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_革命史范式_与_现代化范式_徐秀丽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ba2d8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6.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中国近代史研究是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范式”的选择与运用。
范式是指研究中采用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以及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思维模式。
不同的范式将导致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而影响研究的结果和解释。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范式问题。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范式与其他范式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导范式,其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被广泛运用。
由于每个范式都有其局限性,对于一些新的历史问题,单纯依赖马克思主义范式可能会导致对问题的片面理解。
研究者需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范式的结合其他范式的优势,以实现对历史的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
其次是西方史学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西方史学范式的引进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来了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由于西方史学范式的发展是在西方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其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所差异。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运用西方史学范式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分析。
是传统中国历史观与现代史学范式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中国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中心地位,注重历史的道德教化和价值判断,而现代史学范式则更加注重历史的客观分析和科学研究。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冲突常常导致研究结果的偏颇。
研究者需要在保留传统中国历史观的核心价值的结合现代史学范式进行研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是基于近代性的反思与范式的创新。
近代性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范式,还需要基于近代性的反思和创新,以适应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需求。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至关重要,其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研究的结果和解释。
为了实现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全面深入研究,研究者需要在不同范式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和创新,以实现对历史的科学理解。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759a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d.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近代史研究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为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范式”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进行分析。
“范式”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模式、样式”,在科学研究中指的是某一学科领域普遍认可的欠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近代史研究中,“范式”指的是学界或学者对于研究近代史的一种看法、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的统一认同。
不同的学者或学派之间常常存在着对待研究对象、选取研究素材、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范式的制约,二是新近代史范式的多元化。
传统范式的制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研究方法往往以政治、经济为核心,强调社会阶级、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变迁。
这种范式下的研究偏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忽视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而且,在这一范式下,经常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较少考察其他因素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导致了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在新近代史范式的多元化问题上,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学派和视角的多元化趋势。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近代史研究逐渐趋向综合性和多元化。
不同的学派或研究者对于近代史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
一些学者关注社会历史、文化史等方面的问题,强调人文关怀和个体经验,提出“微观历史”、“历史民族学”等新概念和方法。
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地方历史、区域研究等,重视地方社会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
这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于近代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更好地解决一些传统范式下难以解答的问题,但也面临着如何协调这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的挑战。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主要包括传统范式的制约和新近代史范式的多元化。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c8cc6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8.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1. 引言1.1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范式,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范式、西方史学范式以及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新范式等。
这些不同的范式对于研究者的思维方式、研究取向和研究成果均有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社会阶级、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矛盾性。
西方史学范式则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使研究者能够站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同范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为未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背景下,新的范式将不断涌现,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范式的概念及意义范式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模式或方法论框架。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的概念和意义十分重要。
范式提供了研究者们对于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认知和解释的一种基本方式。
通过建立范式,研究者可以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类和整合,形成系统性的历史理论,从而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关系。
范式具有指导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作用。
在选择和应用范式的过程中,研究者会受到范式所包含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论倾向的影响,从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范式还具有启发研究者思考和探索新的历史认识的作用。
通过对不同范式之间的比较和对话,研究者可以超越已有的研究框架,开创性地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促进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范式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范式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国家建构范式、社会运动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等。
这些不同的范式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范式之一。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7b0c9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1.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范式问题是指研究某一领域或学科的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统一的理论框架或方法论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范式问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传统史学范式和新史学范式两种。
传统史学范式主要包括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事件的描述与考证等内容,注重历史事实的还原与真实性的追求。
新史学范式则强调历史的解读与理论的建构,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
这两种范式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但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兼顾,导致研究成果的局限和偏颇。
范式问题首先体现在史料与档案的选择与运用上。
传统史学范式在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但范围相对狭窄,往往侧重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史料,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所不足。
而新史学范式在史料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全面性,但其分析方法和理论构建往往较为抽象,缺乏对历史具体事件的考证与验证。
范式问题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解释上。
传统史学范式注重历史事实的还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考证来还原其真实性。
在对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时,往往存在片面性、主观性等问题。
新史学范式注重历史的解读和理论的建构,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但往往缺乏实证性的支持,易于陷入理论的僵化与偏颇。
范式问题也影响到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
传统史学范式强调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研究方法相对稳定,但往往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认识。
新史学范式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常常采用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等方法,可以更好地解析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背后的因果关系,但方法的使用往往不够规范和系统,易于在研究中陷入主观偏见。
为了解决范式问题,中国近代史研究需要综合运用传统与新史学范式,充分利用各种史料与档案,从多个维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史料的运用上,既要注重挖掘与整理传统的政治、军事史料,也要关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史料,同时要不断开拓新的资源渠道。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https://img.taocdn.com/s3/m/5a849cdeaa00b52acfc7ca61.png)
龚云:“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作者:文章来源:团结报点击数:854 更新时间:2014年04月03日“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系列文章之一:“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编者按:伴随着20世纪中国政治主题的变迁,对近代中国历史主题的不同判断和研究主体的现实政治诉求,形成了主导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研究范式——“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
可以说,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史,就是“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萌生、形成、发展的演变史。
本文作者以“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为中心,将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深入的分析。
1、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学术界通称为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历史是自1840年起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翻身、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说,也是中国由被动到主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中国向何处去”是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旋律。
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百年中国主题的回答,是先现代化,还是先革命,不仅决定于近代中国的客观进程,也与对近代中国的客观进程的历史考察相关。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
作为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继承了传统中国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传统——“资治”。
从其一开始产生,就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学术,而且深受现实中国政治语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被纳入现实主流意识形态中,为现实的统治阶级提供合法性依据。
在民族、阶级斗争紧张、激烈的时代里,近代史研究者集学者和政治代理人两任于一身,将学术研究当作救国和政治斗争的工具。
他们借中国近代史研究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构筑的近代史研究范式,折射了当时中国政治主题;他们的政治理念,深深地渗透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文本中。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1810b0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8.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
徐秀丽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0)001
【摘要】19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家目标的调整影响了史学研究
范式的变化.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的“范式”概念,与“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产生了微妙的契合,也在引入伊始即在理解上发生了有意无意的偏差.“革命”和“现代化”两种范式的主要分歧,一是中国近代史是“一场革命史”还是“一场现
代化史”,二是应当“以革命包容现代化”还是应当“以现代化包括革命”.这场旷
日持久的争论,就其学术方面而言,最终达成了具有建设性的共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应当“扩散”、“并存”、“互济”,而不是“取代”、“排斥”、“包括”,这一共识对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页数】11页(P40-50)
【作者】徐秀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史学研究范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
2.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国民公德问题管窥
3.论中国近代史中的“中国中心”和“西方中心”——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为例
4.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
个问题5.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4cd1ad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9.png)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思考作者:韩军垚来源:《江汉论坛》2021年第07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经历了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多元范式三个阶段。
纵观70余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演变之历程,可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三:其一,范式之间并行不悖;其二,“新革命史”继续发展;其三,“中国梦”范式呈现。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演变之历程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整体史观把握是两大不可或缺的原则,同时范式应用须加以严格的学术限制。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演变;思考中图分类号:C03/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7-0114-09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
虽然这一概念是在对自然科学发展规律认识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的,但也可将其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①。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根据不同语境,在一定意义上“范式”等同于“历史观”或“阐释体系”。
有鉴于此,本文拟借用“范式”概念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阐释体系”的演变历程,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思考其应用原则。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演变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革命史研究范式占据了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现代化研究范式复兴并产生了广泛影响;新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已进入了多元范式百花齐放的新时期,而且新范式仍将不断涌现。
(一)革命史研究范式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革命史研究范式(也称革命史观)在中国近代史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革命史观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以阶级斗争和革命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关于这一点,范文澜曾解释道:“历史的骨干是阶级斗争,现代革命史就是现代史的骨干,近代革命史就是近代史的骨干,近代史现代史阶段的划分基本上与革命史是一致的(单纯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可以按自身的发展过程划分阶段)。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201fb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9.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近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到社会变革和国际环境的冲击,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转折点。
在研究近代中国史时,学者们常常会使用不同的“范式”来解读和解释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范式”在近代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范式”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应用常常过于简单化。
近代中国经历了众多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每一个事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范式”进行解释。
在近代史研究中,有时学者们过于倚重某种“范式”,忽视了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从而产生片面或夸大的结论。
这样的研究方法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了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
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还表现在一些研究方法的固化上。
由于特定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经验,学者们常常倾向于使用某种固定的研究方法来解读历史事件。
这种固化的研究方法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导致研究者的观点过于单一,无法充分考虑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些研究者倾向于从政治角度解读历史事件,而忽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局限性使得他们难以给出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解释。
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还表现在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上存在偏差。
在某些情况下,学者们可能过于强调某种“范式”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一些研究者强调政治体制的问题,认为中国近代史的核心问题在于政治体制的缺陷。
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在研究中,应该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过分依赖于某种“范式”。
为了克服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研究者应该注意保持客观的态度,批判性地审视不同“范式”的优劣和适用性,并在研究中综合运用各种观点和观点,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解释。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2959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c.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摘要】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探讨了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其发展历程。
然后分析了范式在学术界引起的争议和对研究方法的影响,同时总结了范式在研究成果中的体现。
结尾部分对范式问题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范式”问题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拓展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问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正文,范式作用,发展历程,学术争议,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结论,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自19世纪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近代史是一个波澜壮阔、变化频繁的时期,充满着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里,如何理解并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和关键节点,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研究中国近代史中的“范式”问题,旨在解析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模式、规律和观念。
通过对这些“范式”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演变、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
探讨“范式”问题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影响,对于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了解和分析范式在研究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通过研究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我们能够认识到不同学术流派和观点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的差异,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范式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历史研究的演进轨迹,为我们理解学术界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范式在学术界引发的争议也引起了我们对于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思考和探讨,促使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深度。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9c6c9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8.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近代史的研究是历史学家们非常关注的领域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往往被称为“范式”。
本文将从范式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背景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历史学家主要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这其中包括对皇帝实录、地方志、家谱档案等文件的收集和分析。
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后来,西方学者的文化和思想对东方学者的启迪,使东方学者也开始尝试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中国的历史。
这种观念变革共同构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框架。
二、范式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不断地转变和发展。
从20世纪初到现今,中国学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采用的范式也在不断地变化。
以20世纪初至20世纪五十年代为例,当时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主义方法进行研究,以此探讨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问题。
这种研究范式被称为“现代化范式”,其研究重点是对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和描述。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社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革命,这进一步驱动了研究者对中国近代史的转变。
在这期间,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开始从改革和现代化过程移向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迁的问题。
这种研究范式被称为“阶级斗争范式”。
到了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和变革。
研究者们开始从更多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近代史的问题,这其中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性别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研究范式被称为“多元化范式”。
三、范式问题虽然研究范式的变化能够反映研究者对中国近代史问题的不断发展,但这种变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
首先,范式的变化可能带来历史学的分裂。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历史,这使得历史学的成果不同而无法协调。
这种分裂可能会导致历史学实践变为互相指责和争论的场所。
论中国近代史两大研究范式的理论分歧
![论中国近代史两大研究范式的理论分歧](https://img.taocdn.com/s3/m/f0517d1726fff705cd170a3c.png)
论中国近代史两大研究范式的理论分歧[摘要]本文试从历史本体论的角度出发,考察“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两种研究范式的分歧所在,以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两大研究范式及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出现了关于“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论争。
首先,两大范式对中国近代史所处社会形态的认识存在根本分歧。
“革命史范式”基于人类社会五大社会形态认识基础上,认为这是马克思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进程进行深入地研究后归纳总结的,因此坚信历史是沿着这五种社会形态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而中国近代史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期,社会性质是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现代化范式”的奠基人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关于某一历史问题或某一历史进程的观点奉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哲学图式,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附加上去的。
”他认为五种生产方式单线演进的历史观,就是对这些认识的偏向。
[注: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57)所以“现代化范式”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尺度,根据三大生产力形态(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的演进,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即“前农业时代即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1](P77)由此可见,“革命史范式”主张的五种社会形态的社会历史观与“现代化范式”主张的三种社会形态的社会历史观是不同的,究其原因就是考察人类历史侧重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从生产关系发展的角度出发,而后者是以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
这不仅仅导致了对社会形态划分上产生差异,而且也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产生了不同看法。
第二,对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存在分歧。
“革命史范式”形成时期是中国正处在民族危机时刻,所以早期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就将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与他们生活的中国社会现状分析结合起来,从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重视阶级斗争学说。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c299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9.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近代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中国历史学者来说,研究中国近代史一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在进行近代史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往往会受到各种范式的影响,范式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范式是什么?“范式”一词源自于希腊文,“paradeigma”,意指“模式”、“原型”,指的是人们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者模式。
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历史学者会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形成不同的范式,从而影响到研究中所得到的结论和观点。
范式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科传统、学术观念、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等。
二、范式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影响1. 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范式会形成不同的研究视角,以此来诠释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对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改革与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可能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强调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觉醒;而国家主义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强调国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精神和政治意识。
不同的研究视角会影响到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理解。
2. 塑造了不同的历史形象不同的范式会将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不同的塑造,从而形成不同的历史形象。
对于清朝末期的光绪皇帝,不同的范式可能会强调他的改革意图,或者是他的软弱无能,甚至是他与西方列强的妥协与抗争。
这些历史形象是范式对于研究对象的价值观和认识方式的反映,会直接影响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解读。
不同的范式会形成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资料的选择、研究的重点和视角等都会有所不同。
传统的政治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会更加重视官方档案和政治文件,而社会历史学家可能更加关注社会结构和人口变动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如何解决范式问题1. 多元视角并重在进行中国近代史研究时,应该尊重不同范式的存在,并且尝试将不同范式的视角进行整合和对比。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dfb8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1.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着变革与挑战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近代史的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而在近代史研究中,“范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研究中的作用和局限,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一、“范式”概念的内涵和特点“范式”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用于数学领域,后来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研究范型或研究范式,即某一时期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学术取向,它决定了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方式和处理方式,影响着研究成果的获取和解释。
“范式”不同于单一的理论或方法,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或思维框架,是一种包容了比较广泛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研究取向。
它的内涵是多元的、开放的,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封闭的概念。
这也决定了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范式”往往是灵活运用的,在不同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上都可能发生变化和转化。
二、“范式”问题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方式和处理方式。
在研究中,不同的“范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解释,表现出研究者在认知和表达上的不同。
它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获取和解释。
在不同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中,研究者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解释,从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范式”问题还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取向和发展趋势。
研究者的选取的“范式”往往代表了研究的某种学术立场和观点,它反映了研究者对问题的关注和把握,反映了研究的学术取向和发展趋势。
三、“范式”问题存在的局限和问题“范式”问题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
由于“范式”是一种相对灵活的概念,每一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范式”,而这些“范式”之间既有共通点又存在分歧,这就使得学术研究难以形成共识。
不同的“范式”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碎片化和孤立化,使得学术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框架。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_革命史范式_与_现代化范式_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_革命史范式_与_现代化范式_](https://img.taocdn.com/s3/m/f3eec48ce53a580217fcfe05.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30日/第007版理论月刊・特稿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徐秀丽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有学者指出,这门学科从20世纪初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救亡需要而出现的,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
因此,虽然早在这门学科形成之初就存在着两种解释体系,即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历史的“近代化(现代化)体系”,和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过程的“革命史体系”。
由于其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合拍、对近代史事的高度解释能力以及针对性极强的资治功能,“革命史范式”在长时期中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唯一范式。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社会转型,“此时的‘时代精神’已由激烈的‘革命’‘斗争’转向现代化追求……这就为从‘现代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新范式’的出现和影响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种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趋向,在80年代初就已出现,后逐渐扩大影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化,形成学派。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革命史范式”(旧范式、革命史取向、革命史观)和“现代化范式”(新范式、现代化取向、现代化史观)的论辩反复展开,是近年来近代史学界少有的针对性强并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学术争论之一。
笔者认为,两种范式的讨论对于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近代史研究中理论思维的深入,对于不同学术流派发现和纠正自身及对方的偏颇和不足,对于推动学术界的思想解放,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d77f4b856a561253d36f96.png)
郑丹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项事业都逐步开放且快速成长,文化事业隶属于其中一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鉴于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了关于“范式”问题的争论,主要包含两种核心观点: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两者相互交融又争鸣不断,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分野,并且两大学术阵营在史实上立足,依据历史文献进行论点研究,又不断与对方阵营的学者进行相关学术讨论,使学理得到深入系统的相关印证。
同时,由于两大阵营不断较量又彼此关联印证,使得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涉及范式角度而导致对立的核心问题逐步厘清,并且为范式研究这个基本学科奠定了框架基础,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两大基本“范式”进行简要介绍和关系论述,为后续相关学者研究提供部分借鉴。
一、范式的不同理解1.范式的基本概念“范式”是在中国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学界讨论学科理论发展时运用频率较高的一个专门术语,其首创者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他认为范式是有一组共有的方法、标准解释方式或理论,是一种共有的知识共同体。
科学中发生的革命变革是一组科学信念的转换,称之为“范式”的转换。
2.范式的各种理解关于范式的理解多种多样,可以说有些混乱,有的学者认为不同范式是代表研究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解释方式,如果想成为立足一种理论上可以成立的范式,需要具备一套独特的概念和论说系统,特质上可以明显加以区分;而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却认为范式是一种理论、方法、对事物的共同看法和理解,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可以把史学类别里的政治史和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当作一种范式进行研究;还有学者认为社会史是区别于传统的政治史的,其研究视角和解释思维方式应该是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模式。
类似种种,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理解,如果不加以深入研究、系统化整理和有效运用范式概念,将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术积累和交流沟通产生影响。
3.研究范式的影响有关学者在揭示和演化关于“范式”的概念和本质内涵时,都有或多或少的文字描述上的差异,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清楚地深切地感知到范式概念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宏观指导性的深远意义,对范式在指导学术研究实践中的本质化特性给予高度一致肯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37a55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60.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近代史是研究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学科,近年来在学术界广受关注,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的问题,范式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范式是指一种学术思维模式,一种既定的思考模式和理论框架,反映了学术共识的形成和认知的进程。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的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导致学术研究的偏颇或局限。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历史视野的窄化,另一方面是思想体系的僵化。
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对近代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历史视野的窄化。
中国近代史研究取材范围较窄,研究领域基本围绕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而忽略了社会、民族、性别等多元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在“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封建”“落后”的,这种认知导致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研究被忽略。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近代中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并通过研究民间文化、社会变革等方面拓宽研究视野。
其次,思想体系的僵化。
由于学术研究的惯性,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过多的“传统文化观念”、“近代史唯物主义”等思想体系的阻碍,导致范式的僵化。
例如,市场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体系却很少提及市场因素。
近年来,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如经济史、文化史、性别史等领域的兴起,反映了学术体系的脱胎换骨和多元发展。
针对这两个问题,如何打破研究范式的限制?一方面,要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注重民族、性别、社会多元性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全面、多元、客观的研究视野。
此外,也应该引入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借助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资源,来打破思维惯性和传统观念。
另一方面,要注重历史研究的理论创新,逐渐打破现有的范式和思想桎梏。
应该鼓励学者提出新的历史研究理论,推动历史研究的多元化和创新,引领学术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需要我们以开放、客观、多元的视野,不断拓宽学术研究的领域,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和范式,推动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和创新。
“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
![“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483f1567b90d6c85ec3ac680.png)
龙源期刊网 “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作者: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5年第05期“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论,就“范式”竞争而言,形成交锋的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近代史是“一场革命史”还是“一场现代化史”;第二,应当以“革命包容现代化”还是以“现代化包括革命”。
以此为主要坐标,双方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评价发生重大分歧,在“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改良与革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均曾引起激烈争论。
关于近代史“范式”的争论,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界持续时间漫长而且关注度颇高的学术争论,这一争论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它对于史学领域的拓展、史学内容的丰富、史学解释的多元,尤其是对于“现代化范式”的“脱敏”,产生了积极影响。
虽然不能把新开拓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直接归功于现代化范式的采用,但现代化范式所起到的“破除”和“解放”作用,确实有助于这些成果的获得。
而革命史范式,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议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新革命史”研究成果丰硕,对“革命”的关注重新返回近代史研究的中心视野。
事实上,离开“革命”,便无法全面贯通地阐述中国近代史。
还有学者注意到,“革命史范式”自身的内涵已经悄然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革命”叙事中的阶级观点、阶级分析事实上被弱化甚至被放弃,“阶级叙事”逐渐向“民族革命叙事”转移,而“民族革命”叙事对于统治阶级的种种“现代化”努力能予以理性看待,与“现代化”叙事并不排斥,甚而可以兼容互通。
事实证明,这两种曾经相互对立的“范式”,具有通过彼此竞争相互扩展边界、相互接纳以丰富历史研究的内容和解释能力的弹性和空间,更有积极意义的是,融合两种范式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正在相继呈现。
我们也应该注意,除了“革命”和“现代化”这两种范式,中国近代史还存在从更多的侧面解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摘编自徐秀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近现代史学研究范式问题探析
![近现代史学研究范式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c868e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2.png)
近现代史学研究范式问题探析
王佳琪
【期刊名称】《科学咨询》
【年(卷),期】2024()5
【摘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现代化”成为一个新的词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历史研究领域也经历了思想的解放与转变,试图摆脱传统的革命史叙事结构。
人们开始从现代化的视角重新理解近代史,在“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产生了争议。
本文以“范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争论,旨在剖析近现代史学范式问题。
【总页数】4页(P100-103)
【作者】王佳琪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研究的心理史学范式
2.历史学视阈下道教政治思想研究的范式及其价值与意义探析
3.疑古与考古:近现代史学研究范式之转型——以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为中心的考察
4.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岩波讲座日本历史》系列为例
5.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岩波讲座日本历史》系列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史两大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
![中国近代史两大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c63f0e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b.png)
中国近代史两大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
蔡礼强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在厘定范式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两大基本理论范式.革命史范式奠定了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现代化范式深化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两大范式为相互竞争但非否定或替代关系.认识复杂的历史图景需要对理论范式持有开放式心态和警醒意识,应破除对理论的过度崇拜和迷信.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蔡礼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史学研究范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 [J], 邱羽;张锋剑;
2.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及其争鸣 [J], 纪宁
3.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 [J], 方正正
4.新时代语境下两大翻译研究范式之互补论——语言学研究范式与文化研究范式视
角 [J], 孔标
5.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方法再检讨 [J], 崔志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30日/第007版理论月刊・特稿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徐秀丽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有学者指出,这门学科从20世纪初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救亡需要而出现的,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
因此,虽然早在这门学科形成之初就存在着两种解释体系,即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历史的“近代化(现代化)体系”,和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过程的“革命史体系”。
由于其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合拍、对近代史事的高度解释能力以及针对性极强的资治功能,“革命史范式”在长时期中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唯一范式。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社会转型,“此时的‘时代精神’已由激烈的‘革命’‘斗争’转向现代化追求……这就为从‘现代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新范式’的出现和影响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种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趋向,在80年代初就已出现,后逐渐扩大影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化,形成学派。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革命史范式”(旧范式、革命史取向、革命史观)和“现代化范式”(新范式、现代化取向、现代化史观)的论辩反复展开,是近年来近代史学界少有的针对性强并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学术争论之一。
笔者认为,两种范式的讨论对于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近代史研究中理论思维的深入,对于不同学术流派发现和纠正自身及对方的偏颇和不足,对于推动学术界的思想解放,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的时代基调和主要内容,发生于近代一百多年来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被给予更多的关注。
从革命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革命事业的成败相联系。
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抓住了这个基本线索,就能够顺藤摸瓜,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
相反,如果忽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特殊性,将现代化视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或本质内容,说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则证据不足,不符合历史事实。
持“革命史范式”的学者认为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存在着误差甚至严重歪曲。
革命史观,诚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绝对没有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在“革命史范式”下所写的中国近代史,也都叙述了并不属于“革命”至少并不属于“农民战争”范畴的洋务运动史、戊戌维新史、辛亥革命史、新文化运动史和五四运动史、北洋军阀史、资本主义发展史,也都包括清末统治阶级内容状况、改良主义思想以及西方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
但相关学者也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了检讨,认为用“革命史范式”撰写中国近代史,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
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旧范式”当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如研究对象的片面化,研究方法的单一化,研究思维的绝对化,研究理论的教条化,以及存在若干研究误区和禁区等等。
该派学者同时肯定了现代化取向研究的贡献,认为以之观察近代中国的历史,分析现代化事业在中国的迟滞、发展和曲折,是有意义的,它使读者通过另一个视角看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
中国近代历史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从任何一个侧面或角度为视角去观察、研究它,都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20年来许多学者(包括持“现代化史观”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所作的多角度、多领域研究,或者校正了传统观点的某种偏颇,或者拓宽了研究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认识,无疑是一种有益的研究工作。
“现代化范式”不同于坚持“革命史范式”学者立场观点的高度一致,被归纳于“现代化范式”旗下的学者可分为两派。
根据“现代化范式”中“主流派”的认定,这两个派别,其一是“告别革命论”者,认为将其定性为“历史虚无主义”是恰当的;其二是“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论者,此为“现代化范式”的主流,他们的学术观点迄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主流”派学者对“革命史范式”学者在论战中不加区别、将“支流”当作“主流”、未厘清真正对手的做法表示了明确的不满。
“革命史范式”论者在争论中指向有所偏差确是一个事实,然而,或许身在其中者更容易看到内部的分野,而争论的对手方却往往更关注其同质的一面。
从总体上说,这两个派别均强调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历程相对于革命历程的重要性,均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作为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也都承认为“新范式”的拥护者。
将之统归于“现代化范式”是可以理解的,在争论中将矛头对准旗帜更鲜明、立论更直截简明的一方也是合理的。
当然,随着讨论的深入和学术性的加强,更具自身学术逻辑和学术建设意义的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理应受到更大的重视,本文所介绍的也就是现代化史观中主流派学者的学术观点。
相关学者指出,“现代化范式”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应用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建构是:中国近代存在三大矛盾:殖民主义侵略和反殖民主义侵略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小农与手工业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商业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农耕文明的矛盾。
三大矛盾决定了四大趋向,即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
衰败化是指“国家政治权威的衰落与立国的阶级基础农业和农村的衰败”;与内部衰败相连的是外部力量不断导致中国的“半边缘化”,中国虽仍保有主权和独立,但逐步沦入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半边缘地位。
遏制衰败化和半边缘化趋向的方法有两种:激进的革命手段和温和的自救运动,两者的目标都指向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期间出现了三次局部断裂和三次模式转换。
论者指出,这一现代化理论,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界限鲜明,双方在现代化的动力、目标、理论基础以及现代化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单向“传播”过程还是多因素作用下的多线性发展过程等方面的认识,都有着本质的差别。
它也反对几种生产方式单线演进的传统理论。
其理论核心是“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把从前现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的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心内容,同时强调,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在各个国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各不相同。
他们指出,从现代化视角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
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与史学研究的领域,并且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融入史学,进一步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现代化范式”学者认为自己与“革命史范式”有剪不断的关系,并肯定“革命史范式”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但认为它存在着明显的失误和不足,主要是忽略甚至否定了近代史上许多方面的内容。
而“现代化范式”旨在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
包纳抑或并存如上所述,无论“革命史范式”,还是“现代化范式”,都不否认对方存在的价值,都在自己的解释体系中为对方保留了一席之地,双方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谁更能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主要趋势和本质内容?对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模式存在?在这些问题的看法上,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二是用一种范式包纳另一种范式;三是提倡共存,认为不仅这两种范式可以并应当并存,而且应该倡导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并存。
对于“取代说”,“革命史范式”论者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指出:用“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其结果,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面貌的解释,与人们通常熟知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完全相反,因此不能认为是正确的替代。
他们不认为有用“新范式”替代“旧范式”的必要。
由于这一反驳没有引起对方的回应,而持“取代说”者也较少进行学理方面的深入探讨,因此目前看不到继续争论的迹象。
分属两种范式的学者均有持“包纳说”者。
“革命史范式”论者提出,如果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注意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关注社会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反作用,就可以完善“革命史范式”的某些不足。
与此相反,一些“现代化范式”论者主张将“革命史范式”包纳进自己的解释系统中。
有学者指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得多,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显然,两种范式都不排斥对方,但也都只把对方作为自身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试图用己方模式包纳对方模式。
这样的争论,已经进行了多年,事实上不大可能说服对方,达成共识。
而且,任何解释系统都应该有自身的界定,“无所不包”常常导致自身意义的稀释,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问题。
“并存说”的明确提出虽较近,但全面衡量和调和两种范式的意见却早已出现。
一些学者从分析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入手,指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围绕着这两大任务的实现而不断前进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现代化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实现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首要前提;实现国家独立和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国家独立,现代化只能是幻想,但如果没有现代化造成的阶级基础,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显然,国家独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革命史范式”的研究主题,而“繁荣富强”、“工业化”、“民主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研究对象。
有的坚持“革命史范式”的学者表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广义上隶属于世界资本主义范畴,如果将近百年的中国社会放在世界范围内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国际大背景下加以考察,说中国近百年历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也未尝不可;自己所反对的,是以“现代化”作为更主要的视角来建构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理论框架,将现代化视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或本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