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共16张PPT)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共16张PPT)

主要内容
法律 文化
习俗
商鞅变法的结局如何?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思考:1、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 依据是什么? 2、有没有可能出现商鞅不死,变 法措施也得以保留的结局? 3、为什么秦惠文王处死了商鞅, 却又保留了商鞅的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影响变法成败的主要因素:
⒈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⒉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⒊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商鞅变法
课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 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 史实;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特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 时期 秦 国 商鞅 主持的一场变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发生在春秋战国?
阅读教材P18-19页,从经济、政治、军 事、文化四方面归纳春秋战国的时代特 征。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出现 2、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改革
(二)变法内容:
阅读参考史料《史记· 商君列传》 第1、2段并结合教材p23-24内 容,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领域
经济
军事 政治
作用 废井田制,土地私有,奖励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有利封建制度确立 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实行军功爵制(奖军功), 严禁私斗 提高秦军战斗力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废分封制,推广县制 打击旧贵族势力 废世卿世禄制 制订秦律,轻罪重刑 建立户籍制、连坐法 焚烧诗书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以法律巩固改革 强化对人民统治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可 能 性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商鞅?
旧贵族: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 法而治。 商 鞅: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伯不同法而霸。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

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

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A.铁农具B.牛的使用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D.商业的繁荣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

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宜传法家思想B.以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为田开阡陌封疆D.重农抑商8.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土地私有制C.赋税制度D.郡县制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

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高一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商鞅变法

高一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商鞅变法

高一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改革,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被认为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政治理论,试图改变秦国的现状。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商鞅的变法中,他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改革,以提高秦国的实力和竞争力。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地改革。

在战国时期,土地集中在贵族和地主手中,普通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商鞅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概念。

他取消了贵族和地主对土地的私有权,实行土地国有化。

这使得土地重新分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土地,改善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

除了土地改革,商鞅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

他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和制度,以提高国家的管理效率。

商鞅建立了严厉的法律体系,推行了重罪和轻罪相分离的原则。

他还引进了“见财起意”的政策,鼓励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并发展商业。

这些法律改革不仅提高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还包括了教育改革。

他提出了“以士治国”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士人,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商鞅的改革中,他建立了“子弟制”,并组织了公立学校,以培养人才。

这一教育改革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国时期的改革,也反映在秦统一的进程中。

商鞅变法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国家力量和统治能力,使得秦国能够在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逐渐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商鞅变法的一部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继续推行,使得秦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然而,商鞅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商鞅的改革触动了当时秦国贵族和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

历史选修一第四课知识点归纳

历史选修一第四课知识点归纳

历史选修一第四课知识点归纳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 时代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秦国的状况。

- 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

秦孝公继位后,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广纳贤才,商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召入秦。

二、变法的内容。

1.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 内容: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人们依照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

严禁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 影响: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2. 经济方面。

- 废井田,开阡陌。

- 内容: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 影响: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内容: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

- 影响: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但是,这一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政治方面。

-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涉及此项,这里从政治角度补充)- 内容:不再以血缘关系为选官标准,而是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和爵位。

- 影响: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建立县制。

- 内容:把秦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

-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 什伍连坐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课件

思考: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原 因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 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8年 9
一、经济方面
普遍推行郡县制
政治
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7
文化 习俗
18年
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 1 )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 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实行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制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 4 )影响最深远:不仅增强秦国实力,为秦 统一奠定了基础 ,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18年 18
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18年
兵源得到 可靠保证
12
三、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连坐制度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商鞅变法
——(宋代)王安石
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
一、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历史意义(积极性)
1、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
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
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4、综合国力:前343年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 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二)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结合变法的措施分析其历史局限)
探究4: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了解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前秦 国的社会状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1:秦国地处西陲,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 分,与西部各族为邻,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 之邦”。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 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 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 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春秋强国的行列。但是,秦 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 迫切性
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有利因素: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
条件
民风:质朴、尚武;
其 他:三家分晋;士人游说各国;孝公雄心 机遇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求贤令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5: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5: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5)“燔诗书而明法令” ①烧毁一些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 ②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 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6)社会习俗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 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史论要旨 1.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2.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农战和法治为主 要特点。 3.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 色的制度之一。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 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 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
——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
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
早年立志 热衷于法家学说 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魏国
初投魏国 得到公孙痤的赏识 没有被魏惠王重用 秦孝公求贤若渴
弃魏从秦 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得到秦国的重用 因守旧势力的攻击被处以车裂之刑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 称卫鞅。他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魏国之行:未受到魏惠王的重用。 3.弃魏投秦:秦孝公招揽人才,卫鞅投奔秦国,从公元前 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中物理
中物理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 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统一奠定 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的观念 长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 发展的巨大障碍。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4、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5、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加强思想统治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 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 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 认为应统统毁灭。”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 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立木建信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 势,以巩固统治
3、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5、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从变法的措施中 你能看出变法的 性质是什么?
三、变法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影响
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 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 哪些作用?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以农富国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提高生产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 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 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 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特别提醒】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 表现在其变法内容上,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贵 族无军功不再授爵;“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的形式废除 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
商鞅变法
(1)知识层面: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及评价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 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奖励耕织(砖画)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 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 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 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 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二__十__等__爵__制__。 (2)废除“__世__卿__世__禄__制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连__坐__法_。 (4)普遍推行_县__制__,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法经》,制订了秦律。 (6)改革__社__会__风__尚__习__俗___,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史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商君列传》
[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探究思路]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 衡。第(2)问,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第(3)问, 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38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38ppt

“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 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 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 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 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 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 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 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试比较两段材料对商鞅评价的异同
阅读教材23页资料卡片,思考为何 商鞅被车裂而“秦人不怜”?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 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秦民大悦与秦人不怜是否矛盾?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史记中的这段话出现在商鞅第一次变法后,很有可 能是司马迁用来评价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第一 次变法最有可能让秦民大悦的当是奖励军功,废除 世卿世禄,这确实足以让平民喜悦。但就在这段话 后面,司马迁接着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2. 变法前的秦国
秦僻在雍州, 不与中国诸 侯之会盟, 夷翟(狄) 遇之。 (《史 记·秦本 纪》)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鍼虎 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 鸟》。”(《左传·文公六年》)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 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 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 的目的。
•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公元前358年,秦军首败韩军于西山; 公允前354年,秦攻取魏国的少梁; 公元前352年,秦兵攻克魏国旧都安邑; 公元前340年,商鞅生擒魏国公子卬,夺回 西河部分土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撰写历史小论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角度,如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影响等,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历史角色扮演:分组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商鞅变法时期的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百姓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商鞅变法的利与弊。要求每组撰写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战国时期,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落后,战争频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
(1)理解商鞅变法中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知识巩固与拓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特征:
①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
一、时代背景:新的气象(必要性)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实现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内在(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 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参加公民大会等。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二、时代潮流:改革变法(可能性)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了过去,也指引着未来。

在高二历史选修一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变革,这些知识点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也让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商鞅变法1. 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2)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要求打破旧的贵族统治秩序,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3)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以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

2. 主要内容(1)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社会方面:“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3. 历史意义(1)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土地私有制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 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 主要内容(1)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推行汉化政策,包括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3)实行均田制,调整土地分配,促进农业生产。

(4)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

3. 历史意义(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2)汉化政策推动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三、王安石变法1. 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包括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财政危机等。

(2)辽和西夏的威胁,边患不断。

2. 主要内容(1)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

(2)军事方面:保甲法、将兵法等。

(3)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3. 历史意义(1)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6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61张PPT)


战 国

时 期




、 长






游 地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群 雄纷争,强者为王,变法图强的潮流在各国激荡。 地处西部一隅的秦国,在“欲兴秦、图天下”的 秦孝公继位后,重用胸怀大志的商鞅实施变法。 商鞅力排变法阻力,循历史潮流而动,行“富国 强兵、殷民图霸”之法。其“身虽死”而“法卒 行”,为“秦王扫六合”建千秋伟业而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 阶级属性。
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 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认识和启示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
进步性;局限性。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曾在鲁国担任将 领。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到了魏国。魏文侯以吴起作为将帅, 攻打秦国,拔下秦国五座城池。文侯死后吴起遭谋害,便离开魏国, 投奔楚国。楚国便拜他为相国。等到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作乱, 围攻吴起,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杀。
商鞅(约前390-前338)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 兵,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 任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 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国语》
祭祀宗庙——农耕
由公田到私田
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优秀教学案例(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优秀教学案例(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优秀教学案例(4页)
一、案例背景
在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章节中,我们主要讲述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得秦国实现了从一个封建国家向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转变,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法家思想“法治”和“变革”的理念,也展示了商鞅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3.小组合作完成历史情景剧的表演,每个小组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情节,自编自导自演一段情景剧,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商鞅变法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如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是否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是否深入等。
3.创设一个虚拟的“商鞅变法辩论赛”,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就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例如:“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商鞅变法中最具争议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2.利用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各个层面,如:“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如何克服阻力实施变法?”,“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深入探讨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如商鞅如何克服阻力、变法的曲折历程等。
4.讲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提高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讨论商鞅变法中的一个话题,如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ppt课件

9
一、经济方面
3)统一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完整最新ppt
10


完整最新ppt

11
二、军事方面
1) 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商君书·去强第四》:重罚轻赏,则上爱民, 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 上。……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
加重轻刑罪罚重而刑减,少确赏实赐能,够那在么一国定君时爱期护内民、众一,定民
程众度就上会威为慑君百主姓效,命强;化家人中民赏的赐法而律减意少识刑,罚保,证那
变么法君彻主底不执爱行;护并民稳众定,社民会众,也巩固不统会治为。君 主 效
命。但…是…过用于重严刑苛杜,绝罚犯不罪当,罪国,家长大期治势;必用导轻致刑
社导会致不犯安罪定,。国家混乱。
完整最新ppt
14
四、思想方面
燔诗书而 明法令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 “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若
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 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 要排斥儒家,“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 法。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
改革不彻底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背景
• 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了发展,井田制 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 3、军事: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 4、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思想武器。 • 5、民族关系:各民族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 的趋势。 • 6、秦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BC362年, 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商鞅死的主要原因
• 一、触动旧贵族的利益。 • 二、秦孝公去世,失去有力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的改革: 公元前594年“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法经》 (2)楚国吴起变法:收爵禄、迁贵族、裁冗官、禁私门
历史意义
• 1、经济: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改变旧有 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 • 2、政治:打击并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使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 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 4、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 次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因此并不完全彻底 (3)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4)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 消极的影响。
变法成功的原因
• 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 五.统治者的支持。 六.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晋被三分) 七.贤士的支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15
三 商鞅变法必要性和可能性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 2、先前基础:穆公称霸;献公改革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传播; 尚武风尚 4、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活跃 5、现实刺激: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精选课件
16
秦孝公下令求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
文侯支持下发起的变法改革。使魏国在
战国时期率先强盛称雄。所著《法经》
是中精国选课历件史上的第一部法典。
11
二 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概况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相地而衰征” (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
2、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 (2)楚国吴起变法:收爵禄、迁贵族、裁冗官、禁私门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
精选课件
13
三 商鞅变法必要性和可能性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
2、先前基础:穆公称霸;献公改革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传播; “尚
尚武风尚
武”
“他们绝对渴望战争,他们听说要打仗,就
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他
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相,视也;衰,差等也;征,征取也。意 思就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 的租税。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 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跨越性的进步,加速了封 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精选课件
9
二 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概况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相地而衰征”
二 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概况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94年,“初税亩”
2、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法经》
李悝,又名李克,战国时魏国
(今山西南部运城一带)人,著名的政治
家,法家代表人物。
其生平事迹,已难确知其详,但
他在历史上留下永久名声的,是他在魏
的对手……而且他们善骑射”
“秦军纪律森严——严明可能无法说明。
赏罚分明--这一点没有哪个朝代可以达到秦国的
水平,所以他们才会不怕死,所以他们甚至会抢
首级”。
精选课件
14
三 商鞅变法必要性和可能性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 2、先前基础:穆公称霸;献公改革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传播; 尚武风尚 4、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活跃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精选课件
1
商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 与秦国历史机遇
鞅 变 第2课 “为秦开帝 法 业”----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背景 内容 影响
精选课件
2
阅读教材,探究如下问题:
• 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的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是 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改革变 法?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影响?
• 探究3: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 利条件和机遇?
精选课件
3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代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 特征 融和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精选课件
4
一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以法 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左传》载:宣公十五年秋七月,初税亩。初,是开始的意 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 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 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从此,井田之外的 “私田”开始纳税。“初税亩”精的选课实件 施使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0 , 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3、军事: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
春秋:争霸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
诸侯
诸侯
周天子
精选课件
7
3、军事: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
春秋:争霸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
4、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法家学 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
精选课件
8
二 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概况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相地而衰征”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 制统治
(1)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 (2)上层建筑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 利,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世卿世禄; 俸禄制→封邑制; 精选课件 中央集权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6 ;
吴起(?~前381年),战国著名政治家、
军事家,卫国人(今山东定陶)。曾学于曾子,
具有治国才能,长于作战用兵。魏惠王时,有
人认为魏国士卒能所向无敌,应归功于他。由
于与魏武侯不和,遂离魏奔楚,在楚悼王支持
下进行变法,使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楚悼
王去世后被守旧贵族谋杀。 精选课件
12
三 商鞅变法必要性和可能性
与之分土
精选课件
——《史记》 17
商鞅入秦
精选课件
18
三 商鞅变法必要性和可能性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 2、先前基础:穆公称霸;献公改革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传播; 尚武风尚 4、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活跃 5、现实刺激: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6、人才条件:商鞅入秦
精选课件
19
一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初设政坛,怀才不遇
商鞅又名卫鞅,他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年的魏国。他投身于魏
国丞相公叔痤门下。公叔痤赏识卫鞅的能力,欲将卫鞅推荐给魏惠王,但未
及推荐他就病卧床榻了。公叔痤病重时,魏惠王前去看望,问公叔痤:“万
1、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 的确立
(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农耕的出现并发展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的日渐活跃
精选课件
5
一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
1、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 的确立
(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农耕的出现并发展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的日渐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