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
就业与经济周期的失业率
![就业与经济周期的失业率](https://img.taocdn.com/s3/m/59cbb34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a.png)
就业与经济周期的失业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就业率和失业率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
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状况有着密切关系,而经济周期的波动也会对失业率造成影响。
本文将探讨就业与经济周期的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周期循环,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繁荣期通常是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企业增加投资和生产,就业机会大增,失业率相对较低。
而在衰退期和萧条期,企业普遍减少投资和生产,裁员现象频繁,导致失业率上升。
在复苏期,经济开始恢复,就业机会逐渐增多,失业率也相应下降。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劳动力市场是就业与失业的核心,其中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对失业率影响较大。
需求方主要由企业、政府和家庭组成,他们根据经济活动的需求来决定招聘员工的数量。
当经济活动繁荣时,企业需求增加,家庭消费增加,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工程,劳动力需求旺盛,失业率自然下降。
而供给方则由劳动力组成,人口结构、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都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能力。
劳动力供给过于旺盛时,失业率可能上升,因为此时就业岗位有限,供给人数过多。
第三,技术进步和结构性失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许多人的劳动力需求发生了变化,部分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替代。
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使得一些人的技能和经验变得过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一方面存在着高技能岗位难以填补的空缺,另一方面低技能人群则面临找工作困难的问题。
技术进步和结构性失业对失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社会保障政策和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政策对失业率的控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些国家会提供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和就业创造等措施,来降低失业率。
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提供一定的保障,减少劳动力的经济压力,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机会。
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扶持政策也可以通过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机会来缓解失业问题。
经济周期类型及其特点
![经济周期类型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fe88e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2.png)
经济周期类型及其特点经济周期是指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周期性波动,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萎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经济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周期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短周期经济波动短周期波动通常持续数周或数月,并且反应了市场对短期型冲击的反应。
这些冲击通常包括非常规的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
由于这些冲击通常不会长期影响市场,短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中最短暂的类型。
短周期波动的特点是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市场通常会在预期之外的消息下产生剧烈反应,从而导致股票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剧烈波动。
由于这种波动的短期特性,政府和央行往往难以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控制其影响。
二、中长周期经济波动中长周期波动是常见的经济周期类型之一,通常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
这种波动通常源于长期经济趋势以及由政策和市场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大规模波动。
中长周期波动的特点是影响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在此周期内,市场和经济活动会经历多个阶段,包括经济增长(繁荣期)和经济下滑(衰退期)等。
政府和央行通常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控制这些周期的影响。
三、结构性经济发展周期结构性波动是指由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和转型所引起的周期性波动,通常长达十年或更长时间。
这种波动通常源于社会、技术和政治的变化,例如人口增长、技术演进以及政策改变等因素。
结构性波动的特点是变化缓慢而持久,并且通常难以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控制。
这种波动对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包括就业、收入分配和资产价格等方面的变化。
四、长周期经济波动长周期波动是通常持续数十年或更长时间的经济周期类型,通常涉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及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变革。
这种波动通常从一个经济周期结束后开始,持续到下一个经济周期结束前。
长周期波动的特点是缓慢和稳定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是由全球性的经济趋势和全球性的结构性变化所引起的。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https://img.taocdn.com/s3/m/f3e856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e.png)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领域中的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长期内呈现出的周期性波动,由扩张期、繁荣期、衰退期和萧条期组成。
而经济波动指的是较短时间内经济增长的起伏变化。
经济周期是一个相对稳定且可预测的经济现象。
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经济会在扩张与繁荣阶段迅速增长,企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增多,消费者信心提高,经济活动充满活力。
然而,繁荣往往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经济过热,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平衡经济,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加剧。
扩张与繁荣的阶段最终会被衰退所取代。
衰退期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投资减少,消费者信心下降,失业率增加。
此时,政府可以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复苏,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
然而,如果政府的措施不当,可能会导致经济波动的加剧,产生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考虑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周期的长度和形态并不固定。
经济周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政策、技术进步、国际经济形势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周期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经济体在周期中表现出更大幅度的波动,而另一些则相对稳定。
这是由于不同经济体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等差异所造成的。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中的短期现象,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但却是经济体运行过程中最常见的状态。
经济波动可以分为正常波动和非正常波动两种类型。
正常波动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常见的起伏变化,它是经济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时的一种自我调整机制。
正常波动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来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平衡。
例如,如果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可以降低生产规模来适应市场状况。
而非正常波动则是由于外部冲击或内部失衡所引起的,如金融风暴、自然灾害等。
这种波动往往会给经济体带来较大的冲击,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应对。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经济周期和波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走势,从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通过对经济周期的认识,政府可以制定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并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规律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dd138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c.png)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规律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规律性变动。
它包括繁荣期、衰退期、经济低谷和复苏期四个阶段,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出现。
经济波动规律是指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波动形态和规律性。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规律。
一、宏观层面分析在宏观层面上,经济周期通常表现为长期波动,并且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周期性波动主要由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
1.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结构和投资情况等。
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直接影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消费水平,从而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财政政策的变动也会对经济活动带来明显的波动。
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投资水平的起伏也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内部原因之一。
2.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国际贸易和自然灾害等。
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国际贸易的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能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周期产生影响,进而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波动。
二、微观层面分析在微观层面上,经济周期和波动规律更加注重个体企业和产业的经营状况。
不同行业和公司的经营状况也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1. 行业间差异:不同行业的经济周期波动有所差异。
一些产业如房地产、银行业和证券业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更为敏感,而其他行业如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品制造业等波动相对较小。
这些差异主要由行业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决定。
2. 公司经营策略:不同公司的经营策略也会导致经济波动。
一些公司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应对经济周期波动,而另一些公司则选择减少投资和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这些决策都能够缓解或者放大经济波动。
总结: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必要的经济现象。
了解和研究经济周期和波动规律对于企业和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适应经济变化,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经济周期与就业问题
![经济周期与就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277b2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6.png)
经济周期与就业问题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相互循环的波动过程。
就业问题是指人们在经济中找到工作和获得收入的问题。
经济周期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时期就业机会增多,而经济衰退时期则面临就业困难。
本文将探讨经济周期对就业问题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经济周期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就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在经济扩张期,生产和投资增加,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就业率提高,失业人口减少,劳动力市场处于紧缺状态。
然而,在经济衰退期,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减少,市场需求下降,导致企业减少员工数量或者停止招聘。
这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许多人面临失业风险。
失业率上升,经济不稳定使得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2. 解决经济周期引发的就业问题的方法2.1 激励经济增长激励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低企业负担,刺激企业投资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还可以采取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投资,扩大就业领域,提供更多的公共岗位,促进就业增长。
2.2 提供职业培训和教育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某些行业受到不利影响,失业人口中可能存在结构性失业。
政府可以提供职业培训和教育,帮助失业人员提升技能,适应新兴行业的需求。
这有助于减少人员结构性失业的风险,促进就业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2.3 鼓励创业和支持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和支持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和创业服务,帮助创业者转化创意和创新为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稳定的动力。
2.4 促进国际合作与贸易促进国际合作与贸易可以为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机遇和解决方案。
政府可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增加出口量。
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刺激就业机会的增加。
国际合作也可以提供跨国公司和其他国家的就业机会,为就业问题提供新的选择。
3. 总结经济周期与就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7e7b0cee2bd960590c677ea.png)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丁守海2020-09-20摘要:关于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关系,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说明:〔1〕一致性波动的传统观点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需要从几个维度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正。
〔2〕相关于非生产型工人、大企业、公共部门,生产型工人、中小企业、私人部门的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更加吻合。
〔3〕经济周期的不同冲击源会对就业产生不同后果,即便同一冲击源,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也会产生迥异的结果。
关键词:就业周期,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结构性差异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就业形势急转直下。
最近随世界经济的复苏,一些国家的就业市场显现了回暖迹象。
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3月份,美国非农部门的就业岗位增加了16.2万个,显现了3年来的最大增幅。
只是欧洲的就业形势并没有这么乐观。
以法国为例,尽管2020年第1季度经济实现了0.3%的平稳增长,但就业形势并未好转,失业率仍在10%的高位运行。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初露端倪的经济复苏,就业到底会可不能稳步复苏呢?这是时下各国政府普遍关怀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对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的研究进展来为上述问题提供参考。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经济周期与就业周期波动关系的研究进展要紧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摆脱传统理论的信条,正视二者非一致波动的可能,专门是滞后波动与非对称波动的可能。
二是强调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在不同劳动群体、不同企业、不同部门间的差异。
三是比较不同的经济周期诱发因素对就业的阻碍,除技术冲击、需求冲击等传统的冲击源外,开始考虑劳动力市场行为变量的阻碍。
一、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差不多波动形状传统理论认为劳动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就业周期衍生于经济周期,在无摩擦的传导过程中,就业波动与产出波动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这种假说与现实并不相符,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修正也逐步展开。
〔一〕对一致性波动传统观点的两点补充传统理论认为,劳动投入源于生产需要,产出波动必定通过要素需求的变化阻碍到就业。
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波动](https://img.taocdn.com/s3/m/219bd2e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a.png)
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起伏变动。
在经济学中,经济周期是研究和分析经济发展的重要概念之一。
本文将介绍经济周期的定义、特征、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间内,经济活动在总体上呈现出的波动性变化。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在繁荣期,经济活动处于高涨状态,生产和消费水平达到相对顶峰;在衰退期,经济活动开始放缓,生产和消费水平逐渐下降;在萧条期,经济活动出现低迷,生产和消费水平处于低谷;在复苏期,经济活动开始恢复,生产和消费水平逐渐回升。
二、经济周期的特征经济周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波动性:经济周期表现为周期性的波动,经济活动的增长与放缓交替出现。
2. 不稳定性:经济周期的波动是不稳定的,不同周期的时间长度、波动幅度以及转折点的确定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 相互关联:经济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相互关联,繁荣期和衰退期之间有着既定的关联性。
4. 形态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周期表现出多样性,由于不同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的差异,经济周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三、经济周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1.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投资水平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引起周期性的波动。
2.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际市场的变化、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以及自然灾害等。
这些因素会对经济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引发经济周期的波动。
四、经济周期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1. 就业与失业: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就业率和失业率会有所变化。
在繁荣期,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而在衰退期和萧条期,就业率下降,失业率增加。
2. 通货膨胀与通缩: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物价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在繁荣期,需求旺盛,物价上涨,可能出现通货膨胀;而在衰退期和萧条期,需求不足,物价下降,可能出现通缩。
凯恩斯失业分类
![凯恩斯失业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bd5370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f.png)
凯恩斯失业分类
在经济学领域中,凯恩斯失业分类是指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的失业类型划分方式。
凯恩斯认为,失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首先,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失业现象。
这种失业是一种正常的短期现象,通常是由于人们在寻找工作时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摩擦性失业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次,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失业现象。
这种失业是较长期的,通常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来提高人们的技能和能力,以适应新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最后,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导致的失业现象。
这种失业通常是由于经济萧条、景气不佳等原因所引起的,是最为显著和持久的失业类型。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缓解周期性失业的影响。
总的来说,凯恩斯失业分类为我们深入了解失业现象提供了一种清晰而系统的思考框架,对于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c8bcc6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1.png)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经济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就业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以及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的体现,供应方为劳动力,需求方为雇主。
在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通常相对完善,供求双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自由交互。
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某些行业和职业缺乏合格的劳动力,造成了劳动力短缺。
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就业机会的分配。
其次,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性别、年龄、种族等不同因素都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歧视。
部分劳动者往往因其特殊身份而遭受到雇佣的不公平对待,造成了就业机会的浪费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最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劳动者对于就业市场的信息了解不足,导致找工作的效率低下。
而雇主也面临着招聘难题,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员工。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限制了劳动力供求的有效匹配。
二、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影响1.结构性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的需求减少,相应地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许多工人因为缺乏相关技能而失业,导致了就业问题的加剧。
2.经济周期波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会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往往裁员以降低成本,导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
而在经济复苏时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教育与技能不匹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日益倾向于高技能和知识型劳动者,而传统的教育系统仍然存在缺陷,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面临着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困境,这也是当前就业问题的一大原因。
4.劳动力市场制度问题一些国家存在着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例如过于严格的法律和规定。
这些制度限制了企业的雇佣意愿,导致劳动力供求匹配度下降,不利于就业机会的增加。
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
![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https://img.taocdn.com/s3/m/57c7312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5.png)
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国的经济形态也在发生改变,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成为人们经常研究的领域。
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包括繁荣、滞涨、萧条和复苏等,而产业结构变动则是随着市场需求而从事不同产业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上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一直相互关联。
例如,在工业化时期,随着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此时的经济周期主要呈现出繁荣和萧条两个极端。
在经济繁荣期,工业产品需求量大,生产和销售都十分畅旺,可以赚取可观的利润。
而萧条期则是工业生产周期的低迷时期,工人失业率高,工业生产量减少,市场需求量减少,导致经济萎靡不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经济逐渐式微,工人人数不断增加。
这就导致了资源和人力的相应转移和调整,工业经济产生了特定的产业结构,例如资本和技术的集中,劳动力的大规模使用等,同时使得经济周期表现出更为复杂和逐渐稳定的规律。
二、现实中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经济中,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经济周期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这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需求量大,企业会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早日实现高速增长。
而在萧条期,企业则会减少投资和研发,转而关注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和产品创新,以在市场竞争中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另外,经济周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表现在人力资源的调配上。
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为了满足快速的市场需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
所以这时候会出现工资上涨和人才的短缺等现象。
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重视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这时候会出现大量解雇、缩减职位等情况。
三、如何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研究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之一。
经济周期与就业
![经济周期与就业](https://img.taocdn.com/s3/m/0d13505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0.png)
经济周期与就业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变动的一种现象,包括经济繁荣期、经济衰退期和经济复苏期。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探讨经济周期与就业的关系。
一、经济周期对就业的影响1. 经济繁荣期:经济繁荣期通常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加。
在这一阶段,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需求劳动力的增加,促使就业机会增多,就业率上升。
2. 经济衰退期:经济衰退期经济增长放缓或负增长,消费需求减少。
企业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往往减少生产规模或裁员,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就业率下降。
3. 经济复苏期:经济复苏期是指在经济衰退后逐渐恢复增长的阶段。
随着经济逐渐好转,企业逐步恢复生产和招聘,就业机会增加,就业率开始回升。
二、经济政策对就业的影响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调节经济,对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鼓励消费和投资,增加就业机会;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可能削减政府支出,导致就业减少。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
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就业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资金紧缺,抑制企业扩张和就业。
三、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1. 产业升级: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劳动力需求也发生变化。
一些传统产业的衰退可能造成大量失业,而新兴产业的崛起则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2. 教育和技能培训: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提高就业率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经济周期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
经济繁荣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衰退期则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同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密切关注经济周期的波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就业增长,提高就业率,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周期研究与趋势预测
![经济周期研究与趋势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5d4e012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b.png)
经济周期研究与趋势预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周期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变化,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了解经济周期的规律和趋势,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与反应,强化风险意识和预判能力,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周期的特征决定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是产出、就业和物价等微观经济指标,它们受宏观经济政策、投资、进口等因素影响。
经济周期的特征包括:1. 周期性变化:经济周期具有周期性,呈现周期性波动形态,周期一般为5-10年。
2. 阶段性特征:经济周期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等不同阶段。
3. 强迫性的阶段转移:经济周期过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由周期性波动所决定。
4. 趋向于波动: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呈现趋势,繁荣期的波动幅度通常大于衰退期和复苏期,萧条期波动幅度则是最小的。
二、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变化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国家经济发展有明显影响:经济周期的变化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或减缓,进而影响就业、生产和物价等,对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产生影响。
2. 影响企业的盈利:经济周期的变化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或减弱,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
3. 市场需求波动:经济周期的变化也会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市场需求波动。
三、经济周期研究方法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是为了发现规律、理解波动的本质并预测未来。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1. 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研究经济周期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经济变化的趋势,预测未来趋势,以及对现有趋势进行修正和调整。
2. 普通趋势拟合法普通趋势拟合法是一种用于研究经济时间序列的常用方法,它包括平均移动趋势法、指数平滑法和多项式趋势线法等。
3. 动态因素模型动态因素模型是一种对经济周期进行研究的复杂和精细的模型。
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https://img.taocdn.com/s3/m/28ccaeb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b.png)
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一、引言宏观经济是指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总和,其中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定义、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对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启示。
二、经济周期的定义与特征1. 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指的是宏观经济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过程,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 经济周期的特征(1)周期性:经济周期表现为周期性的相对稳定性,呈现出一定的重复规律。
(2)波动性:周期内经济总量、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指标都会波动。
(3)时长不定:经济周期的时长因各种因素而异,短的几年,长的可达几十年。
三、经济波动的定义与分类1. 经济波动的定义经济波动是经济活动中的瞬时或短期变动,是经济周期内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以经济指标的增长率或绝对值的变化来衡量。
2. 经济波动的分类(1)正周期:指周期内经济总体呈现繁荣和复苏的阶段。
(2)负周期:指周期内经济总体呈现衰退和萧条的阶段。
(3)长周期:指周期较长的经济波动,如战争、大规模技术创新等引起的经济持续性波动。
四、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原因1. 内外部冲击因素经济周期和波动的起因主要来自内外部冲击因素的作用。
内部冲击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投资规模、金融政策等;外部冲击因素则包括国际油价、国际金融形势、国际市场需求等。
2. 自我调节机制经济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如供求关系的变化、利率的波动等。
这些机制能够使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趋于平衡,但过程不尽相同,导致经济周期和波动的发生。
五、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1. 产出水平经济周期和波动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
周期中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增加,产出提高;衰退阶段经济活动减少,产出下降。
2. 就业情况经济周期和波动与就业情况密切相关。
繁荣期通常伴随着就业机会增加,衰退期则可能出现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
3. 物价水平经济周期和波动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周期波动](https://img.taocdn.com/s3/m/d04511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0.png)
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经历的一系列起伏的波动过程。
这些波动通常包括扩张期、峰值期、收缩期和谷底期。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就业、通胀、利率、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本文将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1. 内外部冲击:内外部冲击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部冲击包括政府政策变化、金融市场崩溃、自然灾害等,而外部冲击则可以是来自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2. 投资周期:投资周期也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之一。
在经济增长的初期,企业通常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推动经济的扩张。
然而,一旦投资达到饱和或预期改变,就会出现投资周期的回落,从而导致经济周期波动。
3. 动态不平衡:动态不平衡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
经济体内各个部门的发展速度不一致,在某些时期,某些部门可能出现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使整个经济系统产生波动。
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1. 就业与失业:经济周期波动会对就业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经济扩张期,企业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而在经济衰退期,企业裁员增加,失业率上升。
因此,经济周期波动是造成就业与失业波动的重要原因。
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经济周期波动对通货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经济扩张期,需求上升,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增加;而在经济衰退期,需求下降,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压力增大。
3. 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经济周期波动也会对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往往采取财政刺激政策,通过增加投资和减税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经济扩张期,政府则可能采取货币紧缩政策,通过加息和控制信贷来抑制通胀。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对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开支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手段。
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可以增加公共投资,减税或提供福利,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扩张期,政府则可以通过减少支出、增加税收来平衡经济。
为什么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会波动
![为什么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会波动](https://img.taocdn.com/s3/m/fee7f4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2.png)
为什么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会波动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
失业率的波动性是劳动力市场经济活动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失业率波动的原因。
一、经济周期的作用经济周期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失业率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衰退期间,企业可能面临销售下降、资金压力等问题,因此会减少招聘和扩大裁员规模,导致失业率上升。
而在经济增长阶段,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商机和资金投入,会增加招聘规模,失业率则会下降。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
二、结构性变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也会导致失业率的波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某些行业或职业的需求减少,劳动力在这些领域的就业机会减少。
例如,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一些传统岗位的消失,从而引发失业率上升的结构性问题。
而同时,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则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失业率有望下降。
三、季节性波动一些行业和部门的就业机会存在季节性波动。
例如,旅游业、农业和零售业等行业在特定季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在其他季节可能需求较少。
这种季节性变化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四、政策的影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也会对失业率产生影响。
例如,货币政策的紧缩可能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进而导致裁员增加,失业率上升。
而就业促进政策、培训计划和减税优惠等措施则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
五、人口因素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也会对劳动力市场失业率产生影响。
人口规模增加可能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如果需求无法跟上,失业率可能上升。
另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会受到人口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失业率的波动。
结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波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经济周期、结构性变化、季节性波动、政策的影响以及人口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的波动起到作用。
了解和分析这些因素,能够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好地应对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的波动,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策略,确保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失业率的稳定。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f60644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8.png)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就业周期和经济周期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就业周期是指就业水平上升和下降的周期性波动,而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
首先,就业周期和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波动周期:就业周期往往比经济周期更短,波动周期通常为2-4年,而经济周期的波动周期则一般为5-10年。
就业周期较短,主要是由于就业对经济波动的反应更加敏感。
2.波动幅度:就业周期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在经济低迷时,企业倾向于降低工资、冻结招聘或进行裁员措施,并不会立即导致大量的失业,而是通过减少工作时长、加班停止等方式逐渐调整就业情况。
与此相比,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较大,通常包括产出、贸易、金融等各个方面。
3.波动性质:就业周期的波动更倾向于是后滞的,即经济衰退时就业下降较缓慢,而经济复苏时就业增长较迟缓。
这是由于企业一般趋向于保持稳定的就业关系,并在经济复苏时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来满足潜在需求。
而经济周期的波动则更加动态,波动性质不固定。
其次,就业周期和经济周期的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因素:就业周期主要受制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和企业利润水平等因素,因此与劳动力和企业相关。
而经济周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部冲击等因素。
2.预测可行性:鉴于就业周期的波动较短,经济学家对其进行预测和干预的难度较大。
然而,经济周期的波动周期相对较长,研究者有更多的时间和数据进行研究和预测,并且政策制定者也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采取逆周期政策。
3.政策反应:就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在就业周期和经济周期中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考虑到就业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鼓励企业招聘、提供就业培训等。
而在经济周期中,政府通常会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的增长。
劳动经济学(作业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b90719a76e58fafab0034d.png)
劳动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1.【6716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劳动力市场理论)。
2.【92265】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6697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相比,(后者大)。
4.【67028】根据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资本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那么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则越大。
5.【67171】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市场性要素)。
6.【67084】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7.【67027】如果在一个坐标轴中分别划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以及商品市场卖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那么两者的位置是(前者在后者的上方)。
8.【67131】我们在劳动需求一章中讲"短期"、"长期",其真正含义是(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长短,来不及调整资本要素的时段都称为短期,否则称为长期)。
9.【67085】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家庭工作时间;市场商品数量)。
10.【67055】根据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来判断,人们在哪个年龄段最不应该选择频繁地游山玩水?(中年)11.【67011】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2.【67167】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市场工资率)。
13.【67144】我们在劳动需求理论和劳动供给理论中均提到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这两个名词说的是(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指劳动与资本替代,后者指工作与闲暇替代)。
14.【92266】(劳动年龄人口)包含的范围最大。
15.【67137】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一条先向右上方倾斜但不久又转向左上方弯曲的曲线)。
16.【66980】如果把闲暇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对于某个劳动者而言它的单位价格是(该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
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与波动
![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与波动](https://img.taocdn.com/s3/m/4ec86b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0.png)
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与波动市场经济是一种供需双方在市场交易中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内外部因素引起的经济现象。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与波动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周期的概念经济周期是指市场经济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波动规律交替出现的现象。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在繁荣期,经济处于高增长、就业充分、物价上涨的状态;而在衰退期,经济增速下降、就业减少、物价稳定甚至下跌;在萧条期,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物价下降;在复苏期,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就业开始增加、物价开始上涨。
二、经济周期的原因1.需求波动: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是需求的波动。
当需求增长时,企业会增加产能,提高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而需求下降时,企业则会减少产能,降低投资,导致经济衰退。
2.投资波动:投资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的波动会直接影响经济周期。
当投资需求增长时,企业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繁荣;而当投资需求下降时,企业会减少投资,导致经济衰退。
3.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与波动。
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等都会影响市场经济。
三、经济周期的影响1.就业影响: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会直接影响就业水平。
在繁荣期,企业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而在衰退期,企业需求减少,就业机会减少。
因此,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导致就业率的变化。
2.物价影响: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也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在繁荣期,由于需求增加,供给不足,物价上涨;而在衰退期,由于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物价下跌。
因此,物价的波动也是经济周期的表现。
3.政府财政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
在繁荣期,企业盈利增加,税收收入增加,政府支出相对较低;而在衰退期,企业盈利减少,税收收入下降,政府需要进行逆周期调节,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丁守海2010-09-20摘要:关于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关系,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1)一致性波动的传统观点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需要从几个维度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正。
(2)相对于非生产型工人、大企业、公共部门,生产型工人、中小企业、私人部门的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更加吻合。
(3)经济周期的不同冲击源会对就业产生不同后果,即便同一冲击源,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也会产生迥异的结果。
关键词:就业周期,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结构性差异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就业形势急转直下。
最近随世界经济的复苏,一些国家的就业市场出现了回暖迹象。
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份,美国非农部门的就业岗位增加了16.2万个,出现了3年来的最大增幅。
不过欧洲的就业形势并没有这么乐观。
以法国为例,尽管2010年第1季度经济实现了0.3%的平稳增长,但就业形势并未好转,失业率仍在10%的高位运行。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初露端倪的经济复苏,就业到底会不会稳步复苏呢?这是时下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对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的研究进展来为上述问题提供参考。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经济周期与就业周期波动关系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摆脱传统理论的信条,正视二者非一致波动的可能,特别是滞后波动与非对称波动的可能。
二是强调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在不同劳动群体、不同企业、不同部门间的差异。
三是比较不同的经济周期诱发因素对就业的影响,除技术冲击、需求冲击等传统的冲击源外,开始考虑劳动力市场行为变量的影响。
一、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基本波动形态传统理论认为劳动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就业周期衍生于经济周期,在无摩擦的传导过程中,就业波动与产出波动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假说与现实并不相符,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修正也逐步展开。
(一)对一致性波动传统观点的两点补充传统理论认为,劳动投入源于生产需要,产出波动必然通过要素需求的变化影响到就业。
至于从产出到就业的传导过程,人们并没有细究,不管是新古典主义理论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都将其视作一个瞬间完成的黑箱,因此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完全一致。
这种观点根深蒂固,也是一直以来人们预测就业的主要依据。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这种逻辑过于简单,与现实不尽吻合。
比如,在美国2001年经济步入复苏通道后,就业并没有立即步入复苏通道,在复苏后的半年时间内,失业率不降反升(Lee&Mowry,2008)。
基于这些反思,人们对一致性波动的传统观点进行了补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尽管从总体上看,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是大致对应的,但二者不一定严格同步。
由于劳动要素具有准固定性的特征(Oi,1962),从产出波动到就业的传导会经历一定的时滞。
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比如劳动管制政策、内部人协议,一个被逐渐认可的观点是,就业周期要滞后于经济周期。
对于这种滞后性,Pries(2004)提供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
他发现萧条周期下的失业工人并没有被弃置于劳动力蓄水池中,相反,他们能很快实现再就业,但这种再就业很不稳定,容易再失业。
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搜寻一匹配质量对时间的依赖性。
他将工作状态分为三种:失业、不明就里的尝试型就业、彼此了解的稳定型就业。
衰退周期下工人因害怕失业导致生活水准降低而匆忙接受那些不明就里的工作,由于匹配质量不高,容易导致再就业后的再失业(recurring job loss)。
这种失业一再就业一再失业的动态过程是我们理解就业周期滞后性的一把钥匙,它等于延缓了本应出现在萧条周初期的失业。
实际上,对照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骑驴找马”(on- the-job- search)的策略型就业者确实大有人在。
Kon-stantinos (2009)认为,这种就业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失业,无益于失业率的降低,反而会加剧就业的波动性,因此在萧条周期下政府不应为消灭失业而鼓动盲目就业,相反,应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者提供更充裕的时间来完成搜寻一匹配过程,提高再就业的稳定性。
第二点补充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各种因素的变化,产出波动对就业波动的传导能力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要指望在每一轮周期中就业波动与经济波动的数量关系总是一成不变的(Helfand et a1.,2007)。
就以美国为例,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相同的产出波动幅度所引起的就业波动幅度似乎是不断减少的。
在1981-1982年的衰退周期中季度就业损失率为3%,到1990-1991年的衰退周期,就业损失率减为1.69%,2001年进一步降为1.24%。
而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截止2008年底的季度就业损失率只有0.74%(Lee & Mowry,2008)。
这些表象似乎迎合了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就业弹性下降的观点。
(二)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波动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波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出波动对就业影响的非对称性。
一般认为,萧条周期下的产出下降能对就业产生力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冲击,而繁荣周期下的产出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要缓和的多。
Blanchard 8L Summers(1986)在观察欧洲失业问题后,甚至将产出下降的影响定义为永久的冲击,它所引发的失业率短暂上升能演变为难以消除的自然失业率的一部分,即便在经济恢复后,产出上升也很难将失业率拉回到萧条周期前的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为就业回滞现象。
不少学者利用单位根检验证明了就业回滞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它并不存在,分歧比较大。
不管回滞现象本身是否存在,它所假设的产出波动对就业的非对称影响图式得到了很多研究的验证。
比如Burgess(1992)利用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考察英国就业市场的波动情况后发现就业复苏速度确实要慢于就业下滑速度。
Campbell&Fisher(2000)指出,任何一个时点的就业波动都包括岗位创造(job creation)和毁灭(destruction)两个过程,前者与企业开张或扩张有关,后者与企业倒闭或收缩有关。
结合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就业数据,他们发现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对于岗位创造来说,岗位毁灭的波动性要更大一些,即繁荣周期对应于呆滞的岗位创造,萧条周期对应于活跃的岗位毁灭,二者结合使繁荣周期下的就业增长速度要远小于萧条周期下的就业下降速度。
这一假说与标准的实际商业周期模型发生了冲突,后者认为岗位创造和岗位毁灭的波动性应该是一样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冲突,主要是由于RBC理论没有考虑到雇佣调整成本的影响,而在Campbell&Fisher(2000)的模型中,这种影响居于核心地位。
在繁荣周期,企业面临要不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决策,而创造一个新的岗位的边际成本要比工资本身高很多,因为它不仅包括创造这个岗位所付出的直接成本,还包括将来可能面临的解雇成本,所以岗位创造会比较保守。
与此相反,萧条时期企业取消最后一个岗位的边际成本要小得多,所以反应会更灵敏一些。
这种雇佣调整成本的假说在早期一些文献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比如,Hamermesh(1989)发现很多企业为规避雇佣调整成本,总是力图保持雇佣规模不变。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非对称波动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产出波动对就业数量(失业率或工时)和就业价格(工资)的影响差异上。
按传统理论的假设,工时和工资都应该是逆周期的,但一项针对美国就业市场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工时确实是逆周期的,但工资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逆周期性(Chris-tian,2004)。
人们将这归结为风险分担型劳动合同的作用。
通常人们认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雇主是唯一的风险承担者,雇员是纯粹的风险规避者。
但实际上,很多劳动合同都是风险共担型的。
比如当经济衰退时,雇主不会轻易解聘雇员或降薪,替雇员承担了风险,但需求的下降需要每个雇员通过减少工时来保住工作机会。
相反,当经济繁荣时,劳动力需求旺盛,雇员不会轻易跳槽或提出加薪的要求,替雇主分担了风险,但需求的增加需要每个雇员增加工时。
类似于内部人秘密握手协议,它改变了经济波动对工时和工资两个变量的作用路径。
总的来看,人们对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的认识是多元的,主流的观点是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也有非一致的一面,特别是就业波动的滞后性与非对称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个问题上,Milas(2000)的研究或许算是一个折中说明。
他以希腊为例利用VECM模型分析发现,产出与就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在长期内,就业波动与产出波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但另一方面,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很小,说明在短期内就业波动与产出波动的关联系数并不大,就业波动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二、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结构性差异就业市场是由不同劳动群体、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组成,由于在禀赋特征、决策机制、要素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即使面临同样的产出波动,各单元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相应地,两个周期的波动形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不同劳动者群体间的差异Liu& Lee(2005)通过对美国1964-2000年的制造业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生产型工人的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但非生产型工人的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就没有那么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两类工人在准固定性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
由于诸多原因,劳动要素并不象传统理论描述的那样是一种可变要素,而是具有一定的准固定性,而在不同类型的工人之间,这种准固定性也会存在差异。
对于生产型工人来说,由于劳动投入与产出直接相关,雇佣量更容易调整,准固定性比较低。
而对于非生产型工人来说,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并不明显,准固定性比较强。
由于与资本之间存在相当的互补关系,即便在生产淡季,非生产型工人也不能完全按产出来线性递减,而必须保持一定的底限。
所以,当面临同样的产出波动时,生产型工人的就业波动要比非生产型工人更剧烈。
Okun(1981)则从解雇成本差异的角度对上述现象作出了解释。
在他看来,生产型工人的解雇成本要比非牛产型工人低,所以雇主在调整生产型工人的雇佣规模时顾虑较少,而在调整非生产型工人的雇佣规模时则要谨慎得多。
纵览改革后中国经历的几次经济周期,农民工的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城镇劳动力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一致性要弱很多。
按Okun(1981)的逻辑,我们可以从二元就业制度下农民工和城镇劳动力解雇成本的差异来对上述现象做出解释。
移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组成部分,当面临经济波动时,移民和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波动可能会呈现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