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小报手抄报
红军长征手抄报素材长征手抄报【精选】
![红军长征手抄报素材长征手抄报【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42fee9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a.png)
红军长征⼿抄报素材长征⼿抄报【精选】 红军长征⼿抄报素材【⼀】 1.⾛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应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量。
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传下去,艰苦奋⽃,众志成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伟⼤胜利。
2.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红军们刻⾻铭⼼的,是⼀段段⾎与⽕、⽣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动⼒,是中国共产党⼈世界观、⼈⽣观、价值观的全⾯展⽰。
3.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晴空万⾥。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样将是⼭⽔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
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擎起长征精神的⽕炬,让曾经推动中国⾰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
店铺 4.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她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明的结晶。
回望历史,从中华民族独⽴,到⼈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民⼀路⾛来.长征不但继承了民族精神,⽽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的强⼤精神⽀柱,也是在未来岁⽉⾥薪⽕相传、继往开来的巨⼤精神动⼒。
5.长征精神是历史的,⼜是现实的。
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的。
它承接着井冈⼭精神,⼜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星精神、载⼈航天精神,更为它注⼊了新的时代⾎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6.历史已经⾛过个春秋,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是,岁⽉易⽼,精神永存。
长征精神将永远以它特有的魅⼒和震撼⼈⼼的⼒量⿎舞我们开拓进取,奋勇前进。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电子小报手抄报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电子小报手抄报](https://img.taocdn.com/s3/m/5ad882fddd3383c4ba4cd20b.png)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
挽救了党和红军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草地大会师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与红
一方面军会合。
10月21日,红二方面军领导在平锋镇与
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领导会面。
10月22日、23日,红二、红六军团分别在将台堡、兴隆镇同红一方面军会
师。
至此,红二、四方面军完成了长征。
1936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在保安县召开“热烈庆祝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大会”
遵义会议胜利大会师。
红军长征手抄报内容红军长征手抄报资料
![红军长征手抄报内容红军长征手抄报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f91288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6.png)
红军⻓征⼿抄报内容红军⻓征⼿抄报资料 红军⻓征的胜利,具有伟⼤的历史意义:⻓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以⽑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店铺⼩编为⼤家带来了红军⻓征⼿抄报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红军⻓征⼿抄报内容 ⻓征的意义 红军⻓征的胜利,具有伟⼤的历史意义:⻓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以⽑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卓绝的⽃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的巨⼤精神⼒量,并给了全国⼈⺠以巨⼤的影响。
中国⼯农红军的三⼤主⼒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年左右的时间内进⾏了战略⼤转移。
⻓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程达2.5万⾥以上。
虽然失去了南⽅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部分⼒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干,沿途播下了⾰命的种⼦。
正当抗⽇战争的烽⽕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主⼒红军为担负起中国⾰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在⻄北会师,这⽆疑是⼀个具有伟⼤历史意义的事件。
正如⽑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征是宣⾔书,⻓征是宣传队,⻓征是播种机”,“⻓征是以我们胜利、敌⼈失败的结果⽽告结束”,它预⽰着中国⾰命新的局⾯的开始。
⻓征⽤铁的事实表明,⽤⻢列主义、⽑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坚强的⽣命⼒,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所不可战胜的. ⻓征的过程 中央红军⻓征从1934年10⽉10⽇到1936年10⽉,起点是江⻄瑞⾦和福建⻓汀,经福建、江⻄、⼲东、⼲⻄、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康、⽢肃、宁夏、陕⻄,最终到达陕⽢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征从1934年8⽉到10⽉,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脉北段,最终到达鄂⻄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征从1934年9⽉到11⽉,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长征小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报A4横排电子小报手抄报4
![长征小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报A4横排电子小报手抄报4](https://img.taocdn.com/s3/m/407e0e2bddccda38376bafad.png)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故事。
有一天,战士卢进勇掉队了,而这天又下着雨,他的腿也受伤了,他从裤袋里拿出一个已被雨水泡过的面团。
当他刚要吃时,突然听见有人在叫他,而这位同志也身受重伤,掉队了。
卢进勇把面团递给这位受伤的同志,可是,这位同志不但没有接受,还从他的左腋窝里摸出了七根干燥的火柴,让卢进勇带着火柴回到部队。
战士们终于喝上了热汤。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1935年到延安的1、3军团和军委纵队约七八千人。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时有4、9、30、31、33五个军8万多人,1936年到陕北约3万人。
红2、6军团长征出发时有 1.7万人,1936年到延安的红二方面军约1万余人。
红25军长征时有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长征介绍长征原因及红军伤亡情况长征故事:七根火柴班级:姓名:。
2019年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伟大的长征精神
![2019年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伟大的长征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8c5e5c5925c52cc58bd6be51.png)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 长征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 长征的手抄报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e8a523b783e0912a3162a06.png)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长征的手抄报内容/2016/1021/20161021042716387.jpg" width="450" alt="长征"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
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
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长征前的战略准备工作1934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拉开序幕,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红军长征以胜利结束告终,为革命保存了火种与有生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重要位置。
而长征的发动,也有其复杂的军事、政治及经济原因,红军在长征前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并不是仓促转移,这也最终确保了长征的顺利进行。
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红军节节失利红军之所以发动长征,直接原因还是在于军事上的失利。
蒋介石在对红军的四次围剿先后遭到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在王明,博古,李德等人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导致红军节节失利,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手抄报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手抄报](https://img.taocdn.com/s3/m/962dce8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c.png)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手抄报长征的精神意义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为此,小学的语文课本中也加入了有关于长征的文章,使祖国将来的栋梁之才能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相关课文丰碑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
”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长征手抄报内容资料
![长征手抄报内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df6f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4.png)
长征手抄报内容资料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逃避敌人的围剿,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战略转移。
这次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行动。
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敌人的围剿下,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
为了躲避敌人的进攻,工农红军只能进行战略性的撤退。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有利的条件。
长征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
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敌人的围剿。
长征途中,工农红军不仅要与敌人作战,还要面对险峻的山路、荒漠、河流等自然障碍。
长征的过程中,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长征的伟大壮举。
长征的意义是深远的。
长征不仅锻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能力,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长征的胜利,也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树立了威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光辉历程。
长征的胜利,不仅在当时对中国革命具有了重大的影响,也在今天对我们具有了深刻的启示。
长征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长征手抄报内容资料到此结束。
愿我们永远铭记长征的光辉历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长征主题手抄报内容
![长征主题手抄报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3b8cc7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9.png)
长征主题手抄报内容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详细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
长征途中,以毛主席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详细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场面的军事指挥问题,完毕“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详细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知道你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我知道你渴望每一天都能轻松快乐。
我们要保重身体,辞别疾病,拥有安康,才会看到护士灿烂的笑脸!
无数次的转身,我从您的目光里读懂了母爱的含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请让儿女借助一条短信,为您献上节日里最真挚的祝福:母亲节快乐!出guo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母亲节的手抄报,欢送阅读。
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在牵挂。
无论海角还是天涯,她总想与你说说话。
只为了抚养我们长大,青丝变成了白发。
母亲节,一起祝福我们的妈妈幸福安康。
开心的事儿和她聊一聊,骄傲的事儿向她耀一耀,成功的事儿向她报一报,琐碎的事儿向她唠一唠,母亲节,别忘了将她抱一抱。
青少年学生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25f8b6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e.png)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
回首风雨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峰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乌江天险,弯弯赤水,大渡激流,还有蒋介石的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每一条路都使人恐惧和绝望。
可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双脚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溅湘江,四度赤水,巧度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越过大雪山,二万五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血与火的洗礼,经历九死一生,在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长征路上一步步地艰难走来,走向光明和胜利。
同学们,巍巍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葬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沼泽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无情的子弹夺取了烈士们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爱国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班驳的痕迹,冲天的硝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成为历史。
但长征精神永恒。
同学们,今天我们面对革命先辈,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能忘记那些革命先辈吗?人生可以平淡,但决不能虚度光阴。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定要接过长征先烈的火炬,从红军长征精神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继承先烈遗志,为了祖国更加强盛,从现在起我们就努力吧!。
2019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资料
![2019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faab656f5335a8102d220b0.png)
一 革命动员与土地革命模式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人上山做“山大王”,本是城市暴动和武装冒险失败之后无奈的选择。然而,中国当时前现代的经济、交通与通讯状况以及军阀割据的形势,给这种“农村道路”提供了空间。即便如此,在没有“革命形势”的情形下,要想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投入造反,依然是个难题,非有非常手段不能奏效。
没有被当场杀掉的富人家属,如果没有逃走的话,活命的可能也是没有的。川陕根据地的文件《粮食问题回答》中,就有这样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苏区土地革命的政策上,基本上不存在左右之分。各个红色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基本上都执行对地主(实际上是所有的富人)不给出路甚至肉体消灭的政策。在“分田地”的问题上,较早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根本就没有提富人分地这回事,20xx年的《土地法》提到,如果苏维埃审查批准,“豪绅地主及反动派的家属”,“得酌量分与田地”[2],但同一时期闽西特委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依然规定,反革命者及家属不分田[3]。次年,这个土地法受到苏区中央局的批判,20xx年底成为苏区正式法令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则明确规定,“被没收的旧土地所有者,不得有任何分配土地的权限”;“富农在被没收土地后,可以分得较坏的『劳动份地』”[4]。实际上,所谓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左倾政策,是苏区一以贯之的政策,即使个别地区不那么过份,也会在随后到来的纠正“右倾路线”的斗争中被“纠正”。
以土地革命的方式进行革命动员,不仅具有历的延续性(跟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衔接),而且在“均田”的表达上,也有国民党政府所无法全然否认的合理性(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但是,土地革命的实质,绝非共产党和农民之间在土地上出现给予和支持的交换。首先,农村的危机,未必在于土地占有的不均衡;其次,共产党给予土地,在农民看来,未必有合法性;其三,给予土地的好处,能否抵得上“造反”的危险,在农民看来肯定是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的手段,即使分给了农民土地,农民也未必会跟着共产党走。所以,所谓土地革命,在运作过程中,必然是“均贫富”的过程,或者说,对富人的剥夺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过度的暴力。平分土地,往往变成了一种由头或借口。实际上,共产党人首要的目标是要动员农民起来跟他们革命,而非借革命来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所以,动员才是土地革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对于动员而言,均贫富式的剥夺和暴力的气氛,是绝对必要的。
2019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
![2019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aa4412cc281e53a5902ff22.png)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20xx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20xx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征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20xx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20xx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20xx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20xx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纪念长征胜利周年手抄报内容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20xx年10月--20xx年10月),20xx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征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20xx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20xx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三大主力会师
20xx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同年年底,红四方面军部分主力(约一半)加上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组成“西路军”,约两万人,在虎豹口度过黄河之后,向甘肃河西地区前进,打通对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失败,全军仅剩四百余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带领下,到达新疆星星峡,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缴械投降。
长征的手抄报内容资料
![长征的手抄报内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b938cb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e.png)
⼀、长征精神 是把全国⼈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于⼀切,坚定⾰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切牺牲的精神; 是坚持独⽴⾃主、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是紧紧依靠⼈民群众,同⼈民群众⽣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的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和⼈民军队⾰命风范的⽣动反映,是中华民族⾃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是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为中国⾰命不断从胜利⾛向胜利提供了强⼤精神动⼒。
⼆、长征精神在我⼼中 当我看完了《红军长征故事》后,那⼀场场惊⼼动魄的战争历历在⽬,久久浮现在我的眼前。
红军战⼠⼆万五千⾥长征,历经千⾟万苦。
他们⾯临的是冰雪覆盖的⾼⼭,波涛汹涌的河流,饥饿等等。
还要与横⾏霸道的国名党军进⾏殊死拼搏。
恶劣的环境,艰难的处境,然⽽我们的红军战⼠并没有屈服,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以⼤⽆畏的英雄⽓概,克服了常⼈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命最辉煌的⼀页,奏出了⼈⽣中最辉煌的乐章,⽤⾎和泪谱写了这⼆万五千⾥的动⼈篇章!爬雪⼭时,吃的是草,树根,穿的是破旧的薄⾐,他们却翻过了⼀座⼜⼀座的雪⼭,凭借机智勇敢,取得了⼀个⼜⼀个的伟⼤胜利。
我们和红军战⼠相⽐,是多么幸福啊!想想⾃⼰有⼀道题做不出时,并没有继续钻研,⽽是选择了放弃;感到羞愧脸红得很。
“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它就弱。
”从红军战⼠⾝上,我们学到了困难并不可怕,⼈⽣路途中,要勇敢乐观⾯对⼀切。
如今,幸福快乐的我们,⾐⾷住⾏样样不缺,很少品尝到寒冷饥饿的滋味,我们⽆法体会那个年代的⾟酸,但是我们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光环下,不能只享受于⾰命先辈⽤鲜⾎换来的安逸⽣活中。
我们不仅.要珍惜所拥有的⼀切,遇到困难时也不要轻易说放弃。
.当你沉溺在络游戏的时候;想⼀想长征吧!可能有⼈会说,现在也不需要长征了,这其实是错误的!我们的祖国阔步迈⼊世界经济强国的⾏列,这也是⼀次充满艰⾟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78ccc82bed5b9f3f80f1c1d.png)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手抄报栏目。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
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
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红军长征前的战略准备工作1934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拉开序幕,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红军长征以胜利结束告终,为革命保存了火种与有生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重要位置。
而长征的发动,也有其复杂的军事、政治及经济原因,红军在长征前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并不是仓促转移,这也最终确保了长征的顺利进行。
“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红军节节失利红军之所以发动长征,直接原因还是在于军事上的失利。
蒋介石在对红军的四次围剿先后遭到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在王明,博古,李德等人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导致红军节节失利,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2019年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素材.doc
![2019年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素材.doc](https://img.taocdn.com/s3/m/2a2bb347bb4cf7ec4afed099.png)
2019年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素材“80年前,你和战友们转战二万五千里,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承载了北上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长征史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素材,希望能够帮到您!“八一”前夕,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被上海市双拥办、市老干部局、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送到在沪安养晚年的红军老战士手中。
80年过去,硝烟淡去,漫天血雨已散,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士们正在安享晚年。
但漫长的时光也无法消磨他们的斗志,说起往事,他们依然精神矍铄,眼神中闪动着坚毅。
洪明贵:跟党走是我一生的信仰有些老旧的家具摆设,四壁贴着单位、友人赠送的书法字画以及旧时的照片,洪明贵的家就如同他本人一般简单朴素。
1931年,儿童团团长洪明贵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随红25军开始长征,这支队伍就是军史上著名的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由于身体瘦弱、力气小,他被分配到卫生队成了一名小看护。
“这80年来,副军长徐海东和政委吴焕先是最让我难忘的,也是影响我一生的英雄人物。
”说话间,老人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历史的尘埃,回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3000多名将士在吴焕先、徐海东等的率领下从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出发,踏上长征之路。
当红25军行至陕南庾家河时,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等到排哨发现敌人部队时,已无法阻止其进攻,全军立刻投入战斗。
徐海东副军长亲临一线指挥,一颗子弹穿入他的脑中,被抬了下来。
“程子华军长的两只手都被炸烂了,鲜血淋漓。
我们在看护他的时候心疼得直掉眼泪。
”说到这里,老人显得有些激动:“看着军长、政委一个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线,我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革命信仰。
”1936年,年仅18岁的洪明贵成为一名党员。
宋云鹤:始终惦念长眠草地的战友95岁的宋云鹤两鬓斑白,戴着一副眼镜,坚毅的面容,依稀可见当年戎马倥偬。
宋云鹤祖籍四川旺苍县,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地区来到他的家乡,开辟了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
2019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
![2019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https://img.taocdn.com/s3/m/b8055ae5360cba1aa811daa1.png)
四 渡 赤 水 战 役 历 时 三 个 多 月 。 这 次 战 役 , 红 军 实 行 高 度 灵 活 机 动 的 运 动 战 方 针 , 纵 横 驰 骋 于 川 、 黔 、 滇 边 境 广 大 地 区 , 迂 回 穿 插 于 敌 人 数 十 万 重 兵 之 间 , 积 极 寻 求 战 机 , 有 效 地 歼 灭 敌 人 。 从 而 摆 脱 了 敌 人 的 围 追 堵 截 , 粉 碎 了 敌 人 妄 图 围 歼 红 军 于 川 、 黔 、 滇 边 境 的 计 划 , 使 中 央 红 军 在 长 征 的 危 急 关 头 , 从 被 动 走 向 主 动 , 从 失 败 走 向 胜 利 。 四 渡 赤 水 战 役 ,
是 毛 泽 东 根 据 情 况 的 变 化 , 吸 取 前 几 次 战 斗 的插 于 国 民 党 军 重 兵 集 团 之 间 , 灵 活 地 变 换 作 战 方 向 , 为 红 军 赢 得 了 时 机 , 创 造 战 机 , 在 运 动 中 歼 灭 了 大 量 国 民 党 军 , 牢 牢 地 掌 握 战 场 的 主 动 权 , 取 得 了 战 略 转 移 中 具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胜 利 , 这 是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战 争 以 少 胜 多 变 被 动 为 主 动 的 光 辉 战 例 。 毛 泽 东 曾 说 , 四 渡 赤 水 是 他 一 生 中 的 “ 得 意 之 笔” 。而 美 国 作 家 哈 里 森 · 索 尔 兹 伯 里 在 所 著 的 《 长 征 — — 前 所 未 闻 的 故 事 》 中 写 到 : 长 征 是 独 一 无 二 的 , 长 征 是 无 与 伦 比 的 。 而 四 渡 赤 水
第 1 页 共 2 页
又 是 “ 长 征 最 光 彩 神 奇 的 篇 章” 。
第 2 页 共 2 页
纪念长征胜利周手抄报:吴起镇会议
![纪念长征胜利周手抄报:吴起镇会议](https://img.taocdn.com/s3/m/cb8e6670f78a6529647d53f5.png)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资料:吴起镇会议00人分左、中、右3路纵队北上,通过通渭地区,翻越六盘山,又经过1000多里的艰苦行军和英勇作战,从甘肃进入陕北,于1935年10月18日抵达铁边城。
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王稼祥、博古,以及*、聂荣臻、*等。
会上,张闻天指出:关于在陕北建立苏区问题,政治局同志无一异议;*在上次榜罗镇召集的会议上作出决定,大家是同意的,应批准;至于中央整个政治决议,应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同志商量后再发。
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当前形势和部队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议案,如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主要是在西边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是在南边打东北军,或是向北打的问题,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的问题,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群众工作、解决物资、冬衣等问题,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中央迅速作出决定。
*在会上还指出,现在我们已到陕西,到保安尚有45天路,需要一天休息才好,这几天没有饭吃,不得不走,到前面有粮地方休息。
我们要把保安变为苏区,过去敌人对我们是追击,现在改为围剿,我们要打破这围剿,我们须在敌人围剿前做很多工作。
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吴起镇会议的预备会议。
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随后又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找到了长征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
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
*在会上首先报告俄界会议以来的形势与陕甘支队的任务。
主要内容是:1.宣布中央红军已完结一年长途行军,提出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
2019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1
![2019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1](https://img.taocdn.com/s3/m/5541ab4f5acfa1c7aa00cc45.png)
在“打土豪”的视野里,红军原有对民族资本和小商人的特殊政策,已经化为乌有,这对后来根据地的贸易,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应该说,在1929到20xx年红军发展较为顺利的时期,由于大规模的军阀混战频仍和国民党政府对应失策,红色区域经过土地革命的深度动员,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对外扩张总的来说还比较顺利。新开辟的红区,特别是中小城市,基本上满足了红军的补给需求。这种凯歌行进的扩张,也使得红军更加注重用扩张的方式,打土豪来解决自身的补给问题,轻视根据地内部的生产恢复和发展。在占据了相当大的区域(包括一些中等城市)之后,内部建设依然按照革命初期的动员模式惯性行进,不间断地肃反、反富农路线、反右倾,内部的整肃和革命一个接着一个。这样,原本就因地权动荡和缺乏生产激励的农村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农民为了避免冒尖,被人当富农来共产,普遍缺乏生产积极性,几乎没有人愿意多种地,只要自己家人够吃就行。各个根据地,都出现了大量田地抛荒的现象,愈是老苏区,抛荒田地愈多[27]。当时有的中共文件称之为“农民怠工”。有的则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侵犯中农乱打土豪的错误,“以及分田分得次数太多,使群众一般的走到安贫和不相信土地是否他自己的观念”。
因为红军经济的来源,全靠打土豪,又因对土地革命政策的错误,连小资产阶级富农小商也在被打倒之列,又以大破坏之后,没有注意到建设问题,没有注意到经济恐慌的危机,以致造成乡村全部的破产,日益的崩溃。
然而红四军南下,开辟了大片新区之后,打土豪的方式依旧,形成了方法上的路径依赖,到红军和根据地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章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他要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支 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将军思索着。
历史事件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 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 红二、四方面军到达 甘肃 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但对“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 团北上和红6军 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 的“长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