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牧童
5.《古诗三首》《牧童》

悟诗情 :
表达了是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
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主题思想
本首诗通过描写儿童有趣的生活,表 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 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 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 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 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 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 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 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 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 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 美景。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这两句写的是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
牧童,黄昏后,躺在月光下欣赏月色。
猜想他饱饭后为何不回家呢?如 果你是他,在如此安逸的月光下你的 心情如何?
• 前两句写的是草原的宽阔和夜晚的安详。
《牧童》
黄庭坚
【原文】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 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 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简析】 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 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明诗意: 草铺横野六七里,
• 铺:铺开 • “横”:说明什么?
草原的茂盛和平缓舒服的感觉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 的青草,
笛弄晚风三四声。
笛声逗弄什么?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笛声逗弄了晚风,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1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翻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注释陇:通“垄”,田垄。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赏析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牧童诗宋代: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吹笛横吹一作:短笛风斜)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注释: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lǒng)闻。
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赏析: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有以下:
一、《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二、《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1牧童词朝代:唐代作者:李涉原文: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翻译: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
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走出树林,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
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
赏析: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
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
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
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
”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
有关牧童的古诗十首名句

有关牧童的古诗十首名句《有关牧童的古诗十首名句》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牧童诗(宋代-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lǒng)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牧童谣(明代-沈周)朝牧牛,暮牧牛,朝朝暮暮牛放收。
骑牛吃草抱牛睡,牛若渡水我亦泅。
牛东信东西信西,我弗强牛牛自由。
不劳不饥肥且长,背肉秋来平似掌。
逢春耕田牛得力,大凡要用先须养。
家中大哥气力无,一春筑城夏凿渠。
交秋又点征匈奴,我为大哥鼓龙胡。
3、牧童画(元代-凌云翰)田家养牛缘种谷,童不解耕还解牧。
日暮麾之匍匐归,犹向笼中顾鸲鹆。
西风入树秋有声,千村万落皆收成。
截来短笛吹未得,拍手时时歌太平。
太平气象难摹写,依稀似在桃林野。
披图见此黑牡丹,始信戴篙善画者。
4、安乐坊牧童(宋代-杨万里)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
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
春溪嫩水清无滓,春洲细草碧无瑕。
五牛远去莫管它,隔溪便是群儿家。
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笠四蓑赶将去。
5、牧童【宋代:白玉蟾】杨柳阴初合,村童睡正迷。
一牛贪草嫩,喫过断桥西。
6、牧童谣【明代:周是修】远牧牛,朝出东溪溪上头。
溪头草短牛不住,直过水南芳草洲。
脱衣渡水随牛去,黄芦飒飒风和雨。
老鸦乱啼野羊走,绝谷无人惊四顾。
寒藤枯木暮山苍,同伴相呼归又忙。
石棱割脚茅割耳,身上无有干衣裳。
却思昨日西边好,旷坂平原尽丰草。
短蓑一卧午风轻,长笛三吹夕阳早。
7、牧童【朝代:唐代|作者:刘驾】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8、牧童逮狼【朝代:清代|作者:蒲松龄】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
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诗》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牧童诗》注释陇(lǒng):通“垄”,田垄。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牧童诗》赏析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牧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牧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牧牛”尽“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尽“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尽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尽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尽《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诗》创作背景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这首诗应该是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
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时,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吹笛横吹一作:短笛风斜)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含有牧童的古诗

含有牧童的古诗
含有牧童的古诗如下:
1、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风尽属他。
——《秋日山行》
翻译:远远的传来嘹亮欢快的歌声,原来傍晚放牛的小牧童归来了。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代雷震《村晚》
翻译: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唐代卢肇《牧童》
翻译: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趴在牛背上睡着,周围满是秋声。
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唐代吕洞宾《牧童词》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5、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宋代周敦颐《牧童》
翻译:春风吹拂,活泼可爱的小牧童赶着牛儿,爬上长长的山坡。
抓蚂蚱,捕蜻蜓,春天的田野里,乐趣多多。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

读诗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 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 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 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 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 ,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 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 ,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 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 ”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读诗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
唐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1牧童唐·李涉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⑶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
茎直立,三棱形。
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
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
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
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⑸黄犊(dú):小牛。
(6)荷:披着,背上。
赏析: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WTT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5《古诗词三首》牧童教学课

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 自在 无拘无束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眼前出现了怎么一幅 画面?
,
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 六七里
绿草如茵,广阔的草原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 断续续地传来, 悠扬悦耳。
笛弄晚风三四声。
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正遇到农民起
童年生活
钟汉离
荷仙姑
吕洞宾 张果老
曹国舅
铁拐李
韩湘子
蓝采和
原名叫做“吕 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 做过县令。后来 唐代暴发了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 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 山中修道。最后 不知去向,传说 他已经得道成了 神仙。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牧 童
唐吕岩
铺/横 弄/晚风/三四声。 草铺 横野/六七里,笛弄
蓑 /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你从古诗的那些字句中看到了 牧童?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牧童放牛回来吃 饱了饭,已是黄 昏之后了。
归来饱饭黄昏后,
他连蓑衣也不脱, 就躺在草地上, 悠然自得地看那 渐渐升起的明月。
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 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 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 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牧童逮狼(清代-蒲松龄)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
其一童嗥(háo)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qū)彼,号抓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zhǐ),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yǎn)奄僵卧,久之不动。
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2、道中逢牧童跨牛者(宋代-李流谦)田空已不耕,草瘦尚可齕。
搰搰一岁劳,昨此休顷刻。
阿童拍腹卧,短箠听驱策。
早晚穑事动,努力进刍粒。
3、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牧童词【唐代:储光羲】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5、满江红·牧童【朝代:宋代|作者:王质】落尽斜阳,尚有些、断霞残影。
甚弯环、东溪西巷,南岩北岭。
行熟更教羊引著,睡浓却被鸦惊醒。
渐孤村、树暗颤山_,霜风冷。
人世里,嫌他蠢。
牛背上,输他稳。
但芒鞋一纟两,蓑衣一领。
五脏荒陂蔬荐口,双_幽崦花漫顶。
虽云乌、月黑路蒙笼,何曾窘。
6、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其二【朝代:宋代|作者:黄庶】晓牧侵星大暑天,昼寻芳树绿阴眠。
惜牛不使冲残日,归带黄昏饮小川。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这篇文章共1765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5《古诗词三首 牧童》人教新课标 共17张PPT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卧月明。
—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
学 校:轮台县第二小学 执教老师:张 丽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飞流直
钟汉离
荷仙姑
吕洞宾 张果老
曹国舅
铁拐李
韩湘子
蓝采和
原名叫做“吕岩”, 是唐代人。吕岩考 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 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时局动荡,吕洞宾 就带家人躲入山中 修道。最后不知去 向,传说他已经得 道成了神仙。被称 为“逍遥大仙”
思考诗人向往什么?
诗人向往宁静淡 泊、饥来即食、 困来即眠、无牵 无挂、自由自在 的生活。
村 行
【南唐】成彦雄
暧暧村烟暮, 牧童出深坞。
骑牛不顾人,
吹笛寻山去。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 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 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 无是亦无非。
尝试着把这首 诗改写成一个 故事。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个“铺”字, 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 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 感觉,表现出来了。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 是草地。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 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 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写一写:此时此刻,牧童 在想些什么?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牧童【朝代:唐代|作者:隐峦】
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朝阳未出众山晴,
露滴蓑衣犹半湿。
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
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
笛声才一举,
众稚齐歌舞。
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2、牧童辞【朝代:宋代|作者:张玉娘】
朝驱牛,出竹扉,平野春深草正肥。
暮驱牛,下短陂,谷口烟斜山雨微。
饱采黄精归不饭,倒骑黄犊笛横吹。
3、牧童【朝代:宋代|作者:释重显】
呕啊唱与那鸣咿,百草拈来鬭不知。
日晚骑牛未归去,指前坡笑又嘘嚱。
4、牧童【朝代:宋代|作者:释正觉】
水牯老行步稳,蓑郎痴歌笑繁。
物外初无尘滓,胸中别有丘园。
5、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其一【朝代:宋代|作者:黄庶】
怯雨宜晴不识愁,去随青草牧春牛。
无人古路歌兼笑,归去山花插满头。
6、牧童曲【朝代:宋代|作者:李复】
牧童喜晴卧溪曲,群牛互鬭残我竹。
惊起旁行不肯来,闻呼却走如生鹿。
园夫奋詈辱其翁,老翁操棰自驱逐。
牛奔冲狂乱坏篱,补篱更剪溪边木。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这篇文章共1201字。
关于牧童的古诗大全

关于牧童的古诗大全牧童,是大自然中最纯真的孩子,他们在风吹草动的原野上,与牛羊为伴,享受着天然的宁静与自由。
古代文人的笔下,牧童常常成为了宇宙间最美的景色。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古人们为牧童创作的美丽诗篇吧!1.山中牧童 - 白居易牧童遥指杏花村,外有河桥兔自繁。
天地无私草木乐,月华明悦人欢喜昏。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牧童的诗,诗人以淡泊恬静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牧童在山野中放牛的情景。
杏花村、河桥兔、明月之下种种景致,都让牧童感到欢喜和愉悦。
2.出塞 - 王之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有河山永寂寞,不看牧童却看羊。
这首诗是王之涣经典之作,它以壮丽的诗句勾勒出千里荒原上孤独无依的牧童形象。
诗人通过对河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乡村四月 -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描述乡村四月的景色为主,但其中也不禁让人联想到牧童的存在。
诗中虽没有直接描绘牧童的形象,但绿遍山原、子规声里、闲人少等字句,无不让人想起那些在春天里奔跑在原野上的牧童们。
4.饮马长城窟行 - 王之涣塞上牧逢春晓,胡尘昨夜入关头。
九仞双崖内,一道千峰游。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鹿归,何虑白头翁。
这是一首描写骑黄牛的牧童和他在长城窟间漫步的诗。
诗人以独特的描写手法,将黄牛、歌声、归途等细节特别凸显出来,使人仿佛走进了这幅画面。
5.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以牧童歌唱的舞台大放光彩,展示了李白对人生欢乐豪爽的追求。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1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翻译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释牧童词:犹牧童歌。
稠:茂盛。
陂:池泽边的坡岸。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鸟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戏:玩耍。
垄头:田埂。
犊:小牛。
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
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
鼓:甩响鞭。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
截:截割。
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
中原广大地区内战频繁,人畜都要担负空前沉重的徭役负担;送粮运草,长途跋涉,牛瘦人饥,再加上官家逼催紧迫,许多瘦牛都会磨得领背出血、化脓。
乌鸦喜欢啄食腥秽的腐肉,嗅味而来,所以才会有“饥乌啄牛背”的情况发生。
作者为反映这一现实状况,巧妙地借助孩提未尽的牧童说出,作下了该诗。
赏析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
“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
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人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
20首描写古代牧童的古诗词,一首诗,一幅画,吹响牧童的短笛!

20⾸描写古代牧童的古诗词,⼀⾸诗,⼀幅画,吹响牧童的短笛!“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归去横⽜背,短笛⽆腔信⼝吹”多美的农耕⾃然画⾯,可是久在城市⾥忙碌,便向往古代乡村的牧童⽣活,放⽜读书、⽆忧⽆虑、悠闲度⽇。
⼀⾸诗,⼀幅画,吹响牧童的短笛!1、牧童词唐代:李涉朝牧⽜,牧⽜下江曲。
夜牧⽜,牧⽜度村⾕。
荷蓑出林春⾬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2、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卧⽉明。
3、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满陂,⼭衔落⽇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背,短笛⽆腔信⼝吹。
4、牧童唐-卢肇谁⼈得似牧童⼼,⽜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曲,何愁南北不知⾳。
5、村⾏唐-成彦雄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
骑⽜不顾⼈,吹笛寻⼭去。
6、牧童宋-黄庭坚骑⽜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尽不如君。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杂感宋-陆游⽼⼦倾囊得万钱,⽯帆⼭下买乌犍。
牧童避⾬归来晚,⼀笛春风草满川。
9、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满陂,⼭衔落⽇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背,短笛⽆腔信⼝吹。
10、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宋-黄庶怯⾬宜晴不识愁,去随青草牧春⽜。
⽆⼈古路歌兼笑,归去⼭花插满头。
11、暮村宋-赵釴夫阴村烟树暝黄昏,⼀簇⼈家半掩门。
看尽栖鸦啼噪后,牧童归去⾬声繁。
12、秋⽇⼭⾏宋-释云岫半坞⼣阳红树叶,⼀村鸡⽝野⼈家。
牧童歌笑⽜⽺下,太古淳风尽属他。
13、春吟四绝宋-张榘沙渚清泠蒲叶⽔,野亭和暖杏花风。
此中佳趣⽆⼈会,⽜背斜阳卧牧童。
杨柳阴初合,村童睡正迷。
⼀⽜贪草嫩,喫过断桥西。
15、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16、⽥家元⽇唐代:孟浩然昨夜⽃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荷锄随牧童。
⽥家占⽓候,共说此年丰。
17、渭川⽥家唐代: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铺 横野 六七里, 笛弄 晚风 三四声。 归来 饱饭 黄昏后, 不脱 蓑衣 卧月明。
从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找出有关描写景物 和描写牧童的诗句。
小组合作学习
1.请找出前两句诗中出现的两个 动词,并思考这两个字的意思。 2.六七里、三四声是确切的数字 吗? 3.饱饭、卧月明的意思?是谁饱 饭后卧月明呢?
再次品读诗句,你脑海出 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作者吕岩想借牧童表达什 么呢?
• 这首诗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 看出来?
• 先写黄昏,再写夜晚,分别从晚风和月明 可以看出来。
• 这首诗以牧童为对象,描写了哪两个画面? 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描写的?
• 诗中描写了牧童晚归图和休憩图,是按由 近及远的顺序观察描写的。
5.古诗词三首
认读生字:
蓑衣 船棹 翁媪 剥莲蓬
竹篙 遮风 锄豆 剥削源自作者简介吕岩:“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 原名叫吕岩,唐朝诗人。吕岩考过科 举,做过县令。后来,唐朝暴发了黄 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着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 知去向,传说他得道成了神仙。
牧 童
(唐)吕 岩
铺:铺开,写出了草的茂盛 和草原给
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弄:逗弄,写出了风中笛声时断时续、 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切的数字,只是 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饱饭:吃饱了饭。 卧月明:躺在月夜底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悠扬悦耳的 笛声时断时续的随风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露天的草地 里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