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合集下载

肿瘤科-肝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肿瘤科-肝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肝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住院患者。

一、肝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肝癌(ICD-10编码:C2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考《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癌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热血瘀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肝癌。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乙肝两对半、乙型肝炎DNA测定;(5)肿瘤标志物(AFP/AFU等);(6)胸部正侧位X线片;(7)心电图;(8)上腹CT或B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上腹MR或PET/CT或超声造影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健脾益气,疏肝软坚。

(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3)肝热血瘀证:清肝凉血,解毒祛瘀。

(4)脾虚湿困证:健脾益气,利湿解毒。

(5)肝肾阴虚证:清热养阴,软坚散结。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针灸治疗:可根据病情辨证取穴。

4.中药外敷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推拿治疗:根据病情选用。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用射频消融治疗、中药介入治疗、深部热疗、免疫系统治疗等。

肝病科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肝病科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有明确服用肝损伤药物病史,且具备下列症状:主要症状:胁肋胀痛;恶心;纳差次要症状:腹胀;大便不爽;小便黄赤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2007年制订的《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1)有与药物治疗与症状出现的时间规律性: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在5~90d内(提示),有特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小于5d,慢代谢药物(如胺碘酮)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可>90d(可疑)。

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伤的潜伏期≤15d,出现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潜伏期≤30d(可疑)。

(2)有停药后肝脏生化指标迅速改善的病程经过: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T 水平在8d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d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型的血清AKP或TB在180d内下降≥50%(提示)。

(3)排除其它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4)再次用药反应阳性:再次用药后,迅速激发肝损伤,肝酶活性水平升高至少大于正常范围上限2倍以上。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1+2+3 ,或前3项中有2项符合,加上第4项,均可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

(二)证候诊断1.肝胆湿热证:胁痛口苦,腹胀,纳差,恶心欲呕,身目黄,大便不爽,脘闷不舒。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2.肝郁脾虚证:右胁胀闷不适,胁肋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不畅,纳呆腹胀,便溏。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3.肝阴亏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脉细或细数。

二、治疗方法停用导致本次肝损伤的药物,如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必须使用药物时,应在专科医师密切观察下酌情使用。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肝癌中医临床路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稿)

肝癌中医临床路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稿)

肝癌中医临床路径(2015)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

一、肝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癌(TCD编码:BNA0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肝癌(ICD-10编码:C2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考《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肝癌诊疗方案”。

肝癌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热血瘀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肝癌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癌(原发性肝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癌(TCD编码:BNA001),原发性肝癌(ICD-10编码:C22)。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乙肝两对半、乙型肝炎DNA测定(5)肿瘤标志物(AFP/AFU等)(6)胸部正侧位X线片(7)心电图(8)上腹CT或B超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上腹MR或PET/CT或超声造影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健脾益气,疏肝软坚。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3)肝热血瘀:清肝凉血,解毒祛瘀。

(4)脾虚湿困:健脾益气,利湿解毒。

(5)肝肾阴虚:清热养阴,软坚散结。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针灸治疗:可根据病情辨证取穴。

4.中药外敷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推拿治疗:根据病情选用。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一、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损伤,但已系统性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病因而诊断为药物性肝病(ICD:K71.1/K71.9)(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7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1. 临床表现:可具有非特异性的肝病相关症状的临床表现。

有时可出现肝外临床症状,如发热、皮疹等。

2.经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检查,明确存在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肝病。

3.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且服药时间与肝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4. 应用RUCAM因果关系评估量表评分≥6分,提示肝病“很可能”是由药物引起。

5.基于详细病史、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合理应用的排除性诊断,是目前药物性肝损伤的基本诊断策略。

需排除引起肝病的其他可能病因,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隐源性肝硬化、急性胆囊炎、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脏小静脉闭塞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内科治疗:1.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

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

2.支持治疗根据患者肝损伤严重程度,可酌情考虑予适当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1)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型患者应尽早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

成人一般用法:50~150 mg/(kg·d),总疗程不低于3 d。

(2)糖皮质激素仅限于应用在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明显、且停用肝损伤药物后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甚或继续恶化的无禁忌证的患者,并应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33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233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2016年县级医院版)一、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损伤,但已系统性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病因而诊断为药物性肝病(ICD:K71.1/K71.9)(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7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1. 临床表现:可具有非特异性的肝病相关症状的临床表现。

有时可出现肝外临床症状,如发热、皮疹等。

2.经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检查,明确存在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肝病。

3.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且服药时间与肝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4. 应用RUCAM因果关系评估量表评分≥6分,提示肝病“很可能”是由药物引起。

5.基于详细病史、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合理应用的排除性诊断,是目前药物性肝损伤的基本诊断策略。

需排除引起肝病的其他可能病因,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隐源性肝硬化、急性胆囊炎、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脏小静脉闭塞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内科治疗:1.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

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

2.支持治疗根据患者肝损伤严重程度,可酌情考虑予适当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1)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型患者应尽早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

成人一般用法:50~150 mg/(kg·d),总疗程不低于3 d。

(2)糖皮质激素仅限于应用在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明显、且停用肝损伤药物后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甚或继续恶化的无禁忌证的患者,并应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6全文WORD版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6全文WORD版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2015年10月一、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4]。

TCM是指在我国中医等传统民族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生产和使用的各种草药和非草药类的中药材、饮片和复方中成药,NM 是指应用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制备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DILI 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之一[1,5],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ALF)甚至死亡[6]。

迄今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

美国于2003年创立了DILI协作网络(DILIN),2004年启动了DILIN 前瞻性研究(DILIN-PS)[2]。

2012年发布了LiverTox网站()[7],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基于有限证据出台了全球首个针对特异质型DILI(IDILI)的临床指南[3]。

我国于2014年发布了中国HepaTox网站()[8]。

LiverTox和HepaTox网站分别记录了近700种和400余种常见药物的肝损伤信息,为临床医生慎重处方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及评估其风险和收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年来国内有多个非肝病专业学会发布了各自领域的DILI相关专家共识,但相应的证据选择和评估标准欠规范。

为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DILI的认知并开展相关科研工作,避免诊疗实践中的困惑,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力求公正和客观地起草了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固有型DILI(intrinsic DILI,InDILI)和IDILI的防治。

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对涉及DILI临床诊治的部分提出了相关建议。

随着DILI研究新证据的确认,指南将适时更新。

本指南采用GRADE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见表1)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见表2)进行评估。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路径.doc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路径.doc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路径一、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二)诊断标准根据《2007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药物治疗与症状出现的时间规律性: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在5~90 d(提示),有特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5 d或>90 d(可疑)。

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伤的潜伏期≤15 d,出现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潜伏期≤30 d(可疑)。

(2)有停药后肝脏生化指标迅速改善的病程经过: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T水平在8 d 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 d内下降≥50%;胆汁淤积型的血清ALP或TB在180 d内下降≥50%(提示)。

(3)必须排除其他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4)再次用药反应阳性:再次用药后,迅速激发肝损伤,肝酶活性水平升高至少大于正常范围上限2倍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2007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内科治疗:(1)支持治疗①停止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注意休息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以利康复。

②营养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宜进食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维生素类食物,碳水化合物摄取要适量,不可过多,以避免发生脂肪肝。

恢复期要避免过食。

绝对禁酒,不饮含有酒精的饮料、营养品及药物。

(2)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病人有明显食欲不振、频繁呕吐并有黄疸时,除休息及营养外,可静脉滴注10%~20%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等。

根据不同病情,可采用相应的护肝抗炎(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制剂)及中医中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编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02.16•【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5号•【施行日期】2012.02.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医疗安全与血液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加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指南》电子版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下载()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二○一二年二月十六日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目录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感染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肝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肝病科管理者加强肝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肝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肝病科应在肝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肝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肝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肝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33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233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233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应。

(3)根据肝损伤类型,合理选择抗炎保肝类药物的治疗。

肝细胞损伤型可选择甘草酸制剂、双环醇;胆汁淤积型可选择熊去氧胆酸、S-腺苷-L-蛋氨酸。

(4)对于药物导致的各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肝病如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血管病变等,应参照相应肝病治疗原则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K71.1/K71.9药物性肝病编码。

2.排除急性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胆道疾病、Wilson病等其他肝病。

3.排除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可引起肝损伤的其他疾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脂肪酶、凝血功能;(3)各种病毒性肝炎标志物(甲、乙、丙、丁、戊型肝炎)、非嗜肝病毒(CMV、EBV)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免疫球蛋白、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铁蛋白、铁代谢等;(4)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X线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1)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2)肝活检术。

(七)选择用药。

1. 营养支持治疗如B族维生素、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

2. 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型患者应尽早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

3.糖皮质激素仅限于应用在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明显、且停用肝损伤药物后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甚或继续恶化的无禁忌证的患者4.根据肝损伤类型,合理选择抗炎保肝类药物的治疗。

肝细胞损伤型可选择甘草酸制剂、双环醇;胆汁淤积型可选择熊去氧胆酸、S-腺苷-L-蛋氨酸。

5.对于药物导致的各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肝病如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血管病变等,应参照相应肝病治疗原则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75 肝病科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75 肝病科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活动性肝硬化代偿期的住院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炎肝硬化(ICD-10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9版(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以及2016年《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5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疾病分期肝硬化代偿期: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

如按五期分类法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情况,属1期:无静脉曲张,无腹水;和2期:有静脉曲张,无出血及腹水。

3.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瘀阻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肝硬化代偿期)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属活动性肝硬化。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腹部超声、肝纤维化指标(APRI评分)、肝硬化非侵袭性诊断(参考2013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诊断专家意见)、甲胎蛋白、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尿常规、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肝炎(肝脏炎症)中医临床路径

肝炎(肝脏炎症)中医临床路径

肝炎(肝脏炎症)中医临床路径
引言
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是由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

中医在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临床路径,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医在肝炎中的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
1. 中医辨证
中医将肝炎归为"肝病"范畴,注重辨证施治。

根据不同病情,中医会判断病情属于哪种中医辨证类型,如湿热蕴结型、脾胃虚弱型等,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药物治疗
中医常采用中药治疗肝炎。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柴胡、山楂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作用。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进行药物治疗。

3.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肝炎的康复十分重要。

中医建议患者要注意
饮食,尽量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蔬菜等,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4. 调理情绪
中医强调身心相互关联,情绪对于疾病的影响非常重要。

中医
师会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促进肝
脏的康复。

5.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对于部分肝炎患者,中医师
可能会采用针灸治疗来调理身体,促进气血的流通,提升免疫力,
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结论
中医在肝炎的治疗中拥有独特的临床路径,通过辨证施治、药
物治疗、饮食调理、调理情绪和针灸治疗等方式,能够帮助肝炎患
者康复。

然而,仍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指导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是指由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引发的肝损伤。

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HILI报道呈升高趋势,中草药相关因素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越来越受到关注[1]。

影响HILI发生的因素复杂多样,有药物方面因素,也有药物应用不合理及机体差异性等因素[2]。

由于缺少体现中草药复杂性特点的HILI诊断规范和标准,造成目前HILI 临床诊断不准确等问题。

此外,肝损伤药物的分类比较方式缺少统一认识,造成HILI占DILI构成比增高[3]。

因此,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HILI诊疗指南,对于明确患者肝损伤与中草药之间的相关性,科学研判国内外HILI发生的客观性,提高HILI科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肝损伤的发生,同时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HILI在诊断和治疗领域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指南需要在所获得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不断修订完善。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的策略、方法及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引发的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2015年10月发布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Reliability of the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 for assessing causality i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2008年。

GRADE工作组发布的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2004年。

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临床路径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 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临床路径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30页word文档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30页word文档

传染科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49)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52)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355)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60)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中医临床路径 (367)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 (370)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19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19)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肝功能、血脂、血糖(2)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病原学筛选(乙肝、丙肝)、甲胎蛋白、CT、肝脏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疏肝健脾,化湿活血。

肝病科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肝病科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门诊患者。

一、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TCD 编码:BNV1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ICD-10编码:K71.6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2007年制订的《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组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阴亏虚证(三)治疗方法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组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

2.患者病情符合急性轻中度药物性肝损伤(肝功能AST≤5倍正常值、ALT、GG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

3.合并病毒性肝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肝功能(2)腹部超声影像学检查(3)血常规(4)肾功能(5)病毒性肝病相关病原指标(6)自身免疫学指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甲状腺功能、CT、肝穿刺病理活检等。

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瘟黄(TCD编码:BNG0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ICD-10编码:B16.908,909)。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和《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常见证候:湿热瘀黄证脾虚瘀黄证寒湿困脾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6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基础上,重叠或未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及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所致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其他类型的肝衰竭:包括自身免疫性、代谢性、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如休克等)及急性妊娠脂肪肝、纤维淤胆性肝炎、肝小静脉闭塞结合征等导致的肝衰竭;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门诊患者。

一、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TCD 编码:BNV1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ICD-10编码:K71.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2007年制订的《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组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GB/T16751.2-1997)。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阴亏虚证
(三)治疗方法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组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

2.患者病情符合急性轻中度药物性肝损伤(肝功能AST≤5倍正常值、ALT、GG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

3.合并病毒性肝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
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腹部超声影像学检查
(3)血常规
(4)肾功能
(5)病毒性肝病相关病原指标
(6)自身免疫学指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甲状
腺功能、CT、肝穿刺病理活检等。

(八)治疗方法
停用导致本次肝损伤的药物,如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必须使用药物时,应在专科医师密切观察下酌情使用。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

(2)肝郁脾虚证:疏肝理气。

(3)肝阴亏虚证:养阴柔肝。

2.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2)中药封包治疗
(3)中药保留灌肠
3.其它疗法
4.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减轻。

2. ALT、AST、TBL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 病情加重,需要延长治疗时间或住院治疗,增加治疗费用,退出本路径。

2.出现与本病相关的合并症,如腹水、黄疸、胃肠道感染、或并发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TCD 编码:BNG BNV190, ICD-10编码:K71.6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