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内容安排来讲是安排在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力学的直线运动之后,又在平抛、圆周、天体等更复杂曲线运动之前。是后面研究学习复杂曲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把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力学、直线运动学完,对于用动力学方法处理直线运动应该没太大问题。但曲线运动尚未接触,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曲线运动,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曲线运动。关键是曲线运动方向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他们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列举各种生活实例及实验探究,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节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显著区别。

2、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能在曲线的轨迹图上画出各点的速度方向。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条件。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曲线运动条件,掌握速度与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方向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2、经历蜡块运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归纳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体验学习物理的兴趣。

2、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的判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五、教法及学法

教法:目标分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实验视频探究法

学法:自主、合作、作图练习、推导、观察视频等学习方法

本课时通过四个环节完成“建立坐标系、运动位置、轨迹、位移、速度的描绘以及探究曲线运动的产生条件”等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完成“曲线运动及其产生条件的探究”的教学任务。

环节1、视频导入、曲线运动(板书:曲线运动)

设计情景1、体验曲线运动

播放“荡秋千”“撑开带有雨水的伞绕伞柄旋转”“在砂轮上磨刀具”“花样滑冰”“链球”“飞机拐弯”

前面学习了直线运动,学生会发现生活中轨迹是曲线的例子较多。

演示:抛出去的物体做曲线运动。

环节2、建立坐标、位移速度(板书: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

设计情景2、在坐标系上表示运动轨迹、位移的方法

第一步、首先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步、画出轨迹。(播放“描点法绘制平抛运动的轨迹”)第三步、画位移。用绘图方法体验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第四步、画分量。体会分量随位移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情景3、体验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播放视频“撑开带有雨水的伞绕伞柄旋转”“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实验验证”“探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实验”“小实验:红墨水沿切线方向飞出”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在所绘轨迹上描绘各点的切线方向,并体会速度方向的作图方法,体会平抛运动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3、描绘各点速度的分量,体会速度与分速度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计算分速度。

环节3、实例分析、合成分解(板书:运动描述的实例)

设计情景4、体会蜡块运动位置、位移、速度的确定与计算

演示:蜡块运动,体会在竖直与水平建立平面坐标系分析速度位移的方法。

第一步、蜡块位置的确定(确定坐标);第二步、画出位移并计算位移,计算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第三步、画出速度,并计算速度大小。第四步、蜡块运动轨迹的确定,体会通过消元法消去时间得到表示轨迹的曲线方程的方法。

设计情景5、画图分析小船过河实例

引导问题1、顺水和逆水时船的实际速度是多少?从矢量合成的角度如何理解?问题2、如果船头正对河岸(既与河岸垂直划船),分析经过时间t 船的位置,位移大小、速度大小、速度方向以及船的实际轨迹。问题3、如果船头指向与河岸的夹角是30°,分析经过时间t 船的位置,位移大小、速度大小、速度方向以及船的实际轨迹。问题4、什么情况下船的航行时间最短,最短时间是多少?问题5、什么情况下船的航行位移最短,最短位移是多少?此时船与河岸的夹角是多少?(v 水=4m/s ,v 船=5m/s )

最后播放“小船过河问题分析”flash 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环节4、实验探究、作图分析(板书:曲线运动产生的条件)

设计情景6、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一步、播放“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视频,得出曲线运动形成的条件

第二步、发放磁铁和钢球、以及带细线的钢球、细棍等,组织学生探究使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法 先猜想→再实验验证

猜想1、用磁铁改变钢球的运动方向,形成曲线运动;猜想2、用细线改变物体的运动;猜想3、用细棍改变运动方向;猜想4、用书弯曲成曲面使钢球做曲线运动;猜想5、让钢球滚离桌面做曲线运动。 结论: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他的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他的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问题6、合外力与曲线运动的弯曲方向有什么关系?问题7、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吗?是匀变速运动吗?问题8、将合外力正交分解到沿速度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则两个分力各有什么意义?

环节5、总结并布置作业

总结、并布置作业课本7页“问题与练习”1、(作位置、位移图,确定位移大小、方向)2、(跳伞员的实际速度)3、(做切线得速度方向)4、(研究圆周运动过程中位移方向的周期性变化,速度的周期性变化) 环节6、课外探究

速度关联问题: 1. 特点: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和与沿杆或绳相连的物体的速度相等。 2.思路和方法:先确定合运动的方向(物体实际运动的方向),然后分析合运动产生的效果,以确定两个分速度的方向: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于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和与沿杆或绳相连的物

体运动的速度相等。这样,就找到了两个物体速度之间的关联关系。

练习、重物M 沿竖直杆下滑,并通过绳带动小车m 沿斜面升高。则:当

滑轮右侧的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且重物下滑的速率为v 时,小车的速度为多少?

【解析】:重物M 的运动是合运动,速度v 是合速度。重物M 的运动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滑轮右边的绳子伸长,而是使绳子以滑轮为轴向左转到。绳的伸长效果与转

动效果相互垂直,这样就得到了M 的两个分运动。

如图,将重物的速度v 分解,由几何关系得出小车的速度θcos v v =' 七、板书设计

m v M v'θv

v'θ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对平面作图、平行四边形法则,直线运动规律的深入应用,为今后处理物体的类平抛运动提供了方法。特别是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运动提供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即平行四边形定则。并在上节学习中分析了蜡块的运动,为这节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但学生的作图能力较差,缺乏将物理问题应用数学工具求解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引导学生画轨迹、画位移、分解位移(仿正交分解法)、画速度、分解速度,从会认到会画再到画会的转变。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知道抛体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

2.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3.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4、会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以及确定平抛运动任意时刻的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观察、自主实验、概括出平抛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2、经历运用所学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平抛运动,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抛体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目标分层教学法、多媒体本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

学法:自主画图、思考、分析,分组讨论,交流、练习等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完成“平抛运动的速度与位移规律及其应用”的教学任务。环节一:引入新课(板书:抛体运动和平抛运动)

设计情景1、体验抛体运动

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如:网球被击打后在空中的运动、铅球被扔出后在空中的运动、弹弓水平射出弹丸,弹丸在空中的运动;被运动员水平击出的排球在空中的运动。

演示用手抛出飞机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大致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的

2、它们运动过程的受力情况?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由学生共同回答的方式。从而建立抛体运动的概念,并说明平抛运动是抛体运动的一个特例。(初速度水平)

环节二: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设计情景2、平抛运动的速度。

问题1、如何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沿该点的切线方向)问题2、在直线运动中如何得到物体的速度?(先求沿此直线方向的合外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最后由速度公式求得)问题3、描述运动的方法是怎样的?(建立坐标系、描绘位置、描绘轨迹、作出位移与分位移、速度与分速度、然后探究位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问题4、在研究平抛运动时如何建立坐标系?(建立以初速度方向的x轴和竖直向下的y轴,分析:物体受到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在x方向的分力是0,所以在x方向的加速度是0,说明沿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保持不变;而初速度在开始时沿x方向的分速度v x是v0,所以在整个

运动过程中,水平分速度保持v 0不变。同理mg →g →初速度的竖直分速度是0→应用速度公式v y =gt )问题

5、白板展示平抛运动轨迹,如何做出轨迹上一点的速度和分速度?(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切线作图的理解,和速度为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问题

6、前面得出了分速度,现在用什么方法求速度呢?(由于速度与分速度的关系为矩形,所以用直角三角形关系求解22022)(gt v v v v y x +=+=)问题

7、由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你对平抛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认识?这种认识与实际相符吗?(逐渐增大)问题

8、什么只分析了速度大小,同样根据矩形关系可以分析速度的方向,通常选择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称为速度的方向角θ,能推导出θ的关系式吗?(0tan v gt v v x y

==θ,说明速度方向角与时间是正比关系,因此可以互求。而且说明方

向角随时间逐渐增大,表明速度越来越接近竖直方向,但永远不能竖直。)

设计情景3、平抛运动的位移

,0t v x =2

21gt y =或g v y y

22=,位移22y x S +=,位移方向角02tan v gt x y ==α

展示课本9页“例题1”求速度方向角。 思路:方法一、根据分位移公式求时间g y

t 2=,再根据速度方向角公式0tan v gt =

θ 方法二、根据分位移推论公式求竖直分速度gy v y 2=,再根据速度方向角公式x y

v v =θtan

环节3、演示实验、深入理解(板书:实验探究平抛规律)

设计情景4、利用平抛实验演示仪,让学生体会抛体运动与相应高度自由落体运动的等时性规律。 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两次实验)

教师设置问题

1、两个小球那个先落地?

2、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重复实验,两球那个先落地?

3、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空中飞行的时间由什么决定?

师生先后完成高度不同的两次实验共同总结,形成正确结论。

1、等时性规律;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空中飞行的时间由高度决定。

环节4、数学探究、轨迹方程(板书:用消元法推导平抛的轨迹方程)

设计情景5、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学会用数学方法画平抛的轨迹

展示课本11页“例题2”,并提出问题9、如果运动轨迹是直线,用怎样的函数可以表示?(线性函数y =kx )问题10、如果函数是y =ax 2+bx +c 表示什么曲线?(抛物线)问题11、试想这个曲线是不是抛体运动的轨迹曲线,这个函数的特点是什么?(包含竖直和水平分位移,但不包含时间)问题12、那么我们怎样获得竖直和水平分位移的关系呢?(在,0t v x =221gt y =中消去时间t ,学生可推导出2202x v g

y =,这说明平抛轨迹

是一条顶点在坐标原点的抛物线,由于位移只有正值,所以只有抛物线的一半,以后我们用绘制抛物线的方法可以绘制平抛运动的轨迹)

环节5、动态变化 数学方法(板书:用动态矩形讨论速度变化的规律)

设计情景6、用动态作图法探究速度规律

在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水平间隔相等的几个点(包括抛出点),组织学生作出各点的速度和分速度,然后将各个速度平移到最后一个点上,并体会速度特点:1、所有的水平分速度相同(没有速度变化)。2、竖直分速度均匀增大(有速度变化)。3、速度的大小方向均变化(由竖直分速度的变化造成,故其变化为均匀变化,从而平抛是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4、速度的变化量gt v v y ==?

环节5、小节、布置作业

小节、布置作业课本12页“问题与练习”1、2、3、4、

环节六、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三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实验探究课。学生已经熟知实验必须解决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步骤。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方案结合我校具备的组织8组实验的条件组织教学。第二要体现实验教学的特点。第三要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平抛运动等概念和方法,但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来具体的研究曲线运动。而且学生的组织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绘制轨迹能力,分析图像数据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获取数据等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条件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2.会设计实验并描绘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3.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为抛物线的方法。

4.能够通过对平抛运动轨迹的研究计算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探究,掌握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方法。 2.通过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轨迹的描绘;会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难点:如何正确利用实验器材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和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抛物线。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目标分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案引导教学法、实验、讲授等

学法:学案练习法、自主、分组探究、讨论、自主获得结论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完成“探究平抛轨迹的描绘和求初速度的方法”等教学任务。引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按一定规律分成8组。)平抛运动在空中一瞬即逝,优美的曲线随即成为历史,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可供操作的东西,无法研究平抛运动。要详尽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必须先得到其运动轨迹。新课教学

环节1白板展示三种案例视频或动画,然后让学生在学案的环节1根据我校某学生绘出的平抛轨迹图像以及三组位移,计算并填写下列问题

1、请用第一组数据得到轨迹方程的系数并写出该运动的轨迹方程()在组内评价结论。

2、将第二三组数据带入轨迹方程,计算轨迹方程的系数然后判断他们是否相同()。

判断是否抛物线的方法:将所测量的各个点的x,y坐标分别代入y=ax2,计算得到的a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是一个常数。

3、将x,y公式运用消元法得到初速度公式(),然后计算速度,比较三个速度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环节2如何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请看三个视频或动画,并回答学案问题

1、如何判断案例一二中的运动是平抛运动()(注:案例一是平抛演示仪;二是水柱演示)

2、根据案例填写下面描绘轨迹的方法

(1)利用实验室的斜面小槽等器材.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_平抛_运动,每次钢球都应从斜槽上的_相同高度处_滚下.用铅笔描出小球经过的_可能位置_.通过多次实验,在竖直白纸上记录钢球所经过的_几个位置点_,用光滑曲线连起来就得到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2)用细水柱显示平抛运动的轨迹.水从_水平_的管口喷出,在空中形成弯曲的细水柱,设法把细水柱所显示的_平抛_运动的轨迹

描在纸上. (3)用_数码_相机或_数码_摄像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

环节3平抛运动演示仪(案例1)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①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保持水平;

②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铅垂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固定好木板;

③确定坐标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O即为坐标原点,再利用铅垂线在纸上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即y轴;

④确定小球释放点:选择一个小球在斜槽上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球运动轨迹大致经过白纸的右下角;

⑤描绘运动轨迹: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置上,如果小球运动中碰到笔尖,用铅笔该位置画上一点,用同样的方法,从同一位置释放小球,在小球运动路线上描下若干点.

注意事项:

1、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钉有坐标纸的木板竖直,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坐标纸但不接触;

2、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数据处理:描绘轨迹并测量各描绘点的坐标填入学案数据记录表

误差分析:

1、用各描绘点的坐标计算轨迹方程的系数判断轨迹是否抛物线

2、计算出初速度,最后算出平均值填入学案数据记录表

环节4、其他平抛实验方法

展示课本15页“问题与练习”1、思路:升降木板可以控制其竖直位移并测定y,然后小球平抛用复写纸描下点迹,测定桌子边缘与点迹的水平距离获得x,最后求出初速度。

展示课本15页“问题与练习”2、思路:桌子边缘与墙的水平距离可以控制其水平位移并测定x,然后小球平抛用复写纸在墙上描下点迹,测定小球在桌面末端球心到点迹间的竖直距离获得y,最后求出初速度。环节5、小节、并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继续完成学案,并完成课本15页“问题与练习”3、(根据桌面高度估算时间,然后根据时间与频闪频率计算小球的帧数)

七、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了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前面学生学习了曲线运动,抛体运动以及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本章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周围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和体验,但是对于如何描述圆周运动以及线速度、角速度之间存在的联系缺乏认识。相对于直线运动来说,曲线运动较难理解和分析,需要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知道线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矢量性,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特点; 3、知道角速度物理意义,定义式及单位,了解转速与周期的意义; 4、掌握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掌握角速度与转速、周期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圆周运动的实例,找出共同特征。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进而引出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2.通过亲身感悟,使学生获得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还有转速是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

难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掌握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探究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虽然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但生活中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却随处可见,因此教学中应化抽象为形象,再运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推理、讨论、归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的。

1.认识圆周运动。展示一些物体的圆周运动情景,展示图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要求学生观察物体运动的轨迹形状,总结圆周运动的特点。设计意图:取材源于生活,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为快慢的描述做铺垫

2.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引入概念在这堂课中至关重要。从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转变是很大的,既要引起认识上的冲突,又要过渡自然。教材上以自行车的运动引入难度较大,运动形式较多,关注的点也较多。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用一个输液瓶均匀滴出有色液体,滴在转动的圆盘上,转速大,点的间隔大,很容易引出线速度的概念。改变液体滴下的位置,同一转速,不同半径点的间隔不同,这就引起认识上的强烈冲突,激发学习的欲望。

3。学习线速度的概念,让学生阅读,自主学习,讨论问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总结。全方位学习小结线速度的概念;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4.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

5.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设计实验探究线速度和角速度有定量关系,然后再进行数学推导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认识圆周运动)

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让学生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它们的轨迹是一个圆)(自行车、钟表、电风扇、赛车、过山车等图片、花样滑冰,翻滚过山车视频).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学生前后排同学讨论(画图)比较物体做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可统计出四种

1、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

2、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圆心角的大小

3、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

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用圆周运动演示仪观察以上四种猜想均能比较圆周运动的快慢

线速度——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线速度是怎么定义的?单位是什么?2.线速度的方向怎样?请说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怎么确定的。3.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4.为什么说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什么不变?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释疑:

角速度——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圆心角的大小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P14-15,思考以下问题:1、角速度是怎么定义的?2、角度的单位是什么?它和通常意义上的单位有何不同?3、角度的大小是怎么表示的?4.30°,45°,60°,90°,180°,360°,用弧度作单位该怎么表示5.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6.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

周期与转速——即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或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学习周期和转速的概念。

1.周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T=2πr/v=2π/ω单位:秒(s)

2.转速:n 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叫转速单位:转/秒(r/s)、转/分(r/min)

(三)新课拓展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圆周运动演示仪演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

(1)同一转盘各点角速度相同(2)共轴的各转盘上各点角速度相同(3)同一转盘距离中心半径不同的各点线速度不同(4)同皮带相互连接的大小转盘边缘各点线速度相同

(四)总结归纳:

(五)作业:课本问题与练习

七、板书设计:§5.圆周运动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五节 向心加速度

一、教材分析

为降低教学的难度,体现向心加速度的运动学特征,本节内容在圆周运动之后,在向心力之前,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向心加速度的向心性到向心力的向心性,由易到难体现学习的渐进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变速运动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容易得出圆周运动一定有加速度。但圆周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无论由合外力得出,还是极限思维方法推到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想法突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具有指向圆心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

2、知道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在实际情景中能选择合适的表达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矢量图表示速度变化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五、教法学法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要化解这个难点,首先要抓住要害,该要害就是"速度变化量".对此,可以先介绍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并让学生掌握怎样通过作图求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最后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可以利用书中设计的"做一做: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得出,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能够品尝到自己探究的成果,体会成就感.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会做( ),学生回答

白板展示地球公转图片,然后播放地球公转动画

提问:地球公转时做( )运动,地球受力吗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一定受到力,既合外力不为零

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到的力是什么方向(太阳引力,指向太阳)

太阳是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 ),就表示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力指向( 圆心 )

白板展示线拉球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图片,然后播放线拉球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视频

提问:球做( )运动,球受力吗,放开线,球做( )运动

球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拉力,合力为拉力,指向手,指向圆心

结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指向圆心

推出结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指向圆心,依据是( )

(二)新课教学

环节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指向圆心叫做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可以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来计算 r

v a 2

= 和 r a 2ω= 再编辑两个小练习加强学生的课堂训练。

对向心加速度的理解:向心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故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是变化的(加速度大小不变),则匀速圆周运动不仅是变速运动,而且是变加速运动。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际加速度,它总是与速度方向垂直,可见向心加

速度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会改变速度的大小,所以“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和“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的方向改变快慢的物理量”两种说法是等价的。

而在一般的非匀速圆周运动中,它只是物体实际运动的加速度的一个分加速度,另一个分加速度为切向加速度,可见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不一定指向圆心,只有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才一定指向圆心;但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沿着半径指向圆心。

那么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公式是如何得来的,请阅读课本21页“做一做”,看你能不能领会速度的变化量等概念,极限思维法、矢量表示法和几何三角形等方法。

环节2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速度变化量

(1) 速度变化量是指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 速度变化量是矢量。因为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故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

也有大小和方向。

(2) 用矢量图表示速度变化量

作法:将初速度平移到末位置,从初速度矢量v 1的末端指向末速度矢量v 2的末端的有向线段表示的矢量Δv 就是速度的变化量. (3)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做出加速、减速及转向过程的速度变化量,体会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不同

(4)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物体沿曲线运动时,初末速度v 1和v 2不在同一直线上,速度的变化量Δv 同样可以

用上述方法求得.

(5)匀速圆周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极限思维法

(1)只有在Δt 很小时比值Δv/Δt 才表示质点的加速度,所以初末位置相距很近。

(2)在半径弦长三角形中,弦长大约等于弧长。

(3)在速度速度变化量三角形中,顶角接近零度,速度变化量与速度接近垂直,而速度与半径垂直,所以速度变化量沿半径指向圆心,则加速度沿半径指向圆心为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1)半径弦长三角形与速度速度变化量三角形相似,有Δv/v =Δl/r 所以有a =Δv/Δt= v 2/r

(2)再由v=r ω得 a=r ω2=v ω

环节3:在实例中学习向心加速度公式的应用

可以设计一个例题,两个练习

环节4、小节、布置作业

小节、布置作业课本22页1、2、3、4

七、板书设计 v 1 △v v 2 甲 v 1 v 2 △v 乙 A B v 2 v 1 图 1 △v v 2 v 1 图 2

v A v B △θ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六节向心力

一、教材分析

向心力是第一节圆周运动的继续,它和向心加速度是圆周运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一内容还是后续的离心运动、下一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学好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过程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已有知识: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经历过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向心力、认识向心力的方向、作用效果、来源、大小。

2、理解和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计算简单情景中的向心力。

过程与方法

体验向心力的存在,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会用控制变量法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并培养探究的兴趣、习惯。体会实验的意义,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向心力的方向;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向心力的来源(需让学生深刻体会向心力不是性质力,而是效果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活动体验,多举实例的方法来掌握。)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1、实验探究的方法 2、多媒体直观演示法 3、类比、迁移法 4、问题驱动法

学法:1、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它的方向和大小有何特点呢?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引导:那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从下面几个常见的物理情景入手,对它做一个猜想(白板提供物理情景)

①花样滑冰女选手绕男选手的匀速旋转(视频)②绳拉小球在唱片上匀速转动(视频)③勇敢者转盘(图片)④卫星绕地球运动(图片)

学生很容易说出应该有一个指向圆心方向的力,教师进一步引导从理论上如何支持这一猜想呢?

学生可说出由于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由牛顿第二定律,必然力也指向圆心。

引导学生总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一个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引出向心力定义。

本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物理情景问题做猜想的背景,便于引发学生从已有物理知识出发思考,引出新知。(二)、新课教学

环节1、向心力

白板展示向心力的定义、方向

以情景③勇敢者转盘为例,课件演示,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接着引出向心力大小的寻找,学生很容易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大小表达式,教师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推导在展台演示,其他学生评价交流。

学生分组做教材中的“做一做”,体验向心力大小,具体教学如下:

阅读教材p25 ,分组实验,体会向心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回答下列问题三个

1.实验中采取了怎样的实验方法?

2.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3.手所受到的力等于向心力的大小吗?

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加深了对向心力大小、来源、影响因素的理解。

实验验证:学生阅读教材实验部分回答下面四个问题 1.简述实验需要验证的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比较或测量哪些物理量? 3.需要什么实验器材?

4.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然后让两个同学上前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解,用实物投影投射其实验过程。

此过程要求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思考,一会儿给实验者提问、评价。(如操作中的不规范、改进等)

教师对不完善的地方做出指正。

本过程贯穿阅读、归纳总结、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研究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养成善于运用知识的习惯。

环节2、向心力来源探究:

回顾刚才的几个圆周运动的实例,让学生分析: 1.向心力是不是物体另外受到的一个力? 2.怎样去寻找向心力?

教师引导总结体会:

1.向心力是根据效果命名的力

2.向心力的来源: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单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

3.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白板展示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视频和动画(可展示力,摆长、摆角,竖直高度等)

阅读课本23页,回答问题

1、用几种方法计算向心力的。

2、由周期、半径、质量可用公式(1)计算向心力,能用公式(1)吗

3、为什么合成时合力是水平的,与运动有啥关系

4、为什么此合力是向心力

5、从牛顿运动定律角度分析两种计算方法的关系

环节3、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观看过山车视频,引导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1.过山车做的是不是圆周运动? 2.运动时速度大小变不变? 3.向心力指向以圆心吗?

阅读课本P24思考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变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也指向圆心吗?(不严格通过运动轨迹的圆心)变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是怎么改变的?(切向加速度)

2.怎么分析研究一般的曲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 Ft :切向分力,它产生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的大小. Fn:向心分力,它产生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 ②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把一般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作一小段圆弧.这些圆弧的弯曲程度不一样,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半径。在分析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位置的运动时,可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进行处理.

设计理念:本设计突出了新课程中重过程、重方法、重体验的理念,始终以情景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凸现了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注重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课外实验: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要求用简易的测量手段,可以验证向心力大小公式

七、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七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曲线运动的第七节,是圆周运动的应用课。本节内容大纲要求2课时完成,本节课我们只研究前两部分:铁路的弯道、拱形桥和凹形桥。先分析火车在水平路面转弯再分析铁路的弯道,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这节课除了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外,还增强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已经对圆周运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对解决生活中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向心力来源,向心力由谁来提供,还比较模糊,不容易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定性分析火车外轨比内轨高的原因;

2、能定量计算汽车过拱桥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压力问题;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圆周运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学会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

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分析,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问题发现法、分析归纳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找寻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六、课堂教学设计

环节1、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搜狐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视频,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引入新课,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火车转弯以及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拱形桥和凹形桥。)

引入新课之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26——27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7个问题,用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

环节2、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研究——火车转弯

【问题1】火车在轨道上行驶为什么不掉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火车轨道及火车轮子结构不是很了解,通过图片让学生对火车轨道的结构及火车轮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就能解释火车在轨道上行使不掉下来的原因。)

【问题2】火车沿直线匀速运动时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很容易回答,主要是为问题3做铺垫)

【问题3】火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转弯时受哪些力的作用?火车转弯的向心力由谁来提供?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时向心力的来源。探究不难发现,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时向心力来源于外轨对火车轮缘的侧向挤压)

【问题4】高速行驶的火车的轮缘与铁轨挤压的后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速度过快会造成翻车事故,引入问题5,让学生讨论如何去改进火车轨道的结构?)

【问题5】为了避免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速度过快会造成翻车事故,火车轨道应如何改造,才能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与思考,最后得到结论:可将火车外轨与内轨呈现一定的高度差,并且当火车所受重力及支持力的合力恰好提供向心力时,可以有效避免火车内外轨道受到挤压。

此处需要强调:

要点1、哪些力提供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要点2、圆心在何处?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还可以从火车速度变大或变小方面加以拓展。让学生充分领略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环节3、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拱形桥和凹形桥

【问题6】游乐场中的过山车通过最高点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问题7】公路上的拱形桥是常见的,汽车过桥时,也可以看做圆周运动。那么是什么力提供汽车的向心力呢?(设计意图:引入生活中的事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例题的形式分析汽车通过拱形桥最高点时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并让学生试着解释当汽车速度不断增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汽车对桥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而且速度越大对桥的压力越小。

试分析,当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与讨论:

汽车通过凹形桥的最低点时,车对桥的压力是大些还是小些?(设计意图:通过转换情景,让学生独立分析并演板,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例题放在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按例题格式解题,锻炼学生的规范性。在学生演板的同时要注意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然后进行课堂小结。)

环节4、课堂小结

通过对火车转弯、拱形桥和凹形桥的实例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处理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

(2)找出物体运动的平面及圆心的位置(半径);

(3)受力分析,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由谁来提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求解。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通过对火车转弯、拱形桥和凹形桥的实例分析后,请同学们总结处理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接下来是课堂针对训练)

环节5、课堂针对训练

(1)在水平铁路转弯处,往往使外轨略高于内轨,这是为了( )

A.减轻火车轮子挤压外轨B.减轻火车轮子挤压内轨

C.使火车车身倾斜,利用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转弯所需向心力D.限制火车向外脱轨

(五)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物理的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也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二)、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的物理意义;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说课稿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 ) 教材内容及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新課标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把握,认i,離l:,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并能按一定的标推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分类。 空间几何体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柱,锥,台,球都是简单的几何体,是研究比较复杂几何体的基础, 也是立件几何的入l]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和发展空同想象能力, 降低立体几何学习的门槛, 激发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空间与图形?,对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有了直观认识, 但对几何·体的定又和结构特征及分类缺乏系统而准确的界定, 由于投有点, 线, 面的相关知识,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还不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基础上, 需要多媒体技术来处理大量的实物模型图片及相关的概念,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并能 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2.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 期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同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報、台,球体的结摘特征。 难点·柱、維、台,球体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为了讲清重点、実破难点, 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i炎: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 采取启发式与对话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合i般同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相关实物图片及概念性质制成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 体会知调、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从而増大课堂容量,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決实际间题的能力, 既节省时同, 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 起到事半功常的作用。 (2)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师生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不同的建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的几何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棱柱、棱锥、棱台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最全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整理) 目录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2)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13) 《化学键》说课稿 (18)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21)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31)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37) 《甲烷》说课 (43)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说课稿 (57)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63) 《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75)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

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 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附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我是_____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____的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和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概念课或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这一节课内容较多且难度大,大量的专业名词和实验推导过程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节内容我分为两个学时,第一个学时重在介绍概念和杂交试验过程,第二课时推论和讨论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这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含下面四个方面, 教材学情方面: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在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将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在物理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新旧教材对比看:新旧教材对合力分力的概念的呈现做法是相同的,。。。通过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说明F和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给出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F1和F2是F的分力, 旧教材紧接着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OC 表示出来。”显然旧教材更重视知识结论的的得出, 而新教材在得到合力、分力的结论后则给出“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和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从这点看出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是新旧教材在教学理念上的一个突出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教学情分析和新旧教材在教学理念上的这种变化,我设计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总结出本节课的教与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不再是力的合成的结论而是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难点,探究过程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目标的达成之间的矛盾 我来解释一下,这节课既要给学生大量探究的时间,教师又要引导学生,使探究的过程自然而又合理,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学目标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这就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的教学设计和流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在教学的开始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从现象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我是这样设计的:展示两幅图片一个力可以悬挂一盏灯,杭州湾大桥则是由无数个力撑起的。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一个力的效果与多个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都平衡了物体的重力,为当物体受到多个力时怎样求它们的合力呢?通过情景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又准确恰当得引出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思维中来,必须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情景:问题一,问题二,是对初中已学知识的回顾,学生很容易回答,进而引出问题三:那么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怎样合成呢?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立刻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能否将两根绳子等效为一根绳子来悬挂,如果可以F1、F2和的效果就与F的效果相同,F就是F1、F2的合力,显然此时F1、F2与F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加减运算。此时学生自然会考虑那么F1、F2与F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主动思考。 通过分析已知F为合力,我们不妨把F平移过来,大家从图形中可以看出F 是F1、F2之间是是什么空间几何关系?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重力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处理动力学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1、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相关规律;2、力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本章节主要是从第二方面着手探究动力学问题。在本章的第三节教材已向学生传达一个重要的思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紧接着第四节便以这个思想为指导,探究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本节再次强化这个思想,从定性到定量地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定性的描述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因此,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本节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下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也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1、从认知上看,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3、从基础上看,我所教的班级是经过层层筛选的B班,基础特差,主要表现在数学方面,比如:最简单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搞不清楚,更别说用它来求解物理问题了。4、从非智力因素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欠佳+非常懒惰,5、从智力因素看,B班学生的智力相对A班学生的智力要低一些。 (三)学校现有教学设施分析:1、实验器材陈旧且数量较少;2、多媒体教室能用的只有一间且无黑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势能的概念,记住重力势能的计算式,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会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3)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4)知道参考平面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5)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知道势能也叫位能。 2、能力目标: 通过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建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五)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1、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 2、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变化的绝对性 (七)教学用具 粉笔、直尺

第4章42怎样分解力说课稿-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中物理必修一

怎样分解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怎样分解力》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本章第一节《怎样求合力》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节教材分为两段话和一个案例分析,有两大特点:(1)重视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以教材图4-16所示的小实验模拟钢索的牵拉作用,由于利用学生身边随手可得的工具,人人可以动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悬挂物体竖直向下的重力所形成的两个作用效果。换个角度,斜向的细线的拉力产生了竖直向上与水平方向的作用,与斜拉桥钢索拉力的作用相对应。(2)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教材引入了“哪种分解较为合理”的案例,这是学生在进行力的分解时常易出现的问题。教材通过透彻的说理,从物体除了存在推拉挤压外,还存在相对运动趋势的情况全面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对力的分解遵循的原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有较深入的了解。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并计算。 (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参与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的活动,体会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必修2《圆周运动》说课稿

圆周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圆周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 法、教学过程、课外探究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 2 必修课程第五章第五节。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要向学生
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b5E2RGbCAP 2、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以及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p1EanqFDPw
(2)难点: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
的关系 DXDiTa9E3d (2)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 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RTCrpUDGiT (3)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 复杂性,多面性。5PCzVD7HxA 二、 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
xHAQX74J0X
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圆周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jLBHrnAILg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
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LDAYtRyKfE 1、、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 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Zzz6ZB2Ltk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圆周运动。自行车车轮上的点哪些运动的快一些? 2、新课教学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二 7.9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说课稿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为今后学 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 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 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理解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增加实验探究与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因此||,本节选择了一个简单而有效地特例:自由落体运动来进行验证||。在实验中只需测出重物下降的高度和对应的速度||,然后代入相关公式计算就可验证||。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及实验误差的分析||,要求学生不仅从理论上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而且通过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认识||,深化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动能、重力势能等概念以及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定 理、定律;知道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以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以及直尺等实验仪器||。具 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要求、本节

教材注重探究性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协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通过亲身实践体会||,领略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 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过程和亲自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难点:实验误差的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1、类比、迁移法:类比以往学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2、问题驱动法:通过问题形成认知冲突||,思考中提炼方法||,讨论中反思优化||,进而构建新知;再由新的问题驱动下一轮探究||。 学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弹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弹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分析 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2.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 Unit5 阅读课说课稿

Unit5 阅读课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和学情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话题是Music,它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它中心话题是“音乐”和“音乐类型”,单元的各项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着以音乐类型和不同音乐对人的影响展开的。而对于音乐和音乐家,这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切身相关的情节,很容易就会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因此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会较高。在引导学生阅读前,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音乐的英文说法加以熟悉和理解,开阔的学生的视野。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中生思想逐渐成熟,对美的追求和对成功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课堂中除了关注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外,更应该注重其内心的理解和个人对事物的看法。 二、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相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式,特别是关于音乐种类的词汇和表达对音乐感受的词。比如:动词prefer, feel, enjoy, appreciate, find. calm,形容词relaxed, sleepy, cheerful, energetic, lively。能用英语表达建议、偏好和爱好。 (二)情感态度 1.熟悉各种音乐形式,了解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音乐修养 2.从谈论“音乐人的成功”入手使学生了解到做什么事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深化学生的德育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学习策略

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

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 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 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 [编辑推荐]考点内容有什么变化?复习需要注意什么?xx高中频道小编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参考文档】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率》说课稿-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率》说课稿 导语: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在学生已有的 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 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 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率》说课稿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三节功率 一.说教材 《功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 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 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 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 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 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 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 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 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 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 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 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2、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科版高中物理 必修一 1.3.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速度》。围绕本课题,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的基础概念。它即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掌握了两种简单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这就为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对于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理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和方向②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区别与联系。③能够根据V-t图判断物 体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的引导,使学生对速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情感与态度:应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速度与时间 图像。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本节讲的是高一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强的认识,本节将以讲授、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类比等活动主动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引入新课 我将例举出一个刘翔和自行车的实例,让学生来判断二者运动的快慢。 这时学生将陷入迷惑之中,此时我再点出主题:“这样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上我们引入了速度这一个概念。”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进行新课 我将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速度的物理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里可以通过速度的定义来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再对公式进行分析:介绍速度的性质,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速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然后再回过头和学生一起解决老师课前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引入平均速度,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引入的时候可以利用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的例子: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一个速度,可能刚开始跑的快,到最后速度就降下来了。为了大致地描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Δt时间内运动快慢的速度。同时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平均速度时的注意事项,必须指明是计算的那一

15加速度说课稿-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学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运动的描述而展开。而加速度无疑这这个章节最难且重要的一节课,因为无论是下一章学习匀变速运动,还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及曲线运动都要用到加速度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贯穿高中物理教学始终的物理概念非常的重要。 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赵凯华教授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中指出:“这是人类认识历史上最难建立的概念之一,也是每个初学物理的人最不容易真正掌握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尽量用足够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如:快慢,位移等概念帮助我们为学生建立加速度的概念。当然既便如此也是有很多的困难,所以只能由浅入深比如: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循序渐进的理解,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以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水平。 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理解并会用速度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 通过学习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速度变化率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由速度的概念到加速度的概念,是深入研究机械运动的思维上的更精确的深化;由平均加速度到瞬时加速度概念,同样用了极限的思维方法;速度图线是利用数学方法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速度的概念的引入,不仅仅是为了在物理理论上更精确地描述机械运动的需要,在具体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是极为有用的概念。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

说课稿 人教版 物理 高中 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五章《曲线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本节课之前,介绍了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后面学习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评价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内容以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了解了物体运动的条件,又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知道圆周运动的条件与规律,另外又学习了开普勒三定律,知道了行星的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成正比及行星运动的规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说课稿

《速度变化快慢得描述──加速度》说课 在本节课得教学过程中,我将贯彻新课标得基本理念,努力做到注重全体学生得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得多样化与转变,使学生通过本节课得学习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说 课得内容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得地位 加速度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得《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也就是本章最后一节。就是运动与动力学中一个重要得物理概念与物理量,就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基础上一个较大得知识跨度,其在下一节讲得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得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牛顿运动定律中,就是联系力与运动关系得桥梁与纽带。后来得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与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同时,它又就是一个较抽象得物理概念。 在前面四节得内容学生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得知识,理解了速度 得概念,并认识了速度-时间图象,能判断物体速度起来越大或速度越来越慢情况下得速度图像。这为过渡到本节得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物体运动学中运动得描述占据重要得地位,以及为今后得学习打下必要得基础。 2、教材特点 教材用去繁就简得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列举小型轿车

与旅客列车起步后得运动过程,让学生思考它们速度变化得快慢,以 增强学生得感性认识。从而仿照平均速度得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这样就能顺应学生得理解水平,又在此概念上留有较大得拓 展空间,待学生日后深化。之后教材展示飞机起飞、迫击炮发射等具体得事例,要求学生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与“速度变化快慢”含义得不同。同时,通过旁批提醒学生注意“物体运动得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快慢”得不同。然后借用速度图示法,分析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得关系。 用v—t图像描述运动物体得速度变化,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速度得变化规律。学生通过教材设置得“思考与讨论”与“科学漫步”栏目得内容,在图像中认识变化率,可以加深对加速度得认识。 3、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得理解、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得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得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为目得。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制定了本节课得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速度就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得物理量;了解加速度得定义式与单位;了解加速度得矢量性,会根据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得关系判断运动性质;理解加速度得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三者得关系,能在生活中准确得使用加速度得概念。 (2)过程与方法:在建立平均速度得基础上,参照平均速度得引入方法,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