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我们共同的未来》
为确保全球发展,协调经济、资源与环境问题, 联合国1983年3月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挪 威首相G. H. Brundland担任主席。 1987年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 告分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部 分。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生态环境问题与人 类发展密切结合。 标志着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观点四:社会发展观。
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 提高与改善。
如莱斯特.R.布郎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趋于平稳、 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 TakashiOnish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 现在和将来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著名的《保护 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1991)中就将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 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特别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 点是人类社会,即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人类美好的 生活。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文明
时段
(原始社会)————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80年代——至今
劳动工具 对自然的态 度
环境问题 人类对策
石器
依赖自然
铁器(手工)
改造自然
机器
征服自然 区域性污染到全 球性公害 环境保护
(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 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 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侵害。孤 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孤立追求生 态持续不能竭制全球环境的衰退。生态持续是基 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 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 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观点五:生态发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观。
生态学家侧重于从自然或生态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 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在1991年11月共同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 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还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 “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 使人类的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陈述彭,1995;赵士洞,王礼茂,1996)。
(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
可持续发展有许多限制因素,最主要的是资源与 环境。 “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 大气、水、土壤、生物……” (布伦特兰夫人)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 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
1、《寂静的春天》Rachel Karson, 1962
描述杀虫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和富集; 论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指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袭击可能带来的 可怕后果;
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 为和观念进行系统深入的反思。 标志着人类关心环境问题的开始
2、罗马俱乐部与《增长的极限》 (Dennis. L. Meadows)
观点六:协调发展观。
不少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1995年召开 的中国“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 生态与经济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 (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 (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 (4)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性(Demands)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 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 生存能力。
2、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经济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强调这种发展应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 内。如Edward. B.Barbier(1985)认为,可持续发展是 “在保护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 益增加到最大限度”;David Pearce也认为“可持续发展是 在自然资本不变的前提下的经济发展”;世界资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1992-1993)定义可持续发展 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 展”(刘培哲,1994;陈述彭,1995)。 观点二:回归自然观。主要理由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基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提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是由 人的活动引起的。因此,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中 心主义的否定,也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否定,人类只能放弃 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界的 普通一员”,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性(Demands): ———“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 是发展的主要目标”。
4、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 会财富。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 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 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 载能力相适应。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 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 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 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 实践
魏世强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电话:68250632 Email:sqwei@swau.cq.cn
内容提要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二)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理论的反思与创新 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四、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1992年6月在巴西里 约热内卢召开,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 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 会议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 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等国际公约。 《地球宪章》:“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的基本准则。”, 提出了27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1世纪议程》: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标志着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
公平性涵义: 一是本代人的公平: 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较好生活的愿望; 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 消除贫困。 现实:占全求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 钢铁和纸张等都占全球的80%。 二是代际间的公平: 当代人的发展与需求不能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 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现实: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在75年内将会枯竭。
罗马俱乐部:1968年成立,来自世界各国的 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非正式 国际协会。 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 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 和新制度。 受协会委托,1972年3月, Meadows领导的一 个17人小组,对西方长期流行的高增长理论 进行研究,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 告,题为《增长的极限》。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 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 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 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 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共 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 十分需要的”。
报告指出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5个参数:人口、 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的运 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 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而在某个时期达到极限。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 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 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 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 理论。 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严肃忧虑。
5、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1、不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物质、能量和信 息的需求。
2、代际之间应体现公正、合理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体 人类的资源和环境,同时每代人也要以公正、合理的原则 来担负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 展为代价。
3、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互补、平等的原则,去促成 空间范围内同代人之间的差距缩短,不应造成物质上、能 量上、信息上甚至心理上的鸿沟,共同实现“资源-生产-市 场”之间的内部协调和统一环圈。
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自从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提出“零增长”理论以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 展问题。 人们认识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模 式是无法也不能推广的。在这个模式下,少数人 消耗大部分资源,而大多数人则实际上被剥夺了 发展的机会。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召开,113个 国家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时,必须审慎考虑环 境后果,共同面对环境问题。 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应战。
观点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内的 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即以人为中心 的系统发展观(刘长兴1999)。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以人为本”。 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不否定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原则,相反是在更 全面、更合理的意义上对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原则的一种肯定。人类社会 生产力不仅是一种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也是保护自然的能力。改造自然是 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样,保护自然也是人主体性的体现。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人类 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因此,可持续发展的 着眼点在于自然环境的呵护,而它最终所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 不过它不仅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而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 可见,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不仅不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主体性原则的否定, 而且恰恰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更自 觉的意义上成为世界的中心和主体。
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使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 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 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 产已经造成了资源的耗竭、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 污染,使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大自然 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 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 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 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电器
善待自然 全球性灾难急需 解决 可持续发展
食物短缺、疾病、 森林砍伐、地力 灾害 下降、水土流失 听天由命 牧童经济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对自然的顶礼膜 拜、唯唯诺诺的漫长历史;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 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 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 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