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2020疫情控制的应急预案

炭疽2020疫情控制的应急预案
炭疽2020疫情控制的应急预案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包括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其中肺炭疽照比甲类传染病处理。为保证在肺炭疽疫情发生和流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肺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一般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死因不明的牲畜,兽医未诊断前不剥食。

2、与畜牧部门及时沟通,做好牲畜检疫。掌握当地发病情况,疫区范围和感染程度。

3、对有关从业人员,作好个人防范。皮毛工厂作业车间要加强通风。

4、对皮毛等动物原料强调在收购站就地检疫。可疑牲畜或从外地运来的牲畜要隔离、检疫五天。

5、预防接种:可对牲畜、人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半月后可产生抗体。

二、应急反应标准

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三、疫情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时限:各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三、发生疫情时的处理

1、核实疫情,确定诊断,封锁疫区。

2、炭疽病人处理原则

(1)隔离

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2)治疗

治疗开始前,首先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同时采取以抗休克、抗DIC为主的疗法,并根据情况辅以适当的对症治疗。

(3)病人污染环境消毒

病人的废弃物品必须焚毁,所有受到污染的物品也尽可能焚毁。污染的环境和不能焚毁的物品使用有效方法消毒。

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的环境应行终末消毒。

(4)病人尸体处理

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然后火化。

3、接触者的处理

对与病死畜有过接触的人,医学观察15天,并用青霉素预防性投药,皮肤有破损的人局部2%碘酒消毒。

4、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病人被确诊患炭疽后,均应尽力确定其感染来源,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避免继续发生感染。

(1)采集流行病学资料

接诊疑似炭疽的病人时,须尽可能地询问其发病前的接触史,从而发现可疑的感染来源。

(2)确定感染来源

对可疑的感染来源应采样进行细菌学检验,以确定是否确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在动物组织标本中,镜检发现炭疽芽孢杆菌;或在各种来源的标本中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可以确定为感染的来源。

(3)感染来源的处理原则

对已确定的感染来源,进行以下处理:

a 隔离与治疗病人;

b 处死或隔离治疗病畜;

c 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d 对在污染地区内或其周围活动的所有牲畜实施免疫接种,每年早春进行一次。

5、炭疽病畜及受到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畜产品及环境的处理

(1)炭疽病畜处理

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家畜或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应严加隔离并由专人饲养治疗。一般家畜应以“不流血”的方式处死,尸体经表面消毒处理后火化。

(2)炭疽动物尸体处理

严禁剥皮食用死于炭疽的牲畜,畜尸应按处理死于炭疽的人类尸体的方式完整地火化,不得肢解。若死于炭疽的动物已被宰杀,则须将畜尸的剩余部分尽可能地搜集完全并焚毁。

(3)炭疽芽孢污染的消毒

a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消毒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宜使用新配制的含氯消毒剂乳液消毒,可使用二倍量的20%漂白粉,或6%次氯酸钙(漂粉精)与排出物混合,作用12h后再行处理。

b 污染表面消毒

污染物体的坚固表面,如墙面、地面,家具等,可喷雾或擦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如5%~10%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氧化剂如2%过氧乙酸(每平方米表面8mL)。

c 污染毛皮、衣物或纺织品消毒

低价值的污染物品应尽可能焚毁,可耐高压消毒者可用高压灭菌器灭菌,无法用高压处理者,可装入密闭的塑料袋内,每立方米加入50g环氧乙烷消毒。

d 污染水体消毒

被炭疽芽孢污染的水源应停止使用,使用含氯消毒剂使有效氯浓度达200mg/L,待检查不再存在炭疽芽孢杆菌后方可恢复使用。

e 污染土壤消毒

土壤被炭疽芽孢污染时应首先查明污染的范围,被污染的土地应避免耕耘、开挖和用于放牧牲畜。土壤表面的污染消毒,可参照“污染表面消毒”方法处理。如果炭疽芽孢污染已渗入土壤之中,应使用20%漂白粉液每平方米

1000mL,待漂白粉液渗入地面数小时后,将地表土20cm 挖起,坑内每平方米撒入漂白粉干粉20~40g,再将挖起的土壤与20%漂白粉液充分混合,填入挖出的坑中。

证明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土地应尽可能移做它用,直至证明已消除了炭疽芽胞杆菌的污染。如果在环境中检出的炭疽芽孢杆菌均缺失了决定毒力的质粒,d)和e)两条的规定可免予执行。

f 病房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或死亡,病房应以甲醛薰蒸处理.紧闭门窗后,按0.8kg/m2甲醛加热蒸发,次日经通风处理后才能恢复使用。

6、消毒效果考核

消毒效果必须通过取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确定,连续三次取样,按A3至A5所规定的程序,不能检出具有完整毒力的炭疽芽孢杆菌时,方可认为已消除了炭疽芽孢杆菌的污染。

7、疫区解除

疫区内经严格消毒处理,在未例病人发病后15天再无病人、病畜发生,对疫区再进行一次终末消毒,消毒后采样检测做出消毒效果评价,报请有关部门解除疫区封锁。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包括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其中肺炭疽照比甲类传染病处理。为保证在肺炭疽疫情发生和流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肺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一般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死因不明的牲畜,兽医未诊断前不剥食。 2、与畜牧部门及时沟通,做好牲畜检疫。掌握当地发病情况,疫区范围和感染程度。 3、对有关从业人员,作好个人防范。皮毛工厂作业车间要加强通风。 4、对皮毛等动物原料强调在收购站就地检疫。可疑牲畜或从外地运来的牲畜要隔离、检疫五天。 5、预防接种:可对牲畜、人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半月后可产

生抗体。 二、应急反应标准 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三、疫情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时限:各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三、发生疫情时的处理 1、核实疫情,确定诊断,封锁疫区。 2、炭疽病人处理原则 (1)隔离 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2)治疗 治疗开始前,首先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同时采取以抗休克、抗DIC为主的疗法,

防控疫情疫病应急预案修最后定稿OK1

XX检验检疫局客运港 防控疫情疫病应急预案实施细则 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口岸卫生事件,规范各类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保障国家、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在进出境检验检疫中发现疫情疫病时能及时、有效、有序的采取措施,防止疫情传入和传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顺德客运港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实施细则。 二、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反应及时、有效应对、依靠科学、协调合作。 三、适用对象及适用范围 适用对象:顺德客运港。 适用范围:客运港进出境人员、行李、货物、交通工具检验检疫以及口岸卫生监督中发现疫情疫病时应急处理。 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成立顺德客运港防控疫情疫病应急领导小组,并下设工作小组。由局领导、局卫检科、动植检科、后勤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客运港办事

处全体工作人员组成(具体详见附件1)。 二、工作小组职责 1、制定并调整防控疫情疫病应急预案; 2、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预警以及卫生部、农业部发布的疫情信息,组织实施预案; 3、及时向领导小组、相关科室通报应急工作情况,必要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 4、调动客运港的力量和资源,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协调与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海关、边检、口岸派出所、客运公司等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预案的启动和中止 一、启动 顺德客运港在进出境检验检疫工作中发现疫情疫病或疑似疫情疫病,应当立即启动防控疫情疫病应急预案。 二、根据下列情况,应终止防控疫情疫病应急预案 1、按规定程序,最终诊断确认为非疫情疫病,立即终止应急预案。 2、经过落实有关应急措施,采取彻底消毒防疫后,可终止应急预案。 分级原则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

2020最新传染病疫情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传染病疫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有限责任公司总体应急预案》 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 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1 风险的来源、特性 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3.2 事件类型、影响范围及后果 突发的传染病疫情,可能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或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严重时会造成社会动荡,需要紧急采取措施。 4 事件分级 4.1 重大疫情 发生肺鼠疫病例、霍乱大规模暴发、乙类或丙类传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乱、炭疽、天花、肉毒杆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 4.2 较大疫情 发生新型肺炎疫病例;发生小规模暴发疫情(5例及以上);发生新出现的传染病有集中发病趋势的疫情(3例及以上);发生乙类传染病较大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出血热5例、伤寒、副伤寒1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痢疾30例、其他乙类传染病30例及以上;发生丙类传染病局部流行倾向。 4.3 一般事件

疫情预防工作应急预案

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感染疫情预防工作应急预案 1范围 本预案规定了病毒感染疫情事件的响应和处置程序。 适用于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教援工作。 2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教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 3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1.1 所在地区突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职工被传染。 3.1.2职工出差途中感染传染病,潜伏期未发现,上班后带来传染。 3.1.3 外来人员带来传染病源。 3.2事件的特性 3.2.1 传染病特性 3.2.1.1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有的可导致后遗症。 3.2.1.2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潮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IN1流感、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2.1.3 丙类传染病是指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性 3.2.2.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 在企业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 3.2.2.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 传染病确诊病人:发生乙类、丙类类传染病小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该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5例及以上、痢疾或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10例及以上。 3.3.3.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 在企业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传染病主要通过水与食物传播、空气飞沫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突发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或严重影响员工健康或企业生产等,严重时会危及员工生命安全或造成企业不稳

疫情预防工作应急预案

疫情预防工作应急预案 1范围 本预案规定了*****感染疫情事件的响应和处置程序。 适用于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1危险源辨识 3.1.1所在地区突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职工被传染。 3.1.2职工出差途中感染传染病,潜伏期未发现,上班后带来传染病源。 3.1.3外来人员带来传染病源。 3.2事件的特性 3.2.1传染病特性

3.2.1.1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有的可导致后遗症、残疾或死亡。 3.2.1.2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弱、传播途径难易、传播速度的快慢、人群易感范围等因素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3.2.1.3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2.1.4乙类传染病是指*****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2.1.5丙类传染病是指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2.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性 3.2.2.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企业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3.2.2.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3.3事件类型及后果 3.3.1重大疫情

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优质】

XX有限公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预防工作应急预案 1 范围 本预案规定了病毒感染疫情事件的响应和处置程序。 适用于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 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1 危险源辨识 3.1.1 所在地区突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职工被传染。 3.1.2 职工出差途中感染传染病,潜伏期未发现,上班后带来传染病源。 3.1.3 外来人员带来传染病源。 3.2 事件的特性

3.2.1 传染病特性 3.2.1.1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有的可导致后遗症、残疾或死亡。 3.2.1.2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弱、传播途径难易、传播速度的快慢、人群易感范围等因素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3.2.1.3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2.1.4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2.1.5 丙类传染病是指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性 3.2.2.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企业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3.2.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

炭疽2020疫情控制的应急预案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包括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其中肺炭疽照比甲类传染病处理。为保证在肺炭疽疫情发生和流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肺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一般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死因不明的牲畜,兽医未诊断前不剥食。 2、与畜牧部门及时沟通,做好牲畜检疫。掌握当地发病情况,疫区范围和感染程度。 3、对有关从业人员,作好个人防范。皮毛工厂作业车间要加强通风。

4、对皮毛等动物原料强调在收购站就地检疫。可疑牲畜或从外地运来的牲畜要隔离、检疫五天。 5、预防接种:可对牲畜、人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半月后可产生抗体。 二、应急反应标准 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三、疫情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时限:各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三、发生疫情时的处理 1、核实疫情,确定诊断,封锁疫区。 2、炭疽病人处理原则 (1)隔离 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2020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及工作措施3篇最新

2020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及工作措施3篇最新【--工作计划模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有效防控疫情病毒在我市各建筑工地、住宅小区传播,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精心为大家整理了2020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及工作措施,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0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及工作措施1 公司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扩散,确保公司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按照上级政府部门文件要求和公司员工生产生活的需要,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目标责任 按照各级政府、公司统一安排,明确公司防控责任,严密组织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公司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公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领导,经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公司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公司新型冠状 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日常事务。 三、工作措施 1、做好复工后在岗人员排查工作。重点排查本公司是否有从一省八市来上班的员工及其亲属,并及时上报政府部门和公司领导,并做好隔离。 对于目前排除出的从一省八市来公司的人员或与其有过接触的员工,不管有没有症状,单位和个人必须上报,做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14 天,各部门要做好隔离人员后勤保障和监督保卫工作。对于出现发热、干咳症状人员及时移交

政府部门,交送指定医院观察,采取专业救治。 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随时发现,随时上报,并由办公室统一信息,统一上报,做好疫情防控资料管理工作,疫情值班电话 xxxxxxxx 。 3、加强公司消毒防疫工作。办公室负责红外测温仪、消毒液、口罩等防护用品储备,在公司开展大面积消毒工作,对办公楼、餐厅、浴室、公司大门等公共场所,以及人员集中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各单位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4、加强疫情防护知识宣传。要加强疫情知识宣传普及,要通过网站、微信、橱窗、短信等途径广泛宣传。保安人员拦卡设岗,执勤人员要配备红袖章,建立来往人员台账登记; 并做好温馨提示,将疫情防范措施张贴在员工出行醒目位置。各单位、各部门要教育员工正确认识疫情,科学防范疫情,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5、积极做好疫情预防工作。取消各种大型集会和聚众活动,关闭各类公共活动场馆。劝导员工不走亲访友,不参与聚众活动。 6、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做到勤洗手; 家中每天至少开窗自然通风 1 小时; 地面、门把手、桌椅、水龙头用 84 消毒,碗筷、茶杯每天煮 20 分钟或用消毒柜消毒;勤洗、晒衣服和被褥;保持房间清洁干净;不吃生肉和野味;饮食要清淡 , 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新鲜蔬多菜喝和水,果多,吃含维生素 A 食物。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政治性、严峻性,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本着对员工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专人负责,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迅速行动,落实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加强本部门本单位各类人员疫情信息摸底排查,采取网状管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层层落实责任,逐一摸底排查,确保在员工返矿之前完成排查工作,排查结果报公司调度室 3、强化纪律,严格追责。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以及春节期间带班领导、 值班人员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要求,认真落实各自职责,对在疫情防控期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包括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其中肺炭疽照比甲类传染病处理。为保证在肺炭疽疫情发生和流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肺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一般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死因不明的牲畜,兽医未诊断前不剥食。 2、与畜牧部门及时沟通,做好牲畜检疫。掌握当地发病情况,疫区范围和感染程度。 3、对有关从业人员,作好个人防范。皮毛工厂作业车间要加强通风。

4、对皮毛等动物原料强调在收购站就地检疫。可疑牲畜或从外地运来的牲畜要隔离、检疫五天。 5、预防接种:可对牲畜、人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半月后可产生抗体。 二、应急反应标准 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三、疫情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时限:各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三、发生疫情时的处理 1、核实疫情,确定诊断,封锁疫区。 2、炭疽病人处理原则 (1)隔离

疫情应急预案

***超市疫情应急预案 为确保在发生疫情时,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少疫情意外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超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把应对突发疫情事件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控制危机,力争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疫情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一、传染病概述 1、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 由于传染病能够通过相互传染对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最常见的如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感冒、乙肝、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急性岀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麻疹、流感等传染性强的急性传染病。 2、传染病一般要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几个阶段。 3、传染病的特点 ①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它特异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比如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病毒,猩红热的病原体是洛血性链球菌。病原体主要分为细菌、病毒(比细菌小、无细胞结构)、真菌(癣的病原体)、原虫(疟原虫)、蠕虫(蠕虫病的病原体)。 ②有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从一个人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每种传染病都有比较定的传染期,排出病原体,污染环境,传染他人。 ③有免疫性:大多数患者在疾病痊愈后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

力。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 ④可以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增强人的抵抗力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⑤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能在人群中流其流行,其流行过程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多方面的流行特征。 4、传播途径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 ③易感人群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就针对以上三个方面。 二、应急机构的组成 (一)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强化工作责任心,完善疫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向全体参建人员进行疫情知识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疫病防护技能训练,提高广大参建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卖场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二)通讯联络组及职责

【最新】企业疫情防控(传染病)疫情事件应急预案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响应和处置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 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1 危险源辨识 3.1.1 所在地区突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职工被传染。 3.1.2 职工出差途中感染传染病,潜伏期未发现,上班后带来传染病源。 3.1.3 外来人员带来传染病源。 3.2 事件的特性 3.2.1 传染病特性

3.2.1.1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有的可导致后遗症、残疾或死亡。 3.2.1.2 我国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弱、传播途径难易、传播速度的快慢、人群易感范围等因素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3.2.1.3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2.1.4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2.1.5 丙类传染病是指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性 3.2.2.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企业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3.2.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

有限公司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XX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应急预案 一、围 本标准规定了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响应和处置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1 危险源辨识

3.1.1 所在地区突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职工被传染。 3.1.2 职工出差途中感染传染病,潜伏期未发现,上班后带来传染 病源。 3.1.3 外来人员带来传染病源。 3.2 事件的特性 3.2.1 传染病特性 3.2.1.1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有的可导致后遗症、残疾或死亡 3.2.1.2 我国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弱、传播途径难易、传播 速度的快慢、人群易感围等因素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3.2.1.3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2.1.4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痴疾、伤 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痕、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

2020年炭疽应急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试行)

2020年最新 ***炭疽应急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试行) 1 背景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炭疽杆菌主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脓肿和毒血症,也可引起吸入性肺炭疽或胃肠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人类从认识这种疾病并与之斗争已有100多年历史,积累了不少防治经验,但目前炭疽对人类仍然构成威胁,尤其是在发 展中国家危害严重。虽然有关人炭疽发病的最新精确数据很难得到,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的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00~100,000炭疽病例。在我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县)都曾不同程度的发生过这种疾病,甚至 引起流行。据不完全统计,1956~1998年我国炭疽累计发病113495例,死亡4168例,病死率 3.64%,平均发病率0.28/10万。近10年来,我国炭疽主要发生在西北和西南的10个高发省(自治区),占全国发病总数的90%以上,发病率平均在0.16~10.82/10万之间。人炭疽的病死率在近年也有明显上升,这是由于在 畜间常尚未发现炭疽疫情时,人间已出现病例,不易对炭疽病人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所致。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炭疽疫情,指导和规范全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炭疽 预防控制和应急处臵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炭疽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的危 害,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炭疽防治手册》、《全国炭疽监测方案》、《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臵方案(2005年版)》等。 1.3 使用范围: 适用于本县区域范围内炭疽疫情暴发、流行的应急启动、控制监测和效果评估等各项工作。 2 疫情监测、报告、与分级判定

最新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1.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危害,确保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2.范围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3.定义 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4.内容 4.1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分类 4.1.1出现鼠疫和肺炭疽首发病例以及霍乱的暴发流行; 4.1.2乙类、丙类传染病大量发生或出现多例死亡病例; 4.1.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如心因性反应、群体性急性出血热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急性腹泻综合症、急性黄疸综合征和其他不明原因疾病); 4.1.4新出现的传染病; 4.1. 5.各种自然灾害过程中及发生后疾病的暴发流行。 4.2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组织架构及职责 4.2.1组织架构: 4.2.1.1.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4.2.1.1.1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院长担任。 4.2.1.1.2 成立应急办公室,设在医院办公室。 4.2.1.1.3成员由医院应急办公室、疾病控制科、医务部、护理部、感染控制科、后勤部、器械科、保卫科、药学部、物资采购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4.2.1.1.3 成立传染病救治专家组。 4.2.1.1.4 成立临床应急抢救小组,由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消化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儿科、肾内科等相关临床科室负责急会诊的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负责现场医疗救治工作。 4.2.2 职责 4.2.2.1 领导小组: 4.2.2.1.1 负责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4.2.2.1.2 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及时防范、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4.2.2.1.3 组织各方面力量处理突发事件,指挥应急救援,落实应急处理责任制,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扩大。 4.2.2.1.4 检查督促各有关部门和科室做好突发事件伤员或病员的救治处理指挥、协调、善后工作,及时发现、解决有关部门的问题。 4.2.2.1.5 每年至少组织1次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队伍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演练。 4.2.2.2 相关部门/科室及人员: 4.2.2.2.1 医院应急办公室: 4.2.2.2.1.1 负责全院各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的有效协调,确保领导的指示贯彻落实,协调各部门的人力、物力,保障临床工作的顺畅运行。 4.2.2.2.1.2 负责与上级行政部门的沟通联系。

疫情应急预案

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项目办公人员及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发生和蔓延。 二、工作方针和组织架构 (一)工作方针:项目传染病防控工作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坚持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二)组织架构 (三)工作内容:得到相关疫情信息后,项目应做一下处理 1、项目迅速做出相应,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并及时将工作区域及电梯等部位进行每天不少于两次消毒并粘贴消毒提示牌。 2、在项目的进场口含地库,对进入项目人员进行测温。 3、工程部应加大新风的摄取,同时减少内部回风量。 4、做好相关预防措施的宣传工作。 5、加强与业/租户及政府部门之间的解释、沟通工作。 6、发现异常人员及时劝就医及做好临时隔离工作。 7、对近期返京人员做好隔离工作,重点区域回家隔离不低于15天,非重点区域回家隔离3-5天,其他人员隔离不低于48小时。

三、物业职责 (一)负责建立、健全项目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收集、 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预案; (二)指定项目安保部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课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三)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接受政府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 (四)负责组织开展对本项目办公人员及工作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五)项目经理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并指定值班经理作为项目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以下简称项目疫 情报告人)。 1、项目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 ①首选行政值班经理或安保部主管;②工作要认真负责,责任心强;③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④必须为项目物业的在编人员。 2、项目疫情报告人职责 ①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项目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②协助项目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③定期对项目员工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④负责指导项目的晨检工作。 四、项目传染病疫情监测 建立由员工到部门负责人、到项目的疫情报告人、到项目经理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项目内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项目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做好记录。 (一)检测

精选2021年度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及工作措施(最新)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与依据为切实加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期间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根据县政府关于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的通知中农业农村部门的主要职责及全椒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试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属地管理。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要求,切实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联防联控,形成防控合力。各镇政府对本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2.坚持预防为主。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方针,按照严格排查、及早发现、快速反应、规范处理的策略,果断扑灭疫情。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境内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期间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领导组织及职责 (一)应急领导组织县农业农村局成立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有关股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具体组成人员另文印发)。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畜牧兽医局,负责协调处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日常工作。同时成立疫情监测、疫情处置和物资保障三个应急工作组。 (二)主要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应急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各项防控措施。 2.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局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监督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掌握汇总全县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并及时报告,为局应急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或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