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灵魂》对其文艺学美学思想影响论文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_亚里士多德美学与音乐美学思想浅析论文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_亚里士多德美学与音乐美学思想浅析论文关键词:美学音乐美学“模仿论” “典型说” “美在整一”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即为艺术“模仿论”,反对艺术“天性说”,同时,他还开启了艺术“典型说”的萌芽;提出了美的存在方式为有机整体的观点;界定了艺术的外延;揭示了音乐的特殊性,对音乐本质展开了探讨;高度肯定了艺术广泛的社会作用等等,这些不朽的关于艺术、美学、音乐的论述犹如大河之源掀起了后世艺术科学发展的滚滚洪流。
然而,由于时代视野和阶级的局限,他的美学思想也深深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一、美学思想的核心——艺术“模仿论”艺术“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相互之间有且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模仿说其实是古希腊的传统说法,赫拉克利特就有过艺术模仿自然的见解,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也有类似的说法。
到了柏拉图把模仿说系统化了,但他的模仿说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上的。
他认为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正的实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模仿现实世界则是“模仿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相反,否认“理念世界”的存在,肯定物质的感性世界是真实的,而艺术模仿现实世界,艺术是真实的,进而对模仿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模仿论”的新观点主要在于如下两点:其一认为艺术模仿的主要对象是“在行动的人”[1]7,即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1]21。
其二是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天性,即善于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起源有两个原因,而且都出于人的天性。
第一,模仿是艺术的本质,而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具有模仿的本能。
第二,音乐感和节奏感也出于人的天性,而音乐感和节奏感是构成艺术的形式方面的重要因素,特别对于音乐、诗歌、舞蹈更是如此。
天性说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显得有些幼稚,但在2000多年前的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阐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作用与影响新选
阐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1004班姓名:王亚军学号:20100001402 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
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里士多德文艺思想: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一生著作丰富,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物事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
2、《诗学》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理论专著。
3、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各种艺术的公共本质在于模仿,其中的差别有三点:一是模仿的手段不同,二是模仿的对象不同,三是模仿的方式不同。
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创造性的模仿说。
5、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象优于现实。
6、在《诗学》第25章,亚里士多德列举了诗人所要模仿的三种对象:一是事物过去和现在实有的面貌,二是人们对事物的传闻或设想,三是事物应有的面貌。
他最赞赏的是模仿第三种对象。
7、《诗学》的论述重点在悲剧方面,它颇为深入的探讨了悲剧问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它提出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悲剧定义。
8、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首先,情节必须严肃;其次,情节必须完整;第三,情节的长度必须适当;最后,情节必须单一。
西方美学思想概念研究论文(共6篇)
西方美学思想概念研究论文(共6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漫步在西方美学观念的星河中亚里士多德《诗学》、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等等都是西方艺术学的经典,每一部经典都对艺术、美学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但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会伴随着新的观点、概念、逻辑与方法的新生,对于这些新的观点、概念随着两千年历史的发展日积月累,已经成为层层覆盖攀枝错节的状态。
长久以来,艺术、美、模仿、形式、美感经验这些艺术学或美学中相关的概念各自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像中东的局势,同一块地盘各自都说是自己的。
然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打破了这样的僵局,以问题讨论为经,以史料分析为纬,对艺术、美、形式、模仿、创造性、美感经验这六大美学观念进行梳理,解决了很多美学史上的存在争议的问题。
这本书也是作者的成名作之一,《美学与艺评季刊》评价这部书为“不朽的美学通史”。
一、塔塔尔凯维奇及其《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是波兰人,任教于波兰大学,担任教授,国际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美学界的成名作即《美学史》(三卷)和《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除此之外还著有《哲学史》(三卷)、《关于幸福》、《专心于冥想》、《17-18世纪的波兰艺术》,还发表过将近200篇学术论文。
大师博闻强记、思考细密、见解高卓,究美艺之际,通古今之变,大有司马迁著《史记》之精神。
每书一出,便洛阳纸贵,传诵遐迩。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更是获得欧美学术界的一致佳评。
他以其丰硕的成果膺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常年作为代表出席国际联盟大会。
他还曾在世界范围内讲学,获得非常轰动的欢迎和认可。
由于这位大师在学术上辉煌成就和教育上的伟大贡献,波兰政府和法国政府都先后将特殊荣誉勋,章颁赠给他。
阐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作用与影响
阐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1004班姓名:王亚军学号:20100001402 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
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里士多德文艺思想: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一生著作丰富,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物事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
2、《诗学》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理论专著。
3、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各种艺术的公共本质在于模仿,其中的差别有三点:一是模仿的手段不同,二是模仿的对象不同,三是模仿的方式不同。
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创造性的模仿说。
5、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象优于现实。
6、在《诗学》第25章,亚里士多德列举了诗人所要模仿的三种对象:一是事物过去和现在实有的面貌,二是人们对事物的传闻或设想,三是事物应有的面貌。
他最赞赏的是模仿第三种对象。
7、《诗学》的论述重点在悲剧方面,它颇为深入的探讨了悲剧问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它提出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悲剧定义。
8、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首先,情节必须严肃;其次,情节必须完整;第三,情节的长度必须适当;最后,情节必须单一。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
摘要: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虚幻的,因此艺术对客观世界进行模仿则是更加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文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不但具有创造性,而且能体现客观世界中固有的本质的一般的规律。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1.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活背景在柏拉图时代,雅典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新兴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阶级的斗争白热化,贵族阶级的传统地位开始动摇。
作为出身于雅典的贵族阶级,柏拉图在文学和数学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代表着贵族阶级的立场。
他关于自然哲学、文学艺术及政治学等方面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贵族阶级的思想并受其影响。
柏拉图在政治上的基本动机,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尼科马库斯的儿子。
受其出身环境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现出唯物主义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并主张把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到文艺理论领域。
他的自然哲学、模仿说和文学艺术等理论都闪现出了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光辉。
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终极本原的探讨,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两者的关系怎样?形而上学观是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他的形而上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他虽承认世界由两种基质构成:物质和精神,但是认为其中精神是真正的实在,最有价值,是宇宙中法则和秩序的基质;而物质则是属于第二位的基质,它是呆滞的、无理性的、顽强的力量,只是多少而不完善地打上了精神的印记。
柏拉图认为精神为事物的首要因素,物质为占第二位的因素,因此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的。
理念是自在和自为的,有实体性;它们是实体和实质的模式,即万物原始、永恒和超越的原型,先于、脱离和独立于事物而存在,不像事物那样受变化的影响。
论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论亚⾥⼠多德的⽂艺思想古希腊哲学是西⽅哲学发展的最初形态,是⼀个⾃称为海伦后代的⼩民族给予欧洲和全⼈类的精神宝藏。
它探究宇宙的来源,追索万物的真实,并诘问⼈⽣的⽬的,内容丰富,⽓象万千,为⼈类的理论思维开辟了道路,给以后的西⽅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多德就是古希腊哲学的极⼤成者。
所谓⽂艺思想也叫⽂艺观,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流派⽂艺思想都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的古典时期,新旧交替的动乱时代所提出的多⽅⾯问题,加上丰富⽽深厚的希腊⽂化遗产,便培养和造就了亚⾥⼠多德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天才⼈物。
亚⾥⼠多德历来被认为是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和最伟⼤的思想家,⼀⽣著述宏富,学术活动极其⼴泛,⼏乎涉及当时所有的知识学科。
他的⽂艺思想即对⽂艺现象的总的看法和主张,犹如⼀轮皓⽉在西⽅⽂学史的天空绽放着⽆限的光芒。
“如果真有所谓⼈类导师的话,就应该认为亚⾥⼠多德是这样的⼀个⼈。
”⿊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80页“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亚⾥⼠多德继承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的哲学成就,特别是柏拉图的思想成果,然⽽他的继承是以批判为基础,以创新为⽬的。
在思想观念上,他既不像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主要从⾃然科学的观点去看⽂艺理论问题,也不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侧重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艺理论问题,⽽是兼容并蓄,采取学科的视⾓,吸收多学科的观念。
在《诗学》中,他⽤⽣物学的有机整体概念来论述戏剧情节;⽤⼼理学的感情净化概念来解释悲剧功⽤;⽤⼈类学的模仿本能来推断⽂艺的起源;⽤历史学的演进变化概念来阐明戏剧发展……亚⾥⼠多德与他的⽼师柏拉图之间有着深深地友谊并爱戴着他,但是爱戴⼀个⼈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反对他的观点,亚⾥⼠多德没有⼀味的盲从他的⽼师,当他发现⾃⼰的观点与⽼师不同,并坚信⽼师的观点不正确时,他毅然不为尊者讳,不为师长讳,毫不客⽓的批判柏拉图的观点,因为他更爱真理。
据说“柏拉图经常称亚⾥⼠多德为⼩驹。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美学思想初探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美学思想初探我最初探究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及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并称为“希腊三贤”的师生关系,还因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还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后来,我进一步探究才发现: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学园中表现的很出色的人,由于他的博学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
最值得我敬佩的是他对老师尊重,但不只是崇拜。
他在学术上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不顾老师讽刺他是“书呆子”。
为了坚持真理和自己对美学上的信念,亚里士多德大胆批判了柏拉图贬斥审美快感的看法,却把审美快感与“幸福”这种有益于城邦的最大效用,与“至善”这种人生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联系起来。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美学思想。
1.美的有机整体性观念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里是最基本的观念就是――美的有机整体性。
他根据这个观念断定:悲剧是希腊文艺中的最高形式,因为它的结构比史诗更严密;他根据这个观念断定:叙事诗和戏剧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情节结构而不是人物性格。
他的理论依据是,以情节为纲,容易见出事迹发展的必然性,如果以人物性格为纲,就难免有些偶然的不相关联的因素。
“整一”,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要求的,即“动作或情节的整一”。
亚里士多德只强调过动作的整一,后来新古典主义者加上时间与空间的整一,合成所谓“三一律”,他们把动作的整一看成每篇诗只能写一个情节,不穿插附带的情节,这是从形式上看整一,忽略了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亚里士多德要求戏剧中的合唱队、音乐和语言等,一切都要服从整体。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还使用生动的比喻,把一曲乐调比作一个“城邦”,其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各称其分,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和谐”,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中是特别强调的。
和谐的概念是建立在有机整体的概念上的:各部分的安排大小比例和错落有致、融会贯通,才能见出整体的和谐。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他对悲剧的理解和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剧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悲剧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希腊诗的最高形式。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独到的,因为古希腊人对诗歌的欣赏大多以柏拉图的观点为主导。
2. 情节结构的重要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结构是悲剧中最基本的要素。
他认为人物性格只有在见诸行动,即表现在情节结构里时才有意义。
此外,他强调情节结构需要单一而完整。
3. 模仿说:亚里士多德主张艺术是真实的,它表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因此比历史更为真实。
他认为摹仿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无论是学习还是对美的欣赏,如节奏和和谐,都是人类的天性。
4. 内在逻辑与普遍性: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作品,特别是悲剧,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
这意味着在悲剧中展现的人物行为和对话都应该是必然和合理的,具有普遍性。
5. 有机整体的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像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都应该和谐地工作,共同为整体的效果服务。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为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的贡献不可忽视。
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观点,嘿,这可是个大话题啊!想想看,古希腊那个时代,大家都在研究宇宙、生命,连灵魂都被拿出来聊了,真是牛啊!亚里士多德,他可是个大哲学家,什么都想得明明白白。
他说灵魂其实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就像是大海里的鱼,没了水,鱼就活不下去。
灵魂就像是身体的生命力,没有它,咱们的身体就成了空壳,像是个没有灵魂的傀儡,哎,听起来有点惨对吧?想象一下,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分为三种,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
植物灵魂负责生长和繁殖,听起来就像是你家阳台上的花草,它们靠阳光、雨水活得好好的。
再说动物灵魂,它们不但能长,还能动,能感受,哎呀,真是个活泼的小家伙。
理性灵魂,那就是咱们人类的专属了,能思考、能反省、能做决定,简直就是灵魂的终极进化版,感觉真是太棒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观点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生命的宝藏。
有趣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跟身体密不可分的。
他觉得灵魂就像是雕塑中的形状,雕塑是石头,形状是雕刻出来的,缺一不可。
这样一来,咱们就明白了,灵魂和身体是双胞胎,互相依赖,分不开的。
想象一下,灵魂就像一位艺术家,而身体就是画布,灵魂的情感和思想在身体上展现出来,简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有些人可能会问,灵魂到底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说,灵魂是生命的原则。
就好比你拿着遥控器,按下开关,电视才会亮起来。
灵魂就是那开关,让我们活过来、动起来。
没有灵魂,身体就像死水一潭,没啥意思,啥也不能做。
听着,是不是觉得灵魂的重要性无比?就像喝水、吃饭一样,灵魂也是咱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常常感受到灵魂的存在。
想象一下,吃饭时,味道特别好,心里暖暖的,那就是灵魂在享受;听到好听的音乐,心情一下子变得愉悦,那也是灵魂在舞动。
灵魂让我们感知生活的美好,能让每一天都充满色彩。
哎,真是让人感慨,生活真美妙啊!不过,亚里士多德也提醒我们,灵魂的健康很重要。
读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后感
读《灵魂论》有感以前我一直认为,灵魂是一个很虚的东西,像“天堂”或是“地狱”这两个词一样,创造出来只是为了解释或是蒙骗那些我们无法解释的东西,所以,我以前一直以为灵魂是不可能真正的存在的。
而且,我也不太相信,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怎么可能通过他的语言让我改变我现有的世界观呢?带着这种急躁的心态初次看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觉得他满嘴胡诌,看得我云里雾里,看完一遍后不知道或是不想知道他究竟在说些什么。
但是,当我静下心来,再通读几遍后,我突然有了和亚氏一样的观点:“凡物之具备了“生命”的征象者,便也各有灵魂“。
之后所看的那几遍,也许是我的灵魂在读,不,是我因应于我的灵魂而再次拜读。
在《灵魂论》的第一卷第一章,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灵魂的本性与属性是什么?”、灵魂的种类与结构和怎样研究灵魂。
接着,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了解灵魂的本性,就必须先了解灵魂的诸属性,因为“属性,实际上相符应于本体”,而“于诸属性而言,有些是专属于灵魂的诸感应,而另些则属于所有一切具德于灵魂的诸动物所共通的”,故“明知所有或大多数的属性,也能够讲论事物的本体”。
在第一卷的第二章,亚里士多德总结前人观点,认为运动与感觉是灵魂的主要性状,提出这两者是“基本上别异于物之不具灵魂者”。
同时他通过说理或是矛盾法证明了先前一些学者认为灵魂的本体是火与热或是原子、微尘、元素、气或是水的说法的错误。
在第一卷的后面几章,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本性是运动着的,也许是它自己在运动或是别的什么在运动它。
灵魂具有心识,但灵魂的组成并不是“谐和”更不是“数”。
在《灵魂论》的第二卷,亚里士多德论证了“什么是实是?”。
“实是”是“于现存的诸事物的一个科属”,有三分义:物质、型状或形式、物质与形式的合成。
这一卷,他再次回答了灵魂是什么的问题:灵魂是某一事物的现实,或其怎是公式,而这某物则是内蕴有容此灵魂为之演化的潜能的。
第四章,他提出了第一原理“灵魂是生命物体之因与原”,并提出了感觉的机能,通过依次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的分析,让我们明白,感觉是灵魂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灵魂,是不会有感觉的,即使有感觉,也不会引起变化。
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对其文艺学美学思想的影响
文 海 艺 苑
世
界 文
艺
论 亚 里士 多德 的《 灵魂论》 对其 文 艺学美 学 思想 的影 响
任 绪 来
( 东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东 济 南 2 0 1 ) 山 山 5 04
摘 要 :灵魂论》 《 是亚里士 多德探讨 人的 内在 精神与 心理 的著作 , 文认 为其 中对人的主体 性 、 觉、 本 感 情 感、 通感 以及想 象的论述与他的文 艺学美学思想有着很深 的关联 , 直接 或间接地促成 了其 文艺创作“ 模仿 论” 文学欣 赏论 以及 悲剧 “ 、 净化” 论等一些重要观点的提 出与成熟。 关键词 : 亚里士多德 ; 灵魂论 ; 系; 关 想象
中 图分 类 号 : 1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5 5 1 ( 0 2 — 0 9 0 1 0 — 3 2 1 4 0 5 — 2 0 魂论 》 是一部 自然科学著作 ,
其 在 在 书 中着 力探 讨 的是 灵 魂 为 何 物 、 何 性 质 的 问 题 , 与 有 这
一
,
在这里 又将灵魂赋予 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 么人作为具有 那
认识 、 思考能力 的主体就毋 庸质疑了 , 的活动不必借助 与神 人
灵 帮 助 、 必 受 神 灵摆 布 , 自知 直 觉 的 了 。这 恐 怕 是 影 响亚 不 是 里 士 多 德 创 作论 中 模 仿 说 提 出的 重 要 原 因之 一 , 竟 , 仿 需 毕 模 要 的 是 一 颗 有 着 自觉 意识 的心 灵 。
感觉 、 思想 来 运 动 那 么 他 与 外 在 的 神 灵 还 有什 么联 系 呢 ? 在亚 里 士 多 德 理 论 中 , 魂 已经 近 似 于 生 命 本 体 。“ 生 物 的存 在 灵 若
亚里士多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叙事与哲学评价
亚里士多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叙事与哲学评价本文旨在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美学思想,并对他的抽象的叙事和哲学评价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人们把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把思想表达得更清晰,而且也能增进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从而使他们更加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随着文化的进步,人们对音乐及其表达方式也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深入研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可以陶冶人心的功能,并可以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思想,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在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音乐表达都是一种叙事,也就是一种抽象的表达。
亚里士多德指出,这种抽象的叙事是自然的,而且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表达思想的艺术方式。
他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意向,并帮助他们把思想以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表达方式,展示了音乐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音乐具有哲学思考的功能,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理解它,并从中获得知识。
他认为,这种哲学思考能够让人们持续深入地研究音乐,从而达成一种完整的艺术感受,使之更加地完美。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哲学思考,有助于揭示音乐所具有的完整性,以及它在把思想转化为行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对音乐美学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认为,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而且也认为,它具有陶冶人心、加深认知和哲学思考的功能,这有助于人们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当代音乐研究的重要灵感来源,其叙事和哲学评价也对当今的音乐表达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美学思想出发,讨论了他关于音乐表达的抽象叙事和哲学评价,发现了音乐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及其完美性,并提出了其对当代音乐表达的积极影响。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第一篇: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论述亚里士多德灵魂论
论述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灵魂的论述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论灵魂》中,通过对生命和存在的研究,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灵魂本质和功能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视为所有有机体的本质和根源。
他认为,灵魂是无形的、不可分割的,是给予生命的原则。
灵魂存在于身体之中,与身体相互关联,在人体中表现为思维、感觉、欲望和意愿等心理活动。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两类:营养之魂和感知之魂。
营养之魂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负责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功能,如营养、生长和繁殖等。
感知之魂则是人类特有的,负责思维、感觉和意识等高级心理能力。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感知之魂细分为感觉、想象和理性三个层次。
感觉是通过五官接收外界刺激,产生感觉经验。
想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记忆和幻想等能力产生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而理性则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通过推理和思考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理性是人类灵魂最高级的层次,使得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智慧判断。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与身体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但灵魂具有独立于身体的存在。
他强调人的灵魂是由先天的本性和后天的习性共同构成的。
灵魂的先天本性使得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潜能和特点,而后天习性则是通过教育和习惯养成的,可以改变和塑造一个人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自律和道德教育,人可以培养出健全的灵魂,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对后来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灵魂论也为人类道德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在优秀品质的培养和发展,鼓励人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哲学理论,它深入探讨了生命和存在的本质。
通过对灵魂的层次划分和本质功能的阐述,亚里士多德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道德行为的框架。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论文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论文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针对哲学方面的研究,是其一生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并也形成了众多思想成果,这些思想的提出对解读哲学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哲学思想; 历史影响亚里士多德针对哲学方面的研究远远早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对日后马克思哲学的诞生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为“古代的黑格尔”。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在哲学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分析通过对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方面:1.“好奇”。
好奇一词顾名思义是指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兴趣。
从古至今,对不了解的事物的求知欲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反应,因此,亚里士多德也正是因为好奇才使得他对哲学的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2.“闲暇”。
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闲暇并不只是指时间上的充裕,还包括人自身的“闲暇”。
他认为,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须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
(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将哲学被称为“科学”的哲学,也因此,他的哲学从自然哲学、实践哲学以及形而上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哲学过程中的主要方面之一。
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占了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自然哲学在其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doc
皖西学院课题论文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姓名:学号:系别: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摘要:《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
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
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塔西斯”。
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
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
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
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
作为悲剧的“灵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
使读者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③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情节净化一、悲剧的定义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
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演,及“酒神送”。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
”④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
《论灵魂》读后感
《论灵魂》读后感《论灵魂》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主要探讨了灵魂的本质和功能,以及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对灵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灵魂是生物体的生命原则,是生物体实现其功能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灵魂包括感觉、欲望、情感等方面的机能,这些机能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这种对于灵魂的看法让我意识到,灵魂并不仅仅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生物体内部的一种生命力和能量。
它体现了生物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生物体实现其功能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强调了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他认为,灵魂与身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灵魂是身体的形式,身体是灵魂的质料。
这种看法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灵魂与身体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
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命。
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真正地拥有完整的人生。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还探讨了灵魂与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等方面的关系。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灵魂的一种本质特征,它与道德责任紧密相关。
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都是基于我们的意愿和意志,而这些意愿和意志又受到我们内在的品质和价值观的影响。
这种看法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欲望和冲动,更是基于我们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观念。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对他人的行为保持尊重和理解。
最后,《论灵魂》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智慧,以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和自己。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他人的生命和福祉,尽力去帮助和关爱他们,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总的来说,《论灵魂》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灵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论灵魂》读后感
《论灵魂》读后感《论灵魂》读后感1《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在哲学领域关于灵魂问题的深刻探讨,这部著作宛如一座思想的迷宫,每一次探索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引领我们深入思考灵魂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与生命、知识和人类行为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首先对灵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
他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原,是使生物与非生物区分开来的关键因素。
这种观点打破了我们对灵魂的传统神秘认知,将其与生命现象紧密相连。
这使我们意识到,灵魂不是一种超自然的、脱离物质的存在,而是内在于生命活动之中。
例如,植物具有营养灵魂,这种灵魂赋予它们生长、繁殖等生命功能。
这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内在活力,无论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还是复杂的人类,都有其独特的灵魂表现形式,即各自的生命特征和生存方式。
在灵魂的结构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灵魂的分层理论。
他区分了营养灵魂、感觉灵魂和理性灵魂。
营养灵魂是最基础的,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基本保障;感觉灵魂则让动物具有了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如视觉、听觉等;理性灵魂是人类特有的,它使人类能够进行思考、认知和理解抽象概念。
这种分层理论为我们理解不同生物的能力和人类自身的独特性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在现代科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影子,比如生物学对生物进化和功能的研究,从简单的生命维持功能到复杂的感知和认知功能的发展,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分层有一定的相似性。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我们的理性能力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高级功能。
对于灵魂与知识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理性灵魂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在。
人类通过感觉灵魂获得感性材料,但只有理性灵魂才能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理解,从而形成知识。
这一观点强调了理性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在现代教育和学习理论中,我们也重视理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仅仅有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感性数据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家运用理性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来总结规律、建立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对其文艺学美学思想的影响摘要:《灵魂论》是亚里士多德探讨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的著作,本文认为其中对人的主体性、感觉、情感、通感以及想象的论述与他的文艺学美学思想有着很深的关联,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其文艺创作“模仿论”、文学欣赏论以及悲剧“净化”论等一些重要观点的提出与成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关系;想象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59-02
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一部自然科学著作,其在在书中着力探讨的是灵魂为何物、有何性质的问题,这与社会与人文学科似乎并无什么瓜葛。
但是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不容忽视的影响,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往往能在人文学科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飓风效应。
况且更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在此探讨的灵魂并非是仅仅局限于生理层面的神
经剖析,在生命科学尚不发达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采用了逻辑推理与臆想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灵魂学说。
如此一来,他的灵魂便从生命意义上的神经系统中超脱出来,近似与人的精神活动了。
本文认为《灵魂论》中对于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的分析必然与其文艺学美学思想关系紧密,理清两者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加充分的理解和体会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大有裨益。
不过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学者对此做专门的梳理,故而笔者在此撰文以述之,以期读
者能对其文艺理论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灵魂与身体的合一与文学创作论
(一)灵魂元素说的破灭和身体与灵魂的结合
在《灵魂论》中,亚里士多德否认了先贤德谟克利图、琉基浦、柏拉图等人的灵魂元素说。
他认为按照柏拉图等人的同类相识原则,元素根本构不成作为复合体存在的神、人、肌肉、骨骼等事物,并且随后指出指出灵魂与人的理性相联系,具有联结躯体与精神的黏合剂作用,“物身之能合成一个整体,毋宁说是有赖于灵魂;灵魂一离其寓躯,物身随即消散于大气之中,而终于衰坏。
”在其后的论述中,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定义为抽象于实物之上的形式,这虽然与先贤讲的灵魂相似,同是虚无缥缈、不可琢磨的,但却存在本质的不同。
前人所讲的灵魂是由元素构成的一种看不见但可察觉到的实物,而亚里士多德论述的灵魂却是一种物之所以为物的特性。
若由外界元素构成的灵魂可以自由出入于身体,游离于天外,那么作为物之特性的灵魂便不能与身体分离了,它必然要与身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甚至合二为一。
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灵魂诸感受结合于身体,“感应现示时,身体都是有所动忍的。
”
(二)灵魂不自动与人的主体性特征
传统的关于灵魂的论述观点倾向于把灵魂当作一个自在运动的自动数,而且诸家一致认为灵魂最擅于运动,于认识与感觉方面,灵魂实属作始。
但亚里士多德经过论证驳斥了上述观点,他认为灵魂既不被动运动也不自行运动。
“躯体之运动实有赖于灵魂为之做
主,但说灵魂之为运动的本意,必限于躯体之内。
”“运动不行于灵魂,但有时渗透了灵魂,有时缘起于灵魂。
”在这个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灵魂已经与人的主体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试想灵魂在人的身体之内并通过人的感觉、思想来运动那么他与外在的神灵还有什么联系呢?在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灵魂已经近似于生命本体。
“若生物的存在就系于生命,则灵魂恰正是生命的因与原,灵魂作为生物的潜在生命之实现。
”
正如我们在前文提到的亚里士多德将灵魂与身体合二为一,在这里又将灵魂赋予了人的主体性特征,那么人作为具有认识、思考能力的主体就毋庸质疑了,人的活动不必借助与神灵帮助、不必受神灵摆布,是自知直觉的了。
这恐怕是影响亚里士多德创作论中模仿说提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模仿需要的是一颗有着自觉意识的心灵。
二、通感论述与文学欣赏论
在《灵魂论》中,亚里士多德并未直截了当的解释通感,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各种感觉器官是各自感知的,“每一项感觉,得之于相应的感觉器官者,只与其本项的可感觉物(客体)相关联,而在这项所得的感应,察辩其间的差异。
”但是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建立在各种感觉之上的“共通感觉”。
首先,他认为各种事物有“共同素质”,“饮料之为味感物,兼也是触感物。
”所以我们在感觉时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就得设想我们所感的声色味都出于同一事物,而视像、听闻与嗅感乃全是同一感觉。
”虽
然他在其后的论述中辨析了这种感觉的不存在,即刚才提到的幻觉并非是一种感觉所致而是诸多感觉在瞬间的合成。
是因为“主动(活动)与被动(受动)的功能显示于被动(受动)体上,而不是在活动体上,所以感觉主体与可感觉物(客体)的活动(功能),两都实现于感觉体上。
”感觉体有触发视听触味的多种素质,所以主体才可能产生刚才提到的幻觉。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被感觉物身上存在引发诸种感觉互通的因素,看到了不同感觉之间的交融互渗,比如他所说的“声音不仅有高有低,还更有宏亮与轻柔,润滑与粗涩,以及类似的诸差别。
”这里描述的不正是由听觉所引起的通感吗?虽然他只是认识到了通感现象,并未能做出精细的描述,并未对此进行详尽的阐释,对通感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了初级阶段,即便如此,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的认识也已经弥足珍贵了。
三、想象或臆想论
亚里士多德的臆想是作为与审辩相对立的概念提出的,他首先对臆想与感觉做了区分,臆想“发生在‘既不在看,也无所见’的景况之中,”而非感觉的“观看”或“见到”;臆想不常在而感觉常在;感觉真实不误,臆想有太多虚妄。
在随后的论述中他认为“臆想该是一个动态,而且只有具备感觉(能观看)的人物才能有臆想,若不具备感觉,臆想就是不可能的,而臆想的内容也不离乎那些可感到(看到)的事物。
”“臆想必然是由感觉功能实际活动所引起的一种心理运动效应。
”很明显,亚里士多德关于臆想的这些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论述,对于其领会艺术创作与艺术审美中的想象问题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欲望、心识动因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行动源于欲望和心识,欲望产生行动但不能完全主宰行动,它同时还需要心识的规范。
“欲望(贪欲)的客体正是实用心识的刺激物;这个客体既是思想过程的‘终端’,又是行动过程的始点。
……说运动发源于心识者,其真意只限于这么一个方面,这个客体激起欲望思想,而为运动,其运动的终极(目的),乃止于获得这个客体(所欲)。
臆想在任何时刻产生运动,也莫不有欲望与之相共(相偕)。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欲望是事物致动的原初动因,“运动实由所称为欲望的灵魂功能肇致的。
”人的运动实源于贪欲性的身体,由此而论,欲望是相通于身体与灵魂的诸功能之一。
并且,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讲的欲望是与臆想密不可分的,臆想即有欲望而发。
亚里士多德对于这种非理性的欲望的强调,对于悲剧论中性格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在很多方面都涉及影响到了他的文艺学美学思想,在其灵魂论述中,关于灵魂与身体、灵魂与感觉及涉及到的延留、通感、想象、欲望等等的探索等等对于文艺创作论与文艺欣赏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希望本文在此的缕析与评议能对读者全面认识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
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其他[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
[2]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