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模板

合集下载

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
• PT 正常参考值为:10 ~ 14秒。 • PT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1、广泛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 硬化 。
• 2 、 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 白原的缺乏。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 PT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 、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服抗凝剂、肝 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APT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1、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 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 者。 • 3、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 抗体等。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APT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4、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 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 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 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 5、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 正常参考值为0 ~ 5mg/L(0 ~ 5ug/mL)。
• D-二聚体(D-Dimer):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有一种片段称为D-二聚体, 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 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 的标志。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APTT缩短主要见于: • 1、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 2、血小板增多症。 • 3、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 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 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等。

血凝的临床意义

血凝的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 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ppt课件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ppt课件

三、口服抗凝剂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过程 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VII
PT
X V II
I TT
PPT课件
10
APTT
• APTT是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用以反应内源性和共 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因子XII,XI,IX,VIII, X,V,II 和I)是否异常。
血液有凝块,反应基线期几乎是没有的,反应开始前,凝血因子 大部分已经处于活化状态,缩短P的PT基课件线期时间可能远远大于因为凝血因25 子减少而延长的时间。
样本采集
另外,样本采集时,长时间扎止血带,静脉 穿刺不能一次成功,会造成血管损伤,或组织因 子进入血液,使凝血酶形成,加速血液凝固,影 响检测结果。
PT
• PT是检查涉及外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过筛实验, 如因子VII,X,V,II和 I。
• PT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
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VII
• PT试剂含肝素拮抗剂。 XII
APTT
XI IX
PT
VIII
X
V II
I TT
PPT课件
9
一、PT延长:
PT
XII
APTT
XI IX
–FIB水平升高
•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PPT课件
16
D-Dimer
• 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FnDPs) • 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反映凝血与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 生理性:抗血栓; • 降解纤维蛋白/原; • 降解凝血因子( FV、FVIII、FX、FVII、FXI、 FXIII); • 病理性:纤溶亢进→出血。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演讲人
目录
01. 凝血功能检测 02. 凝血功能异常 03.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检测指标
01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凝血 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
0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凝血因子Ⅷ、Ⅺ、Ⅻ的活性
03
凝血酶时间(TT):反映凝血因 子Ⅱ、Ⅶ、Ⅸ、Ⅹ的活性
04
纤维蛋白原(Fbg):反映纤维蛋 白原的含量
血小板计数:反 映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值在100300×10^9/L之 间
凝血因子活性: 反映凝血因子的 活性,正常值在 80-120%之间
抗凝血酶III活性: 反映抗凝血酶III 的活性,正常值 在80-120%之间
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或 遗传缺陷导 致凝血功能 异常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 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 物等可能导 致凝血功能 异常
疾病诊断
1
凝血功能检测:通 过检测血液凝固过 程,评估凝血功能
4
血栓性疾病:如动 脉血栓、静脉血栓 等,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评估血栓风
险和治疗效果
2
临床意义:凝血功 能检测有助于诊断 出血性疾病、血栓
性疾病等
5
手术前评估:凝血 功能检测有助于评 估手术风险,指导
手术方案制定
3
出血性疾病:如血 友病、血小板减少 症等,凝血功能检 测有助于诊断和治

6
药物治疗监测:凝 血功能检测有助于 监测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等药
物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制定
凝血功能检测结 果作为治疗方案 制定的重要依据
根据检测结果, 制定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考虑患者 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一、凝血酶原时间(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❶参考值20~40s(注:本文为本实验室参考区间,仅供参考)❷临床意义APTT检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用于APTT的定量分析和凝血因子恤、IX、XI、X∏的活性分析,还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测。

APTT延长:1 .血友病A、B,凝血因子VI、VΠ缺乏症,血管型血友病(VWD)。

2 .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3.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IC1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含有FDP∕D-D o4.口服抗凝药,肝素治疗等。

5.循环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因子恤、IX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

2.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和严重灼伤等。

❸干扰因素1.标本采集管顺序错误,先采集含促凝剂或草酸盐、EDTA.肝素等抗凝剂的采血管;存在部分抽血困难的患者,使用含肝素抗凝的抽血针抽血后注射到柠檬酸钠抗凝管;肝素污染导致APTT延长。

2.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APTT缩短。

3.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导致APTT延长。

4.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APTT延长。

«I采血・不足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标本n PT(s)ΛPTT(s)TT(S)Fib(g∕1)采⅛1量<2.0m1标本5717.23±3.1545.64±10.2521.54±5.64 2.68±0.28更新采购合格标本5711.99±1.2528.69±3.1314.92±0.78 3.12±0.43 t 4.8713.19 3.16 3.25P0.0250.0380.0180.042袭2采血■过■对鬟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标本n PT(S)ΛPTT(s)TT(S)Fib(g∕1)采曲盘>2.0m1标本6418.12±4.1540.15±8.6320.87±3.45 2.73±0.17政新采・合格标本6412.31±O.3127.56±7.2515.36±1.27 3.29±0.23 t 3.2720.35 2.49 4.01P0.0410.0290.0330.037图源:参考文献截图5.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无法测得或假性升高。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0—36.0S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PT缩短1、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2、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3、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4、口服避孕药;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正常值70—120%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例如,正常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8.7=330/3.3=100;血浆凝血酶原比率PT-RATIO患者血浆PT值除以正常血浆PT值=PT 比值PTR,正常值为1.00±0.15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INR正常值0.85--1.15,临床意义INR是根据PT试剂标定国际敏感指数,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国际标准化比值;但INR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国际正常化比值INR=PTRISI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受检患者PT/正常对照PT正常值为1.00±0.05WHO规定不同情况下抗凝治疗时合适的INR范围1、术前2周或口服抗凝药INR1.5~32.252、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2.3~3.02,53、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INR2.0~4.03.04、动脉血栓预防INR3.55、INR缩短:表示高凝状态;凝血酶时间TT正常值14.0—18.0S临床意义TT延长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FIB减少时TT延长2、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FDP存在、高肝素血症、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等;3、肝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凝物质增多;TT缩短: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缩短;TT缩短不代表高凝状态、不代表DIC早期;.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2.0—4.0G/L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高见于应激反应、妊娠晚期;注意先兆子痫和妊高症合并DIC时FIB不一定低于2.0/L;与ATPP、PT、TT结合分析;2、病理性增高: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血栓疾病、脑梗、心梗、糖尿病、动脉硬化,妊高征;非特异反应:毒血症、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其他:外科手术后、创伤、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心血管疾病FIB增高易发急性血栓;FIB在溶栓时下降表示溶栓有效,一般控制大于1.5/L左右;3、血浆FIB减少:见于DIC中晚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可能性出血性疾病APTT PT TT FIB 设想诊断延长正常正常正常血友病甲、乙、丙、狼疮样物质增多Ⅻ缺乏正常延长正常正常先天或获得性FⅦ缺乏延长延长正常正常 FⅡ、FⅤ、FⅩ缺乏、肝病、K缺乏应用抗凝药延长正常延长正常肝素样物质增多延长延长正常降低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延长延长延长降低 DIC、纤溶亢进;。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用于监测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凝药物使用或一些遗传性凝血障碍。

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出血风险状态,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常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以及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

延长的APTT常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

3. 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形成速度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物的疗效。

延长的TT可能出现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如DIC)等情况。

4. 凝血纤维蛋白原(FIB)FIB指标代表了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是凝血功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FIB增高常见于炎症反应、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降低则可能提示DIC、严重肝脏功能不全等。

5.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凝血酶原活动度直接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性,其异常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障碍。

FⅡ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急性出血等,降低则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6. 降钙蛋白I(TNI)TNI是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TNI水平升高常提示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情况,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7.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A)PTA是评估凝血系统对外源激活的能力的指标,延长的PTA可能出现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正常PTA有助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功能维持。

8. 凝血酶时间比(INR)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用于监测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是否达到理想效果。

INR过高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低则增加血栓风险。

以上是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这些指标,以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制定治疗方案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或进行肝移植等,以改 善肝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
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肾功能不全或尿 毒症等。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过凝血项目检测有 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等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以预防血栓形成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 减少症等。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从而诊断出血性疾病。
总结词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 平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 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凝血功能紊乱。
03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计数与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 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
凝固机制。
02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方法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反映血小板数量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 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

凝血常规临床意义定稿版

凝血常规临床意义定稿版

凝血常规临床意义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凝血常规临床意义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值:平均秒值:(12±1)s:男性:11~13.7s。

女性:11-14.3s。

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异常。

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使用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尿剂等。

PT缩短:先天性Ⅴ因子增多症、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

建议:(1)显着减少建议检查肝功能。

(2)检查前应尽量不饮酒,不吃高脂饮食。

(3)若PT显着增高,应预防出血倾向。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37±3.3)s,超过正常对照值10s以上有意义。

·临床意义:APTT延长:先天性因子Ⅷ、Ⅸ、Ⅺ缺乏,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Ⅺ因子缺乏症;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DIC;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注意事项:时间缩短应预防高凝引起的并发症。

5.PT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患者PTs/正常参比血浆PTs)ISI] 参考值:0.8~1.5之间临床意义:用于口服抗凝剂的监测,2~3为宜。

注意事项:(1)如果APTT延长,PT、TT、FIB正常,临床上有出血,建议做凝血因子确定性实验,确定血友病类型;临床上无出血,建议做血浆因子Ⅶ的促酶活性检查,确定是否为因子Ⅻ缺乏症。

(2)如果APTT、PT均延长,TT、FIB均正常,建议做检查确定是否为因子Ⅱ、Ⅴ、Ⅸ、Ⅹ或多个因子缺乏症。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常规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预测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常用的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体内外凝血通路的功能。

PT是测量从血浆中提取的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其结果可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态。

PT 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活性下降,可用于检测和监测这些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并诊断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治疗的反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一项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况。

APTT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存在抗凝因子的影响,可用于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DIC)以及肝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PLT)是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也是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参数之一、血小板是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的细胞成分,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PLT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对于评估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中华法林(warfarin)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为0.9-1.1,如果INR超过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过强;反之,如果INR低于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不足,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1.评估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延长情况,可以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提供参考。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对血管破裂、出血等损伤产生的生理反应,它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和血浆凝固3个主要步骤。

凝血项目检测是用于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常见的凝血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这些项目的检测结果可以反映出机体凝血功能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凝血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种血浆凝血酶的形成和活化过程的常规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值在11-15秒之间。

P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Ⅶ、Ⅹ、Ⅴ、Ⅱ或纤维蛋白原缺乏,抗凝因子Ⅰ、Ⅱ、Ⅴ、Ⅶ、Ⅹ、ⅩⅢ过高,或者存在抗凝物质(如血友病、抗凝剂等)。

PT延长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抗凝剂使用、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相关。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的一种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和高分子量血凝酶原的活化情况。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5-38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或存在抗凝物质(如抗磷脂抗体、抗凝剂等)。

APTT延长可能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抗磷脂抗体综合征、DIC等疾病相关。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的减少或功能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可能与血小板过度破坏(如ITP、TTP)、血小板生成障碍(如骨髓疾病、化疗)或药物影响(如抗血小板药物)相关。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与炎症反应、肿瘤、感染等疾病相关。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种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表示凝血酶形成和活化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值在14-21秒之间。

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Ⅰ、Ⅱ、Ⅴ、Ⅹ、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范本模板】

凝血功能检查【范本模板】

凝血功能检查(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

0士0.05(0.82~1.15)s。

国际标准化比(INR)1.0+0。

1。

【临床意义】1。

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

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2。

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1。

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

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参考值】2~4g/L.【临床意义】1。

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2。

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参考值】定性:阴性.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 阴性。

检查介绍: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 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

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 CRT)
正常范围: a)血浆法: 大于40%;
b)定量法: 48%~64%;
c)定性法: 30~60min开始收缩, 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 血液凝固后, 血凝块发生收缩, 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 结果降低: 小于40%, 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
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 无) 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 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 PT)
正常范围: 11~13秒。

检查介绍: 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如凝血酶原( 因子Ⅱ) 、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 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 能够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 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 TT)
正常范围: 16~18s; 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检查介绍: 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 临床应用肝素, 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 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 或血液呈酸性等。

五、复钙交叉试验( CRT)
正常范围: 若延长的复钙时间能够被1/10体积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 说明病人有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缺陷; 若延长的复钙时间不能被等量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 说明病人血液中含有病理性的抗凝物质。

检查介绍: 钙交叉试验能够区别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还是病理性抗凝物质所引起。

该试验操作简便且实用。

临床意义: 钙交叉试验可用于出血的鉴别诊断。

对患者进行初步筛选。

六、D二聚体( DD)
正常范围: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75μg/L。

检查介绍: 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

本试验的影响因素很多, 结果判断时须加以考证。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 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七、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正常范围: 1.0μmol。

ADP最大聚集率为62.7±16.1%, 聚集曲线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

检查介绍: 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间互相黏附, 也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的止血功能。

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结果增高见于: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高脂饮食及吸烟等。

结果减少见于: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储存池病、May-Heegglin异常、低( 无) 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八、纤溶酶原测定( PLG)
正常范围: 0.22±0.03g/L。

检查介绍: 纤溶酶原减少时提示纤溶活性亢进。

临床意义: a)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 如肝硬化、肝叶切除术、肝移植、门脉高压分流术、肺叶切除术;
b)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 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严重感染、肿瘤扩散、DIC。

九、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正常范围: 32.8~40.3秒。

检查介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临床意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
a)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 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
b)严重的凝血酶原( 因子Ⅱ) 、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
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

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 无) 纤维蛋白血症等;
c)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d)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e)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见于:
a)于高凝状态: 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b)血栓性疾病: 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十、血块或血浆凝块溶解时间测定
正常范围: 24h尚不溶解。

检查介绍: 血液凝固后, 继续置于37℃水浴中, 观察血块溶解的时间, 以测知纤维蛋白溶酶活性。

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异常亢进者, 其血块常于数小时内溶解, 严重者可于半小时内溶解。

十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ELT)
正常范围: 大于120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