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又一奇葩_认知隐喻学_评介

合集下载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众所周知,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 三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因此,当今世界 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实际上,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隐喻学芳圃中的一朵奇葩——《认知隐喻学经典文献选读》评介

隐喻学芳圃中的一朵奇葩——《认知隐喻学经典文献选读》评介

d ) 19 y 于 93年发表于《 隐喻与思维( 第二版) 第 14 》 6 2 1 的文 章 。作 者 指 出 , 语 交 际在 很 大 程 度 0 页 话 上 是 由语 言本 身 的语 义结 构所 决定 的 。英 语语 言交

际 的迁移 过 程 不 是 通 过 个 人 在 大 脑 中直 接 加 工 而
R” 的隐喻 意义 。作 者举 例 分 析 了 由 话语 表 达式 隐
喻性 地激 活 由字 面意义 所决定 的一 系列 真实 条件 的
文献 选读 》 以下 简 称 《 选 》 ¨ 于 2 1 ( 经 ) 00年 7月 由
中国社会科 学 出版 社 出 版 之后 , 我们 着 实 为 此欣 喜 了一 番 。在浩 瀚 的隐 喻学 研 究 海 洋 中 , 者 对 近 三 编 十年 来令人 目不暇接 的著 述进 行 了总结 和梳 理 以探
二版) 第 8 》 3—11页 的文 章 。作 者 首 先 分 析 了 比 1
较 理论 和语义 互 动论在 阐释隐喻 意义方 面存 在 的理
论缺 陷 , 出了 隐 喻 的实 质 所 在 。隐 喻话 语 的总 体 指 形式 是 发话 者 以 “ s是 P 的 句式 形 式 来 表 达 “ ” s是
(o nR er ) 19 Jh .S a e 于 9 3年发 表于 《 l 隐喻 与思 维 ( 第
们 赖 以生存 的 隐喻 》问世 以来 , 喻 学 成 为 一 个 多 隐
学科 关 注 的炙 手 可热 的话题 , 各种 理论 层 出不穷 , 有 关认 知 隐喻学 方 面 的文 章 和 论 著更 可 谓 车 载 斗量 , 令人 “ 花 缭乱 ” 为 此 , 观 的梳 理 和 回顾 显 然 是 眼 , 宏 及 时而有 益 的 。孙 毅博 士 编 著 的《 知 隐喻 学 经 典 认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可以为文本增添多样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色彩。

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隐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现象的跨学科领域,它将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略带哲学色彩的自我发现。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人类智力的表现,它反映了人类思维模式的特点。

而人类的思维过程是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这包括人类记忆、知觉、语言理解和思维等方面。

因此,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的研究密切相关,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隐喻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

二、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类型隐喻是一个比喻或者直喻更为隐晦的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为语言表达增添新意。

隐喻可以分为基于整体的隐喻和基于部分的隐喻两种类型。

基于整体的隐喻是指将整个概念作为隐喻的场景,通过对整个概念的理解来理解具体的表达方式。

例如,“你是我的阳光”一句话就是一个基于整体的隐喻,阳光作为整体被用来描述一种情感状态。

基于部分的隐喻是将概念中的某一部分作为隐喻的场景,通过解析该部分的含义来理解整个概念的意义。

例如,“她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句话就是一个基于部分的隐喻,眼睛作为部分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智慧程度。

三、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隐喻在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隐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发掘语言的潜力,激发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隐喻可以加强语言教学的记忆效果。

通过比较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记忆深度,使他们更容易记住重点词汇和核心知识。

再次,隐喻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比较、类比和联想的方式,语言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简单地向学习者传达复杂的语言规则和使用技巧,进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将宏观上的认知语言学与微观上的修辞认识相结合,进一步全面了解隐喻的内涵。

隐喻是一种人类的修辞艺术,这背后体现的是人的感觉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冲突与调和。

关键词:认识语言学;修辞感觉;隐喻;心理分析一、认知语言学概要语言学的发展简史,大体可以概括为20世纪前60年结构主义流派,主要侧重于语言学内部的结构和特点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创新了语言学内部研究的新思路——旨在于解释语言是如何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指的是人类认识客观是事物并获取知识的行动,包括直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实现认知”,认知语言学的分类中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式、隐喻以及转喻、识解以及激活、关联等方式,此篇文章主要从其中的隐喻以及转喻出发并且结合佐藤信夫在其《修辞感觉》中解释的“四种比喻格”的内容,就“比喻”这一行为,修辞学、认知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指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来不同事物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一观念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因为对象过于庞杂,而认知主体的词会储存量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这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经济原则与准确性原则。

隐喻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十分普遍,根据L&J(1980)的调查数据显示,语言中有70%的表达方式都是源于隐喻概念。

因此研究隐喻的产生的原因、以及隐喻的类型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最初接触到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论的时候,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只是隐喻,而没有涉及到比喻这一大范畴中的其他诸如明喻、转喻、换喻等修辞手法。

又或者是对“人类使用的日常语言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隐喻。

”这个论述感到疑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正常修辞语境下的“隐喻”和其他手法之间的差别。

二、《修辞感觉》中关于“比喻”的四种辞格(1)直喻一般而言我们理解“直喻”的时候,默认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意义和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同时喻体需要是大众所熟知的,这样才能起到“轻松地去理解”地目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认知语言学的新成果——《认知隐喻学》述介

认知语言学的新成果——《认知隐喻学》述介
维普资讯
20 o 6年 8月
济南 职业 学院学 报
Jun lo imlVoainlColg or a fJn c t a l e o e
Au 2 0 g. O 6
第 4期 ( 总第 5 5期 )
N . ( ei o 5 ) o 4 S r l .5 aN
和语言是共同发展 、 相互 渗透 、 相互 依存 的关 系。隐 喻 的 作用在于人们用语言思考并感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 界时 ,
主语 成为聚焦(ou )接 受隐 喻意义 ; 第二 主语 为义框 f s, c 而
( a ) 在句 中保 持本 义。如果两个成分 对等 , fme , r 而结 果构
认 知语 言学 的新成 果一 《 认知隐喻学》 述介
孙 毅 陈 朗
(. 1浙江工业 大学 认知语义学研究所 , 浙江 杭 州 30 3 ; . 10 2 2浙江工业 大学外 国语学院 , 浙江 杭州 303 ) 102

要: 在乔 治・ 莱考 夫引导的认 知语义学极富成效 的热烈讨论 下, 人们 已经普遍意识到 隐喻是 一种独具
式, 是通过某一 事物 去认 知另一事物 的强大认 知工具 。 无论是萨丕耳 一沃尔夫 (ai—whI 总结 出的语言 So r o) f
段 。他认 为语 言实 质上 是隐喻 的。无处 不在 的隐喻 是基 于喻底 (r n ) g ud 之上本体 和喻 源之 间的相 互作用 , 义 的 o 语 转换 是以感觉 之间 的相 似点为依 据 的。里查 兹的隐 喻理
胡教授首先简要地介 绍了隐喻 学理 论 的历史传 承 以 及发 展现状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哲学行 为, 是一种 润饰辞藻 、 令描述锦 上添 花的修辞 手段。2 纪 6 0世 0年代 以来 , 哲学家和认 知语言学 家逐渐认 识到 : 喻虽直 接表 隐 现为语言修辞 , 本质上却 暗示着深层 的心理 活动 和实 践方

认知语言学例子

认知语言学例子

认知语言学例子
1. 你知道吗,就像我们说“给你点颜色看看”,这其实就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例子呀!我们用“颜色”来隐喻“厉害的手段或后果”,多有意思!
2. 想想看,“他发火了”这句话,这里的“火”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类比情绪的激烈程度呀,这难道不是认知语言学的奇妙之处吗?
3. 哎呀,“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大家都常说的话,不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体现嘛!把时间和金钱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让人更容易理解时间的宝贵呢!
4. 有没有注意到“我心都凉了”这话呀,用“凉”来形容心情的低落,可不就是认知语言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嘛,多神奇呀!
5. 嘿,“他的话像刀子一样伤人”,这不就是用“刀子”来隐喻话语的伤害性嘛,你说认知语言学是不是无处不在呀!
6. 哇,“她笑开了花”,是用“花”来表现她开心的程度,这种认知语言学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随时能发现呢!
7. 你瞧,“他是个老狐狸”,把人比作狐狸来表达其狡黠的特点,这也是认知语言学超有趣的地方呀!
我觉得认知语言学真的充满了各种奇妙和有趣的现象,它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研究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这是一种研究语言如何表达概念的独特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以认知的形式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交流。

因此,语言的本质被认为是以认知的形式进行交流,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种。

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隐喻是一种表达概念的方法,它通过在不同种类之间建立联系来表达某种思想,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我们内心里存储的信息获得。

隐喻理论认为,在语言中使用隐喻是对概念的基本理解。

它也体现了人们对不同类别之间关系的理解。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使用“he is a lion”来描述一个人,那么此人应该是勇敢,坚强,并有强大的能量。

因此,隐喻是一种通过分析已有信息,以语言表达新的概念的方法。

隐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意思。

例如,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中存在的多种隐喻来理解某些被使用者提出的概念。

隐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创造一种新的概念,或者通过语言来表达一种概念,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复杂的概念。

隐喻理论也有一定的边界,比如有语言上的差异,隐喻对使用者也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使用者要理解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素养,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某一概念。

此外,使用者还应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接受不同文化的不同观点和解释,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表达概念,以及真正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所要传达的概念。

因此,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意义的方法。

它不仅能够提高使用者之间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好地表达概念。

隐喻理论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思想。

隐喻理论的研究将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从而使语言更加有力。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网络热词“奇葩”的词义变化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网络热词“奇葩”的词义变化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网络热词“奇葩”的词义变化新乡网站建设/文章拟从网络用语“奇葩”的类型界定及其传统意义,“奇葩”一词在隐喻机制下产生的网络新义及该词的词汇感情色彩和词性的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就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

隐喻研究空间广阔,适用于语言学、哲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

所谓隐喻,陆俭明、沈阳指出:“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就是‘隐喻’。

”网络用语一直是语言学界讨论焦点之一。

但网络热词“奇葩”在当代语用环境下的含义和用法已突破其传统用法。

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隐喻机制角度讨论“奇葩”的词义变化,并试着指出隐喻引起“奇葩”一词感情色彩和词性的变化。

一、“奇葩”一词的类型界定及其传统意义网络用语从产生途径看,有如HSK、CEO等由字母组成的字母词,“杯具”、“神马”等通过谐音手段产生的谐音词,“萌”、“控”等从外民族引进的外来词,“走你”、“?丝”等方言词等。

“奇葩”一词是“旧词新用”。

它在网络上蹿红流行的意义并非其传统意义(笔者将该词成为流行语之前的本义、基本义等意义概括为传统意义以便区别于其后产生的网络新义),而是网民为表达他们的某些新概念或特定概念而赋予它的新意义。

但新义和传统意义之间并非毫无联系,新义产生的机制可以从认知语言的隐喻角度加以分析。

为厘清“奇葩”一词新旧意义之间的变化,首先应挖掘“奇葩”的本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奇葩”义项只有一个:奇特而美丽的花朵。

词性为名词,感情色彩为中性。

“奇葩”的本义“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这一义项的使用在古汉语中就有体现。

如:(1)汉,司马相如《美人赋》:“奇葩逸丽,淑质艳光。

”(2)明,朱鼎《玉镜台记?庆赏》:“只见万种奇葩呈艳丽,十分春色在枝头。

”在现代汉语中,“奇葩”的本义也有体现。

如:(3)郭沫若《蔡文姬》第五幕:“春兰秋菊呵竟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奇葩”一词在出现网络新义之前也有不同于本义的新义。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308068 浅谈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及隐喻

308068  浅谈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及隐喻

浅谈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及隐喻摘要:语言学中包含很多学科,认知语言学属于其中的一种。

认知语言学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形成,它主要包括认知语意学、认知文法和认知语音学这三大分支,其中隐喻包含在认知文法之中。

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特点,它的成因、分类、概念等都是笔者将要分析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和隐喻进行简单的分析与介绍,希望为有关的学习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一、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是其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分支学科,认知语言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逐渐形成。

认知语言涉及的学科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心理学、人工智能、系统论和语言学等。

认知语言学针对于生成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创造、学习和运用,从根本上需要透过人类的认知并加以解释,因为人类知识的根本是认知能力。

在认知语言学中和有三大分支:认知语意学、认知文法和认知语音学。

认知语意学主要包括构词法和语意分析;认知文法其主要是通过对现存的语言的分析和了解它们背后的环境以及习惯或隐喻等,而总结出来的文法规则,不是简单的通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所产生的文法通则;认知语音学的创始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詹森(Mark Johnson)和朗奴·兰盖克。

其中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詹森(Mark Johnson)主要是研究人类认知和语言中比喻的关系,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提倡比喻(隐喻)是我们日常应用语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认知能力,朗奴·兰盖克则是主要研究认知文法的生成。

戴浩一是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的研究所教授,同时也是少数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华人代表;王士元是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究院的院士,也是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少数华人代表;王寅是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同时还是四川大学博士学生的导师,是我国近几年认知语言学的领导人物,王寅教授也出版了几部相关的著作,同时还发表了几十篇相关的论文,其中《构式语法研究》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于构式语法的著作。

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浅论

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浅论

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浅论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隐喻又可分为两类,即,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应用研究必将在更多领域展开,而且,它在英语教学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标签:隐喻;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一、隐喻与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具现,反过来语言又再影响思维。

正如Lakoff 所言“一切影响语言,语言影响一切”。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和语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生理和物理基础,它们与我们的身体有关,与我们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有关。

所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具现,是认知的具现。

因此,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思想是思维和语言的身体化。

思维和语言的身体化是由思维的基本机制决定的,这些机制包括意象图式、框架、类典型、隐喻、转喻等,其中隐喻最为重要。

每一个隐喻的出现,都是思维和语言的点滴发展;每当一个隐喻固化下来,都是思维的语言的意义承载和表达的升华。

这样的发展和升华以凝练生动的意象又反过来再次刺激影响着思维和认知,不断循环。

语言学习的研究离不开对隐喻的研究,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样也离不开对隐喻的研究。

二、传统隐喻观与现代隐喻理论隐喻传统上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非正常的语言使用,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

这一传统是由亚里士多德在2500多年前确立的,其影响延续至今。

主要的观点为:(1)隐喻是一个语言表达问题,而不是思维问题;(2)隐喻是语言偏离正常的使用,因而不是常规语言的一部分;(3)隐喻表达的是相似性;(4)隐喻没有真值,因为根据传统的语义理论,所有的意义都是字面的,而隐喻是非字面的。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

我们绝大多数基本的概念——时间、事件、因果关系、心智、自我、道德等,都是通过隐喻表达的,所以隐喻也常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结构,而是一种概念结构。

(2)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理论。

该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谚语和隐喻来表达情感、思维和概念,这种文
化内涵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密切,因为它们都强调语言的概念。

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隐喻的功能是理解及表达一种复杂的概念
的基础。

隐喻的结构不仅能表达含义,而且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维模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及表达一些褒义和
贬义的概念。

根据隐喻理论,这些隐喻结构有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潜在层次。

表面层次采用特定的短语或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而潜在层次代表着
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可以表达出讲话者的看法、理解和情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的使用是由在某种文化内已经存在
的隐喻形式和方式所决定的,语言形式和方式会受到文化内外的影响。

因此,认知语言学者们以隐喻理论为基础,认为语言使用和理解受到
文化内涵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用来理解语言
的使用和理解的背景。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语言学者们更好地研
究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例如表达情感、思维模式和概念的能力。

[语言学,角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语言学,角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现如今有很多人喜欢使用隐喻来反映情绪,有很多学者也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展开了研究,学者从很多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为翻译界带来了提供了翻译的新途径。

因为隐喻的作用在翻译中已经凸显出来,再加之,学者的研究越加深入,人们对隐喻的翻译希望;了解更多。

一、隐喻的认知性上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对隐喻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从而确立了其在认知领域中的地位。

有关学者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一种十分明显的认知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人类特有的思维,也正是隐喻的存在,人类可以将相对难以理解的思维变为可以理解的形象。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的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的域上,目的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人们在源于自己切身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相关学者认为,翻译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最为贴切与自然的语言将其语义以及语体完全的表达出来。

单纯地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翻译者应该注重的是对等语,而不是所谓的同一语。

上述读者已经对隐喻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基于此,需要采取如下对策:1、对等措施尽管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每个国家也有很多民族,每个民族经过长期漫长演变,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因为人类在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过大的差异,因此对很多客观事物的认知都有相同之处,同时对认知理解也相类似,正是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能够进行隐喻的关键所在。

在翻译隐喻时,翻译人员可以选择使用对等的方式来进行映射,利用一致的概念来进行映射,这样译文读者才能够有与原有读者产生共鸣,出现相同的反应。

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

题名: 认知隐喻正文:认知隐喻杨秀梅包通法摘要:诗歌英译,对于诗歌意境美学准确把握和体验是优质译文的先决和基石。

本文追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认识义理,深入探讨其中概念范畴、认知隐喻等重要概念,并将这一西方语言学中的概念运用于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学体认,从意境赏鉴和其英译思维形成过程双重维度,探讨隐喻思维对于诗歌意境美学英译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认知;隐喻;古诗词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128-031、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范畴和隐喻思维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对于思维的现实性以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心生而言立”,其模式是:客观世界一认知加工一概念一语言符号。

“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

因此语言学派的分水岭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哲学渊源。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分析哲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儿哲学和形式主义哲学的混合。

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它的研究是在摒弃了纯粹的唯心主义和纯粹的客观主义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

按照陈治安在《认知语言学入门》前言导读中的论述,经验主义认知观的主要观点如下:(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Embodied),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2)思维具有想象性(1maginative),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而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的结果,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意向都是以经验世界为基础的;(3)思维具有完型特征(GestaltProperties),因此不是原子的。

这也就是说,概念构建和范畴以及认知模式具有完型特性。

学习和记忆的认知过程依靠完型结构,不仅具有抽象符号的证实性,而且具有人文诗性的演绎化生。

因此,经验主义认知观尤其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客观现实,还有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

2023年度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2023年度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2023年度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表达思想或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视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是我们思维和语言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度的认知语言学领域中,隐喻的相关概念仍然是该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1. 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表达思想或感情。

该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因为我们在理解一种概念时会将它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映射并进行比较。

例如,我们通常将时间视为一个可供控制的物品,当我们说“我花费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完成这个项目”时,我们将时间映射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并使用了控制和花费这两个隐喻来表达对时间的理解。

2. 隐喻扩展隐喻扩展是指将一个隐喻应用于其他领域或情境中的过程。

例如,将“身体健康”这个隐喻应用于经济或政治领域,表达了一个健康的经济或政治模型,这种模型通常包括健康的竞争、健康的增长、健康的投资等等。

3. 隐喻类比隐喻类比是指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事物的相似之处来产生一个新的隐喻。

例如,将心理健康比作土地的健康,将社会制度比作机器,这些隐喻都是通过类比而产生的。

4. 隐喻的多层次隐喻的多层次是指一个隐喻可以在多个层面上产生影响。

例如,将“时间是一种资源”这个隐喻应用于经济领域时,会产生关于时间管理和花费时间的策略,但是同一个隐喻应用于个人情境时,可能会引出个人对时间的拥有感和缺乏感等等。

5. 隐喻的文化差异隐喻的文化差异是指同一个隐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中国人将“时间是一种羊毛”作为隐喻来描述时间的概念,而西方人则将“时间是一种钱”作为隐喻来描述时间。

6. 隐喻的认知计算模型隐喻的认知计算模型是指研究如何计算隐喻映射和隐含的引申关系的一种认知模型。

这个模型反映了隐喻信息是如何在人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的,以及如何在语言交流中传递和理解的。

在未来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和思维表达的基本机制,将继续得到深入研究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 事 实 组 合 成 一 个 连 贯 系 统 。世 界 假 设 理 论 在 学 科 的 门 类 上 和 证 据 的 范 围 上 是 不 受 限 制 的 。根 隐 喻 理 论 可 运 用 于 政 治 、科 学 、信 息 、社 会 、教 育 等 领 域 。这 使得读者认识到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 源 于 隐 喻 , 以 及 思 维 实 为 隐 喻 中 的 隐 喻 、中 心 的 隐 喻这一隐喻本性。
着 对 隐 喻 理 解 力 进 行 了 阐 述 。最 后 讨 论 了 人 工 智 能 对 隐 喻 理 解 的 研 究— —— 计 算 理 论 。 第 五 部 分 , 隐 喻 的应用。这部分从第十四章到第十七章共四章。重 点从功能的角度论述了通过对语篇中各种隐喻的 分析, 说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也可以是 文体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时, 着重讨论了五种 语 法 隐 喻 以 及 语 法 隐 喻 的 Halliday 模 式 。第 六 部 分 , 中国隐喻研究。这部分仅第十八章一章, 探讨了我 国 比 喻 理 论 的 历 史 渊 源 和 分 析 了 比 喻 的 成 分 、分 类 、功 能 和 评 价 标 准 。
综观全书, 作者在探讨与认知隐喻各相关理论 时, 并不是一味的介绍和阐述, 而是对诸多的隐喻 理 论 提 出 质 疑 和 讨 论 。这 不 但 体 现 了 作 者 深 邃 的 眼 光和敏锐的洞察力, 也为读者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同 时 提 供 了 广 阔 的 思 维 空 间 。这 既 可 以 引 发 读 者 阅 读 的兴趣, 又可以使读者进一步挖掘和思考。每章既 可独立成体, 对某一理论进行探讨论述, 又与其他 章节紧密相连, 全书浑然一体。本书具有以下几个 重要的特点值得我们推荐给学界同行。
1. 内容简介
2. 评介
本书除前言和参考文献外, 正文包括六个部 分 , 每 个 部 分 又 分 若 干 章 节 , 共 18 章 。
在前言中, 作者简述了写作本书的过程, 历经 八年, 这对于已在古稀之年的作者来说, 实属不易, 用 作 者 自 己 的 话 说 :“本 书 是 在 抗 SARS 的 战 斗 期 间 ‘抢 ’出 来 的 , 是 抗 SARS 恐 惧 症 的 战 利 品 。”第 一 部 分 为 绪 论 。这 是 本 书 的 第 一 章 , 重 在 开 篇 立 论 。作 者 重 点 讨 论 了 语 言 、隐 喻 及 认 知 之 间 的 关 系 , 即 语 言 是用来构建和交流意义的, 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 口, 突出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 用。第二部分为隐喻的实质。这部分从第二章到第 五 章 共 四 章 。 重 点 讨 论 了 替 代 论 、比 较 论 以 及 当 代 隐 喻 学 研 究 的 主 要 方 向— —— 互 动 论 以 及 创 新 论 。第 三 部 分 是 隐 喻 与 认 知 。这 部 分 从 第 六 章 到 第 十 章 共 五 章 。 主 要 介 绍 Michael Reddy 传 导 隐 喻 的 基 本 理 论 ; 探 讨 Lackoff 的 治 学 思 想 和 概 念 隐 喻 理 论 等 。从 诗性隐喻到基本隐喻和映现两个方面来探讨基本 隐 喻 。这 部 分 最 后 论 述 了 由 美 国 哲 学 家 Stephen C. Pepper 提 出 的 观 察 世 界 的 隐 喻 理 论 — 根 隐 喻 ( root metaphor) 。第 四 部 分 主 要 是 隐 喻 的 理 解 。这 部 分 从 第 十 一 章 到 第 十 三 章 共 三 章 。首 先 讨 论 了 言 语 行 为 与本义, 研究了当代语义学对隐喻理解的解释。接
2.1 广阔的研究视角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历时至今 隐喻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修辞学—诗 学 、诗 学 — 语 言 学 、语 言 哲 学 — 人 类 学 以 及 思 维 认 知 研 究 , 并 在 20 世 纪 50 年 代 汇 总 结 穴 而 进 入 平 面 化 的 多 元 研 究 高 潮 ( 张 沛 2005: 1) 。 70 年 代 以 后 , 西方隐喻研究愈趋成熟。众多的学者对隐喻从语 言 学 、符 号 学 、诠 释 学 等 方 面 进 行 研 究 , 如 1975 年 法 国 哲 学 家 Paul Ricoeur 就 出 版 了 其 专 著 La Métaphore Vive(《活 的 隐 喻 》) 。 把 隐 喻 与 认 知 结 合 起 来 的 当 数 Lakoff 和 Johnson, 他 们 于 1980 出 版 了 Metaphor We Live by (《 我 们 赖 以 生 存 的 隐 喻 》) , 这 是 隐 喻 理 论 研 究 的 一 部 公 认 的 开 山 之 作 。
计算科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关系是越来越紧密。 隐喻理解是自然语言的人工智能研究者感到一个 非 常 棘 手 的 问 题 。 作 者 探 讨 了 James Martin 提 出 的 计 算 机 处 理 隐 喻 理 解 的 MIDAS 系 统 , 即 “隐 喻 理 解 、 外 延 、 和 习 得 系 统 ”(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Denotation, and Acquisition System) 。除了马丁的模 型 外 , 还 有 SME 模 型 ( the Structure Mapping Engine, 结 构 映 射 器 ) , ACME 模 型 ( the Analogical Constraint Mapping Engine, 类 推 制 约 映 射 器 ) , Sapper 模 型 ( 符 号 学 和 连 接 主 义 杂 合 模 型 ) 。这 些 有 关隐喻的计算理论对于计算机语言研究的开发和 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采用功能语法的理论探讨语法结构的隐 喻特性。从古典时期到现时期对语法隐喻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 语法隐喻与隐喻不同在于 本体或喻体中至少有一个领域与语法有关; 隐喻化 的过程是双向的, 人们或者用现实世界的概念来隐 喻语法领域的概念, 或者用语法领域的概念来隐喻 现实世界的概念; 对本体或喻体进行比较或建立联 系的不一定是具体事物, 可以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关 系 , 即 语 法 关 系 。实 际 上 , 这 已 经 上 升 到 了 哲 学 研 究 的层面。
有一些概念对任何哲学流派来说是基本的, 都 必 须 回 答 的 , 如 时 间 、空 间 、因 果 关 系 、自 我 、心 智 、 道 德 、存 在 、真 理 等 这 些 概 念 。立 场 不 同 的 哲 学 家 对 其 理 解 会 截 然 不 同 。 本 书 中 对 根 隐 喻 ( root metaphor) 讨 论 就 是 隐 喻 思 维 在 哲 学 中 的 反 映 。根 隐 喻 是 美 国 哲 学 家 Stephen C. Pepper 提 出 的 观 察 世 界 的 隐 喻 理 论 。Pepper 的 一 生 以“世 界 假 设 ”( World hypothesis) 理 论 和“根 隐 喻 ”理 论 影 响 最 大 。 他 认 为 认 识 的 工 具 就 是 哲 学 家 、理 论 家 用 来 组 织 范 式 的 隐 喻 , 或 原 型 , 或 概 念 。Pepper 确 立 了 4 个 主 要 的 根 隐 喻 , 即 形 式 、机 器 、有 机 体 、情 景 。世 界 假 设 理 论 是 一 种元哲学理论。这种理论试图概括一切事实, 把这
* 作者衷心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黄和斌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
俞建梁
207
从此在各领域掀起了一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 喻研究的热潮。
就 国 内 而 言 , 90 年 代 以 来 , 我 国 学 者 对 认 知 隐 喻理论系统研究并出版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作, 如 《 隐 喻 》( 耿 占 春 1993) 、《 隐 喻 学 研 究 》( 束 定 芳 2000) 、《语 法 隐 喻 理 论 研 究 》( 范 文 芳 2001) 、《 隐 喻 的 生 命 》( 张 沛 2004) 等 等 。而 胡 壮 麟 教 授 的《认 知 隐 喻 学 》可 谓 是 隐 喻 在 各 领 域 研 究 的 集 大 成 者 , 因 为 该书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之作。作 者不是把各理 论进行简单的堆砌, 而是作者这几年来对认知隐喻 的思考及其思想的积淀。本书最显 著的特点是广泛 的覆盖面。 它几乎收录了所有与隐喻相关的认知 语言学人群的研究。本书涉及的学科除了语言学、 认 知 科 学 、修 辞 学 之 外 , 还 涉 猎 了 哲 学 、符 号 学 、美 学 、语 用 学 、认 知 语 义 学 、心 理 学 、计 算 科 学 等 。我 们 可以把它们纳入如下四个范畴( 1) 隐喻的语 义 学 、 语 用 学 、符 号 学 研 究 ; ( 2) 隐 喻 的 心 理 学 和 语 言 教 学 研究; ( 3) 隐喻的哲学研究; ( 4) 其他领域内的研究。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在提供具有代表性的中西隐喻 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为当代隐喻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视角和空间。限于篇幅, 我们只能摘取其部分精华 作为赏析。
2006年 5 月 第 29 卷 第 2 期
现代外语( 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 Quarterly)
May 2006 Vol.29 No.2
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又一奇葩*
— ——《认知隐喻知 隐 喻 学 》由 胡 壮 麟 教 授 著 , 是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 2004) 的 语 言 学 前 沿 丛 书 之 第 四 种 , 共 244 页 。从 2004 年 2 月 到 该 年 的 十 月 本 书 就 印 刷 了 三 次 。作 者 的 目 的 不 是 尝 试 对 隐 喻 和 认 知 进 行 重 新 分类, 也不是为某种称呼理论曲直, 而是以隐喻理 论为导向和视角, 对认知与隐喻进行深入地探讨。 本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宽广, 并指出对隐喻的 研究有赖于大量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同时隐喻也影 响 着 其 他 学 科 的 发 展 。可 以 说 该 书 是 展 示 作 者 近 几 年学术思想和成就的代表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