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四章
第4章 农业水土工程123(学生版) 农业水土工程与节水农业 农业工程概论 教学课件
水体里或残留在土壤中,不仅成为量大面广的污染源,而且
也使土壤本身遭受着污染。 与化肥相比,农药毒性更大,更不易降解,对水土都会 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
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工程概论
7
人口的增长要求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要求增加产量和提高 质量,而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又受到土地面积减少,特别 是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制约。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要求提 高作物单产,要求发展必要数量的灌溉面积,并使灌溉地得到 适量的水源保证。
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工程概论
2
2、新时期我国农业水土工程面临的新问题 1) 人口不断增长,30年内将达到16亿人
如何保证16亿人的吃穿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
务。 2) 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减幅增大,要求大幅度提高作物单产 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耕地面的7%,人均耕地仅为世 界人均量的33%,仅及加拿大的5%,俄罗斯的9%,美国的10
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工程概论
15
5) 与持续农业发展有关的灌溉土地评价及其土壤改良技术 6) 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与优化管理 7) 农业水土资源环境问题
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工程概论
16
4、21世纪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趋势
1)
基础理论方面
在水—土—作物—环境关系的最优调控理论与方法研究 农田物质(水、沙、盐、农业化学物)的迁移规律及其数值
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工程概论
10
2. 农业水土工程重点研究的内容:
农业节水理论、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设 备研制、水资源持续利用理论与工程技术、灌区用水管理、 农业水土环境监测、修复与保育、农业高效用水的工程技 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新技术。
农业水土工程领域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单项技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但同时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活动对水资源、土壤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包括土壤、水资源、植物遗传资源等。
首先,农业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然而过度的耕作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农民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如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有机农业等,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其次,水资源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农业灌溉活动的过度使用和不当管理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水土流失。
为了保护水资源,农民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的损失和浪费。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水资源管理政策,限制大规模灌溉等措施,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另外,植物遗传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植物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农业科学家和政府应该共同努力,建立遗传资源库,进行植物物种的保存和研究,以保护和维持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二、环境保护对农业的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对农业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环境保护政策的加强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如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限制农田的开垦等。
这些限制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可能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却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也使得农业走向了更加环保的方向。
新兴农业技术的应用,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应意识到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密切关系,积极采取绿色农业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也是保障人类食物安全的重要支撑。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农业资源的调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展开回答。
一、农业资源的调配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源、施肥、农药等。
合理调配农业资源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需要优先保护和合理利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和调整,使得农业生产地块有序合理地安排,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例如,农田灌溉会导致水资源浪费和土地盐碱化;施肥和农药的使用可能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如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中,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要遵循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并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同时,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也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如农膜的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等。
四、水资源与农业发展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有效利用水资源,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农田灌溉系统的合理规划和优化,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合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五、土地资源与农业发展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的流转和承包制度的完善,可以促进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同时,加强土地的保护和防护,保持土地的肥力和生产能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重要。
六、农药使用与环境保护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不当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应推广绿色农业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七、农业废弃物处理与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例如,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可以减少露天焚烧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农膜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土壤污染和固废产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四章 农业(上)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湖南新闻联播》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一)什么是农业
1.课堂探究,教师展示不同农业产品引导学生说出农产品所代表的农业部门。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农业的概念,并给农业照片,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的区别。
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农业的劳动对象与产品,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4.教师总结什么是农业。
(二)农业的重要地位
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源,而且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农业地区分布
1.教师给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图,提出问题:分析我国农业分布东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解影响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因素。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4.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2.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第二节爱护水资源DDT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new)
以 对抗人类由于人口无节制增长而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基于此,许多国家立令禁止使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 由于在全世界禁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在1962年以后又放松了对疟疾的警惕,所以,疟疾很快就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卷土重来。今天,在发展中国家,特 别是在非洲国家,每年大约有一亿多的疟疾新发病例,大约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儿童.疟疾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病因与死因,这除 了与疟原虫对氯奎宁等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外,也与还没有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对环境危害又小能代替DDT的杀虫剂有关。基于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宣布,重新启用DDT用于控制蚊子的繁殖以及预防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
疾邮票。这是最多国家以同一主题,同时发行的邮票.在该种邮票中,许多国家都采用DDT喷洒灭蚊的设计。 也就是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在其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高度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最终会在动物体内富集,例如在游隼、秃头鹰和鱼鹰这些鸟类中富集。由于氯化烃会干扰鸟类钙的代谢,致使其生殖功能紊乱,使蛋壳变薄,结果使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类接近灭绝。一些昆虫也会对DDT逐渐产生抗药性、
10
DDT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药6个月后的农田里,仍可检测到DDT的蒸发。DDT污染遍及世界各地。从漂移1000公里以远的灰尘以从南极溶化的雪水中仍可检测到微量的DDT。一般情况下,非农业区空气中的DDT的浓度范围为小于1~2。36×10—6ng/m³,农业居民区其浓度范围为1~22×10—6ng/m³,在开展灭蚊喷雾的居民内DDT的浓度更高,据记录高达8。5×10-3mg/m³。
密度:1.55(25℃)
稳定性:DDT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分解.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当温度高于熔点时,特别是有催化剂或光的情况下,p,p'—DDT经脱氯化氢可形成DDE。
农业生产经营规划与实施指导手册
农业生产经营规划与实施指导手册第1章农业生产经营概述 (3)1.1 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概念 (3)1.2 农业生产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 (4)第2章农业生产经营规划 (4)2.1 农业生产经营规划的意义与原则 (5)2.1.1 意义 (5)2.1.2 原则 (5)2.2 农业生产经营规划的主要内容 (5)2.2.1 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5)2.2.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2.2.3 农业科技推广规划 (5)2.2.4 农业环境保护规划 (5)2.2.5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5)2.2.6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5)2.3 农业生产经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6)2.3.1 编制流程 (6)2.3.2 实施措施 (6)第3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3.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3.1.1 产品结构分析 (6)3.1.2 区域结构分析 (7)3.1.3 产业链结构分析 (7)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目标 (7)3.2.1 调整原则 (7)3.2.2 调整目标 (7)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7)3.3.1 优化产品结构 (7)3.3.2 调整区域结构 (7)3.3.3 完善产业链结构 (8)3.3.4 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 (8)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 (8)4.1 农业生产技术选择与评价 (8)4.1.1 技术选择原则 (8)4.1.2 技术评价方法 (8)4.2 主要农业生产模式介绍 (8)4.2.1 精细化农业模式 (8)4.2.2 生态农业模式 (8)4.2.3 设施农业模式 (8)4.2.4 现代农业园区模式 (9)4.3 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 (9)4.3.1 农业生物技术 (9)4.3.3 农业机械化技术 (9)4.3.4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9)4.3.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9)第5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9)5.1 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9)5.1.1 资源利用现状 (9)5.1.2 存在的问题 (9)5.2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 (10)5.2.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0)5.2.2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10)5.2.3 提高生物资源利用效率 (10)5.3 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 (10)5.3.1 农业环境保护 (10)5.3.2 农业生态治理 (10)第6章农业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10)6.1 农业市场分析 (10)6.1.1 市场环境分析 (11)6.1.2 市场需求分析 (11)6.1.3 竞争态势分析 (11)6.2 农产品营销策略 (11)6.2.1 产品策略 (11)6.2.2 价格策略 (11)6.2.3 渠道策略 (11)6.2.4 促销策略 (11)6.3 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11)6.3.1 品牌定位 (11)6.3.2 品牌塑造 (11)6.3.3 品牌推广 (11)6.3.4 品牌维护 (12)第7章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 (12)7.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12)7.1.1 个体农户 (12)7.1.2 家庭农场 (12)7.1.3 农民合作社 (12)7.1.4 农业企业 (12)7.1.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2)7.2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构建 (12)7.2.1 组织结构设计 (12)7.2.2 生产计划与管理 (12)7.2.3 人力资源管理 (12)7.2.4 财务管理 (13)7.2.5 市场营销管理 (13)7.2.6 技术研发与创新 (13)7.3.1 自然风险防范 (13)7.3.2 市场风险防范 (13)7.3.3 技术风险防范 (13)7.3.4 财务风险防范 (13)7.3.5 政策风险防范 (13)7.3.6 信用风险管理 (13)第8章农业财政支持与金融创新 (13)8.1 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13)8.1.1 政策背景与目标 (13)8.1.2 政策主要内容 (13)8.1.3 政策实施效果及问题 (14)8.2 农业金融创新与支持 (14)8.2.1 农业金融创新背景 (14)8.2.2 农业金融创新主要内容 (14)8.2.3 农业金融支持实践 (14)8.3 农业政策性保险 (14)8.3.1 农业政策性保险概述 (14)8.3.2 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主要作用 (14)8.3.3 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践 (15)第9章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 (15)9.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5)9.1.1 概述 (15)9.1.2 主要经营模式 (15)9.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优化 (15)9.2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15)9.2.1 概述 (15)9.2.2 发展战略 (15)9.2.3 规划要点 (15)9.3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优化 (16)9.3.1 概述 (16)9.3.2 延伸方向 (16)9.3.3 优化措施 (16)第10章农业生产经营案例解析 (16)10.1 粮食作物生产经营案例 (16)10.2 经济作物生产经营案例 (16)10.3 畜禽养殖生产经营案例 (17)10.4 水产养殖生产经营案例 (17)第1章农业生产经营概述1.1 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概念农业生产经营是指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基础,通过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活动。
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技术手册
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技术手册第一章:引言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手册旨在介绍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中的关键技术,帮助农业从业者高效地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第二章:农业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2.1 数据收集和管理2.1.1 农业数据收集方法2.1.2 农业数据管理系统2.2 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2.2.1 大数据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2.2.2 大数据在农业决策中的应用2.3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农业中的应用2.3.1 农业图像识别技术2.3.2 农业无人机应用第三章:农业生产创新技术3.1 精准农业技术3.1.1 农业物联网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3.1.2 农业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3.2 种植技术创新3.2.1 温室种植技术3.2.2 水培技术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3.3 全程管控技术3.3.1 农药和化肥的智能投放技术3.3.2 农产品追溯技术第四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4.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4.1.1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4.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技术4.2 农业节水技术4.2.1 集雨灌溉技术4.2.2 微灌技术4.3 农业农药与肥料环境风险控制技术4.3.1 农药和肥料的环境风险评价技术4.3.2 环境友好型农药与肥料的研发与应用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案例5.1 精准农业实践案例5.1.1 数据分析与应用在果树栽培中的实践5.1.2 农业物联网在水稻种植中的实践5.2 农产品加工创新案例5.2.1 高效果蔬菜加工技术的实践5.2.2 全自动化农产品包装机的研究与应用5.3 农业环境保护实践案例5.3.1 农田水保持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实践5.3.2 核酸提取与检测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第六章:结论通过本手册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中的关键技术,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内容要点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农村农业与环境识记: 1、环境的概念;广义的环境概念:除生物圈之外的其他圈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大气圈、所组成的广大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狭义的环境概念:以人类为中心,人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环境。
2、农业环境的概念;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农业环境的各个要素;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组成要素有: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地资源环境、聚落环境。
4、聚落环境。
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和活动场所的周围环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
理解: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受制于农业环境的优劣。
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之间构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并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良好的循环过程。
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和物质、能量的转化。
要想进行农业理想的农业生产,获得具有优质同时保证产量的农业生产产品,就必须创造优质的农业环境。
二、农业环境污染与农业环境问题理解: 1、我国农业环境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P8、: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垃圾、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土壤的危害、非农业占地2、改变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现状的重要方法。
农业专家指出,要改变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现状,减少化肥施用量是重要方法。
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一、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识记: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一般泛指为:在自然资源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宇宙资源、地上和地下的全部资源。
2、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3、循环经济;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4、资源节约型社会。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机理的科学。
▲奥德姆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学科。
简答题:▲简述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答.理论实用性。
2.学科交叉性。
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论述题▲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答: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5.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1.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2.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名词解释:▲系统: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在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组成系统需要哪三个条件?答:1.必须具备两个以上都的构成要素。
2.各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
3.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系统有哪三个基本特征?答:1.系统的有序性,包括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哪些基本子系统构成的?4生态系统有哪三大功能?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论述题▲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 生物组成非生物环境 物质代谢原料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第三章生物种群名词解释:▲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指南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指南第一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2)1.1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 (2)1.1.1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2)1.1.2 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1.1.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3)1.1.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3)第二章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 (4)1.1.5 农业生态规划的原则 (4)1.1.6 农业生态规划的方法 (4)1.1.7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4)1.1.8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5)1.1.9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5)1.1.10 加强农业生态监测与评估 (5)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5)1.1.11 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1.1.12 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6)1.1.13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6)1.1.14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1.1.15 水资源保护措施 (6)1.1.16 水资源合理利用 (6)1.1.17 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1.1.18 生物资源保护措施 (7)1.1.19 生物资源合理利用 (7)第四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7)1.1.20 农业废弃物的分类 (7)1.1.21 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7)1.1.22 生物质能源技术 (8)1.1.23 生物肥料技术 (8)1.1.24 生物饲料技术 (8)1.1.25 生物质炭技术 (8)1.1.26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8)第五章农业污染防治 (8)1.1.27 化肥污染的防治 (9)1.1.28 农药污染的防治 (9)1.1.29 土壤污染的防治 (9)1.1.30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9)1.1.31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 (9)1.1.32 农业废弃物处理 (10)第六章农业生态修复技术 (10)第七章农业生态农业技术 (12)1.1.33 生态农业概述 (12)1.1.34 生态农业模式 (12)1.1.35 生态农业技术 (12)1.1.36 循环农业概述 (13)1.1.37 循环农业技术 (13)第八章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13)1.1.38 概念 (13)1.1.39 特点 (13)1.1.40 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14)1.1.41 物质循环与能量高效利用技术 (14)1.1.4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14)1.1.43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14)第九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14)1.1.44 法律法规概述 (14)1.1.45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5)1.1.46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 (15)1.1.47 政策概述 (15)1.1.48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15)1.1.49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16)第十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6)1.1.50 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6)1.1.51 意识培养的措施 (16)1.1.52 宣传活动形式 (17)1.1.53 宣传活动组织 (17)第十一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17)1.1.54 合作机制 (17)1.1.55 合作内容 (18)1.1.56 交流形式 (18)1.1.57 交流成果 (18)第十二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19)1.1.58 案例一:浙江省德清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9)1.1.59 案例二:四川省广安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9)1.1.60 经验教训 (20)1.1.61 启示 (20)第一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概述1.1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1.1.1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农业生物与其周围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
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
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第1章农业资源概述 (3)1.1 农业资源概念与分类 (3)1.2 我国农业资源现状与特点 (3)1.3 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义 (4)第2章农田资源保护与利用 (4)2.1 农田土壤保护 (4)2.1.1 土壤肥力提升 (4)2.1.2 土壤侵蚀防治 (4)2.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4)2.2.1 水利设施建设 (4)2.2.2 水利设施维护 (4)2.3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5)2.3.1 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5)2.3.2 农田生态恢复 (5)2.3.3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5)第3章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5)3.1 农业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5)3.1.1 概述 (5)3.1.2 水资源现状 (5)3.1.3 存在问题 (5)3.2 农业节水技术与应用 (6)3.2.1 农业节水技术概述 (6)3.2.2 灌溉节水技术 (6)3.2.3 作物水分管理技术 (6)3.2.4 水土保持技术 (6)3.3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 (6)3.3.1 水资源合理配置 (6)3.3.2 水资源调控 (6)第4章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7)4.1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 (7)4.1.1 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7)4.1.2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7)4.1.3 创新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 (7)4.2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7)4.2.1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 (7)4.2.2 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政策支持 (7)4.2.3 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7)4.3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8)4.3.1 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 (8)4.3.2 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8)4.3.3 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 (8)4.3.4 强化农业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建设 (8)第5章农业气候资源保护与利用 (8)5.1 农业气候资源特点与评估 (8)5.1.1 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8)5.1.2 农业气候资源评估 (9)5.2 农业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9)5.2.1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9)5.2.2 培育抗逆性强的品种 (9)5.2.3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9)5.2.4 建立气候变化监测预警体系 (9)5.3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9)5.3.1 干旱防御 (10)5.3.2 洪涝防御 (10)5.3.3 低温冻害防御 (10)5.3.4 其他气象灾害防御 (10)第6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10)6.1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创新 (10)6.1.1 生态农业模式 (10)6.1.2 技术创新 (10)6.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1)6.2.1 农业生产过程污染治理 (11)6.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6.3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1)6.3.1 补偿政策 (11)6.3.2 补偿制度 (11)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7.1 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 (12)7.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7.3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12)第8章农业能源资源保护与利用 (13)8.1 农业能源消费现状与问题 (13)8.2 农业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13)8.3 农业能源节约与减排 (13)第9章农业知识与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 (14)9.1 农业知识资源保护与传承 (14)9.1.1 农业传统知识收集与整理 (14)9.1.2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14)9.1.3 农业人才培养与交流 (14)9.2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推广 (14)9.2.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4)9.2.2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 (14)9.2.3 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 (14)9.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5)9.3.1 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建设 (15)9.3.2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15)9.3.3 农业信息服务政策支持 (15)第10章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法规 (15)10.1 农业资源保护政策体系 (15)10.1.1 政策目标与原则 (15)10.1.2 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内容 (15)10.2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法规 (15)10.2.1 农业资源利用法规 (15)10.2.2 农业资源管理法规 (16)10.3 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建议与实践摸索 (16)10.3.1 政策建议 (16)10.3.2 实践摸索 (16)第1章农业资源概述1.1 农业资源概念与分类农业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农业生产具有利用价值,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总称。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认识草场的种类和散布。
理解草场的特色和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理解草场资源的价值和保护草地的举措、方法,并建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一、草地退化1.草地特色(1)散布:降水量不够丰沛的地带。
(2)天然植被:以草原和灌木为主。
(3)价值: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世界主要草地的散布(1)地带性散布: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寒带苔原。
(2)非地带性的草山、草坡、草滩散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
3.载畜量:必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 承载 ) 牲口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4.草地退化(1)退化原因:因为人口的压力,盲目扩大放养牲口的数目,以致很多牧场严重超载。
(2)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少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3)退化危害:载畜量降落,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世界主要牧场的地域差别(1)欧洲:状况较好。
(2)北美:目前状况渐渐好转。
(3)澳大利亚:最近几年来状况已有所改良。
(4)非洲、南美洲及亚洲大多数牧场:面对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5)中国牧场:退化、沙化状况严重。
二、保护草地1.草地退化的实质: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2.举措:鼎力控制人口增添和改良经济构造、加快经济发展。
3.中国的举措:推行禁牧、轮牧制度,建设“草库伦”等。
一、判断题2.草地退化和沙化的主要原因是牧场超载。
()3.半干旱地域牧场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4.牧场退化严重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欧洲牧场载畜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季节分派较均匀和仔细的管理。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相关世界各地牧场退化状况,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欧洲状况较好,载畜量最高B.北美和澳大利亚状况最好C.中国草场退化严重D.非洲、南美洲面对退化的问题分析:选 B。
欧洲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所以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状况最好;北美和澳大利亚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渐改良三个阶段,目前状况渐渐好转。
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有效保护至关重要。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生物等;而农业环境则是农业生产得以进行的外部条件,包括土壤、水质、空气、生态系统等。
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环境的良好保护,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资源之一。
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可耕地面积相对有限,且存在着土地质量参差不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严格控制耕地的非农化,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
这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土地规划,防止随意侵占耕地用于建设。
其次,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质量。
通过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方式,提高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
此外,还应加强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治理,采取植树造林、种草固沙、修建梯田等措施,减少土地的侵蚀和退化。
水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同样不可或缺。
然而,我国农业水资源面临着短缺和浪费并存的问题。
一方面,许多地区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紧张;另一方面,农业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合理分配农业用水,确保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此外,还可以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如水库、渠道等,增加水资源的储存和调配能力。
气候资源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气温升高、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气候变化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同时,要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和品种,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
例如,选育耐高温、耐旱、耐涝的作物品种,采用设施农业等方式,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农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认识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掌握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内涵及意义,掌握不同农业类型的划分及其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复杂多变的农业地域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需注重通过实例、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包含农业相关图片、地图、数据表格等资料,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准备相关农业区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不同农业区域的认识。
此外,还需准备一定数量的习题,以便课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通过上述准备,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则与农业相关的有趣小故事或展示一系列关于农业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故事或图片应尽量选取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内容。
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象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吗?”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
二、新课讲解1. 农业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农业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即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称。
随后,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
每一种农业类型,教师都应通过图示或实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农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在讲解农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地图,指出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及其气候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温度、降水、光照等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成功经验。
第四章 农业资源概论
一 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正确的理解农业资源内涵,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并非所有与农业生产有关系的自然物质和能量都属于农 业自然资源的范畴。
例如,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以及风力、水力等 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但它们主要是作为 其他产业部门的资源。对农业而言,它们仅被用来制造 生产工具或作为动力能源而服务与农业生产,并不是作 为原材料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因此,也就不能算作 农业自然资源。
❖ 农业自然条件则主要是指保证农业生产的生物生长发 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并不直接参与农业生物的生理 过程,也不直接转化为农业实际产品。 如温度等
一 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农业社会经济技术资源
❖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 要的物质技术和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条件。
❖一般来讲,主要包括劳动与资本(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如资金、种子、种畜、肥料等)。但作为一个经济产业, 农业生产活动也需要许多外部环境条件(如技术、管理、 政策等)的保证。
一 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气候资源 ❖主要是指能为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的
气候条件,包括光照、辐射、温度、降水、空气等气象因 子的数量、质量(强度)及其组合。
❖气候资源具有年周期性循环变化特征,在时空上表现为不 稳定性和巨大差异性,但可周而复始地反复利用。
一 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 一般指天然存在的物体,不包括人类在管理与控制农业 生产活动来达到某种需求目的而投入的物质技术要素,也 不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东西。
一 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参与农业生产的生物生长发育 过程中并转化为农业实际产品的自然物质。如土壤、 空气、辐射、降雨等;
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指南
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指南第1章农业环境保护概述 (4)1.1 农业环境问题成因 (4)1.2 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1.3 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4)第2章农业污染源防控技术 (5)2.1 农药污染防控技术 (5)2.1.1 农药合理使用技术 (5)2.1.2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5)2.1.3 农药残留降解技术 (5)2.2 化肥污染防控技术 (5)2.2.1 科学施肥技术 (5)2.2.2 有机肥替代技术 (5)2.2.3 缓释、控释肥料应用技术 (5)2.3 畜禽粪便污染防控技术 (5)2.3.1 清洁生产技术 (6)2.3.2 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 (6)2.3.3 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6)2.4 农膜污染防控技术 (6)2.4.1 膜质改进技术 (6)2.4.2 农膜回收技术 (6)2.4.3 农膜替代技术 (6)第3章农田土壤保护与治理技术 (6)3.1 土壤侵蚀防治技术 (6)3.1.1 物理防治技术 (6)3.1.2 生物防治技术 (6)3.1.3 工程防治技术 (6)3.2 土壤盐渍化治理技术 (6)3.2.1 农业调控技术 (6)3.2.2 化学治理技术 (6)3.2.3 生物治理技术 (7)3.3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7)3.3.1 物理修复技术 (7)3.3.2 化学修复技术 (7)3.3.3 生物修复技术 (7)3.4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7)3.4.1 增施有机肥料 (7)3.4.2 深耕深松 (7)3.4.3 转换耕作制度 (7)3.4.4 植被恢复与保护 (7)第4章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 (7)4.1 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 (7)4.1.2 灌溉制度优化技术 (8)4.1.3 水资源调配技术 (8)4.2 农业节水技术 (8)4.2.1 节水灌溉技术 (8)4.2.2 降水高效利用技术 (8)4.2.3 农田水分调控技术 (8)4.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8)4.3.1 农田氮磷污染控制技术 (8)4.3.2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 (8)4.3.3 生态拦截技术 (8)4.4 河湖水系连通与生态修复技术 (8)4.4.1 河湖水系连通技术 (8)4.4.2 河湖生态修复技术 (8)4.4.3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8)4.4.4 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 (9)第5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9)5.1 农作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9)5.1.1 品种资源收集与保存 (9)5.1.2 遗传多样性评价与利用 (9)5.1.3 品种选育与推广 (9)5.2 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9)5.2.1 农田景观多样性规划 (9)5.2.2 间作、套作与轮作 (9)5.2.3 农田生物多样性保育措施 (9)5.3 生态农业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9)5.3.1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9)5.3.2 生态农业关键技术 (9)5.3.3 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 (10)5.4 农业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技术 (10)5.4.1 监测技术 (10)5.4.2 评估技术 (10)5.4.3 预警与应对 (10)第6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0)6.1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 (10)6.1.1 秸秆还田技术 (10)6.1.2 秸秆饲料化技术 (10)6.1.3 秸秆材料化技术 (10)6.2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10)6.2.1 粪便堆肥化技术 (10)6.2.2 粪便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 (11)6.2.3 粪便饲料化技术 (11)6.3 农膜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 (11)6.3.1 农膜回收技术 (11)6.4 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 (11)6.4.1 生物质发电技术 (11)6.4.2 生物液体燃料技术 (11)6.4.3 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 (11)第7章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 (11)7.1 生态农业基本原理 (11)7.2 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 (11)7.3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与应用 (12)7.4 生态农业效益评估与优化 (12)第8章农业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 (12)8.1 农业环境监测技术 (13)8.1.1 地面监测技术 (13)8.1.2 遥感监测技术 (13)8.1.3 现场快速监测技术 (13)8.2 农业环境污染源识别与解析技术 (13)8.2.1 污染源识别技术 (13)8.2.2 污染途径分析技术 (13)8.2.3 污染责任追溯技术 (13)8.3 农业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13)8.3.1 风险评估技术 (14)8.3.2 预警技术 (14)8.4 农业环境信息管理系统 (14)8.4.1 数据采集与管理 (14)8.4.2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4)8.4.3 信息发布与共享 (14)第9章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14)9.1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4)9.1.1 政策制定背景 (14)9.1.2 政策体系构成 (14)9.1.3 政策发展历程 (14)9.1.4 政策主要内容 (15)9.2 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5)9.2.1 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15)9.2.2 主要法律法规介绍 (15)9.2.3 法律法规的实施与修订 (15)9.3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与监管 (15)9.3.1 执法体系 (15)9.3.2 监管机制 (15)9.3.3 执法监管实践 (15)9.4 农业环境保护国际经验借鉴 (15)9.4.1 国际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发展概况 (15)9.4.2 国际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特点 (16)9.4.3 借鉴与启示 (16)第10章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展望 (16)10.1 农业环境保护发展趋势 (16)10.2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创新方向 (16)10.3 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6)10.4 农业环境保护全民参与与共治共享 (17)第1章农业环境保护概述1.1 农业环境问题成因农业环境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投入品过量使用,如化肥、农药等,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污染。
农牧业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24)
农牧业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24) 引言农牧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但也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之一。
随着农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牧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2024年颁布了农牧业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本文将对该条例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章总则本章主要阐明了农牧业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其中,立法目的是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保护农业资源和农产品质量;适用范围包括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以及农牧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和强制性措施等。
第二章农牧业污染的防治本章主要规定了农牧业污染的防治措施。
其中,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出了要求,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用药、农药和化肥的减量使用等措施;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及利用提出了要求,鼓励农户采用污染治理设施,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监测体系。
此外,还规定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相关要求。
第三章农牧业环境保护设施本章主要针对农牧业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定。
要求农田的农药和化肥使用必须符合标准,并规定了农田环境监测的要求;对畜禽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环境保护设施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和监督检查等方面。
第四章农牧业污染监测与评估本章主要规定了农牧业污染的监测与评估要求。
要求设立农村环境污染监测站,进行农田水质、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对畜禽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和评估;要求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评估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还明确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监测要求。
第五章污染责任与惩处本章主要规定了农牧业污染责任与处罚制度。
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应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对超标排放行为进行处罚。
同时,还规定了农村环境污染投诉举报的处理程序和相关惩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系:农学园艺系专业班级授课时间第四章水资源概述第一节水资源的概念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
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水资源的概念:1、《不列颠百科全书》: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一切心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1988年: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对某地对三会的需求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都属于水资源的范畴。
狭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
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天然降水二、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天然水资源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土壤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而水中97%以上的为海洋咸水,不能为人类直接利用,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且淡水中的77.2%是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河流、湖泊仅占0.36%,人类直接利用的0.3%。
三、水资源特性1.循环性2.量的有限性和质的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地球水总量的恒定不变,决定其数量的有限,既不是无限的;一定历史条件下,可被利用的水资源却是有限的;3.分布的不均匀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
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
4.多用性:利用内容与利用形式的多种多样四、水资源的功能1、水具有巨大的溶解能力,使之成为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各种营养元素和有害物质迁移、供给和积累的最好天然载体。
2、水具有巨大的热容、汽化热和溶解热,使它在相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迟滞效应”和恒定过程,市水从其它物体表面蒸发和蒸腾时,能带走或供给大量的热量,调节生物体和大气的温度,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种植期和成熟期,防止冻害等。
3.水在岩石中、成土母质中和土壤中冻结和溶解,加速其风化过程,并促进土壤中气体和液体的交换、营养元素的释放,有利于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发育生长。
4.水在整个地球上循环运动,不仅使能量传输和热量平衡得以实现,同时市水的自我净化顺利进行。
五、水资源利用的形式和种类1.农业用水:农业是整个水资源需求中消耗水量最多的部门。
农业用水比例:世界平均70%,中国88.2%,美国48.7%,日本65.1%2.工业用水:原料用水:1%冷却用水:50%空调用水:3%锅炉用水:工艺用水:30%冲洗用水:动力用水:16%3.生活用水:公元前中世纪 18世纪当前人均日用水: 12L 20~40L 60L 500L4.动力用水:利用水能发电5.航运用水第二节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一、我国水资源的数量1.降水资源:是陆生系统水分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可用水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可重复利用的第一性水资源。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400mm,草原牧区。
阿尔泰山、天山,600~800mm塔里木盆地、吐鲁番、柴达木盆地,50mm东部季风区:≥400mm,主要农业区。
台湾东部山地,≥4000mm,华南沿海、滇西南,1600~2000mm长江流域,1000~500mm华北、华东,400~800mm2.地表水资源:包括河川、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其中以河川径流最为重要,它可综合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动态水量。
河川:直接流入海洋的外流河;地表径流:太平洋流区,58.3%不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河;印度洋流区,6.4%北冰洋流区,0.6%内陆流区,34.7%3.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生活、农田灌溉和工矿企业生产的良好供水水源。
地下水资源:松散岩石类地下水山区基岩裂隙地下水岩溶地下水二、质量1.总体来看,天然河川水的质量是比较好的。
矿化度>1000mg/L的河水面积仅占13%;总硬度>250mg/L 的极硬水的分布面积仅占12%。
主要粉笔在内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其中甘肃的祖厉河的河水矿化度最高6000mg/L2.许多河流、湖泊、地下水、水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下降。
3.河流泥沙含量也是衡量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水资源的时间分布:1)年际变化2)季节变化: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有关A我国水资源大都集中在夏季(6~8月)北方占年径流量的50% 南方一般只占40%~50%东北可达50%~60%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50%~60%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内陆高达60%~70% 台湾可达50%~60%西北昆仑山北坡可达70%以上东部只有30%~40%B我国秋季(9~11月)秦岭、大巴山地区较高:40%~50%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0%~30%。
西南地区为:35%~45%台湾东部可占:40%~50%海南岛:>50%东南沿海:15%~20%C我国冬季(12~2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6%D我国春季(3~5月)径流量相差悬殊。
东北山地占年径流量的20%~25%,平原只有10%~15%,华北仅有6%~8%,西北只占10%~15%,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也只有10%。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近海多于内陆,同一地区内,山区多于平原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我国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居世界对第六位,人均水资源2260m3,不足世界的1/4相当于美国的1/6,印尼的1/8,巴西的1/19,加拿大的1/58,居世界的第八十五位。
耕地平均水资源每公顷21000m3,约为世界平均35295m3/hm2的59.5%。
2.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南北相差悬殊3.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我国主要旱灾区: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最严重)、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东部与北部、云贵高原至广东湛江一带我国主要洪涝灾害区:长江、淮河、海河、淮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严重,占总面积的3/4第三节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供需预测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大禹治水→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巨资兴修水利,→使耕地灌溉面积占50%左右,→农用灌溉面积居世界第一水资源的不平衡→南方多水地区利用程度低北方少水地区利用程度比较高(黄淮海地区地表水开发率最高达25%)分开河系看,以年平均径流量为基数,海河、辽河利用程度较高,60%~65%淮河、黄河接近40%,内陆河为35%,长江、珠江、浙、闽诸河利用率15%,西南诸河利用率部到1%,地下水主要集中于北方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约占平原地区地下水综合补给量的23.6%海河平原地下水的利用率已达90%黄河流域为49%,辽河流域为32%,其他地区不到30%二、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1.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2.灌溉工程老化,灌溉面积下降3.地下水超采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4.农业用水管理不善二、我国水资源供需预测1.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需水状况:1949年全国总用水量1031亿m3,农业用水1001亿m3,1957年全国总用水量2048亿m3,农业用水1938亿m3,1965年全国总用水量2744亿m3,农业用水2545亿m3,1979年全国总用水量4767亿m3,农业用水4195亿m3,1985年全国总用水量4984亿m3,农业用水4323亿m3,1990年全国总用水量5411亿m3,农业用水4664亿m3,1992年全国总用水量4854亿m3,1995年全国总用水量5100亿m3,农业用水4790亿m3,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5498亿m32001年全国总用水量5567亿m3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497亿m32003年全国总用水量5320亿m3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2005年全国总用水量达5578亿m32006年全国总用水量5795亿m32.水资源供需预测1)农业用水预测:灌溉用水量最大2)工业用水预测:3)城市生活用水预测:第四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农业水资源的合理与节约利用1.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2.扩大可利用的水源3.减少水水损失:1)灌区更新改造2)渠道防渗3)管道输水4.提高灌水技术水平:1)改进传统灌水技术:平整土地小畦灌溉细流灌溉单灌单排的淹灌2)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喷灌:较畦灌节水50%滴灌:较地面灌溉省水1/3~2/3微喷灌:喷灌与滴灌相结合渗灌(地下灌溉):5.实行节水农业措施:1)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增施有机肥、汛期引洪漫地、冬季蓄雪保墒2)田面覆盖保水技术:砂石、秸秆、地膜、畜粪等,化学保水剂、结构改良剂3)节水灌溉制度:低定额灌溉制度二、工业节水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提高水的复用率: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工业企业的排水沟、是清洁的水工业排水中混有一定杂质,但比较容易分离工业排水已受污染,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重复利用4.海水利用5.更新设备,改革工艺三、生活节水途径1.加强用水的管理2.加强供水管网的维修和节水型器具的研制与推广3.加强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第五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一、水资源管理概述1.水资源管理的涵义涵义: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工作。
内容: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地区、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行为监督与限制调度:水资源的合理分配、防洪和兴修水利、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监测: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监测与管理目的:保证水资源的供应,满足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要经济学观点:要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观点:保证生产和生活对淡水的最低需要2.水资源管理与水利管理水利管理包括了水资源管理,但水资源管理超越了水利管理的内涵3.水资源管理的目标1)形成能够高效率利用水的节水制度2)建设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3)建立综合性防洪安全保障制度4)加强水环境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成国家水环境监测网二、水资源管理体系1.规划管理2.开发管理3.用水管理4.水环境管理三、水资源保护概念:为防止水资源引不恰当的利用而造成污染或破坏水源,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对水资源实行积极保护渔科学管理的做法,称作水资源保护内容:1)对水量合理取用及对其补给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汉阳及保护水源、科学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等2)对水质的保护,包括调查和治理污染源、进行水质监测、进行水质调查和评价、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制订水质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