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课程 第六章 教学目标的陈述 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
“培养学生因式分解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体会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4
教学目标的陈述
1. 心态性目标 2. 行为目标 3. 相结合目标 4. 表现性目标
5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生行为 来陈述的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 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1、可观察的行为 2.行为发生的条件 3.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7
行为目标
1、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 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 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 容易的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有学者(朱敬先,1987)对布鲁姆三个领域的 教学目标都选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
8
行为目标
认识领域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认知领域 教学目标
认知
行为动词
界定、描述、指出、标明、列举、选择、配合等
理解
转换、辩护、估计、解释、举例、猜测、预估等
应用
改变、示范、发现、操作、准备、解答、运用等
分析
图示、区别、指明、猜测、关联、分开、细述理由等
综合
联合、编纂、创造、计划、修饰、重建、总结等
评价
18
教学目标的陈述
1. 心态性目标 2. 行为目标 3. 相结合目标 4. 表现性目标
19
表现性目标
心理学家艾纳斯提出了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要求教师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 而不必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一个表现性目标可以这样陈述: “学生能认真观看学校组织的反映爱国主义的影片,并在 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
14
教学目标的陈述
1. 心态性目标 2. 行为目标 3. 相结合目标 4. 表现性目标
15
相结合目标
心理家格伦兰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即采用描述内在 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目标,我们把 它称为结合性目标。
用结合性目标的方式陈述,既要明确陈述记忆、理解、 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又要列举反映 这些内在变化的若干行为样例.
12
行为目标
例: 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
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
A(听众): 每一个学生 B(行为): 能够下定义 C(条件): 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 D(水平): 10个项目中的8个
13
优缺点:
行为目标
优点:避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
缺点: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 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而忽视 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鉴别、结论、对比、解释、指明、阐释、证明等
9
行为目标
2.行为发生的条件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 在什么条件下评价。
行为发生的条件 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1)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2)人的因素: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3)设备因素: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4)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5)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 (6)问题明确性因素: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20
教学目标的陈述
基本原则:
1、目标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2、目标的陈述应有利于导教、导学、导测评; 3、目标中应暗含适当的分类框架。
21
教学目标的陈述
注意事项:
1、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用经过心理学界定的动词和名词陈述目标;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LOGO
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教 ——指导教学过程、方法、技术、媒介的选择和运用 导学 ——指导学生学习 导测评 ——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
教学目标的陈述
1. 心态性目标 2. 行为目标 3. 相结合目标 4. 表现性目标
3
心态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传统的方法一般用描述内部 心理状态的词语来描述,我们称之为“心态性目标”
22
LOGO
Thank You!
11
行为目标
ABCD目标陈述法
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赛维吉(Armstrong Savage,1983)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ABCD法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 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 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 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
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 (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
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 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 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
6
行为目标
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 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做什么。”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
10
行为目标
3Leabharlann Baidu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 标准作出具体描述使行为目标具有可测量的特点。标准的表述 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怎样”、 “要多少时间”、“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
主要的表述方式:
(1)正确的次序。如“将水的净化过程的六个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 (2)正确的百分比或程度,一般要在80%以上。 (3)精确度,如误差在多少之内。 (4)在多少时间内,如“8分钟内装好调好零件、并操作万用表”。
我们用公式表示: 结合性目标=内部心理+行为样例
16
相结合目标
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目标陈述: 能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内部心理陈述); 对提供有关等腰三角形的正例和反例,学生能 正确加以识别(行为样例陈述)。
17
相结合目标
结合性目标最大优点是:首先它明确陈述学生 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表现具体行为实例。它采用 只是表明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样例进行陈述,这样就 避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 内在心理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心态性目标陈述 的含糊性。
“培养学生因式分解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体会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4
教学目标的陈述
1. 心态性目标 2. 行为目标 3. 相结合目标 4. 表现性目标
5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生行为 来陈述的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 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1、可观察的行为 2.行为发生的条件 3.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7
行为目标
1、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 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 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 容易的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有学者(朱敬先,1987)对布鲁姆三个领域的 教学目标都选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
8
行为目标
认识领域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认知领域 教学目标
认知
行为动词
界定、描述、指出、标明、列举、选择、配合等
理解
转换、辩护、估计、解释、举例、猜测、预估等
应用
改变、示范、发现、操作、准备、解答、运用等
分析
图示、区别、指明、猜测、关联、分开、细述理由等
综合
联合、编纂、创造、计划、修饰、重建、总结等
评价
18
教学目标的陈述
1. 心态性目标 2. 行为目标 3. 相结合目标 4. 表现性目标
19
表现性目标
心理学家艾纳斯提出了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要求教师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 而不必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一个表现性目标可以这样陈述: “学生能认真观看学校组织的反映爱国主义的影片,并在 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
14
教学目标的陈述
1. 心态性目标 2. 行为目标 3. 相结合目标 4. 表现性目标
15
相结合目标
心理家格伦兰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即采用描述内在 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目标,我们把 它称为结合性目标。
用结合性目标的方式陈述,既要明确陈述记忆、理解、 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又要列举反映 这些内在变化的若干行为样例.
12
行为目标
例: 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
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
A(听众): 每一个学生 B(行为): 能够下定义 C(条件): 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 D(水平): 10个项目中的8个
13
优缺点:
行为目标
优点:避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
缺点: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 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而忽视 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鉴别、结论、对比、解释、指明、阐释、证明等
9
行为目标
2.行为发生的条件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 在什么条件下评价。
行为发生的条件 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1)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2)人的因素: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3)设备因素: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4)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5)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 (6)问题明确性因素: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20
教学目标的陈述
基本原则:
1、目标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2、目标的陈述应有利于导教、导学、导测评; 3、目标中应暗含适当的分类框架。
21
教学目标的陈述
注意事项:
1、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用经过心理学界定的动词和名词陈述目标;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LOGO
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教 ——指导教学过程、方法、技术、媒介的选择和运用 导学 ——指导学生学习 导测评 ——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
教学目标的陈述
1. 心态性目标 2. 行为目标 3. 相结合目标 4. 表现性目标
3
心态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传统的方法一般用描述内部 心理状态的词语来描述,我们称之为“心态性目标”
22
LOGO
Thank You!
11
行为目标
ABCD目标陈述法
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赛维吉(Armstrong Savage,1983)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ABCD法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 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 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 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
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 (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
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 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 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
6
行为目标
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 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做什么。”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
10
行为目标
3Leabharlann Baidu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 标准作出具体描述使行为目标具有可测量的特点。标准的表述 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怎样”、 “要多少时间”、“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
主要的表述方式:
(1)正确的次序。如“将水的净化过程的六个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 (2)正确的百分比或程度,一般要在80%以上。 (3)精确度,如误差在多少之内。 (4)在多少时间内,如“8分钟内装好调好零件、并操作万用表”。
我们用公式表示: 结合性目标=内部心理+行为样例
16
相结合目标
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目标陈述: 能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内部心理陈述); 对提供有关等腰三角形的正例和反例,学生能 正确加以识别(行为样例陈述)。
17
相结合目标
结合性目标最大优点是:首先它明确陈述学生 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表现具体行为实例。它采用 只是表明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样例进行陈述,这样就 避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 内在心理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心态性目标陈述 的含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