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操作风险管理[2020年最新]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新规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新规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操作风险。
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监管机构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监管,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规定。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失误、系统故障、人为犯错、违规操作等导致的损失风险。
根据操作风险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部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
内部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失误、管理缺陷、员工不诚信等。
这些风险往往具有隐蔽性和连锁性,一旦发生,可能对银行的正常运营和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外部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如政策变化、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
商业银行在面对这些风险时,需要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以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监管机构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和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和机制。
商业银行需要具备以下能力和措施:1.风险识别和评估:商业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通过风险分类和定量化评估,识别和评估各类操作风险,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
2.风险监控和控制: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控和控制体系,及时掌握风险的变化和趋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3.风险防范和处置: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及时应对和处置风险事件,降低风险的损失。
4.人员培训和教育: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培养和教育,提高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5.信息披露和沟通: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外信息披露和内外部沟通,及时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披露风险信息,建立透明的风险管理机制,增强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新规的影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新规的出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摘要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的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银行经营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和操作活动,存在着各种潜在的操作风险。
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银行操作风险的内容、分类和管理方法,旨在帮助银行机构更好地应对操作风险,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稳健性。
1. 引言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事件等因素导致的损失,主要包括错误操作、内部舞弊、系统故障、交易失败等。
银行作为风险敏感度较高的金融机构,必须重视和管理操作风险,以确保业务的正常进行和风险的可控性。
2. 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银行操作风险可以根据风险发生的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分为内部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根据性质可分为人为操作风险和非人为操作风险。
2.1 内部操作风险内部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员工的失误、疏忽或内部流程和控制体系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内部操作风险包括错误操作、内部舞弊、内部流程风险等。
银行应注意加强内部控制,制定明确的流程和规范,加强员工培训和监督,以降低内部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
2.2 外部操作风险外部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和事件的变化导致的风险。
外部操作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地域风险、法律风险等。
银行应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以应对外部操作风险的挑战。
2.3 人为操作风险人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员工个体意愿或利益驱动导致的风险。
人为操作风险包括舞弊行为、内部操纵等。
银行应通过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操守和风险意识,以减少人为操作风险的发生。
2.4 非人为操作风险非人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系统故障、技术失误等非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
非人为操作风险包括系统风险、技术风险等。
银行应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和故障,以减轻非人为操作风险的影响。
3. 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方法银行应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42号)(最新整理)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三)适当的组织架构;(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
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银行运营管理操作风险
银行运营管理操作风险1. 概述银行运营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业务流程、系统操作、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银行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这些风险涉及到银行的各个方面,包括业务操作、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人员管理等。
2. 风险因素银行运营管理操作风险的产生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2.1 业务操作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是由于银行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操作流程不规范、业务操作人员不懂业务或操作失误等导致的风险。
例如,某银行某个支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由于操作人员不熟悉流程,错误记录了客户的贷款信息,导致后续的业务延误和客户满意度下降。
2.2 业务流程风险业务流程风险是指银行在制定或执行业务流程时,未能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可能性,造成业务运作不畅或出现风险的情况。
例如,在某银行的开户流程中,没有设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导致开户时未能及时核实客户身份,造成银行开户风险增加。
2.3 信息系统风险银行的信息系统是支撑业务运作的重要基础,但信息系统风险也是银行运营管理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系统风险可能包括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网络攻击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银行业务受阻、客户数据泄露等问题。
2.4 人员管理风险人员管理风险主要涉及银行员工的素质、能力以及道德背景等方面。
如果银行没有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考核,或者聘用了有不当行为的员工,就可能导致银行操作风险的增加。
例如,某银行的一名员工因个人原因利用职务之便,将客户的资金转移到自己账户,造成巨额损失。
3. 风险管理措施为了降低银行运营管理操作风险,银行应采取以下几项重要的风险管理措施:3.1 设定标准操作流程银行应设定标准的操作流程,并确保所有员工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同时,银行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员工理解并能够正确执行标准操作流程。
3.2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风险管理职责和分工、建立风险报告和监控机制等。
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银行能够及时识别潜在的操作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承担着存款、贷款、资金调度等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银行在日常操作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并介绍一些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I. 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点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系统或人为错误,导致银行业务无法按照预期目标达成或者蒙受经济损失的潜在风险。
操作风险的特点包括不确定性、难以量化和潜在性。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操作风险一般不涉及外部环境的因素,而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包括人为错误、技术故障和操作失误等。
II. 操作风险的分类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三类:人为风险、流程风险和系统风险。
1. 人为风险人为风险是指由于员工欺诈行为、内部腐败和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员工的错误操作、盗窃行为和内部交易不当都属于人为风险。
为了降低人为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以及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来确保员工行为的合规性。
2. 流程风险流程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不当、审批流程过于繁琐或者信息传递不畅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流程风险可以通过制定清晰的流程标准、合理分工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加以控制。
3. 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故障、网络安全和数据丢失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随着现代金融业务的高度依赖于电子系统和信息技术,系统风险也日益突出。
银行应该加强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应对潜在的系统风险。
III. 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为了降低操作风险,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应制定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等环节,确保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和合规性。
2. 加强员工培训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应包括风险管理理念、操作流程以及应急处理等方面,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各种潜在风险。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2020年最新]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
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
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
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
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收益与风险匹配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
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
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一、引言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核心。
其中,操作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关键部分,它涉及到银行内部运作的各个方面,从业务流程到人员管理,从系统安全到内部控制等。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详细解读与研究。
二、操作风险的定义与分类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根据来源不同,操作风险可分为四类:内部操作风险、市场操作风险、信用操作风险和法律操作风险。
三、操作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识别:通过定期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员工报告等方式,识别潜在的操作风险。
风险评估: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识别出的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和评级。
风险控制:针对不同级别的操作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
监控与审查:定期监控操作风险状况,进行内部审计和专项检查,以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风险报告:定期向上级管理层和监管机构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和重大风险事件。
四、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措施优化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避免职能重叠和信息不畅。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员工内部控制意识,确保内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加强系统安全管理: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模型,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
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强化监管合作: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及时了解政策动态和监管要求,共同推动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建立风险文化: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倡导全员参与风险管理,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控制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控制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承担着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责任。
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指由于内部或外部事件、过程或系统失控而导致的损失的风险。
为了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客户利益的最大化,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应通过制定明确的流程与规范,对各类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与评估。
首先,银行应制定风险识别的原则与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
其次,银行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程度和风险等级。
通过风险识别与评估,银行能够全面了解操作风险的来源和潜在影响,为后续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
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操作风险,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控制原则、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措施等内容。
首先,银行应明确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和职责,并明确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职责。
其次,银行应制定内部控制政策与规定,规范各类操作风险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最后,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三、员工培训与教育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还需要依靠员工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
因此,银行应注重员工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操作风险认知和风险应对能力。
首先,银行应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操作风险的认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风险意识的培养等。
其次,银行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普及操作风险管理的知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在现代银行业务中,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支持和保障业务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然而,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对于操作风险的控制至关重要。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信息的保密性。
首先,银行应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和管理规范,规范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
其次,银行应建立防火墙、安全监控等技术手段,防范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的风险。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银行柜面操作是银行服务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其操作风险也是最高的。
柜面业务包括开户、存款、取款、转账、贷款等多种基础金融服务,这些业务几乎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和资金划转操作,每一步都涉及到操作风险。
本文将探讨银行柜面操作存在的风险及防控策略。
一、银行柜面操作存在哪些风险?1. 银行员工内部操作风险:部分员工经验不足或过于繁忙等原因可能导致操作疏漏、错误操作;更有甚者可能利用账户信息等干扰内部系统导致盗窃、虚假开户等违法操作。
2. 客户安全风险:如客户密码被窃取,身份证被冒用等。
3. 银行账务风险:如对账不及时,差错账户发生频繁,给客户和银行带来财务损失。
4. 外部声誉风险:如故意拖延业务处理时间,服务态度差,对客户及时告知可能影响到其他客户的事项等,这将影响银行的品牌形象。
1. 建立健全制度:银行应该制定客户身份验证、账户查证等规范,以及员工信用评估、内部监督等制度,严格落实告知制度,及时检查操作流程的频率和核对。
2. 加强员工培训:银行员工应该经过详细的职业培训,了解操作流程和风险,注重基础工作的训练,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客户信息的正确处理和安全保护。
3. 事前审核身份证和账户信息:针对新客户,银行工作人员应严格核对身份证、银行卡号、上传的照片等资料是否符合要求,确保资金管理在合理范围内。
4. 引入技术手段: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操作流程,记录每个客户的操作日志,加强对客户账户信息的保护力度。
5. 外部部门的辅助监管:银行应与警方、行业协会等外部监管部门建立持续协作关系,在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汇报,采取必要的对策。
三、结论银行柜面操作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但通过建立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引入技术手段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防控风险。
银行应该铭记“诚信、专业、合规”三大原则,加强对银行柜面业务的监管,保障客户资金的安全管理和合理运用。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之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之操作风险1.引言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操作风险,并提供相关的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和步骤。
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之一,对于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营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定义与范畴2.1 操作风险定义操作风险指由于内部过程、人员失误、系统故障、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商业银行可能遭受损失或错失机会的风险。
2.2 操作风险的范畴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 内部过程风险:由于内部流程不规范、操作程序错误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2.2.2 人员失误风险:由于员工疏忽、错误操作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2.2.3 系统风险:由于信息系统故障、网络攻击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2.2.4 外部事件风险:由于自然灾害、社会风险等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
3.操作风险管理框架3.1 风险管理目标与原则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应确立以下目标与原则:3.1.1 目标:减少操作风险对银行业务的影响,保障银行的资产安全和客户利益。
3.1.2 原则:全员风险意识,分工协作,合规管理,持续监控,及时修正。
3.2 风险识别与评估3.2.1 风险识别:通过审查业务流程、分析历史数据和风险事件,识别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
3.2.2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潜在损失和发生概率,以便确定应对措施的优先级。
3.3 风险控制措施3.3.1 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批流程、权限管理、岗位责任等,确保操作按照规定进行。
3.3.2 员工培训: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和操作规范培训,提高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3.3.3 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确保在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
4.监控与测试4.1 监控制度与指标:建立监控制度和指标体系,对操作风险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2 测试与演练:定期进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测试与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能够及时有效执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全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治理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质、内涵和治理要求(一)全面认识操作风险的实质和内涵认识事物是改造事物的前提和关键,对操作风险的认知程度越高,才能有效的提升操作风险治理的地位和治理的水准,有了正确的操作风险的认识,才能够上升到宏观的决策和微观的具体落实。
张吉光认为:“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治理中,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五大方面错误或偏差”。
通过对操作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解决操作风险治理认识上存在错误或偏差,成为提高操作风险治理水平的关键。
具体而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操作风险,需要消除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1、操作风险不能等同于操作性风险和操作中的风险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
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员工内部欺诈/内外勾结)、违反用工法、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
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又分为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
而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
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
其中,属于操作性风险的仅包括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中的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和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中的流程执行不严格的情况。
显然,操作性风险不能等同于操作风险,尽管操作性风险是操作风险中发生频率最大、占比最高的风险类型。
从笔者搜集整理的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发生的近50起操作风险案例的数据显示,操作性风险占总数的比例为70%。
将操作风险狭隘地定义为操作性风险的做法,往往会使得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操作风险治理体系不能覆盖所有的操作风险,从而使银行难以防范那些突发事件的冲击,如前一段时间工商银行市分行出现的系统瘫痪、美国发生的“911”恐惧突击等。
2、操作风险不能等同于金融犯罪金融犯罪仅是操作风险中的主要类型,并不能涵盖所有类型的操作风险。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1.导言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是为确保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稳健性而制定的政策。
操作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防止银行因内部操作失误或不当行为而导致的损失。
2.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系统或人员错误或不足而导致的损失或风险。
这些错误和不足可能表现为信息处理和管理经营活动的系统、流程和人员方面的缺陷。
3.操作风险管理的目的操作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确保操作效率、增强银行经营能力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减少操作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
4.操作风险管理的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管理范围应涵盖所有涉及操作风险的银行业务及其分支机构。
(2)有效性:操作风险管理应有效地检测、防范和控制风险。
(3)适度:风险控制措施应适度,并根据业务规模和风险程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4)透明度:操作风险管理应做到透明,确保监管机构和股东及其他相关方均可获得关于风险和管理效果的准确信息。
(5)创新性: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需求,在遵守监管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的操作风险管理方式来提高管理效果。
5.操作风险管理的过程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应包括以下步骤:(1)识别与评估:银行应识别所有银行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
(2)风险控制:银行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小操作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和可能的损失。
风险控制的措施可以包括政策、程序、技术和人员。
(3)监测和响应:银行应建立监测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和响应操作风险的风险特征变化和威胁。
同时,银行应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计划,以应对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
(4)管理和监督:银行应建立适当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为此,银行应设置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培训。
6.操作风险管理框架银行应建立一个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这是银行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基本规定。
银行现金业务操作风险防范(2020版)
1
现金钱箱——案例分析
案例二
现金调拨环节 2016年4月15日日终,某支行向总行中心金库
解款140万元。第二天,中心金库人员收款记账时 发现,支行填制的两张调拨单金额分别为100万元 和30万元,共计130万元,而现金实为140万元。 金库中心立刻电话通知支行后,支行查库才发现 短款10万元。原来是当日日终缴款时会计主管和 现金柜员先后分别将10万元放入解款包中。
现金清分环节
现金清分应在监控范围内,坚持先核对后清分,现金清分设备应接入冠字号码查询系统,具备查询、存储和上传冠字号码等功能。
钱箱交接环节
1.钱箱交接应在营业网点监控可视范围内办理;接收时核验钱箱数量一致、箱锁完好后,办理登记交接手续;日终要汇总本营业网点 钱箱,核实押运人员、车辆等预留信息后,办理登记交接手续。 2.钱箱应实行限额管理,合理确定现金限额标准,超出额度的现金应及时清分上缴。 3.柜员离职、轮岗或休假时,应交清全部凭证、现金和重要物品,当面办理交接手续。 4.营业网点接收到钱箱后或钱箱上解前,钱箱应在监控范围内实行双人以上值守。 5.钱箱上锁后应严格执行钥匙保管、使用、交接管理制度,不得将钥匙随意放置于柜面未上锁的抽屉中,或其他易于被盗取的地方。 6.柜员临时离岗应退出业务系统,并将现金及重要物品入箱上锁,离开营业间需换人卡把现金;运营主管应做好日常监督检查,营业 终了,监督柜员执行“三不留”制度。
2
现金收付——现金收付业务
现金收付业务主要风险点 现金收付业务风险防范主要措施
典型案例分析
2
现金收付——业务主要风险点
1 现金收付未执行“收入现金先收款后记账,付出现金先记账后付款”的原则。 2 现金收付记账错误或未记账。 3 现金误付他人。 4 串用存取款交易。 5 未执行收支两条线。 6 柜员不在客户视线和监控范围内办理现金业务。 7 抹账授权时逆程序操作。 8 柜员违反差错处理规定。 9 未审核多联次现金缴款凭证。 10 未执行大额现金相关制度。 11 “空存实取”调拨现金。 12 使用现金业务来规避资金监管。 13 化整为零规避资金监管。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深入研究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继续探讨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操作风险管理现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技术改进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然而,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操作风险管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1.风险识别与评估:随着金融业务的复杂化,新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来源不断涌现,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的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操作风险。
2.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防线。
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业务流程的规范运作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3.人员素质与培训:操作风险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商业银行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素养。
二、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1.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给操作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商业银行需要在业务拓展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
2.技术进步与信息安全:随着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进行业务运营。
如何确保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成为操作风险管理的一大挑战。
3.监管环境变化:金融监管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对操作风险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密切关注监管动态,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
三、操作风险管理策略1.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岗位的职责和风险管理责任,形成层次清晰、协同高效的的风险管理团队。
2.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加强内部审计,确保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整改风险隐患。
3.优化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建立全面、动态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监测,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防范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1-引言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一种重要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操作风险,保护银行的利益,提高经营效益,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案供商业银行参考。
2-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目标2-1 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商业银行应建立并执行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确保操作风险得到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2-2 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迅速地进行应对和处理,以保护银行的资金安全和声誉。
3-操作风险管理框架3-1 定义操作风险分类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特点将操作风险进行分类,并为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3-2 确认操作风险责任商业银行应明确操作风险的责任并分配给相应的部门和人员,确保操作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3-3 发现和评估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评估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
3-4 控制和监测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操作风险控制措施和监测机制,确保操作风险在合理范围内控制。
4-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4-1 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流程,包括明确职责分工、设立审计机构、建立审计制度等。
4-2 人员培训商业银行应对员工进行相关的操作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4-3 技术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如风险管理系统、监测工具等,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5-操作风险事件的处理与应对5-1 操作风险事件的分类与分级商业银行应根据操作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应对。
5-2 操作风险事件的处理流程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事件处理流程,并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快速地进行处理和应对。
6-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操作风险分类表、操作风险事件处理流程等。
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操作风险:指由于人为疏忽、过失、失职或欺诈等原因导致的损失风险。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知识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知识商业银行是一种以经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因此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着各种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人为操作失误、系统故障、违法违规行为等导致的风险。
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商业银行需要实施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一、操作风险的来源操作风险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 人为操作失误:人为操作不当、疏忽大意、违反操作规程等都可能引发操作风险。
2. 系统故障:银行系统出现故障可能导致交易延误、错账、冲账等问题。
3. 外部环境变化:法律法规、市场供求变化等外部环境变化也可能引发操作风险。
4. 违法违规行为:银行员工或管理层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导致巨大的操作风险。
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 建立明确的管理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2.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操作规程,严格执行,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3. 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商业银行需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测风险状况、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风险报告等工作。
4.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操作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
5. 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如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监测系统等,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步骤商业银行在实施操作风险管理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风险识别与评估:商业银行需要对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明确风险的来源和可能引发的影响,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2.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商业银行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要求。
3. 风险监测和报告:商业银行需要建立风险监测体系,及时掌握风险状况,并定期向管理层提供风险报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核心业务的运作与服务。
然而,在运营过程中,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操作风险。
本文将深入探讨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及种类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系统、人为错误或失误、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的损失风险。
它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互交互影响。
操作风险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为错误或失误:员工的疏忽、不合规操作,导致的次贷危机、交易失误等;2. 技术故障:信息系统的故障、网络中断,导致的交易延误、资金损失等;3. 内部欺诈:员工或管理层的内部作假、内部交易,从而导致造假、挪用资金等;4. 不完善的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风险监控与管理制度,导致资金外流、资源浪费等;5. 反洗钱及合规风险:未能合规提供资金追踪、客户身份识别等,导致洗钱行为涉及和处罚等。
二、操作风险的产生原因操作风险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为因素:员工疏忽、违规操作、腐败行为等;2. 技术因素:系统故障、技术升级失败等;3. 管理因素:内部控制不善、流程不规范等;4. 环境因素:市场波动、法律法规变化等。
操作风险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上述因素交叉影响而形成的,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有效的控制机制来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三、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为了降低操作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操作风险控制措施: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政策、流程标准规定、岗位职责制定等;2. 加强员工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认识和敏感度,增强员工违规风险意识;3. 强化技术支持与信息安全: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完善反洗钱系统,提高网络安全能力;4. 加强监督与检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5. 及时应对风险事件:制定灵活的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事件进行及时的响应,防患于未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之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之操作风险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由系统失灵、设备出
现故障、操作过程不当或操作人员疏忽等可能导致的损失的风险,其主要
表现形式包括贷款损失、信息安全风险、流动性风险、技术风险、资本管
理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二、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
操作风险的形成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指系统管理、操
作流程、技术设备以及组织架构等存在缺陷,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操作人
员的过失和疏忽所引发的。
(1)系统管理缺陷
由于商业银行运用的系统管理和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和安全因
素的漏洞,导致系统管理存在缺陷,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和内部操作不慎
所导致的操作风险。
(2)技术设备缺陷
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各种技术设备,如计算机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如果这些技术设备的维护管理不当,很
容易出现技术缺陷,从而引发各种操作风险。
(3)操作人员疏忽缺陷
操作人员的疏忽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操作人
员疏忽会导致流程失控,信息出现不完整或被篡改等问题,进而导致操作
风险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第3章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分析3.1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与国际活跃商业银行比较,具有如下特征(抽样统计):3.1.1贷款业务风险高从风险发生业务类别u来看,国内贷款风险事件高于零售银行业务。
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事件和零售业务风险事件占比约为70%和18%,贷款风险事件损失金额占比更达90%以上12。
而国际上,零售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占比较贷款业务高。
这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中,贷款资产业务占比重的特点决定的。
3.1.2内部欺诈风险多从损失事件类型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事件高于外部欺诈事件。
在我国,归因于内部欺诈发生频率为50%,损失占比在60%以上,外部欺诈发生频率约20%。
丽国际上,占比较高的是外部事件和执行、交割以及流程管理风险事件,损失占比分别为42.3904、35.07%;相比之下,内部欺诈事件则很低,发生频率和损失占比分别为有3.31%、7.23%。
这充分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相对国际商监银行非常薄弱。
3.1.3内部因素大从操作风险魄成因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主要集中在银行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管理存在漏漏、内部人员道德风险以及内部员工素质不高等内部因素上;而国际上,操作风险原因主要是外部事件影响及交易流程环节漏洞。
3.2ⅩⅩ银行操作风险分类与风险点中国ⅩⅩ银行成立时间短,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上都还不成熟,与其他先进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为是从邮政储汇局转型而来,ⅩⅩ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有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方面,业务种类相对较少,操作风险类型相对简单,另一方面,管理基础薄弱,复杂的管理体锚,ⅩⅩ银行又比其他商业银行多出一些操作风险。
ⅩⅩ银行成立前,ⅩⅩ银行的主要业务为吸收存款,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现金管理、人员操作等方面。
银行挂牌成立后,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从负债业务拓展到资产业务,从个人业务拓展到对公业务、资金业务,风险类型也有所增加,从ⅩⅩ银行的目前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ⅩⅩ银行的操作风险类别与其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类型大体相同,主要有:柜面业务、会计业务、信贷业务、资金业务、中间业务、操作系统风险等六大类。
3.2.1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在ⅩⅩ银行,柜面业务交易仍占总体交易量在80%以上,柜面业务是操作风险的高发地带,特别是在现金、重要单证、印、押、证管理方面,是ⅩⅩ银行重点关注点之一。
(一)账户管理风险账户是商业银行客户资金变动的主要载体,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守《人民银行帐户管理办法》要求,对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严格把关,对个人账户严格执行实名制,坚决防范违规使用账户,利用账户洗钱等行为。
但复核授权机制在ⅩⅩ银行很多基层分支机梅没有形成,人员不到位、复核岗位缺失,柜员办理业务“一手清”现象非常普遍。
同时,基层银行往往疏忽对账户异常变动的监控,没有及时发现账户异常变动的信号,未严格执行对账制度,导致风险事件已经发生而未被发现。
(二)大额交易风险银行应当对大额存取款、转账等交易实行分级授权和双签锚度。
从很多历史案件中可以看出,频发、高发的案件往往作案手段惊人相似,他们往往是抓住管理漏洞,利用了银行对大额交易授权审批不严,制约不舞位的的机会,挪用客户资金、盗取金库现金等。
如X省X县邮政局窑淮储蓄所支局长就利用用此办法挪用客户资金39.8万元。
(三)对重要物品、重要单证的管理风险重要单证、重要物品等是客户在银行支付结算的有效支付凭据。
从各家商业银行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很多案犯都是通过伪造、变造票据、印鉴等内容进行做案得手的。
如2012年2月22日,某客户送交拟贴现银行承兑汇票lO张,ⅩⅩ银行郑州市分行票据中心成功堵截金额总计1080万元,这10张票据系烟台银行的被盗票据。
烟台银行胜利路支行行长在2011年4月到2012年1月份共盗取票据276次,总金额4.3亿元,金额非常巨大。
(四)印、押、证三分管风险印、押、证三分管是指使用和保管重要印章的人、押数机人员、单证管理人员俩俩不得兼任,印、押、证管理人员三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印、押、证如果没有做到三分管的原则,则容易引发内部员工恶意套取空头支票的风险。
(五)操作系统风险操作系统风险主要是指作案人员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盗取挪用资金的风险。
如部分柜面人员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空存支取套取现金并掩盖真相。
(七)日终时的账务处理风险银行柜面必须做到日清月结,账实相符,每日曰终时钱箱上解,及时勾挑对账,发现差错及时查找解决。
但在日常操作过程中,柜面人员经常疏于对账复核,或流于形式,没有及时进行事后监督。
而作案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漏洞,隐瞒其盗取、挪用资金行为。
3.2.2会计核算业务操作风险(一)重要会计岗位b的管理商业银行重要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会计结算、出纳、单证管理员等岗位,商业银行会计、出纳岗位每目经手资金流量大,岗位之间制约机制及其重要,否则未经复核授权办理业务,缺乏有效监督,极易造成极大的资金损失隐患。
同时,ⅩⅩ银行会计岗位人员还配备不足,容易造成会计出纳岗位不能充分发挥岗位制约作用。
不按要求执行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轮换制度也是ⅩⅩ银行重要风险隐患之一。
2011年11月1日,某行西安市支行,出纳伪造现金缴款单挪用现金一案被发现,其主要作案原因就是会计岗位未充分履职,发挥对出纳的监督作用。
(二)授权ⅩⅩ银行已经建立了分级授权审批制度,明确了各级会计部门、会计人员的权限。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因为系统不完善,人员不足,履职不到位等原因,授权审批髓度未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
如未经审批,擅自转账、划拨资金等。
(--)对账根据《会计法》规定,账账、账据、账款、账实、账表和内外账六相符是重要的会计基本要求,是商业银行防范和发现风险的重要手段。
很多案件的发生,直接原因是因为对账制度不健全,对账方法落后,对账执行不到位,对账不及时,或者对账时间和方法固化,造成监督不力。
很多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利用对账机制漏洞,或者内外勾结,规避对账制约作用所致。
2011年的鄱阳湖亿元资金挪用案,也正是内外部人员勾结,未进行及时对账导致5年都未发现此案。
3.2.3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集中高发地带,而且这类操作风险往往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损失。
对ⅩⅩ银行来说,因为经营贷款业务特别是公司贷款业务时间短,贷款风险控制经验少,因此更应注重贷款风险:(一)岗位分设银监会要求,贷款办理应遵循审贷分离、贷放分离原则,否则容易造成内外勾结,虚假贷款套取资金。
ⅩⅩ银行目前还存在信贷岗位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存在信贷员与审查岗,信贷岗与放款岗职责不清的存款,部分支行贷款发放都还在信贷业务部门处理,极易出现风险。
(二)集体审查制度ⅩⅩ银行信贷业务是通过审贷会进行审批的,这样可以解决权力集中,领导“一支笔’’的问题,但是在审贷会过程中,审贷会成员责任意识不强,造成贷款审批时讨论不充分,或者有关风险因素未及时提示,不能有效防范风险。
(三)集团客户授信为获取贷款资金,有的公司特别是一些集团客户往往利用分公司、子公司名义进行多头开户、多头贷款和多头互保,而商业银行未尽到尽职调查的责任,轻信客户,导致贷款到期不能及时收回。
这种问题目前在银行业日益严重,是商业银行重点风险防范内容之一。
(四)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每笔贷款的必经流程。
贷前调查阶段风险点包括:未双人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不详实、不完整,包庇客户、故意回避客户风险,未正确分析客户还款能力,调查报告不严谨完整等;贷中审查的风险点有:未独立、公正,严格审核资料的完整性,未全面揭示风险点;贷后检查的风险点有:未按规定频次和内容检查,发现问题不及时披露,未及时催收,档案管理凌乱等。
三个环节中,贷前调查不认真、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往往会给银行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
2009年,ⅩⅩ银行南昌市分行“彭辉案件”就是典型的内外勾结,未认真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不严格,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所致。
(五)授信管理办法开办信贷业务的前提必须具备健全的信贷授信管理办法‘4,保证授信审批过程完整、严格。
如果在授信过程中,不认真执行分级授权制度,放松标准、行政干预等,必定会出现风险事件,造成资金损失。
(六)借款用途的审查和监控银监会规定,各家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循“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规定,要求各家银行审核贷款用途和监控贷款资金流动和用途,对于大额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都应采取受托支付的办法。
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客户将通过贷款、贴现、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套取信贷资金,挪作他用,进入股市、房市等,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银行对借款用途审查和监控不严。
3.2.4资金业务操作风险ⅩⅩ银行于20]0年才开始开办资金业务,时闻不长,因为单笔交易资金量非常巨大,少则千万,多财数百亿元,因此要尤其注意资金业务风险。
曾经轰动一时的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资金业务。
(一)岗位分设资金业务分为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是办理资金业务的重要原则之一。
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就是资金交易与结算职责合一,未发挥到前后台的互相至于作用所致。
(二)资金的调入、调出资金的调入、调出必须有真实的业务交易背景,没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后面,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一旦发生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三)授信授信也同样存在于资金业务的重要一环,是建立在充分了解你的对手基础上的。
目前,ⅩⅩ银行的授信管理办法和规程还不完善,操作性不强。
(四)交易头寸头寸管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持适当的头寸过小,往往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引发挤兑,头寸过大往往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资金成本损失。
(五)结算后台结算部门必须严格依据有效结算凭证办理结算业务,这是资金业务的最后一环,保持其独立性是防范风险的必要前提,必须坚决强制干预后台结算人员违规办理付款交易。
(六)极端情况的应对措施市场突发快速变化等会引起极端事件产生,如流动性紧张,交易对手破产等,这样商业银行也容易遭受重创。
3.2.5中间业务操作风险ⅩⅩ银行中问鳖务风险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支付结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基础业务之一,支付结算业务一般必须依据有效支付凭证办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遇到客户提交虚假票据或结算凭证要素不齐全、不真实,委托收、付款指令错误,超过有效付款期等情况,还有员工操作失误,员工故意篡改客户凭证虚假办理业务等。
这些都容易造成风险事件,产生资金损失。
而且,有的票面金额大,造成损失金额大。
(二)代理业务ⅩⅩ银行的代理业务主要包括:代理基金、理财、保险、代收付等业务。
目前,ⅩⅩ银行代理业务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系统不稳定,不完善,资金账户未严格实行专户管理,操作存在随意性,收付手续费不严格,对账制度执行不到位,影子银行风险加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