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意思是,自然大道就是如此化生繁衍万物。
创造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却不自恃有功,长成万物却不把持主宰。
这就是最高深的德行。
曾仕强先生解读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从这四个字可以体会什么叫无为。
比如,我们去问种花的人:“请问你在种花吗?”他说是呀,在种花。
这个人就是不懂道家的。
如果他说没有,是花自己在长。
这个人就是有修养的人。
生,就是不塞其源。
种花人看到这种花需要水分多一点,就多提供一点给它,这叫作不塞其源。
它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就提供给它什么样的土壤,其他的都不做。
只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替它安排好一个外界的成长环境。
我们应该记住,花有自己成长的环境。
我们对小孩也是一样,你把他生下来,可是不能教他干什么,你只能给他提供一个适当的生存环境,其他的都是他自己的事。
畜,就是不禁其性。
什么叫不禁其性?这种花喜欢阳光充足一点,就把它移到外面去。
那种花怕晒,就把它弄到阴凉一点的里面去。
花要不要长,要长得好还是长得不好,完全是花自己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这样就叫无为。
生而不有。
比如,老天把人生下来,他却不认为人是他所有。
同样,我们当父母的生育子女,虽然孩子是我们所生所养的,但不是我们所有,我们没有占用他的权力,我们没有所有权。
为而不恃。
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没有炫耀自己的才能。
长而不宰。
我们让他成长,但是不能主宰他。
因为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喜欢学什么是他的事,他学得好不好也是他的事,他将来有没有好机会还是他的事,我们不可能去主宰他。
连老天都主宰不了,我们做父母的,怎么可能去主宰儿女的前途呢?这就叫做玄德。
是谓玄德。
刘备叫刘玄德,玄德,自己有德,不认为自己有德,不希望别人回报。
别人怎么样我都不计较,有没有希望我不在乎,我该做我就去做,这样才叫做玄德。
一个人认为自己有道德,认为自己符合道德品行,这就已经不德了。
读《道德经》第十章感悟

读《道德经》第十章感悟《道德经》第十章,那可真是妙不可言啊!每次读它,都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神奇的宝盒。
这一章里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哎呀,这不就像是我们做人得身心合一嘛!你想想,要是我们心里想着一件事,身体却在做另一件事,那得多别扭呀!就好比你想去跑步锻炼,可身体却懒懒地躺在沙发上,这怎么行呢?我们得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紧紧抱在一起,这样才能有劲儿去做事呀!“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可太有意思啦!让我们的气息专注而柔和,像婴儿一样。
婴儿多单纯呀,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们的气息是那么自然流畅。
我们这些大人呢,总是想得太多,气息也跟着乱了。
我们为啥不能学学婴儿,让自己放松下来,让气息变得柔顺呢?“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就好像是让我们把心里那面镜子擦得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瑕疵。
我们的心里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烦恼,就像镜子上的灰尘。
我们得常常打扫,把那些不好的东西都清理掉,这样才能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呀!不然心里灰蒙蒙的,啥都看不清,那不是很糟糕嘛!“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治理国家、爱护百姓,难道就得什么都去管吗?不是这样的呀!有时候放手让事情自然发展,反而会有更好的结果呢。
就像种庄稼,你不能老是去摆弄它,得给它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生长呀。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让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要能收能放呀。
该开放的时候就大大方方的,该收敛的时候就安安静静的。
不能老是张牙舞爪的,也得有温柔安静的时候呀。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知道得多了,难道就得处处显摆吗?不是的呀!有时候装傻也是一种智慧呢。
别老是觉得自己啥都懂,得留一点空间给别人,也给自己呀。
读这一章,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它就像是给我敲了一记警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总是忙忙碌碌,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
我们要保持身心合一,要让自己的气息柔顺,要时常清理内心的杂念,要学会放手,要能收能放,还要保持一份谦逊。
这《道德经》第十章啊,真的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学习笔记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学习笔记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对原文的理解:人的身体与灵魂始终要守住共同的根本,能做到不把它们分开吗?专心修炼自己的气息,使之柔和顺畅,能做到如婴儿一般吗?把自己的内心深处清洗干净,能做到毫无瑕疵吗?以爱民之心治理国家,能做到不妄为吗?天地生门的开合,能离得开母亲吗?四面八方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还能做到以无知的心态去继续探求自己所不懂的事物吗?我们虽有所生、虽有所育,然而如果能做到创造而不占有,积极作为而不局限于已有的成就,居长位而不专权弄事,那才称得上具有了玄妙精深的德行啊!对字的理解:载营魄抱一:营,住所,这里指灵魂的住所,身体。
魄,灵魂。
涤除玄览:玄,内心深处,精细微妙之处。
对本章的体会:人的肉身是灵魂的载体,身体与灵魂都有其本来的根基。
能认识到自己固有的本来面目,并顺其自然地守持在这个根本里,就不会因任何外界的因素而轻易地动摇。
这个抱字,就是保持、收敛、专注、清净的意思;一,就是那个根本。
“抱一”的关键就是“无离”,就是不被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影响,始终固守住自己的根本。
守住了根本,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接近道法,不论是修养自身还是应时做事,都能够大有进步、大有作为。
婴儿之气,应承天地之造化,微而不弱、缓而不竭、平静自然、顺畅柔和同时又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成人之气,往往壮而无根、燥而不静;老年以后,则是短促微弱、断断续续、直到最终衰竭。
如果能将自己的气息调整到随时都如婴儿般柔和自然,就可以健康长寿。
用这样一种境界去处理事物,也就能够心平气和、游刃有余了。
扫地扫得干不干净,自己看得见,别人也看得见,自己扫不净的,别人或许还可以帮助扫干净;而把自己的内心清扫得干不干净,就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了,别人再怎么帮也如隔靴搔痒,无可奈何。
所以,能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清净与平和,只有依靠自身的谨慎与持久了,真能做到心无瑕疵,就离道不远了。
《老子》十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十章原文及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老子》概述
二、《老子》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正文
一、《老子》概述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
二、《老子》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原文: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译文: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原文: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译文: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
4.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原文: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译文: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原文: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译文: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
6.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
原文: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原文: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10章

道德经10章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道德经》第十章的内容概述
二、章节的核心思想
三、对章节的理解和感悟
正文
一、《道德经》第十章的内容概述
《道德经》第十章的内容主要包括:“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道的生育、成长和治理的特性,以及道所表现出来的德行。
二、章节的核心思想
本章节的核心思想是“玄德”。
“玄德”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指的是道在生育、成长和治理过程中的无为而治。
具体来说,“生而不有”指的是道在创造万物时不占有它们,只是任由它们自由生长;“为而不恃”是指道在助万物成长时不依赖于它们,也不对它们施加控制;“长而不宰”是指道在事物成长过程中不加以干涉,让万物自由发展。
这就是“玄德”的体现,也是道的一种德行。
三、对章节的理解和感悟
《道德经》第十章让我领悟到,道在创造和治理万物时,表现出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特性。
这种特性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应该遵循自然法则,不要强求干预,让事物自由发展。
第1页共1页。
道德经第十章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十章的感悟分享《道德经》第十章可是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呢!就像我们过日子,这里面的智慧那可太有用啦。
你看啊,“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就好像我们做人得身心合一呀,不能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身体又做一套。
就好比我们说要减肥,心里也想得美美的,可嘴巴就是管不住,老往嘴里塞好吃的,那能行嘛!这就是身心不合一啦,得改!“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哎呀呀,这让我想起小孩子那嫩嫩的小脸,他们多单纯多柔和呀。
我们大人有时候就是想得太多,太复杂啦,要是能像婴儿一样心无杂念,那该多好。
遇到事情别那么生硬,柔和一点,说不定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啦。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就像是我们要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呀,把那些不好的想法、情绪都清理掉。
就跟打扫房间似的,时间长了不打扫,就会有灰尘有垃圾。
我们的心里要是不经常清理,也会有很多“垃圾”的呀,那可不行!“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治理国家也好,管理一个小家庭也罢,有时候不能太刻意去做什么,要顺应自然。
就像教育孩子,不能老是强迫他们做这做那,得给他们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呀。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就好像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得像个温柔的女性一样,有韧性,能屈能伸。
不能遇到点困难就炸毛啦,得沉稳应对。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我们懂的东西多了,可不能到处显摆呀,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就像有些人有点本事就到处炫耀,那可不好,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很低调的呢。
这一章里的道理呀,真的是太实用啦!我们在生活中要是能时刻记住这些,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过得更顺溜。
我们不要老是那么浮躁,要静下心来想想这些智慧。
反问一下自己,我们做到了身心合一吗?我们有没有像婴儿一样保持单纯呢?我们的心灵有没有经常打扫呢?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太刻意呢?面对变化我们够不够有韧性呢?我们有没有保持谦虚呢?总之呀,《道德经》第十章真的是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让我们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内心的平静。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些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道德经第十章拼音版

道德经第十章拼音版《 道d ào 德d é经j īng · 第d ì十sh í章zh āng 》载z ài 营y íng 魄p ò抱b ào 一y ī , 能n éng 无w ú离l í乎h ū ? 专zhu ān 气q ì致zh ì柔r óu , 能n éng 如r ú婴y īng 儿ér 乎h ū ? 涤d í除ch ú玄xu án 览l ǎn , 能n éng 无w ú疵c ī乎h ū ? 爱ài 民m ín 治zh ì国gu ó , 能n éng 无w ú为w éi 乎h ū ? 天ti ān 门m én 开k āi 阖h é , 能n éng 为w éi 雌c í乎h ū ? 明m íng 白b ái 四s ì达d á , 能n éng 无w ú知zh ī乎h ū ? 生sh ēng 之zh ī畜x ù之zh ī , 生sh ēng 而ér 不b ù有y ǒu , 为w éi 而ér 不b ù恃sh ì , 长zh ǎng 而ér 不b ù宰z ǎi , 是sh ì谓w èi 玄xu án 德d é 。
道德经第十章拼音版《 d ào d é j īng · d ì sh í zh āng 》z ài y íng p ò b ào y ī , n éng w ú l í h ū ? zhu ān q ì zh ì r óu , n éng r ú y īng ér h ū ? d í ch ú xu án l ǎn , n éng w ú c ī h ū ? ài m ín zh ì gu ó , n éng w ú w éi h ū ? ti ān m én k āi h é , n éng w éi c í h ū ? m íng b ái s ì d á , n éng w ú zh ī h ū ? sh ēng zh ī x ù zh ī , sh ēng ér b ù y ǒu , w éi ér b ù sh ì , zh ǎng ér b ù z ǎi , sh ì w èi xu án d é 。
道德经第十章的感悟与精髓

道德经第十章的感悟与精髓《道德经》第十章,那可是蕴含着深深的智慧呀!就好像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给咱指引方向呢。
你看哈,“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就像是我们做人做事,得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呀。
就好比咱要是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那能品尝出饭菜的美味吗?肯定不能呀!所以呀,做啥事都得专心致志,可不能分心哟。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哎呀呀,让我们像婴儿一样纯净柔和,这可不容易呢。
婴儿多单纯呀,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没有那么多心眼儿。
咱也得学学,别老是计较这计较那的,心放宽些,人也活得自在不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咱得时常打扫打扫自己的内心呀,把那些不好的念头、烦恼啥的都清理掉。
就跟打扫房间似的,得保持干净整洁。
要是心里头乱七八糟的,那日子能过得舒坦吗?“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治理国家也好,对待身边的人也好,有时候无为而治反而更好呢。
别老是瞎折腾,顺其自然,给别人一些空间和自由,说不定效果更佳呢。
这就跟种花儿似的,你不能老是去摆弄它,让它自己好好长说不定开得更艳呢。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咱得能屈能伸呀,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温柔的时候温柔。
不能老是一根筋,要懂得灵活应变。
就像那水一样,遇到石头就绕过去,多聪明呀。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虽然咱要明白很多道理,懂得很多事情,但有时候也得装装傻呀。
别啥都显摆出来,低调一点没坏处。
就像那真正有学问的人,往往都是很谦逊的呢。
这《道德经》第十章呀,真的是越琢磨越有意思。
咱要是能把这些道理都运用到生活中去,那咱的日子肯定过得美滋滋的。
咱不能光嘴上说说,得实实在在去做呀。
就好比说要保持专心,那咱做事的时候就别老想着别的;要像婴儿一样纯净,咱就别那么多心眼儿,坦诚待人。
这都是实实在在能做到的呀。
你想想,要是大家都能按照这第十章的精髓来生活,那这世界得多美好呀。
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没有那么多烦恼忧愁,多和谐呀。
咱都努力做到这些,让自己变得更好,也让身边的人因为咱而感到幸福。
道德经 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希言①自然②。
飘风③不终朝④,骤雨⑤不终日。
孰⑥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⑦于人乎?从事⑧于道者同于⑨道,德也。
德者,得道也。
故⑩从事于德道⑪者,同于德;同于德者,道亦⑫德⑬之。
从事于失道⑭者,同于失;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⑮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自然希言,大道希言而教、无为而治。
暴风骤雨难以持续整天整日。
谁做的这些事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的维持狂风暴雨模式的暴政,更何况人呢?奉事大道的同合于道,叫作德。
德是得道。
是以从事于归依道者,同合于德;同合于德者,道亦德之。
从事于违背道者,同合于失道;同合于失道者,道亦失之。
其信道不足够真诚啊,是以道不信用之。
注释①言: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
——《国语·周语》。
韦昭注:“言,号令也。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
②自然:道。
③飘风:狂风,暴风。
④终朝:整日,整天。
“终:1(形声。
从糸,冬声。
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
本义:把丝缠紧) 2尽,全,从开始到末了:~日。
~年。
~生(~身)。
朝:日,天。
如:今~。
明~。
⑤骤雨:指的是为时不长的降雨,其强度变化可以很大。
骤雨多数由积雨云产生。
由于积雨云覆盖的面积不大,积雨云一旦移开后,雨就会停止。
骤雨一般为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如果连续有数个积雨云通过天空,降雨强度的变化可能会很大。
暴风雨:(1)大而急的风雨。
(2) 突然刮风下雨。
(3)比喻激烈的社会动荡。
飘风骤雨指狂风暴雨,比喻暴政。
⑥孰:谁。
⑦况: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⑧从事:做某事;参与某种事业;参与做(某种事情);致力于(某种事情);追随,奉事。
追随:.跟随。
奉事:(1)侍候;侍奉。
(2)信奉;供奉。
⑨同于:同合于,同一于,统一于,与......相一致。
同:(1)(会意。
从冃,从口。
冃(mào),重复。
本义:聚集)(2)同本义同,合会也。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
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闔,能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翻译: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注释: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
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
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
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
玄,奥妙深邃。
鉴,镜子。
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
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
此处依"感官说"。
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道德经;第十章》解读: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承载生命运营魂魄的身体环抱成一个整体,注意力能不离开身体!(专心)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一的是使用内气致使身体柔软,能柔软的想婴儿那样!(返老还童)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用意识洗涤身体内部并且玄妙的浏览一遍,能达到内部没有一点瑕疵!(治病)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就像热爱人民治理国家那样热爱身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治理身体的整体,能做到身体的每一个肢体都不消耗!(静养)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同向自然养生的大门随意开合,能使身体生长出很多功能,就好像母体可以生产子体那样。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讲解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讲解《道德经》第10章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你看啊,身体和灵魂得紧紧抱在一起,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能做到不分离吗?就好比咱们人活着,身体和精神得统一协调呀。
然后呢,把自己的精气神儿聚集起来,让自己变得超级柔和,就像小婴儿那样,你能做到吗?小婴儿那状态,柔软得很,没有那么多杂念和刚硬的东西。
再说说这心灵的窗户,要把心里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打扫干净,就像擦镜子一样,让自己的心变得透亮,能做到一点瑕疵都没有吗?治理国家的时候要爱护老百姓,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做到不瞎折腾,遵循自然的规律,无为而治呢?就像大自然那样,不刻意去做很多事儿。
在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就像门开开关关一样,你能保持一种低调、柔和的状态吗?就像雌性那样柔顺,不逞强。
还有啊,要是一个人啥都明白,特别通达事理,这个时候还能不能不炫耀自己的知识,就像不知道一样呢?最后啊,让万物生长繁殖,但是呢,虽然是你让它们生长起来的,却不把它们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做了很多事情帮助它们,但是不依仗着自己的功劳;让它们成长起来,但是不去主宰它们的命运。
这就是一种非常高深、非常玄妙的品德啦。
出处:《道德经》。
咱就说这《道德经》啊,写得那叫一个深奥,不过咱这么一翻译,是不是感觉亲切多了?就拿“载营魄抱一”来说,这词儿听起来可玄乎了,其实就是说身体和灵魂得统一嘛。
像咱平时生活里,要是一个人整天浑浑噩噩的,身体在这,魂儿不知道跑哪去了,那就不行,就得像这章里说的,把它们紧紧抱住,别分开咯。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句话也挺有意思的。
咱都知道小婴儿软软乎乎的,心里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咱们大人啊,经历的事儿多了,心就变硬了,气儿也变刚了。
这老子就提醒咱们,得学学小婴儿那种柔软的状态,把自己的气儿聚起来,变得柔和点儿。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讲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种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
它寂静无声,空虚而广大,独立于万物之外而不改变,循环往复而不衰竭,可以作为天地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称它为“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
大的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叫做返回。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占据其一。
王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遵循自然的法则。
讲解:本章主要阐述了道的特性以及它与宇宙万物的关系。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这句话说明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先于天地而生,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前。
这个“有物”并非指具体的事物,而是指道本身。
2.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这里形容道寂静无声、空虚广大,独立于万物之外而不改变,循环往复而不衰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3.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句话表明老子对道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只能勉强称之为“道”和“大”。
4.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句话揭示了道的变化规律,即大者逝去,逝去者遥远,遥远者返回。
这里的“逝”、“远”、“反”都是道的不同状态。
5.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这句话强调了道、天、地、王的关系,它们都是宇宙中伟大的存在。
6.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句话说明宇宙中有四大元素,而人占据其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阐述了宇宙中万物遵循的法则,即王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遵循自然的法则。
总结:本章通过阐述道的特性,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和法则。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具有寂静、广大、独立、循环往复等特点。
道德经10章

道德经10章摘要:一、道德经第十章的概述二、道德经第十章的主要内容三、道德经第十章的启示和应用正文:一、道德经第十章的概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
第十章是其中的一章,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人生的态度和处世哲学。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婴儿”、“赤子”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应该像婴儿一样保持纯真、无私、无欲的状态,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二、道德经第十章的主要内容1.原文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如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吗?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解析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人生的态度和处世哲学。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纯真、无私、无欲的状态,像婴儿一样自然地生活。
他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地发展。
最后,老子指出,真正的德行是无私的,它不仅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而且不依仗自己的力量,不主宰万物,这就是“玄德”。
3.启示和应用这一章的启示是,人们应该保持纯真、无私、无欲的状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地发展。
在处世哲学上,应该像婴儿一样自然地生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受名利的诱惑,不受权力的腐蚀。
在治理国家上,应该实行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强求一致。
在个人修养上,应该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要贪图名利,不要追求权力,不要迷失自我。
三、道德经第十章的启示和应用综上所述,道德经第十章的启示和应用是:保持纯真、无私、无欲的状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地发展。
在处世哲学上,应该像婴儿一样自然地生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受名利的诱惑,不受权力的腐蚀。
在治理国家上,应该实行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强求一致。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章原文及译文【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音版】载(zǎi)营(yíng)魄(pò)抱(bào)一(yī),能(néng)无(wú)离(lí)乎(hū)?专(zhuān)气(qì)致(zhì)柔(róu),能(néng)如(rú)婴(yīng)儿(ér)乎(hū)?涤(dí)除(chú)玄(xuán)览(lǎn),能(néng)无(wú)疵(cī)乎(hū)?爱(ài)民(mín)治(zhì)国(guó),能(néng)无(wú)为(wéi)乎(hū)?天(tiān)门(mén)开(kāi)阖(hé),能(néng)为(wéi)雌(cí)乎(hū)?明(míng)白(bái)四(sì)达(dá),能(néng)无(wú)知(zhī)乎(hū)?生(shēng)之(zhī)、畜(xù)之(zhī)、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长(cháng)而(ér)不(bù)宰(zǎi),是(shì)谓(wèi)玄(xuán)德(dé).【译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这里的“营”的意思是身体健康的意思,“魄”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载营魄”的意思就是“营”与“魄”能够不分离么?“抱一”这里的“一”在古代的时候一可以产生任何数字,因为他是最小的数字。
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第十章】

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
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
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
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第十章生而不有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③,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④,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⑤?生之畜之⑥。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⑦。
【注释】①营魄;即魂魄。
魂属神,魄属精,在此连用,指魂魄合一。
抱一: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
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②专气:志气专一。
致柔:调合到柔和的境地。
③涤除:清除。
玄鉴:形容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奥妙。
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
鉴,镜子。
④天门:这里指耳目口鼻等感官。
天门,有多种解释。
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
此处依"感官说"。
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阖(hé):关闭。
⑤无知:即不用智谋。
知,作“智”讲。
⑥生之畜之:使它生育,使它繁殖。
⑦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译文】精神和形体融为一体,能永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出生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尘垢而深入观察心灵,如一尘不染的明镜没有瑕疵吗?热爱百姓,按照道的法则来治国,能保持“无为”的境地吗?口鼻自然地开闭,呼吸吐纳,能绵绵细静地雌守吗?通达四方,能不玩弄权术和心智吗?生养抚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已有,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解析】本章是讲修道育朴的方法和过程,从“载营魄抱一”到“明白四达”,境界是逐步提高的。
“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是同步的,“玄德”表明自我之德与道合一,是德的最高境界,并透过六个问句,把道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作了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要求。
从字面上看,每句的后半句,似乎都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老子认为,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译文[原文]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
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
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
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
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
"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谓不失德也。
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
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衄,故不可长保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
当贵而骄,自遗其咎。
不可长保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
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如長保。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
知銳之又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可必恃也。
若夫聖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後行,尚安有銳。
無盈則無所用持,而無銳則無所用揣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四時之運,功成者去。
天地尚然,而況於人乎?。
道德经第10章小故事

道德经第10章小故事道德经第10章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章节,通过几个小故事,让人们思考生活中的真正价值。
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详细解读。
第10章以三个小故事开头,分别是: - 以待价而沽而损其正者; - 以私下骄而毁其功者; - 不知常尊其所贵者。
这三个小故事都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应该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道德价值。
通过这些故事,道德经试图告诉人们,道德原则应该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引。
第一个故事中,有人希望以高价出售一块石头,可是因为贪婪,他不断提高价格,结果却损失了原始的价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只会让我们失去本来应有的东西,短期的得利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个故事中,一个人在私下夸耀自己的成就,结果却毁掉了自己辛勤努力的成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我吹嘘只会让我们失去别人的尊敬和喜爱,只有谦逊才能获得长久的友谊和支持。
第三个故事中,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珍惜和尊重常态,只追求自己所贵重的事物。
结果,他失去了平衡,迷失了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平衡,只有坚持常态,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和满足。
在这三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欲望常常让我们忽视了更重要的价值观。
正如道德经所说:“不传不亲,不亲睹长。
”意味着我们应该抛弃贪婪和自私,寻找真正的价值,并以它为生活的中心。
道德经第10章的结尾,提到了三个境界: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不肖,故能长久。
这是道德经对于道德境界的进一步探讨。
天下人都认为这个道德是伟大的,但其实道德并不是虚幻的,只有在不想干预他人,也不需要他人干预我们的时候,道德才是真正长久的。
可以说,道德经第10章讲述的这三个小故事,是道德经整体思想的一个精髓所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贪婪、自私、自负等等负面情绪而迷失自己。
而这时,道德经第10章提供了一种重新思考和行动的指引。
人们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私欲,坚持常态的平衡,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10章通过三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应该抛弃贪婪和自私,寻找真正的价值,并以它为生活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合,能无(守)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蓄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本章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从“载营魄抱一,……,……能无为乎”的六个排比句。
第二段,是其余的句子。
历代注释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二段的内容属于错简重出。
理由:这段话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又出现了;而且根据上下文,这一段放在本章显然很牵强,而放在第五十一章则首尾一贯。
所以,在本章不解读第二段。
下面试解第一段的六个排比句:本章总的来说,是《道德经》全书最集中讲心性的章节。
众所周知,儒家有一个著名的“修齐治平”序列,也就是说,一个人外在的地位、事功,必须以内在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
而实际上,道家,至少是在老子这里,同样有这样的修齐治平序列,典型地,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就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当然了,后来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大家改造的佛家,更是大谈心的修为。
所以,整个中国的学问,最深的基础是心学。
没有心学这个内家功法,学问难免粗率。
所以,本章的这六个排比句,值得好好琢磨。
但是,涉及到心学,好似在反省人的内心世界,有点接近于中医。
所以我总觉得阐释本章的内容,最好懂点中医,否则解释起来总有点心虚,这也是我以为本章的难解之处。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是虚词,相当于“夫”。
营魄,就是魂魄,《内观经》上说:“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
”【案:《内观经》,是道教经典之一,流行于唐代,作者不详,托为太上老君所作。
】也就是说,一个人行动时的掌控者,叫做魂;安静时候的主宰者,叫做魄。
因此,“载营魄抱一”,应该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身体,不论行动还是安静,都有一个魂魄作为君主做统领。
反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魂不守舍”、“心不在焉”、“魂飞魄散”等情形。
“魂不守舍”、“心不在焉”、“魂飞魄散”,是几种极端的神形分离的状态。
比如“魂飞魄散”,我们经常是指一个人遇到危险,面临极大的恐惧,身体能否躲避还不知道,指挥身体的魂魄先行临阵脱逃了。
再比如“心不在焉”,是我们灵魂,对我们的身体当下身临其境的事情不感兴趣,灵魂消极怠工了。
“魂不守舍”,比如一个男生一边在上课,一边在想着晚上如何求偶。
魂魄这种东西,容易和脱离身体的鬼神之类联系起来。
显得很神秘,如果我们根据上述几个神形分离的情况,把魂魄进一步具体化为意欲的话,则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观察视角。
那么,“载营魄抱一”,可以进一步解释为:自己的意欲,与自己身临其境的境况、与自己的境况所要求我们去做的行动,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精神意欲投入我们每时每刻所处的境况,沉入其中。
这样扩展一下,竟可以发现我们的整个人生,其实大部分时间处于这种形神分离的状态。
比如我说说我们学生的人生。
以我自己来说,我记得自己的儿童到少年期间,有个重要变化,就是1977年(我9岁)。
77年以前,由于还没有考大学这个希望,我父亲对我的要求也无处表达。
那个时候,我们家住在甘肃省下面一个很穷的县的一个镇子里,就是个山沟沟,生活贫乏单调,远离尘世。
镇子上连电灯都没有,记得每到晚上8点钟,公社广播站最后一次播音,以《国际歌》为结束的时候,全家四口人,围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直打瞌睡,我爸爸只好宣布睡觉。
那个时候,我似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每天睁眼起来,说不上什么快乐不快乐,但总有好多事情让人沉浸到里面。
学校里永远都有热闹,放学回家,也许会有远道而来的客人给我们家送好吃的东西,或者父母今晚居然买了西瓜、炖了排骨之类的东西。
还有院子里的孩子,爬墙头去偷半生不熟的青杏……即使是在最百无聊赖的时候,我还可以爬到院子里的晒衣杆上,痴痴地看一轮夕阳西下……77年我们家搬到甘肃省一个比较富庶的县城,从此我才感到了时间。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搬家,而在于那个年份,77年,恢复高考。
我爸爸开始给我加压,让我的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这个目标不是我幼小的心灵内生的,而是爸爸的棍棒强加的。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尽管有升学的压力,但比现在的功利教育体制还是要宽松多了,但不管怎么说,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乐趣越来越少,我的魂魄,越来越多地集中于中考、高考这两件事情,并越来越以此为基本点,来衡量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是不是有趣,是不是可乐。
那个时间,就是明显地觉得时间的流速在加快。
除了高考这个目标,其余的生活都只是手段,尽管我的身体每日每时地处在这些个社会生活之中。
如果和现在相比,问题就更严重了,看看北京的孩子们,如果总结他们活到60岁的生命,在现行体制下,我以为大家的生命其实没有这么长,不过10年而已。
因为,整个的小学6年的生活,本身都没有意义,都不过是手段,它有没有意义,就看能不能考个好初中,考上了,哈哈,乐一下子。
接着中考,考上重点高中,初中三年就有意义,否则就没意义。
考上了,哈哈,乐一下子。
接着高考,苦上三年的日日夜夜,“三年不知肉味”,考完了,把书本都撕掉,来个“天女散花”,至于什么“十六岁的花季”啦,都不过是高考的工具,都是扯淡。
再哈哈,乐一下子。
到了大学,再积累点数、考证,好找个好工作。
找不上痛苦,找上了也痛苦。
工作压抑,没意义,只是因为大家都羡慕这份工作,所以我自己骗自己,也假装有意义。
为了在被给定的职业晋升阶梯中上升,获得“人生的意义”,装孙子。
升上了,哈哈,乐一阵子;没升上,愁眉苦脸。
回家再把压力传导给孩子,然后再逼着儿女继续玩这一套。
然后子女大了,自己老了。
然后回过神来看看自己的60岁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最美好的时代,不过就是“哈哈乐一阵子”的那几个瞬间。
剩下的日子呢?都作为提炼“人生美好瞬间”剩下的渣滓被扔进下水道了。
当然,我们时代的这些状况,日常生活的功利化、工具化,都和时代的体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但在这里,我不是要控诉这个时代,我只是要提请大家注意,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这种现象。
这里的身体,绝不仅仅限于我们的身体本身,它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身体及其置身其中的处境。
人生的意义,本来就是在这个身体置身其中的处境中生出的。
深夜了,外面下起了雨,雨打梧桐的沙沙声,催人入睡,多美的梦境啊,可你为什么睡不着?渴了、饿了,有甘冽的泉水,和新麦子磨的面做出的馒头,你为什么喝不出水的鲜甜,吃不出新麦的馨香?生活当然不仅仅是一些欲望的满足,还包括艰辛的劳作,想想前述作家马丽华的《走过西藏》,其中所描述的阿里地区的藏民生活,想想古代田园诗中的农家,其日常生活中一定不少艰辛,不少风险。
但不管是喜也罢,忧也罢,其中的人们,总是沉入其中,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
置身其中的处境,联通的是大自然,是从来如此的社会环境,它给你提供了机会,也给你出了不少难题,生命就在这种挣扎中获得了意义。
当然了,还是有灵魂与处境的错位。
古代人少一些,现代人则越来越多。
对置身其中的处境不满,这也是生命的常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魂魄与身体处境的分离,而只是意味着“营魄抱一”的另一种状态,那就是行动。
我们想想看,耐心地打理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的人们,从来不怕麻烦,他们的人生乐趣,不限于结果,还包括整个过程。
想想女人们是怎样不厌其烦地逛服装店的场景就明白了,她们不会把购物的旨趣仅仅寄托于“买到合适的衣服”本身,而还在于“逛”。
同样道理,爱因斯坦的乐趣也不仅仅在于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而还在于“思考”。
整个过程中,没有“烦”。
营魄始终是抱一的。
“载营魄抱一”的人,应该始终是“安”的。
始终是回归其所安的。
佛家讲打坐,静修,是动用一种既定的程序,回到“安”的状态。
看看儒家,《论语•先进》有个孔子与弟子的著名对话,孔子让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自言其志向,前面三个人,或者要找个国难当头的国家,挽狂澜于既倒;还有的致力于经济,还有的致力于外交礼乐。
轮到曾子谈自己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结果孔子的评价是:“吾与点也。
”【案:点,是曾子的字。
这里表示孔子赞同曾子的志向。
】猛的看起来,曾皙最不着调,没啥大志向,却最得孔子认同,这就是因为曾皙生活的底色是安的。
实际上,这个调子,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最深的挖掘,就是所谓的“无何有之乡”。
就是安于无为。
作为统治者来说,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为,就在于功利。
回到我们刚才的回忆,当时代的问题,魂魄与身体的分离,直接地,是被功利的制度体系给逼迫出来的,而这个制度体系是谁给的?还是统治者。
是统治者的功利心,有为而治。
统治者营魄不能抱一,害得全天下人都不能营魄抱一。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句话,三个关键词:专气、柔、婴儿。
其字面意思是说,要把气运到极柔的地步,像婴儿一样。
那么,专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至柔?婴儿的柔,又当什么讲?这个都不好理解。
《道德经》全书,除了本处以外,还有三处提到婴儿,一处是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另一处,是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还有一处,是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与赤子。
”赤子既是婴儿。
我们常说“赤子之心”。
那么,赤子之心是个什么“心”?第一,单纯,对所有事情没有成见,你怎样来,他就怎样反应。
第二,喜怒哀乐溢于表面,不掖着藏着,但是过后也不会长期保留,没有心事;第三,没有心机,不会用智巧,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第四,容易满足,没有贪心。
但是又处处充满好奇心。
所以,说白了,赤子之心就是无心,心无沾滞。
这个很像《庄子》里面说的:“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与此相反,所谓的俗人,或者说成人,一般来说,心里就总是藏着东西。
因为心里藏着东西,所以就有成见,有机心,也不容易知足,容易有心事,生活也就有了“价值性生活”和“工具性生活”的区别。
那么,“专气致柔”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去掉“成心成见”,好像禅宗上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擦拭,不使染尘埃”。
或者更高的境界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案:此二首诗,为禅宗五祖传承衣钵时,五祖大弟子神秀(前一首)和后来的六组慧能(后一首)所做。
】因为人一旦心里有了东西,便不能随自然流变,就僵硬。
所以,去掉成心,人心便柔和,所以说“专气致柔”。
人到了成人的时候,心里面总会装下很多框框、很多成见,背上很多心理包袱。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我们常常看一个成人的眼睛,就能看出其内心的好多东西。
可是看一个孩子的眼睛,却什么也没有,好像一张白纸,一汪清水。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相比于婴儿的心境纯一没有杂念,成人的心是被污染了的。
之所以被污染,则是由于婴儿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因为经历,而有成心、机心、好恶、偏见。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看到自然的本来面目,当然也就无从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