而言,妻子若合乎于七出的条件时,依照礼制及法律,丈夫便可以要求休妻,但七出所包涵的范围甚广,可资夫家利用为借口的可能甚大,因此又订立了三不去,用以保障妻子不被任意休掉。
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三不去包括:一、“有所娶无所归”:指妻子无娘家可归;二、“与更三年丧”:指妻子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的;三、“前贫贱后富贵”:指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公布法律?子产和铸刑书“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将有关刑事方面的法规铸在一个铜鼎上,向全社会公开。
中国法制史全套精品课件 完整版

目
录
第八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第十章 明清的法律制度 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总结 第十一章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总结 第十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律 制度
导
论
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二、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概况 清朝前属于史学范畴,清朝开始成为专门学科 三、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 (一)辩证地分析历史,达到“古为今用” (二)通过对比,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 (三)为学好部门法打下基础 四、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方法
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本章知识点
西周的主要法律形式 西周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西周刑法适用原则 西周的婚姻制度 西周的诉讼制度
一、西周的建立和奴隶制的发展 二、立法概况和法律形式 (一)立法概况:作《九刑》,制《吕刑》 (二)法律形式: 1、周礼:周公姬旦损益夏、商两代礼制加上周 族自已的礼制制定了周礼 2、誓,3、诰,4、命,5、遗训 6、殷彞:商朝的某些法律,即在商人集中的地 方准许适用一些不与周朝法律相冲突的 商朝习惯法
三、商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刑名 “刑名从商” 1、死刑,包括斩(生杀)、戮(死斩)、 炮烙 (即在铜柱上涂油并加热,令有罪者行其 上, 坠炭上烧死)、醢(将罪犯捣成肉 酱)、 脯(将罪犯晒成肉干)。 2、肉刑,包括墨刑(在罪犯面额上刺刻后,染 以墨色)、劓刑(割掉鼻子)、剕刑 (断足)、宫刑(割掉男子生殖器— 去势或破坏女子的生殖机能—幽禁)。 3、徒刑,就是将罪犯拘役使其劳作。这是一种 附加的自由刑。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主讲教师:
主要内容: 1、奴隶社会法制(夏、商、西周、春秋) (1章——4章上) 2、封建社会法制(战国——鸦片战争) (4章下——10章)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制(11章——13章) 4、新民主主义法制(14章)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教材精讲(11-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清末法制的变化导论近代法制变革概说一、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历史背景:1.内忧外患中的老大帝国2.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运动二、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大略形势:1.“五千年未有之变局”2.欧风美雨冲击下中华法系的瓦解3.法律继受与法律移植三、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基本线索:1.中国传统法制与法律文化2.欧美法制与法律文化3.苏俄社会主义法制与法律文化第一节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一、清政府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1.两次鸦片战争下的条约:(1)《南京条约》(1842)(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3)《中美望厦条约》(4)《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2.洋务运动后的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法制的影响1.列强的权利及对中国主权的影响(1)自由通商贸易的权利(被迫开放市场)(2)协定关税权与控制中国关税(关税控制)(3)传教、租地定居的权利(租界制度)(4)领事裁判权(普通公民的治外法权)(5)部分领土的占有权(割地)(6)直接经济赔偿(赔款)(7)总理衙门、国际法的引进与开放自强2.对近代不平等条约影响下中国法制的评价:(1)早期的条约尚未伤及中华帝国法制的内核;(2)甲午战后,帝国内忧外患空前加重,传统法制的变革逐渐提上议程;3.公法(International Law)的引入(1)总理衙门成立后,开始系统翻译引入国际法。
因此国际法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成体系的西方法律部门。
(2)代表性的,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美国学者惠顿的《万国公法》。
(3)为培养外交人才,总理衙门还在京师同文馆开设“公法课”(即国际法课程)。
以培养外交人才。
(4)另外,清廷较早派出的留学人员,也有许多是以研习国际法为主业。
4.关税制度的殖民地化(1)机缘:1853年的上海小刀会起义,英、美、法借机接管了上海海关;(2)扩大:二鸦结束后,列强以“利益均沾”为理由,将此办法推行到各通商口岸(3)总税务司的创立:1859年,两江总督兼各口通商大臣何桂清任命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01
清朝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
02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03
清朝司法制度
内容提要
清朝统治者继承明朝法律的优秀成果,纠正明朝刑
罚酷滥、宦官特务干预司法等弊端,建立了和专制制度相
适应的具有清朝特色的法律制度。清朝法律制度的重点在
于:法律形式仍以律、例、会典为主;例成为清朝最重要
的法律形式,而且清朝比较注重少数民族立法。作为少数
二、立法概况
(一)《大清律例》 3、《大清律集解》 增加总注,标一“注”字,与正律用同号大字编排。条例
附于律后,分为原例、增例、钦定例三类。 4、《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代表性的封建法
典
第一节 清朝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 二、立法概况
(二)《大清会典》 1、《大清会典》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个
官员办理诉讼案件的书吏和幕友。
本章小结
学习任 务
作业:请分析“周德章留养承嗣案”
复习:请重点记忆清朝法律主要内容
预习:请阅读晚清法律制度一章,并找 出不明白的地方
机关的职权、事例、活动原则与有关制度 (三)部院则例:规范中央各部院的组织机构、职权范围
和办事流程
第一节 清朝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
二、立法概况
(四)民族立法:《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钦 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
(五)清朝的律、例关系 1、律、例都是国家的重要法律规范 2、“例以辅律”,是对律文的进一步充实、补充 3、在不违背“律”所确立的大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三、经济法制
(一)赋役立法 1、废除三饷加派,制定《赋役全书》 2、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亩” (二)农业立法:垦田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 (三)工商立法:废除明朝的匠籍制度;禁止官府无偿役
使手工业工人;放宽了国家对手工业的垄断,提高商人的 社会地位,建立了牙行制度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二、民事法制
(二)所有权 1、广泛确认土地私有权:“更名田”、“垦荒令” 2、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一般土地、旗地、宗族公有田
宅、国有土地、矿产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二、民事法制
(三)债 1、契约形式的发展:买卖契约、借贷契约、租佃契约、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四、刑事法制
(三)刑罚制度 1、死刑种类进一步明确 2、规定了迁徙、发遣等刑罚 3、刺字、枷号等刑罚的适用范围扩大 4、流刑和充军等刑罚的适用更加明确
第三节 清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二)地方司法机关:县(州、厅)、府、臬司和督抚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会审制度完备:九卿会审、秋审和朝审、热审 (二)刑名幕吏对司法的操纵 “刑名幕吏”,是指在国家各政府部门、衙署中协助主管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三、经济法制
(四)限制对外贸易:禁海令、迁海令 (五)漕运立法:《漕运议单》、《漕运全书》
四、刑事法制
(一)刑法原则 1、贯彻“教孝”、“ 劝忠”精神 2、规范类推制度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四、刑事法制
(二)严惩重大犯罪 1、反逆重罪扩大化 2、严惩宦官干政及大臣结党 3、加重对强盗、窃盗等重罪的处罚 4、大兴“文字狱”,惩罚“异端思想”
典卖契约 2、侵权及损害赔偿之债 (1)对于侵犯人身的民事制裁 (2)对于侵犯不动产的民事制裁 (3)对于侵犯动产的民事制裁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二、民事法制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 1、婚姻:“六礼”、婚书,“七出”、“协离” 2、家庭:家长集父权与夫权于一身 3、继承 (1)身份继承:宗祧继承和封爵继承 (2)财产继承: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二、立法概况
(一)《大清律例》 1、《大清律集解附例》: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 律条之中以小字夹注方式附加注释,称集解,律条之后又
附相关条例。 2、《刑部现行则例》:从简单因袭明律到结合本朝实际
立法的开始 对律文规定以外的各类犯罪,作出轻重不同的处罚规定。
第一节 清朝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法制
(二)进一步加强职官管理 2、官吏考核 (1)顺治朝:“考满法” (2)康熙:“京察”和“大计”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二、民事法制
(一)民事法律主体的扩大 1、“地丁合一”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2、禁止将佃户“欺压为奴”,“随田买卖” 3、禁止债权人强迫债务人“役身折酬” 。 4、提高雇工人的法律地位。 5、奴婢可以开户为民。 6、贱民身份的变化。 7、取消手工业工人的匠籍。
“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出新的规定
第二节 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法制
(一)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中央:皇帝、军机处(“明发”、“廷寄”) 地方:省、道、府、县 (二)进一步加强职官管理 1、官吏选拔 “正途”:科考、“特简”“会推” “异途”:捐纳、荫生
清朝的疆域
第一节 清朝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一)“参汉酌金”与“详绎明律、参以国制” (二)崇儒术、重礼教 (三)维护旗人特权 1、法律特别保护旗地旗产。 2、旗人犯罪,地方官不得审判 3、旗人犯罪享有“减等”、“换刑”的特权
第一节 清朝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
民族统治的政权,清朝统治者既注重以法律维护旗人特权,
也注重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同时支持保护宗族势力,
宗族族规和乡约成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
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会审制度。
清朝
明朝万历四十年 (1616年),努尔哈 赤建国号“金”。皇太极 于1636年称帝,改国 号为清。1644年清军 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农 民军,1661年实现对 全国的统治。1912年 清帝逊位。以1840年 为分界线经历两个阶 段。
朝代所修会典的总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是以行政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汇编。 3、各级国家机关的职权、事例、活动原则与有关制度。
第一节 清朝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
二、立法概况
(二)《大清会典》 1、《大清会典》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个
朝代所修会典的总称。 2、以行政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汇编,是规范各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