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讲稿

合集下载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导论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导论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导论使用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09(1-2)高岗仓2011.01【课程总序】:授课教师介绍:张洁、高岗仓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多读书:1.读一些政治学经典著作2.本课程的参考书目多思考:学有所思,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多动手:写一些小的政论评价文章,锻炼专业协作能力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1.平时:40%,主要是两次作业及课堂情况,作业侧重对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写作能力的考核。

作业必须是个人的真实认识和自主撰写。

2.结课考试:60%,闭卷考试,大概题型包括选择、简答、论述、案例等。

闭卷考试侧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思维和专业分析能力的考核。

课程基本内容:(对比教材目录)比较政治制度是一门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课程。

研究领域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机构体系的众多领域。

探讨现代政治思维下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对比分析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形式,分析选举制度、政府行政制度、代议制度、司法制度等制度运行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体系分类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制度等问题。

教材的使用:本教材是目前这一课程教学中使用的通用教材,或者是最权威的教材。

但是本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材在内容处理上,由于比较政治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在综合比较、国别比较等方面处理上的难度使内容体系处理较为混乱。

二是课本摇摆于政治思想比较与政治现象比较之间。

课堂处理上侧重于制度比较,对于政治思想发展的梳理则一般采取回避的态度。

三是教材在写作上偏重于学术著作,较为晦涩,通读性不足。

四是教材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解释一切政治制度现象,但是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这些解释都不是十分充分的,甚至于有些不是必要的。

因此,课堂教学将紧扣教材,力求解释清楚教材基本内容,拓展内容很少。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组织、运作和活动的结构和形式。

政治制度的不同形式,会对全社会的政治结构、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各个国家的不同政治制度形式。

美国的政治制度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其政治制度可分为总统制和联邦制。

总统制是指总统拥有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外交权,而联邦制则是将权力下放给各个州,同时又有联邦政府掌握整体控制权。

美国的政治制度以选举为核心,国会议员和总统均由选举产生。

此外,美国的司法制度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构,有着强大的司法审查权。

美国的政治制度在自由民主和个人权利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会干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但同时美国的选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选举方式不公平,投票率较低等。

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是一个议会制度国家,政治制度选择了以议会为中心的政治机制。

议会制度强调的是议会对于政治权力的控制和监督。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兼容性很强的制度,因为它不仅是议会制度,也同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君主制度,英国皇室式负责家庭和城市的管理,同时也承担着缉拿罪犯的责任。

英国的政治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平衡性,能够使议会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进行监督,但也存在着议会体制导致政治惯例和行业政治的问题。

德国的政治制度德国的政治制度基于议会制度,并采用了多级政府的机制。

德国的政治结构并非以总理权力为中心,而是通过让各个党派公平地参与决策来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比于其他议会制度国家,德国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全民投票和秘密投票的方式,投票率较高。

此外,德国的行政管理系统非常规范,运营效率极高。

德国的政治制度具有方案清晰、稳定和严格的特点,但也存在着政策制定过程滞后和缺乏迅速决策的问题。

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制度可概括为五种: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是宪法实现的法律体系,四是政权执行体系,五是各种民主形式。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2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2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2《比较政治制度》讲稿第二章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使用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09(1-2)高岗仓2011.01学习目标:理解政治、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掌握的规律,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种模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教学重点: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比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关方面的变化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第一节政治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是人类生活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人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其背后的深层次动因是什么?1.政治源于经济(1)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与政治的关系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学》中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在本性上是一种政治动物。

”这一命题从两个层面揭示了人类要过城邦生活的奥秘:(1)这是人类的社会需要使然。

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语言的功能,能表达思想,因而能够区分善恶、正义与非正义。

(2)这是人类的本能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个离群索居的人都不足以自给生活,必须与他人共同生活,来满足彼此的需要,维持生存。

这就意味着人类生来就注定要过城邦生活,因为只有在城邦中生活,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

尽管亚里士多德所指明的城邦生活在范围、领域乃至内容上都无法与今天的人类政治生活相比,而且他对人类过城邦生活的原因的揭示还没有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层次,但他所揭示的人类与政治之间须臾不可分的关系却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十分深刻的。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政治关系的论述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思想,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们从社会关系去理解人的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生产,二是交往。

比较政治制度第六讲

比较政治制度第六讲

依附论的兴起
• • • • 发源地:智利的圣地亚哥 代表人物:弗兰克、阿明 传统: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的决定论
– 体系中占优势的中心国家,委托处于较低等级的附属 国家组织剥削。附属国家因代理剥削而分得小部分的 剩余作为酬报。 – 核心是国际的不等价交换,通过典型的工业经济体和 原料生产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发生作用
摩尔vs.李普塞特
• 李普塞特
–经济增长 中产阶级(资产阶级) 民主
• 摩尔
–经济发展不一定会产生一个强有力的资产阶级 –民主的首要条件:各个社会阶级之间的权力平 衡,阻止权力集中到王室或上层地主手中
三条道路的接续、辗转和递进
• 西方议会民主的道路
– 英、美、法
• 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 德、意、日
弗兰克:白银资本
• [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 Andre Gunder Frank, Reorient: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高度离散的社会 –中央集权的社会 可以避免农民起义 容易发生农民起义
• 地主与农村社会联系越紧密,导致农民起义的可 能性就越小
中国
• 绝对王权支配下的强大农业官僚机构,特别容易 触发农民革命
– 窒息独立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成长 – 倾向于鼓励非组织状态,把一切置于王权约束下 – 农业官僚机构巨大的赋税需求,驱使农民与城市上层 对立 – 绝对王权取代本地领主的保护功能和司法功能,弱化 了农民与上层统治者之间的联系
–背景:共同反对王权;工商业领导者逐渐成为社会支 配力量

比较政治制度(2)

比较政治制度(2)

比较政治制度(2)第一章绪论一、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一)政治制度的涵义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运行的一系列制度。

鲜明的阶级性是政治制度的最根本特点。

政治制度通常由一国的法律尤其是宪法(包括宪法性文件及宪法惯例)来反映和确认,它受法律强有力的保护。

(二)政治体制政治体制(political system)是指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制度决定政治体制,又由政治体制表现出来。

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14世纪末——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17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1、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巩固完善的阶段(1)以资产阶级两党制、多党制轮流执政为特征的政党制度最终形成(2)文官制度的形成(3)法制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建立2、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德、意、日等国走向法西斯的阶段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的阶段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一)“主权在民”原则君主主权论——议会主权论——人民主权论(二)实行代议民主制(三)国家权力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四)政治统治和管理方式实行法治(五)人权原则四、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一)西方政治制度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共同性:1.经济基础 2.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 3.民主制多样性决定因素:1.阶级力量对比因素的影响2.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3.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4.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以政治权力主体的设置为标准:1.二元君主制2.议会君主立宪制3.议会共和制4.总统共和制5.半总统共和制6.委员共和制(也称委员会制)五、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一)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目的(二)比较研究的原则(三)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代议制度比较一、代议制度的概念(一)间接民主形式与代议制实现直接民主形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小国寡民。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第一章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规范人类政治生活的规则体系。

政治制度是由正式规则和不正式规则构成:非正式规则是由长期而稳定的政治经验演化成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在“惯例”、“习俗”、“价值”、“文化”;正式规则是由公共权威机构或其委托代理机构设计和确立的,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明确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组织并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结构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

第一节国家、国家形式和政治制度一、国家及其观念古希腊、古罗马共和国时期:以城市及其近郊为限。

中世纪:地域团体。

正式使用“国家”这一词的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近代:与主权紧密结合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政治社团西塞罗:法人团体资产阶级启蒙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学说-契约论契约论的内涵:第一,国家是人类理性第二、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和赋予第三、法律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观念有:(1)多元主义国家观。

(2)精英主义国家观(3)新保守主义国家观(4)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国家观二、国家的阶级特性与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国家被直接等同于公共权力组织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的历史形成决定它天然作为公共管理机构和作为暴力统治机器的双重特征,前者是一般特征,后者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属性。

国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实施阶级统治的阶级特性。

国家的阶级性体现在:第一、在存在阶级和阶级特征的国家里,政治制度往往成为实施阶级统治的必要工具。

第二、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状况和阶级斗争状况。

国家的阶级特性和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阶级性只是政治制度的初级本质。

三、国家形式:政治制度的双向配置国家的根本职能在于缓和与消减社会矛盾,使社会对立面不致在武威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

国家权力分配体制或组织结构主要表现在横向和纵向。

前者涉及同一层级的国家机关尤其是全国性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划分,即政权组织形式。

后者涉及全国政府和区域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及国家结构形式。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名词解释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运作以及有关国家政治过程的一系列规则和安排,它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国家结构,包括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的国家权力机构及其运作规程,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组织以及社会一切政治参与行为规则,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决策过程等。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和体现。

中外政党制度在性质、功能、作用、特征和运作规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异同,并在政党与政权、政党与军队、政党与社团和政党与政党的关系等方面显现出来。

科学地比较研究中外政党制度,对于扩大我们的政治视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借鉴、参考国外政党制度的成功经验,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将获得有益的启迪和帮助。

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方法、组织、程序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包括选举原则、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组织、选举程序、选民与代表的关系、选举经费的开支以及处理选举诉讼等等。

选举制度是各种选举法律规则的总称。

宪法、选举法、组织法、选举习惯与惯例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体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务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

代议制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又称“代议制”。

●简答一、西方国家代议制度的基本特征代议制度在发展中形成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具体运作形态——代议机关上:第一,行使国家权力。

在议行合一体制下,代议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第二,由有选举权的人民选举产生。

(选举权资格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规定)第三,有一定的任期。

各国代议机关任期不同,但都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时限,到时必须重新选举,组成新的代议机关。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全套)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全套)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导论在导论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经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改进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新模式.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和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综合上述一些概念,本书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项内容:(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体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哪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一个国家中谁统治谁的问题.(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体问题.主要研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因为没有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所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本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权力机构,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并确定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产生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政体形式,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过政体的分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二分法.(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重点研究的是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若干个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各种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4)国家机关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一般说来,国家机关可以划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5)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这主要是指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等. 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是指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这么多国家,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在一门课中全面地进行研究,只能选取少数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课程把视点放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上,再加上一个传统上常被视为东方国家的大国——俄罗斯,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求使学生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国家的政体情况也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目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外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其次,通过加深对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掌握各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取其经验,避免其失误,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再次,通过学习,提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能力,积极地对一些国外较流行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二,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方法在早期,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性主义(哲学推理法;历史主义(历史探究法;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经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华莱士和美国的本特利都认为,研究政治制度仅仅从哲学上,法律上,制度上来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偏重于静态,要从活的制度去研究,就必须进行动态的,系统的研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从行为,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采用"科学化"的量化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抽样统计,理性模型等方法开始成为常用的研究技术;另一方面,政治学者们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汲取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有机体学说及其相关术语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语汇.至此,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自己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的方法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所谓比较研究,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所谓结构—功能主义是指那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探讨其结构和功能而揭示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创.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和功能,结构即某一系统内由特定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组织安排,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或不同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功能即与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之目的和过程相关联的影响或行为结果;其基本的分析逻辑在于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互相转化;任何结构都会产生特定的功能,而任何功能也必定来自于某种结构.3.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所谓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指那种认定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观察的各种一致性并据此可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受心理学影响,并关注社会化和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动机,人们对权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单位往往是个人和小团体.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常自称为纯科学研究,即只研究事物的本身,不研究事物的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它强调把制度和价值观引进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从而使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4.系统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创立了政治体系的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体系理论.整个政治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经由反馈所实现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调适.在他的《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把美国的政治生活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系统:即选举系统,社会团体系统及政党系统,并分别做了有关输入与输出的详尽分析.除了上述的几种研究方法之外,西方国家比较政治学研究中还曾经运用过以下一些独特的研究视角:政治地理观.也称为"地缘政治学",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提出,它可称为政治科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地理观认为,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成长阶段论.它来自于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有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由罗斯托提出.在罗斯托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历史,其间又必然经历六个阶段.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等,如道德标准,神权标准,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等.(4)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其潜在的研究领域是很广阔的.政治心理学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本章主要介绍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阐述各国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探讨政治体制的建构与一国国情的密切联系.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英国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芬纳认为:"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地理,历史的连续性和工业化."因此,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其发展过程.英国的制度,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宪法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获得联合王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1688年以"光荣革命"而告结束,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当然,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真正确立经过了较长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虚位国家元首制",政府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议会内阁制,控制国家权力的早期政党等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形式.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19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和劳工立法运动等民主化运动.这些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立宪政治,公民政治,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文官政治,传媒政治,自治政治等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它地处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北与加拿大交界,南与墨西哥相邻,与欧亚大陆之间,分别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的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亿,今天的美国,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工业设备,至今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200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8万亿美元,人均收入约36000美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信息产业也居于世界之首.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1787年5月25日, "制宪会议"召开.宪法草案于1787年9月15日由39名代表签字后提交在纽约召开的邦联国会通过.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政府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此,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的州.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此正式固定下来.法国法国的全称是法兰西共和国(Republic of France),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居第一位.法国人口为5850万,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法国首都巴黎人口在10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5,它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还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全国交通的总枢纽.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而又值得法兰西民族骄傲的过去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出现在法国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高卢人侵入法国并在此定居下来.到16世纪后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牢牢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专制君主制最终形成.路易十四执政后,自称"朕即国家",专制君主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吉伦特派掌权期间,废除了君主制,处决了路易十六,于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而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雅各宾派执政和热月政变以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任第一执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复辟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滑铁卢战败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1875年7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共和派自此在法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法国贝当政府向德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起草宪法并获得通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1958年,戴高乐根据早年的政治设计,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为此,人们把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制称为"戴高乐体制".至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等,这些部落联盟为形成日尔曼民族奠定了基础.公元476年后,日尔曼人大举南迁,他们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生产和文化知识,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他实行"铁血政策",充分运用政治策略,施展外交手腕,凭借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势力,自上而下逐步地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权.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矛盾,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1933年1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制制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由于四国在重建德国和解决柏林问题上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导致东西方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盟国分道扬镳.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在战后漫长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德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并因他为德国统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 %左右,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日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多数集中在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和民族,国民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佛教为主.日本的国语是日本语.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00美元,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但由于物价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经济是以垄断财团经济为主,以国有经济为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大的奴隶制国家,称为"大和国",大和国统治日本约三百余年,史称"大和时代".公元645年,以"大化改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特别是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幕府.直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叩开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才彻底打破了德川幕府长期奉行的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 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于彻底崩溃.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它标志着推翻封建制度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它标志着二元君主制在日本正式建立起来.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泛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

《比较政治制度绪论》PPT课件

《比较政治制度绪论》PPT课件

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 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 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 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 它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 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
霍布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都可以精确 地解释为一系列因果关系的机
械运动,人 性也不例外。人性有两个原则:
一是欲 望,二是理性。人首先是一种
动物,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即延续其生物存在或者增 加生命力的欲望。在平等自由的状态下,人们为了保 护自我防止被他人掠夺,就必须增加自己的各种实力。 因而在自然状态下,人对人就是狼。为了避免自相残 杀,人性还需要有第二个原则,理性。理性的作用在 于要把人类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自我保护的范围之内。
▪ 联邦制国家:指由一些拥有相对主权的政 治实体,依据联邦制的原则,结合而成的 统一的国家。
▪ 邦联制国家:松散的政治联盟
d:国家机关体系()
e: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为了保证国家机器 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 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
2、民主观
阿尔色修斯:人类天生地要结成社会集团。人类社
会联合体有五类:家庭、自愿联合体、地方村镇、省市和 国家,都通过口头的、书面的或者默许的契约而形成。国 家是由不同省市通过契约结合而成为至高无上的社会联合 体。 国家的至高无上性在于它拥有为了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建立 起来的主权。主权属于组成联合体的人民,可以通过法律 授权的形式赋予行政官员来行使。行政官员只是人民的代 理人,其合法性就在于绝对服从人民通过的法律。如果行 政官员为私利而违反法律,那么权力就必须回到权力所有 者——人民的手中。

专题:中西方政府制度比较研究(讲稿)

专题:中西方政府制度比较研究(讲稿)



壹:中西古代政府制度起源的客观比较

一、中西古代政府制度起源的不同类型路径 (二)中西原始社会存在的不同政府制度的雏形特征
2、中国原始社会的酋邦制度的单主制特征 考古资料(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反映,中国在五千年前的前国 家社会形态,表现出的特征为: (1)社会规模超过简单氏族、部落社会。 (2)社会分化的程度甚于一般氏族、部落社会。 (3)出现了掌握社会最高权力的个人。 (4)在社会高层权力者之间存在着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 (5)宗教与世俗权力的结合。这些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专制主义政 治的基本特征。 西方古代的民主主义政府制度沿着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的路径变 迁,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府制度并不是改变氏族制度的路径的结果, 而是同样可以在原始社会中找到它的路径来源,它就是酋邦制度。在 酋邦制度中,专制主义政府制度的路径迹象就已经非常明显。
壹:中西古代政府制度起源的客观比较

二、中西形成不同政府制度的原因分析 (一)中西古代自然环境与政府制度的相关性
2、西方:血缘关系由于迁移而割断以及家与国的分离
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希腊社会制度的独立性和开放性。 开放的地理、铁器的使用促使民族的跨海大迁移,并在大迁移中形成了既保持城邦独立性 又不被地域所封闭的制度路径: (1)跨海大迁移切断了血缘关系的路径,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陆地迁移所无法祈求的。‚跨 海迁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种族体系的大混合,因为必须抛弃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 里的血缘关系。 (2)血缘关系被切断后,希腊人原有的自立门户的强烈愿望,‚不仅决定殖民城邦遵循‘分 裂繁殖’的扩张路线,也决定了这些殖民城邦老是相互竞争,相互敌对,不能团结起来对付全 民族的共同敌人‛。因而始终无法向高度集中的集权路线发展,只能演变为分权自治的制度路 径。 (3)自立门户的强烈愿望,在发达的海上贸易和频繁的邦际交往的状况下,还发展出来了一 套以契约为基础的制度。就像汤因比所说的:‚在民族大迁移的过程中,跨海迁移的苦难所产 生的另一个成果不是在文学方面而是在政治方面。这种新的政治不是以血族为基础,而是以契 约为基础的。‛以契约为基础的交易制度,正是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源泉。 (4)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跨海大迁移最终导致了‚没有分化‛的‚原始社会制度的萎缩‛, 国与家彻底分离,促成按财产划分阶级、按地域划分居民的国家制度的形成。

比较政治制度教案1PPT课件

比较政治制度教案1PPT课件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8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
▪ (3)政治必然要涉及到权力问题。权力是政治生活中的 一个核心要素,它是政治主体得以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和 保障。
▪ (4)政治离不开意识形态,政治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思想 为指导。通过自身活动,通过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和实 施决策的形式,政治活动再现了对某种价值的信奉和追求。
4
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的定义 ▪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
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但政治 及政治制度对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同时它也认为, 从根本上讲,政治关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的阶级与阶级 之间的关系。 ▪ 列宁: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 国家政权问题被马克思主义视作政治的核心。
3
政治的基本要素:
▪ (1)政治是发生在一个共同体中的活动,“是人类为有 意识地去理解和解决集体生活和集体组织的种种难题而作 的尝试。”其主体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
导论:研究对象和意义 ▪ 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
政治制度,比较则是指研究视角、 方法和范围。他研究的是古今中外 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对其进行纵 横上下的比较,包括比较的标准尺 度、各种政治制度的共性和某种政 治制度的个性,以及进行比较的观 点和理论的研究。
1
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的定义
8
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
▪ 政治制度研究对象狭义而言就是政权的组 织形式。一般说来,政治制度研究总是具 体的、个别的,如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 治制度、或某个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而 比较政治制度则是把两个甚至几个国家的 某种制度综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比较政治制度-第2讲-国家、国家形式与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第2讲-国家、国家形式与政治制度

2、国家观的历史演进
• (2)法人国家观 • 西塞罗:“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 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共同 体。”—《论共和国·论法律》 • 所以,国家就成了人民为了保障其共同利益,而自愿接受 限制自身权限的共同法律意识的产物,成为了一个法人团体。 • 国家一方面要服从服务于公权和公利,又要服从(源于神旨和 人类本性的)自然法。
• 多元主义国家观
• 认为国家只是一个反映和平衡社会各个利益团 体要求的消极机器,为保证其合理公正地分配 社会利益,国家应最大限度地将主权分配给自 治区域和职能性团体,以利于充分发展公民的 福利和个性。 ︵ ︶ 行 为 主 义 国 家 观 5
• 国家不应保有单一的主权,推动主权多元化。
2、国家观的历史演进
1、国家的阶级性
公共管 理机构
• (2)国家的双重属性
• 国家的历史形成方式决定了 它天然具有作为公共管理机 构和作为暴力统治机器的双 重属性。 • 前者是其作为“公共权力” 机构的一般特征;
国家
暴力统
治机器
• 后者是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 中的特殊属性。
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 分。 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 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
• 制度的作用:
•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为人们的相互交往 提供了可予遵循的系统模式,抑制了可 能出现的有损公共利益的行为; 一个社 会的制 度化程 度与这 个社会 的文明 程度密 切相关。
• 缓解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减 少了协调人类活动的社会成本;

比较政治制度电子教案(ppt)-比较政治制度课程讲解

比较政治制度电子教案(ppt)-比较政治制度课程讲解

第二节 中西方政 制度的 基本特点
一、西方两 制和多 制的特点 (一)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 (二)在竞选机制的运行中轮流执政 (三)以间接方式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四)政 之间的局部合作和互相倾轧并存 (五)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并有法律标准
二、中国当代政 制度的特点
(一)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 (二)执政 对国家实行全面领导 (三)政 之间团结合作的新型关系 (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开展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开展进步,因而不可能存在 一种绝对理想的,能适合所有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的政治制 度。因此,对于任何国家来讲,都只能期求一种能适应自己 当前国情和时代要求的较为理想的政治制度,只要它能有利 于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开展。
具体地讲,在同一政治制度框架下,各国的政治体制, 一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政治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政治制度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
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 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 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标准的总和。
特点表达为:稳定性、强制性、合 法性、历史性。
二、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Political institutions)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建立起来的一套政权机构,一般包括有官方地位和法律权威 的议会、政府、司法机构等。
二、代议制度的涵义与特征
“代议制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 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 种国家政治制度,又称为“代议制”。
代议制度在开展中形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达在 它的具体运作形态——代议机关上:
第一,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由有选举权的人民选举产生。 第三,有一定的任期。 第四,有明确的法律标准。
第五,通过会议行使权力。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5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5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第五章选举制度使用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09(1-2)高岗仓2011.01学习目标了解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理解和掌握现代政治制度下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选举原则与选举过程。

计划学时:4学时选举是一种形式,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早在原始社会就采用选举形式产生部落联盟的首领;从当今使用选举形式的广度上看,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都需要采用选举形式产生自己的领导和领导机关。

尽管这些选举各自都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则,但是它们并不是国家政治制度意义上的选举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是作为国家制度组成部分的选举制度。

第一节选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选举制度的产生选举制度是人类组织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选举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方式,在原始社会就存在;作为一种参与社会政治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欧洲。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就包含一种早期的选举制度。

公元前七世纪,随着雅典经济,特别是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雅典平民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上升,逐渐动摇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统治。

公元前594年,执政官梭伦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法律改革,奠定了“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使“人民有了投票的权力”,“成为政府的主宰”,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规范性的制度。

公元前509年,平民领袖克里斯梯尼当选为执政官后,进一步完善了雅典的选举制度。

他将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

他还创设500人议会,由每个选区以抽签方式各选出50人组成,作为公民大会的执行机构和最高司法机关。

到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的民主选举制已基本成熟,其最高权力机关是城邦公民大会,城邦重大问题和官吏任免事项由公民大会投票或举手表决,实行人人平等、一人一票和少数服从多数的选举原则。

雅典的官吏由两种选举办法产生:军官与司库官由投票选举产生,其他官吏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

古罗马曾实行一种以财产为基础的不平等选举制度。

公元前六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罗马平民与氏族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实行改革,他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域把罗马划分为四个区域,并以财产多少把罗马人分成五个等级。

比较政治制度二至四章课件

比较政治制度二至四章课件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第一节 制度与政治制度一、制度制度:是指由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构成的交往秩序,它以特定的组织或机构作为运行载体,通过明确规定或是提供行为预期的方式,规范个体和组织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并以自我约束或是由外部权威实施约束的方式,使这些规则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接受和普遍遵循。

第一,制度是规则第二,规则的遵守及其方式二、政治制度(一)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是“关于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伊斯顿)政治是决策及实施决策的活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孙中山 )“权力说”:政治是对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就是权力的形成、分享和运用的过程(二)政治制度:政治领域中,人们取得权力、分享权力、运用权力以及限制权力的规则体系。

政治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如何取得权力。

第二,如何限制权力。

第三,如何分享权力。

第二节 宪法与宪政一、宪法(一)宪法是根本法第一,宪法是国家立法活动的法律基础。

第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宪法是公民与国家或政府之间的一种契约首先,宪法不是掌控于任何特定个人和阶级手中的针对他人的“统治工具”,制定宪法的各方是平等的。

其次,宪法制定是一种讨价还价、妥协的过程,宪法是双赢或互利的一种协议。

(三)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规定是宪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宪法规定了政府权力的职能、政府权力的组成部分、行使权力的范围以及权力之间的关系宪法规定了公民权利二、宪政:宪法与政治制度的高度融合(一)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为一纸空文。

没有宪法就没有宪政,但是有宪法不一定就有宪政。

(二)宪政从宪法和宪政的关系来看宪政:宪政是宪法政治,是宪法与政治制度的高度融合,是围绕着宪法的产生、实施和实现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其最基本的内涵是以宪法治理国家,把宪法落实到政治生活的实处,使宪法对规范国家政治生活发挥有效的作用。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韩国 基本情况
大韩民国(朝鲜语:대한민국),简 称韩国,又称南韩、南朝鲜,是位于东北 亚朝鲜半岛南半部的国家,首都为首尔。 宪法领土范围为整个朝鲜半岛及附属岛屿, 北边隔鸭绿江和图们江(韩称“豆满江”) 与中国和俄罗斯邻接。 地理位置韩国三面环海,西南濒临黄 海(韩国称“西海”),东南是朝鲜海峡, 东边是日本海(韩国称“东海”)。
总统 国家元首
基本职权
1、象征国家,行使元首权力 2、军事权与外交权 3、任免总理、组织政府的权利 4、立法权 5、司法权 6、进行国民投票的权利
7、紧急状态的权利

大法院 普通法院 高等法院 地方法院 家庭法院
司法 制度
实行三级三审制
由法官组成法院 (行使司法权)
专门法院
专利法院 行政法院
特别法院
无特殊法院
有无特殊法院
政党
美国 两党 不同点 数量 韩国 多党 相同点 都参与竞选
两党 多党


有无领袖中心主义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拥有自己的选区


个人代表着政党
组织松散、稳定性差
美国 建立与发展
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美国,是由华盛顿哥 伦比亚特区、50个州和关岛等众多海外 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1989 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国总面积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修正为963万平 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 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 人口3.2亿,通用英语,是一个移民国 家。
国会
基本职权 1、立法权
基本 职权
2、财政权
3、监督权
4、人事权
5、其他职能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全套)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全套)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导论在导论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经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改进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新模式.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和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综合上述一些概念,本书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项内容:(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体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哪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一个国家中谁统治谁的问题.(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体问题.主要研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因为没有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所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本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权力机构,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并确定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产生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政体形式,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过政体的分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二分法.(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重点研究的是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若干个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各种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4)国家机关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一般说来,国家机关可以划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5)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这主要是指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等. 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是指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这么多国家,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在一门课中全面地进行研究,只能选取少数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课程把视点放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上,再加上一个传统上常被视为东方国家的大国——俄罗斯,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求使学生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国家的政体情况也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目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外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其次,通过加深对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掌握各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取其经验,避免其失误,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再次,通过学习,提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能力,积极地对一些国外较流行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二,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方法在早期,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性主义(哲学推理法;历史主义(历史探究法;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经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华莱士和美国的本特利都认为,研究政治制度仅仅从哲学上,法律上,制度上来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偏重于静态,要从活的制度去研究,就必须进行动态的,系统的研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从行为,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采用"科学化"的量化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抽样统计,理性模型等方法开始成为常用的研究技术;另一方面,政治学者们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汲取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有机体学说及其相关术语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语汇.至此,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自己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的方法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所谓比较研究,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所谓结构—功能主义是指那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探讨其结构和功能而揭示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创.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和功能,结构即某一系统内由特定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组织安排,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或不同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功能即与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之目的和过程相关联的影响或行为结果;其基本的分析逻辑在于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互相转化;任何结构都会产生特定的功能,而任何功能也必定来自于某种结构.3.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所谓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指那种认定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观察的各种一致性并据此可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受心理学影响,并关注社会化和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动机,人们对权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单位往往是个人和小团体.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常自称为纯科学研究,即只研究事物的本身,不研究事物的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它强调把制度和价值观引进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从而使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4.系统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创立了政治体系的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体系理论.整个政治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经由反馈所实现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调适.在他的《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把美国的政治生活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系统:即选举系统,社会团体系统及政党系统,并分别做了有关输入与输出的详尽分析.除了上述的几种研究方法之外,西方国家比较政治学研究中还曾经运用过以下一些独特的研究视角:政治地理观.也称为"地缘政治学",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提出,它可称为政治科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地理观认为,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成长阶段论.它来自于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有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由罗斯托提出.在罗斯托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历史,其间又必然经历六个阶段.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等,如道德标准,神权标准,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等.(4)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其潜在的研究领域是很广阔的.政治心理学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本章主要介绍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阐述各国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探讨政治体制的建构与一国国情的密切联系.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英国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芬纳认为:"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地理,历史的连续性和工业化."因此,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其发展过程.英国的制度,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宪法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获得联合王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1688年以"光荣革命"而告结束,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当然,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真正确立经过了较长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虚位国家元首制",政府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议会内阁制,控制国家权力的早期政党等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形式.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19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和劳工立法运动等民主化运动.这些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立宪政治,公民政治,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文官政治,传媒政治,自治政治等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它地处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北与加拿大交界,南与墨西哥相邻,与欧亚大陆之间,分别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的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亿,今天的美国,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工业设备,至今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200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8万亿美元,人均收入约36000美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信息产业也居于世界之首.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1787年5月25日, "制宪会议"召开.宪法草案于1787年9月15日由39名代表签字后提交在纽约召开的邦联国会通过.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政府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此,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的州.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此正式固定下来.法国法国的全称是法兰西共和国(Republic of France),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居第一位.法国人口为5850万,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法国首都巴黎人口在10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5,它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还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全国交通的总枢纽.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而又值得法兰西民族骄傲的过去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出现在法国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高卢人侵入法国并在此定居下来.到16世纪后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牢牢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专制君主制最终形成.路易十四执政后,自称"朕即国家",专制君主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吉伦特派掌权期间,废除了君主制,处决了路易十六,于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而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雅各宾派执政和热月政变以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任第一执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复辟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滑铁卢战败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1875年7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共和派自此在法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法国贝当政府向德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起草宪法并获得通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1958年,戴高乐根据早年的政治设计,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为此,人们把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制称为"戴高乐体制".至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等,这些部落联盟为形成日尔曼民族奠定了基础.公元476年后,日尔曼人大举南迁,他们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生产和文化知识,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他实行"铁血政策",充分运用政治策略,施展外交手腕,凭借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势力,自上而下逐步地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权.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矛盾,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1933年1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制制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由于四国在重建德国和解决柏林问题上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导致东西方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盟国分道扬镳.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在战后漫长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德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并因他为德国统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 %左右,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日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多数集中在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和民族,国民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佛教为主.日本的国语是日本语.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00美元,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但由于物价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经济是以垄断财团经济为主,以国有经济为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大的奴隶制国家,称为"大和国",大和国统治日本约三百余年,史称"大和时代".公元645年,以"大化改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特别是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幕府.直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叩开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才彻底打破了德川幕府长期奉行的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 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于彻底崩溃.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它标志着推翻封建制度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它标志着二元君主制在日本正式建立起来.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泛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宪法与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1、制度:从宽泛意义上讲,制度是指由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构成的交往秩序。

它以特定的组织和机构作为运行的载体,通过明确规定或者提供行为预期的方式规范个人和组织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并以自我约束或者外部权威来实现约束的方式来使这些规则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和普遍遵循。

一个社会的制度化程度越高,其文明程度越简单;一个社会越复杂、分化程度越高,越依赖诸多正式规则。

2、政治制度: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政治卷”的规定: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狭义的政治制度指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同一般的制度一样,政治制度也是有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构成的。

非正式规则是由长期而稳定的政治经验演化而成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政治生活中的“惯例”、“习俗”、“价值”和“文化”。

正式规则是由公共权威机构或其委托代理的机构设计和确立的,依靠国家强制力强力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明确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组织并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结构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

通常情况下,越简单的政治共同体越倾向于建立在非正式规则的基础上,而社会结构愈分化、社会成分愈复杂的社会,其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就愈是依赖于政治制度中的正式规则。

二、宪法与政治制度在现代,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宪法的政治制度和没有政治制度设计的宪法都是不可想象的。

通行现代的、被称为宪法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宪法和政治制度的统一。

1、宪法的含义:宪法一词源于西方,古已有之。

近代以前,宪法有四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古希腊时期将宪法等同于政治制度。

二是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另一观点,将宪法看做国家的最高法律。

三是罗马帝国时期,用宪法表示皇帝的多种建制和诏令以区别于市民议会制定的普遍决则。

四是中世纪的欧洲为确认教会和封建领主的特权,而将规定君主教会和封建领主关系的法律称为宪法。

尽管四种含义差异较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宪法是一种高级法,不同于一般法律,它关乎国家的根本问题。

但从根本法意义看宪法是近代的事情。

所谓根本法是指人民与国家或政府的一种契约,它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根本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议会也不得侵犯;2)根本法是建构国家的公约,效力高于议会制定的法律,因此根本法的制定不能仅凭议会的决断,必须由全民表决;3)由于根本法是限制议会和其他国家机关权力的法律,所以其内容必须明了准确,因而根本法通常应当是成文法。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资产阶级及其他革命阶级自由、平等的夙求以及限制议会、君主及封建君主的意愿必然体现在宪法和宪政中。

因此,近代以来,宪法理论的思想家及信奉宪政的思想家们普遍认为:宪法作为根本法,其基本要义是限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即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是宪法不可偏颇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没有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尤其是没有对公民权利的规定,任何形式的规范,哪怕是得到公共权威部门的确认并以成文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冠以宪法的名称也不能成为宪法。

宪法作为根本法,其根本要义是限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

也就是讲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是宪法不可偏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没有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尤其是没有对公民权利的规范,任何规定,哪怕是得到公民权利的确认,并以成文法的形式冠以宪法的名称,也不能称之为宪法。

正如美国政治学家萨托利所言: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及对公民权利的确认,两者对宪法称其为宪法是极为必要的,他们绝不意味着任何政府规划就等于是一部宪法,特闷意味着只有当政府框架提供一个人权法案,以及保障人权法案得到遵守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时,政府规划才称为宪法。

2、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典型个案:美国宪法(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宪法)美国宪法是当今世界上仍在生效的最古老的宪法(1789年生效),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宪法的样板,美国宪法的最大特点(优点)在于简洁性和灵活性合众院宪法共七条,现今的美国宪法为7+27条修正案,满足了美国200多年政治生活的需要(二战后制定的“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任”沿用至今)。

虽然宪法从制定之初到现在,美国的人口由400万增加到2.6亿多,联邦主体由当初的13个州增加到现在的50多个,但是合众院宪法仍是最有力的治国武器,其效力和权威性没有丝毫降低。

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

独立战争爆发后,隶属于英国殖民地的13个州签署了一份《邦联条例》。

该条例于1781年正式生效。

根据邦联条例,美国13个州之间的联盟是松散的,邦联政府的权力十分有限,用华盛顿的话说“13个州是一盘散沙”。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787年2月,当时合众国的立法机关——大陆会议呼吁各州派代表到费城召开修改邦联条例的制宪会议(之所以在费城是因为11年前美国在费城发表《独立宣言》)。

1787年5月,制宪会议如期在费城的独立大厅开幕。

代表全美13个州400多万人民的55位代表参与起草了后来缔造美国的宪法。

这些代表是美国当时杰出的政治家、社会家,用杰弗逊的话说“这次是真正的精英会”。

代表们原本是来修改邦联条例的,后来索性另起炉灶,开始制定一个全新的、更加体现中央集权化的联邦宪法。

美国宪法是1787年9月17日起草完毕,1789年3月4日正式生效。

美国宪法规定最终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不直接行使权力,他们把政府日常事务委托给那些被选举产生或被任命的官员行使。

宪法规定:公务员的权力是有限的,为了保护公民权利,被称为《人权法案》的十条修正案被补充进宪法,国会于1789年9月批准了这些修正案。

3、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宪法与政治制度的统一即为宪政,它意味着宪法与政治制度的融合。

在这里,宪法由于获得了政治内涵而成为政治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由于获得了宪法的支撑而取得了合法性,具体来讲,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宪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和政治利益的最高准绳。

近代以前,虽然随着国家的出现,开始出现了运用公共权力惩治私人违法权力的机构,在私人领域出现了运用法律取代个人暴力的转变,但是在公共领域依然存在着暴力。

国家与个人之间、国家不同机构之间,他们权限争议等重大问题完全依赖最高当政者的个人意志,这样一来,权力一旦失序,必然出现对权力的暴力争夺。

宪政不同于暴政、仁政、德政的根本在于它将宪法视为调节一切政治矛盾的终极准则,主张以明主的方式制定宪法,以宪法调整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利益问题,以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解决政治争端,从而将国家政治生活纳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法制轨道中,在公共领域实现法律取代暴力。

2)宪法为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实体和程序规范。

宪政确立之前,建构社会秩序主要依靠精英的个人权威,以其不受制约的主观意志为内容,不受限制的国家权力为依托,表现出极端个性化、强制性的秩序特征,尽管在某些特定时期,在所谓“贤人”的治理下,这种人治秩序也能促生出一定程度的繁荣与安康,甚至产生民主政治的萌芽,最终都跳不出治乱循环的怪圈,使这种类型的政治秩序沦为暴政、乱政。

宪政的产生为建立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宪政之下,国家机关的设立、公共权力的运行、国家基本制度的确立都获得了法律的确认,国家权力与政府行为必须受到宪法的规范与制约。

3)政治制度为宪法精神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证。

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与设计,宪法将形同虚设。

我国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过分强调宪法形式上的民主性和先进性而忽视相关规定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可行、如何能行、怎样保障其运行。

(有宪政而没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是英国,有宪法而没有宪政的国家是朝鲜)。

以人大监督为例,据宪法,国家权力机关对由它产生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监督。

这是我国人民主权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未能保证此项宪法规定的制度安排。

人大监督徒有其名,流于形式。

三、政治制度与宪法关系的几种类型从静态看,宪政是宪法与政治制度的统一融合。

宪法规范政治制度,富裕政治制度以合法性。

另一方面,政治制度为宪法的实施和宪法精神的实现,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

从动态看,政治制度与宪法存在许多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在程度上又是有差异的,反映在宪政实践中,就体现了宪法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三种类型。

1、以制定新宪政的方式确定新制度典型个案:法国法国从大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人权宣言》起,一百多年间共颁布了11部宪法(还不包括4部宪法修正案)。

1791年《第一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合一的“议政合一制”。

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以参政院为国家权力中心的“议会内阁制”政府体制。

1946年《第四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易国民议会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多党议会制”政府体制。

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以总统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半总统制”政府体制。

2、政治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不涉及宪法的更迭典型个案:美国究其原因:①在立宪观念上,美国的制宪者强调宪法的最高效力和最高权威性。

②在修宪的态度上,制宪者极为谨慎,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修宪程序。

③完善的司法解释,适时的赋予宪法新的内涵以适应政治变革。

3、修改或制定新的宪法,基本政治制度保持不变典型个案是中国1949年至今,共颁布了《五日宪法》(1954),文革时期《七五宪法》(1975),《七八宪法》(1978),《八二宪法》(1982)。

第三讲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一、常见概念1、何谓社会: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共同体。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它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同动物群体的根本区别。

如果从社会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把社会分为两大基础部分:一是社会的基础,即经济基础,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二是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结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其中,政治上层建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核心部分,具体来讲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关系、政府体制、武装力量、政治关系、政治文化、政治观念、政治思想、政治学术等因素。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上层建筑均属于精神层面,只是政治上层建筑具有物质外壳。

)2、何谓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是与社会分离的公共权力组织,其根本职能在于缓和与削减社会矛盾,使社会的对立面不至于在无为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国家的历史形成方式决定了它天然作为公共管理机构和暴力统治机构的双重特征。

二、政治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二、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或者说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其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者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以下三点: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互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