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合集下载

小麦倒伏的成因及对策

小麦倒伏的成因及对策

小麦倒伏的成因及对策摘要介绍了小麦倒伏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小麦倒伏的原因,并提出防止小麦倒伏的措施,以期指导小麦生产。

关键词小麦倒伏;形态特征;原因;对策小麦倒伏是小麦产量提高过程中的重大障碍。

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小麦品种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品种选用不当或栽培技术不当,高产与倒伏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小麦倒伏不仅使后期功能叶加快死亡,造成用于灌浆充实的干物质降低,而且由于根系与基部茎秆受伤,吸收功能和输导组织均受影响,光合物向穗部运输受阻,因而导致小麦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

倒伏的时间愈早,对产量的影响就愈大。

根据试验,抽穗前倒伏,一般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20%~30%,乳熟期倒伏,减产10%左右。

1小麦倒伏的形态特征小麦在生育后期发生的倒伏可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2种,通常以茎倒伏比较普遍。

根倒伏是由于耕作层太浅,土壤结构不良,播种过浅或土壤水分过多,不利于根系发育造成的;而茎倒伏则是由于氮肥施用过多,密度过大,追肥时间不当,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小麦基部节间过长且柔软所致。

小麦倒伏现象出现在后期,造成倒伏的原因却发生在前中期。

小麦倒伏以后,茎叶重叠,通风不良,湿度增加,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根茎折断损伤,影响养分向穗部输送,严重的基部腐烂,倒伏的麦子,不仅减产,而且瘪粒、病粒增加,品质下降,收割费工。

现在各地根据小麦植株茎秆倾斜角度,一般将倒伏分为“斜、倒、伏”三级,植株倾斜角度45°时称为“优”。

2发生原因从麦株的结构来讲,茎倒伏主要是由于茎基部的机械组织不发达,基部第1、2节间过长所致。

根据研究,小麦基部第1节间长度不超过5 cm,第2节间长度不超过10 cm时,小麦比较抗倒伏;如第1节间长度超过10 cm,第2节间长度超过15 cm,则很容易发生倒伏,必须及早考虑补救措施。

倒伏麦株的茎秆比较细软且缺乏韧性,其主要原因是群体过大或施用氮肥过多,造成上部重量过大,如遇到风雨侵袭,茎的下部就要弯曲或折断而形成倒伏。

小麦倒伏指标

小麦倒伏指标

小麦倒伏指标
小麦倒伏是指小麦秆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或栽培管理不当而失去竖立性,倒伏在地面上的现象。

它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会给农民的收割工作带来困扰,同时也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强风、暴雨、冰雹等恶劣气候条件,而人为因素则包括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当、浇水过量等栽培管理问题。

小麦倒伏对农民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困扰。

首先,倒伏的小麦秆体会阻碍收割机械的正常运行,增加了收割的难度和成本。

其次,倒伏的小麦受到地面的湿度和病菌的影响更大,容易发生病虫害和霉变,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倒伏的小麦还会影响农民的心情和收入,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为了解决小麦倒伏问题,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选择适宜的品种,具有较强抗倒性能的小麦品种能够减少倒伏的发生。

其次,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和施肥量,避免过密和过肥导致秆体脆弱易倒。

此外,及时采取支撑和固定措施,如使用支杆或支架来支撑倒伏的小麦,并进行适当的浇水管理,保持土壤湿度的平衡。

总的来说,小麦倒伏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农民的收割工作和小麦的产量品质都带来不利影响。

通过选择适宜品种、
调整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并采取支撑和固定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小麦倒伏的发生。

农民在栽培管理中要加强对小麦倒伏问题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小麦倒伏对产量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小麦倒伏对产量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近 年来 , 宝 山区小 麦生产发展较快 , 但 随着小 麦产 量的
逐步 提高 ,高产 、稳产 与倒 伏间的矛盾 日益突 出 , 倒 伏 已成
从表 1 可知 ,在 同一 田块 ,倒伏小麦较未倒伏小麦的千 粒重下 降 , 其 中顾村镇羌 介村小 麦千粒 重下降 2 . 4 3 g、 月浦 镇盛 星村 下降 1 . 5 l 每穗实粒数减少 , 其 中顾村镇羌介村
条件差 、个体发育不 良,引起倒伏 。( 4 )春肥投入 过多。 因
播种 晚 ,越冬前 田间总苗数 较少 ,为争取早春分 蘖成穗 , 春 肥用量偏 多。据调查 ,2 0 1 6 年全 区小麦春肥 ,每 6 6 7 m 氮 肥用量达 3 . 0 5 k g ,占全生 育期总用氮量 的 1 3 . 9 %,高的 田
“ 罗麦 1 0号 ” 。
苗 均晚 , 难 以形 成壮 苗安全越冬 。同时 , 由于 田间湿度大 、 气
温低 ,管理措施无 法及时实施 ,麦子根 系少且扎根浅 ,个体
2 . 2 倒伏对 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生 长细弱 ,引起倒伏。 ( 2 ) 小 麦蜡 熟末期遇大风 雨直接 引起
倒伏 。2 0 1 6 年5 月2 0 ~3 0日, 宝 山区几乎 天天下雨 , 总降水 量达 1 0 6 . 6 mm,比常年增 7 3 . 0 ml i _ l ,特别 是 5 月2 7日的
1 小麦倒伏 的原 因
伏不 仅影 响小 麦 叶片 的光合 作用 ,还影响养 分 向穗 部的输
送 ,导致千粒重 降低 、每穗粒数减少 。
表 1 小 麦倒 伏 对产量结构 与产量 的影响
引起 2 0 1 6 年宝 山区小麦倒伏的原 因主要 有:( 1 ) 小麦秋 播期间雨水较多。2 0 1 6 年小 麦播 种期间出现 了历史罕 见的连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抗倒伏措施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抗倒伏措施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抗倒伏措施作者:古丽旦·海沙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2期前言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随着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小麦栽培过程中对其.胜能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倒伏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研究小麦倒伏的特征以及原因,对于应用小麦抗倒伏处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抗倒伏措施。

1小麦倒伏的特征和原因小麦倒伏从形式上分,可以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两种,根倒伏是小麦根系或者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之后所引起的倒伏,主要发生在小麦生育后期,茎倒伏则是由于茎秆基部发生弯曲或者折断之后出现的倒伏,在小麦生育前期和后期都可能会出现,是小麦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倒伏形式。

因此研究小麦的倒伏主要以茎倒伏为主。

1.1小麦茎倒伏的特征1.1.1小麦茎倒伏多发生于地上茎秆基部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小麦的植株高度、重心高度和基部节间长度和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密切相关。

高度较低、重心高度较低、基部节间长度较短的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较强,相反,植株抗倒伏能力较弱。

1.1.2茎秆的力学特性与小麦的倒伏。

小麦的茎秆通常都有良好的弹性,而且茎秆的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维管束组织的数量和机械组织的厚度,加上各种组织与细胞之间的连接关系和连接程度,小麦茎秆的弹性越强,抗倒伏能力越强,弹性余额若,抗倒伏性能也越弱。

另外,小麦的抗倒伏性能还与茎秆的弯折力、惯性矩、抗弯强度、弯曲强度等都呈现正相关,当茎秆基部的力学负荷降低的时候容易发生倒伏。

1.2小麦茎倒伏的原因造成小麦茎秆倒伏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产生极大影响,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经过生产实践可知,小麦倒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小麦的品种选择不当,有的小麦品种秸秆过高、缺乏弹性,抗倒伏能力较差。

第二,种植密度过大,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但是有的小麦种植过程中种植密度过大,个体发育不健壮,导致秸秆细软柔弱,从而出现倒伏。

小麦倒伏对产量的影响及防治应对措施

小麦倒伏对产量的影响及防治应对措施

引 言
. 2 采 用 营 养球 育 苗定 向移 栽 技 术 的机械化程 度不断提高 , 小麦茎秆倒 伏使收割难度变 大 , 致 使收割成 本 3 上升 , 造 成人力、 物 力损失。 给小麦的进一步生产和加工带来了非常大的 小麦营养球育 苗定 向移栽技术 是我县提 高小麦单产 的项行之有 效 影响, 阻 碍 了农 业 的 发 展 。 的技术措施。它通过与杂交 良种配套 , 以提早育苗节令 , 提 高密度 , 确保 苗齐、 苗壮, 从而提 高单产 。由于采 取提前育苗 , 提早播种节令, 成熟期提 2 小 麦倒伏 的原 因 可以降低 自然灾害风险, 同时还节省用重量 。加之 , 通过与玉 米灯 等 ( 1 ) 品种 的原 因。 小麦 的抗倒伏性与小麦的基部节间的长短、 穗颈节 前, 作物实行规 范化间、 套种 , 已达到提高复种指 数, 提高土壤利 用效率 , 提 长度 以及生物产量 的高低有着非 常大的关系 。 ( 2 ) 小麦种植密度不合理 。如果小麦的种植密度 比较大, 那 么小麦 田 高单产 的 目的。
雨天气, 那么小麦便很容易发生倒伏现象。 ( 4 ) 早衰 。抽穗后下部叶片和 叶鞘干枯死亡 , 植株对不 良外界环境 条 在 世界各地, 倒伏部是制约小麦 高产 和优质的主要 因素之一 。小麦 易倒伏 。 倒伏 能显著 降低 小麦的产量和 品质 。小麦倒伏现 象的发生对小麦的产量 件 的抵抗力减弱 , ( 5 ) 环境 因子 。台风、 暴雨等 自然 灾害常导致倒伏大面积发生。 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 6 ) 病虫危害 。螟虫、 稻飞虱 、 稻瘟病 、 蚜虫 、 纹枯病、 白粉病等病 虫危 1 概 述 害, 造成茎秆组织被破坏, 易引发倒伏。 小麦倒 伏是在小麦生育 中后期 ,因受气候 因素或是栽培措施不 当, ( 7 ) 整地不 到位 , 耕层 过浅。据调查如果土壤耕作不细致 , 整地质量 造 成小麦大 面积 发生倒伏 , 严重影 响小麦 的生长 , 使 得小麦产 生减产 的 较差 , 机耕深度仅为 1 8 ~ 2 0 c m, 便达不 到 2 5 ~ 3 O c m深度要求 ; 由于耕作层 现象 。影响 小麦 的产量 以及质 量的一个非 常重要 的原因就是 小麦的倒 浅, 犁底层坚硬 , 影响小麦根系下扎 , 使7 5 %左右的根系分布在较浅 的土 伏, 根据调查研 究发现 , 世 界上每年 因为倒 伏现象给 小麦生产 带来 了非 壤耕层 中, 遇到今年 5月中、 下旬 的大雨大风天气, 造成小麦严重倒伏。 常大 的影响 , 由此造成 的减产一般为 1 O ~ 3 O , 高 的可达 5 O以上 。 倒伏造成 田间郁 闭、 茎 叶相互 遮掩 、 通风 透光差 、 病 害发生加重 , 影响 了小 麦的正 3 小 麦倒 伏 的防治 对策 3 . 1 选 用 矮 秆 抗 倒 伏 品种 常灌浆 , 导致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 坚持因地制宜的选用抗旱、 抗寒 、 抗病虫 、 抗倒伏 、 株型紧凑、 根系发 据研究 , 倒伏越早 , 程度 越严重, 减产幅度越大 。后 期倒伏还容易发 8 、 西农 9 2 8 、 小偃 2 2 ; 同时在抗病虫害方面 生穗发 芽现 象 , 因为小麦的籽粒会 发生缩小 的现 象, 导致 小麦的重量 产 达的高产矮秆品种。如长旱 5 特别是高产地块 , 要选择对 小麦条锈 病、 白粉病 生降低 , 小麦籽粒一旦产 生发 芽现 象, 就不能够作为种子进行 使用 , 一定 要选用综合抗病 性能好, 程度上降低了小麦的经济效益, 制约了小麦 的发展 。 此外, 因为小麦收割 等有较强抗性和麦耕种 的深度进 行加 深, 使得小麦的耕种层能够到达规定 的要 求, 即达到 2 5 c m 以上 , 对犁底层进行打破 , 将土壤进行熟化 , 将土壤 的活 力进 行加强 , 并 且与施肥工作进行 有效的配合 , 以此对如让 的透 气性 以 及土壤 的有机物 的含量进行增 强。在对 小麦的耕种中, 应该对耕作粗放 的方式进行改变 , 尽可能 的做到深耕细耙 , 将 整地质 量进行有效的提高 , 为 小麦根 系发育创造一 个 良好 的环境 , 促进小麦根系 的发展 , 将 小麦 的 抗倒伏能力 以及根系的吸收能力进行提高 。

小麦倒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及其补救方法

小麦倒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及其补救方法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11,17(18)33小麦倒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及其补救方法李 文1 王永文2(1凤阳县府城镇农技站,安徽凤阳233100;2凤阳县西泉镇农技站)摘 要:小麦是凤阳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因倒伏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影响较大。

不同生育时期倒伏和不同倒伏的程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

倒伏发生后通过药剂处理和喷施叶面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倒伏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小麦;倒伏;产量影响;补救方法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1)18-033-002凤阳县是沿淮地区小麦种植大县之一,小麦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 2。

因江淮分水岭气候的特点,每年因小麦中后期发生倒伏造成小麦产量的损失相当大。

倒伏、未倒伏(ck)。

1.2 结果与分析不同倒伏情况对小麦产量因素的影响详见表1。

由表11 不同倒伏情况对小麦产量的影响1.1 试验安排试验品种为烟农19。

试验共设5个处理,2次重复。

处理为开花期全倒伏、开花期半倒伏、灌浆期全倒伏、灌浆期半可知,同一生育时期发生不同程度倒伏和同一程度倒伏的不同生育时期倒伏对小麦产量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总体趋势为小麦发生倒伏的时期越早,(下转47页)作者简介:李 文(1963-),男,安徽凤阳人,助理农艺师。

收稿日期:2011-08-02第17卷18期47从不同地点病株率看,900m试验的平均病株率为12.48%,为3点最低值; 700m处发病率13. 36%,居中;500m 处病株率为16.79%,为3点最高值。

这是由于该处试验地为魔芋连作地块,播前未进行土壤消毒,土壤病原菌多,加之生长季节多雨出现积水所致。

总的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发病率降低。

2.2.3 病害种类 试验资料表明2002年降水偏多,尤其是进入7月份降水较历年同期高出36%。

病害种类以白绢病为主,3处试验白绢病发病植株占发病总植株的78.41%,软腐病仅16.23%。

小麦倒伏预防措施

小麦倒伏预防措施

汇报人:2023-11-17contents•小麦倒伏现象概述•预防小麦倒伏的品种选择目录•农业管理措施•植株调控技术•机械防护措施01小麦倒伏现象概述小麦倒伏定义•小麦倒伏是指小麦在生长后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茎秆折断或倾斜,使植株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它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常见的生理障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倒伏后,植株无法正常生长,穗部与地面的接触增加,易导致穗粒磨损、脱落,从而降低产量。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收割困难倒伏的小麦植株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使籽粒品质下降,如蛋白质含量降低、面粉色泽变差等。

倒伏的小麦给机械化收割带来困难,增加劳动成本。

030201小麦倒伏的危害品种特性:部分小麦品种茎秆较细、韧性差,抗倒伏能力弱。

栽培管理:如氮肥施用过多、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杂草多等,都可能导致小麦生长过于旺盛,茎秆细长,容易发生倒伏。

在了解小麦倒伏的发生原因后,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选用抗倒伏品种、合理施肥、控制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等,以降低小麦倒伏的风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气候因素:如风雨、暴雨等恶劣天气,容易导致小麦倒伏。

尤其是在小麦生长后期,穗部重量增加,茎秆承受能力降低,此时遇到风雨天气,极易发生倒伏。

小麦倒伏的发生原因02预防小麦倒伏的品种选择抗倒伏性强的小麦品种通常株高较低或中等,降低重心,增强抗风能力。

株高适中这类品种的茎秆通常较粗,壁厚,纤维含量高,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不易折断。

茎秆坚韧抗倒伏性强的品种根系较发达,能深入土壤,提供稳定的支撑。

根系发达抗倒伏性强的品种特点选择能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保持较高产量的品种,以适应水分不足的环境。

耐旱性在冷凉地区,选择能耐低温,早春生长快的品种,确保在较短的生长季节内完成生育周期。

耐寒性选择对常见小麦病害如锈病、白粉病等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减少病害引起的倒伏。

耐病性适应性广的品种选择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差异较大,应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

寿县小麦倒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及防止途径

寿县小麦倒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及防止途径

寿县小麦倒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及防止途径摘要针对寿县近两年小麦倒伏情况,进行倒伏与未倒伏产量结构调查比较,分析了倒伏的原因,提出了防止倒伏的途径,以期为寿县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倒伏;产量结构;原因;防止途径;安徽寿县2007年和2008年寿县小麦连续丰收,但倒伏面积也不小,达3%~5%,倒伏情况每年都有。

为了解小麦倒伏对产量结构影响及引起倒伏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田间管理,避免此类问题再度发生或少发生,我们在午收之前,进行取样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小麦倒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2008年5月24~25日在涧沟镇黑龙村和双桥镇安圩村2个乡镇调查,小麦(扬辐麦2号)倒伏不仅导致千粒重下降,而且每穗粒数也有所减少。

倒伏越早,千粒重下降越多,对产量影响也就越大。

在同一田块倒伏的较未倒伏的小麦千粒重涧沟下降1.74g,双桥下降7.53g;每穗粒数涧沟减少1.50粒,双桥减少1.65粒(见表1)。

1.1倒伏时间对产量的影响倒伏时间越早对产量的影响越重,我们在田间调查寿县2008年小麦抽穗以后,相继出现2次大风雨天气,每次都导致部分麦田倒伏,尤其是扬辐麦2号,具体时间为4月20日左右、5月15日左右。

据农技站人员调查统计,4月20日左右倒伏的的千粒重35g,比同田块未倒伏的减10.62g,减21%;5月15日左右倒伏的千粒重38g,比同田块未倒伏的千粒重减6.2g,减13.8%。

1.2倒伏对每穗粒数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倒伏的比未倒伏的每穗平均粒数差不多,以2008年2个样品采集点可以看出,涧沟倒伏平均每穗32.86粒,未倒伏的平均每穗粒数34.36粒,两者相差1.50粒;双桥倒伏平均每穗38.48粒,未倒伏的平均每穗粒数40.13粒,两者相差1.65粒,这说明差异不显著。

具体分析比较复杂,倒伏麦田中有的每穗粒数多于未倒伏的,有的少于未倒伏的,分类统计在样点随机抽取30穗,有17穗倒伏比未倒伏的每穗粒多,平均多2.6粒,这与小麦自身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很大关系。

小麦基部节间过长难防倒伏

小麦基部节间过长难防倒伏

小麦基部节间过长难防倒伏2023-11-11•问题概述•原因分析•现有防控措施及局限性目录•新型防控策略与建议•成功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问题概述小麦基部节间过长通常表现为植株基部节间明显增长,与正常植株相比更为细长。

形态特征这个问题通常出现在小麦的生长后期,当植株进入灌浆期时更为明显。

生长阶段小麦基部节间过长的定义产量损失倒伏使小麦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减少。

严重的情况下,产量损失可能达到30%以上。

品质下降倒伏后的小麦籽粒饱满度不足,品质下降,影响市场价格和农民收益。

倒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可持续性:小麦基部节间过长导致的倒伏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农民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

粮食安全: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

解决小麦基部节间过长问题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成因,并探讨有效的防控策略,以确保小麦生产的稳定与可持续。

02原因分析•小麦基部节间过长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问题,会导致小麦植株的抗倒伏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从品种因素、环境因素和栽培管理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小麦基部节间过长难防倒伏的原因。

原因分析03现有防控措施及局限性选用矮秆品种选择矮秆、抗倒伏性强的品种是防控小麦基部节间过长、防止倒伏的有效措施之一。

选用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如选用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较高光合效率以及优秀产量性状的品种,有助于减轻倒伏风险。

品种选择通过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减少基部节间过长现象。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施肥适时播种,避免早播导致生长过于旺盛,晚播则影响产量。

合理密植,保证群体结构良好,减轻倒伏风险。

适时播种与密植及时除草、松土、排水等,提高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喷施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多效唑等,可抑制基部节间伸长,降低株高,提高抗倒伏能力。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差异研究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差异研究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差异研究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等因素,小麦产量和品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茎秆抗倒特性是小麦产量稳定性和灾害防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小麦品种对倒伏的抵抗能力不同,因此研究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有助于指导小麦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其对产量差异的研究进展。

茎秆抗倒特性是指小麦茎秆在外界压力下保持稳定不倒伏的能力。

小麦茎秆抗倒特性与茎秆的物理结构、茎秆生长势、茎秆力学性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研究小麦茎秆抗倒特性时,常用的指标包括:茎秆倒伏率、茎秆断折力、茎秆抗弯强度、茎秆刚度等。

不同小麦品种对茎秆抗倒特性的表现差异较大。

一般来说,固根性好的品种茎秆抗倒性能较强。

以近年来广泛种植的弱度稻优402、玉米801和宁8等品种为例,它们的穗位茎秆一般长而直,主秆下部较硬,茎秆断折力较大,同等条件下抗倒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品种。

而一些乡土小麦和部分外来品种则表现出较差的茎秆抗倒特性,极易发生倒伏。

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与产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倒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会导致部分穗粒落地或过熟,又造成抽穗期后茎秆的生长减缓和光合作用的降低,最终导致产量的减少。

据统计,在滋阳地区进行的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倒伏率为10%时,产量降低幅度在10%左右,当倒伏率达到30%时,产量可下降30%以上。

因此,选择茎秆抗倒性能强的小麦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稳定性和抗灾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除了选择固根性好的品种外,还需要注意科学施肥、合理配水、农药及防治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小麦茁壮生长,提高茎秆抗倒能力。

目前,国内外对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性状研究:包括茎秆直径、壁厚、断折力、抗弯强度、刚度等指标的分析测定。

2、生理性状研究:包括茎秆细胞壁厚度、细胞壁松散度、茎秆膜脂含量、细胞色素含量等指标。

3、分子生物学研究:包括基因表达和遗传多态性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小麦倒伏类型与预防

小麦倒伏类型与预防

抗倒伏品种 的培育:通 过育种技术, 培育出具有 抗倒伏能力 的新品种, 提高小麦的 抗倒伏能力。
抗倒伏品种 的推广:通 过农业技术 推广部门, 将抗倒伏品 种推广到广 大农民手中, 提高小麦的 种植效益。
01
02
03
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理施肥
氮肥施用量: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 01 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
磷钾肥施用:保证磷钾肥的充足供 02 应,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
有机肥施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03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微量元素施用:补充微量元素,提 04 高小麦抗病抗倒伏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01 合理施肥: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氮、 磷、钾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倒伏
02 科学灌溉: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适时适量 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或积水导致倒伏
小麦倒伏类型 与预防
演讲人
目录
01. 小麦倒伏类型 02. 小麦倒伏原因 03. 小麦倒伏预防措施
1
小麦倒伏类型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根倒
01
原因:根系不 发达,土壤松 软,根系抓地
力不足
02
特点:整株倒 伏,根部与土
壤分离
03
品种特性
01
抗倒伏能力: 品种的抗倒伏 能力直接影响 小麦倒伏程度
02
株高:株高较 高的品种更容 易发生倒伏
03
茎秆强度:茎 秆强度较高的 品种抗倒伏能 力较强
04
根系发育:根 系发达的品种 抗倒伏能力较 强
土壤条件
01
土壤质地:土壤过于松 软或过于坚硬,容易导 致小麦倒伏

小麦播种时莫忘防倒伏

小麦播种时莫忘防倒伏

小麦播种时莫忘防倒伏小麦倒伏是高产稳产的主要影响因素。

据调查,小麦抽穗前后倒伏一般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10%~30%。

防止小麦倒伏,已成为小麦高产栽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麦倒伏可分为根倒和茎倒。

根倒多发生在晚期,茎倒在早期和晚期均会发生,且减产较重。

根倒主要是由于耕层过浅,整地、播种质量差,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入士较浅,或因前期未浇水,后期浇水量过大,土层湿软,又遇风雨引起的倒伏;茎倒是指茎基部弯曲或折断,通常因播种量过大,肥水充足,特别是氮肥过多,造成分蘖过多,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基部节间过长,秆壁薄而不实,干物质积累少而引起的,所以高肥水晚播麦田更易发生茎倒伏。

根倒和茎倒均与品种特性有关。

小麦倒伏多发生在孕穗以后,但造成倒伏的原因在前期,防止倒伏的有效措施在冬前和春季,进行早期诊断,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

预防小麦倒伏最根本的措施:一是选用抗倒伏品种,特别是在高水肥麦田,应选用矮秆或半矮秆,茎秆粗壮韧性强,株型紧凑,叶片上举,根系发达的高产抗倒品种。

二是深耕细作,加深耕层,机耕机耙配套。

提高整地质量,达到上虚下实,以利根系发育下扎。

三是适量下种,合理密植,实行宽窄行播种,特别是中高产麦田,要普遍推广精播、半精播技术,确保合理的基本苗数。

四是培育壮苗,控制旺长,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麦田通风条件。

五是科学控制肥水,特别是对越冬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和底肥充足的晚播麦田,冬季和返青期均应控制肥水,以免春蘖大量滋生。

此外,在小麦生育后期浇水时,还应注意适时适量,不要在刮风天浇水。

旺长田预防小麦倒伏的措施有:(1)深中耕。

对于群体偏大,有倒伏可能的旺麦采用深中耕(7~10厘米),可有效控制分蘖增长,加速无效分蘖消亡,抑制高位分蘖萌生,促进主茎和大分蘖生长,起到控上促下,加速两极分化和控旺转壮等作用,能有效防止小麦倒伏。

(2)镇压。

对于群体较大,植株较高的麦田,除深中耕控制群体过大外,还应在起身后期、拔节前进行镇压,以促进根系发育,蹲实基部节间,控制旺长。

小麦成熟后期茎秆抗倒伏性状研究(完)

小麦成熟后期茎秆抗倒伏性状研究(完)

第一章问题概述1.1本题目来源于2011年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以下是问题重述。

小麦高产、超高产的研究始终是小麦育种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产量的增加,小麦的单茎穗重不断增加。

但穗重的增加同时使茎秆的负荷增大,导致容易倒伏。

倒伏不但造成小麦减产,而且影响小麦的籽粒品质。

因此要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跨越,就必须解决或尽量减少小麦的倒伏问题。

解决倒伏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针对不同的产量,寻找小麦抗倒伏能力最佳的茎秆性状(包括株高、茎长、各节间长、各节茎外径、壁厚、茎秆自重、穗长、穗重等)。

目前已经得到了一些结果,但是对抗倒伏能力最佳的茎秆性状还没有定论。

小麦倒伏从形式上可分为“根倒”和“茎倒”,一般都发生在小麦发育后期。

“根倒”主要与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品种与结构特性有关,本题不做讨论。

“茎倒”是高产小麦倒伏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发生时间较早的“茎倒”,往往造成大幅度的减产。

“茎倒”的原因是茎秆与穗的自重和风载作用的迭加超过了小麦茎秆的承受能力。

解决倒伏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针对不同的产量,寻找小麦抗倒伏能力最佳的茎秆性状(包括株高、茎长、各节间长、各节茎外径、壁厚、茎秆自重、穗长、穗重等)。

各方面的专家通过分析影响小麦倒伏的各种因素,目前已经得到了一些结果,但是对抗倒伏能力最佳的茎秆性状还没有定论。

通过物理力学类比研究小麦抗倒伏性是一个新方向,已有一些工作。

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困难在于缺乏相关试验参考数据,我们只能在作较多假设下先进行粗略研究,为进一步试验提供根据。

题目的附件中收集了一批各个品种小麦的茎秆性状、产量、倒伏情况的数据。

显然还不够完整,各年参数选取不一致,也有数据缺漏。

但农业数据一年只有一次,短期内无法做到完整、全面、详尽,期望以后能逐渐完善。

通过处理给定数据解决以下问题:(1)判断茎秆抗倒性的倒伏指数公式:茎秆倒伏指数=茎秆鲜重×茎秆重心高度/茎秆机械强度,并建立茎秆机械强度与茎秆粗厚的关系模型。

小麦倒伏指标

小麦倒伏指标

小麦倒伏指标小麦倒伏是指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或栽培管理不当导致小麦植株倾斜、折断或躺倒的现象。

它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小麦倒伏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土壤条件、植株生长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气候因素是倒伏的主要原因之一。

强风和暴雨会破坏小麦植株的生长结构,使其失去稳定性,增加倒伏的风险。

其次,土壤条件也对小麦的倒伏起到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湿或过干都会导致小麦根系发育不良,减弱了植株的稳定性,增加了倒伏的概率。

此外,小麦的生长势也是倒伏的重要因素。

如果小麦生长势弱,植株高度不够,抗风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倒伏。

小麦倒伏对农民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首先,倒伏会导致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

倒伏的小麦植株无法正常吸收阳光和养分,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倒伏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倒伏的小麦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导致小麦出现病害,影响粒质和品质。

此外,倒伏的小麦还会增加收割的难度和成本,给农民带来不便和经济损失。

针对小麦倒伏问题,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倒伏的发生。

首先,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其次,合理施肥和浇水,保证小麦根系的发育和植株的稳定性。

另外,及时采取支撑和培土等措施,增强小麦的稳定性。

此外,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和行距,提高小麦植株的生长势和抗倒伏能力。

小麦倒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对农民和粮食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措施,农民可以降低倒伏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同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是解决倒伏问题的关键,通过培育抗倒伏品种和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抗倒伏综述

小麦抗倒伏综述

小麦抗倒伏原因分析摘要:小麦倒伏从时间上可分为早倒和晚倒,从形式上分为根倒和茎倒。

根倒多发生在晚期,受损失较小;茎倒则在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受损失较大,是倒伏的主要形式。

根倒伏一般由于根系发育不良入土较浅,次生根数日少且细弱,头藿脚轻,遇到风雨之撑不住而发生倒伏,茎倒伏主要是由于茎基部机械组织小发达,一般表现在基部第1、第2节问过长,秆细弱而缺乏韧性,在上部重量增大后难以负荷,茎的下部弯曲或倒折而形成倒伏。

小麦倒伏原因有以下几种:品种抗倒性差,不当的栽培措施,自然灾害的影响。

关键词:小麦根倒伏茎倒伏原因小麦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产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小麦的高产与倒伏矛盾目益突出。

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发生倒伏,是小麦生产上频繁发生的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而且加大了收获成本,最终造成减产、减质、减效。

倒伏减产的程度与倒伏发生的时间有直接关系,小麦倒伏一般发生在抽穗之后,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如抽穗开花倒伏可减产30%~50%,灌浆期倒伏一般减产20%以上。

倒伏有两种基本形式,根倒伏与茎倒伏。

从代谢的角度考虑,植物的抗倒伏能力由两个主要因索决定:地面上部的质量(穗、叶片及茎秆)和茎秆基部所受到的抗压能力。

茎秆的基部节间扮演着一个支撑植株地上部分的重要角色。

倒伏现象通常引起茎秆结构破坏,而对固定植株的根却无影响。

生产实践中,茎倒伏最为普遍,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倒伏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抗倒伏性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由于茎秆抗倒性影响小麦植株倒伏发生时间和倒伏程度,且倒伏多发生在茎秆基部第1、2节间,所以基部节间与倒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植株较矮和重心高度低,基部节间短粗、茎壁厚、单位节间长度干物质含量高有利于抗倒。

魏凤珍[1]等研究指出,茎秆抗倒指数与基部节间粗度、壁厚、充实度及机械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徐磊[2]等认为,基部第2节间茎秆鲜、干密度与抗倒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原理

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原理

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原理引言:倒伏是指作物茎秆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外力或内因的影响,导致植株发生弯曲、倾倒或折断。

倒伏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成为农业科研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原理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一、抗倒伏小麦的定义和重要性抗倒伏小麦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能够有效抵抗外力引起的倒伏现象,保持较好的植株姿态,从而保证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

由于小麦倒伏会导致秧苗死亡、减产甚至绝产,因此培育抗倒伏小麦品种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倒伏小麦的形态特征抗倒伏小麦具有以下形态特征:1. 矮壮型:抗倒伏小麦植株较矮,茎秆较短而粗壮,能够承受外力的冲击。

2. 短节型:抗倒伏小麦茎秆的节间长度较短,减少了秧苗的折断风险。

3. 大茎基型:抗倒伏小麦茎基部较粗,增加了茎秆的稳定性。

三、抗倒伏小麦的遗传基础抗倒伏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遗传基础较为复杂。

研究表明,抗倒伏性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基因的调控:1. Rht基因:Rht基因是一个半矮壮基因,能够抑制植株的伸长生长,使小麦植株更加矮壮,减少倒伏的风险。

2. Ppd基因:Ppd基因能够调控小麦的生物钟,使小麦在光周期的刺激下,更加有规律地生长,增加茎秆的稳定性。

3. Snrk2基因:Snrk2基因编码一个蛋白激酶,能够参与植物的生长调控过程,调节植物的抗逆性,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四、抗倒伏小麦的育种策略为了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科研人员采用了以下育种策略:1. 利用自交系选择:通过连续自交杂交,筛选出自交系中抗倒伏性强的个体,逐代选择,最终形成抗倒伏小麦品种。

2. 利用群体选择: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小麦群体的抗倒伏性,选取抗倒伏性强的群体进行杂交,逐步提高抗倒伏性。

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分析和筛选与抗倒伏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抗倒伏性状的小麦品种。

五、抗倒伏小麦的栽培管理除了育种策略外,科学的栽培管理也是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的重要环节。

倒伏对冬小麦病害发生情况及产量的影响分析

倒伏对冬小麦病害发生情况及产量的影响分析

倒伏对冬小麦病害发生情况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作者:范士琴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26期[摘要] 为了探讨小麦中后期倒伏引发病害情况及对产量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大风方式,利用木棍进行倒伏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小麦病害、早衰、成熟、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开花期至灌浆期发生倒伏,易引发纹枯病、白粉病的发生;平铺或倒伏程度过大,将会导致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等减少,进而导致减产。

[关键词] 小麦;倒伏;病害;产量[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26-86-2豫北地区是小麦重要产区,但是,随着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持续增加,植株群体抗风能力大幅减弱,尤其是遇到恶劣天气,倒伏问题突出,易于滋生各类病害,将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提升。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块及材料试验于2016—2017年在河南省辉县市拍石头乡试验农场进行,土壤肥力及条件如下:土壤有机质含量15 g/kg,碱解氮含量87.20 mg/kg,速效磷含量27.40 mg/kg,速效钾含量103.95 mg/kg。

小麦试验品种为新麦26。

1.2 试验方法及测定结合辉县市的气候特点及小麦生长实际,对倒伏时间、倒伏程度的处理,以开花期至灌浆期为主要节点,共设置4个倒伏时段,即5月5日开花期、5月14日灌浆初期、5月29日灌浆中期、6月8日灌浆后期。

利用木棍来模拟大风对小麦进行倒伏影响,分别从2种倒伏程度来试验。

一种是与地面斜角45°(处理Ⅰ);另一种是小于20°平铺倒伏(处理Ⅱ)。

另设未倒伏田块(CK)进行对照分析。

在病害测定分析上,以《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小麦》(NY/T 1301—2007)为规范,对各个试验区块采用100株小麦进行病情统计,其计算方法为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病情等级)/调查叶总数×100%。

对小麦产量的测算,通过对各区块产量折合成公顷产量,并对各区块随机抽取100穗,来测算其穗粒数、千粒重。

小麦倒伏可测可防

小麦倒伏可测可防

河北科技报/2007年/3月/27日/第004版大田种植小麦倒伏可测可防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刘忠强杨明海小麦倒伏可分为茎倒和根倒两种。

茎倒是由小麦播种量过大、肥水施用过多造成基部节间过长、茎秆细弱、韧性差引起的;根倒是后期浇水后遇到大风引起的。

小麦倒伏后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因此,在生产上应根据小麦的肥水条件和长势长相,搞好小麦倒伏的早期预测和预防,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是预防小麦倒伏的有效途径。

一、预测方法:一是从苗量上预测。

一般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越冬前每亩总茎数超过80万、春季最大分蘖超过100万的麦田,易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基部节间细弱,茎秆支持力低,可能引起倒伏。

二是从叶片长相上预测。

小麦起身至拔节期叶色浓绿,叶片肥大下披,下披长度超过全叶的1/3以上时,有倒伏的可能。

三是从品种特性上预测。

基部第一、二节间较长,茎秆细弱、韧性较差的高秆品种容易倒伏。

四是从肥水管理上预测。

肥水充足、甚至过量,特别是氮肥用量过大,造成小麦徒长、节间长、秸秆细的麦田,有倒伏的危险。

五是灌浆期浇水或浇水刚过遇到大风,有可能造成根倒。

二、预防措施:一是对有可能倒伏的麦田进行深中耕。

一般在返青前或返青初期进行,切断部分根系,减少养分和水分吸收,抑制无效分蘖,控制有效分蘖基部节间拉长,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

二是合理施肥浇水。

对有倒伏危险的麦田,增施磷钾肥,氮肥后移,追肥浇水时间可推迟到拔节期。

三是及早化控。

对有倒伏可能的麦田,在起身后拔节前用15%的多效唑每亩40~50克、或5%烯效唑30~40克、或25%助壮素15~20毫升,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洒麦苗。

注意小麦化控必须在拔节前进行,拔节以后起不到应有的预防效果。

四是后期浇水注意收看天气预报,避免大风天气浇水。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茎秆倒伏进行了研究, 分析其茎秆性状特征, 明确倒伏后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以期为小麦高 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
收稿日期: 2005-06-14 修回日期: 2005-08-20 基金项目: 江苏省科技厅 资助项目( BK 2002205、BC2003303) ; 江苏 省教育厅 资助项目( M K 0310074) ; 江 苏省农业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26( 1) : 87~92 Jour nal of T r iticeae Cr ops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朱新开, 王祥菊, 郭凯泉, 郭文善, 封超年, 彭永欣
(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扬州大学小麦研究所, 扬州 225009)
图 1 不同小麦品种倒伏植株的株高和节间长度特征 Fig. 1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height and internode length of lodged pl ants
品种 V arieties
表 1 不同小麦品种倒伏植株的茎秆节间长度与比例 Table 1 Length of internodes and its ratio to plant l ength of lodged plants
供试品种( 系) 选用株高和茎秆性状不同的秦 麦 11 ( QM 11) 、扬 麦 12 号 ( YM 12) 、甘 春 20 ( GC20) 、02-166、黑小麦 ( HXM ) 和 03-661, 随 机 区组种植。栽培措施为施氮肥 180 kg/ hm2, 氮肥 运筹为基肥∶拔节肥= 5∶5; 基施 P2O 5、K 2O 各 120 kg / hm2。基本苗 150 万/ hm2, 10 月 3 日播种, 小区面积 15 m2, 重复 3 次。花后 10 d 因风雨影响 各品种部分发生倒伏, 在其中选择自然倒伏( 倾斜 角度大于 45 度) 与不倒伏( 倾斜角度小于 5 度) 两 类植株进行性状观测和分析。 1.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 2. 1 植株形态特征观测 成熟期各处理取 20 个单茎, 测量茎秆每节间长度及重心高度。 1. 2. 2 产量及产量结构测定 于倒伏后每隔 5 d 取 10 个单茎, 统计粒数, 剥取籽粒分部位烘干称 重, 成熟期每处理取 20 个单茎测定单穗产量。 1. 2. 3 籽粒品质测定 成熟期取样, 采用瑞典 Foss 公司生产的近红外分析仪测定籽 粒蛋白质 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 采用双波长法测定籽 粒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 二者总和为总淀粉 含量。
2. 1. 3 株高构成指数 从表 2 可以看出, 株高构 成指数( I ) 表现为未倒伏植株大于倒伏植株, 即未 倒伏植株穗下节间( L 1) 和倒 2 节间( L 2) 长 度较 长。而各节间长度构成指数( I 1 、I 2、I 3 和 I 4 ) 多表 现为未 倒伏植株高于 倒伏植株, 且 处理间 I1 、I 2 和 I 4 差异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I 3 差异不显 著。综合来看, 株高和各节间构成指数高低可反应 出植株抗倒能力的强弱, 株高构成指数大, 植株抗 倒能力强, 但与植株自身高度的关系不一, 即株高 较高并不意味着 I 亦高, 抗倒性就好。如黑小麦倒 伏植株的株高为 108. 3 cm, I 为0. 452, 而未倒伏 植株的株高为 101. 82 cm , I 为0. 526; 秦麦 11 倒 伏植株的株高为 96. 98 cm, I 为0. 488 cm , 未倒伏 植株的株高为 91. 43 cm, I 为0. 537, 黑小麦未倒 伏植株的株高高于秦麦 11 倒伏植株的株高, 但株 高构成指数前者大于后者, 即用株高构成指数来 反映倒伏状况可能比用株高来衡量更为准确。
倒伏植株, 两类植株间差异多达极显著水平。说明 基部第一、二节间的壁厚、单位长度重量更能反映 出植株的抗倒能力, 而粗度可作为参考指标在生
1期
产中应用。
朱新开等: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8 9·
注: 品种内显著性分析, 大写字母为 0. 01 水平, 小写字母为 0. 05 水平。下同。 ote: V alues wit h diff erent let t ers in t he sam e column are signif icant ly diff erent ( P< 0. 05 and 0. 01) , T he same is as in the f ollow ing tables.
三项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朱新开( 1968- ) , 男,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麦类作物营养生理和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Fra bibliotek·88·
麦 类 作 物 学 报
26 卷
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于 2003~2004 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 试 验田前茬为水稻, 土质为沙壤土, 土壤肥力中等。 1. 1 试验设计
倒伏时间有相关关系[ 1 0, 11] , 一般表现为开花期发 生的严重倒伏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影响较大, 灌 浆期发生的倒伏对穗粒数影响不大, 但倒伏后造 成田间郁闭、茎叶相互遮掩、通风透光差、病害发
生加重, 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灌浆, 导致千粒重降低 而减产。后期倒伏容易发生穗发芽现象, 引起籽粒 皱缩而使容重一般降低 8% 左右。同时倒伏后籽 粒氮含量比对照提高 3% ~20% , 对小麦的磨粉 品质也有不良影响, 而对烘烤品质影响不大甚至 还有正向效应[ 6] , 但对其它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 较少。本试验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籽粒形成期
摘 要: 选用 6 个株高不同的小麦品种, 在自然倒 伏条件下, 研究籽粒形成期倒伏 植株的茎秆性状、倒伏对 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矮秆、基部节间较短、重心高度较低、穗下节间较长且株高构成指 数大的植株有 利于抗倒伏。小麦在籽粒形成期倒伏对产量 、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 表现为产量下降, 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湿面 筋含量、沉降值有所上升, 但蛋白质产量下降 , 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亦下降。
2. 1. 4 基部茎节性状 试验结果( 表 3) 表明, 供 试的 6 个品种中基部第一节间茎秆粗度均表现为 倒伏植株大于未倒伏植株, 其中 3 个品种倒伏与 未倒伏植株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基部第二节间粗 度表现为倒伏植株多小于未倒伏植株, 其中 4 个 品种倒伏与未倒伏植株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但茎 秆壁厚与单位长度重量则表现为倒伏植株小于未
和占节间总长的比例较大时植株较抗倒伏[ 6, 7] 。本
研 究结果( 表 1) 表明, 倒伏植株的节间总长均比 未倒伏植株长, 与株高变化趋势相一致。除扬麦 12 号外, 倒伏植株的穗下节间所占节间总长的比 例、穗长与穗下节间之和占株高的比例小于未倒
伏的植株, 从相对值上进一步说明穗下节间较长 的个体有利于抗倒。除扬麦 12 号外, 倒伏植株的 重心高度均比未倒伏植株高, 可见较高的重心高 度不利于抗倒, 株高过高, 可使植株的重心增高, 受力的力臂增大, 外力力矩增大, 当外力力矩大于 植株的抗折力矩时, 即发生倒伏。对不同株高小麦 品种而言, 降低重心高度有利于抗倒, 但植株穗型 偏大时, 植株重心高度亦会上升, 如扬麦 12 号品 种, 未倒伏植株成熟期单穗重为 1. 54 g, 比倒伏植 株高出 28. 57% , 其未倒伏植株重心高度虽比倒 伏植株高 10. 36% , 但由于株高矮于倒伏植株, 结 果未发生倒伏。
ZHU Xin-kai, WANG Xiang-ju, GUO Kai-quan, GUO Wen-shan, FENG Chao-nian, PENG Yong-xin
( Jiangsu Provincial K ey Lab of Crop G enet ics and Physiology/ Wheat R esearch Instit ut e, Y angzhou U niversit y, Y angzh ou, Jiangsu 225009, Ch ina)
ing-resistance. Stem lodg ing at grain f orm at ion st age could sig nificant ly raise prot ein content , w et g luten content and sediment at ion value, but decrease grain yield and protein y ield, and decrease amylose, amylopect in and st arch cont ent as w ell. Key words: Wheat ; Stem ; L odg ing; Yield; Qualit y
Abstract: L odging is one of t he key lim it at ion fact ors in high yield w heat product ion. T he stem charact ers
of plants lodged on t he 10t h day aft er anthesis and the ef fects of lodging o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in six variet ies w ere st udied in t his paper. T he result s show ed t hat plant s w ith short st em and low gravit y center, short basal internodes, long peduncle and high plant height component index w ere benef icial t o lodg-
倒伏是小麦高产优质的限制因素之一, 倒伏 的严重度及对产量和品质造成的损失与作物生长 环境和倒伏的发生时期有关。国内外学者对作物 的抗倒伏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1~5] , 提出株 高、茎粗和根冠比与抗倒性呈显著相关, 降低株高 是提高抗倒伏性的最有效措施[ 2~4] , 基部茎粗、单 位节间干重和壁厚度与倒伏性呈显著负相关[ 6] ; 基部第一节间长度和单茎根重显著影响小麦品种 的抗倒力[ 7] , 节间短、茎壁厚的茎秆和发达的根系 是抗倒伏品种的基本形态[ 8] , 节间长、茎壁薄的茎 秆抗倒性差, 同时抗倒性与根系在土壤中的固定 强度有关系。麦类作物抗倒伏品种维管束面积、茎 组织厚度和木质化程度、直径明显大于不抗倒伏 品种[ 9] 。倒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 且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