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精品
小学科学课堂创新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课堂创新教育实施方案【引言】科学课堂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其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课堂环境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运用三个方面,提出小学科学课堂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案。
【一、课堂环境设计】1. 打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鼓励学生互相尊重、合作学习,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2. 创设多功能的实验室环境。
提供多种实验仪器和材料,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力。
3. 设置科学展示区域。
在课堂中设置展示柜或展板,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科学作品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1. 选取生活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内容。
将课堂重点放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上,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引入科学童话、游戏等形式。
通过编写科学童话故事、设计科学游戏等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趣味化和易于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力。
3. 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科技馆等科学机构,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方法运用】1. 探究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学科交叉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合作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互相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创造力。
【结语】通过以上的课堂环境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运用的方案,小学科学课堂可以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些方案能够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设计
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设计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创新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为了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科学创新教育在小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设计,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使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可以将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总结结论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科学创新教育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要求,注重实践和应用。
可以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题进行教学。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通过开展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让他们总结出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2. 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能够保持冷饮温度的容器,让他们思考如何利用科学原理解决这个问题。
3.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创新的过程。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让他们思考如何减少垃圾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创新管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创新管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一章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述第一节科学课程的性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1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到“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
以往的“自然”主要以学生学习与周围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为主,包括相关的技能,学习的兴趣,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
现代科学教育则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这一学科的变化趋势。
2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同时,他们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不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掌握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节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科学教育的定位。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是“会读能写”,如《英汉教育词汇》解释为“识字、读写能力”,《西方教育词典》解释为“一个人的读写能力和他所属的集团或文化对他所期望的读写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创新与发展教学设计
给各小组分发记录单。
学生自选所需工具,方法:有的用小刀剖开,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画画等。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有的板贴画的图画)
学生熟悉种子的结构,为种子发芽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情趣
尊重学生主体,自主选择观察对象,自主选择工具、方法,自主探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亲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5、比较、归纳,得出结论:凤仙花、黄豆、花生的种子很相似的:有皮、有两瓣、有小芽。玉米、小麦的种子是没有两片子叶的。
学生猜想,尝试去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尝试过程中遇到难题。
生:把种子剥开来看一看。
生:放在水里泡一泡。
△学生自选自己感兴趣的种子,各小组现场浸泡种子。
学生自选观察对象,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
2、收集常见植物的种子。
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播种;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和小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
2、植物生长录像;植物、种子图片;CIA课件。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播放由种子繁殖的或已经长大的常见植物的录像让学生欣赏。
实践体验
探究新知
(一)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
1、谈话:许多植物的生长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种子。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种子在小组内介绍一下。
2、这些种子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
分辨、识认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把学生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种 子 变 成 芽
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课程学习心得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是区别于“纯应试教育”、“天才教育”的根本。
“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而不是培养少数“天才”以应付检查、评比和升学。
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从小得到公平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机会和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应表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首先就应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能不能蹲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去思考,设计教学环节;能不能真正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等。
二、“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对于这句话,课程中是这样解释的:“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各种他们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要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结论,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于“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这句话,我觉得简单的概括起来应该是“教师要勇敢地退下来,适时地走进去。
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
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引言:科学创新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创新小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以期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
一、培养科学兴趣科学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在创新小学的教学计划中,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和课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例如,可以组织科学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科学的乐趣。
同时,可以邀请科学家或科技企业的代表来学校进行科普讲座,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应用和前沿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提升科学素养科学创新教育的第二步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创新小学的教学计划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可以设置科学课程,让学生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如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等。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为将来的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三、培养创新思维科学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在创新小学的教学计划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可以开设创新课程,让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如头脑风暴、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
同时,可以组织创新活动,如科技作品展示和科学项目竞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创新思维。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四、实践科学创新科学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和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创新小学的教学计划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科技产品、开展科学调查和研究等。
小学创新科学教案(精品8篇)
小学创新科学教案(精品8篇)小学创新科学教案篇1第二课校园树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方法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果实。
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
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创新教育理念贯穿的四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创新教育理念贯穿的四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1.生命的定义和特征;2.生命的起源和演化;3.生命的分类和景观;4.生命的形和结构;5.生命的繁殖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生命的定义和特征生命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质体。
生命现象是指具有新陈代谢、刺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适应和死亡等现象。
2.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
生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球约45亿年前的原始海洋。
生命的演化是指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的演化。
3.生命的分类和景观生命的分类和景观是指根据生物发育的进化规律,将生物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功能特征进行分类和描述。
4.生命的形态和结构生命的形态和结构是指生物体的形状、组织结构和器官分布等方面。
5.生命的繁殖和传承生命的繁殖和传承是指生物体的后代通过遗传方式传承生物的基因和特征。
三、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生命科学,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教室和课外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研究生命的本质和特征。
2.合作学习:设立小组合作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互助学习精神和讨论能力。
3.体验式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奥妙和神秘。
四、教学形式1.研究性探究通过一系列问答、实验和拓展式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概念,理解生命起源和演化,了解生命的分类和景观等知识。
2.模拟体验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活体,让学生切实感受生命科学的神秘和奥妙。
3.讨论交流开展集体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展示和比较研究结论和新知识,增强学生的协作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次课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本质和奥秘,并通过实验和模拟等手段学会观察和研究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六、教学资源1.实验室设备:生物显微镜、实验细胞、DNA分离实验器等。
2.生物类书籍:如《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细胞与遗传》等。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在学习“水的沸腾”这个课题时,可以让学生带来水、锅和火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实验,通过实践感受热传递和水的沸腾过程,从而理解沸腾的原理。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答案,缺少思考和研究的机会。
而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学习“昼夜更替”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白天有阳光,晚上没有?”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让他们真正理解昼夜更替的原理。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解决和推理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如观察、假设、实验、总结等,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学习“空气中的氧气”这个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空气中氧气的存在,并总结出氧气对于生物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验教学设计
创新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验教学设计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只是传授知识点,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和探究性。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实验学习效果,需要创新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个创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一、实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步骤: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4-5名学生。
2.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光的传播路径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提供一些物品供学生进行实验,如平面镜、透明玻璃板等。
4.要求学生依照团队协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6.结合实验结果,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三、实验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2.合作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讨论式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能力。
四、实验教学评价1.实验记录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2.团队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内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实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学生的科学解决问题能力。
五、实验教学扩展1.实验展示:学生可以将实验结果制作成海报或报告,进行班级的实验展示。
2.实验应用:鼓励学生将实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发现实验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探究。
3.课程设计: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实验探究,并设计相关的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如何进行。
一、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家庭作业、课堂讨论或者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教师可以设计一堂关于植物生长过程的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家里的花草,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或者组织学生去校园里的植物园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自动手,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发现,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科学实验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引导学生去了解科学的发展史和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热爱,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态度。
四、注重跨学科综合教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还强调注重跨学科综合教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如语文、数学、艺术等,使得学生在学习科学的也能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科学创新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本次科学探究的主题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次科学探究的主题知识,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与本次探究主题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为后续探究做好准备。
(二)新课导入1. 介绍本次探究的主题和目的,明确探究的方向。
2. 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流程。
(三)分组探究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员的工作。
2. 每组领取实验材料,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1.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3.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总结提升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探究的主题和目的,总结所学知识。
2. 强调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度,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3. 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创新教学
龙源期刊网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创新教学作者:王晓玲来源:《学生之友·素质教育》2019年第03期摘要: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将这一理念践行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积极探寻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以高效率的教学实现学生高效率的学习。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小学科学教学入手,探讨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们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小学生;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建高效学习课堂,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要要精心设计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小学生是科学素养,一、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些知识都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特别是对于科学这门课程来说,要想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就需要以生活为本源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纺织材料》,为了让学生们熟悉常见纺织材料的种类,牢牢掌握不同纺织材料织成的衣物的特点。
在本次课堂上,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们的生活,让学生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多种感官去认识纺织材料。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播放现代生活中各种潮流服饰、床单、窗帘、玩具等,由此带来学生们走进生活中的纺织物品。
教师:“你知道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吗?为什么它们能如此好看,能够做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出了“材质材料”这一话题。
随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们观看关于衣服面料发展的图文资料,请学生们想一想:从古代到现代我们的衣服面料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学生们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相关影视作品都知道,原始人最新用树叶当做衣服,古代人学会了纺织,然后我们开始用棉花、丝绸、蚕丝等天然材料织成布做衣服。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一些人工合成的材料引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纺织业材料,其中都有哪些呢?带着这样的兴趣,学生们主动走进了本课知识的探究之中。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的学习体会:听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的讲座,我感到了教育改革的丝丝春风,虽然微弱,但它是多么的可贵,它吹皱了一池春水,荡漾层层涟漪。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我们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绘制出了施工的蓝图,让我领悟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从教十几年,教学中在不断摸索,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教学杂志,教学法也算是研究了一些,但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更有茅塞顿开之感!近期内我将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讲稿,并且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转变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我的学生服务。
从来都不用过问,她自己就能够自觉地学习,也不用父母亲来过多的操心。
虽然,学校离家比较远(相隔20多里路),但每天上下学,她都能按时地回家、到校。
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能坚持,从不无故旷课、缺课,还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可她有一个陉”毛病,性格十分倔强,不服老师过多的说教,属于那种“逆反”性格的女孩子。
上课时喜欢讲话,遇到问题时也喜欢插话,与同学们相处的比较好。
她的中考成绩很好,达到市“示范中学”录取标准的分数线,只是没有填报该校录取志愿,而只填报了一所“普通中学”。
在高中二年级上半学期,她曾因“上课讲话”而被班主任老师调至教室最后一排的“位子”,这让她感觉自己很没有面子。
她认为:那么多同学在讲话,为什么偏把我一个女孩子调到最后一排?她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感到不服,一赌气放弃了高中阶段关键的学习时期。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
教学篇•教学创新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吴自生(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二实验小学,山东临沂)创新教育是一种永恒的教育,它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在科学教学的阵地上,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要做到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特定的科学教学氛围,以此来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小学课堂开展科学教学的几个具体措施。
一、兴趣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便是学习兴趣。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那么他就不能够深入细致地去钻研科学知识,更不能进行科学创新。
为此,教师要在科学教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深入课堂学习科学知识,才能够真正开启他们的创新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浓厚的求知欲。
为此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时机,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带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要善于从小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开展教学工作,以此来不断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进行“空气有压力”的相关知识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种小学生都比较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魔术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水杯和一张纸,然后说:“我能够用这一张纸拖住这一杯水,你们相信吗?”这时学生都会摇头。
此时教师就要及时抓住教学时机向学生科学展示,用纸将水杯拖住,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教师的魔术实验上面,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起来。
与此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空气里是否有压力”,使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二、深入课堂,培养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课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幽默教学,对学生要温和、乐观,积极地营造出一种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的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创新的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教学计划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为了提高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创新的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的创新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观念。
5. 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常见的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教学内容:1. 物质与能量-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力与运动- 简单机械和能量转化2. 生命与健康-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 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饮食与营养3. 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结构与变化- 天文学基础知识-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 科技与社会- 科学发明与发现- 科技的应用与影响- 社会问题与科学解决方法三、教学策略在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策略:1.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来主动探索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 项目学习: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教材外拓展:引导学生参观科技馆、实验室等地方,开展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科学实验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估方法在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中,我们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
2016年3月上旬刊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综述·专著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张宇(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吉林松原138000)【摘要】当前,小学教育阶段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应以此为导向,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实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学的教学管理要为学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建立组织管理支持。
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实现健全与创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35-02一、引言当前,按照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要重视对小学生素质的教育,加强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
小学生教育教学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也促使小学教育教学方法要进行改进,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要根据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变化,创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这与小学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的小学生素质具有紧密关联。
因此,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积极利用和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将新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这对教师与教育教学管理都是新的挑战。
要使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法进行解决。
(一)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滞后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工作者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比较大,使得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很难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难以在实际的教学与管理中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比如,在教学评价标准方面,有的学校还存在着应试教育思想,这样不能培养出较好的综合素质的学生,也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理念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我们需要设计创新和有效的科学课程。
本文将介绍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的设计理念。
综合性与实践性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
课程应该综合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实验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科学知识的本质。
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不仅能够主动积累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学生参与度和个性化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个性化研究。
课堂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动合作。
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和研究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研究需求。
探究性研究和问题解决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研究和问题解决。
课程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与综合课程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倡导跨学科与综合课程。
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通过与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的融合,可以增加科学教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同时,通过开展综合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科间的融通性和应用能力。
养成科研究惯和价值观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追求培养学生的科研究惯和价值观。
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沟通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同时,通过研究科学知识和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真理的态度。
总结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教学、学生参与度和个性化、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跨学科与综合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未来科学家和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一章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述第一节科学课程的性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1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到“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
以往的“自然”主要以学生学习与周围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为主,包括相关的技能,学习的兴趣,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
现代科学教育则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这一学科的变化趋势。
2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同时,他们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不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掌握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节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科学教育的定位。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是“会读能写”,如《英汉教育词汇》解释为“识字、读写能力”,《西方教育词典》解释为“一个人的读写能力和他所属的集团或文化对他所期望的读写能力”。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赫德在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在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学素养”这个名词来描述对科学的理解,并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
1970年,赫德对科学素养的概念选择了“科学启蒙”这个词,认为科学教育的广义目的是培养启蒙的市民,能够运用科学的智力资源去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
他认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理解科学事业,认识到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定律和理论,认识到科学中系统研究的价值,探究过程与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关系;用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科学事业的需要,认识到科学繁荣的文化条件与科学事业的普遍性。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是这样描述的:“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提出、发现和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能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能提出和评价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标准》对我国公民所应具有的科学素养是这样描述的,每一位中国公民,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有如下方面: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用一定科学价值观对待事物时形成的心理倾向。
重视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这与科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新时代的科学把价值看做科学理性中的重要因素,因而除了具有逻辑理性、数学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外,增加了价值理性。
这就是说,科学要求人们不仅具有知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要形成合理的价值倾向。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理解科学知识及其与周围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对信息搜寻、理解和判断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开发新知识、新产品的能力;主动吸收知识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我国公民所具有的知识基础必须具有这样的特征:(1)综合性一方面,很多专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另一方面,社会的现实问题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往往不能只依靠某一学科,而需要不同学科领域里知识的灵活运用、相互补充。
(2)情境性公众所了解的科学知识应当融入到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即让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他们所处的情境结合起来。
只有如此,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知识的力量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和科学政策的等。
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第三节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一、“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是区别于“纯应试教育”、“天才教育”的根本。
“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而不是培养少数“天才”以应付检查、评比和升学。
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从小得到公平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机会和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意味着在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全国一刀切,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环境、民族特点和个性,在以上诸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形成和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等,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以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
人类需要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和生态破坏等。
人们须要高度重视这些负面效应,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减少与防止负面影响的出现。
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国策,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的国策,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这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各种他们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要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结论,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
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和主持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学懂,从不会到学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完全听教师的,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自己在课堂里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教师的话,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这种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发展遭到扼杀,情感态度受到破坏。
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学生仅通过教师的讲授不能形成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
在这类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科学的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研讨问题,并随时进行调控。
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切忌训斥和侮辱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作风和教育水平等要求更高,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适应,不断创新。
为此,教师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建立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活动。
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书刊与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是为人所知的东西,并用实验来检验它们;需要设计调研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预测,公布研究结果;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
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经历是关键的因素。
对儿童学习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