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7e70f33aeaad1f347933f14.png)
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内容第2单元第6课 (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重点难点: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学习过程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劫.难(jié)追溯.(s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列数据)(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ed495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0.png)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992年),著名家、科普作家、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与、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代表作有《新疆域》《基地》等。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2.知识链接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科普”即“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骨骼.()鸟臀.目()俯.冲()岛屿.()深渊.()流逝.()携.带()两栖.()覆.盖()铱.()潮汐.()抵.达()劫.难()排斥.()趋.势()膨胀.()追溯.()衍.射()二氧化硅.()(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②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③像流水一样消逝。
()④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⑤通常指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
文中指海潮。
()⑥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⑦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二、探究案★《恐龙无处不有》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本文说明了什么问题?(2)说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4)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https://img.taocdn.com/s3/m/c4b49f44a32d7375a5178002.png)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想】《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
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初中课内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d57bf1cc7931b764ce1589.png)
【初中课内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 1 、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 、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的着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503ea5c77da26925c5b0b7.png)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2.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3.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攀越山巅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文化积淀作者档案。
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基地》系列和《我,机器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新疆域》是他晚年的著作。
写作背景。
为了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地质学家曾提出许多假说,后来大陆漂移学说被普遍接受。
该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等大陆。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相继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著作《新疆域》,本课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著作。
佳句积累1.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2.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3.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4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2a6c4def80eb6294dd886cbf.png)
。
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两篇对比,发挥它们的综合作用。
运用表格的形式条理清晰明了,便于学生快速抓住要点,通过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鉴别能力,并对本课的两篇短文进行整合与梳理。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出示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作家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讨论:
1.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大陆漂移说,作者是怎样说明的呢?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2.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师指导学生用箭头的方法,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思维推理的过程。
生回答,师板书。教师追问“这篇短文运用什么说明顺序?”生齐答逻辑顺序。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给予解释:从现象—本质,从原因—结果。并同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比较,它们有标志性的词语。而逻辑顺序不然,一定要注意逻辑规律。
写作背景: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f0ac0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d.png)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6b499287c24028905fc392.png)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一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积累常识(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基础梳理”进行学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同时也是著名的门萨学会会员,并且后来担任副会长。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3、自学教材(6分钟)带着学习目标独立认真默读预习课文,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补全词语。
(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臀()褶()皱两栖()追溯()4、理解内容(20分钟)默读课文,对课文形成初步认识和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自学指导:认真、仔细默读课文)(1)《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短文,隐含着一个逻辑推理过程: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
部编八下语文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eaad4e67ec102de3bd8937.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徙,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结论。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开篇提出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引起读者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原因的兴趣,然后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接着从地质学的发现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点拨:回答本题首先一定要读懂括号前语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括号内语句的含义,最后分析其对前面语句起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54434afad6195f312ba6fd.png)
八(下)6《阿西莫夫短文》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自主先学】1.了解作者阿西莫夫是______国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两篇短文均选自《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鸟tún() chán chú()() xié()带潮xī()领yù() yǎn()射二氧化guī()排chì()天衣无缝.()褶皱..()追溯.()劫.难()3.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4)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合作助学】一、《恐龙无处不有》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二、《被压扁的沙子》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三、《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比较)【质疑问学】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下后,交流。
【检测促学】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690edaa76e58fafbb00350.png)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 d 骨g e zh e皱追s u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_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_______天衣无缝:__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4.对于6500 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61de96683d049649b6658ea.png)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作者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养成科学的思考方法。
背景链接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走近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
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扫除两文字词障碍:臀(tún) 骨骼(gé) 漂移(piāo) 流逝(shì) 褶皱(zhě) 携带(xié)两栖(qī) 彗星(huì) 潮汐(xī) 劫难(jié) 致密(zhì) 陨石(yǔn) 追溯(sù) 天衣无缝(fèng)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不可用于形容衣服)导学一、整体感知《恐龙无处不在》,了解板块运动1.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和行文展开的顺序。
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2、3段: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
第4、5段:指出南极的恐龙化石不可能是迁徙的结果。
第6、7段:通过逻辑推理,指出恐龙化石的出现说明了大陆在漂移。
第8--12段:进一步介绍板块理论,说明这一理论解释了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13-15段:再次聚焦远古时期南极的恐龙等生物,确证前文推论的正确性,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部编版语文 (导学案)八年级下学期第2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连篇》
![部编版语文 (导学案)八年级下学期第2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连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e5221689eb172dec63b7a4.png)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养成科学的思考方法。
要点填空知识要点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恐龙无处不有》1.订正字音骨骼.()鸟臀.目()岛屿.链()深渊.()携.带()覆.盖()褶.皱()2.词语释义迹象:覆盖:褶皱:携带:天衣无缝:冰天雪地:不解之谜:《被压扁的沙子》3.订正字音铱.()彗.星()尘埃.()抵.达()劫.难()二氧化硅.()趋.势()膨.胀()追溯.()衍.射()4.词语释义劫难:趋势:致密:膨胀:追溯:《恐龙无处不有》5.《恐龙无处不有》说明的内容是什么?6.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7.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结构文章的?《被压扁的沙子》8.通读《被压扁的沙子》,思考问题: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9.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恐龙无处不有⎩⎪⎨⎪⎧⎭⎪⎬⎪⎫科学发现: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生物学产生疑问: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地质学研究价值:证明了地壳运动理论联系紧密相互启发 被压扁的沙子⎩⎪⎨⎪⎧⎭⎪⎬⎪⎫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分析问题⎩⎪⎨⎪⎧ 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麦克霍恩研究证明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 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思维严谨结论求实《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教学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bba9031f61fb7360a4c6547.png)
自主学习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
预习检测:
1、 骸 骼 褶 溯ji e ch cnyinxi e
2、 劫难:灾难。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大衣无缝:神话传说,
仙女穿的大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致密:细致精密。
3、美科学幻想
整体感知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
“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 ?”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
)& ()石 携()
追溯
致密: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 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自主学习
1.“恐龙确实遍布丁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4.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丁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 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 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部编版8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部编版8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ab1ddc0975f46527d3e16a.png)
部编版8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导入课文】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
一、预习检测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天衣无缝:致密:二、整体阅读: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三、自主学习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四、合作探究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b212e1eefdc8d377ee326e.png)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
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开始创作,在1941年的《理智》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其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写作背景本课两文皆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读准字音遗骸.(hái)褶.皱(zhě)劫.难(jié)追溯.(sù)两栖.(qī)鸟臀.目(tún)骨骼.(ɡé)衍.射(yǎn)潮汐.(xī)硅.(ɡuī)携.带(xié)铱.(yī)辨清字形慧(huì)智慧熔(rónɡ)熔化彗(huì)彗星溶(rónɡ)溶解理解词语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a4563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d.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了解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3. 掌握文言文表达方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 掌握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能够理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内容;3. 能够运用文言文表达方法,掌握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1. 阅读理解法:仔细阅读短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词表达;2. 归纳总结法:通过阅读,归纳出阿西莫夫的创作特点;3. 写作练习法:通过模仿阿西莫夫的文风,练习文言文表达。
【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阿西莫夫的作品,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他的作品主题是什么?请简单回答。
二、预习导航1. 阅读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 预习课文,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三、阅读解析1. 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阿西莫夫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科幻作家,被公认为是科幻小说的三大巨匠之一。
他擅长上世纪40-50年代的科幻小说,被誉为“机器人三定律”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阿西莫夫有许多著名作品,比如《机器人系列》、《太空漫游系列》等,他的作品以逻辑严密和科学性强而著称。
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理解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黄金时刻》和《翼上之城》都是科幻小说,反映了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
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阿西莫夫对自然科学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的独到见解。
四、深入学习1. 阅读文言文《黄金时刻》,理解短文内容,归纳出阿西莫夫独特的文风和表达方式。
黄金时刻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黄金时刻来临时,并不以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高低为因素。
事实上,地位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时国家全体人民的努力,必定会顺利行之。
因此,一个黄金时期开始时,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人民脱离先前的烦扰,犹如一只恩公致意的公鸡,睁开了羽毛,伸展着脖子,准备迎接第一缕阳光,充当这个黄金时期的标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ceb53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a.png)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时下的文化语境和名人文学,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提高对英语的使用和理解能力。
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Robots and Computers》和《The Future》。
本文将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分析,希望对同学们的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一、《Robots and Computers》阿西莫夫的这篇短文写的是自己对机器人和计算机的一些看法。
他认为,机器人和计算机是相互依存的,有了机器人才能有计算机,有了计算机才能有机器人。
同时,阿西莫夫也在文章中指出了机器人和计算机的缺陷,如机器人容易被人员误操作,导致事故等问题,计算机也有被入侵和病毒攻击等安全问题。
阿西莫夫认为,要保证机器人和计算机的可靠性,必须在其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考虑全面,精细化,并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
接下来,我们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背景。
1. 关于机器人和计算机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也代表了现代科技的一种趋势。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2. 阿西莫夫在文章中的思考方式,也体现了现代科技在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技术安全和人的因素,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二、《The Future》阿西莫夫在这篇短文中,向读者展示了他的未来世界的构想。
他认为,在未来的世界中,人类文明将变得更加繁荣和先进,科技发展会持续高速增长,人类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科技。
但是,与此同时,阿西莫夫也提到了人类面临的一些挑战与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以及人类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阿西莫夫呼吁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到未来的建设中,以便更好地应对将出现的人类挑战。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8893a519e8b8f67c1cb959.png)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掌握并学会运用“潮汐、褶皱、劫难、追溯、天衣无缝”等词。
2.理解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
3.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积累本课生字词,理解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18岁时,就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他一生著述近500本,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自由朗读两篇短文3遍,勾画出不会读或难理解的语句。
2.给下列字词注音。
骨骼()漂移()流逝()褶皱()携带()两栖()彗星()潮汐()劫难()致密()追溯()陨石()膨胀()衍射()天衣无缝()不解之谜()【答案】gǔgépiāo yíliúshìzhězhòu xiédàiliǎng qīhuì xīng cháo xījiénàn zhìmìzhuīsùyǔn shípéng zhàng yǎn shètiān yīwúfèng bùjiězhīmí3.按要求填上词语或解释。
⑴__________:课文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⑵__________:细而密;细致精密。
⑶__________: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⑷__________: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掌握并学会运用“潮汐、褶皱、劫难、追溯、天衣无缝”等词。
2.理解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
3.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积累本课生字词,理解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18岁时,就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他一生著述近500本,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自由朗读两篇短文3遍,勾画出不会读或难理解的语句。
2.给下列字词注音。
骨骼()漂移()流逝()褶皱()携带()两栖()彗星()潮汐()劫难()致密()追溯()陨石()膨胀()衍射()天衣无缝()不解之谜()【答案】gǔgépiāo yíliúshìzhězhòu xiédàiliǎng qīhuì xīng cháo xījiénàn zhìmìzhuīsùyǔn shípéng zhàng yǎn shètiān yīwúfèng bùjiězhīmí3.按要求填上词语或解释。
⑴__________:课文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⑵__________:细而密;细致精密。
⑶__________: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⑷__________: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⑸__________:灾难;灾祸。
⑹__________: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长。
【答案】⑴褶皱;⑵致密;⑶追溯;⑷天衣无缝;⑸劫难;⑹膨胀4.整体感知⑴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恐龙无处不有》根据在___________发现___________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___理论。
②《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提到,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说法,一种是__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 _。
在这两种原因中,作者更倾向于___________。
【答案】①南极恐龙化石板块构造;②撞击说火山说撞击说;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任务一: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回答下面问题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________ (“是”或“不是”)。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
【答案】不是板块构造理论2.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用原文句子回答)?【答案】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3.本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作者是怎样由南极的恐龙化石一步步引向“板块构造”理论的?讨论探究他的行文思路以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答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4.本文涉及哪两个学科?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原文句子回答)?【答案】生物学、地理学;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任务二: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回答下面问题5.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答案】恐龙灭绝的原因6.本文的标题是《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 ________,短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
【答案】斯石英7.斯石英有怎样的性质?【答案】(1)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2)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
8.斯石英的这些性质与造成恐龙灭绝的的撞击说、火山说有什么关系?【答案】斯石英的这些特性肯定了它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而在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发现了斯石英,该地区的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所以,斯石英的特性排除了恐龙灭绝是出于“火山说”,为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根据。
9.《被压扁的沙子》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逻辑顺序(由果到因)10.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⑴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⑵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⑶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⑷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⑸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答案】⑴举例子;⑵打比方;⑶列数字;⑷作比较;⑸作诠释;11.结合课文“思考探究”第三题,品味本文的说明语言。
【答案】略三、归纳总结,巩固提高㈠主旨探究课文所选两篇短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㈡达标测评1.拼一拼,写一写。
⑴是大陆在piāo yí()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⑵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jiénàn()”。
⑶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zhìmì()。
⑷岩层的年龄为6 500万年,因此可以zhuīsù()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⑸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tiān yīwúf èng()。
⑹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zhězhòu()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⑺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cháo xī()大浪。
【答案】⑴漂移⑵劫难⑶致密⑷追溯⑸天衣无缝⑹褶皱⑺潮汐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最完美无缺的阴谋,最天衣无缝的计划,最终都有图穷匕见的一天。
差别只在于,图是遂自己意愿慢慢打开的,还是被他人强行过早揭开的!B.我们学生围在张老师的身边,让他在60岁大寿时享受着天伦之乐。
C.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
D.《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
【答案】B 用错对象。
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泛指家庭的乐趣。
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彩棉内衣,图案精美,做工精巧,针脚细密,天衣无缝,穿在身上舒服极了。
B.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
所以,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C.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尚雕琢,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D.人生的海上变幻莫测,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却波浪翻天,我们只有勇敢地披荆斩棘,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航道”!【答案】C 【解析】 A项“天衣无缝”用于事情处理或话说得周密,无破绽,不能用于具体的衣服做工;B“言不由衷”指说话无诚挚之意,不用于形容表达能力;D项“披荆斩棘”意思是砍伐荆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与“海上”的语境不符,应用“乘风破浪”)3.下列加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蓝天,白云,远山的淡紫色的影子,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
D.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看完令人获益匪浅。
【答案】C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对象用错。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________。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答案】C 【解析】A项,结构混乱,应在“是建院90年来”前面加上“这一年”。
B项,成分残缺,应去掉“使得”一词。
D项,搭配不当,“录取”“名额”不能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