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都江堰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免费下载优秀版)

都江堰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免费下载优秀版)

都江堰【学习目标】.品味余秋雨散文独特的艺术特色.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体会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反思精神【学习重点】分析课文的对比手法【学习难点】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知识链接】.作者简介余秋雨(—)浙江余姚人。

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

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

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写作背景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岷江干流上,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率领当地百姓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直到现在它还造福人民,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余秋雨在四川青城山时不期然与都江堰相遇,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篇名文。

【课堂学习】自主预习.字音识记颓壁残垣.()惊悸.()庇.护()修缮.()卑处一隅.()强悍.()铁戟.()遴.选()怦.然心动()韬.略()诘.问()傩.戏()衮衮..诸公().辨形组词堰()拙())掬()揠()绌())鞠()偃()咄().词语解释冰清玉洁:修缮:膜拜:焕然:众目睽睽:.近义辨析()浸润·滋润浸润:①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液体能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②(液体)渐渐渗入。

滋润:①饱含水分,不干枯;②增加水分,不使干枯。

例句:①都江堰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节节延伸。

②附近的湖水着牧场的青草。

()焕然·涣然焕然:形容有光彩。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都江堰》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都江堰》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编号RJB-XSW-02 课题《都江堰》集体备课时间 2011-3-21
参备人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主备
编制人
质检人
审核人
编制
时间2011-3-12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重点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句,学习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诵读感知,探究点拨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导学过程学生笔记
一、课前积累
作者、作品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作品包括:《千年庭院》、《小人》、《抱愧山西》、《一个王朝的背影》、《可怜的正本》、《苏东坡突围》、《这里真安静》、《夜航船》、《书海茫茫》、《莫高窟》、《遥远的绝响》、《狼山脚下》、《寂寞天柱山》、《洞庭一角》、《江南小镇》、《柳侯祠》、《流放者的土地》、《西湖梦》、《庙宇》、《十万进士》、《酒公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等。

每部作品的问世,都能在文坛及读者中间产生热烈的反映。

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有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

【教育学习文章】都江堰导学案

【教育学习文章】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都江堰》导学案学习目标一、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二、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三、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四、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都江堰及李冰其人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发源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都江堰导学案,初步感知,1.文本的三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共10篇)

都江堰导学案,初步感知,1.文本的三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共10篇)

都江堰导学案,初步感知,1.文本的三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共10篇)篇一:《都江堰》导学案及答案《都江堰》导学案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邈远(miǎo)遴选(líng)浚理(jùn)颓壁残垣(yuán).... B.长锸(chā)圭臬(nia )诘问(jí)怦然心动(p?ng).... C.修缮(shàn)震颤(chàn)汩汩(gǔ)蔼然含笑(ǎi ).... D.喧嚣(xiāo)濡养(rú)坍塌(dān)衮衮诸公(gǔn).... 2.填空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散文,有散文集、等。

3.作者一开始就说“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观点新锐。

试从全文找出依据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4.这篇游记散文最主要描写的景物是析其表达效果。

5.文章的标题是《都江堰》,作者却用很大篇幅来写李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文情怀?1《都江堰》参考答案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B)A.邈远(miǎo)遴选(líng)浚理(jùn)颓壁残垣(yuán).... B.长锸(chā)圭臬(nia )诘问(jí)怦然心动(p?ng).... C.修缮(shàn)震颤(chàn)汩汩(gǔ)蔼然含笑(ǎi ).... D.喧嚣(xiāo)濡养(rú)坍塌(dān)衮衮诸公(gǔn).... 2、填空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散文,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3、作者一开始就说“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观点新锐。

试从全文找出依据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永久的灌溉了中华民族;4、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写都江堰的水,试列举两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都江堰导的学案

都江堰导的学案

都江堰导授课方案《都江堰》导授课方案学习目标一、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掌握文本结构。

二、理解文本经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三、学习文中比较手法的应用。

四、品味作品中拥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学习重点、难点. . 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议论,领悟文中深邃的文化意蕴。

.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学习时数 2 课时学习过程一、认识都江堰及李冰其人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今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出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到此刻为止,年代最久、唯一保留、以无坝引水为特色的弘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到此刻依旧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发源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跑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流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截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除掉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出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能够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探,信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不能够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其他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诚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经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教学目标: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创造。

课型:新授教学方法:1.通过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采用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导入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

浙江余姚人。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曾分别获得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率先在国内以专著对世界上14个国家戏剧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平行比较研究,又率先系统地以观众心理学研究了戏剧的审美生命,以文化人类学研究了中国戏剧文化。

主编有《外国现代艺术大辞典》。

1987年由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

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背景回放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留存的罪古老的生态水利工程。

它以无坝饮水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跳进,根据江河出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分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

建造十分巧妙。

它所运用的水利工程学,成为人类历史上水利工程的创举,至今还使人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独具匠心,因此也吸引了许许多多后人的驻足观赏,使人不得不钦佩人类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科学家的聪明和智慧。

《都江堰》导学案优秀

《都江堰》导学案优秀
[课外拓展]
感悟李冰的精魂,写一写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后训练案】
【自查反馈.针对训练】
1、下列字形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颓壁残垣卑处一禺惊悸庇护修缮
C众目睽睽汩汩清流辩论履历屏嶂
B怦然心动雍容大度韬略傩戏遴选
D涣然冰释精神焕发简朴震憾诘问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店面经过装饰,一新。
★探究三:研读第三部分,体会重点句的涵义。
1、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江边——。
2、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3、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课堂练笔]
假如李冰当选感动中国十大历史人物之一,为其写一段颁奖词,来表达对李冰的敬仰(围绕李冰的伟大功绩、李冰的精魂来组织语言,要求语言凝练、文笔优美、重点突出、意义深刻)。
李冰,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二)基础知识积累
1、扫除字词障碍
(1)正字音,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傩戏()邈远()颓壁残垣()
(2)在之下,魔术师刘谦毫无破绽地完成一套高难度的魔术。
(3)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徒的。
A涣然大庭广众圣地C焕然众目睽睽圣地
B涣然众目睽睽胜地D焕然大庭广众胜地
[课外链接]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语文4.8《都江堰》学案(2)(鲁人版必修3)

语文4.8《都江堰》学案(2)(鲁人版必修3)

《都江堰》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2、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教学重点】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教学难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知识链接】1、名人零距离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

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

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都江堰简介及李冰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

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早已闻名中外。

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

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

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

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

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

3、名家点评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都江堰[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并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哲理2、理解并学会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3、体悟行文中流露的人文精神[学习重点]理解并学会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体悟行文中流露的人文精神一、了解作者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等。

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壁残垣.遴.选长锸.濡.养邈.远庇.护衮.衮钹磬..傩.戏..圭臬三、文章分为四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问题探究1、文章的题目是《都江堰》,那么文章是如何写都江堰?文中哪一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它的高度赞颂?问题探究2、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与都江堰作比较?问题探究3、作者从若干方面来比较长城和都江堰,哪个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为什么?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用都江堰来与长城作比较,高度颂扬都江堰,是不是贬低了长城?问题探究4、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高度颂扬都江堰,文章仅仅是在颂扬都江堰吗?问题探究5、文章又是如何高度颂扬李冰父子的?问题探究6、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园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都江堰这一跨越前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完成《新新学案》练习题。

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三 都江堰 学案

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三 都江堰 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3、体会文中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法指导】1、重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价,概括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方法:朗读法、评点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三部分内容(拟小标题)。

5.我的问题:【自研自悟】活动一: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班内展示【自学自测】的5个问题活动二: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思考:采用了什么手法?哪个方面最重要最根本,为什么?活动三:作者怎样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自练自提】参照示例,自拟话题,写一组句子。

话题:长城与都江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偶,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话题:编制:周荣荣审核:张华君审批: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使用时间:2016-4-6第二课时【学习目标】4、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5、品味文本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自学自测】找出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赏析。

例句: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赏析:例句: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赏析:赏析:赏析:【自研自悟】活动一:李冰的“精魂”体现在哪里?活动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自练自提】1、完成课时作业(十二):3、4、7、8、9、102、将优美语句积累到摘抄本上。

【我的收获】。

都江堰 预习导学案

都江堰  预习导学案

都江堰预习导学案桓台二中李洪帅预习准备1、查阅余秋雨其人其文和都江堰相关资料。

2、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选择勾画出自己欣赏的精彩片段并记诵下来。

一、听录音20分钟。

要求1、边听边在文章中选择勾画自己感觉最精彩、最有感触、最美的句子,说说哪些地方震撼了自己?2、咬文嚼字(1)正字音颓壁残垣惊悸庇护修缮卑处一隅魅力强悍铁戟遴选韬略怦然心动诘问傩戏衮衮诸公众目睽睽(2)释字义圭臬:涣然:惊悸:邈远:废弛:驯顺:浚理:长锸:韬略:华章:二、课堂导学1、初步感知: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作者对都江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全文一共四部分,给每一段都加上个小标题,试一试!)2、触摸语言:读出你觉得最美的几句。

说说美在什么地方。

(尝试语言变体,讨论这样可以么?找找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语句。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3、体悟感情:诵读你喜欢的几段。

尝试着从我们选择的我们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背一下。

4、深入思考:学习仿写最美的语言。

(1)、不期留名的李冰为何会流芳千古?(李冰是个怎样的人?他有哪种特质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你的心,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2)、仿写训练最美的语言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那么,仿照下面语段,从(屈原鲁迅李白康德荷尔德林)选一个人物,写一段话,要求表达恰当,贴切。

有了一个李冰有了一个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三、课后巩固(选做一个)1、再次感触,揣摩语言。

《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都江堰》原创导学案

《都江堰》原创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散文新课标解读】1.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1世纪教育【学习目标】:能找出文章中的对比手法,感悟出都江堰伟大的文化精髓。

【学习重点】:能分析出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学习过程】【课前导学】一、名人零距离:(一)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著有学术专著《中国戏剧史述》、《戏剧理论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1·cn·jy·com(二)文化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关注现实的重要方式。

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三)都江堰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

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

都江堰是战国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的。

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

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

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都江堰》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编号 RJB-XSW-02 课题《都江堰》集体备课时间 2011-3-21参备人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主备编制人质检人审核人编制时间 2011-3-12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重点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句,学习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诵读感知,探究点拨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导学过程学生笔记一、课前积累作者、作品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作品包括:《千年庭院》、《小人》、《抱愧山西》、《一个王朝的背影》、《可怜的正本》、《苏东坡突围》、《这里真安静》、《夜航船》、《书海茫茫》、《莫高窟》、《遥远的绝响》、《狼山脚下》、《寂寞天柱山》、《洞庭一角》、《江南小镇》、《柳侯祠》、《流放者的土地》、《西湖梦》、《庙宇》、《十万进士》、《酒公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等。

每部作品的问世,都能在文坛及读者中间产生热烈的反映。

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有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上林湖;余姚还产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著名历史人物,余秋雨就生长在这养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

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古蜀遗址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的建设,对于解决四川平原地区的灌溉问题,保障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都江堰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一、都江堰的位置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端的崇山峻岭之间,规划建设于都江入峡之间,东靠青城山、西临岷江,是一处地势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

通过运河将岷江水引入平原地区,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

二、都江堰的历史都江堰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合力筑坝引水,历时近10年,经过多次改建和维修,才形成了完整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因其巨大的工程规模和卓越的科学技术,在世界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19年,都江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都江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主要由分水堰、宝瓶口水库、飞沙口、东分水、青城山、外江口等组成。

其中,分水堰是都江堰的核心部分,宝瓶口水库是分水堰的上游储水库,飞沙口是分水堰的另一引水口,东分水则将水引向北部平原地区。

都江堰的设计巧妙、工程浩大,在当时被称为“神奇工程”。

四、都江堰的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

其建设历程中,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和团结合作,同时也传承着蜀文化和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

五、都江堰的旅游价值如今的都江堰,不仅是一处重要的水利工程遗址,更是一处融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到壮丽的水利工程风光,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魅力,还可以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美食。

六、都江堰的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好都江堰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对都江堰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同时,通过开发旅游资源,提升了都江堰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高中语文 都江堰 学案导学 模板 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 都江堰 学案导学 模板 鲁人版必修3

《都江堰》学案学习目标一、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二、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三、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四、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都江堰及李冰其人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发源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关于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2)“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3)“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4)“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4.讨论:1)如何理解“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课堂拓展案】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四、朗读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都江堰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找出描写都江堰壮观水流的语句,分析水流的特点。
先写都江堰所处的环境:
再写都江堰的水声:
然后写都江堰的水态:
都江堰水流的特点:
五、第三部分:阅读第三部分,结合作者的观点,讨论:李冰是怎样的一个人?
1.李冰是。
2.概括李冰的伟大精魂:
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家能否举几个例子?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都江堰》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_1

《都江堰》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_1

《都江堰》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观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同学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提高同学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熟悉,培育同学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3、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

4、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充分调动同学学习乐观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同学有所感悟和思索,达到制造。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前分小组搜集都江堰和李冰的相关资料。

二、走进:(1946-)浙江余姚人。

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果优秀,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果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80年月中期,他开头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三、整体感知:(思索本文在结构方面的特点)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其次部分第三部分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索,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课文分析:1、第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的什么态度?对比角度长城都江堰修建时间宏大占据空间已废弛水流外观文明状况心态文章表现了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索。

通过对两者进行的对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之情和对长城的之意。

2、其次部分,在看都江堰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巡游前:“”;参观后,“”--在不经意间剧烈地感受到都江堰水的,为这里所。

同时透过水的“形”,也窥到了水的“”。

这里的水“精神焕发,”,对这水的“神”无比,这里的水虽然也“咆哮、狂野”,但在都江堰的制约下,显现出一种更为壮美的,都江堰使最强悍的生命,所以说“要看水,万不行忘了都江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正字音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魅力(mâi)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ã)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2)积累词语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长城都江堰;李冰;水利;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

其他问题见教参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概括语句表达的内涵。

①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提示: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休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提示:“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③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提示: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象生动。

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

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参考答案6.第①段,“我”前往都江堰,见“上善若水”字幅,引发我对“上善若水”的思考。

第②段,追溯“上善若水”一词的来源和本意。

第③④⑤⑥段,“我”面对都江堰,从几个角度去思考李冰之“善”。

其中第③段,论说李冰劈山引水修筑都江堰,给人民带来行舟、灌溉之利。

第④段论说李冰的工程不污染环境,不危及生态,造福于人,也造福于其他生命。

第⑤段论说李冰的都江堰工程不仅造福于古代人民,至今仍泽被黎民百姓。

第⑥段总结前三段,点出:李冰之“善”即所谓“上善”。

第⑦段,举黄河、长江、淮河及许多湖泊、近海污染严重的事实,那这些地方与都江堰作对比,说明当今社会亟需李冰似的“上善”。

第⑧段过渡。

第⑨段,指出江堰作之所以泽被古今,除了因为李冰采取了科学的治水方法之外,还因为历代官员也能以人民利益为重,继承并发扬了李冰的“上善”。

末段写自己品味、享受着“上善”。

全文通过对“上善若水”的思考,热情讴歌了那些为人民谋求幸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品格和事迹。

7.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原参考答案)或三个问题体现了作者对横幅“上善若水”内涵的思考,照应了文题,为下文由实到虚、逐层阐述“上善若水”的内涵作铺垫。

(编者提供)8.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原参考答案)或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给人民带来行舟、灌溉之利。

②不污染环境,不危及生态,造福于人,也造福于其他生命。

③不仅造福于古代人民,至今仍泽被黎民百姓。

(编者提供)9. ①采用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善”的思考。

10.①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不与万物竞高下,是为上善。

②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继者可谓上善之人;③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都江堰》导学案【教学目标】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讲解【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预习】1、自读全文2、自己解决本课的生字、生词,写在积累本上。

课上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

【知识链接】一、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著有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多部。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散文,结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读完小学候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雪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是怎么一回事。

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有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上林湖;余姚还产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著名历史人物,余秋雨就生长在这养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

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

三、李冰及其修建的都江堰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海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治导什更县的洛水何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今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等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名家点评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真正被大众认可的作家、学者。

《余秋雨现象批判——也是一种遗憾》预习检测(1)正字音颓.壁残垣.卑处.一隅.怦.然心动衮.衮诸公惊悸.庇.护修缮.魅.力强悍.铁戟.遴.选韬.略诘.问傩.戏长锸.濡.养浚.理圭臬..(2)积累词语众目睽睽:膜拜:圭臬:焕然:涣然:(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都江堰》以人文的角度对比和两个工程。

作者认为都江堰的气势虽然不如长城,却能永续造福无数民众,展现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透露了建造者关心民瘼的智慧与仁慈。

文中并以泼墨般的气势,写活了江水的磅礴壮观,进而推崇()父子兴修()、福荫苍生的不朽德泽,及冰清玉洁的政治风范。

全文借堰写人,深掘历史人物精魂,充满浓厚的人文省思。

答案:长城;李冰;水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打开我们的美术鉴赏这本书,同学们挥发现有关建筑方面的图画,介绍某种建筑队特点和意蕴,这就是建筑文化。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圆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北销毁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课文分析】(一)读课文,思考: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概括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

第、部分写“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部分写“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以“”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绘。

第三段以“”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向“”的转移。

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再读课文,思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