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 《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1)
(完整word版)《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完整word版)《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今天夏老师执教《分米和毫米》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 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长度,可以说夏老师的这堂课重点突出,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1、引入新颖
这节课夏老师以孙悟空的金箍棒引入,通过金箍棒的可长可短,让学生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唤醒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接着问学生一盒饮料高多少,紧接着问1根吸管长1(),让学生填写合适的单位,此时学生产生了分歧,因为利用已经学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无法正确的描述吸管的长度,那么就必须产生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而且这个单位要介于米和厘米之间,那就是分米,从而顺利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动手操作
这节课夏老师通过让学生认一认、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再通过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1毫米的活动,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加深1分米、1毫米的表象,体会数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通过一起数一数的方式,认识到米和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内在联系,总结出4个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总结,深化知识的认识。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第一篇:《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一、说教材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一、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
二、教学理念先进。
本节课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掌握知识。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简洁、精炼,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强。
教师和学生就像朋友一样,氛围轻松自然。
在数学课上能听到语文老师一样的语言,使孩子在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思维紧跟老师走。
四、环节设计巧妙。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毫米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
陈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来感知1毫米的长度,并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等环节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符合二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整堂课非常流畅。
五、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在练习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由课本上的练习拓展到生活实际的运用,如老师自己用的米尺、跳绳等工具的长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知识的延伸方面陈老师还设计了估算这一环节,这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六、需要改进的地方:1.在处理学生测量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这一环节时,老师的语言过于直接和生硬。
如果能换成:“哎呀!有的同学量错了!是不是没听清老师的要求呀?没关系!再量一次吧!”效果会更好些。
2.在处理学生用直尺量出4厘米这一环节时,老师没有把直尺的刻度数给学生指清楚,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做而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量。
如果老师在出示直尺时能指着直尺的刻度数告诉学生:“看!0、1、2、3、4……这就是直尺上的刻度数。
”相信学生在操作时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错误了。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评析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评析杨老师执教了一节二年级下学期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本节课教师课前准备了充足的实物素材,采取了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
本节课的特点:1、本课学生的参与面广,活动量大,从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到进行实际测量,学生都是以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
放手让先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乐趣。
2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杨老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整十厘米的物体,引出长度单位分米,通过测量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来引出长度单位毫米,使学生体会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求,体验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的需求。
4、教学一开始,杨老师就要求学生交流: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几十厘米?这一环节,设计的非常好。
既能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厘米的知识用数学,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实物依据。
在用分米说水彩笔是2分米后,再用学生提供的米尺来让学生尝试说说它长几分米,直接让用实物让学生建立了分米的初步表象。
5 、在学习完毫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用手操作量数学书的厚度,并且带着学生来看课件,清晰的帮助学生再次认识直尺1小格就是1毫米。
让学生跟着一起数数1厘米有几毫米?边数边巩固1厘米=10毫米的进率关系。
6、在教学完毫米后,杨老师问学生1毫米究竟有多长?先让学生量硬币的厚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毫米,并借助硬币来比画1毫米的长再次加深学生对1毫米的长度的表象。
值得商榷的地方:建议:1、当最后做游戏的时候,可让一个学生来比画长度,其中一个学生来猜它是多长?2、在教学分米之后,要让学生来观察一米里有多少个分米?也是能更好的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小学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公开课教案评析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公开课教案评析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_28页例题,第28_2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1.使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一、铺垫练习1.提问:你己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1厘米有多长吗?这两个长度单位中,哪一个大,哪一个小?1米等于多少厘米? 2.拿出直尺,指出直尺的0刻度线、1厘米、2厘米、3厘米。
从哪里到哪里是3厘。
[评析:通过比划、找刻度等方法唤起同学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进行新课1.教学分米。
(1)出示一个文具盒(长2Ocm、宽l0cm)。
提问:猜一猜,文具盒的宽是多少厘米?长呢?(2)谈话:要准确地说出物体的长度,不能只_眼睛看,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长。
让同学动手量。
(3)讲述: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板书:1分米=10厘米)(4)谈话: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1分米的长度?你能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互相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5)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米=10分米)(6)谈话: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评析:由同学熟悉的文具盒的宽和长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数一数、比划比划、画一画等方法,加深对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2.教学毫米。
(1)认识毫米。
谈话:猜一猜数学书有多厚?用尺量一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讲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不能准确地量出它们的长度,接着我们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投影演示:刻度尺上每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铅笔尖指一指1毫米,看看1毫米有多长?谈话: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再慢慢抽掉,这时两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通用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这节课田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
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
田老师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
比如:让学生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再去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幢楼房高20();一盒饮料8()。
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分米的认识。
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田老师在教授分米,知道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
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让学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长,让学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有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学生回答从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回答的丰富多彩。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产生需要合作学习的欲望,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胡老师执教的《认识分米和毫米》就是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的探讨。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教授学生新知识的时候,都是自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掌握些什幺,如何掌握这些知识。
而这节课不是胡老师自己说,她是让学生说。
在认识毫米时,胡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毫米的知识,她提出三个问题:1、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2、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3、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学完分米再来学习毫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通过合作探索,最终形成系统知识。
今天听了胡老师一节课,很受启发,这节课上得很好,为我们做好平时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示范,我认为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本课教学从猜老师的身高入手,巧妙在复习了已学过的单位:米和厘米。
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对于新知分米和毫米的学习,胡老师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方法,有效学会知识。
有些设计达到很好效果,如体验一毫米的厚度,胡老师通过让每个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一张电话卡,然后轻。
分米毫米的认识的评课稿

分米毫米的认识的评课稿杨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分米、毫米的认识》。
杨老师幽默风趣,亲和力强,课堂上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在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读一读、找一找、估一估、议一议等操作活动中认识毫米与分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各种感官参与其中,形象的演示、抽象的概括,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节课有两大亮点值得学习:一是精彩的导课。
杨老师是这样导课的:老师肩上背着一根长长的队旗旗杆(金箍棒),做动作,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表演的是哪个电视剧的人物。
学生猜测:孙悟空。
然后教师把金箍棒变短,观察,说说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1米),再变短(1厘米),说说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教师问:“还有其它的长度单位吗?”引领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新知的学习之中。
这样的导课,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富有趣味性,同时也较好的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知识:米与厘米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我在想:如果我来设计这节课,我是做不出美猴王的动作,也想不到用金箍棒的变化把旧知的复习隐含其中的。
相比之下,直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远不如杨老师的这种设计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毫米的感知。
在感知1毫米大约有多长的时候,杨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量出约1毫米长(厚)的物体,如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物体,然后抽出,观察两手指之间的长度,然后再放入,再抽出,这样反复操作,反复观察,经过不断的感知之后,杨老师提出问题:“你想对毫米说什么?”孩子们纷纷说:“你太小了”、“你太短了”、“你怎么这么短呀”。
然后得出结论:毫米是用来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
在我教学毫米认识的时候,这一环节我却没有这样让学生捏一捏,而是让学生直接根据自己的感知用手指比一比,相对来说:直接用手指比一比远不如这样捏一捏的感知更具体,更形象,感知也更加准确、充分。
《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市四小温宏伟
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 分米、1 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 1 分米和1 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设计新颖,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导入自然流畅,引出知识出发点。
导入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又联系实际生活自然过渡到新的知识。
2. 注重细节处理,关注知识生长点。
例如,在直尺上指出10 厘米也就是1 分米的长度,既能从0 刻度看起,又能从任意一个刻度看起,使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3. 深挖教材内容,体现知识延伸点。
例如,课的结尾,利用一位学生的数学日记,以及介绍微米、纳米等知识,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延伸点。
有几个建议或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在让学生画线段时,不要呈现“定点、连线、标长度”的步骤。
没有必要限定学生画线段的步骤,画线段其实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线,再画另一个端点或可以先画线,再画两个端点。
二是当教师抛出“0 刻度看不清怎样画”的问题时,教师的课件上其实并没有完全遮盖住,学生完全可以从0 刻度线画起,建议可以用“直尺0 刻度线位置断掉”或者直接擦去0 刻
度线附近的刻度线,使之模糊。
三是在学生提出“15 厘米等于几分米”时,教师应当抓住生成资源,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肯定有学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精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
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田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导入新课部分,田老师让学生自己回忆上学期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明确他们之间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问了1米等于多少厘米,我们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这样一问,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有效。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新课部分田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田老师问1盒饮料高8(),紧接着又问一根吸管长1(),让学生填出适当的单位,这时学生产生了分歧,田老师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接下来田老师让学生拿出直尺,比划出1分米有多长,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分米,只要找到10厘米,也就能找到1分米,完善了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
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
课堂上让学生找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学生找出了不少,比如胸卡的长度、文具盒的宽度等。
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感受新知,接着让学生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可以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有的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的学生回答从刻度“2”到刻度“12”,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精选7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精选7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篇1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
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
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
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
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x,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
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例评析

《分米、毫米的认识》课例评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概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节课例。
在教学中郭老师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获取初步的感性经验,接着通过动手比划,动手测量题提升学生对单位的理解。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建立起了一个空间模型,在头脑中就形成毫米与分米的概念。
回顾整节课,我们认为有以下几大亮点:一、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郭老师的课堂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分米概念的引出是在复习厘米和米的知识时巧妙引出的,“凳子的高度是5()”,让学生填适当的单位,这时候学生的答案就有了分歧,有说厘米,有说米,还有说分米,问题的出现为新单位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
在毫米概念的引出时也同样如此,让需要成为学习的动力。
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郭老师让学生在尺子上快速找出1分米,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能很快的找出从0刻度到10厘米处,就是1分米;这时候教师并有得到满足,而是继续追问,你能从不同的地方找出1分米吗?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了,答案多种多样。
郭老师让学生试画1分米长的线段,同样也是如此,教师的思维灵活成就了学生的思维灵活,真正的让学生思维活了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师在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之后,分别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再画出1分米和1毫米长的线段,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的认知更加真实,更加清晰。
四、概念教学中合理运用估算《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概念教学教学却处处体现估算意识的培养,从纸条长度的估计到数学课本长度的估计等等都在有意无意的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五、灵活巧妙的运用学具一张纸条贯穿了整节课,既认识了分米,又练习了毫米,可见教师在设计学具的时候是多么的用心。
《分米和毫米》的评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评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评课稿长度与面积、重量、体积等一样,是用于刻划物体属性的基本尺度之一。
小学阶段测量往往是和长度联系在一起的。
认识毫米、分米是在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目标在于揭示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过程,即厘米和米在精细刻划物体的长度时的不足。
设计者通过说话接龙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体验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必要性,同时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谓匠心独运。
接着,设计者深入地通过学生的估测、实测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长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贴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识,并及时地结合刻度尺,让学生比划、数小格、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揭示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同时,设计者又浅出地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来引出分米的学习,在学生经历认识毫米的`活动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画一画的环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必然的有机联系。
这样的处理,不论从教学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活动地设计,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知识的产生是自然的,教学的实效是明显的。
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深感设计者对合作探究学习得心应手的运用。
首先合作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主题与任务是明确的;其次,活动的开展在过程性评价与反思中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是关注过程的,也是关注结果的;第三,活动的开展不是放任的,教师在巡视中注重对学生测量的方法、思维的关键点的及时掌控、引导和启发。
最后,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反思性练习,关注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题目,及时地将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毫米的认识》评课稿【推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毫米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纵观本节课,田老师巧妙构思,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与上节课相比,教学流程更清晰合理,语言表述更准确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感受:一、巧妙导入,激发探索欲望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
课的伊始,田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再通过填合适的单位,既巩固了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又通过“一根吸管长1”,这一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米太大,厘米又太小了,进而激起了学生认识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的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
这样的导入简洁、有效。
二、注重体验,建立清晰表象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对于分米和毫米表象的建立教师重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
田教师在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之后,分别让学生在学生尺上找1分米和1毫米,用手比划出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长度,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或1厘米,再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感知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学生的认知更加真实,更加清晰。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翁晓娜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程老师的这堂课重点突出,环节清晰,层次分明,特别是通过各种巩固形式,丰富学生的感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程老师的导入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大家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一般情况下,我们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这样一来就唤起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下面学习分米、毫米作好了知识准备。
2、以活动感新知,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做一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联系生活,深化表象。
在学生感知了1分米、1毫米的表象后,程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加深1分米、1毫米的表象,同时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数学的综合化。
随着数学的综合化,数学的长度单位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动形象的字母符号等等,所以,在学习新授结束后,程老师总结4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时,可以顺其自然地介绍他们还可以用字母符号来表示,这样更加地全面具体。
还有,学生的估测意识在本节课上也得到了潜移默化地培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说课稿-5.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丨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 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学具准备:5角硬币、直尺、1分米长的吸管、硬卡。
教学过程:一、问题提出1.回忆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米和厘米)师:对,米和厘米是我们认识的两个老朋友了,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约5()。
一块橡皮长4()。
一位小朋友身高1()25()。
一盒饮料高8()。
给这盒饮料配了一根吸管,吸管长1()。
(最后一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学生认真思考后,交流想法,发现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必须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分米”。
二、问题探究(一)认识分米1、教学1分米=10厘米1分米是几厘米呢?(小朋友随意说)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
在小朋友的桌上也有一根1分米长的吸管。
用直尺量一量,把结果告诉同桌。
1分米是几厘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cm用手指夹住吸管的两端,举起来,现在,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分米和毫米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田老师精心设计教案,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教学效果显著。
具体表现为:
一、有效复习,引发冲突,为分米的认识作好铺垫。
在导入部分,田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大家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一般情况下,我们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这样一来就唤起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下面学习分米、毫米作好了知识准备。
产生学习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田老师的课堂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分米概念的引出是在复习厘米和米的知识时巧妙引出的:“一根吸管长1()”,让学生填适当的单位,这时候学生的答案就有了分歧,有说厘米,有说米,还有说分米,问题的出现为新单位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
这样的复习是有效的。
本环环节的设计巧妙之处就是将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语言精练,使学生明白10厘米,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述方法。
二、重视认知过程,有效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田老师让学生在尺子上快速找出1分米,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能很快的找出从0刻度到10厘米处,就是1分米;这时候教师并有得到满足,而是继续追问,你能从不同的地方找出1分米吗?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了,答案多种多样。
田老师让学生试画1分米长的线段,同样也是如此,教师的思维灵活成就了学生的思维灵活,真正的让学生思维活了起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
田老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数一数、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模型。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田老师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先让同学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测量的结果是数学书1厘米不到一点,学生发现问题:如果想知道精确的长度该怎么办?因此,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然后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
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举例说明:5角硬币、银行卡、大约1毫米。
巧妙的引导会防止学生觉得知识传授过程的做作。
教师学生用已学长度单位量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师在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之后,分别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再画出1分米和1毫米长的线段,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的认知更加真实,更加清晰。
联系生活,深化表象。
在学生感知了1分米、1毫米的表象后,就设计这样的问题:“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加深1分米、1毫米的表象,同时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注重细节处理,深化分米、毫米的认识。
“注意细节”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
“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
整个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下了一番工夫。
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过程不做作也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整节课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用心,感受到教师的细心,感受到教师的耐心。
不过对于本节课我们也有一点疑惑:
整节课自始至终都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观察、测量、研究、发现。
学生在认识了分米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这样学生在认识毫米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效仿分米认识的方法合作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