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生命之源,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更是千姿百态,历史悠久,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农业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对于农业基础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

最早的农业技术是采集果实和种植简单的农作物,比如玉米、豆类等。

这些农作物没有进行人工认养和培育,自然生长,收成也不稳定。

而在这个阶段中,人类还没有掌握灌溉和耕作的方法。

2. 农业劳动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500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村落和农业定居点。

这时期开始,人们逐步学会了利用简易的农具和自然条件来进行农业劳动。

在早期,人们采用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农业方法——“旱耕”,即没有灌溉条件下的耕作,这种方法比较耗时耗力,且收成较为有限。

之后,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灌溉方法——“田井”,人们挖掘了大量的小沟渠和田埂,利用汲水器等简易工具灌水给农作物浇灌。

这种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之间的巨大压力。

3. 耕种技术的改进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耕种技术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改进。

公元前500年左右,先秦时代的农学家陆贾对耕种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对“钩耕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

钩耕法最初只是沿海地区的一种机械耕作方式,后来陆贾提出,应该将其推广到内陆地区。

而后,继承陆贾思想的农学家加以完善,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鸟焙法”,它利用唧筒机将水淋在耕地上,在日晒和土壤中的蒸汽作用下,将地里的杂草杂质烘干,杀死了害虫,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达到节约人力,增加产量的目的。

这种新的耕种方法,使得中国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 农机械的出现到了现代,农业机械的出现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空前的改变。

从最早的农具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泵、小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农业机械的出现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一、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为原始刀耕或火耕阶段;8000年至5000年前为原始锄耕或耜耕阶段;5000年至4000年前为发达锄耕阶段。

在生产工具上,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刀耕火种”向发达锄耕的进化;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连种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轮荒耕作制的转变,土地利用率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作物种类有一定增加,北方旱作粟、黍常见,南方水稻籼、粳并存,大麻、苎麻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葫芦、白菜、芹菜、蚕豆、西瓜、甜瓜等也已开始栽培。

因原始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由以前游移和季节性的野营生活逐渐转入定居生活,男子在农业生产中渐居主要地位,从而实现了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在原始畜牧业方面,经长期圈养驯化,家畜种类有所增加。

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家猪、家犬和家鸡的遗骨出土,说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原始畜牧业。

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有牛的遗骨出土。

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马、山羊和绵羊的遗骸。

至此,在我国北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业已具雏形。

在中国南方,养猪之历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9·全国卷Ⅲ(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清代租佃制) 2018·全国卷Ⅰ(选择)土地制度(汉代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农业生产(大豆种植) 2017·全国卷Ⅱ(选择)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影响) 2017·全国卷Ⅲ(选择)土地制度(唐代自耕农经济)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Ⅰ(选择)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Ⅲ(选择)先秦冶铁业(手工技术) 2017·全国卷Ⅰ(选择)明代玉器制造业(社会影响)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选择)区域贸易2019·全国卷Ⅱ(选择)清代商业发展概况2018·全国卷Ⅰ(选择)明代朝贡贸易(影响)2017·全国卷Ⅱ(选择)春秋战国商业(影响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西汉重农抑商(农商矛盾) 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清代矿业政策(农商矛盾)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也有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这些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农业阶段(约公元前8000年 - 公元前2000年):在这个时期,人们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向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也开始饲养动物,如猪、牛等。

人们使用简单的农具,通过耕种和灌溉等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 耕作农业阶段(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200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使用耕牛、铁制农具等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力和效率。

农业领域的科技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农历、畜牧技术、轮耙等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

3. 土地制度改革阶段(公元前200年 - 公元700年):在这个时期,一些政治改革和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农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郡县制的推行,农田的重新划分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使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识更加明确,激发了他们改进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此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增长,对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科技农业阶段(公元700年 - 公元1200年):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唐宋时期,农业生产进入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农业技术有了许多创新,如造纸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传递和记录水平。

并且,种植技术和工具也有了进步,如水力灌溉、畜力耕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

5. 农业产业化阶段(公元1200年 - 1911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向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农村的商业与手工业也相继发展起来。

同时,农业生产力继续提高,引入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业,如棉花、玉米、茶叶以及家禽等的引种栽培,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耕作农业阶段、土地制度改革阶段、科技农业阶段和农业产业化阶段等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对其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原始农业阶段: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交替阶段,我国农业开始萌芽。

人们通过狩猎和采集活动逐渐学会了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

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依赖自然环境,通过观察和试验,逐渐掌握了一些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动物的驯养技巧。

2.传统农业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农具,如石器、骨头等,进行耕种和收获。

这个阶段的农业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开始种植更多的作物,并逐渐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农业生产模式。

同时,人们也开始修建简单的房屋、水利设施等,以保护农作物和提供生活条件。

3.精耕细作农业阶段: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注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采用更加精细的耕作技术,如深耕、施肥、灌溉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农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改良,以及农具的改进和发明。

4.现代农业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业也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机械化、电气化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农业生产。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农药、化肥、种子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
率和质量,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丰富多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1.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约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点,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畜牧动物。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原始的农耕和养殖技术,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饲养猪、牛、羊等畜牧动物。

这种农耕养殖方式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并且开始进行田地的规划和灌溉。

此外,商朝还有严格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税收政策,国王掌握了大部分土地资源,并且通过征收农业税来增加国家财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朝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周朝还建立了农业杂志,对农业技术进行集中研究和总结,并且制定了种植和养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人们开始使用犁耕法和耕作绳等先进的农具,同时加强了灌溉和水利建设。

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显著增加。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通过租佃制度进行经营,这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热情。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动荡时期。

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从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方式。

最早期的农业实践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邓庄文化。

这些文化表明人们开始种植小麦、稻谷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并养殖猪、牛等家畜。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并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代人民利用灌溉系统改良土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这个时期,农民开始使用犁、耒等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周天子通过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封地制度,鼓励农业的发展。

大量土地分给贵族,贵族们则带领农民种植庄稼,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周代还建立了官僚制度,负责管理农业和灌溉工程。

这些措施使农民的耕作更有秩序,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广泛应用铁器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灌溉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推广,使得更多的土地可以进行耕作。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见证了种植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肥料的应用和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农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采用田亩制度,规范土地面积和农业税收。

为了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人们普遍采用了轮作和间作种植的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人们还开始广泛使用饲料,养殖家禽家畜,以满足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中国农业通过灌溉技术、农具改良、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进,逐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证据,中国农业已有长达八九千年的悠久历史。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边疆地区有很多新的发现。

其发展过程可简分为下列几个时期:原始农业时期;沟洫农业时期(虞、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一、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从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发明开始,至距今四千年前阶级社会形成为止,相当于中国原始社会后期。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

石斧、石锛一类砍伐工具的应用是原始农业的特点之一,与之并存的是播种用的竹木棒和收获用的石刀、石镰。

锄、铲一类翻土工具是稍后出现的,在我国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

耕地开始可能在山地,以后向江河两岸比较代平的地区发展。

实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继之是熟荒耕作制。

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以后产生了与播种直接相结合的原始的封耕作,生产技术的重点逐步由林木砍烧转移到土地加工。

出现了用以掌握农时的原始物侯历。

牲畜野放,后来产生了简单的栏圈。

把野生植物和动物培养、驯化验室栽培植物和家畜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最大成就。

人类现今得用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全部是在原始农业时代栽培和驯化成功的。

这一时代人们栽培和利用的植物比后世多而杂,有所谓“百谷百蔬”之称,后世所谓“五谷”(粟、黍、稻、麦、菽)也包括在内。

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稷)为主,南方以稻为主,麻葛和蚕比则是主要的衣着原料。

这种作物构成延续到唐宋以前仍未根本改变。

牲畜则以猪为主,猪、牛、羊、犬、马、鸡等“六畜”在这时代的后期已经齐全。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历程1. 原始农业- 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 作物:主要种植粟(北方)和水稻(南方)。

例如,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的遗存,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

- 生产工具:以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为主,这些工具较为简陋,生产效率较低。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砍伐树木,放火烧荒,然后进行耕种,土地肥力耗尽后就迁徙到新的地方。

2. 商周时期- 作物种类进一步丰富,除了粟、稻外,还有黍、稷、麦、桑、麻等。

- 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如青铜耒、耜等,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广泛使用,木制和石制农具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 耕作方式:开始走向耜耕阶段,人们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等技术,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同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农民集体在井田上劳作。

3.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如铁犁铧、铁锄等。

铁农具比青铜农具更加坚硬、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牛耕技术:牛耕也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农业动力从人力逐渐向畜力转变,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 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的修建则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

-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这一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秦汉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 牛耕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牛挽犁,这种耕作方式更加灵活,适合在小块土地上使用。

- 水利工程继续发展,如关中地区的漕渠、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我就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描述。

古代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定居以至农业的出现。

大约7000年前,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了农耕文明。

最早的农业形式是简单的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养殖一些动物。

由于人们对种植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利用水利设施。

在河流流域的人们发明了水车、水轮等利用水力的工具。

这一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灌溉和排水效率,使作物在旱季和雨季都能得到适量的水分。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们进一步改善和完善了农业生产技术。

他们研究土壤肥力和施肥方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他们开始种植更多的农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稻米等,并养殖更多的动物,包括牛、羊、鸡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犁、耙等农具,使农业生产更加 mechanization 。

古代农业的发展还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在农耕文明的出现后,人们开始建立统一的国家和国家制度。

统治者往往通过发展农业来增加国家财富和稳定社会秩序。

古代帝国如中国的夏商周、埃及的法老王朝等都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制定了农田管理法规。

古代农业的发展在不同的文明中表现不一样。

在中国,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农业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南方地区的水稻农业发达,而中国北方地区则以小麦、大豆等作物为主。

古埃及则因尼罗河的存在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帝国之一。

总的来说,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的农耕到利用水利设施的改进,再到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的进步的过程。

农业的发展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开始,逐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先民时期的农业发展远古时期,中国的农业起源于先民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逐渐开始实施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对植物进行种植,并培育了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和稻谷。

同时,他们还利用土壤肥力进行土地轮作,培养了耕作技术,并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商周时期的农业繁荣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犁和耕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民们还开始进行灌溉工程的建设,以确保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在商周时期,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和提高。

三、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改革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制度发生重大改革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县官制,对农业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废除了分散的土地所有制,实行集体耕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四、隋唐时期的农业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如运河和灌溉渠道的修建,为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并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此外,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隋唐时期,农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支柱,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宋明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宋代,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棉花和甘蔗,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讲义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讲义

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3.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2.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

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们已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

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初步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农业主要依赖于雨水灌溉,农作物以小麦、稻米和大豆为主,农具则主要是石耕具。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古代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秦朝提出了“兼并”政策,大规模征收土地并实行均田制,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由于秦朝的垮台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中国古代农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使了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诸侯国相争的竞争使得农家为了生存而从事农业生产,各地纷纷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中国进入了统一的秦汉时期。

当时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新的农具和农耕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灌溉系统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推动了农田的扩张和农作物的丰收。

随着汉朝的衰落和三国时期的乱世,中国古代农业再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和民间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南北朝时期,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农业实践,比如隋朝推广学田制。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农业迎来了较长的和平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

农田的开垦以及灌溉工程的建设得到了重点关注。

种植业得到了显著发展,茶叶、丝绸和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开始大规模生产和贸易。

明清时期,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对农业生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明清政府通过实施屯田制、水利治理以及推广优良品种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推行的水利工程-江南梅花田,提高了灌溉效率。

可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不断推动着农业的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
是农业的副业;自给自足;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
兴起
战国
青铜器小巧精美

西汉
用煤冶铁(最早)
“丝国”(丝绸之路)
东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青瓷
三国
魏晋
南北朝
灌钢法(硬度高、性能好)
白瓷


缂丝技艺
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五代十国
北宋
普遍用煤冶铁
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五大地方瓷窑
租佃经营谨此于自耕农经营(租佃契约)
第三次中原人口大量南迁(靖康之)
南宋
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自耕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鼓励小农垦荒
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鼓励小农垦荒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演变
时期
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丝织业与棉织业
陶瓷业
南宋
用焦炭冶铁
棉花传入内地

元代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
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时代)

流行焦炭冶铁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斗彩和五彩瓷
明中后期开始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中叶后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据主导地位

丝织业的发展未曾间断
粉彩和珐琅彩
中国古代商业的演变过程
时期
商业的发展
东汉
王景治河,千载无忧
田庄式经营(依附关系强)
三国
翻车(曹魏,马钧)
370多种农书中包含了大量的水利建设内容。
初步开发江南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技术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技术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技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也是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就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与农耕技术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农业始于石器时代,那时人们还居住在山洞中,以狩猎、采集为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农耕技术,开始了农业的发展。

1. 农业的起源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种植小麦、大麦、黍稷等农作物,并饲养猪、狗、鸡等家畜。

他们还开始制作陶器,使用石器来耕种土地。

2. 农业的发展在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农耕技术的创新。

他们开垦了大片的荒地,引进新的农作物,采取轮作和间作的栽培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3. 农业的繁荣到了古代中国的秦汉时期,农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广泛利用水利工程,建设了灌溉系统和水利设施,使得农田得到了更好的灌溉供水,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4. 农业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农业逐渐演变出了一套完整的耕作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耕地的分配、耕种的方法、收割的时机等方面的规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

在古代,人们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农耕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 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们开始利用河流、湖泊等水源,修建排灌、引水等工程,将水引入田地中,使得作物得到了充足的灌溉,提高了产量。

2. 耕作工具古代中国的农民使用的农具主要包括犁、耙、锄等。

这些农具使得耕种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3. 农作物的选育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还包括了农作物的选育与培育。

人们通过杂交、选种等方式,培育出了不同品种的作物,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第5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优质ppt]

第5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优质ppt]

例3(2015·全国卷Ⅱ·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
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选C。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唐宋时期的
耕作技术已有很大进步,如江东地区的曲辕犁、稻麦轮作技术、筒车等,这推动
(2)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 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 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 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例1(2015·天津文综·T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 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 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
(二)农业起源的条件
1、人类的进化 2、天然食物的不足 3、采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4、农业本身的条件:⑴生产工具⑵贮藏条件 ⑶氏族组织
(三)农业起源的地区
1、黄河流域:⑴前仰韶文化阶段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李家 村文化、大地湾文化 。 ⑵仰韶文化阶段的大型定居农业村落遗址 。 2、长江流域:⑴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 ⑵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湖南道县王蟾岩遗址 。
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因 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 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约8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从采集和打猎过渡到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进行土地的开垦和耕作,并种植一些简单的作物,例如小麦、大麦、稻谷和豆类。

2.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代,农业生产逐渐规模化和专业化。

人们开始使用犁、耙等农具,并从简单的早稻种植中逐渐转变为晚稻种植。

此外,还开始养殖牲畜,如牛和猪。

3.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周代,人们通过开发灌溉系统来改善农田的利用效率。

这种灌溉系统使农田从仅依靠自然降水变为可以利用地下水和人工引水来灌溉。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井田制(将土地分成九块,由国家集中管理)被广泛采用。

4.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农业技术的重要转折点。

人们开始采用铁制农具,如铁锄、铁犁,大大提高了土地开垦和耕作的效率。

同时,由于地主对农业的投资,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农田亩产量也大幅提高。

5.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农田规模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快速增加。

政府推行井田制和均田制,加强对农田的管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亩产量进一步提高。

同时,继续推广铁制农具,农民们能够更高效地耕作。

6.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也是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民间开始兴起种植经济,农田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更高。

无论是在平原地区还是在山区,农田都进一步利用起来,亩产量进一步提高。

7.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推广了大规模灌溉系统,例如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的南北大运河,使农田灌溉更加便捷。

此外,人们开始采用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即在同一块农田中轮作种植多种作物。

采用这种办法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的产量。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业生产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的历程,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农业生产的演变1. 农业生产的起源追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还处于采集和打猎的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发展农业生产,培育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的开始,也是中国进入农耕社会的重要转折点。

2. 农业技术的改进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农业技术包括灌溉和播种等简单的手工劳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引进了农具,如犁、耒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中国古代农民还积极探索改良土地、施肥以及害虫防治等方法,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3. 农田制度的变迁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伴随着农田制度的变迁。

在秦朝之前,农田主要由贵族和地方豪强占有,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很弱。

然而,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实行均田制,使得土地被平均分配给农民,使其在生产中有了更多权力和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益。

二、农业技术对社会的影响1. 农业技术的提高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农业技术的提高使得农民的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交流与流通,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农业技术的改进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改进也带来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灌溉系统的改进,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与产量。

通过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与选育,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与适应性。

农民在农业技术的帮助下,能收获更多的农作物,提高了自身财富的积累,进一步改善了社会生活水平。

3. 农业技术的传播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地区,还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其他地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化进程
手工业、商业的关系
农业发展促进了手 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反过来也推动了 农业的进步
农业、手工业和商 业相互依存,共同 发展
农业与手工业、商 业的关系在中国古 代社会中占有重要 地位
第三章
现代化进程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与特点
农业现代化的 定义和目标
农业现代化的 背景: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农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农耕技术的改进:如犁、耙、耧等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提高了耕作效率和农业生产力。
水利工程的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作物品种的改良:通过长期的选育和改良,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和 产量。
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如蚕丝、纺织、制茶等,将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相结合,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农业科技:推 广新品种、新 技术,提高农 产品品质和产

农业产业化: 形成产业链, 实现产销对接,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
和管理效率
农业现代化的成就与问题
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业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 现代化进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壹目
录 文 本
贰 程生中
产国 的古 发代 展农 历业
叁 响农现
业代 生化 产进 的程 影对
肆 启生中
示产国 的古 遗代 产农 与业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 .生产工具的进步 <1> 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 曹魏马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生产工具的进步<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2.兴修水利<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关键提示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跟踪思考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关键提示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跟踪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跟踪思考中国近代农业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三、新中国农业的发展1.建国初期农业的恢复<1>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农业合作化道路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关键提示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5."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6.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关键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这就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1.西周的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2.均田制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唐时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跟踪思考井田制与均田制在实质上有何不同?3.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关键提示太平天国的分田方案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是绝对平均主义.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7.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关键提示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8.《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通过这次土改,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跟踪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提出过哪些土地方案?五、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1.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内容<1>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跟踪思考"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相同作用是什么?<2>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与无爵位的地主、小官吏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朝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关键提示编户制度既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又是一种赋役制度.<3>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4>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作用: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跟踪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5>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6>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关键提示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的役银,并没有免除丁银.<7>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跟踪思考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方案中,哪些有利于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六、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1.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已不适应.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的配套措施.2.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目前出现的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不是一个长期现象,而是一个阶段性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中国应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以适应"人世"的新形势.3.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减负和增收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农民收入问题是近几年来"三农"问题的突出焦点.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突出的原因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人口分配不合理,城市消费群体比重较低.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思维拓展拓展1: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1>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2>土地兼并的影响: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3>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与作用: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两者的矛盾在于争夺财源,因而历代王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如王莽的王田制、隋唐的均田制、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虽能暂时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不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阶级通过起义的方式,进行均田免粮,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不能成功.拓展2: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尤其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使地力长期保持而不必休耕,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与市场相联系的农民家庭手工业,如棉纺、丝织、制茶等也得到发展.拓展3: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田租减为十五税一,景帝时定田租为三十税一.<2>东汉初,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3>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4>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5>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6>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7>清初,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拓展4: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与统治者重视的原因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如隋唐以来的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①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②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③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④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拓展5:建国后农业经济体制的调整<1>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原因;一些领导入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高考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在当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本专题的内容在专题复习阶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农业和农民问题在近年的高考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都是很高的.2000年广东卷出了一道材料解析题;2001年全国文综卷出了一道综合大题,同年广东、河南卷出了一道问答题;2003年,全国卷与##、##卷中共有10余道选择题出自这一内容;2004年高考中,全国卷和##、##、广东等卷中,涉与到"三农"问题的选择题有10余道,非选择题有3道.2005年高考有多题属于农业内容.全国文综卷二从水利的角度出了4道选择题.农业问题既是一个历史学科内的问题,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热点问题.复习时应以历史学科为主线,附带将我国当代重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增加农民的收入、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等现实问题进行联系.就历史学科而言,复习时应注意如下视角:<1>历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与对发展农业所采取的政策.<2>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注意掌握历代统治阶级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采取的是何种土地政策.可适当联系世界史上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采取的土地政策,加强横向联系和学科内综合.<3>农民的负担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又一主要内容.要注意纵向把握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负担<在古代主要是赋役负担>的情况,以与对农民负担的减轻和调整情况.<4>重农政策是中国历代经济政策的重心.要注意理解中国历代推行重农政策的原因.<5>要注意从中外联系的角度全方位聚焦"三农"问题.2004年高考就指向苏联的农业政策这一内容.要关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解决土地问题的相关内容.释疑解惑1.如何掌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1>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与技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朝代都全部具备这些条件,往往只具备其中的某些条件.在分析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时,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去思考.<2>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①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新品种的引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等.②手工业方面;手工业部门的扩展,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冶铁业、纺织业、造纸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花色品种增多等.③商业方面:商品种类的增多;集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货币的发展变化;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在归纳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时,可从上述诸方面去思考.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与原因<1>六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与岭南和闽江流域.那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 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 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 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 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 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 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 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 “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注意:井田制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区别 1、性质: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 2、生产形式: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封建社会以家庭为 基本单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产品分配:井田制下奴隶主占有全部产品;封建土地制度下农 民有独立身份,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
史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
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
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 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问题3:据史料三分析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何特别重视“稳定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又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 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因此,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中“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傍一人执耧”“种 乃自下”等信息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为二牛抬杠的耕作方 法,D为曲辕犁,C为灌溉农具翻车,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例2(2013·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 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 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 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选B。A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说法错误。C中“ 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 映。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 力水平。
(2)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 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 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 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例1(2015· 天津文综· T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 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 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
(3)经济重心南移: 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 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 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 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例4(2015·全国卷Ⅰ·T27)表1
唐 河南 15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宋 16 明 2 清 1
江苏
7 )
8
17
49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选B。理解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说一说:
例5史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问题1:史料一中画线部分主要论证了什么现象?
注意: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市场交 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它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自耕农经济,开始形成于 春秋战国,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注意:1、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 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生产 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时候完全消失。 2、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 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 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 的小农经济。
想一想: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三者的相
同点有哪些?我们能够得出哪些结论?
相同点:1、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 2、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3、狭隘性,三种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只追求 眼前利益。 4、自给自足性,三者都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很小。 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因 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 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的起源
(一)有文献记载的关于我国农业起源的传说有以下四种: 1、轩辕氏,既黄帝,是农业的创始者,在《史记· 五 帝本纪》中有相关的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 艺五种”。 2、后稷,名弃,即周民族的祖先,是首创农业的。 在《诗经》里就有很多篇章歌颂他的功德。 3、柱,是烈山氏之子。此说见于《左传》(昭公二 十九年)。 4、神农氏,史书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 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 之神农也”。
[注意](1)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而豪强地主力量壮大是 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种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唐朝后期与宋代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彻底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被改造为 公有制。 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
例6(2014·海南单科·T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 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解析】选C。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人口 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 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C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 错误。 例7(2013·全国卷Ⅱ·T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选D。宋代弱化了丞相和地方的行政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由此可知A错误。材料说 明的是宋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未涉及流民问题,B可以排除。由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导致土 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更为明显,故C说法错误。宋代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自耕农失去土地的现 象日益增多,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故体现了自 耕小农衰退,而地主经济日益发展。 例8(2012·全国卷·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 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选C。从题干的关键信息分析判断C正确;题干主旨是中央对地方豪强抑制而A体现的意思与 题干矛盾,因此A错;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在题干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 B错;D说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这一说法错误,故D错。
(四)世界三大农业中心
1、西亚、北非、南欧中心 2、东亚、南亚中心 3、新大陆美洲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 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 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自然经济。
(二)农业起源的条件
1、人类的进化 2、天然食物的不足 3、采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4、农业本身的条件:⑴生产工具⑵贮藏条件 ⑶氏族组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农业起源的地区
1、黄河流域:⑴前仰韶文化阶段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李家 村文化、大地湾文化 。 ⑵仰韶文化阶段的大型定居农业村落遗址 。 2、长江流域:⑴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 ⑵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湖南道县王蟾岩遗址 。
(4)土地经营方式: 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耕作技术 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 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 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 最主要因素。 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 ③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期普及全国, 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 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 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