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超声诊断

合集下载

肝脏血管瘤超声诊断方法

肝脏血管瘤超声诊断方法

·健康科学·肝脏血管瘤超声诊断方法尤显红肝脏血管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在发病期间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一般是在体检或者手术过程中被发现。

根据临床对肝脏血管瘤患者的调查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最高,但几乎没有出现病情恶化的案例。

目前针对肝脏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主要认定此类疾病的产生与先天性发育因素和激素刺激等方面有关,由于肝脏血管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超声诊断的方法来予以辅助判断。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肝脏血管瘤超声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一、B超检查根据有效的临床相关数据显示,B超检查肝脏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67%,通过确诊数据表明,其诊断准确性为70%左右。

(一)肿瘤形态肝脏血管瘤在临床上发现密度呈均匀分布、形态规则、界限清晰,有的患者肝脏血管瘤的体积较大,可以在B超检查中发现肿瘤呈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横截面会出现分叶状,内部回声同时会表现出增强的趋势,但边界清晰可见。

(二)回声类型在超声回声中,回声类型被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高回声型、低回声型、无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

在超声检查中肝脏血管瘤的表现以高回声类型为多见,伴随小筛孔状改变;低回声型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无回声型的表现一般提示肝脏血管瘤体积较小,因此实质内的回声稀少,并且后方回声轻度增强;混合回声型在临床上提示患者肝脏血管瘤体积较大,同时可发现回声中呈蜂窝状结构,分布参差不齐,且回声强弱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B超检查中,回声类型的变化是根据肝病变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当患者病情出现病变时,回声类型也会随着肿瘤的变化而产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或者肝部病变也会影响回声类型的变化。

例如肝脏血管瘤患者在患病期间,同时产生肝硬化或脂肪肝等肝部病变时,在脂肪浸润前的B超检查结果多为高回声类型,但在脂肪浸润后会显示低回声结节,因此,这种检查方式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缺点,即难与肝部的其他病灶组织病变区别。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许多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声学特性相似而灰阶图像无法辨别显示,多普勒受信噪比的影响不易探测到小血管和低流量的血流信号。

近些年来声学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研发对现代超声诊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肝脏超声造影方法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做如下综述。

1.肝脏超声造影成像原理及扫查方法肝脏超声造影源于气体对超声波具有极强的反射能力,所以微气泡成为对比超声成像的天然选择。

超声探头发射的是一组连续的超声波脉冲,造影剂微泡弹性外壳在超声波的连续推动下不断发生非线性压缩-膨胀变形,导致回波信号波形畸变产生谐波,选择性的接收谐波信号将有助于提高超声图像的信噪比,使得到的造影超声图像更为清晰。

充分理解造影剂微泡在声场中的表现形式、特点是提高和改进造影剂显像方法的基础[1]。

声压在超声仪上的机械指数(MI)越高破坏微泡的作用越强。

实时谐波成像技术是使用低功率、低MI,连续发射声波并连续接收谐波信号进行成像,能实时观察组织血流灌注,定量分析正常和异常血流动力学,易能提高造影增强效果,充分发挥了动态超声显现的优势。

实时谐波成像与气泡造影剂相比,组织缺乏非线性特性,要产生谐波信号需要较高的MI,在低MI条件下,抑制了组织产生的信号而只保留微泡所产生的谐波信号,从而产生更佳的造影效果。

高MI成像原理是当声压高时,气泡的扩张和收缩呈非线性,并产生发射频率的次谐波或高谐波反射,在共振频率下,声波中微气泡的直径可收缩或扩张数倍,直至气泡爆破,在气泡爆破的同时也产生包括次谐波或高谐波的宽频反射。

间歇发射谐波成像技术,或称触发成像技术是间歇地发射高MI(>0.3)声波,减少连续性气泡的破坏作用,当声波发射停止时微气泡可实时积于组织中,从而获得高浓度气泡同时爆破而发射出很强的瞬间谐波信号。

这种技术明显提高了造影剂的显像效果。

增强的间歇发射谐波显像效果要明显优于非造影增强的多普勒显像,平均增强指数为0.88(100分制)。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要点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要点
2.低回声:胰腺癌、肾盂癌、胆囊癌 3.高回声:胃癌、结肠癌、肺腺癌、肾腺癌、卵巢癌 4.回声内钙化点:前列腺癌、结肠癌、 5.无回声:恶性淋巴瘤、鼻咽癌、黑色素瘤、肉瘤 6.囊实混合性:胃癌、胰腺癌、肺腺癌、卵巢癌
后方回声: 肝内管状结构:受压 转移:淋巴结肿大 原发病灶:
CDFI:少血供
脉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动脉血流频谱。
CDFI显示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
小肝癌
结节直径≤3Cm,多呈膨胀性生长,75%有纤维包膜。
超声图像:
(1)园形、类园形。 (2)边界清楚、有细薄包膜。 (3)侧壁回声失落,侧后声影。 (4)后方及后方回声轻度增强。 (5)内部回声:均匀低回声。
CDFI:点状血流,动脉频谱
假阴性 与癌细胞分化有关 假阳性 妊娠、乙肝活动、生殖胚胎瘤 3、肝脏穿刺活检
1 穿刺选择最短途径
2 影像检查引导 下准确定位穿刺
肝脏穿刺活检方法
转移
•血行: •淋巴系统: •直接浸润: •腹腔种植: •肝内转移:
超声检查方法
一般测量和观察 顺序扫查 分区交叉扫查
注意事项
变动体位 配合呼吸运动
CDFI: 血流信号减弱,走行正常。
超声造影: 主要针对非均匀性脂肪肝,肝内异常回声
区与肝脏实质回声同步增强,同步消退, “等增强”。
二、肝硬化、门脉高压
(一)肝硬化(cirrhosis)
我国最常见者为肝炎后肝硬化,早期 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 的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并出现 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暗,流速减低。
着堆积过多,超过生理含量。
临床表现: 轻者无症状,重者常有上腹不适,食欲
缺乏,肝功能异常等改变。
超声表现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介绍: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

肝脏B超有助于帮助诊断肝脏疾病。

B型超声波检查是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在肝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正常值:①右肝最大斜径:不超过12.14厘米。

以右: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

②肝右叶前后径:不超过8-10厘米,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

③左半肝厚度和长度:厚不超过5-6厘米,长度不超过5-9厘米。

④肝尾叶长度和厚不超过4.5厘米。

通过下腔静脉纵切面声像图,上为肝左静脉近端,下为门静脉左支横部,宽不超过4.0厘米,厚不超过2.0厘米;通过门静脉左支的斜切面测量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左支之间的尾叶厚度。

正常声像图:1、肝脏形态规则,被膜光滑,膈面呈弧形,回声强。

2、肝实质表现为中等回声细小光点,分布均匀。

3、肝内管道系统清晰显示。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声像图特点):肝囊肿:在肝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的暗区,囊壁很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其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多囊肝:肝脏弥漫性肿大,表面不规则,肝内有多发的大小不等的液性囊腔囊间肝实质回声增强。

常合并多囊肾。

肝脓肿: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边缘常不整齐,欠规则。

有时在脓肿周围有数毫米宽的环形低回声,代表炎症反应区。

肝脏局部肿大、畸形。

膈肌运动受限。

肝血管瘤:约70%为单发,以肝右叶最多见,一般位于肝周边部位。

该肿瘤具有包膜,所以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

声象图表现为园形的强回声团,轮廓完整,与肝实质的界线极为分明。

约有1/10为弱回声。

但包膜仍然清楚。

原发性肝重症:声像图上可分为三型:1、巨块型:表现为肝内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多数为园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不规则,边缘有弱回声的带,又称弱回声晕,边界模糊不清。

肿块呈较强回声或弱回声,粗而不均或其间杂有回声区,中心可坏死液化区。

肝脏肿瘤诊断

肝脏肿瘤诊断

肝脏肿瘤诊断肝脏肿瘤是指在肝脏组织中形成的肿块。

肝脏肿瘤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准确诊断肝脏肿瘤对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肝脏肿瘤的常见诊断方法以及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病史采集和身体检查病史采集是诊断肝脏肿瘤的第一步。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包括肝区疼痛、黄疸、乏力等。

身体检查可以触及腹部以及肝脏位置,检查肝脏质地、大小和表面有无结节。

二、影像学检查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肝脏肿瘤筛查方法。

它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和特征,如是否囊性或实质性。

超声检查无创、简便、重复性好,但其分辨率较低,不能准确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2. CT扫描:CT扫描提供了对肝脏的横截面图像,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肿瘤信息。

CT扫描可以观察肿瘤的形态、边界、密度等特征,并能识别邻近器官的受累情况。

此外,CT扫描还可以进行增强扫描,通过注射造影剂来提高肿瘤的显示。

3. 核磁共振(MRI):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图像,对于检测肝脏肿瘤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MRI可观察肿瘤的形态、边界、增强程度,并可以进行弥散加权成像、肝脏磁共振胶囊等特殊技术。

三、肿瘤标记物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中肿瘤相关标志物的水平来辅助肝脏肿瘤的诊断。

常用的肝脏肿瘤标记物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

肿瘤标记物检测对于肝细胞癌等一些特定类型的肝脏肿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肝脏肿瘤都会导致标记物的升高。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脏肿瘤最确诊的方法之一。

通过从肝脏中取得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判断其良恶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还可以检测细胞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其他辅助检查1. 纤维胃镜:纤维胃镜可以通过食管与胃进入十二指肠,进而检查胆囊和肝脏,观察是否有黄疸、胆囊息肉等。

肝脏肿瘤诊断

肝脏肿瘤诊断

肝脏肿瘤诊断肝脏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肝脏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技术,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一、肝脏肿瘤的常见症状对于可能患有肝脏肿瘤的患者,要关注以下常见症状: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体重下降、黄疸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临床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二、肝脏肿瘤的诊断方法1.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体型变化、皮肤黄疸情况等。

2. 血液检查:通过血液中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白蛋白水平,可以初步判断肝脏是否受损。

3.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和MRI等技术。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声波对肝脏进行成像,可以检测肝脏是否存在肿瘤、肿块、结节等异常情况。

CT扫描和MRI则可以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4. 肝穿刺活检: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明确肿瘤的性质和分级,可能需要进行肝穿刺活检。

这个过程是将细针插入肝脏,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以确定肿瘤的类型。

三、肝脏肿瘤的分类和评估在确定肝脏肿瘤的诊断之后,还需要进行分类和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肿瘤类型:肝脏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有肝血管瘤和肝脂肪瘤,恶性肿瘤则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

2. 肿瘤分期: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是否转移,可以将肝脏肿瘤分为不同的分期,如TNM分期系统。

3. 肿瘤标志物:肝脏肿瘤的标志物有AFP、CA19-9、CEA等。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进展程度。

四、肝脏肿瘤诊断的注意事项1. 多学科协作: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包括肝脏外科、放射科、肿瘤科等的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 定期随访和监测:对于已经确诊为肝脏肿瘤的患者,应该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监测。

通过CT扫描、MRI等技术,了解肿瘤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癌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癌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癌的超声诊断标准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于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肝癌的超声诊断标准。

1. 肝脏形态变化:肝癌常常引起肝脏形态的改变。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脏的大小、形状和轮廓是否发生异常。

肝癌常常表现为肝脏局部的增大或肿块的形成。

2. 肝脏内回声:肝癌在超声图像上的回声特征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肝癌可以表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

低回声表现为图像中较黑的区域,等回声表现为与周围组织回声相似,混合回声则是低回声和等回声的混合。

3. 肿块边界:肝癌的边界特征也是超声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良性肿瘤常常有清晰的边界,而恶性肿瘤则常常有模糊或不规则的边界。

肝癌的边界模糊,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引起的。

4. 血流情况: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脏内肿瘤的血流情况。

肝癌常常具有丰富的血供,血流呈现为高速度、多个分支、异常分布等特点。

通过观察肿瘤的血流情况,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5. 淋巴结转移:肝癌常常伴随着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门静脉周围和腹腔内的淋巴结是否增大或异常。

淋巴结转移的存在可以提示肝癌已经进入晚期。

6. 其他附加检查:超声检查还可以辅助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通过不同影像学方法的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对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检查虽然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超声波在穿透力和分辨力方面有限,对于较小的肿瘤可能无法清晰显示。

此外,超声检查还受到操作者经验和设备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肝癌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回声特征、边界情况、血流情况和淋巴结转移等指标,可以对肝癌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然而,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还应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如下:
1. 形态特征:低回声血管瘤通常为单个,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直径一般在1-6cm之间。

2. 内部回声:低回声血管瘤内部回声不均匀,呈团块状分布,常见的回声特点为混合回声,其中含有高回声斑点,可伴有点状和暗低回声区。

3. 血流信号:低回声血管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可见明显的内部血流信号,呈不规则形、分布不均。

4. 壁内纤维间隔:低回声血管瘤壁内可见纤维间隔,呈横行或交错形态,间隔与肿块相连,类似黄褐色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仅供参考,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对于可疑情况,建议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确认。

肝癌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癌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癌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正常细胞的恶性肿瘤。

目前,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亚洲国家有明显的高发率。

肝癌的早期诊断可以明显地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超声诊断是一种常见的肝癌诊断方法,具有非侵入性、低成本和易操作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肝癌的初步筛查和诊断。

超声诊断超声是一种基于声波反射原理的成像技术。

肝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诊断方法,可以在不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的情况下快速获取诊断。

肝的超声诊断主要分为常规超声、彩超和超声引导下的活检。

其中,常规超声和彩超是一种简便经济且无创的诊断方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早期的肝癌。

常规超声诊断常规超声主要是通过肝脏和肝腹部器官之间的声波反射成像来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通常来说,常规超声可以检测到大多数的瘤变。

在常规超声中,肝癌的影像特征包括:•观察肝内病变的不均匀性。

在肝癌的早期阶段,肝癌往往呈现为与正常肝脏组织相比较的肝内结节或肿块。

•观察肝内病变的边缘状况。

肝癌的边缘通常比较光滑,有时边缘也可能呈现不规则。

•观察肝内病变的内部回声特征。

肝癌通常呈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彩超是对超声成像中的灰度图像进行着色处理,使彩图像更容易识别。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更详细地观察肝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肝静脉期。

肝癌的彩超诊断特点包括:•在动脉期显影明显、回声异常,血管内呈现充血、扩张和纠缠等改变;•在门脉期肿块部分占位,以密度不均指数(RI)增高为主;•在肝静脉期呈低回声,不均匀性增强,如有毗邻肝组织,则肝组织边缘与癌组织分界清,呈“鹰喙征”。

超声引导下的活检如果常规超声和彩超诊断不能确定肝病变的良恶性质,需要进行超声引导下的活检。

这个过程中,医生会利用超声成像的准确性,将穿刺针以精确的位置引导到肝脏病变处,并进行取样检查。

这个过程是无创的,安全性高且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

鉴别诊断肝癌早期的诊断是比较难的,因为肝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

肝脏肿瘤诊断标准

肝脏肿瘤诊断标准

肝脏肿瘤诊断标准
肝脏肿瘤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以下是常见的肝脏肿瘤诊断标准和检查方法:
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包括疼痛、肿胀感、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以及腹部触摸时的异常发现。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常用于初步筛查和评估肝脏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肿瘤图像,包括肿瘤的密度、边界、血管情况等。

MRI(磁共振成像):对于肝脏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有助于鉴别肝脏肿瘤的性质。

PET-CT:可以检测肿瘤组织的代谢活性,对于评估肿瘤的活性和可能的转移情况有帮助。

肿瘤标记物检查:如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CA19-9等,虽然不能用来诊断肝脏肿瘤,但在监测肝癌进展和治疗反应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组织学检查:
组织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分级,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

组织学特征:肝脏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态、核分裂指数、细胞核大小、核仁数量等,这些特征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和预后。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等,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

综合以上各种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肝脏肿瘤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是关键。

肝脏肿瘤组织形态、影像学检查事项及良恶性肿瘤超声鉴别要点和彩色多普勒表现

肝脏肿瘤组织形态、影像学检查事项及良恶性肿瘤超声鉴别要点和彩色多普勒表现

肝脏肿瘤组织形态、影像学检查事项及良恶性肿瘤超声鉴别要点和彩色多普勒表现肝脏肿瘤是常见肿瘤之一,有良、恶之分。

良性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间的结构与周围的正常细胞也差不多,用显微镜看很整齐,很有序;而恶性肿瘤就不一样了,肿瘤细胞与周围正常细胞相比有很大差别,用显微镜看,细胞大大小小,结构也杂乱无章。

首先用二维声像图对肝脏大小、形态进行多切面扫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形态、数目与血管关系,回声,有无声晕。

再用超声多普勒观察肿瘤内部以及周边是否有血流信号,测量血流的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

肝脏超声诊断中二维超声是基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肝脏实质和病灶的血流进行检测及分析,提高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对于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二者结合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很大帮助。

鉴别要点良性肿瘤①高回声型:最常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可见散在点状低回声或少许纤维条光带。

②低回声型:肿瘤回声明显低于肝实质,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内部有不规则小等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③混合型:多见于大血管型,为典型的蜂窝状网络结构,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

彩色多普勒表现:尽管肝血管瘤内血流丰富,但由于瘤体内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不易测到血流信号,故血流信号检出率极低。

恶性肿瘤转移性肝癌常常有原发病灶,表现为:大小、形态不一,结节回声更多样化,边界多清晰,常有声晕,可呈“靶环征”和“牛眼征”,牛眼征即瘤体内部呈高回声,周围可见较宽的无回声环,其内缘与外缘分界清晰。

转移性肝癌以等回声多见,尤以肺癌和胃癌多见;低回声以胆道癌、胰腺癌、乳腺癌、鼻咽癌多见;高回声以直肠癌、结肠癌等消化道癌多见。

彩色多普勒表现:常显示瘤体有少量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常可探及动脉频谱,动脉频谱呈高速高阻。

肝脏肿瘤超声诊断PPT课件

肝脏肿瘤超声诊断PPT课件
• 门静脉血栓及海绵样变性
门静脉高压征象
⑴门静脉增宽,主干内径≥1.4cm ⑵脾肿大,厚度> 4cm,上下径≥11cm ⑶脾静脉扩张,迂曲,内径≥0.8cm ⑷肠系膜上静脉扩张,内径>0.7cm ⑸侧枝循环开放
肝硬化声像图
图A 肝包膜欠光滑,表面凹凸不平 图B 脾脏肿大 图C 囊壁水肿增厚,呈“双边”影 图D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混合回声 • 后方回声 轻度增强
肝血管瘤超声分型
高回声型
最多见,肿块小,边界清晰, 内呈高回声,筛网状,浮雕感 毛细血管瘤或小的海绵状血管瘤
肝血管瘤超声分型
A
B
A 高回声型 多发,边界清晰, 边缘回声增强,内部筛网状
B 低回声型 较大,内见 “=” 样回 声或边缘裂隙征,边缘回声增强, 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 强回声型 最多见,均匀 牛眼征(Bull’s eye sign)周围较宽声晕
靶环征(Target-ring sign)中心坏死
液化,低或无回声 • 等回声型 回声与肝实质相近,不易识别 • 低回声型 均匀低回声 • 混合回声型
转移性肝癌声像图
图A
强回声型 多发强回声结节 周围声晕较宽,牛眼征回声均匀
肝硬化(Cirrhosis)
• 病因 肝炎、酒精、 血吸虫最多见
• 门脉性肝硬化 我国 最常见
肝硬化声像图表现
• 形态 失常,右叶缩小、 左叶、尾叶代偿性增大
• 表面 不光滑、凹凸不平 • 实质回声 增粗、增强 • 肝静脉 管壁回声显示不
清,管腔变窄
• 门静脉高压 • 腹水
分布全肝
• 小肝癌 单发直径≤3cm或相邻两个直径之和 ≤3cm
A 直径>10cm
B 肿块周边及伸入 肿块内彩色血流

肝脏超声诊断(1)

肝脏超声诊断(1)

脾门分枝
5.4
24% 26% 16% 53% 79% 63%
1. 门静脉增宽
2. 门静脉扩张
3. 脾肿大、脾静脉扩张
侧枝循环
肝硬化各种征象发现率
脾肿大 肝静脉显示不良 肝表面凸凹不平 肝脏缩小 门脉扩张 脾静脉扩张 胆囊壁双边影 肝实质斑状高回声
90.3% 75%
70.4% 50.5% 42.7% 49.7% 32.7%
4. 混合型
肝血管瘤声像模式图
A
B
C
D
E
1. 高 回声 型血 管瘤
1. 高回 声型血 管瘤
(多发 性肝血 管瘤)
2. 边缘 高回声 型血管 瘤
3. 低回 声型血 管瘤
3. 低回声 型血管瘤
(肝右叶 血管瘤)
4. 高回声、混合回声型血管瘤
5. 巨大型肝海绵状血管瘤
5. 巨大型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脾脏普遍增大,腹 水、多无心脏病体征
肝脾都大,腹水 少。 有心脏病体征
体积 肝静脉
肝脏小,包膜呈 锯齿状
肝静脉显示不清
门静脉
门静脉扩张
管腔内情 况 门脉内可见血栓
腹水
腹水
肝脏大尾叶明显,肝包 膜光整
肝静脉扩张
门静脉扩张 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近肝
段内可见栓子或膜物 腹水大量
肝大、包膜完整 肝静脉稍扩张程度
8.5%

2
3



1
4
1.肝脏萎缩,肝表面不平整,肝实质回声弥漫增强、增粗、 分布不均匀 2.肝前腹水 3.胆囊壁水肿 增厚 4.增宽的门静脉

1
2


1.肝硬化患者,脾脏肿大,长径152mm 2.腹水

肝脏肿瘤影像学检测

肝脏肿瘤影像学检测

肝脏肿瘤影像学检测肝脏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非常重要。

影像学检测在肝脏肿瘤的筛查、定位和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肝脏肿瘤影像学常用的检测方法和其应用。

一、超声检测超声检测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肝脏肿瘤的初筛和定位。

通过超声波的高频声波在肝脏组织内的反射来获得肝脏结构和异常区域的图像。

超声检测具有简便、经济、无创伤等优点,但其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小的肿瘤和肿瘤的准确性评估有一定限制。

二、CT扫描CT扫描是常用的肝脏肿瘤影像学检测方法之一。

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可以显示肝脏内部的血管、肿块和其他异常结构。

CT扫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增强扫描,如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扫描,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血液供应和浸润程度。

然而,CT 扫描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对于孕妇和乳腺癌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慎重使用。

三、MRI检测MRI检测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测方法,其分辨率比CT扫描更高,对于小肿瘤和肿瘤的微小结构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MRI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成像方式,如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等,通过对比不同成像方式的信号强度和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肝脏肿瘤的性质和良恶性。

MRI检测虽然准确性高,但其成本较高且对于患者有一定的限制,如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进行MRI 检测。

四、PET-CT检测PET-CT是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CT扫描相结合的影像学检测方法,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对肿瘤进行评估。

PET扫描利用放射性标记的药物注入患者体内,通过显像来显示肿瘤的代谢和功能活动情况,而CT扫描则提供了高分辨率的解剖图像。

PET-CT检测可帮助鉴别肝脏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疾病的分期,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PET-CT的成本较高,使用范围受限。

综上所述,肝脏肿瘤的影像学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检测、CT扫描、MRI检测和PET-CT检测等。

肝脏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

肝脏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

一、门静脉高压症1、病理与临床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血流收到阻碍,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称之为门静脉高压症,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两类。

肝内型常见,占95%,主要由肝硬化引起。

肝外型少见,多由肝外门静脉栓塞引起。

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脾脏淤血及纤维组织增生,使脾大,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和扩张。

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主要是脾大、脾功能亢进、呕血、黑便、腹水等。

2、声像图表现(1)门静脉系统:门静脉主干和属支的内径增粗,尤以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明显。

门静脉主干内径大于13mm,脾门静脉内径大于9mm,走行迂曲。

根据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其血流可表现为出肝血流、双向血流或仍为入肝血流。

可合并门静脉栓塞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门静脉高压时,主干入肝血流速度常减低,如形成肝内侧支循环,门静脉主干流速可正常。

门静脉高压时,主干入肝血流速度常减低,如形成肝内侧支循环,门静脉主干流速可正常。

门静脉高压时脾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占门静脉血流量的一半以上。

(2)侧支循环:声像图上可显示胃左静脉曲张和脐旁静脉开放。

胃左静脉位于肝脏左叶、胃与腹主动脉所围城的三角区内,可沿腹主动脉在上腹部纵断扫查和高位横断扫查进行观察,正常胃左静脉平均内径1.6mm,超声不易显示,,门静脉高压时内径在4mm以上,容易观察到。

脐旁静脉开放表现为肝圆韧带为低到无回声,内径3〜IOmm,从门静脉左支囊部延伸至腹壁,其内充满血流信号,也可观察到脾肾静脉侧支曲张。

(3)脾大,多为中度或重度肿大。

脾静脉增宽,走行迂曲。

(4)腹腔积液:腹腔积液较少时,仰卧位扫查,可在膀胱子宫直肠窝或膀胱周围、肝肾隐窝、肝周围间隙发现很窄的无回声带。

腹腔积液较多时,除上述部位外,在腹部两侧和盆腔、隔下间隙皆可发现大片无回声区。

实时超声可见小肠在腹腔积液中浮动。

有些患者可见右侧胸腔积液。

(5)肝动脉:肝动脉代偿性增宽,较正常易于显示,尤其在肝门部常可显示搏动性条状彩色血流,在肝内也可见到点状闪烁搏动血流。

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之一,它的功能非常重要。

肝脏负责产生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肝脏还参与代谢和解毒,它可以像一个化学工厂一样去处理身体的废物和毒素。

然而,当肝脏受到各种影响,会引起各种疾病,其中最严重的之一就是肝脏肿瘤。

肝脏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

良性肿瘤是指生长在肝脏上的组织,通常是一些血管或肝细胞组成的团块,因为肝脏对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强,通常不会引起人体过多的损害,但一旦恶化,也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恶性肿瘤是指生长在肝脏上的、具有癌性特征的细胞聚集体,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肝脏肿瘤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肝炎、肝硬化、肥胖病、酗酒等,因此肝脏肿瘤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国内,肝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肝脏肿瘤的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通常是通过肝脏影像学检查来实现的。

肝脏影像检查是通过用一定的方法将辐射线投射到人的身体上,从而得到人体内部器官的影像。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因此,影像学检查对早期发现肝脏肿瘤至关重要。

超声波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式,可以了解肝脏的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的情况,通过超声波影像检查可以发现肝脏肿瘤的存在,但有时候会受到腹部脂肪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准确率相对较低。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全面、详细地展示肝脏的各项信息,包括肿瘤的大小、形状、分布、侵犯程度等。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成像模式的比较,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肝脏肿瘤的类型,并且制定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注入造影剂的情况下,透过增强的图像效果,可以更灵敏地发现小型肝癌,明确了肿瘤的位置、范围,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动脉瘤的鉴别等。

肝脏肿瘤的治疗治疗肝脏肿瘤通常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良性肿瘤可以选择手术或者药物治疗,而恶性肿瘤则需要综合治疗,常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介入治疗、化学治疗、放疗等。

肝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作者:李斐陈国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良恶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提高其诊断价值,减少误诊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106例肝脏占位病变的患者中,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21例。

患者均经CT或MRI或病理证实。

结果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脏血管瘤共106例,超声有共同和不同之处,临床意义不同。

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在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地位,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关键词】超声检查;肝脏肿瘤;CDFI肝癌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肝脏的超声诊断中二维超声是基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肝脏实质和病灶的血流进行检测及分析,从而提高了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尤其是对于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二者结合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来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的患者,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29~80岁。

平均(57.32±7.54)岁。

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21例。

患者均经CT或MRI或病理证实。

1.2 方法仪器采用Aloka SSD-3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5 MHz。

先用二维声像图行肝脏大小、形态多切面扫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形态、数目与血管关系,回声,有无声晕,测量肿瘤大小,再用超声多普勒观察肿瘤血流信号,测量血流的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

2 结果45例肝血管瘤中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超声检查中发现,少数有肝部不适。

超声表现:①高回声型:最常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可见散在点状低回声或少许纤维条光带;②低回声型:肿瘤回声明显低于肝实质,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内部有不规则小等号,后方回声增强;③混合型:多见于大血管型,为典型的蜂窝状网络结构,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C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90%肝细胞癌,男性多见,好发于30~60岁。发病与乙、丙 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病理学分3型
• 块状型 最多见,直径>5cm,周围小卫星灶, 超过10㎝者为巨块型
• 结节型 单个或多发,结节直径3~5cm
• 弥漫型 少见,结节直径<1cm,数目多,弥漫 分布全肝 • 小肝癌 单发直径≤3cm或相邻两个直径之和 ≤3cm
A 直径>10cm
B 肿块周边及伸入 肿块内彩色血流
巨块型肝癌
•肿块巨大 •边缘见声晕,与肝实质分界清楚 •内部不均匀的强回声 •中心可液化坏死 C、D 肝内转移灶和边 缘卫星灶
结节型肝癌
•圆或椭圆形肿块,单个或 多发 •声晕,轮廓清晰 •内部回声多样且分布不均 直径3~5cm低回声
图1 低回声肿块,周边可见声晕
图C 囊壁水肿增厚,呈“双边”影
图D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清,管腔变窄
• 门静脉高压 • 腹水
• 门静脉血栓及海绵样变性
门静脉高压征象
⑴门静脉增宽,主干内径≥1.4cm ⑵脾肿大,厚度> 4cm,上下径≥11cm ⑶脾静脉扩张,迂曲,内径≥0.8cm ⑷肠系膜上静脉扩张,内径>0.7cm ⑸侧枝循环开放
肝硬化声像图
图A 肝包膜欠光滑,表面凹凸不平
图B 脾脏肿大
转移性肝癌声像图
图A 强回声型 多发强回声结节 周围声晕较宽,牛眼征
图B 低回声型 多发性低回声 肿块,内部回声均匀
肝硬化(Cirrhosis)
• 病因 肝炎、酒精、 血吸虫最多见 • 门脉性肝硬化Hale Waihona Puke 我国 最常见肝硬化声像图表现
• 形态 失常,右叶缩小、 左叶、尾叶代偿性增大 • 表面 不光滑、凹凸不平 • 实质回声 增粗、增强 • 肝静脉 管壁回声显示不
肝转移瘤(Hepatic metastases)
肝脏—恶性肿瘤最易转移的器官 转移途径:
• 血行转移 经门静脉、肝动脉 • 淋巴结转移 • 直接扩散 经邻近脏器(胆、胃等)
转移性肿块多发,较少合并肝硬化和侵 犯门静脉形成Ca栓
转移性肝癌声像图类型
• 强回声型 最多见,均匀 牛眼征(Bull’s eye sign)周围较宽声晕 靶环征(Target-ring sign)中心坏死 液化,低或无回声 • 等回声型 回声与肝实质相近,不易识别 • 低回声型 均匀低回声 • 混合回声型
肝脏肿瘤超声诊断
肝血管瘤
( hemangioma)
最常见良性肿瘤,占84%,女性好发 毛细血管瘤 组织学分型 海绵状血管瘤 多见
大小不一,直径2mm—20cm
2~3cm多见,>5cm—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肝血管瘤声像图表现
• 形态 圆、椭圆形肿块 • 边界 清晰、锐利,边缘回声增强 高回声 • 内部回声 主要分为: 低回声 混合回声 • 后方回声 轻度增强
肝血管瘤超声分型
高回声型
最多见,肿块小,边界清晰, 内呈高回声,筛网状,浮雕感 毛细血管瘤或小的海绵状血管瘤
肝血管瘤超声分型
A
A 高回声型 多发,边界清晰, 边缘回声增强,内部筛网状 B 低回声型 较大,内见 “=” 样回 声或边缘裂隙征,边缘回声增强, 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C 混合回声型 见于较大海绵状血 管瘤
图2 多发,较大者中心液化坏死
图3 肝边缘一局限性肿块,向外 凸起,肝形态失常
与结节型肝硬化难以鉴别
弥漫型肝癌
门脉及分支管壁显示不清 管腔内Ca栓
图A 肝脏体积明显增大
图B 肝内弥漫分布小强回声结节, 回声极其紊乱,正常结构显示不 清
原发性肝癌继发征象
• 原发灶周围卫星结节 • 周围血管受压、绕行或中断 • 胆系受压 肝门部肿块可压迫胆管 —肝内胆管扩张 • 癌栓形成 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