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
论中国书法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论中国书法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摘要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中的一株奇葩,是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她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馨香和活力!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书法纯真之美,,挖掘中国书法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汉字线条结构章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的体现,它在国际上特别受到重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自己国家的文字发展成一门艺术,并且艺术发展境界之高。
中国周围国家像日本、朝鲜,日本虽有“书道’,但都有对中国书法的借鉴。
中国书法不像其它民族汉字,停留在符号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道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就是从写字升华而来的,没有写字就没有书法艺术,然而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写字是人们记录和沟通思想的工具,是为了实用,是一种工具;书法是人们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字里有某些没的因素,即有某些为人们所感悟的美的东西,是在于对美的追求,是一门艺术。
一、汉字表意之美中国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了艺术性。
汉字的功能是在于记录人们思想和交流的工具,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之初,用线条组成一些不同的符号,以表示大家都认识的事物,远古时期,人们崇尚“神灵“,心里总希望能得到好得生活,于是在丰收之时,或喜庆的日子里,就祈福、谢神,不光是口头上念,还用吉祥的文字刻在住处的树干或掩饰上;在狩猎或播种时,还做一些镇邪或驱魔的咒语,以求得打猎和种植的成功,在闲暇欢乐之际,则用歌舞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他们将这些歌谣记下来,便成了歌谣。
经过漫长的岁月,在频繁的写刻中,不断的趋向简化,删繁就简,概括为简单的形符,这样就完全脱离的外形的束缚,只用线条形成不同的抽象结构,这最便于书家抒发心灵之感受,任其挥洒自如。
凭借当时的情趣,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感受。
汉字在出现之初,就不是机械地描模客观事物,而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概括性的成分,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成分。
二、线条之美汉字是用抽象的点线笔画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境。
论书法中的美学
论书法中的美学【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就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通过对书法美学的内涵进行探讨,分析了书法的定义与历史、书法的艺术特点、书法美学与社会发展以及书法美学的审美标准等问题。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的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书法中,不仅要注重字形的工整美观,更要注重气韵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书法美学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势和文化追求。
书法美学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通过对书法美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书法这一艺术形式。
【关键词】引言、书法的定义与历史、书法美学的内涵、书法的艺术特点、书法美学与社会发展、书法美学的审美标准、结论、美学、书法、艺术特点、社会发展、审美标准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赋予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书法家们以其独特的笔法和风格创造出了许多传世佳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意境的抒发。
书法的美学内涵在于其对于文字形体、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追求,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当代社会中,书法美学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书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书法美学的内涵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它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现代审美的表达。
探讨书法中的美学问题不仅仅是对书法艺术本身的审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探讨。
通过对书法美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2. 正文2.1 书法的定义与历史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古代文字的书写形式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和风格,如隶书、楷书、草书等。
书法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美学审美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行书鉴赏3000字
行书鉴赏3000字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气韵生动。
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
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是它是形和意的统一体。
唯有具备良好道德、正义这些优秀品质的书法家,在书写时才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才会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三是它具有点线面的结构美。
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
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四是具有笔墨交融的线型美。
五是诗书并茂的文采美。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书法的发展是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而来的,从文字的产生发展到随时代的更迭,书法艺术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极盛而至于延续的历史。
中国书法,作为汉民族本土文明的精髓,在其产生之初就融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的变化.也不论其岁月变迁而如何体现时代之风尚.其本质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精神,士人情怀和对生命的追求。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兰亭序》是王羲之会稽内史任上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
《兰亭序》的文本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潇洒俊逸的晋人风度,读来清朗上口,使人不觉沉醉于散文美妙的意境之中。
《兰亭序》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成为文章的典范。
颜真卿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2020·04颜真卿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具有比较强的创造性,也融入了盛唐时期繁荣的艺术精神,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颜真卿书法作品具有比较强且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于目前国内书法艺术来说,无疑是一份丰富的艺术遗产,并且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对颜真卿书法美学思想进行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一定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为我国当代书法艺术的突破和革新贡献一定的力量。
一、颜真卿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笔者对颜真卿的书法艺术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发现,其书法作品的外在表现与很多其他书法艺术家不同,很多书法艺术家专注于某一个类型的书法写作,因此其作品的表现方面会比较单一,但是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表现却是变化多样的。
根据调查得知,颜真卿曾经学习过很多书法大家的书法,其中包括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等,在后续的书法艺术钻研道路上又得到了张旭的指点。
颜真卿的作品《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1]当中详细地记载了颜真卿自身学习书法的经历,从这一点中就能够发现,颜真卿是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的,这也为其书法艺术道路的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唐时期,王派书法艺术占据了整个时代的主要位置,在发展过程中也诞生了比较多的书法艺术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欧阳询和著遂良等,在后续的时代发展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非常强盛的书法流派,这也是早期颜真卿学习王派书法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这一派别的书法艺术从强盛逐渐走向末路,其主要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就是对原有的书法艺术墨守成规,其次就是之后的书法艺术作品缺乏新意,并且逐渐演变成了初唐时期比较流行的方正瘦硬风格的字体。
这一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人物是虞世南[2],其书法艺术彻底地继承了前人的特色,书法作品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首先做到的一点就是跳出了从前的王派书法艺术的框架,无论是在书法艺术的笔法方面还是在章法方面,颜真卿都真正意义上地做到了独树一帜。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年第03期唐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唐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
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我们的常识告诉就知道: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
“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
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
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
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
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书法的含义•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
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中国汉字书法,又称“中国书法”,主要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及文化。
古往今来,汉字是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最初是以图画记事的形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汉字。
之后先人在沙地上书写他们认为漂亮的汉字,这便是最早的书法,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书法的好处•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书法具有艺术性•书法有益健康•书法可陶冶情操•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读后感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读后感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在于它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修养。
为此我曾仔细阅读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强所著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作者认真地对每个汉字进行审视后,发现每个汉字都有着其自身独特而鲜明的形态与气质,他将之归纳总结成:方圆动静,开合揖让,起伏跌宕……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汉字本身博大深远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作者还提倡用“天人合一”来指导书写实践,比如“四”的内部十分严整紧凑;“气韵生动”、“笔断意连”等表述的“天人合一”思想应该值得提倡并且可以广泛运用于日常的创作当中。
作者这样论证可谓十分巧妙,先列举几个例子,然后再进行具体阐释,即不失科学性又避免枯燥乏味。
这种“道”是儒家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讲,“道”贯穿于古代哲学的各个领域,从老庄到孔孟,皆以道相称。
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把握‘道’的精髓,才会理解我国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才会看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诚哉斯言!事物存在变化中必然孕育着不变。
凡事无绝对,中国书法亦是如此。
千百年来,一直没有离开“中庸”二字。
即使面临被后世众多人贬低乃至批判的丑陋“馆阁体”问题上,刘熙载仍旧坚持:“夫书画之同,得于天地者,生于书外;本乎人者,见乎字内。
惟神与境会,境界通乎书外矣。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熙载被誉为“清代学术第一人”。
此言非虚!近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谈到:“在宋代产生了一位伟大诗人苏东坡,可算是书法史上里一件极有趣味的事,他把情感放在他的书法里头去了,那便是行草书,好像音乐家谱写了新曲子似的。
这虽是偶然的。
但这类的努力恐怕是很有价值的。
”可以说,作者所展示的中国书法的魅力,正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之上的。
浅析书法艺术之欣赏
浅析书法艺术之欣赏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艺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美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应从书法的点画、结法、章法及风格等方面给予分析,以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标签:书法点画结法章法书法就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通过线条的变化、组合,来展示虚灵的空间,造就深远的意境,表达人们微妙的情感。
书法创作运用用笔用墨及点画、节奏、造型等艺术手段,使书法成为实用且有欣赏价值的独特艺术。
我们欣赏书法,就是欣赏书法点画的线条美、结体的造型美、章法的整体美乃至整幅作品的风格美。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浅析书法美的欣赏:(一)从书法的点画上欣赏书法的线条美书法中的点画不同于一般的点画,是充满生命力的。
书法艺术的线条,是书法艺术形式美表现形态之一。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点、提等主要笔画,表现出来的线条,形象分明,不相混淆。
如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年枯滕、点如高峰坠石、撇如建兰之叶等等。
这种感受使线条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并在书法艺术中成为具有直观特征的表现语言。
“精美出于挥毫”。
这种线条通过书家运用提按、顿挫、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使点画线条富有形象和情感美。
由于书法的点画线条在下笔书写时,都是“尽全身之力”,取逆势来完成的,所以,它能在人们的心中唤起力量感。
晋代卫夫人说:“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又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这里的“筋”、“骨”,都是使线条具有力度的主要因素。
构成线条美的因素还有“立体感”,书法中强调中锋用笔,“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故点画中间墨浓力足,点画两边墨淡力疾。
具有“立体感”的点画线条深厚沉重,即使是细如发丝,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妙。
线条美的另一方面内容是情感,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线条的节奏感,古人称书法为“无声之音”,主要是指书法用笔之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唤起人们的节奏感;二是线条中的呼应,这是书法线条富有情感的另一重要因素,所谓“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故用笔讲究“笔断意连”,不论是凝重迟涩的用笔,还是轻松愉快的挥毫,都是书家的情感意志、风神貌状,使作品更具特殊的美感。
书法艺术的赏析_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书法艺术的赏析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师法古人,因此,多观察鉴赏、临募先贤遗迹,才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
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含义。
书圣王羲之,在《乐毅论》中说:"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
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以焉可也。
"所以,学习书法要从古代一些大家法帖、碑刻入手。
观察鉴赏要细致入微。
要精心研究分析。
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
据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路过索靖碑,下马观看还不满意,竟然在碑前露宿三昼夜,潜心观摩,终有所得。
可见,多观摩鉴赏古人书法,对学习书法是极其重要的。
鉴赏书法艺术,首先要对各种书体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
甚至要有深刻的了解。
,其次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去研究分析。
看其内在的共同规律,探求各书家的特点、精华。
从形、神、意、法、等方面,去领略其中的美之所在。
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可持有偏见,也不能求全责备。
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理解的,就作为大忌,甚至进行恶意攻击。
就象宋代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姿媚一样。
又如,有人批欧阳询的书法和柳公权的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等等。
这些论断似乎都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
所以,对书法的鉴赏,应该能接受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
才能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
书法的鉴赏,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研习书法的一个基础课程。
因此,研习书法就必须多鉴赏古人的作品书法体系的源流就书法的体系而言,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五个部分。
篆书;唐代张怀灌《书断》中说:"篆者,传也。
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近代文人郭沫若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书即官书。
"所以,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官方应用的文字。
其中有。
甲骨文、大篆、小篆。
甲骨文是以刀刻为主,亦有少量朱书。
其风格清俏,大字磅礴,小字秀丽可爱。
大篆是与小篆对称而讲。
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
如钟鼎文〔金文如:"大盂鼎、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等。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内容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书法和谐美的追求,已积淀成难以变异的审美规范和书法形式感的表现模式。
和谐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美感追求,和谐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多样统一审美境界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无论在单体组合(结构)和整体组合(章法)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
如直曲、方圆、刚柔、疾涩、长短、粗细、正欹、疏密、主次、向背、呼应、润燥、虚实等等。
虽然它们都属于对立范畴,但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
书法中的所谓“多样”,即指整体(结构或章法)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
“统一”,则是指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及彼此间的某些关联、呼应和衬托关系。
“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42章)表达了万物统一及对立面统一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斐安也指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西方美学论美和美感》第14页)在书法造型中,无论是有显著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对比统一),或由不太明显变化的非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调和统一),最终都是在变化中归于和谐,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的美来。
因此,书法美在于变化,在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和谐正是由矛盾和对立造成的,失去了矛盾对立,也就失去了和谐,失去了书法之美。
强调书法的变化是在统一制约下的变化,而非孤立的变化或者是一味的变化。
而没有统一,即是不和谐。
统一而无变化就单调。
在书法作品的形式中,既要变化,又要和谐,似乎是很矛盾的。
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因素才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中的中和思想
书法中的中和思想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审美趋向的不断变化,和书法家的不断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书法传统。
这些优秀的书法传统对于推动中国书法整体的发展,推动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思想观念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书法活动中最高指导原则。
例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这些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成为书法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美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的思想贯穿于三千多年的书法长河之中,是一条重要的血脉,在其中起作用的是一种潜美学,也就是审美上的潜在、转折的制约。
它通过对人生的指导,隐秘地反映在书法的创作中,这也致使中国书法始终是以和谐自然、和谐社会作为终极价值。
同时儒家思想又成了书家精神的调节剂它着眼于书家的带有共性色彩的人格塑造。
统观儒家思想和审美倾向对书法美学的影响是中和之美。
这个思想形态影响所及,在中国书法中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历代的书法审美观念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
纵观中国书论,无不以孔子“中庸之道”思想为轴心。
项穆提出中和的审美思想,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他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况夫翰墨者哉。
”黄惇先生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说:“项穆的《书法雅言》自始至终围绕中和二字论书,所谓规矩从心,中和为的。
在文章中,他论‘古今、辨体、规矩、神化、取舍’无不以‘中和’观照。
”我们从《书法雅言》的17章论述中都可以看到中和思想的影子。
可见,中和的美学思想在项穆的书学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深刻。
项穆的中和美学思想是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来的。
关于“中庸”一词,何晏注《论语》:“庸,常也。
中和可常行之德也。
”郑玄注《礼记》说道:“明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中国美学与书法
中国美学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文字书写艺术,更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文化
底蕴和美学价值的艺术形式。
中国美学强调的是“意境”和“气韵生动”,即追求内在的精神意蕴和生命的韵律。
而书法恰好体现了这种美学追求。
书法的线条流动、气韵贯通、章法布局等都与中国美学的精神相契合。
书法的线条不仅传达了文字的意义,更通过笔墨的浓淡、粗细、曲直等变化,表现出书法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书法的章法布局也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如何安排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排列,以及整体篇章的构成,都体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学追求。
书法的章法讲究的是“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即通过黑白、虚实的对比,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平衡和美感。
此外,书法的风格也反映了不同的美学思想。
篆书的圆润婉约、隶书的端庄典雅、楷书的刚健有力、行书的流畅自然、草书的奔放不羁,每一种风格都体现了不同的美学追求。
而且,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的是一种“心手相应”、“物我本无间,笔墨如有情”的境界,即通过书法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达到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美学与书法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书法不仅是中国美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可以深入理解中国美学的内涵和精神意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力量。
论康有为书法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论康有为书法中蕴含的美学思想摘要:康有为不仅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戊戌运动”的领导人和“碑学运动”的领袖。
康有为在对传统书法美学进行学习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理解,终结了传统书法美学理念,并开启了现代书法美学新时代。
由于康有为主要以“元气论”哲学思想做为其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基础,故康有为书法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可以总结为“元气论”哲学书法美学观[1]。
本文通过分析康有为书法中美学思想的形成基础,阐明康有为书法中蕴含的美学思想,进而总结出康有为书法中美学思想对现代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引言: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大书法家,其长期研究碑板,并且师从《云峰山》、《石鼓文》、《石门铭》以及《石门颂》等秦汉时期的相关书法,从而形成了其苍劲有力、浑朴飘逸的书风,被后人尊称为“康体”[2]。
十五年,康有为在对前人书法理论和清末碑学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总结后,提出“尊碑”学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的碑板书法,并著成《广艺舟双楫》一书,为碑派书法的兴起以及传承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该著作也成为中国书法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理论基础,为中国近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1、康有为书法中美学思想的形成基础对康有为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进行深入考察探索,是正确分析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形成过程的有效保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清代的书法审美环境是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形成的根本出发点。
具体来说,清代书法审美的变迁,主要通过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两方面体现。
一方面,清代人的审美出现了具有其时代特点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这些审美又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形式得以展现。
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发展,碑派书法和碑学思想到了康有为生活的时代时,在书法基本理论、书法审美标准以及书法实践等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为碑学的鼎盛时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康有为从十一岁学习书法开始,在经历咸丰、同治的艺术环境之后,又经历了光绪和民国两个时代。
浅论古代书法美学中和美的表现形式
Literarytheorytoexplore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15浅论古代书法美学中和美的表现形式文/景安文摘要:传统书法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
从古代书法美学角度进行分析,中和美是传统书法美学的呈现方式,在艺术表现中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与价值,对探讨传统书法发展历史及其特征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根据传统书法美学价值,针对中和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展开分析,不仅可以剖析传统书法的美学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探讨古代书法的流派以及中和美的外在表现方式,为传统书法课题研究寻找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同时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推进古代书法美学的研究。
关键词:古代书法;美学;中和美;表现形式古代书法美学是传统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突出特点,中和美则是书法美学中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根据其表现特征通常可以划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书法作品的外在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和艺术感染力也有所不同。
古代书法通过长期的演变以及发展,在书写特点、组合方式和结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使古代书法的美学特点更加丰富和突出,这些演变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掌握古代书法的美学特点及其价值,不仅可以为古代书法的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古代书法美学存在的困惑和争议。
1 古代书法美学特征古代书法美学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点,具备强烈的艺术性特征。
书法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书法中不只体现出古典和谐美的特点,也传播与继承了中和美,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促使中和美变成古代书法的突出特征。
我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书法的美学特点需要我们持续探究,研究古代书法就要全面探讨与了解中和美的艺术价值。
把中和美作为突出的美学特点进行研究,不只是古代书法美学的典型体现,还是我们深入探讨古代书法美学的着手点。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中和美的特征,掌握其在古代书法中的外在表现方式。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
书法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特有门类,比较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识:虚实相生。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艺学的虚实论,通过论述中国书法的用笔与结体分析了书法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关键词】虚实相生;书法审美;用笔;结体一、文艺学中的虚实论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识。
以虚带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核心。
“虚”与“实”都是中国文艺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文艺学中的虚实相生论,可以溯源到中国哲学中的虚实说,即建基于元气论基石上的道家有无说和周易的阴阳说。
“有无相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观点。
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其性质就是“有无相生”。
《老子·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在这里对“道”的论述很是玄妙,但我们仍可以看出“道”即是“无”,又是“有”。
也许“道”的玄妙之处就在于它这种“无”与“有”的对立统一。
老子的哲学不仅认为有无相生,而且认为“无”在二者的关系中居于主导方面,“有”是以“无”为基础的。
《老子·十一章》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用车之毂、器之腹、室之户牖的比喻生动的论述了“无”并非一切皆无,而是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有意义的空间。
庄子也有类似的论述。
《庄子·天地》云:“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庄子在这里的论述表明了“无”之于“道”的意义。
道家的这种有无相生且无为主导的思想影响了书法艺术的虚实相生论,使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识具有了虚实的相生相成和虚为主导的两层含义。
在哲学上的有无说向艺术上的虚实论生成的过程中,道家的元气说为其注入了活泼的生命情调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苟君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主要反映在思想内容和内容形式上。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就像诗歌、音乐那样,而其他民族写字还没有达到这种境地。
魏晋书法的美学思想价值很高,首先提出了书法艺术中的“意”与“象”的关系问题。
中国书法发展本来依赖于文字的创造与演变,但文字的创造一开始便与卦象联系起来,发展至自东汉末年,蔡邕、崔瑗等人提倡书法艺术时,便一再强调“观其法象”。
由于“观象”只是一种心理上的直接感受,并不一定需要用语言来作全面具体的解释,于是对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也往往成为个人的自由品味。
魏晋时期玄学、佛学充斥着士人论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得意忘象,”“言不尽意”,一时蔚然成风,受这种风气影响,魏晋书法美学思想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超出了“观其法象”的思想,转变为重视主体“意”的抒发表现;二是十分自觉地追求与书法相关的“象”的美。
简单地说,重“意”的玄妙深微和“象”的自然美丽,这是魏晋书法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唐人的书法美学思想在魏晋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和创造,这段时期的书法作品在结体上,于《兰亭》端凝飘逸的基础上发展为端正庄严的体相,一方面是笔锋入纸如锥划沙般的劲利;另一方面,又出神入化地表现出笔墨间的神情顾盼;在用笔上,其中锋的健洁雄强以及提按顿挫间的笔势往来,大都采自《兰亭》一脉,尤其是在气息清远方面,两者也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
唐代伟大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撰著的《书谱》,不单是对中国书法过去的总结,而且在书法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独有见解地提出了“文”与“质”的问题,这也是内美与外美的问题,书法艺术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内美,就是“文”,有志于书道者应在这上面多下功夫,在《书谱》中孙过庭还强调了辨体,即指出各种书体用途、特征、规律的区别,同时他又强调融会贯通,重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变异性不仅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从时代对书法的需要、时代所能提供的书契条件等方面表现出来,这种变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现的变化,而人们对这种表现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发展中变化,但其“属性”的本质力量的形象性,展示为美的基本原理没有变。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关键词:美学,中国,书法,原理,思想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简介: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和意识。
其风格与审美赏识的发扬代表着时代文化的特征,有审美风范与审美情趣的表现。
无数的古代时期有不同的字体,也不同的书法审美观和书法美学思想。
不同古代时期的处境和书法审美观及美学思想进展变化。
字体和章法的形成进展,我们所知古代的书法家出名大多数都在于书法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内容: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和意识。
其风格与审美赏识的发扬代表着时代文化的特征,有审美风范与审美情趣的表现。
无数的古代时期有不同的字体,也不同的书法审美观和书法美学思想。
不同古代时期的处境和书法审美观及美学思想进展变化。
字体和章法的形成进展,我们所知古代的书法家出名大多数都在于书法上的审美观独特,在古代时期书法美学思想在无形之中已经深化人民的心了,之所以书法美学在生活中逐渐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书法;审美观;研究书法;书法元素;书法的精髓常常需要通过简练的线条来呈现深远的意境,这种特殊化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来自于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我国古代的艺术审美形态常常带有中国特征的辩证法特色,融合了各类元素,并形成和谐统一的共生体,其中各个元素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书法的美学内涵。
本文的研究是以"书法美学原理"为核心展开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首先从书法的起源入手,之后并重点就书法美学的思想精神、学法的美学观以及书法美学的"韵味"体现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一、书法的起源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法的艺术,实际本质上也是一种美学表现艺术。
书写规范整齐和狂草抽象表现是中国书法的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从字体上的形式和结构的审美观而言,中国书法是抽象的,而从书写内容和意境的审美观而言,中国书法也是体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对各门艺术的创作与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博
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完善而独到的中国美学理论6 书法家运用了这些蕴含辩证思想的美学原
理,在书法艺术表现中充分地展示出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继承与创新
书法艺术要懂得中国的美学思想,只有运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指导着书法的发展与创新,才能弘扬
中国书法艺术6 真正体现出书法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书法 美学 自然
中国分类法 J&!"K L
文献标识码 H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经千载,经久不衰,它
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
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并和其他艺术相圆融。汉 代书法家蔡邕在其《笔论》中说:
了书法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形成了具有中国传 中国传统美学对书法技法的发展变化起了重要的
统哲学精神的书法美学理论。书法中的美是辩证 指导作用。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书家对
的,在书法的艺术表现中讲究“虚实相间”、“计白 “美”的认识既有外露又有含蓄;既有内倾又有外
《东南文化》#$$% 年第 & 期总第 "’# 期
书家的书法创作中,书家心中如果没有意境与情 书法艺术作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果能够被当
感,是无法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之真谛。虽然 今书法家在创作中运用! 那么发展书法艺术! 就能
就书法艺术美而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 在扎 根中国 本土文化 的基础 之上开 辟出新 的途
论何见不离其宗,此宗与人性相通,即一切美若背 径。
#%%* 年。 " + $ 上海 书画出 版社 、华 东师范 大学 古籍整 理研 究室 选编 :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 年。
欢迎订阅《东南文化》 欢迎选购以下书刊
本 刊 编 辑 部 现 有 下 列 书 刊 邮 购 - 邮 费 ’,每册单价:’’ 元。
’(. / 。
&0 《天台山文化专号》- 第一、二、三辑 / ,浙
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决定了中国文化崇尚 对“虚象”的表现! 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意境。作
精神对自然的寄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为中国艺术的根本标准、追求的审美理想———“气
在道家的哲学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 韵生动”,其根据是“动的范型”,即“道”,那生生不
说法可谓影响至深。《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 息的宇宙规律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中国哲学
#0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 江 天 台 山 文 化 研 究 会 编 ,第 一 辑 ,每 册 单 价
年纪念文集 》,蒋赞初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 #’0 , 元;第二辑 - 复印本 / ,每册单价:+( 元;第
每册单价:#1( 元。
三辑,每册单价:’( 元。
’0 《扬州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文பைடு நூலகம்》,
!"
向的特点,由此也就造就了书法形式美独有的艺 体现出代表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离
术风格。如:在历代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有无、虚 开了这个主流,书法就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精神。这
实、浓淡、燥润、厚薄、深浅、远近、明暗、藏露、疏 种提法并不是在排斥西方美学,对艺术思想而言,
密、繁简、刚柔、动静、曲直、形神、情态、意境等等, 吸收一些西方的、外来的哲学或美学思想未尝不
“意境”说。“意境”说是中国美学相对于西方美学 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之美,这对书家的艺术修养
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个理论根基的就是中国哲学 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然万物之间不断地渗透,不
佛家对美的认识,是重视“美由心造,心融万
断地互相生发,天地圆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 物”,由此而引发了“实有境无,境假识真”的意境
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其产生的巨大 可,但是,必须是在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的前提
影响。
之下,恰当地融入一些实用可行的西方哲学与美
中国的美学思想重理,更重情,让人发之畅想 学思想,才是创作书法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
并回味无穷。这种境界唯中国美学所拥有,在历代 创作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蕴含中国美学思想的
雾,若日月,纵横有可像者,方得谓之书矣。 于天地万象,与文学、音乐、舞蹈、建筑在构象上
西晋大书法家钟繇论书法说:
有着审美的相通之处。因此,书法被誉为“纸上的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 舞蹈,无声的音乐”。
见万象皆类之,点如山颓,摘如雨线,纤如丝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对“美是什么?”问题的提
毫,轻如云雾,去者如鸣凤之游云汉,来者如 出,开启了中西美学“美在哪里”与“美是什么”的
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 文化中的动的精神“正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表里”。
以“自然”为法则,“自然”是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 这体现了书法 “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此外,“五
自然 界和人 类社会要 遵循这 一法则 才能达 到和 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原理更是在书法中得到圆满
谐。后来庄子在老子的这一思想基础上,把人之性 体现,书法中的美是辩证的而不是绝对的关系,因
明书法的美学原理。道家学说提出的阴阳关系,体 上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体现的正是中国古代
现出宇宙间自然万物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阴 书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与阳的关系是一种既相对对立,又保持着一种自
在谢赫“六法”画论中,首先提出“气韵生动”
然的、和谐的统一与平衡的关系,这种和谐与平衡 是绘画的至高境界! 其余五法讲的作画技巧。书法
物,幽至于鬼神之情伏6 细至于喜怒舒惨,莫 不毕载。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 而唐代另一位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便
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 悟得草书用笔之妙,他运笔如飞,提按顿挫,何尝
叶,若 利剑长戈 ,若强弓 硬矢 ,若水火 ,若云 不是一种笔迹的空间舞蹈?这些都说明书法取法
之美构成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虞世南“字虽有 同样如此。中国书画通过特殊的工具———毛笔表
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历 现 笔 墨 ,是 中 国 书 画 艺 术 魅 力 之 所 在 。“笔 墨 情
代书法家运用了这种辩证的美学思想,从而产生 趣”,“墨分五色”,就是指的这种笔墨的艺术魅力。
满着无穷尽的生机,这是真正的审美意义上的“天 论,并且提出了诸如“心悟”、“心不孤起,托境方
人合一”。中国哲学对自然观的重视,既标志着中 生,境不自生,由心故显,”等审美观念。在书法的
国哲学思辨的深入,同时也为美学自然观的进展 艺术 表现中 就有来自 于书家 对这种 美学观 的认
打开了通路。以上这些审美情节在书法艺术特别 识,书法中的“计白当黑”即是书家以“空”体现出
离了自然! 失去了人性,也就不谈不上美了。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由于是在儒、释、道三家哲 学思想交融并存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更加丰富 了中国美学的理论,这是西方美学无法达到的美 学境界。当今有一些书法家,对美学的认识大多都 是以西方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的标准,这从书法本 身具备的艺术表现特性来讲,是一种本末倒置的 美学观。中国人进行书法创作时却不懂中国的美 学 ,反 而 以 西 方 美 学 审 视 书 法 ,甚 至 成 为 主 流 意 识,这岂不是舍本求末。既然是中国书法,就应当
" # $ 刘蔚华、赵宗正主编:《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山东教育 出版社 #%%& 年。
" ’ $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年。 " ) $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 年。 " * $ 陈 方 既 、雷 志 雄 :《书 法 美 学 思 想 史 》,河 南 美 术 出 版 社
是在草书的畅情写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了佛家的“无相之象”的道理。此“空象”引发了“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美学受道家的影响 白”之美,同时给观赏者带来了无穷的想象,“说是
很多,蔡邕“书肇于自然”,王羲之“书之气必达乎 一物即不中”“空中见有,以无藏有”,这完全可以
道,同混元之理”等等都是以道家的宇宙本体论说 反映出古代书家对“空”的深刻理解。而书法技法
《艺东术南史文论化》#$$%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中国美学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
苏金成
’ 淮南师院美术系 安徽淮南 !(!""& )
*+,-*./+00 12 34+ +-03 1* 34+ 5+036 34+ -+0340378 3419,430 -// :/-; -< 7=:1*3-<3 *1/+ 31 8*+-371< -<. >+4-?71* 12 +?+*; -*3@ AB3+<07?+ -<. :*1219<. C47<+0+ 89/39*+ >*++. -<. :+*2+83 >93 1*7,7<-/ C47<+0+ -+0340378 34+1*;6 34+ 8-//7,*-:4703 4-0 90+. 34+0+ 31 -889=9/-3+ 6 29//; 0415 34+7* :+89/7-* -+034+378 81<087190<+00 7< 34+ -*370378 +B:*+0071< 12 34+ 8-//7,*-:4;6 4-?+ 21*=+. 34+ 9<7D9+ -*370378 03;/+ 12 8-//7,*-:47+0@ E<4+*73-<8+ -<. 7<<1?-371< 8-//7,*-:4; -*3 0419/. 9<.+*03-<. -+0340378 3419,43 12 C47<- 31 3-F+ 6 90+ C47<- 3*-.7371<-/ -+0340378 3419,43 ,97.+ .+?+/1:=+<3 -<. 7<<1?-371< 12 8-//7,G *-:4; 1</;6 819/. 8-**; 21*5-*. C47<+0+ 8-//7,*-:4; -*3 6 *+-//; +=>1.; :+89/7-* -*370378 84-*= 12 8-//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