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应用

合集下载

肌松药的特点及应用

肌松药的特点及应用

肌松药的特点及应用肌松药是指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神经肌肉传导途径,从而使肌肉松弛、无力的药物。

肌松药主要用于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和急救等领域,以减少手术操作的阻力,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避免术中意外动作和肌肉反应,使手术过程更安全顺利。

肌松药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松弛肌肉:肌松药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神经肌肉传导途径,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性,导致肌肉的松弛和无力状态。

这样可以使手术操作更加容易和顺利。

2. 作用迅速:肌松药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作用快速,通常只需几分钟即可达到最大效果。

这对于手术麻醉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肌肉反应,提供良好的手术操作条件。

3. 作用持久:肌松药的作用持久,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肌肉松弛状态。

这样可以确保手术操作过程中肌肉始终保持松弛状态,减少手术阻力,提高手术成功率。

4. 可逆性:肌松药一般具有可逆性的特点,通过给予逆转剂可以迅速恢复肌肉的功能和力量。

这是肌松药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在手术结束后迅速恢复患者的肌肉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肌松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手术麻醉:肌松药在手术麻醉中被广泛应用。

在一些需要深度麻醉和放松肌肉的手术中,如心脏手术、腹腔手术等,肌松药可以达到完全放松肌肉的效果,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条件。

2. 重症监护:肌松药在重症监护中也有重要作用。

在一些需要完全控制患者肌肉活动和呼吸功能的情况下,如机械通气、呼吸机的使用等,肌松药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肌肉活动,维持呼吸功能。

3. 急救:在一些严重创伤或急性疾病导致呼吸衰竭和窒息的情况下,肌松药可以快速实现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4. 神经肌肉疾病治疗:肌松药对于一些神经肌肉疾病如肌无力、舞蹈病等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控制并减少神经传导,使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肌松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肌肉反应,防止出现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罗库)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罗库)

结论
国产罗库溴铵与进口罗库溴铵具有相似的药 效学特性 对循环系统无明显不利影响
罗库溴铵
一、起效与插管: 1、标准插管剂量:0.6mg/kg(静脉麻醉下2倍ED95)可在60秒内达到插管 条件。 2、快速诱导插管:1.2mg/kg,可取得满意插管条件。 插管时是麻醉风险的高发期,如常发生误吸、反流、喉痉挛等 二、作用时效: 门诊手术:需要起效快,维持短,恢复快。 0.3~0.45mg/kg可维持约20分钟。 中等时长手术: 0.6mg/kg作用时间约30~40分钟。 长时间手术: 对于超过90分钟的手术,A加大初始剂量、B追加剂量、C连续滴注。
肌松药
琥珀胆碱 阿曲库铵 顺阿曲库铵 罗库溴铵
新生儿
0.625 0.226
婴 儿
0.729 0.226 0.043 0.225
儿 童
0.423 0.316 0.047 0.402
成 人
0.3 0.25 0.05 0.3
维库溴铵
哌库溴铵
0.047
0.048
0.035
0.081
0.048
0.05
0.05
0.6
2-3
1.5
45-60
23-75
60-80
60-70
T25%:给药至肌颤搐恢复25%之间的时间,也称为临床时效。 T75%:肌颤搐由25%恢复至75%之间的时效,也称为恢复指数。 T95%:给药至肌颤搐恢复95%之间的时间,也成为总时效。
肌松药的使用
置入喉罩
• 静注诱导药物→1~2×ED95肌松药→置入喉罩,需保留
阿托品使用禁忌
婴幼儿/老年人 脑损害患儿 青光眼患者 心率失常/心衰/冠心病/二尖瓣狭窄 溃疡性结肠炎 返流性食管炎 前列腺肥大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药理作用
肌松药 作用部位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1、用于全麻诱导和维持,但不能代替镇静 及镇痛药 2、用于消除危重病人机械通气的人机对抗 3、用于痉挛性疾病的对症治疗 4、不能用于清醒病人 5、应用肌松药必须注意气道管理
第一节 肌松药在麻醉期间的应用
一、气管插管(tracheal intubation)
阻断钠通道
肌肉收缩力降低
三.药物相互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 β-受体阻滞药
均增加肌松药的作用
三.药物相互作用
•抗生素
新霉素 链霉素 妥布霉素 庆大霉素 丁胺卡那
增加肌松药的作用
三.药物相互作用
•精神药品
苯妥英钠与泮库溴铵、氯二甲箭毒、维库溴铵合用 锂离子与泮库溴铵、琥珀胆碱合用
第四节 肌松药的拮抗
持续
描述
频率50Hz
持续刺激时间5s
二.肌松监测的方法
•应用神经刺激器 ✓神经刺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强直刺激(tetanic stimulus,TS)
衰减:强直刺激引起的肌强直收缩,肌力不 能维持
易化:强直刺激后随即给与单刺激,肌颤搐幅 度增加 (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PH值 酸中毒
强化药物作用 不易被拮抗剂所拮抗
电解质紊乱
低钾 高钠 低钙 高镁
强化药物作用
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神经肌肉疾病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
非去极化肌松药 敏感 去极化肌松药 相对不敏感
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1. 顺式阿曲库铵较阿曲库胺低5-10倍 2. 阿曲库铵曾有ICU应用后脑脊液浓度达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ppt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ppt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ppt肌松药是一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用于麻醉、手术和重症监护等领域。

本文将就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做一简要介绍。

一、肌松药的定义肌松药是指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神经纤维,使骨骼肌完全或部分麻痹的药物。

肌松药可分为去极化性和非去极化性两类。

1. 去极化性肌松药去极化性肌松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使其极化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肌肉电活动减少而发生麻痹。

2. 非去极化性肌松药非去极化性肌松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或阻止其与神经—肌肉接头结合,使神经冲动不能传导到肌肉纤维上,从而产生肌肉松弛效果。

二、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肌松药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麻醉期间肌松在全麻或靶控输注麻醉中,肌松药可用于增强麻醉效果,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通过肌肉松弛,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使手术过程更加平稳。

2. 辅助机械通气在重症监护、手术室和急救场合,肌松药可用于辅助机械通气。

通过使患者的呼吸肌群松弛,有助于机械通气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 促进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术中,肌松药可用于促进气管插管的成功进行。

肌肉松弛可减少插管时呼吸肌群的反抗,使操作更加顺利,降低气管插管的并发症率。

4. 促进手术操作在一些需要肌肉松弛的手术中,肌松药可用于帮助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通过使患者的骨骼肌松弛,有助于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肌松药的不良反应肌松药虽然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常见的肌松药不良反应包括肌肉无力、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应用肌松药时应慎重,遵医嘱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语肌松药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麻醉、手术和重症监护工作。

在应用肌松药时,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肌松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会更加完善,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带来更多的利益。

特殊病人肌松药应用

特殊病人肌松药应用

另外,产妇在整个外科手术患者中较容易出现困难气道, 由于产妇全身组织水分增多,咽喉部可能有水肿,猴头显露 有难度,造成困难气道处理失误而发生意外。
因此,对于产妇要使用起效比较快的肌松药,尽快保 障呼吸道的安全,防止发生反流误吸。对于发生困难气道的 产妇,肌松药的肌松作用应该能够很快消退,尽快使产妇恢 复自主呼吸,保证产妇和胎儿的安全。琥珀胆碱是产妇麻醉 诱导的首选。
另外,腹腔镜手术后腹膜功能完好,有利于防止术 后内脏器官粘连以及癌症细胞的种植。

我国对腹腔镜手术肌松药的使用几乎不太关注,有些 腹腔镜手术使用肌松药只是为了满足气管内插管,插管后 少给或不给,有些甚至作为经验介绍称插管后或置入喉罩, 不再给予肌松药,术中维持自主呼吸。

因此,长时间腹腔镜手术的肌松药使用应该引起重视。 只有彻底地让腹肌松弛,才能获得低腹内压和满意的术野, 顺利完成手术,避免过高腹内压对内脏器官、腹壁和全身 造成应用
• •
琥珀胆碱的代谢产物琥珀单碱能够兴奋心脏毒蕈碱样 受体,可引起严重心动过缓,心输出量锐减,甚至心脏停 搏。
• • 较早前的文献指出,小儿先天性畸形、肌肉营养不良, 横纹肌溶解、假性肥大性肌肉营养不良给予琥珀胆碱后都 产生了血钾异常升高,导致心脏停搏。提出琥珀胆碱不应 常规用于小儿。
特殊病人肌松药的应用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肌松药又称骨骼肌松弛药。主要作用于神经 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上的N2受体,阻滞运动神 经冲动的正常传递,导致骨骼肌松弛。 主要应用的肌松药为泮库溴铵、维库溴铵、 阿曲库铵、哌库溴铵、罗库溴铵、米库氯铵和 顺阿曲库铵等。 肌松药是全身麻醉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肌松药后,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过深麻醉, 而获得外科手术所需的肌肉松弛,因此能减少 全麻药的用量。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 抗胆碱酯酶药有极限药量,如果新斯的明、吡 啶斯的明分别达0.07mg/kg、0.28mg/kg时,拮 抗效果仍不明显,必须想到是否有其他影响抗胆 碱酯酶药作用的因素存在,如酸碱和电解质失 衡、低温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2 为消除抗胆碱酯酶药所引起的毒峻碱样不 良反应,常需伍用抗胆碱药,如阿托品、 格隆溴铵
季铵基化合物
没有中枢作用 对胎儿无影响
肌松药的代谢
肾脏、胆系和体 内代谢 卡肌宁和顺阿曲 库铵
血浆假性胆碱酯酶
Hofmann消除
美维松和司可林
正常体温和PH
药效动力学


70%~75%受体阻滞 弱 95%以上受体阻滞
肌颤搐开始减
肌颤搐完全被抑制
全身各肌群对肌松药 的敏感性不同
各肌群的血供
病人的条件
3 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的起效和时效在时 间上与格隆溴铵相一致,所以拮抗上述两 药的副作用时,主张合用格隆溴铵来代替 起效快和时效短的阿托品 用法:格隆溴铵7ug/kg与新斯的明 0.035~0.07mg/kg合用

用法:插管剂量:0.07~0.2mg/kg(小儿 0.1~0.2mg/kg),连续输注量:1~15ug/kg.min

清除途径:血浆胆碱酯酶水解

药理学: 与其它肌松药不同,增加美维松剂量并
不使作用时间明显延长;反复使用不出现快 速耐受及蓄积;
大剂量可能引起组胺释放,使心率增加, 血压下降.(2.5~3.0倍ED95)
2.要保持手术期间绝对不动,放止气道刺激引 起咳嗽如颅脑血管瘤手术等,就要求维持更 深的肌松.
3.肌松药的追加量一般为初量的1/5~1/3,追 加间隔时间应参考肌松药的消除半衰期.

临床麻醉学课件:第八章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临床麻醉学课件:第八章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使用琥珀胆碱易引起高血钾,甚至心脏骤停
用法:1.0mg/kg,起效1.0min,T25%恢复—6~12min,T95%
恢复—12~15min
临床常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用于快速诱导
肌松g
顺阿曲库铵 0.05
0.2
起效 min
2.6-2.7
T25%恢 复时间 min
20-35
低,但T4/T1>0.9或接近1.0。 非去极化阻滞时,T4/T1逐渐降低,出现
衰减现象。
TOF比值的临床意义
2.肌松程度监测 T4/T1比值逐渐降低,当T4消失时,约相
当于单刺激对肌颤搐抑制75%,阻滞程度 进一步加深,T3、T2、T1依次消失,这时 分别相当于单刺激对肌颤搐抑制80%、 90%、100%。
➢ 钾通道阻滞剂:4-氨基吡啶(4-AP)
肌松药的拮抗
抗胆碱酯酶药作用机理: ➢ 与AChE 结合 →AChE 活性↓ ➢ N-M前膜→Ach释放↑ ➢ 直接兴奋N2受体
肌松药的拮抗
抗胆碱酯酶药的应用原则: ➢ 不适用深度肌松的拮抗 ➢ 不能超过极限量 ➢ 先纠正水电失衡和酸碱紊乱 ➢ 避免低温 常用药物:新斯的明、吡锭新斯的明、衣
四个成串刺激(TOF)
意义: T1的价值等同于单次肌颤搐刺激
观察其收缩强度以及T1与T4间是否依次出现衰 减
TOF比值(T4/T1)代表突触前受体的阻滞程度
TOF比值代表肌松残余程度
Train-Of-Four (TOF) fading
100
50
0
T1
T2
T3
T4
TOF比值的临床意义
1、根据有无衰减来确定阻滞性质: 去极化阻滞时,虽然四个肌颤搐幅度均降
气管插管临床常用肌松药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
选择合适的肌松药物
根据不同手术和患者情况,通过肌松监测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更加合适的肌松药 物,提高手术效果。
预测和预防肌松药物的并发症
预测肌松药物过量风险
通过实时监测肌肉松弛程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肌松药物过量的迹象,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及肌松药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心律失 常等。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 监测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 肌松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 肌松监测的临床意义 • 肌松监测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引言
肌松药的定义和作用
01
肌松药是一种用于抑制神经肌肉 传导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信号 传递到肌肉,使肌肉松弛。
02
CATALOGUE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手术麻醉
手术麻醉过程中使用肌松药可以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使手术操作更加顺利 ,减少手术并发症。
肌松药可以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肌松药可以辅助其他麻醉药物,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缩 短手术时间。
治疗。
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肌松药可 以减轻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和疼痛
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肌松药还可以协助呼吸机治疗过 程中的其他治疗措施,如肺复张
、气道管理等。
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肌松药可用 于诊断和治疗,如重症肌无力、肌无 力综合征等。
在治疗神经肌肉疾病时,肌松药可以 缓解患者的肌肉疼痛和痉挛症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肌松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主 要用于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呼 吸机辅助呼吸等领域。

肌松药的规范应用与拮抗及监测(nxpowerlite)

肌松药的规范应用与拮抗及监测(nxpowerlite)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 肌松药时需特别注意用药安全,根据患者 病情和药物性质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禁忌症与慎用情况
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症肌无 力等疾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肌松药, 避免加重患者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03
肌松药拮抗策略
拮抗剂种类及作用原理
胆碱酯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从而增加突触间 隙中乙酰胆碱的浓度,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1 2 3
肌松药使用规范制定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成功制定了肌松药的 规范应用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用药指 导。
拮抗剂应用方案优化
针对肌松药的拮抗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实验和 数据分析,提出了优化的拮抗剂应用方案,有效 提高了拮抗效果。
监测方法改进
在肌松药使用过程中,我们改进了监测方法,采 用了更加灵敏、准确的监测技术,确保患者用药 安全。
给药途径及时间选择
给药途径
肌松药可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途径给药,需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选 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给药时间
肌松药的给药时间需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情况灵活调整,通常在麻醉诱导后或 手术开始前给予。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
肌松药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与 抗生素、利尿剂等合用可能增加肌松药的毒 性反应,需加强监测和调整用药方案。
加速度仪法
利用加速度仪测量肌肉收 缩时产生的加速度变化, 间接反映神经肌肉传导功 能。
机械测定法
通过测量肌肉收缩时产生 的力量或位移,评估神经 肌肉传导功能。
药效学评价指标解读
01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一、肌松药简介肌松药是一类用于产生或维持肌肉松弛状态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多与神经传导相关。

肌松药可以分为两类: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

二、肌松药的分类和机制1.去极化肌松药去极化肌松药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传递,导致神经肌接头处的动作电位无法产生。

1.1.氢化可的松1.2.苯溴马隆1.3.地塞米松1.4.罗库溴铵2.非去极化肌松药非去极化肌松药通过与肌肉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断神经冲动传输。

2.1.牡蛎碱2.2.维库溴铵2.3.苯扎溴铵2.4.艾莫利松三、肌松药的研究现状1.药物研究与开发趋势1.1.药物设计与合成1.2.作用机制研究1.3.药物靶点的筛选1.4.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1.5.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2.肌松药的药理学研究2.1.药物的药代动力学2.2.药物的药效学2.3.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优化2.4.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估四、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进展1.麻醉领域中的应用1.1.明确麻醉深度1.2.辅助机械通气2.手术过程中的应用2.1.促进手术操作2.2.改善术中血流和组织对氧供的影响3.急诊医学中的应用3.1.窒息调控3.2.骨折固定4.重症监护中的应用4.1.患者气道管理4.2.辅助机械通气4.3.防止呼吸肌疲劳5.临床康复中的应用5.1.辅助机械通气5.2.减少肌肉痉挛附件:1.相关研究论文2.药物说明书3.临床试验数据法律名词及注释:1.专利法:一种对创造性技术的合法保护措施,使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被专利持有人使用和销售。

2.药品监管法:一种对药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3.伦理委员会:负责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独立机构。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课件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课件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探索肌松药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多样的临床应用。了解肌松药的分类、 作用机理,以及它在麻醉、重症监护、神经肌肉疾病治疗、急救等领域的应 用。
什么是肌松药
介绍肌松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它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肌松药的作用机制和如何通过药物达到肌肉 松弛的效果。
肌松药的分类
分析肌松药的不同分类和常用的药物代表,例如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 探讨它们的特点、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总结肌松药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局限性。讨论肌松药在提高手术质量、减轻患 者痛苦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及肌松药使用可能导致的问题和限制。
列举和解释肌松药使用的禁忌症,如存在特定疾病、药物过敏等情况时应避免使用肌松药。提供替代方案和相 应的注意事项。
肌松药与自主吸关系的控制
探讨肌松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包括压抑自主呼吸、支持人工通气等方面。 介绍如何控制自主呼吸的相关参数,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受到最佳支持。
肌松药使用中的临床价值和局 限性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深入研究肌松药的临床应用。探讨术中肌松药的常规使用方法、肌松药在麻醉、重症监护、神经肌肉疾病治疗 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肌松药在急救中的作用。
肌松药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详细讲解肌松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风险,以及对患者和医护人 员需要注意的事项。强调合理使用肌松药的重要性。
肌松药的禁忌症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22版)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22版)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22版)随着外科学的长足发展,临床麻醉的不断进步,全身麻醉在手术麻醉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肌肉松弛药(简称为:肌松药)临床应用明显增多。

近年来,不断有新型肌松药及其拮抗药应用于临床,肌松监测等设备和管理理念也在不断普及,有必要对《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进行修订,以便更安全且合理地指导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一、使用肌松药的目的l.消除声带活动,顺利和安全地置入通气设备。

2.满足各类手术或诊断、治疗对骨骼肌松弛(肌松)的要求。

3.减弱或终止某些骨骼肌痉挛性疾病引起的肌肉强直。

4.消除患者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的不同步。

二、全身麻醉时使用肌松药的基本原则(一)给予肌松药前1.确认患者使用肌松药的必要性以及没有使用肌松药的禁忌证。

2. 评估气道和通气功能,如预计有通气困难和插管困难者,应参照“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3.患者既往如接受过肌松药,应明确有无严重不良反应。

4.确定所选择肌松药的种类、合理剂量及给药方式。

5.准备面罩通气和建立人工气道的器具。

(二)给予肌松药时1.患者清醒时不能直接给予肌松药,需先给予有效镇静,待患者意识暂时消失后才使用肌松药。

2.接受肌松药者都必须行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确保有效的通气量。

3.监测和评估肌力并调控肌松程度,以最少剂量的肌松药达到临床肌松的要求。

(三)给予肌松药后1.术毕应维持人工通气,直到肌松药作用消退、气道保护反射恢复和呼吸功能恢复正常。

2.术毕应确定患者没有残余肌松作用后,方可拔除气管内导管。

患者如存在肌松药残余作用,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并使用肌松拮抗药。

三、肌松药的给予方法(一)全身麻醉诱导l.选用起效快和对循环功能影响小的肌松药,缩短置入喉罩或气管内导管的时间,及时维护气道通畅、预防反流误吸,减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2.目前起效最快的肌松药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

琥珀胆碱引起不良反应较多,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双相类肌松药
这类药有氨酰胆碱,大量或长期使 用琥珀胆碱后亦能出现。先呈现去 极化阻滞(Ⅰ相阻滞),后移行为 非去极化阻滞(Ⅱ相阻滞或脱敏感 阻滞)。其机理不明,可能是因接 头后膜敏感性降低所致。Ⅱ相阻滞 可用抗胆碱酯酶药对抗。
肌松药的分类
按阻滞性质: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 和非去极化肌松药。 按起效时间:超短时、短时、中时和长 时效肌松药。 按结构:甾醇类、喹啉类、苄异喹啉类
肾功能障碍患者
肾衰病人无需调整用药剂量。此类病人本 品的药效动力学特点与肾功能正常的病人 类似,仅起效时间稍慢。
肝功能障碍患者
晚期肝病病人无需调整用药剂量,此类病 人本品的药效动力学特点与肝功能正常的 病人类似,但起效时间稍快。
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剂量:
曾对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严重心 血管疾病成年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I~III 级)快速(5~10秒)静脉注射本品,在研究 剂量下(0.4mg/kg,8倍的ED95)未发现有 临床意义的心血管作用。然而,在此病人 群中,使用0.3mg/kg剂量以上的数据有限。
非去极化类肌松药
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但不起激 活作用,即干扰乙酰胆碱的正常去极化, 继续保持接头后膜的极化状态,不能产 生肌肉收缩。常用:管箭毒、三碘季胺 酚、泮库溴铵(本可松)、维库溴胺 (去甲本可松)、阿屈可林等。抗担碱 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等有拮抗效果。
去极化类肌松药
作用几乎与乙酰胆碱相同,只是去极化时间 长,即能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呈 现持续性去极化,从而没有动作电位向终板两 端扩散,肌肉亦即处于静止(松驰)状态。 另外,肌松前常有10余秒钟肌纤维成束收缩, 这是由于终板电位开始去极化,但未同步。 使用抗胆碱酯酶药不能拮抗、反而增强肌松 作用。常用者为琥珀碱。

肌松药在麻醉期间的应用

肌松药在麻醉期间的应用

(三)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的临床应用
对特殊病人应进行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
➢ 肝肾功能障碍及危重疾病 ➢ 重症肌无力及肌无力综合征 ➢ 支气管哮喘、严重心脏病 ➢ 过度肥胖、严重肺部疾病及呼吸功能受损至临界水平的患者 ➢ 长时间应用肌松药的患者
小结
1.肌松药是全麻中重要的辅助药,为诱导时气管内插管和术中肌松提 供良好条件
➢ 四个成串刺激:可不需要在用药前先测定对照值,可以直接从T4/T1的比值 来评定阻滞程度,且根据有无衰减来确定阻滞性质
➢ 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肌颤搐计数:在非去极化肌松药完全抑制了单刺激和四个 成串刺激引起的肌颤搐时,可进一步来估计更深的阻滞深度
➢ 双短强直刺激:用于无记录装置条件下用手触感觉评定术后残余肌松
困难气道内气管插管,但禁用于大面积烧伤、创伤、上下运动神 经元损伤或有恶性高热家族史等情况的病人 ➢ 非去极化肌松药常用剂量的起效时间较长,增大剂量可缩短起效 时间且延长作用时间,但同时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二)起效时间与肌松强度 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起效时间与强度呈反比。肌松强度弱的肌松药 起效时间快,而强效肌松药的起效则较慢
➢ 临床要求病人抬头、举腿和握拳维持5秒而没有肌力下降, 作为肌张力恢复的指标
(二)不同电刺激模式的临床意义
➢ 单次刺激:术中一般要求肌颤搐维持在术前对照值的5%~10%以下,超过25% 临床上表现为肌紧张。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一般应在肌颤搐恢复到25% 以上才进行
➢ 强直刺激:临床上将强直刺激引起的衰减与其后的“易化” 现象用于鉴别 肌松药阻滞性质和判断阻滞程度
2.肌松药可兴奋或抑制自主神经系统、促进组胺释放、引起血钾升高 3.临床过程中有诸多病理和生理因素影响肌松药的作用,应根据实际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肌松药肌松药,即肌肉松弛药物,是一类能够影响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

它们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肌肉松弛效果。

肌松药可以分为两类: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和去极化型肌松药。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作用机制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去极化型肌松药:作用机制是改变神经-肌肉接头的电位,导致肌肉无法产生有效的收缩反应。

2.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肌松药的作用原理基于对神经-肌肉传导的干预。

正常情况下,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肌肉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肌肉收缩。

然而,肌松药的作用会干扰这个过程,从而引起肌肉松弛。

对于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它们通过竞争性地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止乙酰胆碱的结合,从而阻断了神经-肌肉传导。

这使得肌肉无法收缩,达到肌松的效果。

对于去极化型肌松药,它们的作用机制稍有不同。

它们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使得神经冲动无法产生足够的电位来引发肌肉收缩反应。

这会导致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3. 肌松药的应用肌松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麻醉手术:在某些手术过程中,需要使患者的肌肉松弛,以便医生更好地进行操作。

肌松药可以与麻醉药一起使用,达到手术需要的肌肉松弛效果。

•呼吸机使用:肌松药有时也用于患者呼吸机辅助治疗过程中。

通过给予适量的肌松药,可以达到减少呼吸阻力、提高通气效果的作用。

•疾病治疗:某些疾病或症状需要采用肌松药进行治疗。

例如,肌肉痉挛、癫痫发作等情况下,使用肌松药可以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某些物理治疗过程中,需要使患者的肌肉得到放松,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

肌松药可以在物理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 肌松药的副作用肌松药的使用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抑制:肌松药可能导致呼吸抑制,需要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整。

•血压变化:一些肌松药可能会影响血压,导致低血压或高血压等情况。

•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肌松药物过敏,出现过敏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1942 Griffith and Johnson suggested that dtubocurarine (dTc)
Succinylcholine, introduced by Thesleff and Foldes et al in 1952
In 1967 Baird and Reid first reported pancuronium in the early 1980s of two new muscle relaxants of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Class
Depolarizing drug succinylcholine Imbretil(己氨胆碱、氨酰胆碱)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PHARMACOLOGY OF SUCCINYLCHOLINE
Rapid hydrolysis by pseudocholinesterase假胆碱酯酶 Factors lowering pseudocholinesterase concentration
Other stimuli, such as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hypoxia, hypercarbia, and surgery, are probably additive to the effect of succinylcholine
liver disease Pregnancy Burns oral contraceptives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cytotoxic drugs neoplastic disease anticholinesterase drugs胆碱酯酶抑制剂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目的与要求
掌握:肌松药的应用原则以及残留肌松作用的判断 熟悉:肌松药的不良反应,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
肌松药的麻醉期间的应用 了解: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
Key
Hypnosis Analgesia Amnesia Relaxation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History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lowers the threshold of the ventricle to catecholamine-induced arrhythmias
Circulating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 4-fold and potassium increases by one-third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Sinus Bradycardia
with high sympathetic tone, such as children in adults and appears more commonly after
a second dose of the drug is given approximately 5 minutes after the first prevented by thiopental, atropine, ganglionblocking drugs, and nondepolarizing muscle relaxants
Nearly all muscle relaxants contain two positive charges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Muscle relaxants are generally quite watersoluble
The water solubility of relaxants inhibits uptake into hepatocytes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Cardiovascular Effects
stimulates nicotinic receptors on both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ganglia and muscarinic receptors in the sinus node of the heart In low doses, both negative inotropic and chronotropic(负性变力、变频 )responses may occur. These can be attenuated by prior administration of atropine With large doses, positive responses. cardiac arrhythmias
Metabolism and/or excretion in the liver is usually not a major pathway of elimination
The muscle relaxants are easily excreted by glomerular filtration in the urine
intermediate duration atracurium and vecuronium The early 1990s witnessed pipecuronium,
doxacurium, mivacurium and rocuronium An atracurium isomer, cisatracurium introduced in
1996
Clinical ຫໍສະໝຸດ seTracheal intubation Operation ICU Cure of spasticity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Molecular Features
Neuromuscular blocking drugs are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Nodal (Junctional) Rhythms
suppressing the sinus mechanism and allow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as the pacemaker
prevented by prior administration of d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