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提高四川小麦产量途径

合集下载

农学:作物栽培学、蔬菜栽培、蔬菜园艺工

农学:作物栽培学、蔬菜栽培、蔬菜园艺工

农学:作物栽培学、蔬菜栽培、蔬菜园艺工1、单选(江南博哥)按产品用途和生物学系统分类,下例属于薯类作物的是()。

A.大豆B.油菜C.马铃薯D.苜蓿答案:C2、名称光合势解析: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乘积为光合势。

3、填空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可将作物分为()部分()大类,其中经济作物又包括()、纤维作物、糖料作物和()。

解析:3;8;油料作物;嗜好类作物4、判断面筋是小麦支链淀粉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

答案:错5、单选烟草的收获适期为()。

A.生理成熟期B.工艺成熟期C.完熟期D.蜡熟期答案:B6、填空一般把作物吸水、用水、失水三者的动态关系叫做()。

当失水小于吸水时,可能出现吐水现象,当蒸腾大于吸收时,呈现()。

解析:水分平衡;萎蔫状态7、名称种子后熟解析:种子在生理成熟后,种子内部的生理生化作用仍在继续,其实际是种子技术成熟的延续。

8、单选禾谷类作物稻、麦的收获指数大致为()左右。

A、0.1B、0.5C、0.9D、0.8答案:B9、多选地膜覆盖的增产原理有()。

A.具有土壤热效应,增加土壤温度B.具有明显的保墒和提墒效应C.改善土壤物理性状D.加速土壤养分转化利用E.抑制土壤盐溃化答案:A, B, C, D, E10、判断作物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最大光能利用率为5%-6%。

答案:错11、单选可作为油料作物的是()。

A.花生、大豆、高粱B.大豆、油菜、向日葵、玉米C.大豆、小麦、玉米D.烟草、花生、蓖麻答案:B12、单选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时()。

A.营养生长期缩短,开花结实提前B.营养生长期与原产地一样C.营养生长期缩短,开花结实延迟D.营养生长期延长,开花结实推迟答案:D13、问答简述水稻旱育秧技术。

解析:(1)苗床地选择;(2)床土培肥;(3)苗床调酸;(4)苗床施肥与整地;(5)苗床浇水与消毒;(6)播量播期;(8)苗床管理。

14、判断种植密度越大群体中每个个体平均占有营养体积越大。

答案:错15、问答一般来说,哪些作物分别属于喜氮作物、喜磷作物和喜钾作物?解析:喜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的高产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之一,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由于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的产量并不稳定,甚至在一些地区还会出现产量下降的情况。

要实现小麦高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就介绍一些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科学施肥施肥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的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加产量。

首先要做到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进行施肥,既要充分供应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又要注意其他微量元素的补充,以确保小麦的养分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要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期进行施肥,及时将养分提供给小麦,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

最后要注意施肥的方式和时间,要将肥料均匀施到田间,避免出现过于集中或者过于零散的施肥情况;施肥时间也要掌握得当,避免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施肥,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合理密植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内种植更多的小麦苗,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但是密植也要合理实施,不能盲目一味地加大密植密度,这样会导致小麦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合理的密植应该是在保证小麦生长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根据土壤、气候、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一亩面积在2.5万株左右为宜,这样既可以增加产量,又不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三、科学耕作管理科学的耕作管理对于小麦的高产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土壤的保育,合理利用农田的水肥资源,使农田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要注意农田的排水和灌溉工作,保证小麦生长的正常需要;最后要注意杂草的防治,保持小麦田间的整洁。

在耕作管理方面,还要注意适时的翻耕、中耕和培土,以保证土壤的通气透水效果。

四、科学抗病防治小麦的高产与病虫害的防治密不可分。

要做到科学抗病防治,就需要注意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比如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选用健康的种子;在生长期要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存在,并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在收获期要做好粮食的贮藏工作,预防粮食霉变等情况。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高,适应性强,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掌握一些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

优良的小麦品种通常具有耐病虫害、抗旱、耐寒等特性,这些特性能够帮助小麦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提高产量。

农民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和种植条件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

合理的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小麦的营养需求较高,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施肥量。

在小麦生长初期,可以适量追施氮肥,促进植株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达;在抽穗期,可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施肥时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的需要合理配置肥料量,避免滥施或缺施肥料。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田间管理方面,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适时翻耕和松土:翻耕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发育和水分的吸收。

松土可以减少土壤硬化,促进植株的生长。

2.及时浇灌:由于小麦对水分需求较高,农民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进行浇灌,保持土壤湿润,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和发育。

3.病虫害防治:小麦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农民要定期巡田,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保护小麦的生长。

4.密植与间作:在适当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适当增加小麦的密植度和与其他作物的间作,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控制雄穗:雄穗是小麦的一种生理现象,过多的雄穗会消耗养分和水分,影响小麦的产量。

农民可以在抽穗期间留下适量的雄穗,剪去多余的雄穗,以保证小麦的产量。

通过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农民可以更好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作物的收益。

科学的种植管理也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农田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提高小麦产量的实用技巧

提高小麦产量的实用技巧

提高小麦产量的实用技巧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一直是农民朋友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实用的技巧,帮助农民朋友们提高小麦的产量。

一、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农民朋友们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 根据土壤性质合理选择肥料: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养分含量,因此需要针对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选择适宜的肥料,包括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等。

2. 控制施肥量:给小麦施肥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养分需求合理控制施肥量,避免施肥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发生。

同时,注意合理分配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比例,以满足小麦不同阶段的需求。

3. 分批施肥:农民朋友们可以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分批次进行施肥,确保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

通常可以分为基础施肥、追肥和抽蘖期追肥三个阶段。

二、优质种子的选用优质种子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

农民朋友们在选用小麦种子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 选用耐病虫害的种子:选择能够抵抗常见病虫害的小麦品种,如抗锈病、抗赤霉病等。

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提高种植成功率。

2. 选用高产性的种子:选择高产性的小麦品种,以提高小麦的产量潜力。

可以根据过去几年的产量数据和品种评估报告进行选择。

3. 注意种子的质量和纯度:确保选用的小麦种子无杂质、无病菌,保证种植时的种子质量,并防止种植过程中的传播病菌。

三、合理的田间管理科学的田间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提高田间管理效果的技巧:1. 合理密植:根据小麦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农田的土壤状况,合理调整小麦的密植程度。

适量密植可以增加小麦的产量,但是过密会影响光照和通风,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2. 及时防治病虫害:及时观察农田中的小麦植株,发现病虫害的迹象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 合理的灌溉措施:合理的灌溉措施能够保持农田土壤的湿度,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

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

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
1.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有机肥,以及微量元素肥,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籽粒产量。

2.选择适宜品种:根据生态环境、土壤特性、气候条件等要素选
择适宜的小麦品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潜力。

3.优化播种密度:根据品种、土壤类型等条件,合理确定小麦的
播种密度,避免过度或不足,达到最优种植密度,促进产量的提高。

4.及时浇水:小麦是一种耐旱作物,但也需要充足的水分滋润。

在干旱区域,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最大程度地利用水
资源。

5.控制病虫害:及时发现病虫害,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防治,避免
对小麦生长产生影响。

6.适时施药:通过科学施药,控制小麦生长中可能出现的病害,
促进小麦的健康成长。

7.保障充足光照:小麦是一种喜光作物,要保证足够的光照,避
免遮阻,保证产量。

8.合理耕作: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保证小麦的生产环境。

及时
除草,松土等是保证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

9.作业简便化:采用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或运用机械化设备
进行耕作,能够减轻人工操作的繁重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作物栽培学试题加总结

作物栽培学试题加总结

《作物栽培学》试题第一套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冬小麦:秋冬季播种的小麦。

2.作物的拔节期:全田50%的植株第一节间伸长0.5-2cm的时期。

3.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4.套作:是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5.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100%。

6.稻米的垩白度:垩白米率×亚白面积。

7.作物的适应性:作物适应环境的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8.源和库: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产物的器官。

库是接纳或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或产品器官的容积与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9.籽粒充实度:籽粒千粒重/饱粒千粒重×100%。

10.有效分蘖:能形成有效穗的分蘖。

1. 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禾本科、锦葵科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

3.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包括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无性繁殖材料三类材料。

4.种子休眠原因有胚的后熟、硬实、发芽的抑制物质5.喜氮作物有水稻、小麦等,喜钾作物有烟草、甘薯等。

7.水稻分蘖后期,为控制无效分蘖,应采用晒田技术。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1.油菜的收获指数约为( B )。

A、0.15B、0.28C、0.47D、0.662.千粒重25-30克的农作物为( B )。

A、玉米B、水稻C、小麦D、油菜3.水稻早中、晚稻群划分的主要依据为对(A )的反应。

A、日照长度B、水分C、温度D、养分4.二氧化碳补偿点较低的作物为( B )。

A、水稻B、玉米C、小麦D、大麦5.玉米起源于( C )起源中心。

A、印度B、中亚C、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D、南美6.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是( A )。

A、白菜型油菜B、棉花C、小麦D、大豆7.玉米的种植密度约为( D )株/公顷。

A、1.5万B、30万C、15万D、4.5万8.我国优质籼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B)左右。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作者:单福华田立平马巧云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4期摘要全面分析了产量构成要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因素,辩证地分析了小麦产量要素的变化特点和形成规律以及群体与个体协调平衡规律,明确了麦田管理中需要掌握的生育时期和技术要点,对小麦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麦;产量要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053-02生产实践证明,在不同产量水平的麦田里,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的提高在产量中的作用是不等同的,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表现和动态平衡与协调受多种条件制约。

研究不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点及其制约因素,有助于明确小麦的增产技术途经,对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产量是由穗数、粒数、粒重3个因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的。

穗数超过品种本身的穗容量,粒数和粒重就会显著减少。

穗数减少,粒数和粒重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每个品种的粒数和粒重都存在一定的幅度,穗容量低的品种,粒数和粒重潜力更大。

如北京地区大穗型品种穗数450万~600万穗/hm2,有近20个小穗,穗粒数30~35粒;中等穗容量的品种,穗数600万~675万穗/hm2,粒数、粒重升降幅度小,可能有18个小穗,穗粒数26~28粒,千粒重40~45 g;多穗型品种穗容量750万穗/hm2,可能有16~18个小穗,穗粒数23~25粒,千粒重35~40 g。

在上述穗数、粒数和千粒重的幅度内,会自然协调成较优化的组合。

穗数过少,是指穗数低于该品种正常的穗容量,而粒数、粒重的增长又不能弥补穗数减少的产量潜力。

因此,要获得高产,首先要有足够的穗数,在品种穗容量的幅度内,穗数、粒数和粒重之间可以相互弥补,以保证稳定的、较高的总产量。

1 穗数小麦品种有多穗型和大穗型,将单位面积上可能成穗多少的幅度称为品种的穗容量。

根据品种穗容量,争取最合理的穗数,在生产上至关重要。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构成因素包括耕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等。

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这样就可以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小麦产量。

本文将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入手,进行详细阐述。

一、耕种面积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耕种面积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和时间内,用于种植小麦的土地面积。

耕种面积的大小对小麦产量有直接影响。

在耕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产量随着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如果单位面积产量不变,则耕种面积的增加可以带来小麦产量的增长。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小麦耕种面积和小麦产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小麦耕种面积与小麦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86,说明小麦耕种面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

二、单位面积产量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单位面积产量是指每个种植面积上的小麦产量,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手段来实现,如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科学田园管理等。

对我国近年来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小麦总产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与小麦总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93,说明单位面积产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播种面积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播种面积是指一个农业区域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用于播种小麦的土地面积。

播种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小麦的种植规模和产量。

在单位面积产量和耕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播种面积的增加可以带来小麦产量的增长。

对我国近年来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总产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小麦播种面积与小麦总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81,说明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包括耕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三个方面。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耕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均与小麦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但由于受到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的产量并不稳定。

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进行具体介绍。

一、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 土壤选择与改良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小麦,酸碱度适中,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利用翻耕、施肥和灌溉等手段,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状况,增加小麦的产量。

2. 种子选择选择抗逆性强、叶绿素含量高、生长势旺盛、抗病虫害的小麦种子进行种植。

在选择种子的要注意保证种子的纯度和发芽率,提高种植效率。

3. 合理密植小麦的密植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但是要避免密植过度导致小麦植株生长不良。

一般来说,小麦的密植范围在25-30万株/亩之间比较合适。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并且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小麦的营养需求,施用适量的氮、磷、钾等肥料,以及微量元素,增加小麦的生长力和抗逆能力。

5. 种植期和栽培措施选择适宜的种植期,避开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时段,保证小麦的生长发育。

在栽培方面,及时耕耘、中耕、松土、排水等措施可以帮助小麦根系生长,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湿性,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6. 病虫害防治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注意清除病虫害隐患,定期喷药防治病虫害,避免对小麦的危害,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二、田间管理措施1. 土壤保护在小麦生长期间,要注重土壤的保护和管理,避免土壤侵蚀和流失。

采取覆盖、植被保护、排水排渍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有利于小麦的栽培和生长。

2. 水分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做好小麦的灌溉工作,保证小麦的生长所需的水分。

在干旱地区,要采取节水措施,避免水分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5. 空气流通保证小麦田的通风良好,避免病虫害滋生,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6. 理顶和掐顶适时进行小麦的理顶和掐顶,有利于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育种方法

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育种方法

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育种方法
要提高四川小麦的产量,可以使用以下育种方法:
1. 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选取适应四川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优选早熟、高产、耐病虫害等品质优良的小麦。

2. 进行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育种,结合不同品种的优点,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增加产量。

3. 选择高产潜力的个体:通过田间观察和评价,选择高产潜力的个体,进行选育,以逐步提高品种的产量。

4. 加强抗病虫害能力的育种: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个体进行育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产量损失。

5.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等,研发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小麦品种,以提高抗病能力和增加产量。

6. 合理施肥和灌溉:根据地区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提供适宜的养分供给,同时注意合理施用有机肥料。

并且需要注意合理的水分管理,灌溉合理,保证水分供给的充足性。

7. 引进新的种质资源:通过引进其他地区的适应四川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或直接栽培,以丰富育种的遗传基础,提高产量。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农学10-2班赵胜利20100143摘要简要地分析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四川省的农业气候条件,从而探讨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包括栽培措施和育种。

关键字小麦产量构成增产途径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1.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小麦的单产决定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但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各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贡献不同。

1.2 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关系小麦产量3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穗数的形成是分孽发生与两极分化的结果,最后决定穗数多少的时期是抽穗期。

从播种到抽穗以前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育状况,都对穗数多少存在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

穗粒数的多少是开花授精6-7天后决定的,它取决于分化小花的数量和小花与子粒退化的比率,穗粒数的多少受穗分化到粒数型期间的生态环境和植株有机、无机营养状况的影响,其中包括穗数的影响;而粒数对穗数并无影响关系。

粒重是收获时才最后定下来的,粒重的高低除了其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制于子粒灌浆期间的各种生态因素和植株的营养状况,穗数的多少是制约粒重的原因之一。

粒数的多少对粒重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由此可知,在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是对穗粒数和粒重有较强作用的制约因素,穗数的多少对穗粒数和粒重始终处于主动的影响,支配的地位;而穗粒数和粒重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影响和支配的地位。

因此,在生产中协调三因素关系时,主要通过调节穗数来实现。

2 四川小麦增产途径2.1 小麦育种小麦育种水平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了较快提高,为小麦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需进一步提高,品种的抗病、优质、适应性等特性将逐步得到改良,通过多学科协作,一些新技术将为小麦育种创造和鉴定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计算机将会在小麦育种中发挥较大作用,小麦育种水平和效率将得到较大提高。

2.1.1育种目标要适应未来小交生产发展开展小麦育种工作,必须有明确的育种目标,育种目标应瞄准未来的小麦生产。

小麦产量实验报告

小麦产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作为小麦主产国,小麦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本实验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探索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2. 探讨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3. 评估不同品种小麦的产量潜力;4. 优化小麦种植技术,提高小麦产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小麦品种、肥料、农药、种子等。

2. 实验方法:(1)种植密度:设置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三个处理,分别种植每亩30万、20万、10万株小麦。

(2)施肥:设置不施肥、低施肥、中施肥、高施肥四个处理,每亩分别施用纯氮、磷、钾肥0、30、60、90公斤。

(3)品种:选择两个小麦品种,分别为品种A和品种B。

(4)实验地点:选择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农田作为实验基地。

(5)实验过程:在实验基地进行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观察小麦生长状况,记录产量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高密度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中密度和低密度处理。

这可能是因为高密度处理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资源竞争,从而提高产量。

2. 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高施肥次之,低施肥和未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较低。

这说明施肥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适量施肥可以提高产量。

3. 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品种A和品种B在实验中的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品种A在后期抗病性较好。

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4. 小麦种植技术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小麦产量:(1)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

(2)适量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品种需求,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3)加强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小麦生长状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4)选用优良品种:选择抗病、抗倒伏、产量高的优良品种。

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育种方法

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育种方法

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育种方法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对小麦产品的需求,提高四川地区小麦产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育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育种方法,以期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

四川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农业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对不同品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选出适应四川地区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并进行进一步的培育和推广。

注重抗病虫害能力的培育。

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育种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小麦品种。

可以通过对存在的病虫害种类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筛选出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亲本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新品种。

提高小麦的适应性也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之一。

四川地区地势复杂,土壤类型多样,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存在差异。

在育种过程中,要注重培育适应不同土壤类型的小麦品种。

可以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选出适应性较强的亲本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新品种。

合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向小麦中导入抗病虫害基因,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耐逆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育种方法包括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注重抗病虫害能力的培育、提高小麦的适应性以及合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相信可以进一步提高四川小麦的产量,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与调控措施

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与调控措施

河南农业年第期N NNONGY 小麦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生态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要求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和谐。

一、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种类及其概述影响小麦生产的因素大体分为两大类: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1、气候因素。

包括光、温、气、水。

光:就是光照,温:就是温度,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求适当的温度。

小麦的生长也不例外。

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分布和产量。

另一方面,温度还影响小麦发育的速度,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也与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气:就是空气,从而影响着小麦的生长;水:水是小麦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态条件,根据生命科学的研究,地球生命起源于水中,水与光照、大气一样都是地球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2、土壤因素。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状,如质地、通透性、酸碱度等,土壤中水、空气含量,有机及无机肥料含量以及微生物等。

其中水分和空气既是气候因素也是土壤因素,微生物是生物因素的组成部分。

3、生物因素。

麦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间作套种的作物、昆虫、病菌及其它微生物、杂草等。

4、人为因素。

主要是指人类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通过各项劳作落实技术措施而达到干预小麦自然生育进程的行为,如育种、耕作、施肥、植保等具体行为,科技进步使人为因素在小麦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内部因素:包括小麦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小麦产量构成要素。

小麦生物学特性:包括生育期、株型、光合效率、感温性、感光性、抗逆性、品质等,这些都是小麦自身先天拥有的特性,也就是内因。

产量构成要素就是通常说的产量三要素:单位面积的总穗数,每穗平均子粒数和每个子粒的平均重量。

我国通用的面积单位是667米2。

由于小麦子粒小,个体变异大,单粒重的测算很不方便,生产上常用1000个子粒重量的平均值代表粒重,称为千粒重,单位为克(g)。

二、各因素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一)光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太阳光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最主要能量来源,小麦产量的90%~95%都是来自光合作用过程所形成的光合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摘要:小麦产量由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所构成。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协调,乃是小麦产量丰欠的关键。

小麦籽粒产量的高低,是由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决定的,只有三者的乘积达到最件组合时,才能使产量最高。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

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

但小麦的产量决定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三者的乘积,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从而使整体产量减少。

关键词: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由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所构成。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协调,乃是小麦产量丰欠的关键.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是小麦成产结构的三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

穗数的形成是分孽的发生与两极分化的结果,最后决定穗数多少的时期是抽穗期。

从播种到抽穗以前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育况,都对穗数多少存在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穗粒数的多少是开花授精6-7天后决定的,它取决于分化小花的数量和小花与子粒退化的比率。

穗粒数的多少受穗分化到粒数定型期间的生态环境和植株有机、无机营养状况的影响.其中包括穗数的影响;而粒数对穗数并无影响关系。

粒重除了其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制于子粒灌浆期间的各种生态因素和植株的营养状况,穗数的多少是制约粒重的原因之一,粒数的多少对粒重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此可知,在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是对穗粒数和粒重有较强作用的制约因素,穗数的多少对穗粒数和粒重始终处于主动的影响,支配的地位;而穗粒数和粒重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影响和支配的地位。

因此,在生产中协调三因素关系时,主要通过调节穗数来实现[1]。

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小麦的产量决定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三者的乘积,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从而使整体产量减少。

在不同的年份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很多的研究[5-7]已证明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效应潜力很大,显性作用明显,在育种中适合作早代选择:在栽培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强度及延长灌浆时间来提高千粒重,比如采取适期早播,保证小麦充足的灌浆时间,增加小麦的灌浆强度。

抓好后期浇水,进行适当的叶面喷肥及适当喷施生长调节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为粒重增加创造条件,提高产量潜力[2]。

2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对有效穗数的影响,对于有效穗数,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密度越大有效穗数越多。

说明增加密度对增加有效穗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低密度下有效穗数增加明显,高密度下有效穗数增加的幅度有所降低。

对穗粒数的影响,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但在相同的密度条件下,各自的穗粒数有较大差别,穗粒数的多少还受品种本身的影响,各品种穗粒数随密度变化较有效穗数小。

对千粒质量的影响,千粒质量变化趋势跟穗粒数的相似,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经方差分析,各品种的千粒重在相邻密度处理下均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各品种千粒质量在不同密度下表现均较稳定,该性状本身遗传力较强,受环境影响小。

综上分析得出,在低密度下,由于光、温、水、气、肥因素影响,田间小气候良好,各品种植株生长健壮,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高,有效穗数增加明显,但每公顷有效穗数依然较高密度低,产量均较低。

增加基本苗,产量均显著增加,但当密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加剧了群体对光、温、水、气、肥的竞争,从而使个体性状变劣,导致群体产量下降。

小麦籽粒产量的高低,是由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决定的,只有三者的乘积达到最件组合时,才能使产量最高。

小麦的单产是由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共同决定的。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因品种特性的差异。

对密度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穗、粒、重范围,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就要通过合理密植,使穗、粒、重得到协调发展。

势,而粒值产价呈增加的趋势,重值产价基本上也为增加。

在低密度条件下穗值产价最大,在高密度条件下,粒值产价最大。

在低密度条件下应注重穗数的增加,高密度条件下注重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增加,即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小麦单产提升的机理问题还需要作深入探讨[3]。

3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四川省小麦生产的发展,四川麦区属于西南秋冬播春性麦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

2006年全省播面2049万亩,总产量556.2万吨主产区:盆西平原、盆中浅丘和盆东南丘陵区占小春粮食产量的75.7%,播面的69.9%发展对策:适当调减种植面积,优化小麦布局,逐步实现小麦生产产业化;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建立简化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高效。

我国三大麦区: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

在连续增产的情况下,总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小麦总产新的增长点在北纬33度地区左右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约有1亿亩麦田,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30%。

由于栽培耕作粗放、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水平低等原因,这里的小麦单产较低,但这里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多,地下水位较高,提高单产有很大潜力。

要想提高四川小麦产量,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一是大力推广小麦良种。

1.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促进了种植面积稳定增加。

2.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带动了小麦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

3.提高单产水平,促进了小麦增产、农民增收。

4.推动了小圭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栽培和产业化经营通过良种补贴项目.有效引导小麦向优势区域集中。

推动了规范化种植。

项目区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储。

井将栽培管理要点印制成册或图表.向农民宣传如何进行规范化栽培管理.推动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

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提高了优质小麦品质的一致性和商品化供应水平.小麦加工及收购企业有了稳定的基地和原科来源。

促进了订单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4]。

二是注重提高播种质量。

为了提高播种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l、深耕,精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

2、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

3、科学施用化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5]。

4科学选用良种5确定合理的播种量,适期播种。

三是进行科学平衡施肥。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质量均有一定影响,增施氮磷肥对增加植株生物量有显著作用。

不同施氮量水平问的总茎数差异显著,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6]。

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但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拔节期随施氮量增加,冬小麦产量及穗数、穗粒数均增加,但超过一定量后,施氮量继续增加穗粒数则明显下降,导致产量增加不显著甚至降低[7]。

四是加强抗灾应变技术推广。

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出路就是:提高单产。

小麦单产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低产变中产阶段,中产变高产阶段,高产更高产阶段。

在每一阶段影响小麦单产发展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是划分阶段的主要依据[8]。

在第一阶段,影响小麦低产变中产的主要矛盾是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与土、肥、水为主的生产条件的矛盾;第二阶段,要使小麦中产变高产。

必须处理好群体与个体这一对矛盾;第三阶段,要使小麦高产更高产,植株个体内部的矛盾是影响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矛盾。

正因为在小麦单产发展的不同阶段。

影响单产提高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9]。

因此。

在不同阶段,提高小麦单产的主攻方向、技术措施也各不相同。

矮秆基因和 1B/1R 易位系的利用使株高降低、收获指数提高、穗粒重增加, 这是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原因[10]。

这说明我国小麦育种在产量改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同时还应看到,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常规育种技术改进不大, 效率较低, 亟待提升完善[1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新技术代表了未来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 在发达国家应用日益广泛[12]。

总结四川多年的育种经验,上世纪末,多数育种者提出下一步四川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主攻关键是在保持现有穗数(300万~390万穗/hm2)水平上,通过提高千粒重或增加小穗数来提高穗粒数以显著增大穗粒重,提高收获指数。

通过分析认为1996--2005的10年中,四川小麦提高产量主要有两条途径。

其一是在保持穗数的水平上,提高穗重,尤其是千粒重,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所以,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在现有基本的产量结构(300万~350万穗/hm2、40粒/穗、40,-459/1000粒)上,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向的突破,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1996--2005的10年间,四川小麦产量增长缓慢,整个产量育种还处于平台期,育种在产量上的主要贡献是克服了条锈病引起的产量降低。

四川小麦区试中有效穗数缓慢增长。

试验平均有效穗和达标品系平均有效穗从每公顷315万穗左右上升到335万穗左右;穗粒数很稳定,基本维持在40粒左右;千粒重在40--459之间波动,且在年度间变化较大;株高维持在86-90cm之间。

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在现在基本的产量结构上,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向的突破,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10]。

参考文献[1]吴金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适用技术[2]周芳菊,陈桥生,张道荣.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2,12,51期12卷[3]赵永萍,张保军,张正茂.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2009,18(6):107-111[4]赵香云,关于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思考,理论研究专刊[5] 王敏.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J]-现代农业科技2011(2)[6] 赵雪飞.水氮运筹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09.[7]宁东蜂,李志杰,孙文彦,等.限水灌溉下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6):1312一1318.[8]蔡承智.Harrij van Velthuizen.GuentherFischer.SylviaPrieler [M]-2007[9]蔡承智.Harrij van Velthuizen.GuentherFischer.SylviaPrieler.CAI Cheng-Zhi.Harrij van Velthuizen.GuentherFischer.SylviaPrieler基于AEZ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5)[10]Zhou Y, He Z H, Sui X X, Xia X C, Zhang X K, Zhang G S. Ge-netic improvement of grain yield and associated traits inthenorthern China winter wheat region from 1960 to 2000. Crop Sci,2007, 47: 245–253[11]Gupta P K, Langridge P, Mir R R. Marker-assisted wheat breed-ing: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Mol Breed, 2010, 26:145–161[12]Gupta P K, Langridge P, Mir R R. Marker-assisted wheat breed-ing: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Mol Breed, 2010, 26:145–161[13]伍玲,朱华忠. 四川省1 O年来小麦育种的产量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第24卷第1期,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