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目前,动物行为学已发展成为畜牧学中一门成熟的分支学科。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活动和教学素材己显示出不断增长的迹象。但是,在动物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上,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看还是不系统的;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也不是很完整。本文重点讨论一下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1、动物行为学及研究对象、内容、手段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科学。最初是以野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近二、三十年来,以畜禽作为研究对象,与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繁殖等有密切联系,于是发展了应用行为学—家畜行为学。

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观察动物的习性反应;(2)了解动物的活动模式;(3)行为表现的生理机理。应用于畜牧业中,给正确的饲养管理、调教、利用、疾病防治以及畜舍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由此可见,了解畜禽的行为,可以创造适合于其习性的条件,以满足其正常生活的要求,从而提高它的生产性能。

动物行为学的迅速发展是与其研究手段不断改进分不开的。早期对行为学的研究依靠肉眼观察和简单的记录仪,近年应用电视检测、无线电遥测等先进技术,在田野和模拟自然条件的实验室中,动物行为可以监控和定量化,将大量数据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使行为学从属于数学准则。同时,应用生理学实验方法,例如,神经电生理及内分泌方法,操作式条件反射法等,深入了行为学的研究。

2、奶牛的生理性行为及相关管理措施

2.1 饮食行为

奶牛采食相对比较粗放,采食时不加选择,采食后不经仔细咀嚼即吞下,待卧息反刍时再咀嚼。因此饲喂草料时要注意清除混在饲料中的铁钉、铁丝等金属,否则极易造成创伤性心包炎;饲喂块根类饲料时要切成片状或粉碎后饲喂,块过大易引起食道堵塞。奶牛习惯于自由采食,每天采食十余次之多,每次20~30分钟,累计每天6~7小时。当日粮搭配不当,缺乏钙、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时,奶牛常发生异食行为,如食粪尿、胶皮、木块、砖瓦、石块等。

奶牛是一种饮水量很大的动物,这与它大量产奶有关,高产和中产牛产奶量与饮水行为的关系尤为显著。

一天饮水量是日粮干物质进食量的4~5倍,是产奶量的3~4倍。以体重6 00kg,日产奶20kg为标准,日粮干物质进食量应为16kg左右,一天的饮水量为60kg以上,夏天的饮水量更多些,高产奶牛的饮水应得到充分的保证,并要求水质良好,清洁无污染。冬季犊牛宜饮用20℃的温水。当奶牛饮水时,突然头抬高,左右甩动,颈伸直,口内流出大量唾液,可能是发生食道阻塞,应及时治疗。

2.3 反刍行为

奶牛采食时经初步咀嚼混入唾液形成食团吞下,进入瘤胃,经碱性唾液软化和瘤胃内水分浸泡后,待卧息时再进行反刍。奶牛一般采食后30~60分钟开始反刍,每次反刍持续时间40~50分钟,每个食团约需1分钟,一昼夜反刍10余次之多,反刍累计时间长达6~7小时。因此奶牛采食后应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保证奶牛的正常反刍。反刍是奶牛健康的标志之一,反刍停止则说明奶牛已经患病。咀嚼速度快的牛,产奶量也较高。另外日反刍时间、反刍周期间隔时间和日采食青贮时间与产奶量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

2.4 排泄行为

奶牛是一种随意排泄的动物,通常是站立排便或者边走边排粪,排尿则往往站着。由于奶牛的采食量和饮水量大,粪尿的排泄量也大。奶牛是家畜中排粪尿量最多的动物。成年母牛一昼夜排粪量多达30kg,占日采食总量的70%左右,一昼夜排尿量约为22kg,占饮水总量的30%左右。成年牛1年的排粪量多达11t,排尿量多达8t。产奶量与日排粪次数、排尿时间呈正相关,但与高产牛日排粪次数呈负相关。牛粪尿是农作物的一种环保型的有机肥料,应合理利用,如利用或处理不当,会对奶牛场的环境及周围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5 发情行为

奶牛发情时,首先表现性兴奋,不停地走动、哞叫,与其他母牛在运动场相互追逐、顶撞、打转,接受其他母牛亲近、爬跨,发情结束后则逃脱其他母牛的爬跨。奶牛发情持续时间平均18小时,变化范围6~30小时。当发情母牛接受其他母牛爬跨且站立不动时,是配种的最佳时间。

健康奶牛通过舐舔、抖动、搔抓来清理被毛和皮肤,保持体表清洁卫生。体弱奶牛清洁能力差,导致被毛逆立、粗乱无光,体表后肢污染严重。奶牛喜欢清洁、干燥的环境,因此牛舍地面应在饲喂结束后及时清扫,冲洗干净;运动场内的粪便应及时清除,保持干燥、清洁、平整,防止积水,夏季要注意排水。

3、集约管理下奶牛的行为学特点及相关管理措施

奶牛在集约化管理的条件下生活,由于饲养人员缺乏行为学的知识,牛本身的一些行为往往被忽视了,因而出现了公牛顶人,犊牛相互吮吸,母牛泌乳受到抑制等异常行为,这些都是“应激”反应。因此,必须了解和熟悉奶牛的行为学知识,探索使牛产生最小“应激”状态的管理方法,才能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创造高产牛群。

3.1分娩行为

放牧条件下的母牛,临近分娩时,具有“潜隐-分娩”的特性,通常要寻找一个安静、隐蔽的地方分娩,避开牛和人的干扰,因此,在牧地安静处分娩的母牛,难产率最低。而在牛舍内分娩,难产率可以增加30%。因为胎儿在分娩前一天处在“警觉”行为,导致“翻正”反射的发生,最先腕伸展,前肢伸向母体骨盆,然后头和顶抬起,伸向骨盆入口处,最后躯干旋转。“翻正”反射的正常程序可由母牛分娩行为受到干扰而打乱,使分娩困难。所以,母牛分娩要造成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分娩以后,母牛欲食犊牛身上的粘液,通过嗅觉、视觉的识别,几分钟之后,就可以建立较牢固的母子关系。对于产奶母牛而言,应在母子关系尚未建立以前,将犊牛抱开,可以减轻母牛因失去犊牛而产生的痛苦和“应激”。如果犊牛无需离开母牛,就不应该干扰这种关系的建立。犊牛生后,要尽可能早地吮吸初乳,以便获得抗体,增加抗病能力。犊牛寻找乳头,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犊牛通过咀唇的触觉,摸索和试探之后,终究会找到奶头。人为的干涉和引导反而弄巧成拙,“欲速而不达”。摇一摇犊牛的尾根。仿照母牛欲食犊牛会阴部便可以加速犊牛找到奶头。睡眠对犊牛早期的生长发育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应该保证犊牛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牛是一种“疏远型”畜种,这与绵羊完全不一样,绵羊是“跟随型”畜种。放牧的牛群,当犊牛吃过乳后,母牛将犊牛留在一个安静和隐蔽的地方,称之“犊牛窝”,而母牛则离开犊牛去采食,一旦犊牛遇到干扰,发出叫声,母牛便闻声而动,快速跑回“犊牛窝”护卫犊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