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清代政府机构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摘要】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是长期的战争和财政浪费导致财政困境。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更是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依靠海关税和外债来维持开支。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开始进行财政改革,包括增加税收、削减开支、整顿财政体制等措施。
这些改革带来了财政状况的好转,但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和不满。
财政状况的演变表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经历了艰难的财政发展阶段。
财政改革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验证,展望未来,清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财政挑战。
【关键词】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状况,财政困境,财政改革,影响,演变,财政发展,财政改革的重要性,未来的财政状况。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境。
在清代晚期,由于长期战乱和政治腐败,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本来一度繁荣的经济逐渐萎缩,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的赤字。
清政府还面临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西方列强的入侵引发了对外贸易体制的动摇,更加加剧了清政府财政上的困境。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的财政状况可谓是岌岌可危。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打击了中国的国家财政,导致清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清政府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财政。
本文将对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当时政府的财政困境以及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中国财政的发展历程。
2. 正文2.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稳定。
在清朝初建立时,财政主要依靠土地税和各种货币税,但由于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以及长期的折衷政策导致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清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未能有效推动增加税收,同时由于对外贸易受限以及私人借贷系统的存在,使得国库亏空日益严重。
清政府还存在大量的军费开支,在维持庞大的军队以及镇压民变等方面花费巨大,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
清政府虽然多次实行过财政改革,如顺治八年(1651年)实行马额法,但效果并不显著,财政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
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
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
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
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
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
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
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
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
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
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
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
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
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
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浅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结构
群文天地·2013年第3期摘要:1840年发生的中英鸦片战争为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社会“一夜之间”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那么在如此漫长的年代里,中国究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态之下呢?关键词:清朝;体制;经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以“海内为郡县,法令由统一”为治国之策,确立了以皇帝为最高权威的中央集权式封建统治体制。
而后,这一封建统治体制伴随数代皇朝的变迁而逐步得到巩固和完善,到明朝时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
1644年,清军入关,满族贵族统治者取得了统治整个中国的权利和地位,但新的皇朝———清朝“接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文化及其统治方式”。
[1]实行的仍旧是中央集权体制。
一、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清朝中央政权机关各部的正副长官为尚书、侍郎,由皇帝任命。
尚书和侍郎各位两人,满、汉各一人,但实权为满人掌握。
从雍正朝开始,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集中控制和行政能力,在朝廷内设立了军机处,指定信任的大学士和尚书、侍郎若干人担任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商讨和处理重要军政大事。
清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也大致与明朝相同,划分为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省级长官是总督和巡抚,但并不完全统一,有的省只有巡抚,没有总督;有的省则相反。
“总督的地位一般高于巡抚,但在兼有两者的省份里,巡抚并不隶属于总督,他们共同向皇帝负责。
在驻有满洲军队(八旗军)的省份里,又设有满将军,其地位是和总督、巡抚平行的。
每省还设有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学政以及督粮道、盐法道、河工道等官员。
省一级的主要官员以及各级地方长官,直至县官,都由皇帝任命。
”[1]与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清朝中央集权封建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首先涉及的便是土地制度,从秦汉以后土地已经可以进行买卖,并得到法律保护。
这一制度的早期确立,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壮大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中国的小农经济与地主经济结合尤为密切,以至离开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就无法说明中央集权统治的特征。
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6.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不属于清代八旗的是( )。
A.满洲八旗B.藏军八旗C.蒙古八旗D.汉军八旗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2.以下文字狱发生于康熙年间的是( )。
A.吕留良案B.胡中藻案C.徐骏案D.明史案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3.下列不属于清初“三藩”的是( )。
A.平西王吴三桂B.定南王孔有德C.靖南王耿精忠D.平南王尚可喜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4.对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大的分裂B.加强了中央对于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C.激化了满汉民族关系D.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5.吴三桂在云南可以自选官吏,被称为( )。
A.王选B.藩选C.西选D.吴选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6.下列人物与康熙年间收复台湾无关的是( )。
A.赵良栋B.郑克爽C.姚启圣D.施琅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7.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 )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终于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A.查理B.揆一C.爱德华D.彼得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8.下列事件发生在顺治年间的是( )。
A.设置驻藏大臣B.册封五世班禅C.土尔扈特回归D.册封五世达赖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9.在清军人关以前就已经归属清朝版图的是( )。
A.漠北蒙古B.漠南蒙古C.漠西蒙古D.土尔扈特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10.下列不属于清代漠西厄鲁特蒙古的是( )。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一、大清帝国的日益没落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经过数千年延续不变的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无不表现出与西方蒸蒸日上相比的落后性。
政治上,清朝是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它集两千多年来的专制制度之大成,高度中央集权。
其权力结构呈巨型金字塔式,金字塔的顶端是高高在上的皇权,在它之下是各级官僚,形成精密完备的官僚政治体制。
由于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清代专制统治的突出表现是满洲贵族独揽大权,排斥汉人,由此助长了庸才政治。
并且对外关系上,长期实行保守防范的闭关锁国政策。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它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而且简单的农业和手工业密切结合,维持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
这种经济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允许自由买卖,因而土地不断集中和分散,财产占有的非延续性是其主要特征,这也为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提供了一种弹性。
文化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作为正统地位的统治思想为统治者所采纳。
其中,纲常伦理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突出表现在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和五常;此外还有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服从中央集权统治的大一统思想,处理人与人关系最高准则的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强调农业的积极性、轻视商业作用的重农抑商的本末观等。
但是,自乾隆中后期起,清朝已经从康乾盛世的巅峰开始从整体上走下坡路了。
吏治日益腐败,官吏贿赂公行、营私舞弊、贪污盛行、卖官鬻爵。
乾隆朝的宠臣和珅,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搜刮,嘉庆帝即位时打击和珅势力,竟然从其家中查抄四亿多两的财富,相当于整个清政府八年的财政收入,真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武备松弛,军队腐化相当严重。
军官不理营务,士兵不经常操练,整天吸食鸦片、赌博酗酒、提笼遛鸟。
于是出现骑兵没有马可骑,水兵不习水性,“上不得马,拉不开弓”的情况。
到了检阅时骑兵花钱雇马匹,水兵以渔民冒名顶替的现象。
在统治阶级文恬武嬉的同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外历史纲要》经典题集锦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含解析
4.14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2020浙江卷·8)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
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围场是北巡时设置,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暑。
根据“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场有练兵的功能。
根据“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
围场地点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此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民族事务。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排除A、B、C。
2.(2018·北京高考·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是军机处的废除与设置,且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其权力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皇权的措施,并未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仅仅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并未获得宰相职位且清朝已经废除宰相,故C项错误;军机处由废除到重新确立,说明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3。
(2017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 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
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
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 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 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1 2 变式训练 3
2.(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
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高考能力要求 调动和运用知识: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是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明中后期让宦 官读书识字,是因为皇帝需要用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朝对太监识字态度的变 化,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1 2 变式训练 3
1 2 变式训练 3
认知深化
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练)(解析版)
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 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命题点02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命题点03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与中西文化交流】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 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1.(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
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
”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答案】B【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2.(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
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
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书院类型按讲学内容可分为四种: 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以学习八股文为主的书院; 以学习“经世致用”为主的书院; 以学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前清时期的著名书院, 由阮元创建于杭州(1800)和广州(1824)两 地,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和学术研究中心。诂经 精舍和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它与其他书院教育不同,强调书院宗旨是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教学内容以经史、 天文、地理和算法为主,而不学习八股文和帖 括;教师聘用贯彻“各用所长”原则,充分发 挥教师的学术特长。对于学生则实行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编辑和刊刻师生的研究 成果。
四、洋务留学教育
一是派遣留美幼童。1872年在容闳极力倡议下, 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派出四批120名留美儿 童,后因在留学生管理上出现分歧,于1881年被全 部撤回。但即使是这些尚未完成学业的留美学生, 也仍然成为了我国近代科技、实业、管理、外交、 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知名人士。
二是以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体,被派往英、 法、德、西班牙学习驾驶、制造、枪炮、鱼雷等技 术的三届留欧学生。留欧学生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 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留欧学生成为近代海军的 重要将领。
1872年首批小留学生
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五、“中体西用”与张之洞《劝学篇》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简写,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派主要 代表张之洞在1898年出版《劝学篇》对这一思 想进行了集中阐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 系。
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 的清代教育
明清鸦片战争前名词解释
崇祯
复社是崇祯时出现的进步政治文学团体,崇祯时,魏忠贤伏诛,东林党人进入政府,逐渐放弃了改革主张,一部分江南地主官僚继东林党而起,组织团体,主张改革,组建了“复社”,复社主要以讲学方式批评时政
南明时,复社成员遭到打击,清军南下,复社不少人称为抗清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清顺治时,复社遭到取缔
三饷加派
明成祖即位后着手削藩,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
奴儿干都司
明
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女真族的管理,明太祖先是设立了 辽东都指挥使司 ,用以控制女真各部,明成祖设置了奴儿干卫,后来又在奴儿干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下设许多卫所,统辖北起外兴安岭以北,南接图们江的广大地区
改土归流
明
洪武年间,明太祖设置了云南布政使司,永乐年间,明成祖设置了贵州布政使司,在布政使司下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措施
张璁一派得到世宗支持得占上风,杨廷和被迫辞职,大礼议宣告结束
庚戌之变
嘉靖
嘉靖年间,蒙古俺答率军犯大同,大同总兵重贿俺达,请求勿攻大同,转攻别处,俺答引兵东去,直抵北京城下,劫掠之后退兵西去,史称“庚戌之变”
皇庄
明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其中皇室占地称为“皇庄”,皇庄始于永乐年间,燕王朱棣时在京郊建立王庄,称帝后改为皇庄,后来亲王庄田逐渐增多,他们多通过钦赐、奏讨、纳献、强买和直接掠夺等手段占田,其中最主要得手段是奏讨,把农民得熟田指作闲地、荒地向皇帝奏求,占为己有
给事中制度
明
太祖
给事中制度时独立于都察院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六科独立,分别稽查六部事务,给事中和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
三法司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专题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
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
这反映出流人()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2.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
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3.(2023·河北高考·3)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图1)图1这可用于说明,明代()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4.(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
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
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
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5.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
该图可以佐证明代()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6.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
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
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7.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文人创作重必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8.(2024·福建高三11月质量检测·5)下图为清代《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局部)“丕翁先生”就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严瑞龙。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一、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考研知识点: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 一)明代时女真三部发展迅速,到17 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1616 年建立大金政权。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后金政权建立后.与明朝政权之间的斗争逐步升级。
不久,皇太极改屋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并对政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了东北地区:清不断发展壮大,经过继任者的努力最终人关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二)清人关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国内局势,积极笼络关内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宣布减免赋税,注意恢复生产;严明军纪;严禁贪污。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激进、极端的措施,如薤发令、圈地、强迫汉人投充和严审“逃人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清初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农民起义军。
民族矛盾—对汉人“剃发令”、“圈地”、“投充”、“逃人法”。
各地民间抗清。
南方的抗清斗争依托明政权的几支残余力量分为几个地区:江南,以南明福王政权为主导;东南,以鲁王、唐王为主导;西南,以桂王政权为主导。
郑成功抗清并收复台湾。
二、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清朝强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机构,中央设置了内阁与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理藩院、内务府;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基层政权组织采取保甲制(牌甲制) 。
清朝还在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设特别行政区。
与此同时,采用“京察”和“大计”等针对各级官员的考察制度。
清代中央主要政权机构:内阁,顺治十五年( 1658 年) ,改内三院( 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
清代内阁只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而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
军机处,(或称设军机房) ,以亲王、大臣充任。
清朝政治架构
清朝政治架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其演变经历了数个阶段。
在清朝早期,政治结构主要由皇帝、内阁、六部和军机处构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的变迁,其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皇帝: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他通过颁布诏令、签署法令来行使统治权,并且在政治决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2. 内阁:内阁是清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事务。
内阁由首辅、侍郎和内阁学士组成。
首辅是内阁的领导人,侍郎是协助首辅处理事务的官员,而内阁学士则负责起草文件、提供咨询意见等。
3. 六部:六部是清朝的六个最高行政部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各部分别负责管理官员任免、财政、礼仪、军事、司法和工程等事务。
4. 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的军事机构,负责处理军事事务和军事指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地位逐渐被削弱,直至废除。
此外,还有其他重要的政治机构和官员,如都察院(监察机构)、户部(财政管理)、理藩院(管理边疆)、大学士(辅助皇帝)、三法司(法律机构)等。
总体而言,清朝政治架构在其存在的各个阶段都是高度集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皇帝和其直接下属的一些高级官员手中。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
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
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
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
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
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
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
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
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
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
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
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
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6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作业含解析
第6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8江苏无锡期中)“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中国GDP占全球的1/3,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但是,英国的GDP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落后在( )A.经济总量方面B.经济结构方面C.思想文化方面D.社会制度方面答案 B “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表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不是落后在经济总量方面,故A项错误;“英国的GDP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表明中国落后在经济结构方面,故B项正确;中国落后在思想文化方面,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中国落后在社会制度方面,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2018江苏南通等七市模拟)“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个公平合理的安排。
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里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A 由材料可以得出,材料所述为中英之间的战争,美、法、俄没有直接卷入战争之中,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是英法联合入侵,排除;C是中日之间的战争,排除;D涉及美、法、俄等国,排除。
3.(2018江苏盐城模拟)《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该条款反映了(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清朝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答案 D 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表明中国与英国在官方交往上是平等的,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中英两国外交往来的规定,没有信息体现清政府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项错误;《南京条约》是在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C项错误;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表明中国对待英国不再保持以天朝上国自居、鄙视外邦的华夷观念,D项正确。
清朝
山海关关城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 遣使向多尔衮乞师讨伐李自成。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大顺军, 李自成退出京师。 五月二日,清军进占京师。 多尔衮奏请福临迁都京师。 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 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顺治帝福临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再次即皇帝位于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 燕京,以绥中国”。 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此举标志着清王朝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 王朝。清朝定都北京后,南下剿灭农民军。与此同时,南方的明朝遗臣相继拥立朱氏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 。 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削平群雄、统一中国成为清朝统治者的新任务。
康熙年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条约。尤其是清中叶以 后,“中国”或“中华”作为与“大清国”含义相同并可互换的另一个主权国家国名,更是直接与China等词对 应,与西方列国在表面对等的主权条约国意义上使用,并得到各种国际条约的中外对照本之习惯性运用与“承 认”。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借内外债。 (一)增加旧税 清政府的旧税主要是田赋、漕粮、专卖收入、关税和杂
税。其中属于土地税范畴的田赋和漕粮占据了站前财政收 入的 70%(见表 3.1)以上。清政府增加旧税主要也是针对 田赋和漕粮两项,采取的措施是预征田赋和漕粮的浮收、 改折。
表 3.1 太平天国运动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分析表(单位:两)
税种
总计
地丁杂税
盐课
关税
项目 实征数 实征数 比重 实征数 比重 实征数 比重
项目 实征数 实征数 比重 实征数 比重 实征数 比重
定额 45198278 33349218 73.78% 7475852 16.54% 4373208 9.68%
1840 年前 41919100 30759100 73.38% 5745000 13.70% 5415000 12.92%
1841 39617526 30431744 76.81% 4958083 12.51% 4227699 10.67%
1842 38712018 29593435 76.45% 4981839 12.87% 4136744 10.69%
1845 40804525 30213900 74.05% 5074161 12.44% 5516464 13.52%
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每年支出项 目是固定的,每个项目基本有其定额,各项收入也有其定 额,且各年变动幅度不大。在承平年代,收支相抵,略有结 余。结余存入户部银库。若遇战争或灾祸等特殊情况,造成 入不敷出的时候,则动用库银。若库银不足或中央不愿动 用时,则采用临时措施,如增税、开捐、加派商人报效、盐斤 加价等,以增加财政收入。
1849 36003506 26322672 73.11% 4955871 13.76% 4724963 13.12%
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4.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明的中央机构中,除了部、院、六科之外,合称“三法司”的是( ) A.通政司、都察院、刑部B.刑部、都察院、大理寺C.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D.刑部、通政司、大理寺正确答案:B解析:刑部受天下复审,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三者合称“三法司”,而通政司掌出纳帝命,受理臣民章奏,互通上下之情,是皇帝的喉舌,不是司法机构。
知识模块:明、清(鸦片战争前)2.关于明朝“缇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设立于明成祖在位时期B.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事务C.超越司法部门而由皇帝直接指挥D.表明明朝对官吏监视和对人民镇压的加强正确答案:A解析:明太祖在洪武十五年设立锦衣卫,置指挥使等,名为“缇骑”。
锦衣卫设有监狱,称“诏狱”,廷杖行刑任务也是由锦衣卫执行,是洪武时期特务政治和重典统治的重要表现。
知识模块:明、清(鸦片战争前)3.洪武八年,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办法,印造( ),命令民间通行,形成了钱、钞并用的货币制度A.洪武通宝B.大明宝钞C.大明通宝D.洪武宝钞正确答案:B解析: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仿照元代初年的办法,用钞不用钱。
明的年代比元长久得多,纸币却始终只用一种,明太祖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
这种统一性是前代所没有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纸币。
知识模块:明、清(鸦片战争前)4.万历年间,( )的获得使得佃农与地主之间只存在单纯的经济强制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A.定额地租B.货币地租C.永佃权D.分成地租正确答案:C解析:永佃权就是在不欠租、不转佃的条件下,可以有永远的耕种和自由退佃的权力,使他们获得了更为独立、自主的经济社会地位。
知识模块:明、清(鸦片战争前)5.张居正任用( )督修黄河,他的治河办法,对以后数百年的河工都具有深刻的影响A.张学颜B.李成梁C.潘季驯D.高拱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于张居正改革的一个方面的考查。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4.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
(1)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
①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立更戍法;设三行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A.奠定了司马炎篡魏的基本方略 B.吸收曹魏灭亡教训,促进统一完成
C.导致西晋的内乱和短暂而亡 D.与西汉分封同姓王的最终结果相同
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精题范例
例1、(1993年全国高考题)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8-11题。
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前清代政府机构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行政机构主要有中央的行政体制,包括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与军机处等形式;此外,还设有地方行政机构,成省、道、府、(州)县四级体制
(一)中央行政体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早期的中枢机构,始创于努尔哈赤。
凡有关军国大事,一般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集议,向皇帝具奏之后,再交职能部门执行。
随着皇权的日益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权日渐被侵夺,结束于康熙时代。
内阁
清朝内阁源于入关前设立的文馆,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式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并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中枢机构。
清代内阁仿效明代,主要任务是票拟或票签。
清初官员奏事,公事共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
票拟就是代替皇帝预约官员的题本、奏本,并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票上呈给皇帝裁定。
南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又名南斋,抽调一些翰林官到南书房办事,重要的谕旨都直接命南书房撰拟,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广揽文士,有张英、高士奇、陈廷敬、叶方霭、王士祯、查慎行、张廷玉等,更有方苞“白衣入直南书房”。
军机处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变得有名无实,至乾隆五十六年被取消。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等各部长官兼任,初设三人,后增至四或五人。
军机章京,作为军机大臣的副手协助处理军政要务。
军机处职权甚重,包括撰拟皇帝谕旨,处理官员奏折,办理重大狱案,侍从皇帝出巡等等,凡是国家军政要务及皇帝个人事务均在军机处的职责范围之内。
相关行政机关
清朝沿袭明制设立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称为“三法司”,重大案件要有三法司会勘。
六部长官分设满汉
尚书各一人,满汉侍郎各二人,实权多操于满官之手。
增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宗人府管理皇帝宗室事务,内务府管理宫廷事务。
(二)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上形成省、道、府、(州)县四级体制。
清代一般行政区通称为直省,康熙年间全国有18行省,光绪末年为23行省。
其地方行政机关为省、道、府、县4级。
省
省是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组织,总督和巡抚是最高军政长官,属封疆大吏。
道
道严格说来,并不是一个行政区,而是介于省和府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
府
府的长官为知府,管理一府民、刑、财政及统辖所属州县的长官,下设同知、通判等官。
州(厅)和府本属同一级的行政单位。
但州(厅)因为分直隶州、直隶厅和散州、散厅,故直隶州、直隶厅属府一级。
州设知州,厅设同知。
州
州的长官方知州,厅的长官为同知或通判,县的长官为知县。
他们管理州(厅)、县的一应事务,与其他官吏相比最为接近百姓,将朝廷的政令直接贯彻到百姓之中,故习称为父母官.清廷为统治人民和监视人民,在全国实行保甲制(或称保甲法)。
它虽是城乡的一种基层组织,但不是正式的行政系统。
按规定,每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甲。
每户门上均悬挂一牌,上书户主姓名、丁数,并入官府册籍,以便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