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审美意蕴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以及在这个夜晚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思考。

本文将从主题思想、情感基调、文本结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传达出一种超脱现实、向往自然和生活的情感,这种情感反映了现代人对于快节奏、功利化生活的反思和追求。

二、情感基调《荷塘月色》的情感基调主要是宁静而美好的。

作者在文中传达出一种安详、宁静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平静。

同时,文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三、文本结构《荷塘月色》的文本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以荷塘为中心,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将景色与情感紧密结合,使得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得以完整呈现。

四、写作手法《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排— 1 —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哲理。

五、人物形象《荷塘月色》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作者自己。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作者将自己对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现代人形象。

六、象征意义《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具有象征意义。

荷塘代表着一种超脱现实、向往自然和生活的境界,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理想之地。

同时,荷塘也象征着生命的平静和和谐,是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七、社会背景《荷塘月色》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中国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八、文化内涵《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探索《荷塘月色》的主题内涵:传达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荷塘月色》的主题内涵:传达文学的美学价值

《荷塘月色》是清代文学家林语堂的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种意境的描写,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感悟和追求。

同时,文章还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和文学价值,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深度探索的。

文章围绕着一个荷塘中的"月色"展开,以波光粼粼的荷叶和繁星点点的天宇作为背景,形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

作者通过对花叶、荷花和岸边树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荷塘中万物相生的和谐,以及月光的柔和和扩散。

这种宁静、美好的景象,隐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理念。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和谐,荷塘中的各种生命才得以茁壮成长。

其中,荷花是文章中的一大亮点。

作者使用了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手法,如工夫、玄妙、深思熟虑等形容词,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荷花的美丽和神韵。

荷花在不同的时间和角度下,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宛如一位多变的艺术家。

作者通过荷花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的美的瞩目与追求。

同时,荷花也给了读者启示,让我们意识到在和谐共生的环境中,人与自然可以互相成全,相得益彰。

文章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多重关系。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进退,寓意了个人的处境与选择。

月亮在荷塘之中时浓时淡,隐隐约约,显然是受到荷叶的遮挡。

这种景象给了人以启示,提醒我们在社会的纷扰中,要善于把握机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实现。

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文章中还包含着一定的美学价值。

从文本语言的角度看,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意象等,把握美学表现的 tao.。

同时,林语堂的文学风格也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现。

作者以淡泊明志、平和自持的态度,揭示了一种优美、淡雅、高贵、内向的文学风格,并通过这种风格对大众进行传递,深受人们的喜爱。

综合来看,荷塘月色之美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和文学价值,涉及了人文、自然和美学等多个层面。

它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美的追求与热爱,以及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认识。

其文化、美学、价值等多重内涵,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认识与情感,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特征和精髓之所在。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内容提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用叠词、修辞、古诗词给我们显示了文本的语言美;用美丽的景物描写和美好的人物形象塑造彰显了散文的艺术形象美;用中国文寄情于自然山水的情怀,和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传达了作者的情感美,这篇文章从这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荷塘月色》的三种审美体现。

【关键词】语言美艺术形象美情感美审美体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在这次对《荷塘月色》的阅读中,我心头忽然一亮,对作品又产生了以往所没有过的感受,旧思新情汇于一起,形成以下几点意识。

生动多样的语言美。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种文学类作品中,诗歌和散文是比较注重语言美的。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主要是叠词、修辞、古诗词的运用。

出现不少叠词,是《荷塘月色》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在描写荷塘时,朱自清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密密”“脉脉”;写月光用了“静静”“薄薄”“峭楞楞”;写荷塘四周用的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阴”。

这些叠词的运用,一是妥帖得体地绘画出文中物象,如“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弯曲,“亭亭”写出荷叶张开后的优美形象,“田田”写出了荷塘中荷叶的密密麻麻;同时大量叠词的运用,还可以给文章带来一种节奏感,产生出音乐美。

用得体的修辞手法润色文本,在《荷塘月色》中也有充分体现。

仅从文章的四、五、六自然段来看,文本就用了八处比喻,三处拟人,两处通感,一处拟物。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个句子,前面用了拟人,写出了荷花或开,或似开非开的状态;后面用博喻描绘出了月光洒在白花上面的美丽情景。

适时恰当地引入古诗词,除了可以简洁地写出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给文本增添诗词的美感,带来古典的韵味,如文末梁元帝《采莲赋》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荷塘月色的审美意蕴

荷塘月色的审美意蕴

《荷塘月色》的审美意蕴■陈日亮《荷塘月色》这一篇被几代人所传诵传教的散文名篇,大概可算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了,可是对她的解读,似乎并没有穷尽。

可见,其意蕴深厚,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读者探究品味,之所以未能餍足,乃集中于作者那一夜走出家门又回到家里,是一趟怎样的心灵历程和为什么有这样的历程。

通常的理解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需要出去走走,到荷塘周围去寻求宁静,但最后还是回到不能使他宁静的现实环境。

至于为什么“颇不宁静”,有多种解释,其中有“时代说”,有“家庭说”,也有“不必说”等等,如果没有开头的一句夫子自道,大概绝不会产生分歧。

但我以为既然作品本身没有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作者也不作任何暗示,“不必说”是可取的。

在习惯了必须追究一篇作品的时代背景或写作动机,否则就理解不了作品的主旨含义的老眼光去看,怎么看就怎么像,一旦对号入座,文学鉴赏就变成做数学题似的求证求解,兴味索然了。

其实,一篇作品为什么写,写的意图是什么,往往都隐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正像巴尔扎克所说,作家只布置方程式,他不需要给答案。

不知道写作背景又有何妨?所以我赞成“不必说”,当然,更好的表达,我认为应该是:“何必说”。

我见过多少教师都津津乐道《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众多的分析文章也多在这一点上费尽笔墨。

但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吗?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和同桌悄悄对话:“清华大学的荷塘真的那么美吗?”“我看是虚构的。

”我平时阅读作品,总是比较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虽然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多次,也不止一次听别的教师上过课,不知为什么,总是不由地想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的一段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

”当然,朱自清不是王右军,时代与地位各殊,不过若将时间地点换一换,这后半段有些话只要改为“快然自足,不知时之将至”和“景随情迁,感慨系之矣”,也大抵贴切。

《荷塘月色》陈竹隐解读

《荷塘月色》陈竹隐解读

陈竹隐解读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荷塘夜晚景色的优美散文,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荷塘月色的静谧、淡雅和朦胧之美。

陈竹隐认为,《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作者创造出了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意境。

作者以荷塘为中心,通过描绘月光、荷叶、荷花等自然景物,创造出了一个清新、宁静、优美的艺术空间。

这个艺术空间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蕴含着浓郁的诗意和哲理。

在陈竹隐看来,《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非常细腻、逼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荷塘那有形有神、有光有色、有静有动、绮丽迷人的特有风貌。

作者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荷塘,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好和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此外,陈竹隐还指出,《荷塘月色》中的情感造境之真、哲理构思之巧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通过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格追求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综上所述,陈竹隐解读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的优美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理构思,展现了荷塘
月色的静谧、淡雅和朦胧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解读《荷塘月色》之美

解读《荷塘月色》之美

解读《荷塘月色》之美解读《荷塘月色》之美朱自清的散文被称为“美文”,他的散文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现以《荷塘月色》为例,浅析朱自清散文中所表现出的美。

一、意境之美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讲究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域为最上。

有境域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词。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了“荷塘中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宁静、恬适、模糊”的意境。

1、意境的产生是情与境、意与象的交融。

意境不是关于客观景物的直截了当摹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形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说情不可太露,古人认为以景结情最好。

朱自清在文中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几天内心颇不宁静”,而后闲逛于荷塘,作者笔下的景色差不多上朦模糊胧的,青雾覆盖着荷塘,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模模糊糊的”,但这些恰好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颇不宁静”。

2、意境的产生,是虚与实的结合。

文章中写了茂盛的荷叶、多姿多态的荷花、蓊蓊郁郁的树木和模模糊糊的远山,这些差不多上实景。

由于作者着重描写的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因此作者更重视光、香、影、声等虚景的描写,如写月光,用“流水”作喻,富于动感;写微风送来的缕缕“幽香”看起来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和听觉连通,化“无声”为“有声”,使荷花具有了生命力,与作者感情相通,用“天籁之声”交谈,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域;写树上的蝉声与水中的蛙声,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宁静,出写出了诗人在如此的境域中寻到的片刻的宁静;写影,写了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还写了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模模糊糊的”,用景外之景来烘托一种模糊的美。

文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者笔下的荷塘具有的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扩大了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二、中和之美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学生难以明白得的是作者复杂的感情。

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解读文中处处充满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欢乐”混杂的感情。

《荷塘月色》的审美解读-文档资料

《荷塘月色》的审美解读-文档资料

《荷塘月色》的审美解读“中和”是以儒家哲学为灵魂的审美形态,它强调“我”和“物”,即“心”与“天”“祖”“群”的“一团和气”。

[1]但是,审美活动不光有“审美”,还包括“审丑”[2]从审美到审丑的拓展,表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感兴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所以,经典的作品往往是表现丑感,即无力中和、心绪不佳时的感受的。

文人如何在文章中表现“心绪不佳”呢?一、表现“物”“我”冲突的“丑感”产生的原因(“为什么”心绪不佳);二、表现调和“我”“物”,以寻求心灵的解脱之径的努力(心绪不佳时“怎么办”)。

多数情况下,人们更喜欢关注为什么心绪不佳,而很少关注怎么办。

当然,作者也往往喜欢讲述心绪不佳的来龙去脉。

曹操《短歌行》的感情基调是“忧”,所以读者解读此诗时,一般都会探寻曹操“所忧为何”,而不大关注“何以解忧”。

但事实上,此诗除了回答“忧什么”,还暗示了解忧之径。

曹操所忧有三:“去日苦多”,人才难得,功业未成。

解忧之径有二:杜康解忧,人才汇聚(“心”与“群”的中和)。

而“借酒销愁愁更愁”,所以人才汇聚才是兵陈赤壁、横槊赋诗时的曹操解忧的良方,故此,本诗方可称为“求贤歌”。

解读现代散文经典《荷塘月色》,人们同样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问题上,而大多忽略了朱先生的“怎么办”。

那么,朱先生“心里颇不宁静”时的解脱之径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荷塘月色》,文章的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找到文中的两个“忽然想起”,作者首先想借“赏荷塘月色美景”来达到“心”与“天”的中和,后来又想借“忆江南采莲旧俗”来达到“心”与“群”的中和。

这都属于转移法。

转移法成功的关键在于,转移注意力以后,关注对象一定是美的或者令人愉悦的。

那么,荷塘美吗?月色美吗?从文章第二段看,清华园的荷塘似乎并不很美,“幽僻”“寂寞”“阴森森”“有些怕人”。

但今晚的荷塘却必须很美。

荷塘怎么变美的呢?客观上,今晚有朦胧的月色;主观上,作者很期待荷塘很美,荷塘越美,越容易让人产生愉悦感,就越可能达到解脱。

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

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

•••••••••••••••••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散文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

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

”散文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内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

其实十分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大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本文就以《荷塘月色》为例,试从结构、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说明散文的审美特质。

一、结构美散文的结构是属于形式范畴。

形式因内容而确立,形式表现内容。

散文结构灵活,随意自由,苏东坡曾说过:“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

但是,随物赋形并不等于任意成形,它首先应当与内容有机结合,要恰当、完美地表现内容。

所以,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必须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有机整体,虽然“本质是散的,但须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

”(何其芳语)《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

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先说首尾呼应。

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

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

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

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

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起承转合,果因相连,则体现在全文的结构上。

依照传统的划分方法,《荷》的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导语:”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美”是《荷塘月色》的主要艺术特色。

文章开篇,作者便简明扼要地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篇的“文眼”,也是创作本文的起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其中蕴含着作者极其复杂而美好的感情。

文章第三段去荷塘路上的内心独白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们从内心独白这段可看出作者“白天”是不自由的,对月下荷塘以外的那个世界是不满的,内心是苦闷、愤懑的。

文章中,作者首先抒发了“颇不宁静”的心情后,立刻将读者从繁忙紊乱的现实生活中带入对“另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的追求之中,一步步地引向象征自由和圣洁的美丽的荷塘,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抛却使他们不宁静的一切,忘情地欣赏这满溢着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倾听这由自然界的动律形成的无声的音乐。

那“幽辟”“阴森森”的荷塘路上,月光是“淡淡的”,夜晚更加寂寞。

这“阴森森”的景象,不但没有使独自夜游的“我”感到孤零凄切、单调乏味,反而使“我”感到自由人的快慰,心情轻松,感到“今夜却很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忘情的超然心理呢?这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的结果。

“我”因“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摆脱白日里所感到的一切不快,在苍茫的月光下,独自一人踱到从不惹人注目的荷塘边,竭力沉浸在月光下的美景中,以求得片刻的宁静。

荷塘路上“幽辟的路”“蓊蓊郁郁的许多树”“淡淡的月光”,一幅幅宁静、幽深的景色驱散了“我”“不宁静”的心绪,排遣了白日里的苦闷和抑郁,使“我”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那自由和圣洁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时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乘着幽辟的路上产生的兴致,作者进一步痴心求美,情景交融,正面抒写观赏荷塘月色的情景,动静交织,作者艺术地创造性地再现这种自然界的动律,使作品具有了艺术的节奏。

荷塘月色给我们的启示

荷塘月色给我们的启示

荷塘月色给我们的启示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1. 欣赏自然美:《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荷花、蜻蜓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自然风光,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

2. 保持内心的宁静:文章中,作者在荷塘边静静地坐着,聆听蛙声、蝉鸣,感受着月光洒在荷叶上的美景。

这告诉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空间,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3. 勇敢面对困难:文章中,作者提到“我”曾经试图去摘那朵最美的荷花,但最终因为荷叶太滑而放弃。

这启示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要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克服困难,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4. 珍惜当下:文章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美好。

这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时光,把握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让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章中,作者与荷塘、荷花、蜻蜓等自然景物和谐共处,彼此相互依赖。

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远的意境告诉我们:生活之美在于细微之处的发现,心静方能感知世界的丰富与多彩;同时倡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回归自然,关照内心,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大半个世纪以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大家阅读它,赞赏它,无不为它神妙的境界和精美的文字所折服。

因此,又被选到高中语文的教材里。

《荷塘月色》何以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感情造境之真、哲理构思之巧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而意境则是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荷塘月色之所以有不衰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创造出了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意境。

它不仅创设出了优美的意境,塑造出了丰富鲜明的艺术形象,还有真挚的感情、浓郁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精巧的构思、深邃的意境等。

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验,作者先是细腻、逼真地描绘了苍茫的月光这一特定环境下荷塘那有形有神、有光有色、有静有动、绮丽迷人的特有风貌,使读者读过这篇文章后犹如进入这样一个境界∶苍茫的月光下,作者一个人逍遥自在、从容不迫地走着、踱着。

荷塘里的荷花也显得迷人了,硕大的叶子,亭亭玉立,体态轻盈柔美;洁白的荷花袅娜摇曳、欲开含羞。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那灌木、那杨柳留下的参差、斑驳的黑影和那稀疏的像画在叶子上的倩影,那隐现在树梢上的远山……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静谧、淡雅、朦胧,任何一个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会被这美好的景色所陶醉。

这时候,纵使有满怀的惆怅、一腔的愁思,也早已消融在这境界之中了。

其实,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是他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是他生命体验和人格追求融为一体的外化。

正是由于他的敏锐捕捉和留心体察,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及万物之间的关联谐调,才汇聚到作者的笔下,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

荷塘月色朱自清表达的情感

荷塘月色朱自清表达的情感

荷塘月色朱自清表达的情感荷塘月色,这个标题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宁静、安详的夜晚景色。

朱自清在这个标题中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让人感到平和而又温暖。

在这个标题背后,荷塘和月色分别代表着一种静谧的自然景观和美好的夜晚光景,而朱自清则通过写景来表达他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特殊情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塘一直被视为象征着宁静、纯洁的花卉。

朱自清借用荷塘作为作品中的背景,意味着他试图表达一种纯净的情感或内心状态。

夜晚的荷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安详的环境,在月色的映照下,给人以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这种宁静和温暖的感觉同样折射在朱自清的作品中,他试图通过荷塘月色的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月色在朱自清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月亮是人类历史上被人们赞美和歌颂的对象,因为它可以给人以宁静和希望。

在荷塘月色这个标题中,月色的存在象征着一种温暖、宁静和美好的意义。

月光给予荷塘生活以独特的气息,也给朱自清的情感以特殊的滋养。

作品中的荷塘月色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夜晚景色的描绘,更是朱自清对于生活美好一面的感悟和呈现。

然而,荷塘月色不仅仅代表了美好,它还带着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在朱自清的笔下,荷塘月色并非只是一种风景的描绘,而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外化。

朱自清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作品中。

他通过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传达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在我的理解中,朱自清通过荷塘月色这个标题表达了一种对宁静、平和生活的追求。

这种情感可以被理解为对内心世界的平静和心灵的慰藉。

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不仅仅是表现自然景色的美丽,更是传递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正是这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使得朱自清的作品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魅力,触动着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

总之,荷塘月色朱自清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宁静、平和、美好的情愫,带给读者温暖的回忆和深深的思考。

朱自清通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融入到作品中。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荷塘月色》是晚清文艺大家萧红的作品,描绘了一个淡雅浪漫的景象,它不仅是一
首优美动人的诗歌,更体现出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第一,这首诗反映了晚清封建社会中萧红忧国恨秦的伟大心情和她对祖国的无穷热爱,她联想到祖国的秦汉古都的悲凉历史,写道:“露从今夜白取明,月是故乡明。

”,用诗
人细腻的笔触铭记残缺的祖国历史,表达对日渐衰落的中国古文明更深层次的忧伤。

第二,《荷塘月色》在文艺形式上把民间风貌加入到文学作品中,这种文艺形式得到了更为深刻
的描绘。

萧红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国家的不足,在民间进行了反思与传统民俗的连结,从
而把这首诗塑造成了一份落寞的隐喻,他写道:“风吹荷叶声清灵,疏桐斜阳西斜时。


突出了晚夏的落寞感,把诗歌的表达性与民间文化的形象完美的结合,充满抒情色彩。

最后,从《荷塘月色》中也可以启示我们,萧红朴素无华的文字与直接的写作技巧让
她的作品生动逼真,使读者感受到如临其境般地现实大气,而她表达的思想也深入人心,
呼唤着许多后人。

在社会风云变幻的今天,学习和思考从萧红的文学中汲取的历史力量,
必将激发出个人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即使我们处于一种极端落寞状态,也能从中得到鼓
舞和励志,勇往直前,追求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是一首有着时代文艺特色和启示意义的作品。

它不仅象征着
晚清文艺大家萧红的伟大心情和民族情怀,更使萧红的文学成为时代文艺活动的一面旗帜,告诉后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整合起中华民族的力量,为国家的团结而不断努力。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情感与审美追求 - 教案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情感与审美追求 - 教案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情感与审美追求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1.1.2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1.1.3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1.4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特点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情感表达1.2.2分析作品中的审美追求及其艺术特色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1.2.4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人生哲理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作品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的分析1.3.2教学难点:作品深层意蕴的理解和审美价值的评价1.3.3教学策略:结合作品背景,深入分析文本细节1.3.4教学辅助:运用多媒体和互动讨论提高教学效果二、知识点讲解2.1情感表达分析2.1.1作品中的情感类型:忧郁、怀旧、孤独、宁静2.1.2情感表达的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2.1.3情感与作品主题的关系:反映作者内心世界,强化主题表达2.1.4情感对读者的影响:引发共鸣,提升审美体验2.2审美追求解析2.2.1作品中的审美元素:自然美、意象美、语言美2.2.2审美追求的表现形式:细腻的描绘、深情的抒发、独特的结构2.2.3审美追求与作者个性的关联:体现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2.2.4审美追求对现代文学的启示:推动文学创新,丰富文学表现力2.3作品艺术特色探讨2.3.1艺术特色的体现: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意象、深刻的主题2.3.2艺术特色与作者风格的关系:朱自清散文的独特性2.3.3艺术特色对读者的影响: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2.3.4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三、教学内容3.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3.1.1朱自清的生平简介:生平、著作、文学成就3.1.2作品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经历3.1.3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3.1.4作者文学风格的特点:清新、真挚、细腻3.2作品内容解析3.2.1作品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反思3.2.2作品情感表达:忧郁、怀旧、孤独、宁静的情感分析3.2.3作品审美追求:自然美、意象美、语言美的解析3.2.4作品艺术特色: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意象、深刻的主题3.3作品教学活动设计3.3.1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品,理解作品内容3.3.2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感受作品情感3.3.3审美鉴赏:分析作品审美追求,提升学生审美能力3.3.4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借鉴作品风格,进行文学创作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情感与审美追求教案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4.1.2理解《荷塘月色》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4.1.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1.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阅读和分析,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4.2.2运用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4.2.3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4.2.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增进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4.3.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4.3.3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4.3.4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重点5.1.1作品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的分析5.1.2作品深层意蕴的理解和审美价值的评价5.1.3作品艺术特色的探讨和文学成就的认识5.1.4教学策略:结合作品背景,深入分析文本细节5.2教学难点5.2.1作品情感表达的细腻性和复杂性5.2.2审美追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5.2.3艺术特色的独特性和创新性5.2.4教学辅助:运用多媒体和互动讨论提高教学效果5.3教学策略5.3.1采用问题引导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5.3.2结合作品背景,深入分析文本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深层意蕴5.3.3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提升教学效果5.3.4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品背景、作者照片、作品插图等6.1.2教学课件:包括作品内容、分析重点、讨论问题等6.1.3教学音频:用于播放作品朗读或背景音乐6.1.4教学视频:用于展示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文学评论6.2学具准备6.2.1作品文本:提供给学生阅读和分析的纸质或电子版作品6.2.2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心得体会6.2.3讨论材料:用于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6.2.4写作材料:用于写作练习的题目和指导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作品背景和作者介绍7.1.2提出教学目标和要求7.1.3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7.1.4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7.2作品阅读与理解7.2.1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内容7.2.2教师讲解作品背景和作者风格7.2.3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感受7.2.4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情感和审美追求7.3作品分析与讨论7.3.1教师提出分析重点和讨论问题7.3.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和看法7.3.4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7.4作品鉴赏与写作7.4.1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7.4.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7.4.3教师点评学生写作,提供反馈和建议7.4.4学生分享写作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7.5.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收获7.5.3教师布置作业和后续学习任务7.5.4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情感与审美追求教案八、板书设计8.1教学内容概览8.1.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8.1.2作品内容解析8.1.3作品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8.1.4作品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8.2教学重点与难点8.2.1作品情感表达的细腻性和复杂性8.2.2审美追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8.2.3艺术特色的独特性和创新性8.2.4教学策略与教学辅助8.3教学活动安排8.3.1作品阅读与理解8.3.2作品分析与讨论8.3.3作品鉴赏与写作九、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题9.1.1分析作品中的情感类型及其表达手法9.1.2解读作品中的审美追求及其艺术特色9.1.3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9.1.4思考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启示和贡献9.2写作练习题9.2.1借鉴作品风格,进行文学创作9.2.2分析作品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对自己的启示9.2.3思考作品对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影响9.2.4探讨作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9.3讨论思考题9.3.1作品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的关系9.3.2作品艺术特色与作者个性的关联9.3.3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9.3.4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启示和贡献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10.1.2教学难点是否解决10.1.3教学效果是否满意10.1.4教学方法是否有效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10.2.2分析比较《荷塘月色》与其他散文的异同10.2.3探讨作品对个人成长和人生观的启示10.2.4思考作品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追求的影响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1.作品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的分析: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类型和审美追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以柔美的比喻和浪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荷塘美景的感叹。

该诗歌以其特有的美感,抓住了读者的心,这也是它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荷塘月色》作一个全面的赏析,探究该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首先,《荷塘月色》表现出一种自然界中无尽的美丽与至高无上的沉默,这是朱自清以古典诗歌形式,利用鲜明的画面塑描出的。

这首诗把月光所发出的低微的影响呈现出来,那真如穿梭于湖水之上的感觉,使人如同置身于仙境一般。

朱自清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以融合的形式来营造这种令人流连的气氛。

例如,诗中“波光里的艳影”,“桂花初放雨点里”,“芦花落尽秋水面”,以及“沙头角落残红烛”等,都展现出自然界无限的美,把人们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梦境。

其次,《荷塘月色》也反映出作者对深沉思索的状态。

作者在诗歌中采用了几种先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他赋予月光反映出的湖光以“轻秋”的情怀;他把诗中的芦花比做是“梦里的,多少年”;他将码头的烛火,比作辗转空梦的“萤火虫”。

这些象征性的比喻,彰显出朱自清对事物的爱慕,对生活的深情,以及对宁静晚秋思绪的惋惜。

通过这种折射出来的思索,朱自清抒写了他探索物质世界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渴望。

最后,《荷塘月色》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于生活的反思。

正如著名诗人兰陵笑笑生所说:“朱自清的作品,正是一切生活的倒影”。

通过诗中描绘出的湖景,以及月光、芦花和烛火的精神象征,朱自清给我们以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例如,这首诗突出了变化是生活的必然,令人明白到美丽也会过去,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时光;它同样也提醒我们珍惜生活中微小的美,比如现在正发生的瞬息万变,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总之,《荷塘月色》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诗歌,它给我们以安静的气氛和深刻的意义,蕴含着朱自清对自然美景的抒发,以及对生活的深情反思。

朱自清通过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深层思考来审视世界的方式。

荷塘月色中的主题与意境

荷塘月色中的主题与意境

荷塘月色中的主题与意境荷塘月色,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以其独特的氛围和优美的景观形成了独特的主题与意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常常能够追寻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美好。

本文将从主题与意境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主题:荷塘月色所具有的主题主要包括诗意、宁静和温馨。

首先,荷塘月色给人以诗意的美感,仿佛置身于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中。

在荷塘中的荷叶借着月光的映照,闪耀出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心生赏鉴之情。

其次,荷塘月色透露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夜晚的月光下,荷塘中弥漫着一股宁静与安详,令人感到放松和舒畅,与繁忙喧嚣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荷塘月色也传递出温馨的情感。

荷塘是富有生机与生命力的象征,月色柔和而温暖,让人感到自然、温馨和融洽。

意境:荷塘月色所创造出的意境主要包括宁静、祥和和如诗如画的美感。

首先,宁静是荷塘月色所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

夜晚的荷塘宛如一潭止水,月光洒在水面上,倒映出荷叶的身影,让人沉浸在宁静、平和的氛围中。

其次,荷塘月色给人一种祥和的心境。

在荷塘月色照耀下,花草树木摇曳生姿,一切都显得和谐、祥和。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容易感到内心宁静、安详,平静下来,消解心中的烦恼和不安。

此外,荷塘月色也给人带来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

月色洒在荷塘之间,美不胜收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绘画,让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

荷塘月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意象,它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氛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主题与意境,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的画面,更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荷塘月色的主题与意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美好。

总而言之,荷塘月色中的主题与意境,凭借其诗意、宁静和温馨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繁忙世界的净土。

通过赏心悦目的画面和悠然自得的氛围,荷塘月色给人带来了深深的触动与感受。

这种美好与内心的平静是我们生活中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在纷繁世界中寻找内心宁静的一种源泉。

让我们心往一处想,意往一处去,领略荷塘月色中的主题与意境,感受人生的美好与宁静。

从《荷塘月色》看“美在意象”

从《荷塘月色》看“美在意象”

从《荷塘月色》看“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造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意象,作为“美”的意象世界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产生。

意象就是物的形象,也是美的本体。

本文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来论述以“美在意象”为主题的美学思想。

标签:荷塘月色;美在意象;情感;景物众所周知,要研究以“美在意象”为主题的美学思想,就要理解“美在意象”一词的含义。

因此,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美”。

叶朗先生认为,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是指“美的”东西;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东西。

“意象”是叶朗先生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

叶朗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哲学给予“意象”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他说:“对于我来说,‘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内部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叶朗先生认为,“美在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在一起,人心照亮万物,从而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美的意象世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结构上采用了移步换景、情随景生的方法。

随着作者来到荷塘,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之后被其所吸引,陶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逐步展开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与这荷塘美景融合在一起,从而构造了一个完整、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

下面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所体现的意象美。

一、情感的变化之美在《荷塘月色》中直接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并不多,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给人一种悬念,又揭示了世事变幻莫测的道理。

作者的心里不安静,是险峻的形势所致,是可以理解的。

那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很多的革命者遭到了屠杀,全国沉浸在新白色恐怖之中。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文章主旨:《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结构语言:《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

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

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

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 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 声 ”不 写 香 是“ ;
“ 眠 ” 而 写 “ 有 风 味 ” “ 睡 ” 这 种 酣 , 别 的 小 ,
诗词炼字 比较鉴赏 , 方显其效。 于 是 这 些 孩 子 把 文 章 中 有 好 词 当 做 优 良 《 荷塘月色》 的美不 一而足 , 本文仅叙
样 ”“ ”“ ”” ” ,泻 、 浮 、 洗 精妙传神 , 描绘 出月
光的动感、雾气缥缈的质感以及 叶和 花的 梦幻感 , 恬淡静美、 诗意浓郁。 此种境界 , 如 果简单地运 用替换词的方法去品昧 ,无法
形成深刻的审美 印象 ,必须与传 为佳话 的
景, 总是 “ 淡淡的“ “ ,恰是到 了好处 ”荷花 ,
吐露真情 流淌优美
— —
作文导 向漫谈
李 妹双
成 内在 的和谐。 透视 出作者矛盾
而真 实 的个 性 意 志 。
河南 省濮 阳市南 乐一 中
并寄予精深透辟的理趣。 据此文
本教学 活动也应带 有鲜明的 审
二、 典型诗意的语言特征
《 荷塘月 色> 的语言朴 素典
现在一些学生在作 文过程中 ,因为
走 向学 生的作文本。而学生等发下作文 本 一看 , 这红 艳艳 的“ 语言优 美流 畅” 正 对着 自己微 笑呢 !自然而然地学生也会 对着批语笑。 但这 笑的默契中, 学生肯定 会想 : 只要我的文章里用的好 词多 , 我的 文章肯定是上等佳作 ,这无疑对学生作 文 的心理定 势起 了“ 波助澜 ” 推 的作 用。 作文的评 判标准。
其次 ,乐” 中也 有个人惨淡境 遇的 “ 景
投影。此时 , 作者任 教于清华大学 , 生活窘 迫 , 自承担 着妻 儿老小 的生计 : 独 困扰作
美, 创造出特定 的语境和 精妙 的情感。 文中
的炼 字 , “ 光 如 流 水 一 般 , 静 地 泻 在 如 月 静
惨 下 场 是 可 想 而知 的 。但 是 这 些老 师 一
徐 , 水脉脉 ; 流 月光溶溶 , 影婆 娑 ; 倩 飘浮
的是薄薄的青雾 , 鼓噪的是青蛙 和蝉。动 静虚实、浓淡疏密合成一幅色彩 均匀 、 光
影和谐的图画 : 又以写意手法点染 出江南 采莲图勾起乡思。基调不同 的两幅画 , 忧 愁和喜悦交替浮现 , 射出作者复杂 的心 折 绪 ,“ 景 中隐约渗 透着“ 情 , 乐” 哀” 交错参
就是一篇经典之作。 朱 自清笔下 的景是 工笔 描绘 的荷塘 月色图 : 曲曲折 折的 小煤屑路 , 群树 掩映
象移动, 唤起内心微妙 的情感 , 生成优雅宁 而喜上眉梢。这种做法不论对于哪一个 静的心绪 ; 后句 , 视觉的“ 光和影 ” 与听觉 的 阶段的哪一位同学都是不可取 的。
歌声 ” “ 中的月色 并不均 匀 , 量的华丽 辞藻作为 高质量作 文的商标 , ,塘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 。前 于是把 自己既有 的或者是新发现 的华丽 句 , 者由眼前 若有若 无如 丝如 辞 藻 , 作 聘请过来充实 自己的作 文机构 , 让

哀乐与共的情感张力
“ 而不 淫 , 而 不 伤 ” 孔 乐 哀 是
看学生 的作 文 中的“ 词 ” 多, 好 居 便朱笔

这 片叶子和花上 ” “ 薄的青雾浮起 在荷 ,薄
塘里”“ , 叶子 和 花 好像 在 牛 乳 中洗 过 一
挥 :语言 流畅优美 ”的赞语便会 阔步 “
者的还有家庭内部的矛盾。所有这些都使 其心力交瘁。了解 了作者的生活际遇个性
气质 , 方能清晰地触摸 到作 者那虽轻犹 重 似淡还浓的人生忧伤 。 朱 自清 的内心 矛盾 , 与中国传统士大 夫的 中庸传统有 着深 刻的联 系。 文 中的

二 , 以 大家 。 飨
21 1 0 0・
首 先, 乐” “ 景无法掩盖 现实在作者 内 心的阴影。作为 爱国知识分子 , 面对政治
胧的月色下清丽婀娜、 楚楚动人的姿态 , 追
的腥风血 雨, 作者满怀愤懑 。文 中虽未表
明, 却隐约流露 出“ 人皆醉我独醒 ” 世 的孤
独情绪和知音难觅 的喟叹与哀愁 , 达 了 表
求绵远 悠深 的艺术效果。

标 准把握不准便片面地认为文 中的 “ 好 词” 越多越好 , 只要是认为优美 的词句都 尽可能地实行 “ 拿来主义” 。于是他们的 学生不管这些表面华丽的词句在 自己的 作文 中是否适 当, 非常热情地 “ 都 邀之入
粒粒的明珠 ,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又如 刚 出浴的美人。 传神地描绘 出荷花在素淡朦 ”
YL ,  ̄VEN『A0 Yu I
繇 薹
1 5
关鳓 司 情感张力 语言特征 : 《 荷塘月色 》 一片脍 炙人 是 口的经典美文 , 作者通过独 到的 艺术视觉找到独特的审美对象 , 传达着 自己微妙而复杂 的心绪 ,
有节制的含 蓄美 , 不仅与 中庸主
义的思维情感 方式相适应 , 也与 “ 哀而不伤 ”的传统美学风格形

的审美意蕴
张翠云
注意炼宇。 值得我们用心揣摩语 是乎 , 便把 自己看别人 的作文照搬过来 ,
或者是展 开充分 “ 想” 搞 出一些令世 联 ,
境 多角度开掘审美意蕴 。
隧河北省石家庄市粮食技 工学校
新鲜遥远的通感 。 中有两 人皆惊的大事 ,而且颇 以 自己能写出这 文
处典型例句 :微风过处 , “ 送来缕 样的“ 佳作” 而沾沾 自喜, 而欢 呼。 了这 除 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种 “ 大假事 ” 外 , 之 有一些 同学把运 用大
那么在学生中产生认为写大假事和 全身心地投入到 “ 独处 ” 的心灵感受 。语境 华丽辞藻充实的文章为佳 品的原因何在 的遥 远和 出人 意料生 发 出新鲜 的 比喻 内 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经常搞这样 “ 佳
涵。
“ 旋律 ” 构成通感。 作者调动诸 多感官体验 ,
的月 下荷塘 , 荷叶 田田、 荷花点点 、 荷香徐
美特性, 不能拘泥于抽象概括和
看似高深 的结论表达 , 而是知人 论世 ,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 与 作者的生命律动对话 , 感悟其 内 在的审美意蕴。 荷塘月色> 《 的审 美意蕴主 要体 现在情感 和语言
两方 面。

型 , 用 了多种修 辞手 法 , 使 尤其 总觉得 身边没有什 么值得 写的东西 , 于
子推 崇的中和 之美 , 示我们文学的意义 启 在于复杂情感 的表 达 , 哀乐与共是许 多文
缕的 “ 清香 ” 与“ , 远处高 楼上 ” 时断时续 隐 自己的文字处处洋溢着一种不着边际的 隐约约的“ 歌声” 构成通感。感 觉伴 随着想 花边美感 ,便 以为 自己写 的是上等佳 品
学作 品成为传世经典 的原 因 ,荷塘月 色> 《
差 形成 张 力 。
作” 的同学进行了调 查。调查结果表 明产 绵远悠深的博喻 。博喻的特点是三个 生这种状况的原 因关键在 于一个 导向问 以上的喻象组合成喻象群 ,产生强烈的艺 题 。
术感染 力。这个 喻象群不再是简单的个体
教 师在作文指导 上存在误 区。一些 喻象之和 , 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鉴赏 中, 教 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本身对学生作文 的 必 须 充 分 调 动想 象 力 , 整体 上 加 以把 握 。 优 良与劣质不大 了解。判别作文好坏 的 从 < 荷塘月色> 中形容水 中荷花的博喻 :正如 “
韵律优 美的叠词叠音和 精妙 的炼 字。 文中出现 多处诸如“ 层层叠叠 ”蓊蓊郁郁” “
等 叠词 叠音 ,节 奏错 落有 序 ,韵 律 协 调 优
席 ”来装点 自己的“ , 豪华 I 面” " 。其结果 7
就 会 出 现 “ 死 客 , 死 主 ” 局 面 。 悲 胀 饿 的 其
对青春活力的憧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