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混凝土配合比毕业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学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学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学设计概述•主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时间安排:该教学设计适用于3个学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常用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概述 2.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 3. 常用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4. 配合比设计中的注意事项1.导入:通过引入一段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知识讲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概述: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解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水灰比、粉砂比、骨料配合比等概念。

–常用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讲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如最密配合比法、理论密度法、实验法等。

–配合比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介绍配合比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因素,如材料性能、施工环境条件等。

3.案例分析:通过引入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践。

4.总结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对本课程的总结和讨论,梳理学习到的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前提交。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教学评价•笔试: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测试,考察学生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混凝土课程设计完整版

混凝土课程设计完整版

混凝土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实践的兴趣和责任感。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混凝土的基本组成、主要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理解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混凝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具备一定的混凝土设计和施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混凝土工程实践的兴趣,增强工程责任意识,认识到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基本组成材料及作用。

2.混凝土的性能:讲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3.混凝土的应用:介绍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4.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讲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讲授法:用于传授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和应用等知识。

2.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混凝土工程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混凝土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性能实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混凝土工程导论》等。

2.参考书:收集有关混凝土工程的专著、论文和标准。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4.实验设备:混凝土试模、压力试验机、抗折试验机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20%。

2.作业:布置混凝土相关计算、设计等作业,占总评的30%。

混凝土配合比课程设计依据

混凝土配合比课程设计依据

混凝土配合比课程设计依据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了解混凝土的性质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原则,掌握水灰比、砂率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混凝土各种组成材料的作用及影响,如水泥、砂、石子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配合比知识进行混凝土设计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般工程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

2.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使其能够根据配合比进行混凝土试配,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混凝土技术,进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注重材料的选择和节能减排。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学会沟通、协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未来从事混凝土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基本概念:讲解混凝土的定义、性质、分类及用途,使学生建立对混凝土的整体认识。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混凝土概述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详细介绍水灰比、砂率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3. 混凝土组成材料:讲解水泥、砂、石子等混凝土组成材料的作用、性能及选用标准,为学生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混凝土组成材料4.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与试配:指导学生运用配合比知识进行混凝土设计,学会计算和试配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设计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2.分析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3.应用混凝土设计原理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

4.解释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维护。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混凝土的组成:讲解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的性质和作用。

3.混凝土的性能:分析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性能指标。

4.混凝土的设计:讲解混凝土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配合比设计、构件设计等。

5.混凝土的应用:介绍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建筑、桥梁、道路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混凝土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合适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大纲,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混凝土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混凝土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混凝土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用途;2. 学生掌握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及其作用,了解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原则;3. 学生了解混凝土的性质,包括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并能够描述这些性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原则,进行简单混凝土配比的计算;2. 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及强度测试方法;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混凝土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2. 学生认识到混凝土材料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和资源节约意识;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对实验操作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基本概念与分类- 混凝土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混凝土的分类及各类混凝土的用途2. 混凝土组成材料- 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的作用及选用原则-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功能及使用方法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的基本原则- 简单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4. 混凝土的性质- 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性能指标- 混凝土性质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5. 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浇筑、养护、施工质量控制- 常见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6. 混凝土实验- 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及强度测试方法-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安全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混凝土基本概念与分类第3-4周:混凝土组成材料第5-6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7-8周:混凝土的性质第9-10周:混凝土施工技术第11-12周:混凝土实验操作与实践教材章节及内容对应:第一章:混凝土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章:混凝土组成材料第三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四章:混凝土的性质第五章:混凝土施工技术附录:混凝土实验操作指南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混凝土的基本概念、性质、配合比设计等理论知识。

2013届毕业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2013届毕业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2013届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设计任务书(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一、设计题目: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二、设计资料1.选择你所在项目部的一座桥梁,分别以抗压强度和抗弯拉强度为指标进行设计,以选择的项目作为本设计的基础。

2.可根据当地工程的地区及材料的基本性质等主要参数作为毕业设计的资料。

3.校内学生可由老师另行给定原始资料。

三、设计任务根据你选择的设计图纸,完成以下设计任务:1、计算初步配合比。

2、调整工作性,提出基准配合比。

3、检验强度、测定试验室配合比。

4、换算工地配合比。

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增加或减少设计内容。

四、设计时间安排1、校内学生:共计6周,其中: 原始材料检测1周,计算初步配合比设计1周,提出基准配合比1周,测定试验室配合比1周,换算工地配合比1周,毕业设计答辩1周。

1、项岗实习学生:2012年9月1日-2012年12月30日;具体时间要求:2012年11月30日前,将毕业设计电子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2年12月25日前,修改完善毕业设计,并打印装订;2012年12月30日前,将打印装订好的毕业设计寄给指导老师。

道桥工程系道桥教研室2012年6月30日2013届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设计指导书(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一、原始材料检测根据工程所在地区,对提供的水泥,要求检测出密度及强度等级,水泥的富裕系数,砂的表观密度,碎石或砂的最大粒径及表观密度。

二、计算初步配合比(一)、计算初步配合比,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二)、计算水灰比(W/C),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三)、确定单位用水量(m WO),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四)、计算单位用灰量(m CO),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五)、选定砂率(βs),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六)、计算砂石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三、调整工作性,提出基准配合比(一)、计算试拌材料用量,要求所拌材料数量适中,不浪费。

(二)、调整工作性:(三)、提出基准配合比四、检验强度、测定试验室配合比(一)检验强度要求拌制三组混凝土,在标准条件养护28d后,按规定方法测定其立方体抗压强度。

建筑工程专业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实践

建筑工程专业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实践

建筑工程专业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实践建筑工程专业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实践一、引言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外,更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实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本教案范本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实践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能够根据工程要求和性能需求,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3.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和搅拌工艺的实际操作技能;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3.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准确性和准确性的把握。

四、教学内容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的讲解a) 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能要求;b) 混凝土配合比的定义和分类;c)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d)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注意事项。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学习a) 根据工程要求和性能需求选择适当的配合比设计方法;b) 通过配合比公式计算混凝土配合比;c) 混凝土材料的有效利用与配合比优化。

3.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操作技能培养a) 水泥和骨料的检验和试验方法掌握;b)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c) 混凝土试块的制备和养护技术。

4. 混凝土搅拌工艺和质量控制a) 混凝土搅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b) 混凝土搅拌工艺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c) 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和检验。

五、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混凝土试验和搅拌工艺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学设计(一)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学设计(一)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学设计(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学习混凝土强度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常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指标教学内容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定义和背景知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意义和作用–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设计的关系2.混凝土强度设计方法和步骤–强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强度设计的基本步骤:确定设计强度等级、选择配合比类型、确定材料用量比例、计算配合比3.常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指标–极限状态设计法–确定水灰比和石灰石用量的方法–混凝土配合比中的骨料用量和质量比例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概念和方法•示范法:通过演示具体的配合比设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际操作步骤•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配合比设计计算和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1.引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行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讲解,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实际案例进行示范演示,让学生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并进行深入探讨。

5.分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计算练习。

6.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检验配合比设计的效果和可行性。

7.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布置相关作业和阅读任务。

教学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解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实践操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结果,评估学生的配合比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评价:通过批改学生提交的配合比设计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提供教学内容的图示和案例分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作为参考书提供给学生,供他们深入学习和实践操作•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提供学生进行配合比设计实验的必要设备和材料参考文献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混凝土工程学》- 林志斌3.李宇辉,王巍,潘云鹤等. 水泥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教学延伸1.探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工程需求下的配合比设计问题,探讨如何根据不同情况调整配合比,以达到最佳性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毕业论文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毕业论文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III)引言 (IV)1混凝土配合比简介 (1)1.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 (1)1.2选用合适的材料 (3)1.2.1水泥 (3)1.2.2粗骨料 (4)1.2.3细骨料 (6)1.2.4粉煤灰 (8)1.2.5混凝土外加剂 (8)1.3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9)1.3.1配合比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9)1.4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 (9)1.4.1初步计算配合比 (9)1.4.2基本配合比 (10)1.4.3试验室配合比 (11)1.4.4施工配合比 (11)1.5生产配合比的调整及施工中的控制 (12)1.6混凝土的运输 (12)1.7混凝土的浇筑 (13)1.7.1一般要求 (13)1.7.2墩台混凝土的浇筑 (15)2混凝土配合比试配的调整 (18)2.1混凝土配合比试配前的调整 (18)2.2混凝土配合比试配后的调整 (18)3混凝土的成型于养护 (19)3.1混凝土试块制作 (19)3.1.1目的与适用围 (19)3.1.2仪具与材料 (19)3.1.3材料要求 (19)3.1.4试验步骤 (20)3.2养护 (20)3.2.1设计依据 (20)3.2.2简易混凝土标准养护室设计的共点 (20)3.2.3混凝土标准养护室升温设施 (21)3.2.4混凝土标准养护室降温设施 (21)4混凝土的抗压试验 (23)4.1实验步骤 (23)4.2实验结果 (23)4.3实验报告 (24)5结论 (25)谢词 (26)参考文献 (27)摘要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详细地阐述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并指出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设计出最佳混凝土配合比,针对预拌混凝土确定混凝土配比时“重设计、轻试配”的现状,结合配合比设计的条件要素,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调整三个方面,阐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全过程,突出强调了试配应注意的问题和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在经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过程。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一、引言本文是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的详细报告。

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其优点包括强度高、耐久性好、易于加工等。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一个混凝土结构,包括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计算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等。

二、材料选择1. 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水泥、砂子、骨料和水的比例。

在选择配合比时需要考虑到混凝土强度和施工难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配合比为1:2:3的混凝土可以满足大多数建筑项目的需求。

2. 钢筋钢筋是混凝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在选择钢筋时需要考虑到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等因素。

3. 其他材料除了水泥、砂子、骨料和钢筋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其他材料,如添加剂和防水剂等。

三、结构计算1. 荷载计算荷载计算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定结构所承受的荷载。

荷载包括静态荷载和动态荷载两种。

2.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包括梁、柱和板等部分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四、施工过程1. 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包括现场勘察、材料采购和人员调配等工作。

在施工前需要确定好施工方案,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

2. 施工过程监督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还需要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如材料不合格、设备故障等。

3. 安全保障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确保安全生产。

同时还需要做好现场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五、总结本次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涉及到了材料选择、结构计算和施工过程等多个环节。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深入了解了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提升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完整版)混凝土配合比毕业课程设计

(完整版)混凝土配合比毕业课程设计

(完整版)混凝⼟配合⽐毕业课程设计⽬录⼀、课程设计要求与任务分配 (02)1.1、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 (02)1.2、原材料情况 (02)1.3、任务与组员任务分配 (03)⼆、C40泵送粉煤灰混凝⼟理论配合⽐设计与计算 (03)三、C40泵送粉煤灰混凝⼟理论配合⽐设计结果 (10)四、实验室试配配合⽐设计及拌合物性能测试 (10)4.1、C40泵送粉煤灰混凝⼟试配配合⽐设计及其结果 (11)4.2、试配后拌合物性能测试结果 (13)五、强度测试原始记录、处理及配合⽐的确定 (15)5.1、7d抗压强度测试 (15)5.2、28d抗压强度测试 (17)5.3、配合⽐的调整和确定 (18)六、课程设计⼩结 (2)6.1、数据分析 (20)6.2、误差分析 (20)6.3、⼼得体会 (21)七、设计依据…………………………………………………………(22)⼀、课程设计的要求与任务分配1.1、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某⼯程需要C40商品混凝⼟,⽤于现浇钢筋混凝⼟梁柱。

施⼯采⽤泵送⽅式(管径φ100),施⼯⽓温15~25℃。

要求出机坍落度为190±30 mm,⽽且2 。

为使混凝⼟有良好的可泵性并节约⽔泥,要求掺适量的优质粉煤灰。

1.2、原材料情况A、⽔泥:重庆拉法基⽔泥⼚P·O 42.5R,f ce=48.4MPa,ρ=3.10(gcm3),堆积密度1560kgm3;cB、细⾻料:①长江砂M x=1.0,ρs1=2.69(gcm3),堆积密度1420kgm3,含泥量1.4%;②歌乐⼭机制砂M x=3.1,ρs2=2.70(gcm3),堆积密度1610kgm3,⽯粉含量11.0%(MB值1.2);C、粗⾻料:①歌乐⼭⽯灰岩碎⽯5~25mm,ρg=2.67(gcm3),堆积密度1710kgm3,压碎指标8.2%,含泥量0.8%;D、外加剂:重庆迪翔建材有限公司 DXT—Ⅰ缓凝⾼性能减⽔剂,推荐掺量2.0 %(以胶凝材料质量计),含固量13.4 %,减⽔率31 % ;E、掺合料:华能重庆珞璜电⼚Ⅱ级粉煤灰,ρF=2.42(gcm3),堆积密度1320kgm3,需⽔量⽐102%;F、拌合⽔:⾃来⽔。

大学混凝土课程设计

大学混凝土课程设计

大学混凝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性质及分类;2. 掌握混凝土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强度、耐久性、工作性能等方面的知识;3. 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结构类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混凝土设计原理,进行简单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2. 能够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初步的结构设计;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与混凝土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工程实践中与他人沟通协作;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绿色混凝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4.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工程质量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知识、设计原理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大学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对实际工程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未来从事混凝土工程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基本概念与分类- 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教材第二章: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混凝土的材料- 水泥、砂、石子、掺合料和外加剂的选择和使用- 教材第三章:混凝土的原材料3. 混凝土的性质- 强度、耐久性、工作性能等基本性质- 教材第四章:混凝土的性质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及方法- 教材第五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 混凝土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受力分析及结构类型- 教材第六章:混凝土结构设计6. 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施工工艺、养护及质量控制- 教材第七章:混凝土施工技术7. 绿色混凝土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混凝土的概念、应用及发展趋势- 教材第八章:绿色混凝土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16周,每周2学时。

混凝土课程设计c25

混凝土课程设计c25

混凝土课程设计c25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C25混凝土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C25混凝土的组成、强度等级、制备工艺和应用领域。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计算C25混凝土的配合比,掌握混凝土的制备和浇筑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检测。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培养对混凝土工程的兴趣,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25混凝土的定义和性质、制备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C25混凝土的定义和性质:介绍C25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组成和特点。

2.制备方法:讲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料选择和制备工艺。

3.质量控制:介绍混凝土质量的标准、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

4.应用:探讨C25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C25混凝土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制备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混凝土制备和应用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案例,使学生了解C25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制备和检测混凝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混凝土的制备和应用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和实践操作四个方面。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业分为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占总评的30%;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40%;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质量控制能力,占总评的30%。

C50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课程设计

C50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课程设计

1.轻集料砼概述1.1定义我国轻集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02)规定,轻集料混凝土是指用轻粗骨料、轻砂(或普通砂)、水泥、和水配制而成的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kg/m³的混凝土。

轻骨料混凝土按其轻粗集料的种类可分为:天然轻集料混凝土、工业废料轻集料混凝土和人造轻集料混凝土三大类。

按用途可分为: 保温轻集料混凝土、结构保温轻集料混凝土、结构轻集料混凝土[1]。

轻骨料混凝土具有密度较小、相对强度高以及保温、抗冻性能好等优点,降低结构自重,具有技术经济优势。

1.2研究现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O Kayali 和 M N Haque(1999)对 LC60 级轻骨料混凝土进行试验研究发现[2],其弹性模量为21 GPa,长期干燥收缩值约为普通混凝土的2 倍,干燥收缩率100 d 龄期内保持不变,而普通混凝土56 d 龄期后收缩率明显减慢。

巴西圣保罗大学 Marcos V.C Agnesini 和 Joao A Rossignolo (2002[3],2004[4])研究了 LC30~LC50 级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改性轻骨料的混凝土的性能,发现 SBR 乳液降低了轻骨料混凝土的吸水率,提高了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抗化学侵蚀性和耐腐蚀性。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O Kayali 和 M.N Haque (2003)研究了聚丙烯纤维和钢纤维对烧结粉煤灰轻骨料混凝土的增强效果[5],分析聚丙烯纤维和钢纤维对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断裂指数、弹性模量、应力-应变关系和压缩韧性的影响。

加入0.56% (体积分数)聚丙烯纤维的轻骨料混凝土,相比普通烧结粉煤灰轻骨料混凝土,其拉伸强度提高20%,断裂指数增加90%。

掺入1.7% (体积分数)钢纤维的轻骨料混凝土,其拉伸强度提高了约118%,断裂指数增加了约80%。

土耳其阿塔图尔克大学 Oguz Akin Duzgun 和 RustemGul(2005)研究了钢纤维对浮石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效果[6],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浮石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都有所提高,当钢纤维体积率是2.5%时,三者分别提高了8.5%,21.1%,61.2%。

2024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最新版(2024)

2024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最新版(2024)
强度、耐久性等性能。
配合比优化
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前提 下,可以通过优化配合比来降低 混凝土的成本和提高施工效率。
2024/1/27
9
材料性能对结构影响分析
2024/1/27
钢筋性能对结构影响
钢筋的强度、刚度等性能直接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 性能,因此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钢筋种类和规格 。
确定计算截面
选定需要计算受压或受拉承载力的构件截面 。
确定材料强度
确定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
2024/1/27
计算截面内力
计算选定截面的轴力、弯矩等内力。
受压、受拉承载力计算
根据截面内力和材料强度,采用规范公式分 别计算受压和受拉构件的承载力。
14
04
钢筋混凝土楼盖与屋盖设计
2024/1/27
15
30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下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成为 建筑业的重要趋势。未来可以 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环保设 计方法、绿色建筑材料及循环 利用技术等。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1
混凝土性能对结构影响
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 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 强度等级和配合比。
材料性能综合分析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钢筋和混凝土的性能以及它 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10
03
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设计
2024/1/27
结构体系分析与设计
介绍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常见结构体系的设计方 法和抗震性能。
28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c30混凝土课程设计

c30混凝土课程设计

c30混凝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C30混凝土的定义、性质和配制要求,掌握其强度等级和应用范围。

2. 使学生掌握C30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方法,了解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3. 让学生了解C30混凝土的养护方法及其对强度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配合比计算方法,独立完成C30混凝土的配制。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进行C30混凝土的制作和养护。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原理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绿色建筑材料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材料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C30混凝土的相关知识,为今后从事建筑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对建筑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C30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性质,重点讲解C30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特点。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2. C30混凝土的配制要求:讲解C30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包括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的选择和比例关系。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3. 配合比计算方法:详细讲解C30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过程,包括水胶比、水泥用量、砂率和用水量的确定。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4.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分析水泥品种、掺合料、骨料性质、养护条件等因素对C30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5. C30混凝土的制作与养护:介绍混凝土的搅拌、浇筑、振动、养护等工艺过程,强调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做乐赛一堂课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做乐赛一堂课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一、老师布置任务(5分钟)
主要任务:根据材料的技术性能、工程要求、结构形式和施工条件,确定出混凝土各组成材料(水泥、砂子、石子、水)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基本要求:达到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和使用条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符合经济原则,节约水泥,降低成本。

二、学生实施过程(30分钟)
学生按座次前后排6-8人为一组,组内成员分工完成以下操作:
1.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
(1)混凝土强度等级
(2)水泥品种、等级、密度
(3)砂石骨料的种类、表观密度、最大粒径
2. 设计方法及步骤:
(1)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
(2)确定水灰比
(3)选取单位体积用水量
(4)计算单位体积的水泥用量
(5)选取合理砂率
(6)计算砂、石用量
(7)初步配合比
三、检验任务完成情况(15分钟)
1. 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配合比设计结果写到黑板上,进行对比。

2. 老师进行最后的打分点评和总结。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一章绪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互混凝土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渗入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

且混凝土多应用于建设工程的重要结构部位,如何能够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确定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质量比。

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其质量的优劣将严重影响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混凝土的质量受到原材料、计量、搅拌、运输、成型和养护等诸多环节的影响。

根据混凝土质量产生波动的原因,科学合理的控制混凝土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使混凝土的质量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混凝土工程结构设计在高度、体积和使用环境等方面趋向极端化,这种变化对混凝土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减水剂和矿物掺和料得到普遍使用。

然而,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频发,混凝土供需双方在工程质量方面的纠纷不止。

此外,长期存在的砂石原材料质量问题,有关标准规范落后于混凝土技术进步的问题等,都对混凝土的配制和质量控制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想要设计出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混凝土就必须充分了解混凝土最新的施工技术,以及严格筛选混凝土的原材料,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以及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才能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混凝土质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控制简述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其质量的优劣将严重影响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混凝土的质量受到原材料、计量、搅拌、运输、成型和养护等诸多环节的影响。

因为强度等重要技术指标不能在短期内能知晓,一旦后期发现质量问题,处理起来将会增加工程投资、拖延工程进度和降低工程质量。

只要根据产生波动的原因,科学合理的控制混凝土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使混凝土的质量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这是可以做到的.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懂得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掌握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隐患和质量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课程设计要求与任务分配 (02)1.1、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 (02)1.2、原材料情况 (02)1.3、任务与组员任务分配 (03)二、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设计与计算 (03)三、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设计结果 (10)四、实验室试配配合比设计及拌合物性能测试 (10)4.1、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试配配合比设计及其结果 (11)4.2、试配后拌合物性能测试结果 (13)五、强度测试原始记录、处理及配合比的确定 (15)5.1、7d抗压强度测试 (15)5.2、28d抗压强度测试 (17)5.3、配合比的调整和确定 (18)六、课程设计小结 (2)6.1、数据分析 (20)6.2、误差分析 (20)6.3、心得体会 (21)七、设计依据………………………………………………………… (22)一、课程设计的要求与任务分配1.1、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某工程需要C40商品混凝土,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柱。

施工采用泵送方式(管径φ100),施工气温15~25℃。

要求出机坍落度为190±30 mm,而且2 。

为使混凝土有良好的可泵性并节约水泥,要求掺适量的优质粉煤灰。

1.2、原材料情况A、水泥:重庆拉法基水泥厂P·O 42.5R,f ce=48.4MPa,ρc=3.10(gcm3),堆积密度1560kgm3;B、细骨料:①长江砂M x=1.0,ρs1=2.69(gcm3),堆积密度1420kgm3,含泥量1.4%;②歌乐山机制砂M x=3.1,ρs2=2.70(gcm3),堆积密度1610kgm3,石粉含量11.0%(MB值1.2);C、粗骨料:①歌乐山石灰岩碎石5~25mm,ρg=2.67(gcm3),堆积密度1710kgm3,压碎指标8.2%,含泥量0.8%;D、外加剂:重庆迪翔建材有限公司 DXT—Ⅰ缓凝高性能减水剂,推荐掺量2.0 %(以胶凝材料质量计),含固量13.4 %,减水率31 % ;E、掺合料:华能重庆珞璜电厂Ⅱ级粉煤灰,ρF=2.42(gcm3),堆积密度1320kgm3,需水量比102%;F、拌合水:自来水。

1.3、任务与组员任务分配A、任务:1.根据原材料检测数据,遵照现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计算;2.以设计计算为基准,通过实际试配、调整,得到满足该混凝土工程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3.编写设计说明书。

其中包括配合比设计说明与计算;实验室试配内容、测试数据与处理结果。

B、组员任务分配我们小组共有八个人,分别是陈勇、蹇洪峰、陈晨、陈小红、朱效宏、郑雨佳、何益、童婷婷,陈勇任组长,任务分配如下:各成员均要进行理论配合比设计与计算,然后共同讨论出一组最恰当的理论配合比作为小组理论配合比,在试配时由组长根据实验室原材料与实验室环境条件计算出试配配合比和强度检验所用配合比,在实验室拌制混凝土时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称量、搅拌、振捣、入模、工作性及表观密度测试等工作。

二、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设计与计算(1)确定配制强度f cu,0由于我们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因此混凝土配制强度f cu,0的计算公式:式中:f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 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由于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强度标准差σ表2.1 标准差σ值(MPa)而所要求设计的混凝土等级C40级在C25~C45级范围内,则取σ=5.0MPa,由所设要求的混凝土等级为C40级可知f cu,k =40PMPa,由可知:f f MPa。

,0, 1.64540 1.645.048.225cu cu k(2)确定水灰比WC由所给材料情况中水泥为重庆拉法基水泥厂P·O 42.5R,f ce=48.4MPa,ρc=3.10(gcm3),堆积密度1560kgm3;而所要要求配制的基准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级小于C60级时,按下面公式计算水灰比:式中:αa 、αb——回归系数;——胶凝材料(水泥与矿物掺合料按使用比例混合)28d 胶砂强度(MPa);由于没有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的试验统计数据,αa 、αb根据现行标准表2.2 回归系数αa、αb选用表由于本次试验采用的是歌乐山石灰岩碎石,故取αa=0.53,αb=0.20.由于矿物掺合料为粉煤灰,的取值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式中γf、γs ——粉煤灰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可按表2.3选用;f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表2.3 粉煤灰影响系数γf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γs本次试验粉煤灰掺量为20%,粒化高炉矿渣的掺量为0,所以取γf=0.84、γs=0.99因此bf sce,g1.11.10.840.9942.5=38.88f f MPa 。

综上,αa =0.53,αb =0.20,,所以C40混凝土水灰比为:a ,0ab 0.5338.88/==0.39448.225+0.530.2038.88bcu bf W Cf f ααα(3)确定单位用水量m wo设计要求:要求出机坍落度为190±30 mm ,而且2 ,碎石的最大粒径为25mm 。

性混凝土的用水量(m wo )应符合下表2.4的规定。

表2.4 塑性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 3)注: ○1 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取值。

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5~10kg ;采用粗砂时,可减少5~10kg 。

○2 掺用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每立方米流动性或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m wo )可按下式计算:式中——满足实际坍落度要求的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以规程表2.4中90mm 坍落度的用水量为基础,按每增大20mm 坍落度相应增加5kg 用水量来计算;β——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由于wo'=20855233m kg kg kg ,,所以wowo'(1)233(131%)160.77m m kg kg(4)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及外加剂用量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所以,胶凝材料用量0b0160.77kg=408.05/0.394w m m kg W B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kg);——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kg);——外加剂掺量(%),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又根据以往实验经验,设定外加剂掺量为2%,故本实验取m m kg kg外加剂用量ao bo a408.052%8.16在矿物胶凝材料中粉煤灰掺量占矿物胶凝材料总用量的m m kg kg 20%,所以粉煤灰掺量fo bo=408.0520%=81.61f我们用来表示单位水泥用量,那么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m m m kg kg kg用量co bo fo408.0581.61326.44(5)确定混凝土砂率由于没有历史资料可参考,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应符合下表2.5的规定:表2.5 混凝土的砂率(%)注:○1本表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细砂或粗砂,可相应地减少或增大砂率;○2采用人工砂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可适当增大;○3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4对薄壁构件,砂率宜取偏大值。

坍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在表2.5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由于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要求是190±30 mm,碎石的最大公称直径为25mm,水灰比为0.394,故综合表2.5的规定得出:混凝土的砂率32%1% 6.538.5%s(6)确定粗、细骨料用量由于普通水泥混凝土与砌筑砂浆中往往优先选用中砂,则细骨料用特细砂和机制砂配合,其细度模数应该范围内。

混合砂的细度模数按该式计算: 混机机特特Uf Uf A Uf A()()()()()式中: —混合砂细度模数—机制砂细度模数 —特细砂细度模数—混合砂中机制砂的百分比(%) —混合砂中特细砂的百分比(%)常用特细砂与机制砂的比例为3:7或5:5.由于采用的特细砂是长江砂,其细度模数M x =1.0;采用的歌乐山机制砂M x =3.1当长江砂:机制砂=5:5时,x 1.00.5 3.10.5 2.05(2.3 3.0)M =⨯+⨯=∉,不符合要求,应当舍弃。

当长江砂:机制砂=3:7时,1.00.3 3.10.72.47(2.33.0)Mx =⨯+⨯=∈,符合要求。

所以选定长江砂与歌乐山机制砂按质量比为3:7配制细骨料,此时即可得到中砂。

另外根据以往经验,小石子与大石子质量比可按3:7配置粗骨料,这样得到级配较好的粗骨料。

采用质量法计算粗、细骨料用量时,应按照下列公式计算:fo c0g0s0w0cpm m m m m m ++++=式中——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砂率(%);——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kg),可取2350~2450kg。

本实验假定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为2420kg。

通过计算得出:即:小石子用量341.757kg,大石子用量797.433kg;长江砂用量213.597kg,机制砂用量498.393kg。

三、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设计结果综合以上配合比设计结果,个人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如下表3.1:表3.1 个人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经过综合小组成员理论配合比结果以及大家的意见,将小组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列在下表3.2:表3.2 小组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四、实验室试配配合比设计及拌合物性能测试适配时间、地点: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工艺实验室于2013年11月27日下午实验所用仪器:小电子秤:最大量程100kg,最小量程400g,精度为20g;大电子称:最大量程150kg,最小量程1kg,精度为50g;振动台: 1m2;容量筒:5L;模具用的是100mm×100mm ×100mm的三联模。

混凝土的试配采用的机械振动成型的方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的规定。

4.1、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试配配合比设计及其结果实验室材料含水情况:歌乐山机制砂的含水率4%,减水剂的含固量13.4%。

调整后实际单位用水量=原单位用水量-原单位机制砂用量×含水率-减水剂中的水1624444%8.5113.4%137kg=-⨯-⨯-=()实际机制砂用量:s01444/14%463km g=-=()实验室用粗骨料由大碎石和小碎石按80:20的比例配合而成,因含水率的影响,调整后小组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实验室试配配合比如下表4.1:表4.1 小组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试配基准配合比经试验室试配过程中,为使混凝土拌合性质更好的符合要求,对基准配合比作出微调如下:表4.2 小组最终C40泵送粉煤灰混凝土试配基准配合比所以实际容重为m z=341+190+463+236+942+142+8.5+85=2408kgm3为了确定出最佳配合比,采用水灰比分别为WC=0.35、WC =0.38、WC=0.41拌制三组混凝土拌和物,砂率分别为33%,35%,37%,以上面WC=0.38的基准配合比为基准,用水量不变,减水剂掺合料比例不变,且每组试配10L混凝土,其试配配合比如下:表4.3 01组(WC=0.35)试配配合比表4.4 02组(WC=0.38)试配配合比表4.5 03组(WC=0.41)试配配合比4.2、试配后拌合物性能测试结果(1)坍落度测试宏观均无离析,但是稍微有些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