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共5篇)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共5篇)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共5篇)第一篇: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

(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递减状态,EC是甲国的资本边际产值,OF是乙 国的资本边际产值。资本价格等于资本边际产值。
二、新古典理论
评价:

1、新古典理论引入了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概念,
认为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差异才是决定资本国
际流动的因素,较好地解释了资本流动多发生
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现象。

2、古典理论只从流通领域考察资本的国际
流动,而新古典理论则从资本的流通对生 产领域的影响来考察资本的国际流动,这 是新古典理论的一个进步。
相同收益的资产或有价证券的价格就会发生变化。 利率高的国家,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低,而利 率低的国家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高。这样就会 发生从利率高的国家向利率低的国家进行投资。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理论公式:C=I/R

C是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 I是该项资产和有价证券的常年收益,即年均收益;



第一节 早期国际投资理论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二、新古典理论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时间:产生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发展前

理论的核心: 各国存在的利率差别是国际资本流 动的主要原因。

理论的主要内容: 假定存在A,B二国,资本在两国间可以自由流动。
如果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别,那么两国的能够带来

3、虽然假设条件,较之现实生活要简单得
多,但是,这个模型的理念是值得称道的, 即国际投资能够同时增加资本输入国和输 出国的收益,从而增加全世界的经济收益。
第二节、西方主流国际投资理论


(一) 垄断优势论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 内部化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 理论
(一)理论的产生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要 素或生产环境差别,对国际直接投资起因作出解释。 1977年 《对外直接投资》,从国际分工原理出发,系统阐述该理论。 1881年 第五次再版的《对外贸易论》进一步补充发展。 1982年《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边际产业:投资国处于劣势的产业 研究对象:日本的跨国公司(大公司、中小公司) 基本观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 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 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验证 1、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贸易,而是互补贸易、创造和扩 大贸易的。 2、“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称为“边际性生产”。 (1)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日本劳动密集的产业已经趋于比较劣势, 变成边际性产业; (2)同是劳动密集的产业,可能大企业保持比较优势,而中小企业 趋于比较劣势,变成边际性产业; (3)同一企业中,可能装配或生产某种特定部件的劳动密集型的生 产过程变成了“边际性部门”,要先从这种部门向外投资。 3、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采用先找出本国两种商 品的成本比率,用来和外国的同种比率相比较这样一个“比较之 比较的公式”。
(三)内部化理论
1、理论的产生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巴克利、卡森、拉格曼等提出了内部 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 巴克利和卡森合著《跨国公司的未来》, 拉格曼1981年出版《跨国公司的内幕》。 2、主要内容 (1)前提条件 承认市场的不完全,其原因归结为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从中间 产品的性质与市场机制的矛盾角度来论述内部化的必然性,内部化 的目标就是消除外部市场的不完全。 中间产品不仅包括半加工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更主要的是指专利、 中间产品 专有技术、商标、商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早期国际投资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

他认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国家间的利息率的差别。

纳克斯把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来研究,而没有明确提出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但其分析的实际对象是国际直接投资。

2、麦克道格尔和肯普根据资本收益率差别引起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及其福利效果。

该理论将国际投资按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框架一般化,没有明确区分间接投资还是直接投资。

二、西方海外直接投资的主流优势理论以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采用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厂商垄断优势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

●海默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摆脱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思想束缚,为后来者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因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案例分析——电信业的垄断优势2、内部化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第2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2章-国际投资理论
38
E(r)
I3
I2 I1
代表偏好增加 的方向
o(r)
0 图2-7 无差异曲线
39
I3 I2 I1 E(r)
O2 O
O1 0
图2-8 最优证券组合
A 阴影-可行集 O2OO1-有 效边界 I1、I2、I3-无 差异曲线 O点-最优证券 组合点 O(r)
40
三、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威廉.夏普, CAPM模型) (一)理论假设前提条件: (二)主要内容: 1.资本市场线 (CML) 2.证券市场线(SML)
36
E(r)
rA
r
B
(rc)r
E
AG B
纵轴-证券组合预 期收益
横轴-证券组合标 准差
E
阴影-可行集
FEAG-有效边界
C
F 0
图2-6 可行集与有效边界
O(r)
37
(二)投资组合:同时把资金投放于多个投资项目 证券组合:当多个投资组合项目为有价证券
时的投资组合。 在由两种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中:
组合的期望收益为各项投资期望收益的加权平均值 rP = PA rA + PB rB 组合的风险 P =(PA2 A2 +PB2B2 +2PAPB A,B A B〕1/2 A,B:A投资与B投资的相关系数
➢ 理论基础: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即新产品从产生到退出 市场经历四个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1
销售额 (Q)
成熟期 增长期
导入期
0
衰退期
时间(t)
图2-1 产品生命周期
12
➢ 理论核心观点: ➢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更迭的必然
结果。 ➢ 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第一类是新产品的创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评价 动态的角度,分析说明了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经
营。主要贡献:区位因素在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1)很多产品不一定走“三段模式”; (2)该理论强调母国垄断优势削弱以至丧失的 情况。(3)很难确定时间段。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四)
边际产业理论(Marginal Industry Theory)
促进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是信 息技术的进步。-中小企业具有灵活性和活力。
国家支持理论 很多国家促进中小企业颁布相关的促进法案国际投间接投资理论
国际间接投资是以国际债券、股票等国际证 券为投资标的而进行的一种国际投资行为。
证券组合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投资行为金融理论
1977年,日本的小岛清(Kyoshi Kojima)在“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的。 他在发展了贸易互补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并根据 对日本和美国的跨国公司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实现与贸易互补的对外 直接投资。--“边际产业扩张论”。
“边际产业”—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也就是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 优势的产业。
• 一国应对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行专业化,出口该产品;对具有劣势的产 业(企业或部门)则应适当收缩,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转移到国外,再从东 道国进口所需产品以满足本国需求。这样做可以为本国和东道国双方产生比较优 势,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
垄断优势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经济因素,而完全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 更没有注意到国际分工的原则。
b*
c*
M
I
XY Z
推论1:可以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从统一到比较成本论上来。 推论2: 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对外贸易,而是补足、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详见图) 推论3: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 推论4:对外直接投资中,应该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从而使双方产生更 大的比较优势,创造更高的利润。 * 评价 从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提高国际直接投资效益的问题。 不需要拥有垄断市场,因而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国际投资,具有比较优势或 寻求比较优势的企业都可以进行国际投资活动。 这理论仅符合日本早期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无法解释:(1)80年代后日本向 欧美大量投资的实践。(2)发展中国家只能在发达国家后面调整产业结构。(3)第三产 业向外投资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国投际投资资的学现国际象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理论知识(PPT 70页)

国际投资理论知识(PPT 70页)

第一节 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
(一)理论产生背景
• 1960年海默(Stephen H..Hymer)提出。《民族厂商的国 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提出垄断优 势来解释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传统理论提出 了挑战。
三、20世纪90年代国际投资理论
• 采用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即 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 及厂商垄断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发展 出了对直接投资的各种不同的解释 。
主要理论
第一节 西方主流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 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
• 认为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其他的许多国际资 本流动理论,不能从总体上解释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转换等动态性特征。
“特有优势”变动:
• 继承垄断优势中的“特有优势”分析,同时结合 产品生命周期的兴衰循环过程,分析“特有优 势”的分散、转移,在产品周期不同阶段厂商 FDI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过程。
3.市场内部化的动机
• 该理论不是强调跨国公司所特有的知识 产权优势本身,而是强调企业通过内部 组织体系以较低的成本在内部转移的能 力,并把这种能力当做企业发生对外直 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 跨国公司实行市场内部化的动机是由知 识产品的特殊性质和知识产品的市场结 构,以及知识产品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 垄断优势是“独占性的生产优势”,或厂商特有的优 势。这种优势有:
(1)技术优势。 (2)先进的管理经验。 (3)雄厚的资金实力。 (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 (5)规模经济优势 (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跨国公司实行市场内部化也需要支付成本, 具体包括:
资源成本 通信联络成本 国家风险成本 管理成本
只有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外部市场交易 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 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
评价
标志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要转折; 探讨的是中间产品市场,而非最终产品市场; 探讨的市场上扩大FDI的动机,而非如何利用外
阅读材料——约翰·邓宁简介
邓宁教授是瑞典的阿普萨拉大学、马德里自主大学和安特卫 普大学的荣誉博士,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荣誉教授。 曾任国际贸易与金融协会主席和国际经营学会主席。由彼 德.巴克利和马克·卡森编辑的纪念邓宁教授的文集于1992 年出版。由彼德.格雷编辑的收录了邓宁教授在罗杰斯大学 成果的第二本纪念文集于2003年出版,同年还出版了由约 翰·坎特威尔和拉吉尼什·纳鲁拉编辑的《国际经营与折衷理 论》,以纪念他对国际经营研究的理论贡献。2002年,邓
(2)决定市场内部化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产业因素(Industry-Specific Factor)主要是指产品性质、外部市场 结构以及规模经济; 2)国家因素(Country-Specific Factor)包括东道国政府政治、法律、 经济等方面政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3)地区因素(Region-Specific Factor)包括地理位置、文化差别以及社 会心理等引起的交易成本; 4)企业因素(Firm-Specific Factor)主要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协调功能 、管理能力等因素对市场交易的影响。 2)+ 3)= 投资的地理分布 1)+ 4)= 投资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内部化行为的关键因素
本章主要内容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资产选择理论

2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2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根据凯夫斯的分类,这些静态优势要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知识资产优势
(1) 技术优势。
(2) 资金优势。
(3) 组织管理优势。
(4) 原材料优势。
2.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理论贡献
1.理论贡献
(1)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 (2)提出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 (3)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4)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为其
(4)垄断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物质生产部门跨国投资的地理布局。
(二)内部化理论
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论文中提出了内部化 理论的雏形,后称为“科斯定理”,主要研究了交易 成本,他将市场成本分为四类:
➢ 寻找和确定合适的贸易价格的活动成本; ➢ 确定合同签约人责任的成本; ➢ 接受这种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 ➢ 对从事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
1.不完全竞争导致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导致国际直接投资。
市场不完全竞争表现为四个方面: (1) 商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2)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3) 规模经济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 (4) 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
2.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垄断优势理论的优势要素分析
纳克斯的理论
基本观点 – 资本跨国流动最直接的动机是利润,而且是产业资本 的利润 – 引起跨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资本
局限性 – 只解释为通过借贷而进行跨国资本流动 – 没有把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区分开来
在纳克斯之后,麦克道格尔和肯普采用几何图,根据资本 收益率差别引起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来解释国际直接投 资的发生及其福利效果,是资本流动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 论。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基本假设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 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 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 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 ●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 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创新阶段
(New Product Stage) 产品成熟阶段 (Mature Product Stage) 产品标准化阶段 (Standardized Product St 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
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 择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 间因素 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 区位的选择 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 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 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
(六)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
• 与其它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 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同时,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 理论。
• 未考虑非生产要素的影响,只考虑自 身成本与利润之间关系 • 忽略了外部不完全市场对投资的积极 作用
第三节 考虑区位因素的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
• 一、国际产品周期理 论 •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15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评价
贡献:能够揭示发达国家在国外的横向投资和纵向投资。 局限性:从社会福利和人类公平交易、平均分配收入的 原则来讲,垄断是不合理的。因为垄断只对社会某一部 分人带来好处,不一定对整个社会有益。 “世界经济将变得越来越像美国经济,即大公司遍布整 个大陆,渗透几乎每个角落”
→中间产品的概念 →时间长、费用高 →谁拥有=垄断优势 →争夺的焦点 →外部市场交易 (唯一:定价高;保密:效用在使用后获知) →难以定价 →跨国公司内部交易
22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2)决定市场内部化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产业因素。 2)国家因素。 3)地区因素。 4)企业因素。
2)+ 3)= 投资的地理分布 1)+ 4)= 投资的前提条件
理论的应用
(1)英国皇室 (2)美国大公司的规定
10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思考
1.如果有两家公司一家生产雨伞,一家生产冰激淋, 该如何选择? 2.按照马科维兹 的观点,是不是应该购买所有的股 票,如果不是应该购买多少种股票呢?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风险
100%
60%
45% 35%
◦ 邓宁其人。
25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约翰·哈里·邓宁简介
约翰·哈里·邓宁(John Harry Dunning, 1927–2009),国际投资领域经济学家,英国 人。1927年出生于英国贝德福德郡的三迪的一 个信仰浸礼会的家庭 。他毕业于伦敦大学学 院,1964年任雷丁大学经济学教授,从而在国 际投资理论上以他为中心出现了雷丁学派,邓 宁在FDI领域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在1977 年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 理论来源:Penrose发表于1956年的《对外投 资与厂商增长》的论文。
➢ 假设前提: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前提下, 经理控制的企业有追求企业规模增长最大化的 内在动因。
➢ 核心观点:对外直接投资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 化的自然结果。增长最大化厂商的对外扩张一 般要经历出口、许可生产、跨国企业三个阶段。 这既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又是 增长最大化厂商对外投资的战略体现。
➢ 核心观点
•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更迭的 必然结果。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第一 类是新产品的创新国,通常指发达国家,如美国; 第二类是较发达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等工业化 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该理论认为新产品依 次经历导入、增长、成熟和衰退四阶段,其生产将 依次在上述三类国家之间转移。因此,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理论。
➢ 老化的寡占阶段:跨国公司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垄断 优势已经消失。由于大量的竞争者的进入,竞争十分 激烈,一些厂家退出该领域。这一阶段,跨国公司进 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
27
理论评价
➢积极方面
• 该理论适应于当时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资的动机和区位选择;
• 该理论既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可 以称着国际贸易理论;
24
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转移
工业领先国
其他工业国
发展中国家


净 出
长 期
熟 期

导 入

净 进 口
新生期 技术领先国出口
衰 退 期
时间
技术扩散 跟随者出口
技术停滞 发展中国家出口
25
产品周期理论的发展
➢ 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主要提供的是50--60年代 美国向欧洲扩展的投资理论框架, 仅说明一个 制造商最初作为一个投资者进入国外市场的情 况,对双向投资及逆向投资问题不能解释。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早期国际投资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

他认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国家间的利息率的差别。

纳克斯把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来研究,而没有明确提出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但其分析的实际对象是国际直接投资。

2、麦克道格尔和肯普根据资本收益率差别引起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及其福利效果。

该理论将国际投资按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框架一般化,没有明确区分间接投资还是直接投资。

二、西方海外直接投资的主流优势理论以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采用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厂商垄断优势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

●海默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摆脱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思想束缚,为后来者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因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案例分析——电信业的垄断优势2、内部化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国际投资理论(ppt42张)

国际投资理论(ppt42张)

(二)比较优势论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 建立在比较成本基础上。 观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已经处于 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可称边际产业依 次进行。 小岛清认为只有比较利益原则才是跨国公司对 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 代表人:英国里丁大学约翰.邓宁,1976年 邓宁折衷理论用 3种因素解释直接投资、商品出口 和技术转移。 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1)技术优势 (2)企业规模优势 (3)组织管理优势 (4)金融和货币优势
观点: 1 、公司在其跨国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 市场障碍,为克服障碍实现利润最大化。
2、将各种交易不经过外部市场而在公司所属各企 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 3、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跨国公司便产生了。
内部化产生的利益包括:
1 、在产品期货市场不起作用的场合,建 立内部市场可以协调企业的业务活动。 2、内部市场比外部市场能准确的对知识产 品进行定价。 3、通过内部化使中间产品的买卖在所有权 上合二为一,消除买方的不确定性。
完全。
垄断优势:指大企业特有的优势,如专有 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 (1)跨国公司可凭借其特有优势排斥东道 国企业的竞争 。 (2)垄断优势还可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市场不完全:指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 存在着垄断因素或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和 干扰,从而引起不完全竞争。
2、海默把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区别开来是第二大 突破。
(一)资本化率理论 1970年,阿利伯提出用不同国家资本化率差异来 解释国际投资活动的理论。
资本化率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
K=C/I 产收益流量 K为资本化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 章 国际投资理论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 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Monpolistic 垄断优势理论( Theory) Advantage Theory)
(一)、垄断优势论的产生
1960 年 由 美 国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教 授 斯 蒂 芬 · 海 默 ( Stephen.Hymer)在其博士论文 《 国内企业的国 ) 在其博士论文《 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开始》 际经营 : 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开始 》 中率先提出以 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 后经 其导师金德尔伯格( 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的补充,发 )的补充, 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 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 、 最有影响的垄断 优势理论,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 金德尔伯格” 优势理论,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海默 金德尔伯格” 理论。 这是最早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理论。 这是最早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宁认为, 邓宁认为 , 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 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三, 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三 , 即所有 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权优势 、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 这 就 是 著 名 的 “ 三 优 势 范 式 ” ( OLI paradingm)。 )
2、垄断优势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 , 正是由于市场不完全而使美 国企业拥有和保持特定优势(即垄断优势) 国企业拥有和保持特定优势 ( 即垄断优势 ) , 从 而补偿在东道国陌生环境中投资经营所增加的成 并取得超额利润。一般而言, 本 , 并取得超额利润 。 一般而言 , 敢于向海外进 行直接投资并能在投资中获利的跨国公司多在以 下几个方面具有垄断优势: 下几个方面具有垄断优势: 1)资金优势。 (1)资金优势。 (2)技术优势。 )技术优势。 (3)信息与管理优势。 )信息与管理优势。 (4)销售渠道优势。 )销售渠道优势。 (5)规模经济优势。 )规模经济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
*
*
知识产品、交易费用、转移价格、内部化
知识产品的交易费用高
转移价格 Transfer Price
手段和途径
将生产建立在公司内部。 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 外部市场。 内部化
-为什么? -知识产品的形成耗时长,费用大;在市场上转让相当于扶持了竞争对手,削弱了自身竞争力; 价格不易确定(保密需要,收益只有在投入生产过程后才能确定)。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示意图: 不同类型国家生产和出口产品的更替
0
t
0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发生了变化,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发生了变化,导致进出口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t0为美国开始生产时间,t1为美国开始出口和欧洲开始进口时间, t1 -t2为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3为欧洲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t4为美国开始进口时间,t5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1
2
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
什么叫市场完全?
政府政策的不完全性 关税、进口限额等 政府其他管制,如价格管制、利润管制等 自然的不完全性:产品与要素市场、规模经济
市场不完全的表现:
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市场的不完全性
对外投资的可行性——企业的垄断优势
(1)技术优势:拥有先进的技术并且内部化使用 (2)对某些原材料的垄断。“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3)先进的管理经验。 (4)雄厚的资金实力:金融和货币方面;内部融资 (5)信息优势。 (6)国际声望。信誉和商标优势 (7)有独立的销售网络
技术内部化——防止技术优势的丧失。
微软通过建立自己拥有控制权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使得许多交易都在内部进行,所有利润的归微软,这样就获得了最大利润。因为交易价格由微软自己制定,不存在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西方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莱等人的内部化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周期模型托宾的投资选择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效应二维决定模型第一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课本P38-41(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一)主要内容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海默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

厂商的垄断优势寡占市场组织结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条件:(1)企业必须要拥有垄断优势(2)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美国跨国公司拥有的三类垄断优势:①来自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优势品牌、商标销售技术价格控制●美国跨国公司拥有的三类垄断优势:②来自不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优势技术优势(专利、专有技术)资本筹集优势(融资的能力)管理优势③规模经济优势包括企业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论点垄断资本集团进行FDI的动机源于市场缺陷。

垄断资本集团所拥有的各种优势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从而使FDI成为可能。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1)核心资产论(The Core-Asset Theories)代表性观点:①产品差异论凯夫斯强调企业创造差异产品的能力,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在于产品的差异性。

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偏好设计和改造其产品。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1)核心资产论(The Core-Asset Theories)代表性观点:②占有能力论约翰逊提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来自企业对知识资本使用的控制。

知识资本在公司内部的转移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

知识的生产成本最高,边际成本很低,知识资本富有弹性,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使用。

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利用知识资本。

(2)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 Reaction Theory)尼克尔博克 Frederick T. Knicker Bocker寡占市场结构①进攻性投资:率先去海外投资的行为②防御性投资:追随进攻性投资的投资行为(三)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及缺陷1、贡献①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模式,提出了不完全竞争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②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区分开来。

2、缺陷①缺乏动态分析,没有深入研究企业如何才能具备垄断优势。

②特别强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少数寡头企业,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二、内部化理论 P41-45(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一)产生背景1、起源1976年英国经济学家巴克莱(Peter J. Buckley)、卡森(Malk C. Casson)加拿大学者拉格曼美国学者科斯交易成本学说▲交易成本学说(科斯定理)1937年《企业的性质》企业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除了生产之外还要进行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活动,例如研发、采购、营销等,但市场的运作是有成本的,如果能将这些与市场有关的活动纳入企业内部,以统一的行政管理取代市场,则可以节省交易费用。

2、内部化的定义内部化是指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

3、巴克莱、卡森认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用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即通过市场内部化可以取得降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的额外收益。

(二)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基本假设 P42以市场不完全为假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3)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降低生产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二)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 P42(1)产业特定因素(industry-specific factor)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2)企业特定因素(firm-specific factor)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等(3)区位特定因素(region-specific factor)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引起的交易成本变动的因素(4)国家特定因素(country-specific factor)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和财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因素(二)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3、内部化的成本 P43(1)资源成本以牺牲规模经营而产生的成本(2)通信成本(3)管理成本(4)国家风险成本(二)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4、内部化的收益 P43-44(1)跨国公司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各分支机构的各项业务活动,获取了由于消除了外部市场信息不准确或时滞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2)利用中间产品的差别价格或实施转移价格,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3)利用技术优势控制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4)消除了因外部市场上的垄断因素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5)避免了外部市场上各国政府的干预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FDI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的企业管理权与控制权的扩张。

FDI的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三)评价-----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要转折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是由于存在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某些产品具有特殊性质或存在垄断势力等。

贡献:1、研究跨国公司的角度发生变化,从企业国际分工、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和国际生产组织形式等角度来研究FDI的动机和行为。

2、解释了跨国公司FDI的动因:市场的不完全导致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上升,通过市场的内部化来降低生产成本,论证了只要内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会从事FDI。

(三)评价-----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要转折缺陷:1、只强调了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未能考虑非生产要素对跨国公司FDI的巨大影响。

2、只强调了国际生产的一般规律,忽略了对跨国公司这种典型的垄断组织行为特征的研究。

3、过分强调知识资本的内部转移的好处,没有对FDI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原因进行分析。

4、只强调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对投资行为的消极影响,忽略积极影响。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45-49(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背景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维农(Raymond Vernon)1966年《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区位因素结合起来,用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择。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论点产品的生命周期:一种产品的整个兴衰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总是力图保持其技术的优势地位,以便享有新产品的创新收益。

但是新技术不可能长期被垄断,随着产品制造技术的成熟,会被很多生产者仿制,垄断优势会逐渐丧失。

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做出的决策。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P481、维农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修正将跨国公司定义为寡占者,用国际寡占行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①技术创新期的寡占者---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②技术成熟期的寡占者---将生产转移至国外,利用技术转移以及生产、销售、研发的规模经营来替代创新因素采用相互牵制战略和盯着战略来维持市场份额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P481、维农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修正将跨国公司定义为寡占者,用国际寡占行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③技术衰退期的寡占者---通过商标、广告宣传等手段强调产品的差异性,以建立新的垄断优势。

---考虑生产成本因素而投资于发展中国家以利用其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P48-492、约翰逊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约翰逊认为有4个因素影响投资区位的选择:①劳动力的成本和劳动力的素质②市场因素③贸易壁垒④东道国对外资的态度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P491、意义(1)首次在FDI的理论研究中增加了动态分析、时间因素,解释了美国企业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选择。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FDI,并增添了时间因素(2)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P492、缺陷(1)该理论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

(2)目前很多创新产品是一开始就在海外设计、研制并销售的,与产品周期理论所提出的产品区位转移的三段模式相悖。

四、比较优势论课本P49-53(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理论背景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7年《对外直接投资论》(二)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观点1、FDI的实质是先进生产函数的跨国转移。

2、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当首先输出该国逐渐丧失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投向东道国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同类产业。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属于顺贸易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Pro-trade Oriented FDI---------贸易创造型的投资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属于逆贸易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Con-trade Oriented FDI---------导致投资对贸易的替代3、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作为率先对外投资的边际产业。

4、投资国应选择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接近的产业依次移植,并由技术差距最小的中小企业充当这种移植的主体。

5、发达国家边际产业的扩张将有助于东道国弥补其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其潜在比较优势。

6、由于东道国和投资国都集中发展其比较优势的产业,两国的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

备注:小岛模式以“比较优势(生产成本)原理”为基础,其功能并不是代替贸易,而是补充、创造和扩大贸易。

其本质是域外调剂,创造与扩大向投资国出口,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外生产,达到低价格进口,以补充日本不足的资源和劳动。

(三)评价该理论注重从宏观动态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在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上,小岛清注重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