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简介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的分类
IL-11:il-11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分子量约为23kd,是造 血微环境中一个多功能的调节因子。 IL-12:il-12主要由b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分子是一种 异型二聚体,40kd(p40)和35kd(p35)的2个亚基通过二 硫键相连接。 IL-13:细胞来源:il-13由th2细胞产生,分子量约10kd;其 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与il-4基因紧密连接。il-13分子 的氨基酸顺序与il-4有20%~25%的同源性,在功能上也 与il-4有许多相似之处。
1.PCR扩增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式反应: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对 特定的DNA序列进行的复制反应 本质:生物体DNA复制原理在体外合成DNA 发明者:Mullis,生物技术革命的象征, 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
2.酶切反应
概念:在特异位点上催化dsDNA分子的断 裂敏感的蛋白质,高温会降解破坏
策略:生产期可采用先高温,后低温,变温表达,避 免蛋白质降解
例如: 大肠杆菌和酵母生长最低温度为10℃
大肠杆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高温度为45℃ 酿酒酵母: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高温度为40℃
白细胞介素2的应用列举
1.肿瘤 2.AIDS(艾 滋病) 3.抗病毒, 细菌感染 4,自身免疫 系统疾病
酶切体系组成:目标和质粒DNA,缓冲液, 限制性内切酶。 反应条件:适宜温度(37℃),1小时以上。 终止反应:加热;加入EDTA,螯合镁离子。 电泳检查:酶切完全性。
3.连接反应
概念:
DNA 双链上相邻的3′-羟基和5′-磷酸基因 共价结合形成3′-5′-磷酸二酯键,使原来断 开的DNA缺口重新连接起来。
白细胞介素名词解释
白细胞介素名词解释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分子,起到调节和协调免疫反应的作用。
它们是在免疫细胞间进行通信的重要信号分子。
白细胞介素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的,最初被认为是由白细胞产生的,因此得名。
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除了白细胞外,其他细胞也能产生和释放白细胞介素。
目前已发现的白细胞介素有多种,如白细胞介素-1 (IL-1)、白细胞介素-2 (IL-2)、白细胞介素-6 (IL-6)等。
白细胞介素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们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以及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IL-1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和T细胞,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IL-2能够促进T细胞增殖和活化,增强免疫反应;IL-6能够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产生,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除了在正常的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也与多种免疫疾病和炎症相关。
一些疾病可能是由于白细胞介素过度或不足引起的,因此,对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总的来说,白细胞介素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信号分子,通过调节和协
调免疫反应,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对白细胞介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并为相关免疫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白细胞介素名词解释免疫学
白细胞介素名词解释免疫学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由免疫系统中的白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信号分子。
它在调节和协调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介素最早被发现时表达于淋巴细胞之间,因此得名。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细胞和组织被发现也能产生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主要通过与免疫系统中的各种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和增强免疫反应。
它们可以刺激和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白细胞介素在免疫系统中担任着多种不同的角色。
一些白细胞介素如IL-2、IL-4和IL-6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其他一些白细胞介素如IL-10和TGF-β则具有抗炎性作用,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幅度,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些白细胞介素的异常产生或过度激活与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有关。
同时,白细胞介素的合成也可以被一些病原体利用,干扰宿主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感染疾病的发生。
了解白细胞介素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对于研究免疫系统以及开发相关的免疫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许多新型的免疫疗法正是基于对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例如,通过增加或减少特定白细胞介素的活性,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从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
总之,白细胞介素作为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对于维持身体的免疫平衡和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白细胞介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并为免疫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白细胞介素4
简介
1982年Howard发现T细胞培养上清中有一种促进B细胞增殖 的因子, 起初命名为B细胞生长因子-1 (B cell growth factor-1, BCGF-1)。有的实验室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1 (B cell stimulating factor-1, BSF-1)、T细胞生长因 子-2 (T cell growth factor-2, TCGF-2)。1986年基因 克隆成功,国际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 IL-4)
总结
IL-4作为肿瘤免疫调节剂已进入Ⅱ期临 床试验。此外,还开始进行治疗免疫 缺陷症的临床试验。由于体内、体外 均证实IL-4可以抑制IL-1、IL-6和TNF分 泌,并促进IL-1ra产生,因此应用IL-4 可能为治疗败血症休克提供一种新的 方法。
3)刺激肥大细胞增殖,并与IL-3有协同作用,尤其对于粘膜 和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体外生长是必需的。 (4)促进巨噬细胞提呈抗原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可能与 调节MHCⅡ类抗原和FcR表达有关。IL-4与GM-CSF、IL-3和 LPS有协同作用。IL-4可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G-CSF和MCSF,增强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吞噬、杀伤活性和ADCC作用。 IL-4是小鼠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并促进IL-1ra产生,但抑制 单核细胞IL-1、TNF和IL-6的产生。 (5)协同CSF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G-CSF协同增强粒细胞 集落形成,协同红细胞生成素(E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4(白介素-4, Interleukin-4, IL-4)是II型 辅助T细胞(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 生物作用,包括刺激活化B细胞和T细胞增殖、 CD4+T细胞 分化成II型辅助T细胞. 它也在调节体液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中起关键作用。白细胞介素-4诱导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向 IgE,上调第二型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的产生。这一因子 是由M.霍华德、W.保罗和E. 委特塔(Vitetta)在1982共 同发现的。四年后人类白细胞介素-4的核苷酸序列中被分 离,证实它与一小鼠蛋白B细胞刺激因子-1(BCSF-1)类似.
白介素
双位点夹心法竞争法ELSA间接法捕获法
特点 • 竞争法ELISA可用于抗原和半抗原的定量测定,也 ①酶标记抗原(抗体)与样品或标准体中的非标记抗原 可对抗体进行检测, (抗体)具有相同的与固相抗体(抗原)结合的能力 •②反应体系中,固相抗体(抗原)和酶标抗原(抗体)是 其原理是标本中的抗原(抗体)和一定量的酶标抗 固定限量,且前者的结合位点少于酶标记与非标记抗原 原(抗体)竞争与固相抗体(抗原)结合。标本中 (抗体)的量之和 抗原(抗体)含量愈多,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原 ③免疫反应后,结合于固相载体上复合物中被测定的酶标 (抗体)愈少,最后的显色也愈浅。小分子激素、 抗原(抗体)的量(酶活性)与样品或标准品中非标记抗 药物等ELISA测定多用此法。 原(抗体)的浓度成反比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 基础: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 体的酶标记。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 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 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 由此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 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 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三个必 要的试剂: (1)固相的抗原或抗体,即"免疫吸附 剂"; (2)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称为"结合 物"; (3)酶作用的底物
ELISA基本原理
• (1)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 其免疫活性; (2)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联结成酶标抗原(或抗 体),而且此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 保留其酶活性; (3)测定时将受检标本(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 体)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 再用洗涤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它 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的 抗体或抗原量成一定比例;再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 酶催化后变为有色产物,根据其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 或定量分析,以了解被测标本中抗体或抗原含量
白细胞介素种类及特性
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IL-2
活化的T细胞产生,以自分泌与旁分泌方式作用于局部的靶细胞
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的细胞因子
促进T、B细胞增殖
白细胞介素的特性
IL-1 IL-2 IL-3
产生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
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效应
T、B细胞的增殖分化,炎症反应
T、B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NK杀伤 活性
促进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
IL-4
IL-5 IL-6
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T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T、B细胞的增殖,造血祖细胞增殖 分化
B细胞的增殖分化 促进B细胞分化,参与炎症反应
IL-7
IL-8
IL-9 IL10 IL11
骨髓及胸腺基质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
)
骨髓基质细胞
促进前T、前B细胞增殖和T细胞生 长
中性粒细胞活化和趋化作用 促进Th细胞的增殖
抑制Th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促进B细胞分化
ILB细胞
12
促进CTL,NK,LAK细胞杀伤功能
几种白细胞介素与肺癌预后的关系
几种白细胞介素与肺癌预后的关系白细胞介素是一种免疫细胞因子,它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对于肺癌的发生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白细胞介素与肺癌的预后关系密切。
本文将对几种白细胞介素与肺癌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
1.白细胞介素-6(IL-6)IL-6是一种具有炎症性质的介素,它能够刺激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同时还可以抑制机体的自然免疫反应。
一些研究表明,在肺癌患者中,IL-6的水平明显升高,与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低IL-6水平的肺癌患者有更好的生存期和预后,而高IL-6水平的患者则有更短的生存期和较差的预后。
2.白细胞介素-8(IL-8)IL-8是一种由肿瘤细胞和炎症细胞分泌的介素,它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
一些研究表明,在肺癌患者中,IL-8的水平也明显升高,与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低IL-8水平的肺癌患者有更好的生存期和预后,而高IL-8水平的患者则有更短的生存期和较差的预后。
因此,IL-8可能成为一种用于判断肺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3.白细胞介素-10(IL-10)IL-10是一种具有抗炎性质的介素,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弱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一些研究表明,在肺癌患者中,IL-10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恶性程度和预后相关。
一些研究还表明,IL-10的水平升高可能会影响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肺癌的进展和转移。
4.白细胞介素-18(IL-18)IL-18是一种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介素,它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和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一些研究表明,IL-18的升高可能会促进肺癌细胞凋亡和降低肺癌的恶性程度,从而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
不同的白细胞介素与肺癌预后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白细胞介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找到更具有参考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提高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白细胞介素的名词解释
白细胞介素的名词解释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内的白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白细胞介素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节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促进炎症反应、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等。
以下是白细胞介素的一些常见类型及其功能:
1. 白细胞介素-1(IL-1): IL-1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能够引起炎症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并吸引其他免疫细胞进入炎症部位。
IL-1还能激活T细胞和B细胞,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白细胞介素-2(IL-2): IL-2是一种细胞生长因子,能够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是T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
IL-2还能促进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3. 白细胞介素-4(IL-4): IL-4是一种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刺激抗体产生。
IL-4还能够促进Th2细胞的分化,并抑制Th1细胞的活性。
4. 白细胞介素-6(IL-6): 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分化。
IL-6还能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并在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仅仅是白细胞介素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复杂而重要的调控作用。
白细胞介素名词解释
白细胞介素名词解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具有调节和调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细胞因子,它与白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活化等过程密切相关。
白细胞介素通过与目标细胞或作用靶点相结合,调节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对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影响。
白细胞介素命名通常以IL加上一个数字,例如IL-2、IL-6等,代表了它们的发现顺序。
不同的白细胞介素具有多样化的功能,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白细胞介素及其主要作用:1. IL-2(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T细胞相关的白细胞介素,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参与调控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
IL-2在适当的浓度下可以刺激免疫细胞对病原体进行更有效的清除,也被应用于抗癌免疫治疗中。
2. IL-4(白细胞介素4):IL-4主要由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角色。
它促进初始免疫应答中B细胞的分化成为抗体产生细胞,并参与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具有抗炎作用。
3. IL-6(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免疫调节因子,可以由多种免疫和非免疫细胞产生。
它在炎症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刺激B细胞分化产生抗体,并促进T细胞的增殖。
此外,IL-6还具有调节造血功能和影响多种器官的生理过程的能力。
4. IL-10(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在调节抗炎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并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对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5. IL-17(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类由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
IL-17可以诱导多种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炎症细胞浸润,对于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只是一小部分常见的白细胞介素,实际上,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并且每种白细胞介素功能复杂多样。
它们可以对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存活和免疫功能发挥调控作用,从而调节和影响整个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功能。
感染相关标志物的“新宠”——白介素
感染相关标志物的“新宠”——白介素发表时间:2020-08-18T16:58:49.17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6期作者:饶丽[导读]白细胞介素(IL)是一种有多中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一种细胞因此,白细胞介素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并在白细胞之间发挥作用,所以因此得名。
直至目前,已经发现至少有38中白细胞介素,分别用IL-1~IL-38来命名,每一种白细胞介素的功能都不尽相同,呈现出网络状,复杂重叠,白细胞介素在免疫细胞的调节、增殖、活化以及成熟等多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通,其次,他们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以及病理的反应。
白细胞介素作为一种观察指标,在医学研究中十分常见,白细胞介素的异常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与提示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转归,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其含量十分微小,需要使用很多不同的测定方法以及检测标本,因此正常值无法统一。
今天,本文感染相关标志物的“新宠”——白介素做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帮助。
1、IL-1 IL-1的主要来源是人体的巨噬细胞,其能够对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行刺激,促使人体T细胞产生IL-2,有着十分良好的组织修复以及免疫应答作用。
IL-1的异常结果意义分为两种,第一,患者免疫调节局部功能水平变低,其能够协同并刺激抗原呈递细胞与T细胞的活化,促使患者机体B细胞的增值以及分泌抗体;第二,大量产生的内分泌效应,诱导患者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的发热和恶病质。
2、IL-2 IL-2主要来源于辅助型T细胞,IL-2能够对T细胞的分化和生长产生刺激,可以用于一些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者是接受移植的患者。
现阶段充足IL-2已经开始应用肿瘤以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并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IL-2的异常结果意义分为以下两种,第一,患者攒在肝病、心血管病以及肿瘤等疾病情况下患者自身的IL-2会升高,在进过器官移植手术好的早期患者出现排斥反应也会出现IL-2表达性增高以及IL-2水平升高的情况;第二,很多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以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疾病中都会有出现IL-2以及表达IL-2膜受体的能力显著降低的情况出现,诸如一些艾滋病、麻风病以及红斑狼疮等等。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8
【基本信息】
[简要描述]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亚群、部分B细胞产生,能够吸引并激活中性粒细胞,使之定向游走到机体炎症反应部位并释放一系列活性物质,起到杀菌的作用。
[其他名称]
IL-8
【测定方法及参考值范围】
·ELISA:<50pg/ml(敏感度为50pg/ml的试剂盒正常人血清或尿液测不出)。
·还可通过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多形核白细胞酶释放法、原位免疫细胞化学测定法测定。
【结果及临床意义】
[升高]
◇疾病因素
·银屑病
注释:鳞屑中。
·类风湿关节炎
注释:滑液中。
·麻风病
注释:滑液中。
·自发性肺纤维化
注释:支气管灌洗液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注释:支气管灌洗液中。
·痛风
·败血症休克
·内毒素血症
·重症胰腺炎
·银屑病性关节炎
◇其他因素
·输血溶血反应
【样本准备与采集】
[样本类型]
血液、浆膜腔积液、关节腔积液等
【注意事项】
·白细胞介素-8对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也有一定作用。
白细胞介素
(4)IL-2对B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B细胞表达IL-2R,促使B胞增殖 和产生免疫球蛋白,并刺激巨噬细胞,提 高其吞噬能力。
(5)IL-2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IL-2的抗肿瘤作用除与LAK, TIL有关外, 还与其诱导NO的产生有关。实验发现IL-2 诱导NO合成,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3.IL-2作用介绍 (1)IL-2对T细胞的作用 IL-2是T细胞生长因子,能使T细胞在试管内 长期存活,刺激T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周期。 IL-2诱导产生的TC输入体内后可产生明显抗 肿瘤作用,但TC在体内不易存活,如同时再 输入少量IL-2,则可明显延长TC在体内 的存活时间,并增强其抗肿瘤效果。
(7)烧伤和吸入性损伤可能导致IL-6 分泌入血液 和肺泡中 (8)结肠癌及其他恶性肿瘤。IL-6 能抑制抑癌基 因p53 的活性 (9)目前有部分科学家正对IL-6 与心脑血管疾病、 肥胖、妇产科多种疾病等进行研究,但确切的结 论尚待进一步探索。
五.总结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已深入到现代生物学、医学 研究的许多领域, 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对相关 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 现与应用会给白细胞介素的研究创造有利条件白细 胞介素在医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会给各种相关疾 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更有效的方案, 另一方面, 对白细胞介素相关疾病的研究会在更高的层次上阐 明其发病机理, 有利于对它们的抗御。最重要的是, 此领域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将使人们可能在分子 水平上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基础, 为人为调整 免疫机能提供理论依据。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定义
1.由白细胞分泌的一类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免疫 活性的细胞因子。(狭义) 2.一组由多种类型细胞所分泌的、结构和功能各异 的可溶性蛋白,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换,目前已发 现IL-1~IL-33。(广义) 一般具有多来源、多功能和多作用途径的特点。 其立体结构有β三叶草型、4-螺旋束型和β三明 治型等。信号转导方式有胞外因子-受体复合体 相互作用和胞内信号传递途径等。
白细胞介素-6基因
白细胞介素-6基因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一种由IL6基因编码
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因子家族。
IL-6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促进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反应和细胞增殖。
IL-6基因位于人
类染色体7p21-24上,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
IL-6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调控因素的影响。
它可以被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等)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β等)诱导表达。
此外,IL-6基因的表达也受到转录
因子(如核因子-κB、C/EBPβ等)的调控。
IL-6基因的多态性与许多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有关。
例如,
IL-6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IL-6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可能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此外,IL-6基因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和
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IL-6在肿瘤发展中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同时也参与了肿瘤相关炎症的调节。
在心血管疾
病和糖尿病中,IL-6与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IL-6基因作为编码IL-6蛋白的关键基因,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和疾病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IL-6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生物技术101班罗鑫10772027【摘要】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IL。
目前已发现IL-1~IL-33,本文则主要介绍白细胞介素-2的相关信息。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 ;制备工艺;临床应用;一.白细胞介素-2的简介白细胞介素-2 是一种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作用的细胞因子,既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功能,又能限制 T 细胞反应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耐受,故可用于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1. IL-2的一般性质1.1 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有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Ll-2。
1.2 IL-2分子IL-2分子量为1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在人类由第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编码。
IL-2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人类细胞只对灵长类来源的il-2起反应,而几乎所有种属动物的细胞均对人的IL-2敏感。
1.3 IL-2受体(IL-2r)IL-2的靶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
这些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
IL-2r包含3条多肽链:1条为α链,分子量55kd;1条为β链,分子量75kd;另1条为γ链,分子量64kd。
α链的胞内区较短,不能向细胞内传递信号,而β链和γ链的胞内区较长,具有传递信号的能力。
3种肽链单独与IL-2结合亲和力较低,只有同时表达才能产生高度亲和力。
2.IL-2的生物活性2.1 刺激t细胞生长各种刺激物活化的t细胞一般不能在体外培养中长期存活,加入IL-2则能其长期持续增殖,因此IL-2曾被命名为t细胞生长因子(tcellgrowthfactor,tcgf)。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基本信息】[简要描述]·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由活化的T细胞、活化的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机体的免疫应答、骨髓造血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也是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细胞因子。
·IL-6是炎症性疾病的非特异性标志物。
[其他名称]IL-6【测定方法及参考值范围】·ELISA:<4pg/ml(ng/L)。
·还可通过MTT测定法、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1株(SAC)协同刺激B细胞分化反应测定法(ELISA测上清IgG含量)测定。
【结果及临床意义】[升高]◇疾病因素·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Reiter综合征·硬皮病·酒精性肝硬化·银屑病·干癣·多发性骨髓瘤注释:由于作为自分泌或旁分泌的肿瘤增殖因子而增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卡波西肉瘤·宫颈癌·组织创伤(烧伤、手术等)·急性感染·移植排斥反应(植皮排斥反应等)·巨淋巴结增生病·克罗恩病·缺血性心脏病·肾癌·间皮癌·肺癌·乳腺癌·恶病质·间质性肺炎·精神分裂症·骨质疏松症·炎症性胸水注释:炎症时显著增高,结核性胸膜炎IL-6>5pg/ml;漏出液<0.6pg/ml。
·癌性胸水(肺腺癌、肺小细胞癌等)注释:变化不定,约30%的癌性胸水患者的IL-6>5pg/ml,肺小细胞癌产生较少,这类患者多伴有血小板增多。
·炎症性关节液·哮喘注释:特别是哮喘急性发作时增高明显。
·肾炎(膜性增生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恶化时、IgA肾炎、肾小球肾炎等)注释:微小病变型肾病不能检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IL。
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
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不清楚。
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白细胞间[杀菌]素。
最初测定的为IL1和IL2。
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
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
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 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2主要分类编辑目前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后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IL-1(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1.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2.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3. 主要生物学功能(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2)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IL-2(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1. 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
2.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3. 主要生物学功能(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4)激活巨噬细胞。
IL-41.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1)促B细胞增殖、分化;(2)诱导IgG1 和IgE产生;(3)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4)抑制Th1细胞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5)协同IL-3刺激肥大细胞增殖等。
IL-61.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Th2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抗人白细胞介素(1)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泌抗体;(2)刺激T细胞增殖及CTL活化;(3)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参与炎症反应;(4)促进血细胞发育。
IL-101. 细胞来源主要Th2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1)抑制前炎症细胞因子产生。
(2)抑制MHC -II类分子和B-7分子的表达等细胞因子。
(3)抑制T细胞合成IL-2、IFN-γ(4)可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IL-121.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产生;(1)激活和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及IFN-γ(2)促进Th0向Th1细胞分化,分泌IL-2、IFN-γ(3)增强CD8+ CTL细胞杀伤活性;(4)可协同IL-2诱生LAK细胞;(5)抑制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和IgE合成。
3白细胞介素编辑综述在对免疫应答的研究过程中,在丝裂原刺激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
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
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议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il-1、il-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只有取行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的性质和活性才能得到国际会议的认可。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现在得到承认的成员已达15个;它们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
白细胞介素1(一)il-1的一般性质1.il-1的产生细胞il-1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如b细胞、nk细胞、体外培养的t细胞、角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星形细胞、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均可产生il-1。
正常情况下只有皮肤、汗液和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il-1,绝大多数细胞在受到外来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才能合成和分泌il-1。
2.il-1分子il-1有两种不同的分子形式,一种称il-1α,由159个氨基酸组成;另一种称为il-1β,含153个氨基酸;两者由不同的基因分别编码。
虽其氨基酸顺序仅有26%的同源性,然而il-1α和il-1β以同样的亲和力结合于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相同的生物学作用。
3.il-1受体(il-1r)il-1r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每个细胞的il-1r数目不等,少则几十个(如t细胞),多则数千个(如成纤维细胞)。
il-1r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il-1r1,其分子伸入胞浆内的肽链部分较长,起着传递活化信号的作用;另一种为il-1r2,胞内部分的肽段较短,不能有效地传递信号,而是将胞外部分的肽链释放到细胞外液中,以游离形式与il-1结合,发挥反馈抑制作用。
gm-csf、g-csf及il-1自身均可提高细胞il-1r的表达水平,而tgf及皮质类固醇能降低il-1r的表达。
(二)il-1的生物学活性1.局部作用局部低浓度的il-1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①与抗原协同作用,可使cd4+t细胞活化,il-2r表达;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可使脾细胞的溶血空斑数(pfc)增加100倍,这说明il-1也促进抗体的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可以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可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胶原破坏、骨质重吸收等)就是由于关节囊内mφ受刺激后活化并分泌il-1,使局部组织间质细胞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和胶原酶,分解坏滑膜所致;⑦il-1对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骨代谢也均有一定影响。
2.全身性作用动物实验证明,il-1的大量分泌或注射可以通过血循环引起全身反应。
①作用于下丘脑可引起发热,具有较强的致热作用。
这种作用与细菌内素明显不同:il-1致热曲线为单向、潜伏期200min左右,而内毒素致热曲线为双向,潜伏期至少为1h;il-1对热敏感、易破坏,而内毒素耐热;给家兔反复注射内毒素可出现耐受,但对il-1不会耐受。
②刺激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素,促进肾上腺素释放糖皮质激素,对il-1有反馈调节作用。
③作用于肝细胞使其摄取氨基酸的能力增强,进而合成和分泌大量急性期蛋白,如α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
④使骨髓细胞库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到血液,并使之活化;增强其杀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和游走能力。
⑤与csf协同可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能力,使之形成巨大的集落;还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多种csf 并表达相应受体,从而促使造血细胞定向分化。
il-1虽未广泛用于人体研究,但其对免疫系统的特殊作用使它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诱人的前景。
另外,由于il-1也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过程,所以研究il-1抑制物可能也具有实际意义。
现已克隆出il-1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antagonist,il-1ra),该物质可在体内外封闭il-1的活性,是一种较理想的il-1封闭因子。
白细胞介素2(一)il-2的一般性质1.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有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2.il-2分子il-2分子量为1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在人类由第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编码。
il-2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人类细胞只对灵长类来源的il-2起反应,而几乎所有种属动物的细胞均对人的il-2敏感。
3.il-2受体(il-2r)il-2的靶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
这些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
il-2r包含3条多肽链:1条为α链,分子量55kd;1条为β链,分子量75kd;另1条为γ链,分子量64kd。
α链的胞内区较短,不能向细胞内传递信号,而β链和γ链的胞内区较长,具有传递信号的能力。
3种肽链单独与il-2结合亲和力较低,只有同时表达才能产生高度亲和力。
(二)il-2的生物活性1.刺激t细胞生长各种刺激物活化的t细胞一般不能在体外培养白细胞形态图中长期存活,加入il-2则能其长期持续增殖,因此il-2曾被命名为t细胞生长因子(tcellgrowthfactor,tcgf)。
静止的t细胞表面不表达il-2r,对il-2没有反应;受丝裂原或其它刺激活化后t细胞才能表达il-2r,成为il-2的靶细胞;而il-2又可诱导靶细胞增加il-2r的表达。
在活体内,il-2对cd4+t细胞的作用是通过自分泌途径实现的,因为活化的cd4+t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il-2;而cd8+t细胞则通过旁分泌途径来维持细胞的生长。
il-2r在t细胞上的表达是一过性的,一般在活化后2~3天达到高峰,6~10天左右消失。
随着il-2r的消失,t细胞即失去对il-2的反应能力。
因此若要维持正常t细胞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不断地用丝裂原或其它刺激物去刺激t细胞,以维持il-2r的表达。
2.诱导细胞毒作用①接受了预刺激信号的cd8+t细胞可以受il-2的作用活化为ctl,发挥细胞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cd4+t细胞也可受il-2的诱导而具有杀伤作用。
②nk细胞是唯一正常情况下表达il-2r的淋巴样细胞,因此始终对il-2保持反应性。
然而静止的nk细胞上只表达il-2r的β链和γ链,对il-2的亲和力低,只能对高浓度的il-2发生反应。
一旦nk细胞活化,就表达il-2r的α链,成为高亲和力的受体;大剂量的il-2诱导的lak活性主要nk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