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石灰吟竹石等ppt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e74392a21614791611285c.png)
•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 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 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 手法。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解诗题,知诗人
竹 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 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 的一首诗。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 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 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 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 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 很不容易。次句 “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
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 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写 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 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 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清白”是拿石 头的颜色作比较 。
喜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竹 子的生长人格化,赋予了诗人所 寄托的美好品质的向往,也暗自 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决心与希冀, 哪怕如今是什么困境,哪怕遭到 什么打击,自己都不能轻易言败。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解诗题,知诗人
竹 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 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 的一首诗。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 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 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 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 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 很不容易。次句 “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
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 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写 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 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 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清白”是拿石 头的颜色作比较 。
喜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竹 子的生长人格化,赋予了诗人所 寄托的美好品质的向往,也暗自 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决心与希冀, 哪怕如今是什么困境,哪怕遭到 什么打击,自己都不能轻易言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古诗词复习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古诗词复习课件(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2a712b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9.png)
(6)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8)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六年级语文复习
《游园不值》 《望洞庭》 《所见》 《山行》《梅花》 《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赠刘景文》 《山居秋暝》 《小池》 《四时田园杂兴》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雪》
《枫桥夜泊》 《春日》
春季 《 游园不值》《春日》 《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
夏季《小池》《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所见》《四时田园杂兴》
秋季《赠刘景文》《望洞庭》 《山居秋暝》《山行》《枫桥夜泊》
冬季 《江雪》《梅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归类古诗
《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马诗》《春晓》 《咏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竹石》《石灰吟》《春日》 《望洞庭》《春夜喜雨》 《芙蓉楼送辛渐》 《滁州西涧》 《小池》
3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首先,我深入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 感世界,感受到了他们面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时的思考与感悟。其次,通过学习这 三首古诗,我对唐诗、宋词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体会到了 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建德江畔住宿时的所见 所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建德江的 美丽景色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在诗歌形式上,这首诗运用了五言绝 句的体裁,语言简洁、对仗工整,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2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了望湖楼上看 西湖雨景的情景,通过抓住瞬间变化的雨景,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惊叹的雨中画 卷。诗歌在语言运用上生动活泼,充满形象感,通过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成功地传 达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诗歌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体 裁,句式工整、音韵和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8)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六年级语文复习
《游园不值》 《望洞庭》 《所见》 《山行》《梅花》 《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赠刘景文》 《山居秋暝》 《小池》 《四时田园杂兴》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雪》
《枫桥夜泊》 《春日》
春季 《 游园不值》《春日》 《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
夏季《小池》《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所见》《四时田园杂兴》
秋季《赠刘景文》《望洞庭》 《山居秋暝》《山行》《枫桥夜泊》
冬季 《江雪》《梅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归类古诗
《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马诗》《春晓》 《咏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竹石》《石灰吟》《春日》 《望洞庭》《春夜喜雨》 《芙蓉楼送辛渐》 《滁州西涧》 《小池》
3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首先,我深入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 感世界,感受到了他们面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时的思考与感悟。其次,通过学习这 三首古诗,我对唐诗、宋词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体会到了 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建德江畔住宿时的所见 所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建德江的 美丽景色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在诗歌形式上,这首诗运用了五言绝 句的体裁,语言简洁、对仗工整,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2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了望湖楼上看 西湖雨景的情景,通过抓住瞬间变化的雨景,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惊叹的雨中画 卷。诗歌在语言运用上生动活泼,充满形象感,通过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成功地传 达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诗歌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体 裁,句式工整、音韵和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古诗三首精品教学PPT课件(竹石)课件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古诗三首精品教学PPT课件(竹石)课件 语文S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f1ce0743323968011c9238.png)
坚定顽强
)
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夏
日宋
绝
李 清
照
句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 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享年七十 二岁。历史上与辛弃疾并称“济南 二安”。早期生活优越,公元1127 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 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 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 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丈夫 赵明诚病死,境遇更是孤苦。所作 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 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 出对中原的怀念。
默默的等待是一场默默的徒劳 若付出必有回报,投入必有结果 那是不是,我还没有投入 是不是付出太少,我默默等待 默默考量自已的信心和爱的程度的做法 是否令我错过适当的机会? 愿你今夜能有一个好梦 如果你在梦中也露出甜美的笑容 那是我托明月清风祝福你 爱上你,毕竟也是淡淡的哀愁
诗句理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 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 因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东。
注释
活着的时候,应当 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 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 忆项羽,他在惨遭失败 之时,宁可自杀,也不 肯逃回江东。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最大的 政绩是救济灾民。他处处关心百姓, 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 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清)郑燮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比立喻根根扎原得结在实,破像咬岩着青中山。不松口一样。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 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 古诗三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82870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f.png)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边塞战场的景 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 表达出诗人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何当“,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 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主人重视, 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 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 的雄心壮志。
写出了竹子扎根的艰难和顽强,挺立 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赞美之情顿出 突出表现了经历磨难后的岩竹身姿挺拔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 “尔”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竹子
破岩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不放松、立根还坚劲
突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出
天我们来学习这组诗中的第五首。
万( )奔腾 快( )加鞭
讲授新知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杜 甫、 “诗仙”李白、 “诗佛” 王维齐名的唐代著 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 守行》等。
字词识读
yān
sì
luò
燕山 似 金络脑
初读古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设问
这两句借马抒情,边塞是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 机会一展雄姿,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表现了诗人渴望被人赏识、 重用,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金络脑 马
托物言志
诗人
施展抱负
纵横大漠,快走踏清秋
突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出
主
旨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11bc0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b.png)
不畏艰难、坚贞不 屈的高尚品质
都是咏物诗, 借助事物, 表达人生志 向
《竹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 托物言志 铮
结构梳理
咬定——青山
竹
立根——破岩
石
千磨万击——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刚正不阿 铁骨铮铮
主题概括
《竹石》中的竹子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 的 写照,诗人借竹子 坚韧 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 不阿、 铁骨铮铮 。
拓展延伸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学写字
luò
络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chuí záo
锤凿
fén
焚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chuí
要注意右半部分四 个横的长短分布情况, 四个横之间的间隙要匀 称。
坚强有力
想象画面
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岩石中生长 的竹子具有不屈 不挠的精神。
资料
郑燮出身寒士子家庭,幼年丧母。乾隆七年出任山 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 东巡至泰山,封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饥荒为民请愿得 罪大吏而被罢官。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 同情底层百姓。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 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性格旷达,不拘小 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 “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A. yān B. yàn
1. 成群的燕. ( B )子在燕. ( A )山附近的低空飞行。
A. jìng B. jìn
都是咏物诗, 借助事物, 表达人生志 向
《竹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 托物言志 铮
结构梳理
咬定——青山
竹
立根——破岩
石
千磨万击——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刚正不阿 铁骨铮铮
主题概括
《竹石》中的竹子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 的 写照,诗人借竹子 坚韧 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 不阿、 铁骨铮铮 。
拓展延伸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学写字
luò
络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chuí záo
锤凿
fén
焚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chuí
要注意右半部分四 个横的长短分布情况, 四个横之间的间隙要匀 称。
坚强有力
想象画面
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岩石中生长 的竹子具有不屈 不挠的精神。
资料
郑燮出身寒士子家庭,幼年丧母。乾隆七年出任山 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 东巡至泰山,封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饥荒为民请愿得 罪大吏而被罢官。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 同情底层百姓。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 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性格旷达,不拘小 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 “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A. yān B. yàn
1. 成群的燕. ( B )子在燕. ( A )山附近的低空飞行。
A. jìng B. jìn
石灰吟公开课教学PPT
![石灰吟公开课教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8de18af45fbfc77da269b146.png)
•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手迹《卜算子· 咏梅》一九六一 年十二月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业《墨梅
》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墨梅》的作者是___代_____。 诗人以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 了他________________ ____的高尚情操。 2、写一首关于梅花的诗。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3、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
• 一、了解石灰。 • 轻声读导学单了解石灰 • 边读边想:你读出了石灰 的什么精神?
石灰,前身是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 深山之中。工人们先一锤一锤将石灰石 凿出来,再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 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的主要成分发生 了变化,这是的外形扔像一块块石头。 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石灰放 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 一样。经过这次沸腾之后,石灰又变成 了熟石灰,模样也有石头外形变成了粉 末状的白灰。我们的教室的白墙就是石 灰水粉刷出来的。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 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 二.走近于谦 • 轻声读导学单故事一: • 于谦为什么在17岁就写下了 《石灰吟》? • 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太监终于看清了上面的字。
作业《墨梅
》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墨梅》的作者是___代_____。 诗人以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 了他________________ ____的高尚情操。 2、写一首关于梅花的诗。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3、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
• 一、了解石灰。 • 轻声读导学单了解石灰 • 边读边想:你读出了石灰 的什么精神?
石灰,前身是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 深山之中。工人们先一锤一锤将石灰石 凿出来,再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 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的主要成分发生 了变化,这是的外形扔像一块块石头。 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石灰放 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 一样。经过这次沸腾之后,石灰又变成 了熟石灰,模样也有石头外形变成了粉 末状的白灰。我们的教室的白墙就是石 灰水粉刷出来的。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 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 二.走近于谦 • 轻声读导学单故事一: • 于谦为什么在17岁就写下了 《石灰吟》? • 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太监终于看清了上面的字。
16_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小学语文PPT教学课件
![16_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小学语文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454a4b33687e21af45a912.png)
《石灰吟》的作者是( 明朝的于谦 )。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用 ( 托物言志 )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 “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 “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 宁死不屈 赞颂了石灰( )的品质,表 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 达了诗人 ( )。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 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 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 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 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 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 诗《入京》以明志: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 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享年七 十二岁。历史上与辛弃疾并称“济 南二安”。早期生活优越,公元 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 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 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 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丈夫赵明诚病死,境遇更是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 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 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注释
活着的时候,应当 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 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 忆项羽,他在惨遭失败 之时,宁可自杀,也不 肯逃回江东。
《夏日绝句》的作者是( 南宋 )的 ( 李清照 ),采用了( 借古讽今 )表 现手法,诗人用了( 三 )个典故。赞 颂了( 项羽的宁死不屈 ), 讽刺了( 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
任:任凭。 尔:你。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部编版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精品课件】
![部编版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ad319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1.png)
2.总结学法 我们学习这三首诗,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的,这是学习古诗的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用这种方法学习。
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马 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学习《马诗》
yān shān
燕 山 似 金 络 脑
sì
jīn luò nǎo
我会读
学习《马诗》
学习《马诗》
马 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学习《马诗》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习《马诗》
①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学习《马诗》
②燕山: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指边塞。
③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读一读,说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石灰吟》
感受诗歌情境,朗读诗歌,齐读诗歌,并练习背诵。
学习《竹石》
竹 石
学习《竹石》
回顾学法,自学古诗,读懂《竹石》,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2.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习《竹石》
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竹石》《板桥全集》等。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学习《石灰吟》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马 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学习《马诗》
yān shān
燕 山 似 金 络 脑
sì
jīn luò nǎo
我会读
学习《马诗》
学习《马诗》
马 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学习《马诗》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习《马诗》
①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学习《马诗》
②燕山: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指边塞。
③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读一读,说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石灰吟》
感受诗歌情境,朗读诗歌,齐读诗歌,并练习背诵。
学习《竹石》
竹 石
学习《竹石》
回顾学法,自学古诗,读懂《竹石》,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2.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习《竹石》
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竹石》《板桥全集》等。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学习《石灰吟》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10古诗三首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10古诗三首课件(共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179ab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6.png)
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借马来抒情,“何当金络脑” 就是期盼能被当作良马对待,发挥它的作 用。显然,诗人是借咏马言志,诉说盼望建 功立业的抱负。
板书设计
马诗
实写 大漠沙如雪 咏物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虚写
抒情
快走踏清秋
期望报效国家
中心思想
《马诗》通过表达希望骏马在广阔 的天地里自由奔腾的愿望,抒发了诗人怀 才不遇的愤慨,吐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 及施展抱负的愿望。
初读课文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理解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 的根本来就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句诗哪些词用得最传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立根”这两个词把竹子拟 人化了,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 的信念,它扎根于岩缝之中,高标挺立, 特立独行。
词语解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 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浑:全,全然。 原:本来。 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词语解释
坚劲:坚强有力。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任:任凭,无论。 尔:你。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什么?
这两句诗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 还象征面对严峻的考验,从容不迫、视 若等闲的气势。
理解诗句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 要能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后两句诗暗喻什么?
表面是指石灰石不怕烈火焚烧,其 实指诗人为了忠诚清白的品行不怕牺牲 的精神。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d864020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4.png)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课古诗三首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课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ab9b4ca065ce0508763213fc.png)
《石灰吟》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石头 之口,表达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 生的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反映 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
1、《石灰吟》的作者是( 于谦 )。 2、 吟是(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3、诗人用(托物言志 )的方法,通过 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 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 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宁死不屈 ) 的品质,表达了诗人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在人生的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 )。
2.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 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
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 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 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 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 (借古讽今)
• • • •
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 气慨,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 行径,体现了诗人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 情怀.
《夏日绝句》的作者是( 南宋 )的 ( 李清照 ),采用了( 借古讽今 )表 现手法,诗人用了( 一 )个典故。赞 项羽的宁死不屈 颂( ), 讽刺了( 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 表达了诗人(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 情怀 )
不肯过江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句理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 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 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东。
1.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
“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 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d076f567ec102de3bd8949.png)
他的开愁歌日出行苦昼短等诗书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但他毕竟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故在他的奇崛想象与诞幻古怪的诗语里也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马 诗
李 贺
唐
2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他七岁能辞章, 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二十七 岁卒。他的《开愁歌》《日出行》《苦昼短》等诗 书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但他毕竟有积极用 世的政治怀抱,故在他的奇崛想象与诞幻古怪的诗 语里也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 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6
『燕山月似钩』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7
何时将要
何 当 金 络 脑 ,用黄金装饰的 快 走 踏 清 秋 。马笼头
表达出一种遥遥无 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
期的意味。
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
【意思】: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戴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
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8
补充资料: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
29
辞官时,郑燮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以卖画 为生,生活更加困苦,可是他没有一天放下手中 的笔,留下了一幅幅千古佳作。
30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 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 铁骨铮铮。
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 落到山坡村居、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 尽管他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 得不到力者的引荐,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 社会下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马 诗
李 贺
唐
2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他七岁能辞章, 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二十七 岁卒。他的《开愁歌》《日出行》《苦昼短》等诗 书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但他毕竟有积极用 世的政治怀抱,故在他的奇崛想象与诞幻古怪的诗 语里也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 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6
『燕山月似钩』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7
何时将要
何 当 金 络 脑 ,用黄金装饰的 快 走 踏 清 秋 。马笼头
表达出一种遥遥无 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
期的意味。
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
【意思】: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戴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
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8
补充资料: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
29
辞官时,郑燮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以卖画 为生,生活更加困苦,可是他没有一天放下手中 的笔,留下了一幅幅千古佳作。
30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 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 铁骨铮铮。
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 落到山坡村居、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 尽管他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 得不到力者的引荐,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 社会下层。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88张PPT)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8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5d05d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b.png)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何时将要。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把大漠里的沙子比作雪,不仅从 视觉上写出了沙的颜色,而且从 触觉上写出了战场寒冷的感觉。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此指西 指燕然山。这 北沙漠地带。 里借指边塞。
“月似钩”,把弯弯的月亮比作钩, 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武器营造了一种 悲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译文: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 了边塞战场的景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 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征 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初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再读古诗,想 象画面,感悟诗情。读诗时,要抓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 似钩”两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创设的辽阔雄浑的意境; 抓住“金络脑”“踏清秋”,体会诗人渴望受到重用,期盼 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马是六畜之一,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 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 效国家的志向。
托物言志 学方法: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 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 的某种精神品质。托物言志的“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 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 ,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93d5406bec0975f565e2a2.png)
人们还要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 一样。
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 年糕,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石灰的生产
千 锤 万 凿
烈 火 焚 烧
粉 骨 碎 身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
对比阅读
北风吹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 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 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ruí),风吹 柏枝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抄写《石灰吟》。 3、按照我们今天学诗歌的方法自学《竹石》。
谢谢您的聆听
这首诗仅仅在讲石灰吗?
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 间隐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 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个字,猜测一 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 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 有理由,有根据。
作者简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 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 有很高的威望。
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 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三 品读古诗
一诵: ――少年抒怀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 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 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 深有感触,略加思索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 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
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 一战明军大败,明朝最精锐50万人马全军覆没,皇帝英宗被俘。瓦剌军乘 胜追击,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城危在旦夕。
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 年糕,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石灰的生产
千 锤 万 凿
烈 火 焚 烧
粉 骨 碎 身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
对比阅读
北风吹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 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 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ruí),风吹 柏枝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抄写《石灰吟》。 3、按照我们今天学诗歌的方法自学《竹石》。
谢谢您的聆听
这首诗仅仅在讲石灰吗?
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 间隐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 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个字,猜测一 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 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 有理由,有根据。
作者简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 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 有很高的威望。
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 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三 品读古诗
一诵: ――少年抒怀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 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 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 深有感触,略加思索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 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
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 一战明军大败,明朝最精锐50万人马全军覆没,皇帝英宗被俘。瓦剌军乘 胜追击,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城危在旦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肯过江东。
•
•注释
• 活着的时候,应当 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 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 思忆项羽,他在惨遭失 败之时,宁可自杀,也 不肯逃回江东。
•
•
《夏日绝句》的作者是(•南 )
的(•李清 ),采用了(•借古讽宋 ) 表现照手法,诗人用了(•三今 )个典故。
赞颂了(•项羽的宁死不屈
•
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 ⑷清气:清香的气味。 • ⑸乾坤:天地。
•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①含盐分少,与“咸”相对 ②浅,薄,与“浓”相对 •③不热心 ④营业不旺盛 ⑤无关紧要,无聊
•
•
•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①全部充实; 充满、弥漫 •②满足 •③骄傲、自满 •④达到一定期限
的
描写,赞颂了石灰
的品质,抒发
了诗人
的感情。
•(2)《墨梅》的作者是 ,
朝
人。诗人借
为喻,在素洁的梅花
身上寄寓了他
的高尚情操。
•
• 思考、填空:
•(1)《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 明 代 诗人 于谦 。作者通过对石头 不畏粉身 碎骨 的描写,赞颂了石灰 坚强不屈,洁 身自爱 的品质,抒发了诗人 不同流合污 ,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的感情。
•
• 石灰吟
•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作者以石灰
作比喻,表
粉骨碎身全不怕, 达自己为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尽忠、不怕 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
•托物言志
情操的决心 。
•
《石灰吟》的作者是( •明朝的于谦 )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
)。诗人
用(•托物言式
)的方法,通过对石
头不志 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
•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最大的 政绩是救济灾民。他处处关心百姓, 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 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
•
竹石
•
【清】郑 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
竹 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
【清】郑 燮(xiè。)
• 咬定青山不放松,
•••口咬一定样:。立比喻根根原扎得在结破实,岩像中咬着。青山不松
•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任:任凭。
•尔:你。
•
•译文
•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 石灰吟
•
【明】于 谦
•千锤(chuí) 万击/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全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
注释:
• 石灰吟:石灰赞歌。
•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 种形式)
•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 夸张手法。
•(2)《墨梅》的作者是 王冕 , 元 朝 人。诗人借 墨梅 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 上寄寓了他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 的
•高尚情操。
• 1、过春节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 屠苏
2、中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送友人时: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4、思念家乡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
•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ǚ)阎(yán)话短长!
•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 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 诵,为一时佳话。
•关于于谦
•
•竹石
•清 郑燮
•
•郑燮
•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 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 兰竹。
•
•墨 梅
•
元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
•个个/花开/淡墨痕
。
•不要/人夸/好颜色
,
•
• 【注释】⑴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 ⑵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
•
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
•
化用这个典故。
•
• ⑶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
•
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
• 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乾坤:天地 •满乾坤(梅花的香气 )弥漫在天地间
•
陆游(南宋) • 》 陆游《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 • 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 • 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 • 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5、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 开。
6、描写竹子的诗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 斜。
7、描写松的诗句: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 直。
8、描写菊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译文】
• 第一二句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开朵朵, 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 第三四句意思: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是多么的好, 只要让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
•
• 《墨梅》作者元代的王冕。这是一 首题画诗。借墨笔画出来的梅花的 色彩淡雅、不要别人夸奖只愿留下 清香弥漫天地间来
•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 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淡泊名利、 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
描写,赞颂了石灰(•宁死不 质,表达了诗人(屈
)的品
)。•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品格在
人间的追求。
•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 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 ,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 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 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 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 写诗《入京》以明志: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
译文:
• 经过千万锤击从深山里 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火 烧看得平平常常。粉身碎骨 也都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 清白留在人间。
•
• 《石灰吟》作者明代的于谦。吟是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 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 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身 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 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 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
,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 )
,
安•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
•表达了诗人(情怀
• )
•
• 墨梅
•
(元)王
冕
• 吾家洗砚池头树,
• 个个花开淡墨痕。
• 不要人夸好颜色,
• 只流清气满乾坤。Fra bibliotek •• 《墨梅》为题画诗,有三位 诗人作过《墨梅》诗,其中 最著名的是元代诗人王冕的 《墨梅》。
•
作品原文
•
作品中心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 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 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 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 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
•拓展延伸
•白梅
• 【元】王 冕
• 冰雪林中著此身
•她在冰天雪地中
,
傲然开放,不与
•
不同桃李混芳尘
桃李凡花相混同 。忽然一夜花开
•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手迹《卜算子·咏梅》一九六 一年十二月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梅之高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梅花》
•
梅 陈毅 隆冬到来时, 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 树树立风雪。
•天地。
•
•【注释】
• ⑴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 ⑵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
•
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
•
化用这个典故。
•
• ⑶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
•
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
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 ⑷清气:清香的气味。 • ⑸乾坤:天地。
•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都是:咏物诗。 即两首诗都托物言志,借事物来表达 自己的做人志向和高尚思想情操。
•
• 写梅花的古诗:梅花(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 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 5、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 (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芳香便传遍天 下。
• 忽然一夜清香发
•
这首诗将开,放在冰雪中的•白梅 与混芳尘的 •桃李
作洁对来比表,达从自而己•不衬•与托散世出俗梅作同花乾流的•合高坤污洁万的里。高春诗远人志王向冕。借梅花的高
•
•注释
• 活着的时候,应当 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 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 思忆项羽,他在惨遭失 败之时,宁可自杀,也 不肯逃回江东。
•
•
《夏日绝句》的作者是(•南 )
的(•李清 ),采用了(•借古讽宋 ) 表现照手法,诗人用了(•三今 )个典故。
赞颂了(•项羽的宁死不屈
•
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 ⑷清气:清香的气味。 • ⑸乾坤:天地。
•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①含盐分少,与“咸”相对 ②浅,薄,与“浓”相对 •③不热心 ④营业不旺盛 ⑤无关紧要,无聊
•
•
•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①全部充实; 充满、弥漫 •②满足 •③骄傲、自满 •④达到一定期限
的
描写,赞颂了石灰
的品质,抒发
了诗人
的感情。
•(2)《墨梅》的作者是 ,
朝
人。诗人借
为喻,在素洁的梅花
身上寄寓了他
的高尚情操。
•
• 思考、填空:
•(1)《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 明 代 诗人 于谦 。作者通过对石头 不畏粉身 碎骨 的描写,赞颂了石灰 坚强不屈,洁 身自爱 的品质,抒发了诗人 不同流合污 ,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的感情。
•
• 石灰吟
•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作者以石灰
作比喻,表
粉骨碎身全不怕, 达自己为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尽忠、不怕 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
•托物言志
情操的决心 。
•
《石灰吟》的作者是( •明朝的于谦 )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
)。诗人
用(•托物言式
)的方法,通过对石
头不志 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
•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最大的 政绩是救济灾民。他处处关心百姓, 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 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
•
竹石
•
【清】郑 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
竹 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
【清】郑 燮(xiè。)
• 咬定青山不放松,
•••口咬一定样:。立比喻根根原扎得在结破实,岩像中咬着。青山不松
•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任:任凭。
•尔:你。
•
•译文
•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 石灰吟
•
【明】于 谦
•千锤(chuí) 万击/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全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
注释:
• 石灰吟:石灰赞歌。
•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 种形式)
•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 夸张手法。
•(2)《墨梅》的作者是 王冕 , 元 朝 人。诗人借 墨梅 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 上寄寓了他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 的
•高尚情操。
• 1、过春节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 屠苏
2、中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送友人时: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4、思念家乡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
•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ǚ)阎(yán)话短长!
•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 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 诵,为一时佳话。
•关于于谦
•
•竹石
•清 郑燮
•
•郑燮
•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 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 兰竹。
•
•墨 梅
•
元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
•个个/花开/淡墨痕
。
•不要/人夸/好颜色
,
•
• 【注释】⑴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 ⑵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
•
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
•
化用这个典故。
•
• ⑶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
•
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
• 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乾坤:天地 •满乾坤(梅花的香气 )弥漫在天地间
•
陆游(南宋) • 》 陆游《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 • 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 • 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 • 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5、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 开。
6、描写竹子的诗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 斜。
7、描写松的诗句: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 直。
8、描写菊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译文】
• 第一二句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开朵朵, 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 第三四句意思: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是多么的好, 只要让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
•
• 《墨梅》作者元代的王冕。这是一 首题画诗。借墨笔画出来的梅花的 色彩淡雅、不要别人夸奖只愿留下 清香弥漫天地间来
•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 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淡泊名利、 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
描写,赞颂了石灰(•宁死不 质,表达了诗人(屈
)的品
)。•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品格在
人间的追求。
•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 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 ,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 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 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 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 写诗《入京》以明志: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
译文:
• 经过千万锤击从深山里 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火 烧看得平平常常。粉身碎骨 也都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 清白留在人间。
•
• 《石灰吟》作者明代的于谦。吟是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 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 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身 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 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 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
,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 )
,
安•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
•表达了诗人(情怀
• )
•
• 墨梅
•
(元)王
冕
• 吾家洗砚池头树,
• 个个花开淡墨痕。
• 不要人夸好颜色,
• 只流清气满乾坤。Fra bibliotek •• 《墨梅》为题画诗,有三位 诗人作过《墨梅》诗,其中 最著名的是元代诗人王冕的 《墨梅》。
•
作品原文
•
作品中心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 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 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 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 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
•拓展延伸
•白梅
• 【元】王 冕
• 冰雪林中著此身
•她在冰天雪地中
,
傲然开放,不与
•
不同桃李混芳尘
桃李凡花相混同 。忽然一夜花开
•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手迹《卜算子·咏梅》一九六 一年十二月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梅之高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梅花》
•
梅 陈毅 隆冬到来时, 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 树树立风雪。
•天地。
•
•【注释】
• ⑴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 ⑵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
•
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
•
化用这个典故。
•
• ⑶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
•
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
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 ⑷清气:清香的气味。 • ⑸乾坤:天地。
•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都是:咏物诗。 即两首诗都托物言志,借事物来表达 自己的做人志向和高尚思想情操。
•
• 写梅花的古诗:梅花(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 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 5、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 (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芳香便传遍天 下。
• 忽然一夜清香发
•
这首诗将开,放在冰雪中的•白梅 与混芳尘的 •桃李
作洁对来比表,达从自而己•不衬•与托散世出俗梅作同花乾流的•合高坤污洁万的里。高春诗远人志王向冕。借梅花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