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疼痛管理

合集下载

疼痛管理的目标

疼痛管理的目标

疼痛管理的目标
疼痛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综合性的方法,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管理的目标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1.缓解疼痛:最直接的目标是通过合适的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手段,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其日常生活的舒适度。

2.提高功能:疼痛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帮助患者恢复或维持其正常的生活功能。

通过有效的治疗,患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工作、社交和其他日常活动。

3.改善生活质量:疼痛可能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包括心理健康、社交互动、睡眠等方面。

通过疼痛管理,旨在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4.减少并发症:长期存在的疼痛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

通过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减少这些潜在的并发症。

5.个体化治疗:患者的疼痛感受是个体差异的,因此疼痛管理的目标之一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因素。

6.安全性:在疼痛管理中,确保治疗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目标。

这包括对药物治疗的监测,防止滥用和依赖等风险。

7.教育和自我管理:通过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其对疼痛管理的认知,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自我管理和预防措施。

总体而言,疼痛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多学科综合干预,使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疼痛,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

疼痛管理:优化患者疼痛体验的护理计划

疼痛管理:优化患者疼痛体验的护理计划

疼痛管理:优化患者疼痛体验的护理计划疼痛管理是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在护理实践中,优化患者疼痛体验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人文关怀。

一、疼痛评估与监测1. 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包括疼痛的强度、性质、部位、时间、影响因素等,确保准确、及时地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

2. 采用多维度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面部表情量表等,满足不同年龄、文化背景患者的评估需求。

3. 定期监测患者疼痛变化,记录疼痛评分及用药效果,为调整疼痛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二、个性化疼痛管理方案1. 根据患者疼痛类型、程度、持续时间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2. 结合患者意愿、病情及药物耐受性,选择合适的疼痛缓解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3. 采用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如心理疏导、音乐疗法、按摩、热敷等,减轻患者疼痛感受。

三、疼痛管理教育1. 加强患者及家属疼痛管理知识教育,提高其对疼痛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传授患者自我评估疼痛、正确用药、预防疼痛加重等技巧。

3. 定期组织疼痛管理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指导。

四、疼痛管理团队协作1. 建立疼痛管理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护士、医生、药师、心理咨询师等,共同参与患者疼痛管理。

2. 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疼痛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3. 定期召开疼痛管理团队会议,分享经验、探讨问题,提高团队疼痛管理水平。

五、疼痛管理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1. 建立疼痛管理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疼痛管理效果进行评估。

2. 分析疼痛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提高疼痛管理水平。

3. 收集患者及家属对疼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疼痛管理方案。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措施,有望有效优化患者疼痛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疼痛管理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改进疼痛管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住院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住院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住院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是机体对某种损害或疾病的警告信号,也是一种不适感。

在医院里,住院患者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疼痛问题,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延长康复时间。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住院患者疼痛管理制度是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制定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的前提。

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方面。

同时,应询问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了解其对特定药物或治疗方法的耐受程度,以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二、疼痛干预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应及时制定合适的疼痛干预方案。

对于急性疼痛,可采用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进行治疗;对于慢性疼痛,可采用长效止痛药如吗啡、吗啉等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采用生理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进行综合治疗。

三、多学科合作疼痛管理需要多学科合作,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等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应积极参与。

医生需根据疼痛类型和原因制定治疗方案,护士需监测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物理治疗师可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缓解疼痛,心理医生可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轻疼痛感受。

四、病情教育病情教育是提高疼痛管理效果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疼痛的原因、类型、影响,告知治疗方案和预期效果,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此外,还应教育患者自我观察疼痛情况,掌握疼痛管理技能,合理使用镇痛药物,避免长期滥用。

五、疼痛评估与监测疼痛评估与监测是疼痛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措施。

医护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主观感受。

同时,应建立疼痛监测记录,及时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疗方案和效果,为后续疼痛管理提供参考。

六、疼痛风险管控疼痛风险管控是避免疼痛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的疼痛风险,根据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例如,对于长期服用镇痛药物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滥用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疼痛病人的管理制度

疼痛病人的管理制度

疼痛病人的管理制度一、疼痛的分类和评估疼痛按病因和性质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不同类型的疼痛表现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疼痛管理时需要对疼痛类型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评估。

对于急性疼痛,我们需要尽快找出疼痛的原因,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慢性疼痛,则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影响因素和患者的心理状态等,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疼痛的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只有准确评估了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包括VAS疼痛量表、数字疼痛评分和疼痛问卷等。

在评估疼痛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自我主观感受和疼痛的客观情况,综合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然后制定出合理的治疗计划。

二、疼痛的治疗原则1. 多学科综合治疗:疼痛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主要包括疼痛科、麻醉科、康复科、心理科等多学科的专家。

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可以充分了解疼痛的原因,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手段:疼痛的治疗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干预治疗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抗炎药、镇静药等;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理疗等;心理治疗包括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干预治疗包括介入治疗、神经调制等。

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每位患者的疼痛表现和原因都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疼痛病因等因素,综合考虑患者的全面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三、疼痛管理的实施与监测1.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患者教育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疼痛的原因、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测。

通过患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2. 长期监测与随访: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随访。

三基护理面试题如何正确执行患者的疼痛管理

三基护理面试题如何正确执行患者的疼痛管理

三基护理面试题如何正确执行患者的疼痛管理Abstract疼痛管理是临床护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疼痛评估并执行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和提高护理质量。

本文将介绍三基护理面试题中有关患者疼痛管理的正确执行方法,包括疼痛评估、非药物疼痛管理和药物疼痛管理。

1. 了解患者疼痛的主观体验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因人而异,因此在执行疼痛管理之前,首先要了解患者自己对疼痛的描述和症状,以及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通过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为后续的疼痛评估和管理提供依据。

2. 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确定患者疼痛严重程度和类型的关键步骤。

护士应该采用标准的疼痛评估工具,如可视化模拟量表(VAS)或面部表情评分量表(FPS),来帮助患者准确描述疼痛的程度和性质。

此外,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史和其他相关因素,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

3. 非药物疼痛管理非药物疼痛管理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在执行非药物疼痛管理时,护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3.1 应用热敷或冷敷: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的热敷或冷敷方式来缓解疼痛。

3.2 保持舒适的环境:调整患者的睡眠环境,提供舒适的床铺和枕头,保持适宜的室温等。

3.3 提供心理支持: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鼓励其积极面对疼痛,通过放松和分散注意力来缓解疼痛。

4. 药物疼痛管理药物疼痛管理是临床中最常用的疼痛管理方法之一。

在进行药物疼痛管理时,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选择适当的药物和途径。

常用的药物疼痛管理包括:4.1 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可以通过医嘱使用的非处方药物。

4.2 处方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镇痛药和局部麻醉药等需要经过医生处方的药物。

4.3 静脉镇痛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可以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镇痛药物。

如何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护士的建议与方法

如何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护士的建议与方法

如何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护士的建议与方法如何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护士的建议与方法一、引言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疼痛管理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

针对患者的疼痛,护士在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建议与方法,以帮助护士们更好地管理患者的疼痛。

二、患者疼痛评估1. 听取患者的描述: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关于疼痛的描述,关注其发生的频率、程度、性质以及与动作或姿势的关系等信息。

这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痛感程度与特点。

2. 采用疼痛量表:使用合适的疼痛量表,通过让患者选择数字或图形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这样可以客观地记录患者的痛感变化,并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三、非药物疼痛管理方法1. 体位调整: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调整其体位,减轻压力和疼痛。

例如,将患者从仰卧位调整为半坐位,以减少呼吸困难或缓解腹部疼痛。

2. 冷热敷:热敷可帮助放松肌肉、增加血液循环,减轻关节和肌肉疼痛;而冷敷则可以减少炎症和肿胀,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3. 活动和伸展: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护士可以进行适度的活动和伸展,帮助患者恢复肌肉灵活性,减轻身体僵硬和不适。

四、药物疼痛管理方法1. 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合理选择镇痛药物。

根据患者的需求,可以选择非处方药或处方药,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麻醉药和镇痛剂等,以达到疼痛缓解的最佳效果。

2. 控制药物给药时间和剂量:护士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合理掌握药物给药的时间和剂量,确保药物在适当的时机发挥最佳效果。

同时,护士还应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五、心理支持与干预1. 提供情感支持:护士可以通过关心患者、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帮助其缓解疼痛带来的情绪压力,增加其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疼痛。

2. 应用心理治疗技巧:在适当的情况下,护士可以运用各种心理治疗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改变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以减轻疼痛的感知。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疼痛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是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快速康复。

1. 评估和监测疼痛程度:首要目标是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征。

通过使用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如疼痛评分量表,医护人员可以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持续监测疼痛的变化。

2. 提供疼痛缓解措施: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征,医护人员应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缓解计划。

这可能包括口服或静脉给药的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放松技巧和心理支持等。

3. 建立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疼痛类型,医护人员应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调整。

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教育患者和家属:为了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参与度和合作度,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教育和信息。

这包括疼痛评估的目的和方法、各种疼痛缓解措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医护人员沟通等。

5. 改善患者的舒适度:除了药物治疗外,医护人员还应尽可能提供其他的舒适措施,如调整患者的体位,保持环境的安静和温暖,提供舒适的床垫和枕头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缓解疼痛,提高其在住院期间的舒适感。

6. 监测和管理潜在的疼痛并发症:疼痛管理目标还包括监测和管理潜在的疼痛并发症,如药物不良反应和依赖问题。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的反应和不良事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7. 持续的疼痛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疼痛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疼痛程度和特征可能随着时间和治疗的进行而发生变化。

因此,医护人员应持续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持续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是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快速康复。

通过评估和监测疼痛程度、提供疼痛缓解措施、建立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教育患者和家属、改善患者的舒适度、监测和管理潜在的疼痛并发症以及持续的疼痛评估和治疗方案调整,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疼痛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住院患者疼痛管理的目标,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建议。

1. 了解疼痛的特点和程度住院患者的疼痛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也可以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

首先,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疼痛的特点和程度,包括疼痛的起源、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这有助于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并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2. 缓解疼痛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之一是缓解疼痛。

医护人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缓解疼痛,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支持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疼痛管理药物包括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和抗抑郁药等,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和理疗等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来缓解疼痛。

此外,心理支持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也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

3.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之一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缓解疼痛,医护人员还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他们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支持来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并提供必要的康复建议和指导。

此外,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个人护理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还包括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疼痛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呼吸系统问题等。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改善患者的姿势和提供必要的呼吸支持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 教育患者和家属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还包括教育患者和家属。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疼痛的信息和知识,包括疼痛的原因、治疗方法和自我管理技巧等。

此外,还应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疼痛评估工具和自我报告疼痛的方法,以便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患者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疼痛掌控的质量和水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准则,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在院患者,包含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以及病房外来就诊患者。

第三条基本原则患者疼痛管理工作必需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 敬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充分敬重患者的知情同意。

2.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疼痛感受。

3. 采取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疼痛管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四条评估方法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评估方法,包含: 1. 患者自发疼痛评估:通过问询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和程度进行评估。

2. 察看评估:通过察看患者的神色、动作、体位和呼吸等变动来评估疼痛程度。

3. 采用标准化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第五条评估时间和频率患者的疼痛评估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 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

2. 疼痛发作或加重时进行再评估。

3. 每日病程记录中进行评估。

第六条疼痛评估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多学科合作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心理科等。

第八条疼痛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疼痛类型和程度,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治疗方法,包含:1. 药物治疗:包含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麻醉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包含热敷、冷敷、理疗等。

3. 心理治疗:包含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

4. 介入治疗:包含神经停滞、神经调控等。

第九条药物管理医院将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具体要求包含: 1. 开展药物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临床信息。

2. 选择和使用药物需符合相关规定,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3. 应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监测。

第十条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医院将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优化。

医生患者疼痛管理方案

医生患者疼痛管理方案

医生患者疼痛管理方案疼痛是身体常见的感受之一,患者在接受治疗或康复阶段往往需要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

医生作为专业的医疗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疼痛管理方案,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I. 疼痛评估与诊断首先,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与诊断,了解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以及与其他症状的关联。

疼痛评估工具可以包括:1. 疼痛问卷:通过让患者填写定量的疼痛问卷,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特点等。

2. 直接观察: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身体举止和表情,注意病灶部位是否红肿、温度异常等。

3. 功能评估: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等情况,评估疼痛对患者功能的影响。

综合上述评估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疼痛的类型(如机械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II. 多学科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疼痛,医生应考虑多学科综合治疗。

如果疼痛是由炎症引起的,药物治疗可以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类固醇等,并结合一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对于神经性疼痛,可考虑使用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有时候,可以采用神经阻滞、物理治疗或手术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此外,医生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

疼痛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可以在治疗中加入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III. 康复措施在疼痛管理方案中,康复措施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 体育锻炼:恰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减轻炎症,促进康复。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可以减轻肌肉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度。

3. 职业治疗:对于长期疼痛的患者,职业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适应疼痛,恢复日常生活技能和工作能力。

4. 教育和自我管理:医生需要向患者提供关于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应对疼痛的自我控制方法等。

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技巧

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技巧

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技巧疼痛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之一,尤其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有效地管理病人的疼痛成为了护士们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巧。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种护理中常用的疼痛管理技巧,来探讨如何在护理过程中更好地帮助病人减轻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首先,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采取物理疗法来帮助缓解疼痛。

比如使用热敷或冷敷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温度和时间来进行疼痛缓解。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而冷敷则可以缩小血管,减轻炎症,达到镇痛的效果。

护士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疼痛程度来合理应用这些物理疗法,以达到最佳的缓解疼痛的效果。

其次,对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患者,我们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减轻疼痛。

常用的止痛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减轻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给患者使用止痛药物时,护士们需要注意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医生的处方和建议来合理用药,避免药物过量或者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心理疗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疼痛管理技巧。

护理工作中的护士们需要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互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帮助患者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减轻疼痛感。

可以通过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提高疼痛的耐受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在护理中的疼痛管理过程中,护士们需要综合运用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等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技巧,达到最佳的疼痛管理效果。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护士们可以更好地帮助病人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护士们更好地掌握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技巧,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疼痛管理工作制度(3篇)

疼痛管理工作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疼痛管理工作,提高疼痛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科室及护理人员。

第三条疼痛管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遵循科学、规范、人性化原则,确保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

第四条本制度由医疗机构护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成立疼痛管理工作小组,由医疗机构护理部牵头,相关科室负责人、疼痛科专家、临床护理人员组成。

第六条疼痛管理工作小组职责:1. 制定疼痛管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2. 组织开展疼痛管理相关培训和考核;3. 监督检查各科室疼痛管理工作落实情况;4. 收集、分析疼痛管理相关数据,为改进疼痛管理工作提供依据;5. 对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6. 定期向医疗机构领导汇报疼痛管理工作情况。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疼痛管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

第八条疼痛管理小组职责:1. 贯彻执行医疗机构疼痛管理工作制度;2. 组织开展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3. 定期向疼痛管理工作小组汇报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情况;4. 对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章疼痛评估第九条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全面、客观、准确。

第十条疼痛评估内容:1.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工具进行评估;2. 疼痛性质:了解疼痛的性质,如锐痛、钝痛、放射性疼痛等;3. 疼痛部位:明确疼痛发生的部位;4. 疼痛持续时间:记录疼痛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5. 疼痛诱发因素:了解疼痛的诱发因素;6. 疼痛对患者生活、工作、睡眠等方面的影响。

第十一条疼痛评估方法:1.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疼痛的起病时间、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2. 观察症状:观察患者疼痛时的表情、姿势、体位等;3. 体格检查:对疼痛部位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4.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及流程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目的为了提高医院疼痛护理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减少患者痛苦,制定本制度及流程。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及流程适用于我院所有患者。

三、疼痛评估1. 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首次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2. 采用0-10分评分法(NRS)或面部表情描述法进行疼痛评估。

3. 记录疼痛评估结果,并填写《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单》。

四、疼痛管理1.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制定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

2. 轻度疼痛(0-3分):给予非药物治疗,如冷敷、热敷、放松技巧等。

3. 中度疼痛(4-6分):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可给予弱阿片类药物。

4. 重度疼痛(7-10分):在非药物治疗和弱阿片类药物基础上,可给予强阿片类药物。

五、疼痛观察与记录1. 责任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2. 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在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3. 对服用止痛药的患者,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六、疼痛宣教1. 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宣教,提高疼痛处理意识和知识。

2. 定期组织患者参加疼痛知识讲座,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认识。

七、疼痛管理质量考核1. 将疼痛管理纳入临床护理质量及文件书写质量考核中。

2. 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和落实改进。

八、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及流程的执行1. 全体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制度及流程。

2. 护士长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疼痛管理相关知识,提高疼痛管理能力。

3. 对违反本制度及流程的行为,将进行严肃处理。

九、附则1. 本制度及流程由护理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及流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什么是病人疼痛管理

什么是病人疼痛管理
二、病人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康复至关重要。以下是病人疼痛管理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
1.缓解疼痛症状: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其心理和情绪状态造成负面影响。通过进行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其生活质量。
2.促进康复和愈合:疼痛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从而延缓患者的康复过程。通过有效管理疼痛,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促进伤口或手术切口的愈合。
总结:
病人疼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和控制疼痛感受,促进康复和愈合。通过采用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精神支持和教育自我管理等综合策略,医疗团队可以有效地管理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什么是病人疼痛管理
病人疼痛管理是一项关注和控制患者疼痛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在医疗环境中,许多患者面临不同程度的疼痛,这可能是由疾病、手术、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患者的舒适和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病人疼痛管理的定义、重要性及常用策略。
一、病人疼痛管理的定义
病人疼痛管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减轻和控制患者疼痛感受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和监测,还包括采取措施来减轻和缓解疼痛的方法。
3.避免并发症:慢性疼痛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抑郁、焦虑、失眠等。通过进行疼痛管理,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常用的病人疼痛管理策略
为了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医疗团队通常采用多种综合的策略。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疼痛管理策略:
1.药物治疗:包括使用镇痛药物、非处方药和其他辅助药物来控制疼痛。医疗团队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例如非处方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处方药物如阿片类镇痛剂等。

护理学关注患者的疼痛管理

护理学关注患者的疼痛管理

护理学关注患者的疼痛管理疼痛是人体的一种不适感觉,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影响其心理和社交功能。

因此,在护理学中,关注患者的疼痛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疼痛的定义和分类、疼痛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探讨护理学对患者疼痛管理的关注。

疼痛被定义为组织受损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感知,是一种生理反应。

根据疼痛的发生机制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是由外伤、手术或疾病引起的,其特点是突然发生,强度较大,通常在受伤后症状迅速消失。

而慢性疼痛则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常伴随着患者的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

在护理学中,关注患者的疼痛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疼痛的存在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其心理状态和社交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疼痛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实施疼痛管理时,护理人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护理人员应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

通过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护士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这意味着根据患者的需要,护士可以调整用药剂量和适当的使用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了解疼痛治疗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疼痛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和局部麻醉药等。

其中,镇痛药是最常用的治疗疼痛的药物之一,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患者,如口服、注射和贴剂。

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和放松技巧等。

此外,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也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社会交往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总之,护理学关注患者的疼痛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并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可以有效地管理患者的疼痛,缓解其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技巧

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技巧
1、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合并多种疾病等原因,疼痛管理更为复杂。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同时,关注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沟通能力,确保疼痛评估的准确性。
2、儿童
儿童的疼痛表达和感知能力与成人不同,护理人员需要采用适合儿童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评估方法和疼痛管理策略。对于年幼的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表情来判断疼痛。同时,使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如讲故事、玩玩具等,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3、给药时间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给药,而不是等到患者疼痛难忍时才给药。这样可以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更好地控制疼痛。
4、观察药物副作用
密切观察患者在使用镇痛药物后的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等。一旦出现副作用,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四、患者教育
向患者和家Leabharlann 进行疼痛管理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告知他们疼痛是可以有效控制的,消除他们对镇痛药物的恐惧和误解。
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在疼痛时可能会发生变化,但这些指标并不是特异性的,不能单独作为疼痛评估的依据,而应结合其他评估方法综合判断。
二、非药物疼痛管理技巧
1、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理解。倾听患者的倾诉,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担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疼痛的信心。
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技巧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常常伴随着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在医疗护理中,有效地管理疼痛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技巧,旨在为护理人员提供实用的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
一、疼痛评估
准确评估疼痛是有效管理疼痛的第一步。护理人员应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包括自我报告、行为观察和生理指标测量。

完善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完善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完善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完善医院的疼痛管理制度,提高患者的病痛舒缓和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规定,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科室、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相关工作人员,贯彻疼痛评估、疼痛治疗、疼痛用药等方面的规范,旨在供应合理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三条医务人员应采用规范的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包含但不限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模拟评分法(NRS)、疼痛神色评估等,确保评估结果准确。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将疼痛评估结果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及时通报主治医师,以便主治医师订立疼痛管理方案。

第五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并综合评估结果,确保疼痛评估全面准确。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及时更新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随访患者的疼痛变动,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医院鼓舞采用多学科、多模式的疼痛治疗方法,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手段,订立个体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第八条疼痛治疗应针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急性疼痛,医务人员应立刻为患者供应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对于慢性疼痛,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订立长期的疼痛治疗计划。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进行疼痛治疗时,应遵从疼痛治疗的原则,如及早治疗、个体化治疗、全面管理等。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紧密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定期进行复查,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疼痛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四章疼痛用药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用药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规定,确保用药安全。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努力实现疼痛缓解的效果。

医务人员在用药时应依照规定的剂量和频次进行用药,严禁滥用和过量用药。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全面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避开不必需的风险。

疼痛管理制度简写

疼痛管理制度简写

疼痛管理制度简写一、疼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延长疾病的病程,增加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消耗。

因此,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康复、降低医疗费用和减轻医疗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疼痛管理制度的目标1.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避免疼痛对患者康复的不良影响。

3.减少患者的医疗消耗,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疼痛管理制度的原则1.全面评估疼痛: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程度、频率和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疼痛管理方案。

2.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病情和偏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3.多模式治疗: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疼痛管理。

4.监测及时调整:监测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四、疼痛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法1.药物治疗(1)镇痛药:常用的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吗啡、布洛芬、吗啡、曲马多等,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

(2)辅助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麻醉药等,用于增强镇痛效果或减轻疼痛相关的不适症状。

(3)适宜性评估: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的特点进行适宜性评估,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

2.物理治疗(1)理疗和按摩:通过物理理疗和按摩可以松解紧张的肌肉,缓解疼痛。

(2)针灸和艾灸:通过针灸和艾灸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

3.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正面认知来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2)放松训练:通过呼吸训练和放松练习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4.中医治疗(1)针灸:通过针灸可以调整患者的气血,缓解疼痛。

(2)中药疗法:中药材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

总的来说,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康复,降低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疼痛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对疼痛管理的认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服务。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包括疼痛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康复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介绍住院患者疼痛管理的目标和方法,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住院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疼痛控制:疼痛控制是住院患者疼痛管理的首要目标。

对于轻度疼痛,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按摩等进行缓解。

对于中度至重度疼痛,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2. 减轻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除了直接缓解疼痛,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还应注重减轻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疼痛管理中,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疼痛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活动指导等措施帮助患者改善饮食和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3. 预防并发症: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之一就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应加强呼吸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此外,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4. 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目标还包括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

在疼痛管理过程中,护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及时评估和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此外,护士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帮助患者提高对疼痛管理的认知和能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何进行疼痛管理
• 患者更早的开始功能锻炼,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提高患者满意度 • 降低患者住院天数 • 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疼痛管理 是JCI认证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JCI疼痛管理标准包括:住院病人和急诊病 人都要进行疼痛复查和评估;医生与护士 协作对病人进行评估,要根据疼痛评估的 结果和病人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并 对进行疼痛治疗的病人定期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计划等。
疼痛处理
• 疼痛处理目的
– 解除或缓解疼痛 – 改善功能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生活质量
• 疼痛处理原则
选择合理评估 重视健康宣教
尽早治疗疼痛 提倡多模式镇痛 注重个体化镇痛
疼痛处理的目标
1 2 2
患者疼痛评分≤3分
24小时疼痛频率≤3次
3
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物≤3次 消除患者对手术恐惧及焦虑情绪
疼痛为第五生命体征
疼痛
体温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疼痛
血压 呼吸
脉搏
疼痛的分类
• 按疼痛程度分类 轻,中,重,严重 • 按疼痛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慢性 • 按病理学特点分类 伤害(感受)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混合型
疼痛的分类
• 疼痛按时程分类
≤3个月 3个月 >3个月
急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是临床最常见和 最需紧急处理的 急性伤害性疼痛
为何进行疼痛管理
疼痛的生物学意义
有利的一面 —警报作用: 疼痛是机体对周围环境的保护
性反应方式 • 根据疼痛避免危险、做出防御性保护反射
• 患者→看医生 • 医生→诊断疾病 • 无痛儿 因缺乏疼痛的警报系统,多因外伤夭亡
疼痛的生物学意义
不利的一面 —病因
• 剧烈的疼痛可引发休克等一系列机体功能变化 • 慢性疼痛常可使病人痛不欲生 • 致病、致残、致死的原因
疼痛的护理措施
• • • • • 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 缓解和解除疼痛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促进舒适
重Hale Waihona Puke 疼痛宣教重视疼痛宣教再次评估疼痛、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调整镇痛方案。
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
PCA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 PCA由患者自己控制,通过患者自控给药,克 服了不同患者对同一镇痛药物药用剂量上的差 异 • PCA依靠患者主动参与他们的自身护理 • PCA是用药及时、方便快捷、反应迅速的镇痛 方法 • 减少患者反复注射的痛苦
……
疼痛评估要点
部位 性质 程度 发作及持续时间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疼痛。
对疼痛程度的评估采用评估工具
疼痛评估要点
部位 性质 程度 发作及时间
疼痛发作: 急缓 时间: 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有无规律性等
疼痛评估要点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 影响因素 体格检查
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 有无肢体的功能障碍; 腹痛是否伴腹肌紧张、发热、胃肠道功能紊乱; 有无生命体征变化等。
疼痛评估要点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 影响因素 体格检查
激动、咳嗽、大便、憋气时……
疼痛评估要点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 影响因素 体格检查
年龄
社会文化背景
个人经历
注意力
情绪
疲乏
个体差异
病人的支持系统
治疗及护理因素
疼痛评估要点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 影响因素 体格检查
意识、血压、 表情、体位、 姿势、运动功能、 发育、营养、皮肤、淋巴结
慢性疼痛
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 被控制,急性疼痛可能发展 为慢性疼痛
疼痛不容忽视
疼痛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疼痛控制指标体现了一个国家人文关怀程度,是 一个国家文明素质的体现 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国外疼痛研究先后发生了两大转变
• 疼痛的管理理念:疼痛控制→疼痛管理; • 疼痛管理的组成人员:麻醉师为主体→以 护士为主体,同时有医师、麻醉师、心理 治疗师和患者等共同参与。
2
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采取处理措施
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护士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后,随时评 估一次,直至<3分。特殊情况时遵医嘱进行疼痛评估 术后即刻进行评估,6小时后再评估一次
3
4
• • • • •
术后第1日 1. 瞳孔:□改变 □无改变 2. 意识:□清醒 □嗜睡 □昏迷 □其他 3. 引流管:□无 □有 □通畅 □异常 □处理 4. 尿管:□无 □有 □通畅 □异常 □会阴护理5. 观察刀口敷料: □清洁干燥 □有少量渗血 □有大量渗血
目 标
4
5
6
术后患者尽早进行无痛功能锻炼
降低术后并发症
疼痛的治疗
疼痛治疗原则
• 1986年,WHO提出了镇痛阶梯疗法,弥补了疼痛管理尤其是癌痛管理的缺陷
第三阶段
重度疼痛
强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 (如NSAIDs )+/-辅助药物
VAS:7-10
第二阶段 中度疼痛
3
弱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 物(如NSAIDs)+/-辅助药物
Ⅳ Ⅳ级 级
严重疼痛: 持续性剧烈 疼痛,不能 忍受,伴有 血压、脉搏 等变化,需 要用镇静药
描述疼痛量表(VRS-5)
0
无痛
1
能忍受, 能正常生 活睡眠
2
适当影响 睡眠,需 止痛药
3
4
5
严重影响 睡眠,伴 有其他症 状
轻度疼痛: 中度疼痛: 重度疼痛: 剧烈疼痛: 无法忍受:
影响睡眠, 影响睡眠 需用麻醉 较重,伴 止痛药 有其他症 状
数字疼痛量表(NRS-10)
0 无痛
1
2
3
4
5
6
7
8
9
10 剧痛
长海痛尺
面部表情评分Wong-Baker脸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划线法)
无痛
剧痛
• 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 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 标定相应的位置。
疼痛评估
1 当班完成评估,每日至少评估1次直至0分
• 6. 疼痛:□无 □轻度 □中度 □重度;护理:□ 心理护理 □通知医生 □用药
• • • • • 7. 皮肤护理,按时翻身: □已做 □未做 □协助 8. 按医嘱给药,告知药物名称及注意事项: □已完成 □未完成 9. 指导饮食种类及注意事项:□已做 □未做 10. 功能锻炼:□已做 □未做 11. 按分级护理巡视:□有 □无
尿潴留
肺部并发症
肢体僵硬、 萎缩
术后疼痛对病人 带来的远期危害
深静脉 血栓
胃肠蠕动的减少 和胃肠功能恢复 的延迟
失眠、焦虑、恐惧、 无助、忧郁、不满、 过度敏感、挫折、 沮丧
疼痛处理
• 疼痛评估是疼痛治疗的第一步
• 准确的评估是困难的! • 主观感受,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测量 • 影响因素繁多:生理、心理因素 个体感受及表达各异 护士主观影响
我国目前疼痛管理现状
疼痛管理培训不足 在校教育不够 临床管理没有纳入质量考核 医疗不重视 原因:除与发达国家医疗技术上的差别外 ,主要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
60%的人不知道医院有疼痛门诊
疼痛控制的现状
有效地控制

95%以上的急性疼痛
• 理论上 80%-85%的癌痛
50%-60%以上的慢性疼痛。
• 国外文献报道仍有50% ~70%的病人术后疼 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
• 4.7.6.1 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 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能按医嘱执行。 • C1:有术后、慢性疼痛镇痛治疗规范; • C2:对参与疼痛评估与治疗的相关医务人员 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 C3:对镇痛治疗效果正确评价、有记录; • C4:合理使用相关器材与药物。
外科常见疼痛类型
围手术期疼痛
急性创伤/组织损伤 慢性疼痛急性发作 外科常见 疼痛类型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
内分泌反应
心功能影响
肺功能影响
术后高凝状态
胃肠道影响
水电解质 代谢异常
交感神经兴 奋性增强
肺不张 肺炎
促血栓形成
恶心、呕吐 麻痹性肠梗阻
水钠潴留
心肌氧耗 增加
深静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
慢性疼痛
术后疼痛对患者带来的远期危害
VAS:4-6
第一阶段 轻度疼痛
2
非阿片类药物(如NSAIDs)+/-辅助药物
VAS:0-3
1
围手术期镇痛的五要素
疼痛宣教 合理评估疼痛
超前镇痛
《外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建议》
多模式镇痛
个体化镇痛
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评估疼痛 包括诊断、病史、药物史、体格检 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疼痛评分 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原则: (1)������ 参考因素:手术类型及预期术后疼痛强度,并综合考虑 各种治疗的利益风险。 (2)������ 疼痛治疗计划的制定原则:及早开始镇痛、个体化镇痛、 多模式镇痛
围手术期镇痛:评估手术风险,可 选择硬膜外或内服阿片类镇痛、患 者自控镇痛或区域阻滞镇痛。
术前准备: (1) 药物调整,避免突然撤药; (2) 降低术前疼痛和焦虑的 治疗;(3) 作为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之一,术前镇痛; (4) 患者及家属教育(包括行为疼痛控制技巧等)
多模式镇痛:(1)用药多途径:硬膜外、静脉、局部麻醉、口服、外用等;(2)药物 选择多模式:阿片类与NSAIDs、COX-2 抑制剂(术前3天开始应用塞来昔布,术 后3日内应用帕瑞昔布,3日后应用塞来昔布进行镇痛)或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应用; (3)个体化镇痛:治疗方案、剂量、途径及用药时间应个体化。 关注特殊人群:(1)儿童;(2)老年人;(3)疾病晚期;(4)认知、交流有障碍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