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制取氧气第1课时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制取氧气第1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414f67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6.png)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首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其次,在实验小组中,学生将进行合作实验操作,通过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进行生生互动。此外,我还计划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些互动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但仍然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改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法和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能够直观地展示氧气的制取过程和氧气的性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讲授法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发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对氧气性质的理解不深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对于实验操作不熟悉的问题,我将加强实验示范和指导,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对氧气性质理解不深入的问题,我将通过举例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反馈,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进行教学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提出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2ed4e69b89680203d825bd.png)
课题3 制取氧气(两课时)从容说课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及分解反应。
[实验2�5]、[实验2�6]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同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然后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另一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在这部分教学中,要使学生知道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同时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明白了制取气体时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连接装置、如何制取气体,以及如何验证气体并检验气体的性质。
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丁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所以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实验便成了重中之重。
而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3.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沦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1)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九年级化学 课题三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全国通用
![九年级化学 课题三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d406175ef7ba0d4b733b45.png)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主要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分解反应。
[实验2—5]、[实验2—6]、[实验2—7]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是后面的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依据。
通过实验[实验2—5]、[实验2—6]使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催化剂的概念,由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概括及对比化合反应提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二、教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
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
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介绍】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总之,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为反应条件。
【设问】实验室是如何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的呢?【设置情景】展示氯酸钾、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演示实验】[实验2—5]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讲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产生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二氧化锰在这个实验中也起催化作用。
【讲解】同样,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明白催化剂是反应条件,正确写下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高猛酸钾是暗紫色固体。
观察记录:木条复燃正确写下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讨论结果:它们的反应物都只有一种,生成物三种。
化合反应是生成物两视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区别,加深理解通过对比学生自己得出定义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讨论】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角度来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f9a90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a.png)
5.观察日记:
a.观察日常生活中氧气的存在和作用,记录在观察日记中。
b.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1.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确保作业质量。
2.认真思考,积极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检查,确保无误。
3.加热氯酸钾: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
接着,我将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这些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详细解释每个反应的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制取氧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制取氧气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哪些仪器和试剂?
5.能够正确书写氧气的化学式、电子式,并了解其分子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过程:
1.采用实验演示与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氧气的制取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操作要点。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
-从分子层面解释氧气制取的原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生活中常见的氧气应用实例为切入点,如登山、潜水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氧气?怎样制取氧气?”引导学生思考。
2.理论知识讲解:
-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b.分析制取氧气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ec5c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5.png)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df74114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2.png)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操作【新课导入】:提出问题:医疗、潜水、炼钢需要的大量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呢?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学生活动】自学讨论:在液态空气分离过程中,氮气、氧气两种气体哪种气体先出来?该过程的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属于什么变化?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药品:高锰酸钾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条件加热。
收集装置: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提出问题,学生思考:1.实验装置中,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的收集装置?2.连接仪器的顺序,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利用谐音法,“茶庄定点收利息”让学生记忆起来更加牢固。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1.实验步骤?如何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2.装药品试管为什么塞一团棉花?3.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4.如何收集气体?5.实验完毕为什么先撤离导管再撤酒精灯?【思考讨论】1.导管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为什么有长有短?2.收集到氧气不纯的可能原因?教师强调:1.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
2.实验完毕,先撤离导管,不能颠倒,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后熄灭酒精灯。
【课后小结】1.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验证方法、验满方法【课堂练习】: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A.烧杯、玻璃棒B.大试管、集气瓶2.某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B.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取出,再用玻璃片粗糙面盖上C.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在水下用玻璃片光滑面盖上,取出D.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不易(或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在设计上体现了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
2.3制取氧气第1课时高锰酸钾制氧气 工业制氧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3制取氧气第1课时高锰酸钾制氧气 工业制氧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fefbd4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6.png)
8.氧气的助燃性: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支持燃烧,燃烧过程中需要氧气的参与。
9.氧气的制备方法:除了高锰酸钾制氧气和工业制氧气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取氧气,例如过氧化氢分解法、电解水法等。
10.实验数据的处理: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
3.在实践活动环节,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尝试更多的互动式讨论方式,如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在总结回顾环节,设置匿名提问环节,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这些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氧气的科普文章,了解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此外,鼓励学生观看有关氧气制取的实验视频,加深对实验操作的理解。
2.拓展要求:学生应在课后自主阅读和观看相关材料,并做好笔记。如有疑问,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将在下次课前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工业制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4.科学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科学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如使用试管、加热等,同时也有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然而,他们在实验操作的细节处理、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
初三化学(人教版)《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初三化学(人教版)《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cf09169f2e3f5727a4e96217.png)
工业生产要考虑很多实际情况 例如:原料是否易得
价格是否便宜 能否大量生产 对环境的影响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已知:液态氮的沸点是-196℃
液态氧的沸点是-183℃
物
理 变
空气
降温 加压
液态 蒸发 空气
化
氮气 液态氧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在实验中如何能简便地制取氧气呢?
思考:哪种方法收集的 气体纯度更高?
生成气体的性质
不易溶于水 且不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的大 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收集方法
排水法
向上 排空气法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选择实验装置
初中化学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选择实验装置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 进入导管,影响后续实验。
(三)确定操作步骤 1.排水法:集气瓶瓶口一侧有 较大气泡放出。
验 满 2.向上排空气法: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课堂小结
原理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装置
发生装置:固体加热装置
操作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查、装、定、点、收、离、熄 验满
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熄灭酒精灯 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作业
3. 右图所示装置有许多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87a0f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41.png)
课题3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⑴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⑵明白得分解反映的概念;⑶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原理。
2.进程与能力:⑴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式,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爱好,在爱好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⑵学习运用观看、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试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⑵维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踊跃性。
⑶慢慢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明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1.催化剂的概念;2.催化作用。
教学用具: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大试管(2支)、小试管(3支)、药匙、试管架、大烧杯、小木条、棉花团、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废液缸等。
教学进程:一、设疑自探:1.激趣导入:教师:请同窗们屏住呼吸,你能坚持多久?好多坚持不了了,是啊,咱们要不断地呼吸,没有氧气怎么能行呢?课件展现:氧气用于动植物的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教师:实验顶用到的氧气是如何制取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法。
板书:课题3制取氧气氧气的制法分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2.学生设疑:请同窗们看一下本节的学习目标。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窗们必然有很多疑问和急于探讨的问题,你情愿说出来吗?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
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教师加以归纳、整理、补充板书自探题目:⑴什么叫催化剂?⑵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有哪些方式?⑶什么叫分解反映?为了便于同窗们的探讨学习,教师把同窗们提出的问题细化为自探提纲。
教师板书:制取原理?催化剂?分解反映?工业制法?4.学生自探:方式指导:学生对照问题,有目的的阅读课文,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若是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时刻5分钟。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现与评判分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97bf46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1.png)
(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
(1)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2)反应原理的理解,特别是催化剂的作用。
(3)实验室制氧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较为感兴趣,但对理论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但仍需教师引导和督促,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
2.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3.便于学生做笔记和复习。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提前规划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性和条理性。
2.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
3.在适当时候进行板书,避免一次性呈现过多信息。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2)指导: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2)实验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成果展示:每组展示实验成果,其他组给予评价和建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的第一课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是继学习空气成分、氧气性质和用途之后,进一步探索氧气的制备方法,为后续学习化学实验技能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3621b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9.png)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2.3章,共分为2个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并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取氧气。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 知识目标: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理解氧气的性质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技能,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场景,如燃烧、呼吸等,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制取氧气。
2. 学习制取氧气的方法(10分钟)通过讲解氧气的性质和工业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如高温分解和电解水,让学生了解到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 制取氧气实验(30分钟)3.1 实验准备 - 叫上两名学生担任实验操作员,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进行实验的材料准备,如烧杯、漏斗、试管、酒精灯等。
3.2 实验操作步骤 - 步骤一: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漏斗、试管等。
- 步骤二:将含有过氧化氢的过氧化铁放入烧杯中,加热至40°C左右。
观察试管中发生的变化。
- 步骤三:将观察到的气体用排气管收集到试管中,并用火柴点燃。
观察火柴的变化。
- 步骤四: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3.3 实验讨论与总结根据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与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验报告写作(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以制取氧气实验报告为题,按照实验报告的格式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5. 小结(5分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实验过程,提醒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并对制取氧气的实验进行总结。
4.3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
![4.3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97dd44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d.png)
第四单元第三节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教材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氧气》的第一课时。
第四单元属于新课标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气》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课时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进而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等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中学阶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
通过前面几个单元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化学学习知识基础,知道了元素及其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
通过这一节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法、验满法以及催化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教法:活动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和演示实验法。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制取氧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制取氧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c0c44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e.png)
(一)情景创设
1.课堂导入:以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实验演示: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制取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氧气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结束后,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方法。
2.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包括仪器的连接与组装、药品的取用、实验数据的收集等。
3.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如分液漏斗、试管、酒精灯等。
4.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5.能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实验心得,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3.合作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
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制取氧气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aecbc77804d2b160b4ec0e9.png)
板书分解反应的定义。 【知识对比学习】 引导学生将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对比 归纳与反思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知识应用,总结提高 多媒 体展示课堂作业并及时点评。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课题 3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制法 1、自然界:光合作用 2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3、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锰 ⑴过氧化氢 水+氧气 二氧化锰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学生得知可用: 过氧化氢溶液、 加热高 锰 酸钾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 气。 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 并作 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得出相应实验结论①常温下 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缓慢②加入二氧化 锰后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③二氧化 锰可重复使用④二氧化锰自身不能产 生氧气。 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知 道什么是催化剂。
知道催化剂能改变(加快、减慢)化学 反应速率, 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 性质不发生改变。 观看,了解催化剂的作用 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几种物质的色态。
观察实验 书写此反应文字表达式,并记忆。 观察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和老师提供信息写出反 应表达式。 整理、归纳。 按要求书写,并回答它们属于化合反 应。 学生讨论后总结指出: 它们属于分解反 应。 讨论得出: 共同点(属于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反应类 型) 不同点(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通过交流反思,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 整理。 积极思考,认真完成。 课下完成。
加热
(3)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催化剂:①改变反应速率②质量、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变 催 化作用 二、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一变多)A B+C+…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制取氧气(课时1)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制取氧气(课时1)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6ef844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e.png)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得出结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氧气的重要性,如潜水员潜入深水压强增大,需要携带供氧设备等,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2.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水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联想到氧气的制取,为本节课内容做铺垫。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因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制取氧气(课时1)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制取氧气”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及其操作步骤,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氧气的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反应原理,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2.3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 过氧化氢制氧原理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2.3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 过氧化氢制氧原理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c05064a48d7c1c708a14588.png)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过氧化氢制氧原理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回顾上节课内容
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观察颜色、状态。
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
集体订正
记录笔记
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教材第39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
鼓励学生
自由回答
作
业
布
置
完成实验报告
九年级年级集备课教案
学科
化学
主备人
主备时间
总2课时
执教人
执教时间
执教班级
课题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 过氧化氢制氧原理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__。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反应物或生成物吗?
知识点二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阅读教材第39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并分组进行教材第38页的探究实验,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在__化学反应__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__速率__,而本身的__质量__和__化学性质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__催化剂__(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__催化作用__。
2.催化剂的特点:“一变”(__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__)“二不变”(__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__)。
3.氯酸钾是__白__色固体,二氧化锰是__黑__色固体,混合后经过__加热__可以得到__氧气__。在反应中二氧化锰起__催化__作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f3463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3.png)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等实验操作,了解不同方法制取氧气的优缺点。
2.使学生理解制取氧气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如过氧化氢分解、高锰酸钾分解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具备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安全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等,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知识、能力、性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分工合作,完成氧气的制取、收集、纯化等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验效率,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展示与制取氧气相关的实验现象,如燃烧的木条在氧气中更加旺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氧气在急救、登山等场景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包括过氧化氢分解、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加热等,并介绍这些方法的化学反应原理。
2.针对不同制取氧气的方法,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如气体的收集、纯化等。
3.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示,展示实验装置和操作流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和材料,讨论并设计一个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
2.各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并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f34be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68.png)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 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及分解反应。
3. 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2. 实验室安全用品:防护眼镜、口罩、手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提问1. 现有一瓶无色气体,怎样证明这瓶气体是不是氧气?2. 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引入课题:氧气这么重要,如何制取氧气呢?探讨:你知道怎样制取氧气?试想一想要得到大量氧气,可以以什么为原料?阅读:P3839,大量制取氧气要考虑哪些因素?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在过程中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方法能否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为什么?实验室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较好呢?设问:如何挑选原材料?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会产生氧气?学生填写表格并汇报:实验现象原因讨论:如何使上述实验2检验出氧气?通过上述三个实验你认为哪个方法比较适合用于实验室制氧气?为什么?设疑: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阅读:P35催化剂、催化作用提问:怎样将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二、实验操作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三、实验步骤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b. 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c. 实验步骤:a). 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蒙超军 ( 广西崇左江州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四班) 评论数/浏览数: 0 / 389 发
表日期: 2011-01-16 20:09:08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2.教学策略
我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实验:过氧化氢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产生氧气出发,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并通过它让学生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并检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通过演示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介绍反应原理、所用的仪器、装置特点、操作方法,让学生在一次对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加深印象。
利用对比、讨论、归纳反应表达式的相同点而得出分解反应概念,练习巩固。
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