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回乡偶书》

合集下载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阅读过一些古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的诗相关内容,欢迎共享,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释(1)偶书:任凭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削减,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削减,疏落。

(4)相见:即观察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熟悉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转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观察我,没有一个熟悉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家乡熟识而又生疏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安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详细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家乡,家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布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伤,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古诗 译文

回乡偶书古诗 译文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
【译文】: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诗句】: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简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其二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回乡偶书》赏析:其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古诗文《回乡偶书》赏析

古诗文《回乡偶书》赏析

古诗文《回乡偶书》赏析回乡偶书唐朝: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朝代】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3)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4)乡音:家乡的口音。

(5)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6)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7)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8)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9)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 古诗文网>>作者介绍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古诗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翻译赏析

古诗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翻译赏析

古诗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翻译赏析《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鉴赏】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OrG/b/672htm,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最新3篇)-最新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最新3篇)-最新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最新3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回乡偶书》古诗词鉴赏篇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参考资料:曹寅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66页.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56—57页.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一生中必背古诗 回乡偶书

一生中必背古诗 回乡偶书

一生中必背古诗回乡偶书篇1:一生中必背古诗回乡偶书一生中必背古诗回乡偶书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词语注释1.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 乡音:家乡的口音。

3.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4.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cuī):减少,疏落。

5.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6. 相见:即看见我;7.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作品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文学赏析这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篇2:回乡偶书-古诗回乡偶书-古诗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小学三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小学三年级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时间:1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二、初读感知1、范读《回乡偶书》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回到自己的家乡的诗句古诗

回到自己的家乡的诗句古诗

回到自己的家乡的诗句古诗
1、《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回乡偶书其二》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3、《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长安秋夕》唐:戎昱
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

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

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

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5、《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6、《羌村》(节选)唐: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hu xiāng ǒu shū回乡偶书sho xiǎo l jiā lǎo d hu ,xiāng yīn w gǎi bn mo cuī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r tng xiāng jin b xiāng sh ,xio wn k cng h ch li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腔调没有转变而鬓发却已花白。

孩子们观看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解释1、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乡音:家乡的腔调。

无改:没什么转变。

一作"难改'。

3、少小离家:贺知章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4、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削减,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削减,疏落。

5、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6、偶书:随便写的诗。

7、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8、相见:即观看我;9、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0、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家乡熟识而又生疏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境颇担心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我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衬托转变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家乡,家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回乡偶书》古诗带注音及意思

《回乡偶书》古诗带注音及意思

1
《回乡偶书》古诗带注音及意思《回乡偶书》注音:huíxiāng ǒu shū回乡偶书táng hèzhīzhāng唐·贺知章shǎo xiǎo líjiālǎo dàhuí,少小离家老大回,xiāng yīn wúgǎi bìn máo cuī。

乡音无改鬓毛衰。

ér tóng xiàng jiàn bùxiāng shí,儿童相见不相识,xiào wèn kècóng héchùlái 。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此诗表达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诗句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毫无雕琢之感。

1。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

开元十一年(723)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

天宝二年(743)冬,因病请还乡,获赐镜湖剡川一曲。

次年正月起行,玄宗亲赐诗,太子以下百官赋诗饯行。

归后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后赠礼部尚书。

他是"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中仕途最得意者,其他三人都官小职卑,位沉下僚。

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辈。

他同时人陆象先常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

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旧唐书》本传)。

他在长安紫极宫一见李白,惊呼其"谪仙人",对其《蜀道难》赞不绝口,乃解金龟换酒,与白尽醉。

可见其爱才及豪放。

杜甫《饮中八仙歌》以他为"八仙"之首。

他晚年更加放诞,自号"四明狂客"。

他也好书法,"善隶草,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人家厅馆好壁墙及屏障,忽忘机兴发,笔落数行,如虫豸飞走"(南宋陈思《书小史》卷9),今传世有贺知章草书《孝经》,书如龙腾虎跃,真率狂逸,确为杰作。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仅二十首。

[注释]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衰败、疏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诗]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简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古诗阅读赏析】回乡偶书

【古诗阅读赏析】回乡偶书

创作背景
贺 知 章 在 唐 玄 宗 天 宝 三 载 ( 744 年 ) , 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 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 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 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 这组诗。
《回乡偶书》共两首,分别为《回乡偶 书》(一)和《回乡偶书》(二)。
译文赏析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字词学习
儿童相见不相识
译文: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二年级语文课文
—贺知章
主讲人:xxx
内容大纲
作者简介 全诗朗诵 译文赏析
创作背景 字词学习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贺知章
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 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 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 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 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属盛唐前期 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作品大 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 作,较清新通俗。
全诗朗诵
回乡偶书
贺知章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字词学习
huí xiāng
回乡
注释:回乡是指回到故乡、家乡。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老大:年纪大了2、乡音:家乡的口音3、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4、衰(cuī):减少,疏落【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其二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回乡偶书》赏析:其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回乡偶书体裁:诗题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名字:贺知章年代:唐代描述: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翻译: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原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出了作者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赏析三:艺术特色“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紧扣题目,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回乡偶书》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衍生注释:“少小”指小时候。

“老大”表示年纪大了。

“乡音”即家乡的口音。

“鬓毛衰”指鬓发稀疏脱落,形容人衰老的样子。

二、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年老回乡时的感慨。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直接点明离家之久,年少离开家乡,等到老了才回来,其中包含着多少岁月的沧桑啊。

“乡音无改鬓毛衰”,虽然口音还和故乡一样,但容颜已老,这种对比多么强烈。

后两句写儿童不认识自己,把自己当作客人来询问,这看似轻松的一问,却让诗人心中五味杂陈,写出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复杂情感。

这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三、作者介绍: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

他性格旷达豪放,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的诗作清新通俗,很多都富有生活情趣。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爷爷阔别家乡多年后回去。

他站在村口,那熟悉又陌生的场景让他感慨万千。

村里的小孩好奇地看着他,就像诗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场景一样。

爷爷说那一瞬间,他深刻体会到了贺知章当时的心情,岁月改变了太多东西,可乡音却永远留在心中。

《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衍生注释:“碧玉”在这里形容柳树像一位经过精心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女。

“丝绦”指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二、赏析:诗人将柳树比作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女,“碧玉妆成一树高”,把柳树的那种清新、秀丽的姿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万条垂下绿丝绦”则着重写柳枝的繁茂和柔美,万千条柳枝像绿色的丝带一样垂下来,多么美妙的画面。

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春风比作剪刀,说是春风裁剪出了这细细的柳叶,真是新奇的想象。

这就好比是一场魔术表演,春风就是那神奇的魔术师,创造出了柳树这一美丽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贺知章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忽意 然欲 闭捕 口鸣 立蝉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霜停 叶车 红坐 于爱 二枫 月林 花晚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儿放纸鸢
--贺知章
贺知章
唐朝诗人,一生仕途顺利, 36岁时离开家乡去做官,八十多 岁衣锦还乡,唐玄宗曾亲自赐诗 送别,十分风光。踏上了故乡的 土地,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生字学习ǒuຫໍສະໝຸດ 偶bìn shuāi 鬓衰




生字学习
偶鬓衰












词语学习
偶然 乡音 相识
少小 无改 客人
老大 鬓毛衰 何处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 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欣赏第二首
离 别 家 乡 岁 月 多, 近 来 人 事 半 消 磨。 惟 有 门 前 镜 湖 水, 春 风 不 改 旧 时 波。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少小离家老大回,
(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 才回到家乡。
家乡 没有什 耳边的头发 的口音 么改变 花白稀少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 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