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2-9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073-96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99
给水排水施工及验收规范(找一下)
硬聚氯乙烯(PVC-U)双壁波纹排水管道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J/T34-202-2000
沥青混合料试验规范
沥青混和料设计手册
国标95S518 (关于雨水口的,属于建筑施工图集)
公路质量检验批定标准JTG F80/1-2004。
CJJ_37-90_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 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1991年3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
E
公交停靠站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中山规范:城市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得占用车行道,当道路红线宽大于或等于 24米时,应设港湾式停靠站,港湾式停靠站应不少于2台车位的长度。
交通设施:
人行天桥与地道宽度应根据设计年限内高峰小时人流量及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确定。
C
按照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中2.2.1.规定
B
天桥桥面净宽不宜小于3米,地道通道净宽不宜小于3.75米。考虑自行车推车通道时,一条通道宽1米。
D
人行天桥与地道:
A
天桥净高5米,人行地道净高2.5米,考虑自行车通过,净高3.5米。
第条 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4%~~8%,表
第条 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度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规定限制坡长。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条 平面交叉口的型式有十字形、T形、Y型、X形及环形交叉等,应根据城市道路的布置、相交道路等级、性质和交通组织等确定。
交叉口内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2、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 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 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 2、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二倍。 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 3、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4、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且两圆半径都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而构成复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道路分类与分级第二节
计算行车速度第三节
设计车辆第四节
道路建筑限界第五节
设计年限第六节
道路抗震设防第三章道路通行能力第一节
设计小时交通量第二节
道路通行能力第三节
人行地道的通行能力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机动车车道与路面宽度第四节
第五节
路侧带宽度及人行道铺装结构第六节
第七节
路肩第八节
交通标线第三节
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第四节
防护设施第五节汽车停靠站第十六章地下管线地上杆线
第一节地下管线
第二节地上杆线附录一路基土的符号组合规则
附录二膨胀土与红粘土分类
附录三土的统一分类法与原路基土分类法的对应关系附录四土质路基临界高度
附录五路基上分类简易鉴别法
附录六本规范采用的计量单位
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
设计车道上日标准轴载的轴数
级压强
或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为横缝间距为不设拉杆的纵缝间距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的当量回弹模量
其路表的计算回弹模量
或
方向温度翘曲应力方向温度翘曲应力方向温度翘曲应力
方向
方向温度应力系数
本规范采用的代号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目
录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一般规定
路基边坡第八节路基疏干与加固稳定措施第九章
柔性路面设计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结构组合设计第四节
第五节旧路面补强厚度计算第六节路面防滑第十章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第二节
设计标准及参数第三节
结构组合设计第四节
混凝土板厚度设计第五节温度翘曲应力验算与接缝设计第六节板的局部补强及其他处理第十一章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城市道路⼯程设计规范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2016年版)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中华⼈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修订⽽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形式、道路路⾯以及绿化带⼊渗及调蓄要求、道路⾬⽔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
本次局部修订条⽂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缘⽯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采⽤的暴⾬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体字表⽰的条⽂为强制性条⽂,必须严格执⾏。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厦),邮政编码:100082)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员、主要审查⼈员: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主要起草⼈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审查⼈员:张⾠包琦玮李俊奇赵锂⽩伟岚任⼼欣5 横断⾯5.3 横断⾯组成及宽度5.3.4 路侧带可由⼈⾏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3.4路侧带1 ⼈⾏道宽度必须满⾜⾏⼈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障碍设施。
城市道路强制条文
1 工程设计1.1 道路几何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1.0.3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Ⅱ、Ⅲ。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
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各类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表2.2.1注:条件许可时,宜采用大值。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
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
最小净高见表2.4.1。
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图2.4.1 道路建设限界图中Wsm--中间分车带宽度(m);Wdm--中间分隔带宽度(m);Wc--机动车车道宽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宽度(m);W1--侧向净宽(m);Wmc--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m);Wmb--非机动车道路路缘带宽度(m);Wsc--机动车车行道安全带宽度(m);Wb--非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Wa----路侧带宽度(m);Wf--设施带宽度(m);Wp--人行道宽度(m);hb--自行车道、人行道及其他非机动车车行道的最小净高(m);h‘c--机动车车行道最小净高(m);e--顶角抹角宽度(m)。
最小净高表 2.4.1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
(a代表年)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l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6.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998年局部修订条文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998年局部修订条文佚名
【期刊名称】《工程建设标准化》
【年(卷),期】1999(000)001
【总页数】2页(P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2.36
【相关文献】
1.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局部修订条文及条文说明(2019年版) [J],
2.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局部修订条文及条文说明(2019年版) [J],
3.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局部修订的条文及条文说明(2020年版) [J],
4.行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2016局部修订条文及条文说明 [J], 无
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1998年局部修订条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沥青路面施工方案
沥青路面施工方案(一)、路面设计L设计原则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和相关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结合沿线地质、水文、气候以及筑路材料的分布情况,结合目前技术与施工工艺,以安全、适用舒适、环保经济、和谐美观、耐久为原则,进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及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由于与疏港大道相交的广东路、北京路、四川路、云南路以及西藏路均为沥青砂路面,并以完成机动车道路部分的路面施工,上述路口范围路面采用沥青碎面层。
除上述路口外,其余路口及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
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2.1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与广东路、北京路、四川路、云南路、西藏路平交口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路面各结构层组合及厚度见下表:非机动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除与广东路、北京路、四川路、云南路、西藏路平交路口外, 其余路口及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路面各结构层组合及厚度见下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其中,机动车道水泥混凝土板抗折强度5.OMPa∙非机动车道水泥混凝土板抗折强度4.5MPa o(二)、施工工艺1、工序:路床验收一一放线一一清扫基层面杂物一一喷洒底层沥青一一铺装石屑一一碾压一一铺装粗粒式沥青税一一碾压成型一一铺装中粒式沥青硅一一碾压成型一一铺装细粒式改性沥青税一一次日复压一一冷却后开放交通。
2、准备工作沥青砂路面施工前,基层必须清扫干净,并在安装路缘石、平石以后施工。
因为基层清扫工作的好不好对于基层粘结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清扫工作安排以人工清扫为主。
洒布沥青透层油和粘油在放陈前,先检查洒布车的油泵系统、输油管道、油量表、车辆行驶速度是否正常,并进行试验性洒布,确定单位面积的沥青洒布的用量、行驶速度和油泵及车变速箱排挂位置,对洒布车进行调试。
喷油嘴角度要一致,并与洒油管成15°〜25。
的夹角,使同一地点接受两个或三个喷油喷洒的沥青,要求喷洒均匀,一次浇洒均匀,当有漏洒或撒布车无法作业的地方,人工补洒,不得出现流淌现象。
20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do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_修订版(东南大学程建川教授)讲解
• 背景 • 道路设计《标准》《规范》体系 • 《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背景
•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公路+城 市道路)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 素;
• 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建以人为本、环保、
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公路图片
城市道路图片
背景
• 2004年 全国公路 勘察设计研讨会, 提出“六个树立、 六个坚持”的设计 新理念
的内容之一。
什么是《标准》、《规范》、《指南》、《手册》?
• 《标准》:最基本的原则,定性多于定量; • 《规范》:规定、范例,更多具体的指标
和实施方法; • 《指南》:《规范》、《标准》的延伸,
具有导向性,弱强制性; • 《手册》:更加细节化,指导“如何做”。
“城镇道路”还是“城市道路”?
•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城市 (city)是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 的居民点,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市 (municipality 、city)指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 地域,镇(town)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 )指城市市区、近郊 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 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的理念。
相关《标准》《规范》《指南》简史
94
97 2000
03 04 05 06
年份
注 重 道 路 本 身、 路 内
注 重 人、 车、 路、 环 境
《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 Highway Design Guidelines under Flexibility
20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do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5.2?混凝土板长度应通过验算混凝土板的温度翘曲应力后确定,最大应不超过6m。
10.5.4?混凝土板的纵缝必须与道路中线平行。纵缝间距按车道宽度选用,最大为4.0m。
10.9.2?混凝土路面中的雨水口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检查井,应设置胀缝与混凝土板完全隔开,并在其周围加设防裂钢筋。防裂钢筋采用4根直径10或12mm的钢筋。
15.3.5?人行地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人行地道宽度应根据设计年限人流量,人行地道的通行能力计算确定。当计算值小于3m时采用3m。
二、人行地道净高应大于或等于2.5m。? 1.7?杆线,管线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6.2.3?热力等管道不得在快速路与主干路上空架设。
7.2.7?无人看守或未设置自动信号的道口,在距道口停止线相当于该路的停车视距,并不小于50m处,应能看到两侧各不小于表7.2.7规定道口侧向视距S,处的火车。 1.2?路基,路面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8.1.2?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宜大于或等于20Mpa。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5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9.2.3?基层的要求与基层材料
(3)石灰土?石灰土适用于各种路面的基层,特别是底基层。石灰土不能在低温季节施工,并不能在水文不良地段采用。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道路交通和标志线》(GB5768-199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河床比降:以沿水流方向河床两点高差除以其间的距离来表示。
注:任意河段英文名称:slope of river bed流域面积:流域面积是指流域周围分水线与河口(或坝、闸址)断面之间所包围的面积,一般指地表水的集水面积,其单位以km2计。
一般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分水线:是流域四周水流方向不同的界线,在山区是山脊线,在平原则常以堤防或岗地为分水线。
地下水的分水线难以测定,常以地表水的分水线来划分流域的范围向斜:底层中一种向下的褶曲构造,其核部由新底层组成。
底层时代由核部向两翼由新到老。
向斜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背斜相对。
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
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成为谷地。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参看褶曲词条),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褶皱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最小,石油次之,水的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即储水。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因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受力集中于中心。
所以,同一平面上各点受力不均匀,不宜修建铁路、隧道等工程。
雨水检查井要求
雨水检查井要求【篇一:雨水口布置要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第12.1.4条雨水口的设置规定如下:一、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均应设置口。
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
二、雨水口型式有平箅式、立式和联合式等。
平箅式口有缘有平箅式和地面平箅式。
缘石平箅式雨水口适用于有缘石的道路。
地面平箅式适用于无缘石的路面、广场、地面低洼聚水处等。
立式雨水口有立孔式和立箅式,适用于有缘石的道路。
其中立孔式适用于箅隙容易被杂物堵塞的地方。
联合式口是平箅与立式的综合形式,适用于路面较宽、有缘石、径流量较集中且有杂物处。
三、口的泄水能力,平箅式口约为20l/s,联合式雨水口约为30l/s。
大雨时易被杂物堵塞的雨水口泄水能力应乘以0.5~0.7的系数。
多箅式口、立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经计算确定。
四、平箅式口的箅面应低于附近路面3~5cm,并使周围路面坡向雨水口。
立式雨水口进水孔底面应比附近路面略低。
雨水口井的深度宜小于或等于1m。
冰冻地区应对井及其基础采取防冻措施。
在泥沙量较大的地区,可根据需要设沉泥槽。
五、雨水口连接管最小管径为200mm。
连接管坡度应大于或等于10%,长度小于或等于25m,覆土厚度大于或等于0.7m。
必要时口可以串联。
串联的雨水口不宜超过三个,并应加大出口连接管管径。
雨水口连接管的管基与雨水管道基础做法相同。
七、平面交叉口应按竖向设计布设口,并应采取措施防止路段的雨水流入交叉口。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87第3.5.7条口的型式和数量,应按径流量及泄水能力确定。
在道路纵断面凹处和路面低洼集水点,应设置口;在地下管线顶上,不应设置口。
在道路交叉口处,应以不发生雨水在交叉口漫流为原则,按径流趋向和等高线设计要求设置雨水口。
雨水口的间距,宜采用30~80m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5 雨水收集5.5.3 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地面10~20mm。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完整资料)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完整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d esignof u rban road engineering(2016年版)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
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
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
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5 横断面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5.3.4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1991年3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在道路设计中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房屋,妥善处理文物、名木、古迹等。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第1.0.4条道路设计涉及其他工程(如桥梁、城市防洪、排水、给水、电力、电信、燃气、铁路等)时,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无规定者可参照有关规范执行。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道路分类与分级第2.1.1条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一、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二、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三、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四、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第2.1.2条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占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二节计算行车速度第2.2.1条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
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三节设计车辆第2.3.1条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见表2.3.1及图2.3.1。
第2.3.2条非机动车设计车辆的外廓参考尺寸见表2.3.2。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四节道路建筑限界第2.4.1条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
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
最小净高见表2.4.1。
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五节设计年限第2.5.1条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
第2.5.2条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一、水泥混凝土路面见第10.2.2条。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六节道路抗震设防第2.6.1条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第2.6.2条道路工程以设计地震烈度表示的设防起点一般为8度。
以下情况设防起点应为7度,7度以下不设防。
一、高填方路基边坡或深挖方路堑边坡,地震时可能产生大规模滑坡、塌方的重要路段。
二、重要附属构筑物如高挡土墙、高护坡、高护岸等。
二、软土层或可液化土层上的道路工程。
第三章道路通行能力第一节设计小时交通量第3.1.1条机动车道通行能力按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小客车数计;中、小城市小型汽车很少时,可按普通汽车计。
计算路段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数见表3.1.1-1。
计算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数见表3.1.1-2。
第3.1.2条确定车道数的设计小时交通量,按下式计算。
第3.1.3条年平均日交通量或平均日交通量与k、δ值均应由各城市观测取得。
未进行观测的城市可参照性质相近的邻近城市的数值选用。
新辟道路可参照性质相近的同类型道路的数值选用。
不能取得时,k值可采用11%,δ值可采用0.6。
第3.1.4条确定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时,应综合考虑现有交通量、正常增长交通量、吸引交通量、发展交通量等。
第三章道路通行能力第二节道路通行能力第3.2.1条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
在城市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的条件下,并在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当本市没有 ti的观测值时,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用表3.2.1-1的数值。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如下: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根据不同的计算行车速度、绿信比、交叉口间距等进行折减。
第3.2.2条一条自行车车道宽1m。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公式计算: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推荐值,有分隔设施时为2100veh/(h·m);无分隔设施时为1800v eh/(h·m)。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受平面交叉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设有分隔设施时,推荐值为100 0~1200veh/(h·m);以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推荐值为800~1000veh/(h·m)。
自行车交通量大的城市采用大值,小的采用小值。
第3.2.3条信号灯管制十字形交叉的设计通行能力按停止线法计算。
十字形交叉的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一、各种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1、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按下式计算:2、直右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按下式计算;二、进口道设有专用左转与专用右转车道时,设计通行能力应按照本面车辆左、右转比例计算。
先计算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再计算专用左转及专用右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1、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按下式计算:2、专用左转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按下式计算:3、专用右转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三、进口道设有专用左转车道而未设专用右转车道时,专用左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1应按本面左转车辆比例β1计算,如下式:四、进口道设有专用右转车道而未设专用左转车道时,专用右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r 按本面右转车辆比例βr计算,如下式:五、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对面到达的左转车超过3~1pcu时,应折减本面各种直行车道(包括直行、直左、直右及直左右等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第3.2.4条信号灯管制T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典型计算图式见图3.2.4-1及图3.2.4-2。
一、图3.2.4-1中 T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为A、B、C各进口道通行能力之和,还应验算C 进口道左转车对B进口道通行能力的折减。
按以下规定计算:1、A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3.2.3-1)计算。
2、B进口道为直右车道,其设计通行能力用式(3.2.3-2)计算。
3、C进口道为直左车道,其设计通行能力用式(3.2.3-3)计算。
当C进口道每个信号周期的左转车超过3~4pcu时,应折减B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3.2.3-12)计算。
二、图3.2.4-2中T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为A、B、C各进口道通行能力之和。
应验算C进口道左转车对B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按以下规定计算:1、A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3.2.3-1)计算。
2、B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3.2.3-10)计算,式中Nsl为本面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3、C进口道的直行车辆不受红灯信号控制,通行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应受交通特性的制约。
如直行车道的车流与对向车流大致相等时,则C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可采用B进口道的数值。
当C进口道每个信号周期的左转车超过3~4pcu时,应折减B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用式(3.2.3-12)计算。
第3.2.5条信号灯管制交叉口进口道的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为1000veh/(h·m)。
第3.2.6条环形交叉口机动车车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与相应非机动车数见表3.2.6。
表列数值适用于交织长度为 l w=25~30m。
当 l w=30~60m时,表中机动车车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应进行修正。
修正系数ψw按下式计算:第三章道路通行能力第三节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通行能力第3.3.1条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见表3.3.1。
第3.3.2条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规定如下:一、全市性的车站、码头、商场、剧场、影院、体育馆(场)、公园、展览馆及市中心区行人集中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75。
二、大商场、商店、公共文化中心及区中心等行人较多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计算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80。
三、区域性文化商业中心地带行人多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