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49前对华政策概要汇总

合集下载

1949: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难抉择

1949: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难抉择

1949: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难抉择
陈冰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年(卷),期】2007(000)024
【摘要】1949年初,随着淮海大决战的结束,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国共两党谁胜谁负大局已定。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对华政策。

其实,早在二战刚刚结束,美国政府就曾一厢情愿地想重组中国政府。

他先后派出
【总页数】1页(P)
【作者】陈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3
【相关文献】
1.台湾问题: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难议题 [J], 林冈
2.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 [J], 李振;
3.两难的诉讼,两难的抉择 [J], 李利
4.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 [J], 李振[1]
5.果蝇具有“趋利避害”的抉择能力——我科学家获果蝇两难抉择研究新发现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从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美苏对华政策既有斗争性,又有妥协性在1945年以前,美国对华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侧重于经济扩张,以经济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二是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与美国相比,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沙皇俄国,更注重对中国的领土扩张与控制,以领土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与经济扩张,受其影响,苏联对华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表现出了注重对中国东北、外蒙、新疆等地区的控制的特点。

在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苏联则表现出了既有积极的支持,又更多地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时,出于对中国国内政治局面的分裂既不利于对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两国战后远东战略的实现这样一种共同的判断,到年初,美苏在对华政策上达成了共识:一是两国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主张以政治民主方式解决国共冲突,团结各派力量共同抗日,并最终实现中国的统一;二是苏联承认美国在中国事务上的主导地位,美国表示理解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所拥有的特殊利益。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已初见端倪。

根据《雅尔塔秘密协定》,美苏划分了两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以国际法的形式将美苏英在雅尔塔会议上秘密达成的关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确立了下来。

从《雅尔塔秘密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美苏最终在牺牲中国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它们在远东利益的划分,并最终确立了共同支持蒋介石的对华政策。

随着战争的结束,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之间的对抗逐渐代替了合作。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也因此面临种种危机,尤其在东北问题上,到1945年11月,事实上形成了以美国公开支持蒋介石为一方、以苏联暗中支持中共为另一方的新局面。

美苏共同支持蒋介石政策开始受到挑战。

苏联对华政策的这一调整,为中共进军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是,苏联对于中共的支持,更多地是基于其对华政策的策略性调整。

中美关系三个阶段1949-1978

中美关系三个阶段1949-1978

中美关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1)为敌对和隔绝期。

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战略是基于反苏反共的遏制—威慑战略,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中国自然就成了美国的敌人。

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封锁、孤立和遏制,把台湾作为反华反共的前沿。

中国的国家战略因此陡然发生了变化,为了保障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在美国的敌视和包围之中,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

第二阶段(1972—1979)为“破冰”、“解冻”期。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对中国的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1978年底中美发表了《建交公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确认了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撤军”、“废约”和“断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第三阶段(1979—1989)为“准战略同盟”期。

里根上台后逐渐认识到中美关系的战略重要性。

1982年,中美签订了《八一七公报》,美国承诺逐步解决对台军售问题。

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

对华政策

对华政策

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影响摘要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

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

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关键字:美国中国对华政策影响近代化一.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

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

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本文通过回顾清末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在约百年的时间内对华的政策,企图站在当下的立场,返回历史中浏览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也企图在众多关于美对华政策的消极评价中发掘出其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以求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二.美国对华政策根据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分段,本文将从清末中美关系、辛亥革命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国共内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这四个阶段来回顾美国的对华政策。

(一)清末中美关系1)中美订立望厦条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订立了《南京条约》,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总统泰勒向国会做了报告,希望能够在中国获得同样的权益。

1947~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剖析

1947~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剖析

1947~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剖析
张建华
【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3)001
【摘要】通过对大量材料所组成的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认为1947-1949年的美国对华政策, 要在如何对待蒋介石政权、如何对待呼之欲出的新政权、实行什么样的对台政策等方面做出选择.选择的结果并不取决于美国某一位对华政策的制订者与国民党政府的私人恩怨,而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和是否最大限度的符合美国利益.【总页数】4页(P5-8)
【作者】张建华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社科部,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1
【相关文献】
1.评《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 [J], 万明
2.从台湾问题看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J], 卞庆祖
3.台湾问题: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难议题 [J], 林冈
4.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 [J], 袁红梅
5.解放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剖析 [J], 张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计算机与冷战--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政策(1949-1979)

计算机与冷战--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政策(1949-1979)

摘要冷战开始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遏制政策。

最初的手段是以政治孤立、军事遏制为主,随着国家间交往的日益密切,经济、贸易的频繁来往,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美国采取了一种新的方式来遏制共产主义国家,即经济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利用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的手段达到了政治、军事手段所没有达到的效果。

美国采取对苏联和中国的高新技术转让限制政策,一方面遏制了苏联和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保障了本国的安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本文通过对高新技术限制出口的研究,特别是以计算机的限制出口为例,利用最新的文献资料,试图分析美国制定这一政策的源起、目的、过程及影响。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引言:主要介绍有关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与方法、研究现状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正文分三大部分:一、主要介绍美国对苏联和中国贸易管制政策的源起。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就考虑禁止向苏联集团运送战略物资,铲除引发战争的经济根源。

冷战爆发后,美国更视苏联为最大的敌人,不仅禁运国内的短缺物资,而且凡是属于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也要立即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出口。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美国逐渐从禁运战略物资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二、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政策的形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笔者首先概述美国政府限制高新技术转让政策的形成,然后分别从对苏和对华两个国家来介绍,同时对于两个国家又分别介绍了计算机整机、计算机技术及软件的出口管制。

这种研究方式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采取的不同政策以及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三、主要分析和评价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的政策。

结论部分:笔者分析了美国制定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政策的目的及影响。

得出了如下看法,美国制定国内外政策是根据美国的国家利益来确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防止苏联等国实力的扩大,采取的是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政策,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技术更是杜绝外流;计算机应用十分广泛,在军事、工业、农业和信息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是美国必须要关注和重视的。

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期刊)

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期刊)

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罗志田 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美关系是最近一二十年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热点。

以美国的《外交史》(Diplomatic H istory)杂志为例,该刊从创刊到1990年的14卷中,有关中美关系的论文约35篇,其中关于1948—1952年间者就在20篇以上,可见此趋势之一斑。

国内的中美关系史研究也一向以40年代为重点。

80年代中期以前侧重于抗战时期,以后就逐渐移向40、50年代之交这一段了。

时殷弘先生的《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就是这个趋势的一个代表(此书虽出版于1995年,却基本是作者在1987年底就已完成的博士论文)。

该书分5部分共12章。

首先检讨了该题目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历史和观念入手,着重考察分析了该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发展演变,最后推出简明的结论。

该书的风格属于传统派的外交史研究,即在大量精读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立论,复以众多论据支持其论说。

在今日许多学者关注所谓“学术规范”之时,本书不失为一个“规范”的楷模。

这当然与作者的经历有关。

时先生在写作前有机会到美国公私档案馆阅读并大量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是国内许多外交史研究者难以做到的。

由于第一手资料的缺乏,我们的中外关系史研究长期不能与国外或海外学者争胜。

学者即使心存“规范”,文献不足征,奈何!许多研究者不得不退而在“观点”上发挥,但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此举终不可恃。

该书是少数能在资料上可与国外学者抗衡的著作之一,而其论证分析的严谨,也不让任何中外学者。

相信此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时先生得出了与大多数中外研究者看法不同的结论。

他认为:“杜鲁门政府在1949年和1950年对新中国实行的是近乎彻底的敌视政策。

这套政策既是出于对利益的权衡,也是出于感情和意识形态的驱使。

简析1943年—1945年美国的对华政策

简析1943年—1945年美国的对华政策

作者: 袁军
作者机构: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
出版物刊名: 沧桑
页码: 79-8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抗日战争 和平 美国对华政策
摘要:在太平洋战争中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争端中,美国政府采取了支持中国军队抗战以达到牵制消耗日军、减少美军伤亡的目标,和平解决国共争端政策达到最终扶助中国成为统一、民主、合作的国家的目标。

美国政府在执行上述政策过程中,偏袒蒋介石政府,压制共产党,从而增强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实力和嚣张气焰,但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的目标化为泡影。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1944—1954)二战时期与解放战争之前帮助中国取得大国地位以及积极调和国共冲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关系直接受对日战争的影响。

美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方面在考虑中美关系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对日作战的需要作为前提或主要的参考用因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到了1943时,中国已经进行了6年的全面抗战,这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对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进行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个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的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这既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也是为了在东方建立稳定与繁荣。

”1(《科德尔。

赫尔回忆录》第二卷,1583页)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战略转折期,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尽早结束战争,同盟国首脑感到有必要就军事合作及战后安排等问题展开磋商。

为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近郊举行了盟国首脑会议。

会议讨论了与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2(录自1943年12月3日桂林《大公报》)明确中国对被日侵占领土的主权。

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并为了在战后限制苏联的影响,罗斯福认为,应当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对亚洲殖民地争取独立表示同情。

因此,对于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东北和台湾、澎湖列岛,恢复中国主权完整的要求,罗斯福均表示支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罗斯福曾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

美英双方认为,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走的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但是同盟国的“欧洲优先”战略降低了对日作战的地位,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令人失望的表现和在美军在中国大量机场是丢失,美国跳岛作战的顺利进行和美国远程轰炸机的研制成功,这一系列事件改变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用,也改变了美国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评价。

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

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

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李振【摘 要】1944年到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与美国进行半官方交往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大致可分为“放手合作”、“中立”、“准备斗争”三个阶段。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至党的七大,毛泽东提出“放手与美军合作”的方针,指示中国共产党与美军进行合作;党的七大到内战爆发,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采取“中立美国”的策略,利用美国的调停政策,寻求建立联合政府,并希望美国不插手中国内战;内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对美国“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共中央停止与美国的外交联络。

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半官方交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今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名称】毛泽东研究【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关键词】毛泽东;美国对华政策;应对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关键时期。

从1944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随着美国对中国事务的介入,中国共产党和美国之间有了接触的契机。

1944年7月,美国首批官方代表—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半官方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军事合作的开始。

同年8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为《解放日报》修改审定题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社论。

1949年8月5日,美国发布“中美关系白皮书”,对在中国的失败作辩解。

同年8月18日,毛泽东又在《人民日报》撰写评论《别了,司徒雷登》,这标志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4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之间半官方交往的最终结束,从此正式关上了一度向美国敞开的大门。

在一定程度上,从“欢迎”到“别了”,文本的态度表达正好折射出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认知和应对的历史轨迹。

具体而言,大致可划分为放手合作、中立、准备斗争三个阶段。

一 美军观察组来访至党的七大:诚恳欢迎放手合作1941年底,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

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

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作者:李振来源:《前线》2019年第11期[摘要]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作出了“美国要跟中国建交”的战略预见。

毛泽东指导中国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方法主要是两条:一是坚决斗争,以斗争求缓和;二是以我为主,等待时机。

20世纪60年代末期,毛泽东通过乒乓外交破局,推动了中美关系由对抗状态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

[关键词] 毛泽东; 中美关系; 战略预见[中图分类号] D829.3/.7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11-0013-04毛泽东时代的中美关系,对于当今两国关系基本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美国对华采取不承认政策;一年后,双方在朝鲜战场兵戎相见,进入对抗状态;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共同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开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从“对抗”到“正常化”,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22年后取得了对美外交工作的突破性成果。

战略预见:总有一天,美国要跟我们建交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美两国处于对抗状态,毛泽东却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大格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作出了“总有一天,美国要跟我们建交”的战略预见。

1955年5月底,在与印尼总理阿米佐约探讨即将到来的中美谈判时,在1956年9月中共八大会议期间,在1957年1月27日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在1958年6月16日与二十余位驻外大使会谈时等,毛泽东都表露出尽管美国现阶段“不承认”新中国,但是,“总有一天,美国是要与中国建交”的乐观前景。

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指出:“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

我们相信,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要做到的。

” 1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规划中国发展的开端盛会。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

作者: 余茂辉
出版物刊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页码: 55-59页
主题词: 两次鸦片战争;对华政策;侵略政策;帝国主义国家;英法;以清;坚船利炮;上海道台;关税自主;《天津条约》
摘要: 150年前,英国以清政府“禁烟”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几年后,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英法以自己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逼迫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美国也是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帝国主义国家,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对华政策呢?笔者认为,在它玩弄反动的两面派手法,推行的却是比较隐蔽的侵略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李洪河;孙长忠
【期刊名称】《河南电大》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并且冷战局面,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李洪河;孙长忠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河南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371.2
【相关文献】
1.还原新中国成立初期多重面相的一部社会史力作——评李洪河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疾疫防控、环境与卫生》 [J], 张德义
2.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 [J], 李振
3.还原新中国成立初期多重面相的一部社会史力作——评李洪河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疾疫防控、环境与卫生》 [J], 张德义
4.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对华政策的纠结——以赖普汉的演讲为切入点 [J], 郭元博
5.等待尘埃落定时——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透视 [J], 王树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

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

On Mao Zedong's Cognition of the American China Policy and His Coping between 1944 and 1949作者: 李振[1]
作者机构: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研究
页码: 12-1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毛泽东;美国对华政策;应对
摘要:1944年到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与美国进行半官方交往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大致可分为“放手合作”、“中立”、“准备斗争”三个阶段。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至党的七大,毛泽东提出“放手与美军合作”的方针,指示中国共产党与美军进行合作;党的七大到内战爆发,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采取“中立美国”的策略,利用美国的调停政策,寻求建立联合政府,并希望美国不插手中国内战;内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
对美国“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共中央停止与美国的外交联络。

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半官方交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今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有益借鉴。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车辉;季春仁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美国就直接或间接参予了对中国的侵略.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存在着争夺侵略权益的斗争.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日在中国问题上的争夺日益激化,导致美国对华政策随着美日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九·一八”事变前美国对华政策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美国曾经直接参予了对中国的侵略,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车辉;季春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71.2
【相关文献】
1.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对华政策(1931-1941) [J], 徐尚平
2.试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J], 赵荣强
3.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J], 杨淑艳
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J], 吴韫山;侯衔正
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J], 花亚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3年到1921年,在伍德罗·威尔逊就任美国总统的八年间,是世界和中国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变化无常的现象。

从美国为欧美列强中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政府,变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府;从威尔逊以“借款的条件近乎损害中国本身的行政”为由退出老国际银行团之后,又主动发起组织垄断范围大大超过老国际银行团的对华贷款新国际银行团;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邀请中国采取与之相同的对德绝交行动后,又反对中国对德宣战,对巴黎和会上从支持中国直接收回山东权益而变为同意日本继承德国战前在山东的权益;在高唱同情中国的民主运动的腔调下,又处处压制中国的民主运动等具体问题着手,对它们进行了逐个探析。

在对这些历史问题进行叙述分析中说明了美国对华政策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的一种反映,而是与在华拥有特殊利益的欧洲列强和日本发生直接利害冲突的多边国际关系的反映,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美国在这一重要时期的对华政治、经济政策。

1949年以前的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以经济扩张而非领土扩张为主,并以经济扩张来扩大其在华政治影响;二是始终站在中国国内革命运动的对立面;三是始终重视中国在其整个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把握美国对华政策的上述历史特征,对于研究今天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后初期(1945-1949),多种因素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自相矛盾.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证这些因素:1.美国对意识形态和美蒋特殊关系的考虑;2.美国对国共两党力量的重新估计和对苏联的顾忌;3.中美两国人民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反对和美国对自身力量局限性的认识.
抗战时期,因为都是同盟国,美国对华主要是提供军事和物资方面的援助
内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是扶蒋反共,给蒋介石政府提供大量军事支援
由于当时中国长期处与战乱时期,所以经济和文化上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但同时美国也对中国的主权大肆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就是国民政府与美方签定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的主权被大量破坏,美国货充斥市场,排挤国货,使中国民族资本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银行关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工人失业等
但美国同时也帮助中国勘测了三峡,并向中国提供建设技术
中美关系的发展分析
(1)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的利益,主张逐步结束中美对抗的局面,着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政府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减少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也准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美国改善关系。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从此,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4)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3.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1)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偏祖台湾,妄图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这严重地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2)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使中美关系一度降至最低点。

(3)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飞机在中国东南沿海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使中美关系、一度恶化。

(4)2005年4月,日美《安全保障协议》把台海局势列为军事合作的内容。

……
长期的历史发展表明,只要美国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只要美国尊重中国的主权和中国人民的感情,中美关系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而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中美双方是双赢的,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是有益的。

三、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

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

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原因:羽翼未丰,经济军事实力还不是英法的对手; 致力于西部领土的开发;忙于解决国内南北经济制度的矛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美西战争结束,使美国获得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

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原因: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原因:国际背景冷战爆发美苏争霸;中国一边倒政策;美国全球扩张遏制战略。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8)九十年代,两国摩擦不断。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
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

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四、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与其全球战略的关系
(1)19世纪上半期,美国对外战略扩张着眼于在美洲扩张,以“门罗主义”为其基本政策,独立后不久的美国也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所以在侵华问题上只能是追随于西方列强。

(2)1 9世纪晚期,美国对外战略是确立西半球霸权。

同时积极参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活动,为此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政策,力图在中国与列强分享权益。

(3)“一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配世界事务,在全球推行“金元外交”,在侵华政策上,重弹门户开放的老凋,“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其金元外交政策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4)“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力图主宰世界,为此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力图控制中国。

五、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推行新干涉主义:所谓“新干涉主义”是指,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标的思想和政策主张。

其实质就是借口“人道主义干涉”来推行美国主导全球的战略。

(2)在世界各地进行扩张:①在欧洲,美国通过北约东扩,推出战略新概念,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逐步将前华约地区“收编”到美国主导的西方势力范围内;通过科索沃战争,想除掉南联盟领导者,控制巴尔干,削弱俄罗斯,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②在亚太地区,通过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将美日军事同盟,将美日军事合作的范围扩大到包括我国台湾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还与日本合作开发“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甚至妄图使之覆盖台湾,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

③在中东,一是借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将大量军事力量运往该地区,增强这里的军事存在,二是利用“和平伙伴计划”和获得石油开采权,向高加索一里海一中亚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