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0120国际关系史硕士培养方案解析
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优良学风、团结和敬业精神,适应面向21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际关系史专门人才。
1.硕士学位掌握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性,并有一定的创见以及深度和广度。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研究国际关系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广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l)当代国际问题(2)欧洲国际关系(3)美国对外关系(4)亚太国际关系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一傅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成绩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A类: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2、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2学分)3、外语(4学分) B类:1、史学理论与方法(2学分) C类:1、国际政治学概论(3学分)2、国际经济关系(3学分)3、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3学分) D类:1、国际法概论(3学分)2、中美关系研究(3学分)3、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研究(3学分)4、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研究(3学分)5、20世纪美国外交研究(3学分)6、中外关系史研究(3学分)7、亚太国际关系研究(3学分)8、外交学概论(3学分)9、全球化理论概述(3学分)10、冲突与危机管理(3学分)11、国际安全研究(3学分)12、中国对外战略研究(3学分)(二)博士阶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外语文史哲通论国际关系理论现当代国际关系研究国际关系史编纂学述评美国外交专题研究中外关系研究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六、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平衡,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人文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基础知识、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及外交外事沟通技能,具备对国际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适应国家周边外交工作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胜任外交、外事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品德修养要求1.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爱国、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辨是非、恪守正道。
(二)学科知识要求1.具备扎实的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熟悉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3.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技能;4.具备一定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技能;5.掌握政治学、传播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翻译等相关跨学科知识;6.掌握我国国情以及世界主要区域发展脉络与国际格局走向;7.熟悉外交外事相关业务知识,掌握外交外事工作基本原则。
(三)应用能力要求1.具备扎实的国际问题分析能力、国际局势判断能力、政治决策建议能力;2.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辩、创新创业及参与研究的能力;3.具备综合运用英语语言技能进行外交、外事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4.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查询、获取信息及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5.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6.具备较强的国际沟通及合作能力,具备处理特定对象国和地区事务的能力;(四)综合素质要求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民族自信与全球化视野;2.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与科学修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进取的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3.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学科基本素养,兼具跨学科视野下的学科素养;4.热爱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基本素养和正确的政治立场;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优秀的心理素质。
国际关系与世界历史学文学硕士

国际关系与世界历史学文学硕士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事务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理论,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态,以及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议题。
一、课程目标1. 掌握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理论,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态。
2. 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事务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性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3. 了解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议题,培养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核心课程1. 国际关系理论:介绍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理论流派和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结构。
2. 世界历史:分析全球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主要国家和文化群体的作用,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 国际政治分析:研究国际政治体系中的权力结构、国家间互动和冲突,以及国际组织的作用。
4. 全球性问题:探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跨国移民、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
5. 国际合作与治理:研究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国际法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学习成果1. 掌握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性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2. 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事务分析能力,能够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3. 了解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议题,能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
4. 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学术环境。
五、考核方式1. 考试:通过书面考试考核学生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论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某一全球性问题或国际合作与治理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
3.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程度,以及回答教师提问的情况。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系统专业理论,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团结协作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眼界开阔,能了解该专业方向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动向;思路灵活,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刊、资料,并能用外语撰写论文摘要;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
4、具有较高的历史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1、世界上古中古史2、世界地区国别史3、国际关系史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对于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为3个学期,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教学计划表。
研究生在此期间必须完成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补修课程的学习。
2、研究生修完34学分方完成教学计划,这34学分包括学位课程20学分,非学位课程10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如论文答辩前仍未完成规定学分,则不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外国语课共4学分,包括基础英语3学分和专业英语1学分。
外语基础较好,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研究生,经个人申请,任课教师、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基础英语,但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1)一、培养目标历史学是以探讨人类社会进程及其规律为要旨的综合性学科。
它与哲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为此,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在继续拓宽和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紧跟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明确并加强专业方向基础知识的系统训练,掌握从事独立科研和教学的必要技巧,使学生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1. 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 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动态,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文献并进行学术交流,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创新和分析能力。
3. 能完成具有一定新意并符合学术规范的学位论文。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成熟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2.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三、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为3年。
凡修满最低学分、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率达2/3以上,且在CSSCI以上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含1篇),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与学院认可,并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提前毕业但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论文或未能顺利通过答辩者,可延期答辩并可申请离校,在论文完成后再申请答辩。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总计最低需修满32学分方可毕业,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1. 凡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在确定录取后,由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提供一份经典文献目录,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阅读(至少两本)。
在第二学期的期末,学生需提交两份书面经典文献阅读报告,计1学分。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各专业方向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在配合导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世界史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世界史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中世纪近代早期欧洲经济-社会史社会史是一门通过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相互研究解释社会如何发生变化的学科。
中世纪近代早期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这一时期欧洲经济与社会互动的、整体的和普通人日常生活。
2.研究美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民主制度的形成以及对外政策的演变,揭示美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研究加拿大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中加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加拿大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5.西方文化史研究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为二年至三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三年。
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22学分,选修不少于8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学位基础课4学分、学位专业课8学分。
前沿讲座2学分。
具体要求前沿讲座应贯穿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
(1)前沿讲座的目的和内容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士生基本了解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硕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2009级国际关系硕士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政治学
专业名称国际关系
专业代码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07 年5月4 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
二、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专题研讨课等)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
三、课程设置(包括专题研讨课等)
Programme of Ph.D Student Courses
Discipline(一级学科): Speciality(二级学科)
课程内容提要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本表不够可加页。
四、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五、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一、学科方向1.060301 欧美史The History of Europe and America2.060302 东南亚史The History of South Asia3.060303 国际关系史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4.060304 国际移民史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5年,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
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学位课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欧洲古代中世纪史1.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两卷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马克垚:《西欧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3. 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 毕尔麦尔等编著:《中世纪教会史》,雷立柏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5. Clifford R. Backman, The Worlds of Medieval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二)美国史:1.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三卷本),高德步、王珏总译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5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系统专业理论,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团结协作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眼界开阔,能了解该专业方向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动向;思路灵活,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刊、资料,并能用外语撰写论文摘要;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
4、具有较高的历史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1、世界上古中古史2、世界地区国别史3、国际关系史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对于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为3个学期,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教学计划表。
研究生在此期间必须完成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补修课程的学习。
2、研究生修完34学分方完成教学计划,这34学分包括学位课程20学分,非学位课程10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如论文答辩前仍未完成规定学分,则不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外国语课共4学分,包括基础英语3学分和专业英语1学分。
外语基础较好,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研究生,经个人申请,任课教师、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基础英语,但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
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是针对国际发展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而设立的教育计划。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增多,国际发展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大学纷纷设立了国际发展硕士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
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背景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国际发展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和学术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国际发展理论和实践,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就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的概述、核心要点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讨论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明确文章结构。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的概述、核心要点和实施方式。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达到全面的论述和分析。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读者将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
1.3 目的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国际发展领域中取得成功。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样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
总的来说,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领导才能的国际发展专家,为他们未来在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政府部门或私营企业等领域的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样的培养方案,学生将能够为全球发展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促进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2.正文2.1 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概述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概述部分:国际发展硕士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一项重要教育计划。
国际关系培养方案(一)

国际关系培养方案(一)国际关系培养方案资料1. 项目背景•背景信息:国际关系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国家之间的外交、经济、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目标:培养学员具备良好的国际关系能力,推动国际间的合作发展。
2. 项目内容培养方面•学习国际关系理论:介绍经典国际关系理论,例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帮助学员全面了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
•分析国际热点问题:引导学员分析和解读国际热点问题,如贸易战、气候变化等,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国际组织研究:探讨国际组织的角色和功能,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了解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实践培养•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组织学员参观国际机构、大使馆等,增加对国际关系的亲身感受和实践经验。
•模拟会议演练:设置模拟联合国会议等活动,让学员扮演不同国家角色,在模拟环境中培养协商和谈判能力。
•海外实习和交流:为学员提供海外实习和交流机会,让其亲身接触国际环境,拓宽国际视野。
辅助培养•语言培训:提供专业的外语培训,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帮助学员提高与外国人沟通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培训: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员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全球视野。
•国际实习指导:提供个性化的国际实习指导,帮助学员找到适合自身专业背景的国际实习机会。
3. 预期成果•学员获得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员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对国际事务的实践体验和感受。
•学员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外语沟通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事务工作打下基础。
•学员完成海外实习和交流,拓宽国际视野,为将来从事国际工作奠定基础。
以上为国际关系培养的方案资料。
4. 时间安排阶段一:理论学习(2个月)•学习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
•分析国际热点问题,如贸易战、气候变化等。
阶段二:实践培养(3个月)•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如参观国际机构、大使馆等。
•参与模拟会议演练,如模拟联合国会议。
国际关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

国际关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一、引言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级人才,大学正常规划国际关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
本文将详细论述该课程的教学主题、活动安排以及教材使用。
二、教学主题1.国际关系理论与分析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的基础,并对研究生的理论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课程将涵盖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经典理论,并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和理论创新。
2.国际安全与冲突解决国际安全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不同冲突类型及其解决办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热点。
教学计划将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组织、多边主义等相关议题,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三、活动安排1.学术研讨会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学生可以以研究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从专家教授的反馈中获得提升和启发。
2.实地考察为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安排每学年一次的实地考察活动。
学生将前往国内外重要机构和组织,与专业人士交流,深入了解国际事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研究生论坛定期举办研究生论坛,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学生可结合自身研究兴趣,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小组讨论、报告演讲等形式,培养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教材使用1.教材选择结合国内外顶尖高校的教材选用,以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完整性。
国内经典教材如《国际关系学导论》、《国际政治学》等,与国际知名教材如《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等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
2.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学生提供更直观、实用的教学内容。
案例涵盖国际冲突、国际组织运作、政治经济等领域,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学术文献阅读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术文献,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0、060120国际关系史硕士培养方案

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60120 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一、学科简介: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侧重近现代大国外交政策、中外关系、冷战史、区域性一体化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专业教师先后曾承担或参与数项省部级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出版独著、合著《美苏冷战争霸史》、《德国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当代八国外交政策概要》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世纪时代要求的国际关系史专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较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独立进行本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并有一定的广泛适应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四、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学习时间为2——3年,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部分学生成绩优秀,提前修完规定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须在每年10月填写申请表,经导师和院系主管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不能按时完成学分和毕业论文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但延期不得超过一年。
要求延期毕业者须在每年10月提出申请,经导师和院系主管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本专业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6——38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习和学术活动。
除曾任助教工作者和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外,均须参加教学实践,主要形式是讲授大学本、专科生课程的若干章节或专题,或参加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本科毕业论文等,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活动考核表》。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调研、参加学术交流、听取学术报告、查阅学术资料等。
国际关系培养方案

国际关系培养方案一、引言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全球事务。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因此,培养具备国际关系背景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国际关系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和内容安排。
二、背景国际关系培养方案旨在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对当今复杂的全球化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冲突、贸易问题、环境保护以及全球治理等。
三、培养目标1. 提供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其具备理解全球事务的能力。
2.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
3. 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其能够在跨国团队中有效合作。
4. 培养领导力和决策能力:提供培训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四、课程设置1. 国际政治理论:介绍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成主义等,以及国际政治的演化和趋势。
2. 国际经济学:介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挑战。
3. 国际法和全球治理:介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机构,以及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挑战。
4. 区域研究: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国际关系,如亚洲、欧洲、拉美和非洲等,了解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
5. 外交和谈判技巧:培养学生的外交和谈判技巧,使其能够在国际交往中代表国家或组织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商。
6.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介绍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和功能,以及其在全球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五、实践机会1. 实习:提供国际组织、外交使团、跨国公司等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关系研究项目,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与国际学者和学生进行学术互动和合作。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1)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熟知中外历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入了解当代中外史学的现状,了解中外史学思潮的发展潮流,正确认识当代史学思潮、史学流派的倾向。
对于中国传统史学的精髓,应有深入体认。
具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确立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毕业后能够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有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能承担政策和理论研究以及宣传、文教、出版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二、学习年限三年,要求至少修满35学分。
三、研究方向1.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史学。
2.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
3.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
四、教学实践本专业研究生主要在本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或与本专业有关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中从事教学实践,由研究生导师或有关主讲教师负责指导。
最后由指导教师作出考核评价。
五、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本专业研究生必须经常关注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事件及其动态、进程,参加有关的时事、政治以及文化研讨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写出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论文或调研分析报告。
研究生不定期参加校、院、所举行的学术活动。
读硕期间须在正式学术刊物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
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实绩,逐年记入学籍档案。
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任务,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研究方向:1.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史学 2.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 3.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学制:三年课程编号:110301 课程名称:史学理论与方法总课时:54 学分:3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Ⅰ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系统掌握有关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建构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介入若干重要史学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提升其科研能力。
南京大学研究生专业目录及代码.doc

南京大学研究生专业目录及代码
南京大学研究生专业目录及代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7)28号”文调整)
南京大学研究生专业目录及代码
南 京 大 学
研 究 生 专 业 目 录 及 代 码
南京大学研究生专业目录及代码
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博士点
■自主设置博士点
①我校共拥有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116个博士点;180个硕士点
②另有MBA、MPA、法律、工程、临床医学、会计学六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2004年5月12日。
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是针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而设计的教育计划。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事务领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因此,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设立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在国际事务领域取得成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将探讨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概况、课程设置与内容以及实习与实践环节,旨在全面了解和评估该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优劣势,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脉络。
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将从引言部分开始,介绍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关注。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概述、课程设置与内容以及实习与实践环节,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这一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亮点,提出对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建议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思考和参考框架。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旨在为相关教育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该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培养更符合国际事务领域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对课程设置、实习环节等方面的探讨,可以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提供有益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国际事务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2.正文2.1 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概述: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能够胜任国际组织、外交部门、企业等领域的工作。
该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硕士培养方案

硕士培养方案硕士培养方案是一份专门为硕士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目的是为了帮助研究生在固定时间内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实践研究、学术指导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程设置硕士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合理设置课程,以满足学术需求和专业发展。
首先,课程要有完善的体系结构,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设置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要涵盖该专业的基础和前沿知识,培养研究生的学科思维和专业素养。
选修课程则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研究兴趣,提供更加深入的学习内容。
其次,课程设置还要根据专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调整。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培养方案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确保研究生在毕业时具备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课程设置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中应该融入相关的实践环节,如实验实习、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践研究硕士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研究方面,培养方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科研项目或实践项目,以提升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中应该有阶段性的科研任务。
早期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从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中期阶段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提升他们的文献检索和综述能力。
末期阶段则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科研项目,撰写硕士论文或发表学术论文,培养他们的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实践研究也可以与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提供实际问题和场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学术指导学术指导是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术指导旨在帮助研究生明确研究目标,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
首先,学术指导包括导师的选择与指导。
导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指导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科研方向和方法,并及时指导和纠正学生在研究中的问题和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60120 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一、学科简介: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侧重近现代大国外交政策、中外关系、冷战史、区域性一体化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专业教师先后曾承担或参与数项省部级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出版独著、合著《美苏冷战争霸史》、《德国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当代八国外交政策概要》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世纪时代要求的国际关系史专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较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独立进行本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并有一定的广泛适应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四、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学习时间为2——3年,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部分学生成绩优秀,提前修完规定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须在每年10月填写申请表,经导师和院系主管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不能按时完成学分和毕业论文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但延期不得超过一年。
要求延期毕业者须在每年10月提出申请,经导师和院系主管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本专业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6——38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习和学术活动。
除曾任助教工作者和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外,均须参加教学实践,主要形式是讲授大学本、专科生课程的若干章节或专题,或参加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本科毕业论文等,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活动考核表》。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调研、参加学术交流、听取学术报告、查阅学术资料等。
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8次,其中必须有一次校外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须写出报告,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由导师考核,确定是否合格。
七、科学研究本专业硕士生必须积极自觉地开展学术研究,在校期间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由导师或任课老师进行评阅。
三年制硕士生不作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但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2篇。
八、学位论文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四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学位论文的要求为:第一,努力通过历史研究,探索历史规律和总结历史经验。
应选择具有学术和理论意义或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吸收现代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钻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一定前进和创新。
第三,论文史料充实,史论结合,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概念准确,语言通顺。
第四,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剽窃抄袭等不良学风。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导师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以课堂教学和自学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专业指导组统一安排学位课程,导师安排选修课程并由指导组协调,并负责学生的平时指导。
十、其它a)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2门,并须与本科生同堂考试,不计学分。
b)本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c)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专业指导组审定,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d)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说明:1,任意选修课由学生与导师商定后跨专业选修2门,计4学分。
2,曾任助教工作者和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验的硕士生,免教学实践。
3,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门,并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编号:109106010101 课程名称:史学理论与方法英文译名:Theory and Method of History 开课学期:1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34/2任课教师:邓鸿光等内容简介:详见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硕士培养方案课程编号:109106012001 课程名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英文译名: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开课学期:1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51/3任课教师:黄正柏梁军内容简介:本课程讲授自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具体内容包括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以来的国际格局及其演变,近现代史时期大国关系和霸权争夺,国际关系史上的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冷战,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多极化发展,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国际关系史提供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等。
主要教材:1,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及以后各版本);2,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目:1,王绳祖总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2,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3,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6,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7,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及以后各版);8,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及以后各版);9.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编号:109106010801 课程名称:欧洲近现代史专题英文译名:The Topic o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开课学期:2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51/3任课教师:邢来顺内容简介:详见世界史硕士培养方案课程编号:109106012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基础理论英文译名:The Basic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开课学期:2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51/3任课教师:黄正柏、梁军内容简介:本课程学习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包括: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及其演变,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际合作、国际冲突与国际战争,国际关系的控制机制,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的动力与环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法律和意识形态、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等。
主要教材:1,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2,杨曼苏主编:《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5,程毅、杨宏禹主编:《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参考书目:1,汉斯·摩根索著,肯尼思·汤普森等修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肖宪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7,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编号:109106012011 课程名称:近现代德国外交政策史英文译名:The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 Diplomacy 开课学期:2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51/3任课教师:邢来顺内容简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1815年到1945年期间的德国对外政策史进行分阶段的专题研讨。
具体分为:一、奥地利和普鲁士二元政治结构背景下的德国外交政策(1815-1871);二、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外交政策(1871-1918);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与德国大国地位的恢复(1919-1933);四、希特勒时代的德国对外政策(1933-1945)。
主要教材:自编。
参考书目:1,肖汉森、黄正柏主编:《德国的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7年。
3,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92年。
4,波将金、赫沃斯托夫、维戈兹基:《外交史》第一、二、三卷,三联书店1979年。
5,Rene Albrecht-Carrie,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New York 1973. 6,Erich Eyck,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New York 1968.7,Charles Seymour, The Diplomatic Background of the War:1870-1914,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8. 8,Albert Schreiner,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Aussenpolitik 1871-1945, Berlin 1952.9,Klaus Hildbrand, Deutsche Aussenpolitik 1871-1918, Muenchen 1994.10,Gottfried Niedhart, Die Aussenpolitik der Weimarer Republik, Muenchen 1999.11,Bernd-Juergen Wendt, Grossdeutschland: Aussenpolitik und Kriegsvorbereitung des Hitler-Regimes, Muenchen 1987.课程编号:109106012012 课程名称:西方外交史英文译名:The History of Western Diplomacy 开课学期:2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学分:34/2任课教师:梁军内容简介:本课程重点讲授西方外交演变的历史线索,各种规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相关理论、外交管理方式以及外交官团体的产生与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