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儿园游戏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游戏的结构
游戏 规则
游戏 角色
游戏 主题
游戏的结 构
游戏 情节
1. 游戏主题 2. 游戏规则
游戏主题是指游戏的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它 一般表现为某个具体游戏的名称。 【举例】角色游来自百度文库的主题有“娃娃家”、“超 市”、“医院”等。
游戏规则是用以对游戏者的行为和玩伴之间互 动关系的一种限制和调节。 在创造性游戏中,规则是内隐的。在规则性游 戏中,规则是外显的。
(1)感觉运动游戏(0~2 岁) 感觉运动游戏又称练习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表现 为徒手游戏或重复的操作物体的游戏,从中获得“机能性的快乐”。
(2)象征性游戏(2~7岁) 象征即用一种事物表现另一种事物的表现形式。2 岁左右,幼儿的游戏中出 现了象征物或替代物,幼儿将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 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和想象。
探寻一 什么是游戏
一、游戏的特征
1、想象与真实的统一
游戏可以脱离情境,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用假想的 方式反映现实生活。但是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并不是完全脱 离现实的随意想象。
2、自由与约束的统一
在游戏中,幼儿对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玩、与谁玩有着 自由选择的权利。 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游戏规则使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受到 一定的约束。
1剩余精力说: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 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 2松弛说: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 3生活预备说: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4复演说: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 5生长说:认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 6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 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
五、生长说 美国阿普利登提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
发展的一种模式,游戏是生长的结果,是机 体练习技能的一种手段。美国奇尔摩还认为, 幼儿通过游戏可以生长,游戏是练习生长的 内驱力。
六、成熟说 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反对生活预备说,他认为,游戏是儿童 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表现。 如运动的目标不明确,冲动、好动,对周围环境有直接的激情。游戏不是本能, 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有三种欲望: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 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游戏的特点与童年 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由于有童年,才会有游戏。他的理论 是游戏动力理论的一种。 经典的游戏理论由于是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的生物 学色彩,有着明显的从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儿童的游戏,否认游 戏的社会本质的缺陷;它们是主观思辩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没有真正揭 示游戏的本质。但是它们却或多或少地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却 又令人困惑、令人着迷的现象,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它们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巨 大影响,推动了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究竟什么是游戏以及游戏对游戏者意味着 什么是生物学所不能解释的,心理学逐渐在游戏研究中占着重要地位。
01 什么是游戏
探寻
02 影响游戏的因素 03 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04 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05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
01
什么是游戏
什么是游戏?
说起游戏,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还 是
统 游 戏
各抒己见:
你认为什么是游戏?
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 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儿童游戏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 了自己的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 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三、游戏的基本要素
1、引发游戏的环境
(1)熟悉的环境 (2)自由的氛围 (3)游戏的难度与幼儿的能 力相匹配 (4)不追求或担心活动结果 带来的奖惩
2. 游戏者的外显行为表现
(1)表情 (2)动作 探索动作、假装动作、嬉戏动作 (3)语言
①游戏情节内的社会角色 间的语言交流。
②游戏情节外的社会关系 间的语言交流。
3. 根据社会性发展水平分类(帕顿)
(1)无所事事的游戏 儿童没有做游戏,只是碰巧观望暂时引起 他们兴趣的事情,如玩弄自己的身体,走来走 去,爬上爬下,东张西望。 (2)独自游戏 儿童单独一个人玩,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 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也不与他人交流。 (3)旁观者游戏 儿童基本上只是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 时出凑 主上意来,与但正自在己做并游没戏有的直儿接童参说加话游,戏提。问标题预题,设文本
在儿童游戏中首先见到的,是儿童不成熟的动作的反复实践,并在实践 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们在儿童游戏中还见到的,是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模仿, 这些模仿中的稚拙行为,确实是一种成人活动的不成熟的形式。虽然每个 儿童都有天赋的独立生存的可能性,但是这成熟的生存方式不是一蹴而就 的,它必然先以不成熟的方式,在非正式的生存活动中进行实践。也许这 就是格罗斯分析的儿童游戏的原因。
四、复演说 (复演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游戏是复演祖先的生活史,是遗传活动的表演,游戏是重 复祖先的进化过程。如孩子玩打猎游戏,就是重复原始人的生活,捉迷藏的游戏就是反映当 时原始人躲藏野兽保护自己,幼儿喜欢爬树,就是重复人猿的乐趣,幼儿喜欢玩水,就是重 复祖先在水中寻找食物。霍尔认为游戏就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重复人类发 展的历史,幼儿游戏是种族行为的复演。霍尔把人类发展分五个阶段(从原始人至现代人): 1.动物阶段,是指类人猿阶段。幼儿表现是本能的反应,如吸吮、哭泣、抓爬、站立。 2. 未开化阶段,是指靠猎取动物为生阶段。幼儿表现玩追逐游戏,丢手绢游戏和捉迷藏游戏等。 3.游牧阶段,靠游牧为生。幼儿表现出爱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的游戏,爱护小动物的游 戏等。 4.农业、耕种阶段。幼儿表现为玩娃娃、玩具、挖地、挖河等游戏。 5.城市阶 段,也称部落阶段。幼儿表现出小组游戏,由单个人玩发展成为一群人一起玩。 可以想象,儿童的动作表象思维与原始民族接近,其游戏行为具有原始稚拙的形态也就能够 理解了,正如类似于用石块切割、用人力搬运这样的早期行为,也会出现在今天的儿童游戏 中。显然,游戏的原因是为了消除那些不应呈现于现代生活中的原始本能,以便能以一种新 的活动方式去取代它。
3. 游戏角色 4. 游戏情节
(1)象征性角色:妈妈、营业员、司机等。 (2)互动性角色:扮演老鹰和小鸡。 (3)造型性角色: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花 朵和蝴蝶,喜洋洋和灰太狼等。
(1)趣味性情节:一般源于幼儿生活中的轶事或富有童 趣的事件。 (2)故事性情节:一般源于文艺作品的形象性描述,保 证游戏的戏剧性。 (3)社会性情节:一般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经验的创造性 加工,满足幼儿对社会及生活的认识需要。
一、剩余精力说 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 斯宾塞。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他们认为: “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 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 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 了游戏。” 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 精力无目的的支出。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 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 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3)接受性游戏 接受性游戏指通过听童话故事、看画册、听音乐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 在活动中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愉快地欣赏所见所闻的游戏。
(4)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指幼儿用积木、黏土等主动地进行创造并欣赏结果的游戏。 从2 岁开始,5 岁左右较多。如搭积木、折纸、玩沙、绘画、泥工等。
2. 根据认知发展水平分类(皮亚杰)
3、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促使幼儿游戏的动机来自个体自身, 而不是受奖励或惩罚等外在动机控制。
4、轻松与紧张的统一
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严肃紧张与其他活动中的紧张是不同的。愉 悦、满足、轻松、自豪、自信的体验,远比紧张、压力、恐惧、沮丧、 悲伤的体验多得多。
5、练习与探索的统一
三、生活预备说(预演论) 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在幼儿时代就要游戏,而游
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游戏是人和动物都有的天赋本能活动,是生 物不变的本性。他认为,每个动物都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都要有一 个锻炼自己生存竞争的能力,游戏是准备生存,练习本能最好的形式。他 认为小狗咬着玩是为了练习猎捕的能力,小猫玩球是为了练习捕鼠,而女 孩玩娃娃是为了将来做母亲和妻子。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③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白语 言。
3. 游戏者的内在心理体验
(1)自主性体验 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体验来源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或群体的意愿,自行决 定玩什么(游戏内容)、和谁玩(选择游戏伙伴)、怎么玩(制定游戏规 则)。
(2)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游戏中伴随着幼儿欢笑的面部表情,反映的是满足、渲泄、尽情、自得、 轻松等内心体验。
第一章
幼儿园游戏概述
学习目标:
掌握游戏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能 对幼儿的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作出区分
了解常见的游戏分类
理解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权利, 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
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与其他活动的 关系,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 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组织的主要环节, 明确教师在游戏活动组织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练习性表现活动,后者是“从不会到会”的探索过 程。教学情景下,引发幼儿学习动机是“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游戏情景下, 幼儿学习动机是“我还能用它来干什么”。
在游戏中,幼儿经历着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知到知,以及在已知中寻找 未知的不断探索,其游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总结】游戏具有自发性(内在动机)、非真实性、过程导向、自由选择 和积极情感等特征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游戏。
预演论和复演论是从两个相对的角度来论述游戏原因的,他们都用 生存本能来作出解释,一个把游戏看成是对天赋生存本能的强化, 一个把游戏看成是原始生存本能的弱化,一个把游戏看成是预演未 来,一个把游戏看成是复演过去。看来,游戏一方面是对未来的预 演,如那些在游戏中逐步增强的各种技能,这对未来生活有用;一方 面是在复演过去,如那些在游戏中必然出现的幼稚行为,在现在和 将来的成人生活中已经或将被淘汰。正是这种不断地复演过去,预 演未来的一代代儿童游戏形式,勾画了一条人类社会从原始进入文 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轨迹。
二、松弛说 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 的一种方式。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幼儿 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 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在幼儿教育中,这个理论可使幼儿的生活处于动静交替、劳逸互补的有序结构中。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 体的活动。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 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
(4)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参加游戏的 儿童必须在两人以上。7~12 岁的幼儿中,象征性游戏开始减少,规则性游 戏逐渐产生。
四、游戏的分类
1. 根据游戏的机能分类(彪勒)
(1)机能性游戏 机能性游戏是一种在身体运动本身产生快感的游戏。婴儿期的游戏多属 于这种游戏,三四岁以后完全消失,反复用积木敲桌子、追逐等。
(2)想象性游戏 想象性游戏也称模拟游戏,指利用玩具来模仿各种人和事物的游戏,一般 从2 岁左右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多,如模仿爸爸看报纸等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